征稿背景
在污水资源化及“双碳”目标驱动下,以污染物削减和水质净化为目的的传统好氧污水处理工艺正经受新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的挑战。“以能耗换水质”的传统污水处理模式正在向集高效污染物削减与同步能源回收为一体的节能低碳新模式转变。据统计,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耗电量占全国总量的2-3%,而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可通过厌氧甲烷发酵转化为能源,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可进一步提高有机物的甲烷化率的同时保障处理水质,是一种产能的新型污水处理新工艺,是污水处理厂实现能量自给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膜截留与厌氧生物处理耦联形成的AnMBR技术因具备产能、低碳、集约优势而备受关注。诸多研究者已将AnMBR用于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以及高含固餐饮、养殖等污水,但仍未打通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面向不同废水特性与处理需求的AnMBR高效能源回收与膜污染控制策略呈现差异化特征;另一方面,基于碳材料投加、电化学强化等措施的AnMBR效能提升机制与工艺优化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迫切需要系统评估AnMBR工艺的可行性、稳定性、适用性,为大规模工程化应用提供科学支撑。
征稿主题
为报道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及应用成果,《环境工程学报》编委日本东北大学教授李玉友、青年编委李倩教授联合发起并组织“厌氧MBR技术与有机废水资源化专题”,围绕AnMBR的基础研究、工艺优化、应用场景研究案例,工程效能评价为主题进行专题征稿。热烈欢迎相关从业者、科研人员投稿。文章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4个方面。
1.AnMBR新工艺开发及优化调控;
2.AnMBR膜污染机制及控制策略;
3.AnMBR工艺效能及碳排放评价;
4.AnMBR工程案例解析。
专题特邀学术编辑简介
李玉友,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博导,注册工程师。任环境保全工学研究室主任,兼任日本东北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从1980年代开始从事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已在环境工程领域中日英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0余篇,发明多种污水和废弃物处理工艺。获得日本东北大学校长教育奖,日本水环境学会论文奖(2019年度)和学术奖(2021年度),日本下水道协会有功奖等。现任日本土木学会环境工程委员会委员长。Web of science检索显示已发表AnMBR研究论文100余篇,名列第一。
盛国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现担任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副主编,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dvances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李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现任国际水协(IWA)全球青委会常委、IWA中国青委会副主席、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海外特别研究员、环境工程学报青年编委。从事废水/废弃物资源化领域的研究,以一作/通讯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编团体标准1部。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陕西高校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第一,第二),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科技新星。
投稿注意事项
1. 文章可以研究综述、研究论文、工程案例、专论等形式撰写。
2. 稿件须按照《环境工程学报》论文模板撰写。
3. 本专刊计划征稿25~35篇。
4. 来稿请先发送至编辑部责任编辑靳炜的邮箱(jinwei@rcees.ac.cn)。稿件由特邀学术编辑与编辑部责任编辑共同初审后,再通过《环境工程学报》采编系统(http://www.manuscripts.com.cn/hjgcxb)进行投稿,通过《环境工程学报》稿件评审流程后方可采用。
5. 征稿截止日期:2023年10月30日(以作者将稿件发送到编辑部责任编辑电子邮箱的具体日期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