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贺《环境化学》编委俞汉青教授、余刚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分享到

于汉青.jpg

  俞汉青,196610月生,汉族,安徽省无为市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执行主任、杰出讲席教授。1986年获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89年获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1994年获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并到校工作。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入选“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汉青教授长期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在好氧颗粒污泥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厂监控/运行、污染物厌氧定向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发表论文700余篇,他引总计42000多次,获授权发明专利60多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自然科学一等奖6项;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鱼缸.png

   余刚,19652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1986年获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博士学位。19928月到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工作,1998年晋升教授,1994-2006年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2006-2010年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11-2013年担任环境学院院长。2022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和国家履行《汞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主任、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余刚教授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和战略研究,在排放源和环境污染特征、控制原理与技术、国家控制战略与国际履约支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因子、清单方法和清单,研发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新技术和机械化学处置新工艺与新设备,研究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及国际技术导则,为我国和全球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研究成果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已培养36名博士和24名硕士,获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期刊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