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供给中的主导地位。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 (SO2) 和氮氧化物 (NOx) 等烟气污染物导致环境问题频发[1–3]。目前,国内燃煤电站已全面实施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工业烟气治理重点已转向非电行业。我国中小型锅炉消耗了全国约25%的煤,却排放了高达燃煤总排放量60%的大气污染物[4]。因此,治理中小型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烟气污染物迫在眉睫。
常见烟气脱硫技术有石灰石-石膏法[5-6]、钠碱法[7]、氨法[8]、镁法[9-10]、有机胺法[11-12]、海水法[13]等,但这些方法在脱除大气污染物的同时,也带来了液、固的二次污染[14]。典型地,运用最为广泛的湿法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年产含水石膏约9.5×107 t,石膏堆存占地20000 km2,废弃硫资源量1.3~1.66×107 t,而同期我国硫磺进口量却高达1.078×107 t,形成了硫资源废弃与进口的巨大反差;其烟气处理后排放的脱硫废水所含溶解盐对环境亦造成影响。中国工程院将“工业废水脱盐与水回用关键技术”列为2035环境工程科技关键、共性与颠覆性技术指数前十项之一[15]。因此,通过高效脱除技术并耦合区域产业链,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加以利用,同步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是环境治理追求的目标。
我国磷矿资源储量丰富,位居世界第二,开采量位居世界第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2019年,全国磷矿石产量高达9.33×107 t,其中约85%的磷矿用于湿法磷酸生产[16-17]。如果将磷化工生产的原料磷矿石用作SO2吸收剂,既能将锅炉烟气中污染物SO2脱除,又能将SO2转化为硫酸分解磷矿石。该过程不仅节约了磷矿浮选过程中需要添加的硫酸用量,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脱硫后的废弃矿浆直接输送至磷矿浮选阶段用于湿法磷酸生产,无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产生,亦是一条绿色、经济、低成本的脱硫技术[18-19]。磷矿石对SO2的吸收容量 (以每克磷矿粉吸收的SO2质量计) 为3.8×10–2 g·g−1,是同体积水吸收容量的264倍、NaOH饱和溶液的42倍[20]。利用磷矿浆脱除湿法磷酸中过量的SO3,可有效降低硫酸消耗 [21]。武春锦等[22]通过中试研究发现液相F–含量随温度、pH上升而下降;F– 仅在液相中,不会逸出到气相;液相中Mg2+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浆液pH升高而下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影响脱硫率的因素排序为:循环量>气量>磷矿浆pH;磷矿浆脱硫最佳工艺条件为气量3.5×103 m3·h−1 (气速 1.94 m·s−1) ,循环量为33 m3·h−1,矿浆pH为6.5。吕武华[23]以动力波设备为反应器,研究了矿浆pH、气量、矿浆循环量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当动力波入口的SO2质量浓度为2.8×103 mg·m−3时,仅用单层喷头,脱硫率即可达到78%以上。此外,吴琼[24]研究了磷矿浆脱硫除镁的影响因素,通过正交实验得出镁溶出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SO2质量浓度为1×103 mg·m−3、浆液质量分数为30%、温度为50 ℃、pH等于7。
目前,一些企业已开展了磷矿浆脱硫的应用,瓮福化工公司通过高镁磷精矿处理硫酸尾气,但由于磷矿浆脱硫反应机制不清楚及反应器选型等问题,脱硫效率仅为70%~80%,效果不甚理想[25-26]。在本团队前期研究工作中已探明了磷矿浆高效脱硫的反应原理[18]、矿浆中丰富的金属离子催化促进脱硫机制[27]、含磷复合矿浆同时脱硫脱硝过程中硫氮相互作用促进SO2和NOx脱除机制[28],并与中化云龙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75 t·h−1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装置,其脱硫率高达100%,回收的SO2作为下一工段的原料使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18, 23]。然而,磷矿浆脱硫过程中各组分变化情况及脱硫率下降原因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对磷矿浆脱硫过程开展分析,探究磷矿中的关键组分碳酸镁钙和氟磷酸钙对脱硫的影响,旨在揭示脱硫过程中脱硫活性组分及脱硫率下降的原因,以期为磷矿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
磷矿石由云南省昆明市中化云龙有限公司提供,粒径小于48 μm。磷矿石主要由碳酸镁钙 (CaMg(CO3)2,占9.2%) 、氟磷酸钙 (Ca5(PO4)3F,占79.37%) 和二氧化硅 (SiO2,占4.74%) 组成[18, 23]。无水氯化钙 (AR) 由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氟磷酸钙 (Ca5(PO4)3F) 是通过磷酸钙 (AR,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和氟化钙 (AR,山东西亚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合成[29]。SO2标准气体 (质量分数3%的SO2+质量分数97%的N2) , O2标准气体 (纯度≥ 99.50%) 和N2标准气体 (纯度≥ 99.99%) 从昆明广瑞达特种气体有限责任公司购买。
-
磷矿浆脱硫实验装置 (图1) 由配气系统,吸收系统和检测系统3个部分组成。SO2、O2和N2气体分别由压缩气瓶提供,通过气瓶减压阀控制后进入质量流量控制器进行计量,然后在缓冲罐中混合获得实验条件下的模拟烟气。为检测反应前后模拟烟气的浓度,在管道中设置了2个阀门来切换烟气流向。模拟烟气通过阀门进入鼓泡反应器与配制的磷矿浆反应,通过磁力搅拌反应器控制反应所需的温度和搅拌速度。经磷矿浆吸收后的烟气在无水氯化钙干燥除去水分后,进入烟气分析仪,在线检测SO2质量浓度。在实验过程中,模拟烟气的总流量设置为500 mL·min−1,其中SO2质量浓度为3.3×103 mg·m−3,氧气体积分数为10%。
-
烟气分析仪 (Ecom–J2KN型,德国rbr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模拟烟气中氧气和SO2含量;质量流量计 (CS200型,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气体的流量;离子色谱仪 (IC,883型,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用来分析脱硫过程中脱硫液液相中的阴离子;X射线衍射仪 (XRD,Rigaku D/max–1200型,日本) 用于分析脱硫过程中磷矿的组分;pH计 (DHS–3C型,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用来检测吸收液中的pH;恒温磁力搅拌器 (RET型,德国IKA) 用于加热和搅拌磷矿浆吸收剂。
-
SO2脱除率 (η) 计算公式见式 (1) 。
式中: C0代表从混合罐出来的模拟烟气中SO2的质量浓度,mg·m−3;C1代表经磷矿浆吸收后,从反应器排出的烟气中SO2的质量浓度,mg·m−3。
-
1) 半连续脱硫性能。在磷矿浆脱硫过程中,pH对脱硫率有很大影响[18]。由于磷矿浆初始pH呈碱性,为排除磷矿浆pH对SO2吸收的影响,以考察磷矿石脱硫性能,对脱硫过程中的脱硫液每隔3 h进行固液分离,将分离获得的脱硫液固体和去离子水配制成新的吸收剂,再次进行脱硫,其结果如图2所示。在脱硫反应持续3 h后,用去离子水替换脱硫液液体,pH增至6.18,但在3 h内快速下降至3.89,在此期间脱硫率保持在100%。当反应6 h后,使用去离子水再次替换脱硫液液体,脱硫率在反应7 h后开始下降,反应至9 h时,脱硫率下降至89%,pH下降至2.29。在此之后,继续使用去离子水替换脱硫液液体,仅能维持瞬时的高脱硫率,pH也基本维持在4以下。这表明磷矿浆脱硫过程中,反复使用去离子水洗涤磷矿,不能维持磷矿浆持续高效脱硫。磷矿石在脱硫过程中本身的变化是导致脱硫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 脱硫液固相物质分析。为找出磷矿浆在脱硫过程中脱硫率下降的原因,对不同反应时间下的脱硫液过滤获得的固体物进行XRD表征分析。如图3所示,磷矿石的主要组成成分是CaMg(CO3)2、Ca5(PO4)3F和SiO2 [18, 24]。在脱硫反应过程中,CaMg(CO3)2逐步消失,直至反应至9 h时,CaMg(CO3)2的XRD衍射峰完全消失,Ca5(PO4)3F和SiO2没有明显变化。再加上在反应9 h后,脱硫率迅速下降 (见图2) 。因此,可推断CaMg(CO3)2是磷矿石脱硫的关键活性物质。
3) 脱硫液液相分析。为进一步确认磷矿浆在脱硫过程中脱硫率下降的原因,对不同反应时间下的脱硫液过滤获得的溶液进行IC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图4 (a) 表明,在反应前6 h,脱硫液中检测到的F–和PO43–是微量的;在反应进行9 h、12 h和15 h时,脱硫液中检测到大量F–和PO43–。这表明在脱硫反应前6 h,吸收SO2转化形成的H2SO4主要与CaMg(CO3)2反应。当反应至9 h后,CaMg(CO3)2被消耗完,而H2SO4与Ca5(PO4)3F反应生成PO43–和F–。图4 (b) 表明,在反应9 h、12 h和15 h后,脱硫液液相中SO42–质量浓度均低于反应6 h时浆液中的SO42–质量浓度。这表明SO42–不是导致脱硫率下降的原因,CaMg(CO3)2展现出良好的脱硫性能,且优先于Ca5(PO4)3F与硫酸发生反应。
4) 碳酸镁钙和氟磷酸钙脱硫性能分析。为探究磷矿中CaMg(CO3)2和Ca5(PO4)3F这2种组分的脱硫性能,分别用CaMg(CO3)2和Ca5(PO4)3F化学试剂开展脱硫实验,结果见图5。图5 (a) 表明,使用相同质量的CaMg(CO3)2和Ca5(PO4)3F作为吸收剂进行脱硫实验,CaMg(CO3)2吸收剂可维持100%脱硫率的时间长达8 h。CaMg(CO3)2浆液的pH从初始8.93缓慢降至5.58,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pH。直至反应12 h后,脱硫率降至48%,其pH为4.56。然而,Ca5(PO4)3F吸收剂脱硫时,脱硫率在4 h内从100%降至64%,Ca5(PO4)3F浆液pH从11.72迅速降至2.43,随后缓慢下降。高pH有助于SO2吸收脱除,这是CaMg(CO3)2脱硫性能优于Ca5(PO4)3F的关键原因[2]。图5 (b) 和 (c) 表明,对比反应前后的CaMg(CO3)2和Ca5(PO4)3F物质组成,在反应后吸收剂中,均能观察到CaSO4·2H2O衍射峰,表明SO2被转化为CaSO4·2H2O。此外,反应12 h后吸收剂的固体,在CaMg(CO3)2吸收剂的固体中仅检测到CaSO4·2H2O,而在Ca5(PO4)3F吸收剂的固体中仍有大量Ca5(PO4)3F存在。这也进一步表明CaMg(CO3)2具有更好脱硫活性,而Ca5(PO4)3F的脱硫效果较差。
5) Ca5(PO4)3F脱硫性能。Ca5(PO4)3F在磷矿石中的含量高达79%,决定了对SO2的吸收容量。为避免磷矿分解过程中溶出金属离子对脱硫的影响,调查Ca5(PO4)3F脱硫快速失活的原因发现,使用Ca5(PO4)3F和去离子水配制成吸收剂开展脱硫实验。如图6 (a) 所示,Ca5(PO4)3F作为吸收剂脱硫时,脱硫率在反应60 min后快速下降。当反应温度低于55 ℃时,脱硫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当反应温度高于55 ℃时,脱硫率先迅速下降后又逐步回升。当反应温度高于65 ℃、反应时间为70~120 min时,脱硫率为负值,部分SO2被释放出。这表明温度对Ca5(PO4)3F吸收剂吸收SO2影响很大。为进一步确认温度与SO2脱除关系,在同一过程中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脱硫实验,结果如图6 (b) 和 (c) 所示。脱硫实验的反应温度首先设置为30 ℃,反应持续60 min,暂停通入模拟SO2烟气,将吸收剂温度升至65 ℃,再通入模拟SO2烟气。从图6 (b) 可知,当反应时间超过60 min后,SO2脱除率呈现先迅速下降后逐步回升的过程。类似地,脱硫实验的反应温度首先设置在65 ℃、反应持续70 min,之后暂停通入模拟SO2烟气,将吸收剂温度降至30 ℃,再通入模拟SO2烟气。如图6 (c) 所示,SO2脱除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这表明Ca5(PO4)3F吸收剂脱硫失活与温度有关,当反应时间为70~120 min时,温度越高,脱硫率下降越快。
当温度为65 ℃时,对Ca5(PO4)3F吸收剂脱硫过程浆液的pH进行在线检测,结果如图7所示。脱硫反应时间为70~130 min时,浆液pH从4.75降至2.61,在此期间脱硫率下降最为显著。当pH降至2.51以下时,脱硫率呈现逐步缓慢下降趋势。这表明pH对Ca5(PO4)3F吸收剂脱硫有显著影响。
为探究在pH变化较小的情况下,脱硫效率变化较大的原因,对65 ℃条件下氟磷酸钙吸收剂脱硫过程中脱硫液液相进行在线IC分析。结果如图8所示,脱硫液中同时存在PO43–、HSO3–和SO42– [18, 23]。与脱硫反应70 min前脱硫液中的HSO3–浓度相比,在反应70 min后,随着H+和PO43–浓度的增加,脱硫液中HSO3–的浓度逐步降低。这表明H+和PO43–会抑制HSO3–转化为SO42–,并导致SO2溶于水形成的H2SO3发生解离、释放出SO2,从而降低脱硫率。
为确定PO43–对SO2吸收率的影响,在磷矿浆脱硫过程中添加不同含量的KH2PO4开展实验,实验结果如图9所示。图9 (a) 表明,随着H2PO4–浓度从0.004 mol·L−1增至0.024 mol·L−1,SO2的脱除率明显下降,且随着H2PO4–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在脱硫反应时间为0~60 min时,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H2PO4–对SO2脱除抑制作用逐步增加;在反应60 min后,其抑制作用逐步减弱。图9 (b) 表明,当H2PO4–浓度为0.024 mol·L−1时,脱硫过程中浆液pH略高于H2PO4–浓度为0时浆液的pH。添加H2PO4–后,脱硫率下降导致浆液pH升高。这表明Ca5(PO4)3F溶解产生的PO43–对SO2的脱除有抑制作用。
-
在磷矿浆脱硫过程中,SO2先从气相溶于矿浆中通过电离平衡产生H2SO3、HSO3–和SO32– (式 (2)~式 (5) ) ,在酸性条件下主要以HSO3–形式存在[30]。这些S(Ⅳ)迅速被磷矿中溶解出来的铁、锰等金属离子催化氧化为S(Ⅵ) (式 (6)~式 (7) ) [28, 31-33]。S(Ⅵ)先与CaMg(CO3)2溶解产生的Ca2+反应生成CaSO4·2H2O,直至CaMg(CO3)2消耗殆尽,随后Ca5(PO4)3F开始溶解,其产生的Ca2+与S(Ⅵ)反应 (式 (8)~式 (14) ) [30, 32]。然而,Ca5(PO4)3F分解过程中生成的H+和PO43–会抑制SO2的吸收,导致脱硫率逐渐降低,且随着浓度增加,脱硫率下降越显著。当吸收剂温度高于55 ℃且pH为4.75~2.61时,PO43–对脱硫率的抑制作用最明显。PO43–使式 (4) 逆向发生,H2SO3电离释放出SO2,使得降低S(Ⅳ)向S(Ⅵ)转化的效率,从而降低脱硫率。脱硫反应后的固体物仍以Ca5(PO4)3F为主要成分,并伴有一定量的CaSO4·2H2O。
-
1) 在磷矿浆脱硫过程中,脱硫活性组分是CaMg(CO3)2和Ca5(PO4)3F。SO2溶于水形成的亚硫酸被O2氧化转化为硫酸,其先与CaMg(CO3)2反应至其消耗殆尽,随后才与Ca5(PO4)3F反应。CaMg(CO3)2的脱硫活性远高于Ca5(PO4)3F。
2) Ca5(PO4)3F分解过程中产生的H+和PO43–会抑制SO2脱除,液相pH为4.75~2.61时,抑制作用最明显;当液相温度高于55 ℃、反应时间在70~120 min时,脱硫率甚至为负值,会释放出SO2。H+和PO43–浓度增加,会使S(Ⅳ)电离释放SO2,从而降低了S(Ⅳ)向S(Ⅵ)转化的效率,最终降低脱硫率。
3) 磷矿中的碳酸盐是维持其高脱硫性能的关键。碳酸盐含量越高,脱硫容量越大,高脱硫率维持时间越长。因此,可通过磷矿中碳酸盐含量评估磷矿的脱硫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