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YANG Zhecheng, DU Ziwen, SUN Dezhi, FENG Li, ZHANG Liqiu. Application effect and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sludge products in forest land[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4): 1432-1443. doi: 10.12030/j.cjee.202005079
Citation: YANG Zhecheng, DU Ziwen, SUN Dezhi, FENG Li, ZHANG Liqiu. Application effect and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sludge products in forest land[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4): 1432-1443. doi: 10.12030/j.cjee.202005079

Application effect and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sludge products in forest land

  •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Liqiu, zhangliqiu@163.com
  • Received Date: 14/05/2020
    Available Online: 10/04/2021
  •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urban sludge products in forest land. In this study, three kinds municipal sludge products (i.e., organic nutrient soil, biochar soil, and compound biochar soil) produced from Beijing Drainage Group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demonstration area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forest was established i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to evaluate the l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ose municipal sludge products in forest. The effects of three kinds of municipal sludge products on forest environment and Populus tomentosa growth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ethods and amounts were investigated via the field experi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H value of soil increased slightly and finally stabilized at about 7.1 after fertilization. The conductivity of acid-base soi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ertilization ratio, whose highest value was over 1400 μS·cm−1, but there was no salinity risk. After applying municipal sludge products, the contents of all kinds of nutrients in the soi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plants.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3 kg·m−2 of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biochar soil was the best. The application of sludge products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plants, improve the fertility of soil and lead to the slightly increase of heavy metals contents in the soil, but all of them met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e soil quality standard in soil pollution risk control standard for agricultural land and were in a low risk state during the whole monitoring period.
  •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1]。再生水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已越来越被公众接受,并在很多城市得以倡导[2]。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修正)》中多次提到,加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并鼓励使用回用水,提高回用水利用率[2]

    安康市位于汉江上游,汉江在安康境内干流长度为346 km。这段干流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区,承担着“一江清水供津京”重任,因此,安康市的水质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城区人口增多,配套市政设施日益完善,污水量随之增大,位于安康市江南片区的江南污水处理厂处理容量将达极限,急需开展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作。该污水处理厂所在位置为城区金州广场北侧,周边建筑密集,已无拓展用地,很难实施水质提标改造或进行处理规模的扩展。同时,该厂的地表污水处理、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已影响到周边区域的发展。依据创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生”生态型城市的理念,结合本市的发展规划,安康市对原江南污水处理厂进行迁址,并扩能重建为江南再生水厂。

    江南再生水厂为地下式再生水厂。水厂上方建设水生态公园与水环境科普馆,具有环境友好、节约土地、资源再利用等特点[3]。水厂自建成以来,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标。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再生水厂切断了病毒与自然水体、环境的接触,凸显了地下式再生水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优势。本文旨在解构江南再生水厂工程中各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分析工程工艺和运行效果,为西北地区类似污水再生工程的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安康市江南再生水厂设计规模8×104 m3·d−1,近期设备安装规模6×104 m3·d−1,其中再生水规模1.2×104 m3·d−1。再生水厂采用“改良A2O工艺+矩形沉淀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滤池”工艺,并采用高效生物复合除臭与污泥低温干化等先进技术。出水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4]。其中,COD、氨氮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处理后的再生水可用于城市景观用水等。

    传统的地上式再生水厂的建设应满足《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的卫生防护距离要求,以避免潜在的臭味、噪音污染,以及与周边自然景观不协调等问题[5-6]。为不影响周边建设用地的生产发展,与汉江水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江南再生水厂采用地下式建设方案。本项目处理规模8.0×104 m3·d−1,占地6.8×104 m2,为传统地上式再生水厂占地面积的2/3。由于该项目为地下式再生水厂,工程建设时无需考虑绿化及隔离带等要求,节省了卫生防护用地。江南再生水厂生态综合体的建设效果图及实景照片见图1

    图 1  江南再生水厂生态综合体
    Figure 1.  Renderings of the ecological complex construction at the Jiangnan reclaimed water plant

    该厂为西北地区第一座地下式再生水厂。地下式再生水厂具有节约土地资源,节省管网投资,视觉、噪声和臭气污染小,运行稳定、方便回收利用余热,利用地上景观设计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等优点[6-7]。水厂的地面部分建设主题公园和水环境科普馆,可用于普及水环境科学知识,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环保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水平的需求[8-9]。余热利用单元亦是地下式再生水厂的一大优势。采用污水源热泵空调机组利用低品位热源——污水作为冷热源,可实现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充分利用污水中的热量;使用过程中没有燃煤、燃气等锅炉房的燃烧,也避免了排烟污染,充分体现了该厂“绿色工程”的形象。

    本项目采用实测法及类比法进行水质分析论证,综合分析原江南污水厂台账,将再生水厂设计进、出水水质及处理率数据汇总,见表1

    表 1  设计进出水水质及处理率
    Table 1.  Designed water quality and treatment rate of at the inlet and outlet
    水质指标进水水质/
    (mg·L−1)
    出水水质/
    (mg·L−1)
    处理率/%
    BOD51201091.7
    COD3503091.4
    TN601575
    TP60.591.6
    NH3-N401.596.3
    SS2001095
      注:COD与NH3-N执行地表水Ⅳ类水标准,其余指标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标准的A级标准。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江南再生水厂的污水生化处理流程采用“改良A2O+悬浮填料”工艺。悬浮填料上的生物膜和悬浮活性污泥共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辅以HERO高效复合生物技术进行臭味处理;采用“紫外线消毒+次氯酸钠消毒”技术进行消毒,确保出水安全。厂区的地面部分为生态休闲公园,可解决“邻避效应”以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利用水源热泵技术,可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量进行交换利用;利用绿色低碳污水源热泵技术生态节能,充分利用污水中的热能,实现采暖制冷过程不耗电,且满足周边市政建筑的制冷与供热。具体工艺流程图见图2

    图 2  江南再生水厂的工艺流程图
    Figure 2.  Process flow chart of the Jiangnan reclaimed water plant

    基于进水水质和出水标准的要求,再生水厂工程对BOD5、COD、SS、TN、TP和NH3-N等指标对应污染物的去除率至少达到91.7%、91.4%、95%、75%、91.6%和96.3%。这说明,不仅要求BOD5、COD、SS等指标对应污染物去除率较高,对TN、TP、NH3-N等指标也提出了严格的控制要求,即需要在去除常规污染物的基础上增加脱氮除磷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改良A2/O+悬浮填料”工艺结合了传统活性污泥法及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优点,弥补了2种工艺的不足,耐冲击负荷能力更强,污染物去除效果更好,氧气利用率更高,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1)耐冲击性强,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冲击负荷及温度变化对流化填料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对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影响。生物膜对污水中成分变化,或污水毒性增加的耐受力较强。

    2)容积负荷高,紧凑省地。容积负荷取决于生物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不同填料的比表面积相差很大,变化范围为500~1 200 m2·m−3,可适应不同预处理要求和应用情况。

    3)工艺参数可灵活变化。本工艺可灵活选择不同填料填充率,以达到在无需增大池容的前提下兼顾处理效率及远期扩大处理规模的需求。

    4)使用寿命长。优质耐用的生物填料及出水装置可保证整个系统长期使用,而无需频繁更换,折旧率低。

    江南再生水厂的主要构筑物有[10]:粗格栅井及提升泵房、细格栅渠及曝气沉砂池、精细格栅、生化池、二沉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滤池及臭氧接触池。各单元设计工艺见表2

    表 2  各处理单元设计参数
    Table 2.  Design parameters of each treatment process unit
    处理单元构筑物尺寸/(m×m×m)数量工艺设计参数
    预处理单元进水井及粗格栅17.8×16.9×(18.6+6.0)1座动轨式格栅除污机近期2台,远期增加1台,栅隙宽b=15 mm;设计单渠宽1 000 mm,栅条间隙15 mm
    提升泵房16.9×14.9×(22.4+6.0)1座3台进水提升大泵流量为1 100 m3/h,扬程为15.5 m,2台小泵流量为
    590 m3/h,扬程为15.5 m
    细格栅14.5×11.0×(3.0+6.0)1座2套阶梯式网板细格栅,1套人工格栅,格栅栅隙5 mm,渠宽1.7 m
    曝气沉砂池28.0×15.0×(5.5+6.0)1座水力停留时间HRT=7 min,有效水深H=2.8 m
    精细格栅14.0×10.0×(3.55+6.0)1座设计渠宽1 800 mm,格栅栅隙为2 mm,格栅安装倾角为90°,栅前水深为1.76 m
    生物处理单元生化池95×74.7×(9.2+5.5)4座由预缺氧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组合。总水力停留时间13.5 h,混合液MLSS含量4.0 g·L−1,污泥负荷0.065 kg,污泥回流比0~100%,混合液回流比100%~200%
    二沉池42.2×82.5×(6.15+4.5)4组表面负荷为1.13 m3·(m2·h)−1,回流污泥浓度8.0 g·L−1,有效水深4.80 m
    深度处理单元高效沉淀池20.7×46.2×(7.1+5.5)2座混合池的反应时间3 min,絮凝池的反应时间10 min,沉淀区清水区高度1.0 m,污泥回流比3%~5%
    反硝化滤池62.95×16.4×(7.1+5.5)6组反冲洗周期12~24 h,混合时间40 s
    臭氧接触池32.6×22.2×(7.75+5.5)1座臭氧接触时间:30 min,臭氧投加量为10 mg·L−1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江南再生水厂全厂污水处理构筑物区域采用组合式布置[11-12],组合体采用半地下式结构设计,顶部主要用于环保科普,中间层为操作层,下部为水池[12]。水厂上方建设水生态公园与水环境科普馆,集水质净化、生态景观、休闲运动、科普教育为一体[13]。根据工艺流程及场地功能,把全厂分为2个部分:生产管理区和生产处理区。考虑到防洪要求及周边道路的地面标高,厂区的场地设计标高定为247.5 m。江南再生水厂总平面布置图如图3

    图 3  总平面布置图
    Figure 3.  General layout

    以污水作为提取和储存能量的介质,借助热泵机组的循环热交换,将污水中的低品位热能转换为高品位热能,用于采暖或制冷,以减少电能的消耗。采暖和制冷服务主要供给该厂的综合楼。工程主要设备包括热泵机组、污水专用宽流道换热器、污水泵、中介循环泵、系统水循环泵、软化水设备、水箱等,机组及相关设备设在热泵机房。热泵机组设置2台,不设备用机组,每台机组负荷率按65%考虑。当其中1台机组发生故障时,另1台机组可满足65%负荷进行供冷供热,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污水泵由工艺专业选配,选用潜污泵2用1备,将中水送到热泵机房,经换热器后回到清水池下游。综合楼的面积为2 500 m2,对该建筑的采暖热负荷及空调冷负荷采用冷热指标进行估算。根据空调的冷指标(110 W·m−2)热指标(120 W·m−2),分别得到冷负荷为330 000 W,热负荷为360 000 W。

    表 3  综合楼的采暖热负荷和空调冷负荷参数
    Table 3.  Heating and cooling load parameters of the complex building
    面积/m2冷指标/(W·m−2)冷负荷/W热指标/(W·m−2)热负荷/W
    2 500110330 000120360 000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根据计算,每天每处理1×104 t污水,对应热泵机组可提供约5 000 kW的热量。污水处理量以1.2×104 m3·d−1计,采暖季120 d,标准煤发热29 307 kJ·kg−1,锅炉效率0.8,制热能效比(COP)取4,生产1 kW·h电标准煤耗量0.33 kg,因此,煤耗量计算如下。

    采暖季总供热量:Q=5000×1.2×24×3600×120=6.2×1010kJ

    采用锅炉供暖的标准煤耗量:Q=6.2×1010kJ0.8×29307kJkg1=2644.4t

    采用热泵供暖耗电量:Q=6.2×1010kJ3600×4=4.31×106kWh

    采用热泵供暖的标煤耗量:G=4.31×106kWh×0.33kg(kWh)1=1422.3t

    综上所述,整个采暖季采用热泵供暖可节约标准煤耗量为:2644.41422.3=1222.1 t。

    根据工程投资估算,建设项目总投资5.878 0×104万元。其中:工程费4.288 3×104万元、建设项目其他费用1.136 7×104万元、基本预备费2.401×103万元、建设期利息1. 967×103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162.00万元;再生水厂工程平均年处理总成本费用5.999×103万元;平均年经营成本费用3.350×103万元。本项目运行成本为每吨水1.60元。据市场行情计算,污水源热泵采暖成本为1元·m−2,运营成本约在15元·m−2,市政供暖按供热面积收费标准25元·m−2计算,则采用污水源热泵供暖可节约36%的成本。

    该工程自2018年8月开工建设,2019年10月正式投产运营,自投入运行至今,安全稳定运行、出水稳定达标、除臭效果显著。该厂实际进、出水水质及处理率见表4

    表 4  实际进出水水质
    Table 4.  Actual water quality of influent and effluent sewage
    水质指标进水水质/(mg·L−1)进水水质/(mg·L−1)处理率/%
    BOD51286.594.9
    COD3321994.3
    TN595.890.2
    TP5.80.1896.9
    NH3-N390.3599.1
    SS286697.9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实际运行数据表明,江南再生水厂的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标准的A级标准。各种污染物指标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氨氮的去除效率最高,可达99.1%。以2020年为例,该厂进出水COD、氨氮、总磷、总氮,以及去除率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经该厂处理后的出水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大幅下降,平均降低90%以上,去除效果明显,超额完成设计处理率,出水水质达标。

    图 4  2020年进出水水质指标的变化
    Figure 4.  Variation of water quality of influent and effluent in 2020

    江南再生水厂采用地下式再生水生产技术,不仅实现了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功能,而且避免了占地、臭气、噪声等“邻避效应”[14]。该工程将污水处理设施与地上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并通过污水余热利用实现了热量的回收,节约了传统化石燃料的消耗,打造成以地下式再生水厂为核心的新型生态综合体。该厂的建成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对改善安康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确保汉江水质稳定达标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同类再生水厂的建设提供参考。

  • [1] 李霞. 城市污泥在科尔沁沙地土壤改良中的应用及风险分析[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Google Scholar Pub Med

    [2] 黄秋丽. 城市污泥处置新技术的探讨[J]. 广东化工, 2016, 43(11): 174-175.

    Google Scholar Pub Med

    [3] 黄岚, 封莉, 杜子文, 等. 我国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瓶颈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9, 35(20): 31-36.

    Google Scholar Pub Med

    [4] MININNI G, BLANCH A R, LUCENA F, et al. EU policy on sewage sludge utilization and perspectives on new approaches of sludge managemen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22(10): 7361-7374.

    Google Scholar Pub Med

    [5] 唐艺荣. 城市污泥堆肥用于非洲菊无土栽培的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Google Scholar Pub Med

    [6] 白莉萍, 伏亚萍. 城市污泥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9, 29(1): 420-430.

    Google Scholar Pub Med

    [7]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65-90.

    Google Scholar Pub Med

    [8] 谌思嘉, 封莉, 左壮, 等. 污泥堆肥用于沙荒地造林过程中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16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腾冲, 2016: 105-111.

    Google Scholar Pub Med

    [9] 翟羽佳, 封莉, 马博强, 等. 施用城市污泥堆肥后林业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环境保护前沿, 2014, 4(1): 41-46.

    Google Scholar Pub Med

    [10] 王逊, 屈森虎, 陈媛, 等. 城市污泥堆肥用于林业土壤基质的可行性研究[J]. 环境科技, 2011, 24(a01): 107-110.

    Google Scholar Pub Med

    [11] 张欣, 吝珊珊, 胡晓晨, 等.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4, 41(20): 95-96.

    Google Scholar Pub Med

    [12] AMIR S, HAFIDI M, MERLINA G, et 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of heavy metals during composting of sewage sludge[J]. Chemosphere, 2012, 59(6): 801-810.

    Google Scholar Pub Med

    [13] 杨桐桐. 污泥堆肥用于沙荒地土壤改良效能与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变化规律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Google Scholar Pub Med

    [14] 连鹏, 李志茹, 范周周, 等. 城市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堆肥施用对紫穗槐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8, 40(4): 58-66.

    Google Scholar Pub Med

    [15] 薛彬. 污泥堆肥林地施用后土壤氮磷形态分布和转化行为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Google Scholar Pub Med

    [16] 何文, 黄玉清, 廖建雄, 等.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芦苇群落土壤氮的季节变化[J]. 广西植物, 2018, 38(1): 24-35.

    Google Scholar Pub Med

    [17]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水排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林地用泥质: CJ/T 362-2011[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

    Google Scholar Pub Med

    [18] 付丽丽, 姚常琦, 李学斌, 等. 沈阳农用土地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16): 178-181.

    Google Scholar Pub Med

    [19] MALISZEWSKA-KORDYBACH B, SMRECZAK B, KLIMKOWICZ-PAWLAS A. Concentrations, sour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gricultural soil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U: Poland as a case study[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9, 407(12): 3746-3753. doi: 10.1016/j.scitotenv.2009.01.010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Pub Med

  • 加载中
  • Cited by

    1. 赵璇,刘涛,杨蒙,乔森. IFFAS-ESMBR一体式复合工艺处理低C/N石化废水. 工业水处理. 2025(01): 32-40 .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Figures(12)  /  Tables(2)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4032) PDF downloads(46) Cited by(1)

Access History

Application effect and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sludge products in forest land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urban sludge products in forest land. In this study, three kinds municipal sludge products (i.e., organic nutrient soil, biochar soil, and compound biochar soil) produced from Beijing Drainage Group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demonstration area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forest was established i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to evaluate the l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ose municipal sludge products in forest. The effects of three kinds of municipal sludge products on forest environment and Populus tomentosa growth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ethods and amounts were investigated via the field experi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H value of soil increased slightly and finally stabilized at about 7.1 after fertilization. The conductivity of acid-base soi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ertilization ratio, whose highest value was over 1400 μS·cm−1, but there was no salinity risk. After applying municipal sludge products, the contents of all kinds of nutrients in the soi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plants.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3 kg·m−2 of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biochar soil was the best. The application of sludge products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plants, improve the fertility of soil and lead to the slightly increase of heavy metals contents in the soil, but all of them met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e soil quality standard in soil pollution risk control standard for agricultural land and were in a low risk state during the whole monitoring period.

  •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量的日益增多,伴随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已成为亟待处理的固体废物[1]。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共有城镇污水处理厂4 063座,每年产生城市污泥近5×107 t(含水率80%)[2]。据统计[3],2020年城市污泥产量将突破6×107 t(含水率80%)。根据城市污泥富含氮、磷、钾、有机质的特点,可将其作为肥料进行土地利用。其中,林地利用较农用风险低,消纳污泥容量大(我国林地面积达1.7×108 m2),已逐渐成为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向之一[3]

    自20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发达国家就将污泥作为高效的有机肥料,广泛应用于林地[4]。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也开展了污泥林地利用方面的研究。唐艺荣[5]研究发现,城市污泥中含有大量营养成分,能够很好地促进植物生长,特别是在一些持水性差、生产能力低的土壤上效果更加明显。白莉萍等[6]在北京选择林地施用城市污泥,发现施肥可使土壤中氮、磷含量显著增加,且能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但是,目前关于城市污泥不同的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施用效果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现场实验,以3种污泥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施肥方式和施用量,监测施肥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合植物生长的情况,确定最佳的施肥方案;并对示范区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通过环境评价法探讨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 供试的3种城市污泥产品均来自北京市排水集团,包括有机营养土(热水解污泥)、生物碳土(堆肥污泥)和复合生物碳土(堆肥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其理化性质见表1

  • 本研究选择在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镇赵家场村建立污泥产品林地利用示范区。示范区占地面积为1×105 m2,种植银杏、毛白杨、白皮松、紫花洋槐、国槐等8种树木,为北京市百万亩平原造林场地,示范区平面图如图1所示。

    根据实验需要,在毛白杨区域内划分场地作为实验区域,实验区规划如图2所示。将实验区域划分18个样方地块。采用沟施和环施2种施肥方式,施用有机营养土、生物碳土和复合生物碳土3种城市污泥产品,施肥量分别为1.5、3.0和4.5 kg·m−2(以污泥干基计)。另设不施肥的空白对照组。沟施均在树的右侧距离树木主干80~100 cm处开沟,沟宽度30 cm,深度40 cm,施肥后立刻覆土,覆土厚度不低于20 cm;环施在树木的2旁距树干80~100 cm处开挖环施沟,深度为30 cm,宽度30 cm。将城市污泥产品施入穴中后覆盖土壤,覆土厚度不低于20 cm。施肥现场如图3所示。

  • 1)样品采集。于2019年3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进行土壤样品、植物样品及水样的采集;2019年6月12日完成全部的施肥工作。示范区域与实验区域的土样选择梅花形布点进行采集。测量实验样方树木的株高与树径,选择数值最接近平均值的标准株作为监测植物生长情况的采样树。

    2)样品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参照《土壤农化分析》[6]测定;毛白杨叶绿素使用便携式叶绿素仪现场检测;毛白杨新生枝条增长量根据芽鳞痕确定当年新生枝条,现场测量新枝长度。

    土壤重金属含量[7]测定:精确称取土壤样品0.1 g置于消解管中,用少量水润湿,在通风橱中依次缓慢加入6 mL浓盐酸、2 mL浓硝酸、1~2 mL氢氟酸;加盖置于微波消解转盘上,采用梯度升温的方法进行消解;微波消解后取出,待管内温度降至室温后,将消解后的混合液过滤定容至50 mL,于4 ℃下保存。取出10 mL待测液进行ICP-MS检测。

  • 1)单因子评价法。单因子评价计算公式[8]如式(1)所示。

    式中:Ci为污染物i在土壤中的含量,mg·kg−1Si为污染物i在土壤中的质量标准值;i为GB 15618-2018中规定的各类重金属污染物。

    将各类污染物i的相关值代入公式(1)进行计算得到Pi值。当Pi值小于0.7时,则认为在该指标方面不存在环境污染;当Pi值大于0.7小于1时,则认为该指标已达到警戒限,后续应慎重施用污泥产品;当Pi值大于1时,则认为该指标存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应立即停止后续污泥产品的施用。

    2)潜在危害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公式[9]如式(2)所示。

    式中:EIi为污染物i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Ti为污染物i的生物毒性响应系数;Ci为土壤重金属i的环境暴露值;Si为污染物i的参比值,本研究参比值选择GB 15618-2018规定的重金属风险筛选值;i为GB 15618-2018中规定的各类重金属污染物。

    将各类污染物i的相关值代入公式(2)进行计算得到EI和RI值,参照风险等级标准[9](表2)进行评价。

2.   结果与讨论
  • 1)城市污泥产品施用对土壤pH、EC值的影响。城市污泥产品在林地施用后,各实验样方内土壤pH和EC值的变化如图4所示。由图4(a)图4(b)可知,由于施用的污泥产品呈弱碱性,施肥30 d后土壤的pH呈明显上升状态。有研究表明,土壤酸碱度为6.5~7.5时,适宜园林植物的生长[10]。在90 d后,土壤pH开始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夏季雨水充足,土壤中的盐基离子受到雨水冲刷而淋失,使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减少。在施肥4个月后,土壤pH趋于稳定。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土壤的pH>7,且施肥土壤的pH高于空白区域,这说明污泥产品在施用过程中没有产生过多的酸性物质,能够改善土壤的酸碱度,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电导率是反映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含量的指标,也是反映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11]。由图4(c)图4(d)可以看出,土壤电导率受到施肥的影响较大,而且会随施肥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由表1可以看出,3种污泥产品本底的EC值较高,均在2 000 μS·cm−1以上。AMIR等[12]的研究表明,当土壤EC值超过3 000 μS·cm−1时,有可能对植物的生长造成抑制。当施肥时间达到60 d时,林地土壤EC值达到极值点,此时施用量为4.5 kg·m−2地块的土壤EC值均超过1 200 μS·cm−1;施用复合生物碳土的样方土壤中EC值最高达到了1 457 μS·cm−1,但尚未产生盐度风险。60~120 d,土壤EC值迅速下降,其主要原因包括3个方面:一是土壤中部分无机离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成有机物;二是夏季草本植物的迅速生长,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部分可溶性离子;三是随着雨水的冲刷,大部分盐基离子随水淋失,土壤含盐量降低进而降低了土壤的电导率[13]。随着实验的不断进行,土壤EC值逐渐下降并最终稳定在200 μS·cm−1左右。

    2)城市污泥产品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同施肥方案下土壤中总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5所示。在为期6个月的监测周期内,各样方土壤中总氮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19年7月(施用污泥产品1个月后),土壤中的总氮含量达到最大值;通过对比发现,此时施用有机营养土的效果较好,在施用量为4.5 kg·m−2时,土壤中总氮含量可达0.71 g·kg−1,相较于总氮本底值增加了238%。2019年9月,部分样方内总氮含量再次上升。其原因可能是氮素的缓释效果,以及秋天植物凋落,通过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增加了土壤中总氮的含量。而且这一时期可明显看出,土壤总氮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大而增大,以此时毛白杨环施区为例,当施用的污泥产品分别为有机营养土、生物碳土和复合生物碳土且施用量为4.5 kg·m−2时,土壤中总氮的含量分别是不施肥土壤的1.31倍、1.05倍和1.84倍,施用复合生物碳土的效果明显好于其他2种污泥产品。其原因可能是,园林废弃物与堆肥污泥含量混合后,提高了污泥产品的C/N,进而影响氮的矿化[14]。在实验的后期,各施肥区土壤总氮含量均高于未施肥的空白区域,施用污泥产品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磷是土壤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核酸、核蛋白和磷脂的主要组分。施用城市污泥产品后,土壤总磷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6所示。在2019年的7、8月各样方土壤中总磷含量变化不明显,仅施用4.5 kg·m−2复合生物碳土的区域上升幅度最大,在第60 d时环施区、沟施区的总磷含量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2.18、2.17倍。这主要是由于污泥堆肥中的磷元素比较稳定,短时期内无法释放到土壤中,而且在此季节树木和草本植物迅速生长,吸收了部分磷。9月土壤中总磷含量大幅度上升,主要因为进入秋季,植物长势减缓,降水明显减少,且污泥中磷的存在形态从不易矿化分解的大分子转变为易矿化分解的形态,矿化的磷和无机磷被土壤快速吸收[15]。11月实验区土壤磷含量出现下降并于12月再次上升。在整个实验周期内,大部分施肥土壤中总磷含量高于未施肥土壤,说明施用城市污泥产品效果显著。通过分析实验区土壤磷含量的变化趋势发现,在不同的采样时间,施用复合生物碳土的样方中总磷含量均高于施用有机营养土和生物碳土的区域,且施用量越大效果越好,这说明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后可以提高综合堆肥效果,有助于污泥中磷元素的释放。

    有机质的含量可以直观反映土壤的肥沃程度,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由6个月的监测结果(图7)可以看出,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施肥量呈正比,且复合生物碳土的施用效果较其他2种污泥产品更好,这与总氮和总磷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在施用污泥产品2个月内,各施肥样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均出现上升,即使在夏季,植物对有机质的吸收较多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效果依然明显。以2019年8月(施肥2个月)环施区为例,施用4.5 kg·m−2的有机营养土、生物碳土和复合生物碳土的样方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空白区的1.32倍、1.33倍、1.61倍。在90 d时,有机质含量出现明显下降,并在同年11月再次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此时污泥产品中的有机质在土壤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生成的某些简单组分如碳水化合物等较快的分解,最终变成水、二氧化碳和矿物质养分使得有机质含量减少[16]。2019年12月(施肥6个月),施肥与未施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均略有上升。其原因可能是,进入冬季,植物生长变缓,植物的落叶被微生物分解腐化,使所有样方内有机质含量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 1)城市污泥产品施用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城市污泥产品施用后,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可以及时反映出植物生长的好坏。通过沟施、环施两种施肥方式施用污泥产品后,毛白杨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如图8所示。施用污泥产品后,毛白杨叶绿素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与施肥60 d相比,在施肥第90天,由于进入秋季,植物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但能够明显看出,施肥区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在此时均高于未施肥的空白区域,施用污泥产品可以很好的提高植物叶绿素的含量进而延长植物绿期。

    2)城市污泥产品施用对新生枝条增长量的影响。植物当年新生枝条增长量(图9)可以较为明显地反映出植物在1年内生长的情况。通过现场监测发现,施肥区的毛白杨枝条增长量明显高于未施肥的空白区,在施用量为3 kg·m−2时植物生长效果最好。毛白杨环施区和沟施区的新生枝条增长量较空白区平均增长了0.26 m和0.33 m,说明施用污泥产品能够明显的促进植物生长。

  • 1)污泥产品种类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林地用泥质》(CJ/T 362-2009)[17]相关规定,污泥产品每年累计施用量不应超过3 kg·m−2(以干污泥计)。因此,以实验区域内施用量为3 kg·m−2样方的监测数据为例,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参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的风险筛选值进行评价。

    城市污泥产品施用8种重金属的Pi值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0所示。在整个监测周期中,铬、镍、铜、锌、汞、镉、铅、砷八种重金属的Pi值均低于0.7,说明污泥施用后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的风险筛选值。由图10看出,重金属铬、镍、铅的变化规律类似,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铜、锌施用后含量先上升后基本保持稳定;砷、镉、汞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汞在实验后期已恢复到未施肥前的水平,超标风险很低。

    2)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选择重金属镍、锌、砷、汞作为监测对象,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对其含量的影响。4种重金属含量随时间变化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实验区域土壤中4种重金属的变化规律与撒施区域一致。土壤中锌含量在实验初期上升后略有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施用污泥使土壤中锌含量出现了一定的累积。以施用4.5 kg·m−2有机营养土、生物碳土和复合生物碳土的样方为例,土壤中锌含量分别为34.2~79.33 mg·kg−1、26.73~71.38 mg·kg−1和25.73~85.97 mg·kg−1。施肥后,汞和砷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汞含量最高达到了0.185 mg·kg−1,随后便出现了下降;施用复合生物碳土的样方内土壤砷含量略高于施用其他2种污泥产品的地块,并在施肥后90 d时达到最大值。以毛白杨环施区为例,施用量为1.5 kg·m−2、3 kg·m−2和4.5 kg·m−2时,其土壤砷含量分别为13.23 mg·kg−1、18.29 mg·kg−1、16.06 mg·kg−1。施用城市污泥产品后,土壤镍含量并未出现明显的积累,而是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通过6个月的连续监测,4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土壤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风险筛选值的要求,超标风险较低。

    3)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在单因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应用潜在危害指数法进行后续评价,综合毒性水平、污染浓度及环境对重金属的敏感性,来判断施肥后对土壤的整体污染程度[18]

    图12可以看出,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值均远小于150,各重金属的EI值均小于40,表明施用城市污泥产品后土壤重金属含量处于低风险状态,但施肥后各段时间内土壤重金属RI值均高于土壤本底值,说明污泥的施用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在城市污泥产品施用初期,施肥地块RI值明显升高,此时施用生物碳土的土壤潜在生态风险最高,其RI值达到了27.4,而施用复合生物碳土和有机营养土的地块RI值为23.7和14.5。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逐渐减小[19],在实验后期施肥区与空白区的RI值基本持平。通过实验发现,镉的潜在风险贡献率最高达到了67.2%,需要重点关注。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施用城市污泥产品的土壤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需重点关注镉和汞的含量变化,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

3.   结论
  • 1)城市污泥产品施用后,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起到了一定的改良作用。

    3)综合城市污泥产品施用后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及植物生长情况,发现施用3 kg·m−2复合生物碳土的效果最佳,且施用方式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3)施肥土壤中各类重金属含量均处于低风险状态;施用城市污泥产品后短期内不会对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

Figure (12)  Table (2) Reference (19)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 表 1  设计进出水水质及处理率
    Table 1.  Designed water quality and treatment rate of at the inlet and outlet
    水质指标进水水质/
    (mg·L−1)
    出水水质/
    (mg·L−1)
    处理率/%
    BOD51201091.7
    COD3503091.4
    TN601575
    TP60.591.6
    NH3-N401.596.3
    SS2001095
      注:COD与NH3-N执行地表水Ⅳ类水标准,其余指标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标准的A级标准。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2  各处理单元设计参数
    Table 2.  Design parameters of each treatment process unit
    处理单元构筑物尺寸/(m×m×m)数量工艺设计参数
    预处理单元进水井及粗格栅17.8×16.9×(18.6+6.0)1座动轨式格栅除污机近期2台,远期增加1台,栅隙宽b=15 mm;设计单渠宽1 000 mm,栅条间隙15 mm
    提升泵房16.9×14.9×(22.4+6.0)1座3台进水提升大泵流量为1 100 m3/h,扬程为15.5 m,2台小泵流量为
    590 m3/h,扬程为15.5 m
    细格栅14.5×11.0×(3.0+6.0)1座2套阶梯式网板细格栅,1套人工格栅,格栅栅隙5 mm,渠宽1.7 m
    曝气沉砂池28.0×15.0×(5.5+6.0)1座水力停留时间HRT=7 min,有效水深H=2.8 m
    精细格栅14.0×10.0×(3.55+6.0)1座设计渠宽1 800 mm,格栅栅隙为2 mm,格栅安装倾角为90°,栅前水深为1.76 m
    生物处理单元生化池95×74.7×(9.2+5.5)4座由预缺氧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组合。总水力停留时间13.5 h,混合液MLSS含量4.0 g·L−1,污泥负荷0.065 kg,污泥回流比0~100%,混合液回流比100%~200%
    二沉池42.2×82.5×(6.15+4.5)4组表面负荷为1.13 m3·(m2·h)−1,回流污泥浓度8.0 g·L−1,有效水深4.80 m
    深度处理单元高效沉淀池20.7×46.2×(7.1+5.5)2座混合池的反应时间3 min,絮凝池的反应时间10 min,沉淀区清水区高度1.0 m,污泥回流比3%~5%
    反硝化滤池62.95×16.4×(7.1+5.5)6组反冲洗周期12~24 h,混合时间40 s
    臭氧接触池32.6×22.2×(7.75+5.5)1座臭氧接触时间:30 min,臭氧投加量为10 mg·L−1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3  综合楼的采暖热负荷和空调冷负荷参数
    Table 3.  Heating and cooling load parameters of the complex building
    面积/m2冷指标/(W·m−2)冷负荷/W热指标/(W·m−2)热负荷/W
    2 500110330 000120360 000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4  实际进出水水质
    Table 4.  Actual water quality of influent and effluent sewage
    水质指标进水水质/(mg·L−1)进水水质/(mg·L−1)处理率/%
    BOD51286.594.9
    COD3321994.3
    TN595.890.2
    TP5.80.1896.9
    NH3-N390.3599.1
    SS286697.9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