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氨法脱硫产物对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影响

何学娟, 党小庆, 张艳平, 王凌峰, 张浩, 黄家玉, 张凡. 氨法脱硫产物对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1): 245-252. doi: 10.12030/j.cjee.202003095
引用本文: 何学娟, 党小庆, 张艳平, 王凌峰, 张浩, 黄家玉, 张凡. 氨法脱硫产物对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1): 245-252. doi: 10.12030/j.cjee.202003095
HE Xuejuan, DANG Xiaoqing, ZHANG Yanping, WANG Lingfeng, ZHANG Hao, HUANG Jiayu, ZHANG Fan. Effect of ammonia desulfurization products on preparation of denitration oxidant ClO2[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1): 245-252. doi: 10.12030/j.cjee.202003095
Citation: HE Xuejuan, DANG Xiaoqing, ZHANG Yanping, WANG Lingfeng, ZHANG Hao, HUANG Jiayu, ZHANG Fan. Effect of ammonia desulfurization products on preparation of denitration oxidant ClO2[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1): 245-252. doi: 10.12030/j.cjee.202003095

氨法脱硫产物对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何学娟(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气污染控制。E-mail:hexihxj@163.com
    通讯作者: 党小庆(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大气污染控制。E-mail:dangxq@163.com
  • 基金项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20YSKY-019)
  • 中图分类号: X701

Effect of ammonia desulfurization products on preparation of denitration oxidant ClO2

    Corresponding author: DANG Xiaoqing, dangxq@163.com
  • 摘要: 为探究氨法脱硫产物亚硫酸铵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可行性及其特性,采用实验室自行搭建的反应系统,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2SO4浓度及(NH4)2SO3浓度等因素对吸收液中ClO2浓度、收率及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50 ℃,H2SO4浓度为9 mol·L−1,(NH4)2SO3浓度为1.25 mol·L−1,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吸收液中ClO2的浓度最高可达1 336 mg·L−1,可满足ClO2氧化脱硝的要求;在各种影响因素中,H2SO4浓度对ClO2影响最大,当H2SO4浓度由6 mol·L−1升高至9 mol·L−1时, 吸收瓶中ClO2浓度由222.59 mg·L−1上升至1 335.55 mg·L−1,可升高83.3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ClO2氧化脱硝中的氧化剂ClO2的制备提供参考。
  • 1,4-丁炔二醇(1,4-butynediol, BYD)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1,4-丁二醇(1,4-butanediol, BDO),进而生产四氢呋喃、聚四亚甲基乙二醇醚(PTMEG)、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重要化工产品[1-3]。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BDO生产国[4],BDO生产首先利用乙炔和甲醛经铜铋催化合成BYD,BYD再经过精馏提浓,提浓后BYD需要通过阴阳离子树脂脱除含有的铜离子、二氧化硅和醋酸根离子等杂质,进而再催化加氢生成BDO[5]。其中,阴阳离子树脂再生产生的脱离子废液含有高浓度BYD残留[6],废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可达到6 000~20 000 mg·L−1,是BDO生产过程产生的主要高浓度有机废水,由于部分企业使用5%的硫酸进行阳离子树脂再生,从而导致该废水中硫酸盐含量也较高(6 000~10 000 mg·L−1)。BYD脱离子废液与生活污水、冲洗废水和BDO精馏废水等低浓浓度有机废水混合后即为BDO生产废水,BYD脱离子废液水量占BDO生产废水的比例为50%~70%。 BYD脱离子废液的高效低耗处理是BDO生产废水处理的关键。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因为具有能耗低、可回收甲烷气和污泥产量少等优势,广泛应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预处理[7]。其利用水解产酸菌、互养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的协作实现有机物的厌氧甲烷转化[8]。当废水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时,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也会参与厌氧代谢过程,在低浓度硫酸盐含量条件下,SRB可以促进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和乙酸产生,进而促进甲烷代谢[9];当硫酸盐含量过高时,硫酸盐还原产生的过多硫化氢可以抑制产甲烷古菌和SRB,进而抑制厌氧有机物代谢[10]。考虑到BYD是BDO生产脱离子废液的主要COD贡献者,阐明其在不同厌氧处理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效果,对于脱离子废液及其他高含BYD废水的处理工艺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关于BYD可生化性的研究较少,GOTVAJN[11]和TISLER等[12]利用快速生物降解实验方法评估了BYD的好氧可生化性,发现在60 d的培养周期内BYD浓度基本没有降低,认为BYD是一种不易生物降解有机物。陈庆磊等[13]利用批次实验评估了BDO生产废水的厌氧处理效果,发现COD去除率约为56%,没有研究BYD的去除率。且BYD分子中含有内炔烃超共轭结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11],明确BYD厌氧可生化性对于指导工程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本研究联合使用批次和连续实验方法评估了BYD在厌氧生化处理过程中的生物降解效果,同时测定了COD、BYD、硫酸盐浓度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情况,研究结果可为含BYD工业废水的处理提供指导。

    实验所用BYD购自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纯度98%),为白色斜方结晶,用纯水配成50 000 mg·L−1储备液,4 ℃保存。厌氧生化实验的外加微量元素营养液组成为[14]:MgCl2 (30 mg·L−1)、NiCl2 (10 mg·L−1)、CoCl2 (10 mg·L−1)、FeCl2 (40 mg·L−1)、CaCl2 (20 mg·L−1)、ZnSO4 (20 mg·L−1)、MnSO4 (20 mg·L−1)。CaCl2等常规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本实验所用厌氧颗粒污泥为安徽宿州某酒精厂污水处理站的厌氧颗粒污泥,外形为规则球形,颗粒直径为0.5~4.0 mm;活性污泥采自河北石家庄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缺氧池污泥,絮状,沉降性能优良。

    厌氧批次实验在AMPTS® II自动甲烷潜力测试系统(BPC Instruments AB)中进行。为探究BYD是否可在纯厌氧产甲烷体系降解、复配活性污泥和SO42−还原是否可促进BYD厌氧降解,厌氧批次实验一共设置了3组实验,每组2个平行,同时设置没有厌氧污泥接种的空白组。实验组污泥浓度均控制在15 000 mg·L−1,pH=7.1,具体物料组成见表1,硫酸盐组控制BYD/SO42− =0.299 (对应COD/SO42− 的质量比为0.5)。各组实验均加入1 mL微量元素溶液,反应总体积均为400 mL,利用恒温水浴控制反应温度稳定在37 ℃。

    表 1  厌氧批次实验设计
    Table 1.  Design of anaerobic batch experiments mg·L−1
    实验组别 接种污泥 BYD 碱度(以CaCO3计) NH4Cl KH2PO4 K2HPO4 SO42−
    颗粒污泥组 厌氧颗粒污泥 500 1 000 140 30 30
    污泥复配组 厌氧颗粒污泥与活性污泥复配a 500 1 000 140 30 30
    外加硫酸盐组 厌氧颗粒污泥与活性污泥复配a 500 1 000 140 30 30 1 670
      注:厌氧颗粒污泥与活性污泥浓度比为2:1。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厌氧连续实验在2套平行中温有效容积为6.3 L的UASB反应器进行,种泥为30%活性污泥与70%厌氧颗粒污泥复配污泥。进水水质模拟内蒙古某BDO生产企业的实际BYD脱离子废液水质配置(表2),进水COD由葡萄糖和BYD组成,氮源为氨氮,磷源为磷酸二氢钠,碱度由碳酸氢钠贡献,微量元素(Fe、Mn、Zn、Co)添加参考KONG等[10],进水pH调至7.2±0.2,进水基质桶水温由低温水浴控制在4 ℃。反应器各阶段具体运行参数见表2

    表 2  厌氧UASB反应器不同阶段的运行参数
    Table 2.  Operating parameters of anaerobic UASB reactors at different stages
    阶段 HRT(d) 有机负荷(以COD计) COD/SO42−(质量比) BYD(mg·L−1) 葡萄糖(mg·L−1) TCOD(mg·L−1) SO42−(mg·L−1)
    S1 10 0.5 4 686 5 000
    S2 10 1 2 980 4 686 10 000
    S3 10 1 10 2 980 4 686 10 000 1 000
    S4 10 1 5 2 980 4 686 10 000 2 000
    S5 10 1 1 2 980 4 686 10 000 10 000
    S6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厌氧发酵气体首先通过二氧化碳吸收瓶(含有3 M的氢氧化钠),之后利用湿式气体流量计记录每日产气量。污水样品经0.22 μm滤膜过滤后,滤液用于各指标测试,其中COD和SO42−测定参照水质测定标准[15]。针对硫酸盐还原体系,滤液首先经过曝气去除溶液中的硫化物,通过硫化物测定试纸(陆恒生物)不变蓝判断硫化物被完全去除,之后再过滤测定COD。采用GC-FID (岛津GC2010 plus)测定BYD浓度,选用SH-Stabilwax-DA柱(30 m×0.25 mm×0.25 μm) 作为气相色谱柱,温度程序如下:100 ℃保留1 min,以20 ℃·min−1升温至120 ℃,保留4 min,之后以20 ℃·min−1升温至220 ℃,保留5 min。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40 ℃和260 ℃。氦气作载气,初始压力为400 kPa。采用外标法测定BYD含量,每次测试新配置标准曲线。采用内标法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s)含量,取1mL滤液加入1-丁醇内标(2 000 mg·L−1)后,使用GC-FID (岛津GC2010 plus)测定VFAs浓度,选用Restek Stabilwax-DA柱(30 m×0.53 mm×0.1 μm) 作为气相色谱柱,温度程序如下:70 ℃保留1 min,以20 ℃·min−1升至150 ℃,之后以4 ℃·min−1升至 160 ℃,再以20 ℃·min−1升至210 ℃,保留2 min。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40 ℃和260 ℃。氦气作载气,初始压力为167.3 kPa。

    针对UASB反应器,在每个运行阶段结束时分别从2个平行反应器中收集厌氧污泥样品,使用FastDNATM SPIN Kit (MP Biomedicals, Solon, USA)试剂盒提取DNA,使用NanoDrop分光光度计(ND-2000, NanoDrop Technologies, USA)测定DNA浓度和纯度。提取后DNA使用515F (GTGCCAGCMGCCGCGG)和907R (CCGTCAATTCMTTTRAGTTT)引物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16],PCR扩增产物送至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NovaSeq PE250测序。测序数据存储于NCBI SRA (链接号:PRJNA1108964)。测序数据质控、OUT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细菌菌属注释和主坐标分析(PCoA)通过美吉生物云平台(https://cloud.majorbio.com/)完成。

    图1(a)所示,空白组中BYD不会因为水解、挥发等原因而浓度下降。在单一厌氧颗粒污泥接种的实验组,BYD降解缓慢,31 d实验结束时去除率仅为40.72%,对应的降解速率为6.6 mg·(L·d)−1 (图1(b)),且COD去除与BYD降解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2=0.908,P<0.05)。KONG等[17]报道活性污泥与厌氧颗粒污泥的复配可以提高N-N-二甲基甲酰胺的厌氧产甲烷效果,发现N-N-二甲基甲酰胺首先被活性污泥中兼性厌氧水解微生物转化为二甲胺和一甲胺等中间体,再被产甲烷古菌直接利用,从而促进了N-N-二甲基甲酰胺的完全厌氧降解。厌氧颗粒污泥与活性污泥复配有可能也会促进BYD的厌氧降解,因此开展了2种污泥复配的BYD降解实验,结果如图1(c)所示。复配活性污泥后,BYD的降解速率加快,达到9.9 mg·(L·d)−1,在31 d实验结束时BYD的去除率达到了65.71%,较单一厌氧颗粒污泥实验组提升了25.01%。但是需要指出,实验结束时污泥复配体系的COD去除率仅为29.43%,与单一颗粒污泥体系(33.02%)基本一致。将实验结束时残留BYD浓度转化为COD理论值为281.2 mg·L−1,小于COD实测值(658.5 mg·L−1),表明虽然活性污泥接种带入的BYD兼性厌氧水解菌可以将BYD转化为未知有机中间产物,使得其母体物质浓度降低速度加快,但生成的中间产物仍难以被产甲烷古菌降解。除了产甲烷古菌,在硫酸盐含量较高的厌氧体系中,SRB可以利用乳酸、丙酸和醇类等多种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18],SO42−为电子受体,将有机物降解并将SO42−还原成硫化氢[19]

    图 1  批次实验中3种厌氧生化条件下BYD的降解情况
    Figure 1.  Degradation of BYD in three anaerobic digestion systems

    考虑到BYD分子中含有羟基,有可能作为SRB的电子供体而被降解。因此,在复配污泥作为种泥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入硫酸盐,探究硫酸盐还原是否可以加速BYD的厌氧降解。结果如图1 (d)所示,加入硫酸盐后,复配污泥中BYD降解速率进一步提升至11.2 mg·(L·d)−1,在31 d实验结束后去除率达到79.46%,比单一厌氧颗粒污泥和复配污泥实验组的BYD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8.74%和13.75%。同时,COD的最终去除率达到52.03%,比单一厌氧颗粒污泥和复配污泥实验组分别提高了19.01%和22.60%。混合液SO42−的质量浓度变化与BYD和COD的质量浓度变化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图1 (d))。实验开始后(0~6 d),SO42−质量浓度即快速降低(图1 (d)),表明反应起始硫酸盐还原作用即占据主导,这可能与本研究中采用的低COD/SO42− (0.5)有关。HAO等[20]报道COD/SO42−低于1.5时,SRB会获得生长优势,厌氧代谢以硫酸盐还原为主。在反应结束时,SO42−去除率为57.32%,对应的单位硫酸盐去除所需的COD比例为0.5,低于与WU等之前报道的乙醇和醋酸盐合成废水单位硫酸盐去除所需的COD比例(0.6)[21]。将实验结束时混合液残留BYD的质量浓度转化为理论COD值为171.6 mg·L−1,同样小于实测COD值441 mg·L−1,说明外加硫酸盐虽然提高了BYD的降解,但是体系中仍有部分BYD的厌氧转化产物难以被SRB利用。

    1)反应器运行效果。短期批次实验可以初步评估目标污染物的厌氧降解性能,而长期连续实验可以进一步解析厌氧微生物群落经过长期驯化后对目标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效果(这与实际废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更相似),2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解析目标污染物的厌氧降解性能[7]。本研究中,批次实验结果表明BYD在厌氧产甲烷体系中降解较慢,厌氧颗粒污泥复配活性污泥和外加硫酸盐均可以加速BYD的厌氧降解。为此,进一步参考实际BDO生产脱离子废液水质(COD为6 000~20 000 mg·L−1,SO42−含量为6 000~10 000 mg·L−1),建立了2套平行的UASB反应器评估了长期运行情况下BYD的厌氧降解效果,结果如图2所示。UASB反应器一共运行了388 d,根据进水水质变化分为S1~S6 6个阶段(表2)。

    图 2  不同进水条件下UASB运行效果
    Figure 2.  Performance of UASBs at different stages

    UASB反应器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启动,运行20 d之后出水COD值低于120 mg·L−1,VFAs低于30 mg·L−1 (图2(b)和图2(d)) (S1阶段),证明厌氧污泥活性优良。在第21天,反应器进水加入2 980 mg·L−1的BYD (S2阶段),此后反应器出水COD值和BYD质量浓度逐渐上升,在52 d分别稳定在约5 000 mg·L−1和2 965 mg·L−1,对应的COD和BYD去除率仅约50.33%和0.50% (图2(a)~(b)),且在此过程中CH4产率未出现下降(图2 (e)),VFAs未累积(图2(d))。在第83天,反应器出水VFAs和COD值急剧上升,在105 d VFAs达到了1 780 mg·L−1,主要由乙酸组成(图2(d)),同时出水COD也上升到了9 365 mg·L−1 (图2(b)),COD去除率下降至6.37%,UASB出现了VFAs累积现象。考虑到BYD分子中含有—C≡C—和—OH等结构,易于与金属离子络合[22],当其质量浓度过高时(如本文的2 980 mg·L−1)可络合带走过多铁、钴、镍等微量金属元素,导致可用于产甲烷古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微量金属元素含量降低,从而导致厌氧产甲烷微生物失活。随后在111 d将进水中微量元素质量浓度翻倍,反应器出水VFAs和COD值随即快速下降,系统产气恢复(图2 (e))。之后继续对UASB反应器进行了42 d的连续监测,系统再未出现抑制情况,但BYD去除率也没有进一步提升,表明即使经过长期驯化厌氧产甲烷微生物代谢体系中BYD降解速率仍较低。

    此后,向反应器引入硫酸盐共运行了3个阶段(S3~S5),通过提高进水硫酸盐质量浓度使各阶段COD/SO42−分别为10、5和1。在S3阶段(167~215 d),进水COD/SO42− =10的情况下,UASB反应器CH4产率从0.89 L·d−1提升至1.07 L·d−1,表明少量硫酸盐加入提高了厌氧甲烷产率。同时,该阶段COD去除率为50.56%,SO42−去除率为97.15%,出水BYD质量浓度先下降后上升,最终稳定在2 847 mg·L−1,对应去除率为3.92% (图2 (a)、(b))。

    在S4阶段(216~260 d),将COD/SO42−降低至5,CH4产率从1.07 L·d−1迅速降低至0.41 L·d−1,而VFAs未发生累积(图2(d)),BYD去除率略提升至4.83%,COD去除率为51.02%,SO42−去除率93.81%。上述结果说明此阶段厌氧生化系统仍然能保持正常运行,但硫酸盐还原作用已经显著增强,开始与产甲烷代谢共同承担对乙酸的降解。

    在S5阶段(263~369 d),进一步将进水COD/SO42−下调到1,出水BYD质量浓度明显降低,去除率从S4阶段的4.83%提高到21.92% (图2(a))。但同时,厌氧生物系统迅速受到抑制,COD去除率从51.02%下降至20.31%,SO42−去除率从93.81%下降至24.48%,并且VFAs (主要为乙酸)快速累积至2 824 mg·L−1 (图2 (d)),这可能是由于在COD/SO42− =1的条件下,硫酸盐还原已经成为主导的厌氧有机物降解途径[23],但是进水SO42−质量浓度过高,导致产生的硫化氢质量浓度超过了SRB和产甲烷古菌的耐受阈值,从而抑制了乙酸的进一步转化。O'FLAHERTY等[10]曾报道游离硫化氢对厌氧微生物的抑制阈值为38~185 mg·L−1,而本研究S5阶段UASB反应器内理论游离硫化氢质量浓度已经超过214.7 mg·L−1 (约占总硫化物8.82%)[19],厌氧微生物活性可被完全抑制。在第370天采取停止进水的方式试图恢复厌氧系统活性(S6阶段),在18 d的恢复期内,反应器内BYD、COD、SO42−和VFAs均有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较慢。

    2)微生物群落演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UASB连续实验过程中厌氧污泥细菌群落的演替情况。如图3所示,BYD的投加(S2)显著改变了污泥中厌氧微生物群落结构,硫酸盐的投加(S3~S6)进一步显著改变了UASB厌氧系统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而在S3~S6阶段COD/SO42−的改变及停止进水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图 3  UASB反应器不同阶段下细菌群落结构的β多样性分析(PCoA分析,OTU水平)
    Figure 3.  PCoA analysi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at OUT level in UASBs at different stages

    门水平下细菌群落变化如图4所示,种泥(S1阶段)细菌以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热孢菌门(Thermotogae)、互养菌门(Synergistota)和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为主,其中部分Proteobacteria和Spirochaetota细菌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24]。投加BYD后(S2阶段),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和Spirochaetota相对丰度分别从18.13%、9.17%和0.71%增加到32.68%、15.53%和5.67%,而Chloroflexi门丰度从21.63%减少至7.44%。进水增加硫酸盐后,在S3阶段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Spirochaetota和Cloacimonadota门细菌相对丰度分别由1.09%、5.67%和0.27%增加至4.53%、14.98%和11.35%,其中Cloacimonadota门细菌通常存在于厌氧发酵系统中,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分析揭示其是一种潜在的乙酸产生菌[25],而多种Desulfobacterota门细菌(如Syntrophobacter、Desulfoglaeba和Desulfovibrio)同时是丙酸氧化产乙酸菌和SRB,在高COD/SO42−条件下可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成为产甲烷古菌的主要互养微生物[20, 26-28]。随着COD/SO42−降低至5(S4阶段),厌氧系统硫酸盐还原作用被进一步加强(图2 (e)),Desulfobacterota和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从4.53%和6.45%上升到12.64%和9.75%,而Cloacimonadota和Spirochaetota相对丰度略有降低。在S5与S6阶段,Firmicutes与Chloroflexi相对丰度分别从29.08%和7.33%减少至16.04%和2.18%,Bacteroidota和Synergistota相对丰度分别从8.30%和5.07%提升至16.88%和10.49%,而Desulfobacterota和Proteobacteria丰度基本不变(图4)。

    图 4  不同运行阶段UASB污泥细菌群落组成(门水平)
    Figure 4.  Changes 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at phylum level in UASB at different stages

    考虑到硫酸盐还原作用可以增强BYD的厌氧降解,进一步在属水平上分析了实验过程中UASB内SRB的变化(图5)。本研究共检出属于5个门64个属的SRB,其中丰度较高的22个SRB在种泥中的总丰度为2.76%,优势SRB菌为互营杆菌属(Syntrophobacter) (0.76%)、史密斯氏菌属(Smithella) (0.60%)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 (0.41%)。S2阶段引入BYD后,厌氧污泥中SRB种类未变,但总丰度明显减少(1.17%) (图5)。进入S3阶段(进水COD/SO42− =10),DesulfovibrioSyntrophobacterSmithella快速生长,相对丰度分别从0.05%、0.11%和0.22%增加至1.46%、0.86%和1.42%。这3个菌属均属于Desulfobacterota[28],其中SyntrophobacterSmithella为互养产乙酸菌,其可利用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氧化丙酸等多种有机物,生成乙酸和二氧化碳[29],从而为产甲烷古菌提供更多的甲烷前驱物,促进甲烷代谢。而Desulfovibrio为不完全氧化型SRB[30],在COD/SO42−≥10的条件下,同样可利用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氧化乳酸、丙酸等有机物生成乙酸,从而提高了乙酸产量,促进甲烷代谢[21, 29]

    图 5  不同运行阶段UASB污泥中硫酸盐还原菌在属水平上的丰度变化
    Figure 5.  Change in the abundances of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at Genus level 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UASBs

    上述3个菌属的富集可能是S3阶段观测到甲烷产率提升的原因(图2(e))。在S4阶段COD/SO42−进一步降低到5后,SRB总丰度增加至12.6%,DesulforhabdusDesulfovibrio取代SyntrophobacterSmithella成为优势SRB。其中,Desulforhabdus丰度由S3阶段的0.04%显著提升至4.42%,其是一种完全氧化型SRB,可利用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完全氧化乙酸等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硫化物[29, 31-32],进而减少了可用于甲烷代谢的乙酸量。因此,完全氧化型SRB与产甲烷古菌对乙酸的竞争应该是S4阶段UASB反应器甲烷产率明显下降(图2(e))的主要原因。

    进入S5阶段,虽然SRB总丰度有所降低,但是Desulforhabdus的相对丰度进一步增加至5.19%,说明在低COD/SO42−条件下完全氧化型SRB会获得生存优势。Desulforhabdus的进一步富集,一方面会使更多的乙酸用于硫酸盐还原,从而进一步减少甲烷产生;另一方面,在高硫酸盐存在下,完全氧化型硫酸盐还原产生的过多硫化氢会同时抑制产甲烷古菌和SRB(包括Desulforhabdus)[10],这就导致了在S5阶段基本无甲烷产生(图2(e)),VFAs (特别是乙酸)显著累积(图2(d)),同时硫酸盐去除有限(图2(c))。需要指出,尽管S5阶段硫酸盐还原作用被显著抑制,BYD的降解仍得到显著提升(图2(a)),同时BYD的降解效率提升与Desulforhabdus丰度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图2(a)和图5),说明完全氧化型SRB (Desulforhabdus)可能是BYD的潜在降解菌。MOTTERAN等[33]曾报道Desulforhabdus参与了直链烷基苯磺酸盐这类难降解有机物的厌氧降解,且硫酸盐浓度会影响其降解效果。除Desulforhabdus外,部分水解产酸菌(如Caldicoprobacter, Anaerofustis, Lachnoclostridium, Thiobacillus)和互养产酸菌(Thermovirga)的丰度变化与BYD的降解效果同样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Spearman相关,P<0.05)。后续研究需结合纯菌筛选和降解实验以进一步确认BYD的厌氧降解菌。

    在S6阶段,另一种不完全氧化型SRB (Desulfocurvus)[34-35]丰度显著增加(图5)。COLIN等[36]同样在含高浓度乙酸盐的河口沉积物(厌氧环境)中检测到高丰度的Desulfocurvus。这可能是因为虽然Desulfocurvus主要利用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氧化乳酸或丙酮酸等有机物生成乙酸,但是在H2含量高的厌氧环境其可以利用乙酸作为碳源生长[34],而S6阶段高浓度乙酸残留(图2 (d))和相对高H2含量(DesulfovibrioSyntrophobacterSmithella等SRB的代谢产氢)的环境有利于其增殖。

    本研究表明对于含BYD的废水采用厌氧UASB处理时,厌氧接种污泥最好采用复配污泥;对于含有BYD同时COD和SO42−含量较高的废水(例如BDO生产过程产生的脱离子废液),厌氧UASB工艺可考虑利用硫酸盐还原提升废水的有机质去除效果,但是需要考虑游离硫化氢抑制问题:高强度硫酸盐还原,会产生大量硫化物,同时生成大量游离硫化氢,其会进入细胞,对产甲烷古菌和SRB产生抑制[23, 37],从而导致厌氧有机物去除效率下降(图2)。为了防止游离硫化氢的抑制,一方面可以通过稀释,降低进水硫酸盐质量浓度,比如HU等[23]研究发现在COD/SO42− =1的情况下,降低进水SO42−质量浓度至3 000 mg·L−1,可以保证80%的SO42−被还原去除;另一方面李健等[38]针对UASB反应器,设计出水循环系统和硫化物吹脱塔,即厌氧出水通过泵打入吹脱塔,吹脱塔中布置曝气装置,利用空气曝气将废水中硫化物氧化为硫单质从而降低废水中游离硫化氢含量,吹脱后液体通过泵打回到进水端,与进水混合后进入厌氧塔,从而缓解塔内游离硫化氢的抑制。利用上述措施,李健等[38]实现了高有机硫、高COD制药废水的稳定厌氧处理。最后,高质量浓度BYD本身可以络合金属离子,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化物也可以沉淀金属离子,因此通过硫酸盐还原处理高含BYD废水时,需要注意补加更多的微量元素。

    1)单纯的厌氧产甲烷体系中BYD的降解较慢,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复配及添加SO42−均可以提升厌氧生化对BYD的降解速率。

    2)高质量浓度BYD会络合过多铁、钴、镍等微量金属元素,导致产甲烷古菌被抑制,厌氧系统VFAs显著累积,通过补加微量元素的方式可以解除抑制。

    3)随着进水COD/SO42−降低,硫酸盐还原逐渐替代甲烷代谢成为主要的厌氧代谢途径,同时BYD的厌氧降解率也逐渐升高;在进水COD/SO42−为1时BYD的降解率达到21.92%,完全氧化型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rhabdus成为优势菌属,但此时因为游离硫化氢大量产生,同时抑制了产甲烷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使得厌氧体系乙酸大量累积,即使停止进水厌氧系统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恢复。

    4)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质量浓度BYD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设计实验评估低COD/SO42−情况下,进水硫酸盐质量浓度对硫酸盐还原降解BYD的影响。此外,还需考察非生物转化途径(如吸附作用)对BYD在厌氧生化系统去除的贡献。

  • 图 1  实验装置图

    Figure 1.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equipment

    图 2  H2SO4浓度对ClO2制备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H2SO4 concentration on the preparation of ClO2

    图 3  反应温度对ClO2制备的影响

    Figure 3.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preparation of ClO2

    图 4  (NH4)2SO3浓度对ClO2制备的影响

    Figure 4.  Effect of (NH4) 2SO3 concentration on the preparation of ClO2

    图 5  反应时间对ClO2制备的影响

    Figure 5.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the preparation of ClO2

    表 1  实验工况

    Table 1.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experiment

    H2SO4浓度/(mol·L−1)反应温度/℃(NH4)2SO3浓度/(mol·L−1)反应时间/min
    6100.520
    7200.7540
    8301.060
    9401.2580
    1050100
    11120
    12
    H2SO4浓度/(mol·L−1)反应温度/℃(NH4)2SO3浓度/(mol·L−1)反应时间/min
    6100.520
    7200.7540
    8301.060
    9401.2580
    1050100
    11120
    12
    下载: 导出CSV
  • [1] DESHWAL B R, LEE H K. Manufacture of chlorine dioxide from sodium chlorate: State of the art[J].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2005, 11(3): 330-346.
    [2] GORDON G, ROSENBLATT R G K A. The chemistry of chlorine dioxide[J]. Progres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2007, 15: 201-286.
    [3] COUNCIL T A C. Chlorine Dioxide[M]. Denver, CO: The Foundation and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2002.
    [4] VENKATNARAYANAN S, SRIYUTHA MERTHY P, KIRUBAGARAN R, et al. Chlorine dioxide as an alternative antifouling biocide for cooling water systems: Toxicity to larval barnacle Amphibalanus reticulatus (Utinomi)[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7, 124(2): 803-810. doi: 10.1016/j.marpolbul.2017.01.023
    [5] BERG E M A A. A Review of chlorine dioxide i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J].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1986, 6: 62-72.
    [6] 李广培, 秘密, 董勇, 等. 二氧化氯对NO和Hg的气相氧化性能的实验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 35(13): 3324-3330.
    [7] 潘理黎, 李玲, 金月祥, 等. ClO2液相氧化协同氨法烟气脱硫脱硝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8, 46(6): 683-686. doi: 10.3969/j.issn.1006-4303.2018.06.017
    [8] 孙淑君, 马素霞, 杨秉川, 等. 液相ClO2脱除烟气中NOx的实验研究[J]. 化学工程, 2020, 48(2): 1-5. doi: 10.3969/j.issn.1005-9954.2020.02.001
    [9] 莫正波, 胡松涛, 胡德栋. 低浓度下亚氯酸钠与盐酸制备二氧化氯的试验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7, 47(2): 100-105.
    [10] 鞠婷, 戈学珍, 韩明贺, 等. 我国氯酸钠还原法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C]//全国化工标准物质委员会二氧化氯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国二氧化氯学会. 2017年全国水质安全与二氧化氯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青岛, 2017: 3-7.
    [11] 闫云涛, 马春元. 二氧化氯制备过程中氯酸盐控制技术[J]. 净水技术, 2018, 37(8): 56-60.
    [12] 钱宇, 陈赟, 江燕斌, 等. 过氧化氢法制备二氧化氯的反应机理及动力学[J]. 化工学报, 2004, 55(10): 1719-1722. doi: 10.3321/j.issn:0438-1157.2004.10.017
    [13] 姚诚毅. 化学法二氧化氯制备方法的比较[J]. 科学之友, 2012(11): 37-38.
    [14] TILAK B V, RADER K V A C. On the mechanism of sodium chlorate formation[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81, 128(6): 1228-1232. doi: 10.1149/1.2127599
    [15] 陈赟. 过氧化氢法制备环境友好氧化剂二氧化氯工艺及反应动力学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03.
    [16] 杜小旺, 张燕. 乙醇还原法制备消毒剂二氧化氯的研究[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0(4): 119-122.
    [17] 朱明新, 朱媛, 徐炎华. 过氧化氢法制备高纯度二氧化氯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06, 26(8): 38-41. doi: 10.3969/j.issn.1005-829X.2006.08.012
    [18] AIETA E M, ROBERTS P V, HERNANDEZ M. Determination of chlorine dioxide, chlorine, chlorite, and chlorate in water[J].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1984, 76(1): 64-70. doi: 10.1002/j.1551-8833.1984.tb05263.x
    [19] 潘理黎, 文静, 章晶晓, 等. ClO2湿法同时脱硫脱硝试验及反应过程分析[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7, 45(2): 195-199. doi: 10.3969/j.issn.1006-4303.2017.02.015
    [20] CHIEN T W, CHU H, HSUEH H T. Kinetic study on absorption of SO2 and NOx with acidic NaClO2 solutions using the spraying colum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3, .129(11): 967-974. doi: 10.1061/(ASCE)0733-9372(2003)129:11(967)
    [21] DESHWAL B R, JIN D S, LEE S H, et al. Removal of NO from flue gas by aqueous chlorine-dioxide scrubbing solution in a lab-scale bubbling reactor[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 150(3): 649-655.
    [22] 吴建春, 杨佳财. 二氧化氯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 37(7): 92-95. doi: 10.3969/j.issn.1673-1212.2012.07.025
    [23] LENZI F, RAPSON W H. Further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chlorine dioxide[J]. Pulp and Paper Canada, 1962, 63(9): 442-448.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5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020406080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10.5 %DOWNLOAD: 10.5 %HTML全文: 83.5 %HTML全文: 83.5 %摘要: 6.0 %摘要: 6.0 %DOWNLOADHTML全文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99.6 %其他: 99.6 %XX: 0.4 %XX: 0.4 %其他XXHighcharts.com
图( 5)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859
  • HTML全文浏览数:  4859
  • PDF下载数:  4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3-14
  • 录用日期:  2020-05-07
  • 刊出日期:  2021-01-10
何学娟, 党小庆, 张艳平, 王凌峰, 张浩, 黄家玉, 张凡. 氨法脱硫产物对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1): 245-252. doi: 10.12030/j.cjee.202003095
引用本文: 何学娟, 党小庆, 张艳平, 王凌峰, 张浩, 黄家玉, 张凡. 氨法脱硫产物对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1): 245-252. doi: 10.12030/j.cjee.202003095
HE Xuejuan, DANG Xiaoqing, ZHANG Yanping, WANG Lingfeng, ZHANG Hao, HUANG Jiayu, ZHANG Fan. Effect of ammonia desulfurization products on preparation of denitration oxidant ClO2[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1): 245-252. doi: 10.12030/j.cjee.202003095
Citation: HE Xuejuan, DANG Xiaoqing, ZHANG Yanping, WANG Lingfeng, ZHANG Hao, HUANG Jiayu, ZHANG Fan. Effect of ammonia desulfurization products on preparation of denitration oxidant ClO2[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1): 245-252. doi: 10.12030/j.cjee.202003095

氨法脱硫产物对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影响

    通讯作者: 党小庆(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大气污染控制。E-mail:dangxq@163.com
    作者简介: 何学娟(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气污染控制。E-mail:hexihxj@163.com
  •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安 710055
  •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
  • 3. 菏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菏泽 274000
基金项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20YSKY-019)

摘要: 为探究氨法脱硫产物亚硫酸铵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可行性及其特性,采用实验室自行搭建的反应系统,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2SO4浓度及(NH4)2SO3浓度等因素对吸收液中ClO2浓度、收率及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50 ℃,H2SO4浓度为9 mol·L−1,(NH4)2SO3浓度为1.25 mol·L−1,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吸收液中ClO2的浓度最高可达1 336 mg·L−1,可满足ClO2氧化脱硝的要求;在各种影响因素中,H2SO4浓度对ClO2影响最大,当H2SO4浓度由6 mol·L−1升高至9 mol·L−1时, 吸收瓶中ClO2浓度由222.59 mg·L−1上升至1 335.55 mg·L−1,可升高83.3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ClO2氧化脱硝中的氧化剂ClO2的制备提供参考。

English Abstract

  •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易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Cl2的5倍,是一种有效的绿色氧化剂,可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和纸浆漂白等[1-5]。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将ClO2应用于烟气脱硫脱硝。李广培等[6]进行了ClO2对NO和Hg的气相氧化性能研究,发现在ClO2/NO为0.8时,NO的氧化效率高达82%;潘理黎等[7]对ClO2液相氧化协同氨法烟气脱硫脱硝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脱硝效率可达93.2%;孙淑君等[8]采用鼓泡反应器进行液相ClO2脱除烟气中NOx的实验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氧化剂(KMnO4、NaClO2、H2O2),ClO2在较低的质量浓度下对NO转化效率即可保持100%。上述研究表明,ClO2应用于烟气脱硝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实际中ClO2性质较为活泼,不易运输与存储,通常采取现场制备方式,而在制备过程中又常伴随着副产物氯气的逸出[1],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此外,目前的ClO2制备工艺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成本。

    关于ClO2的制备,在1843年就有研究提出,氯酸钾与盐酸反应可生成ClO2和Cl2的混合气体,其原理为氯酸盐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剂还原而生成ClO2[1],此后便陆续出现了以NaClO2[9]、NaClO3[10-11]为原料制备ClO2的方法。目前主流的方法是以NaClO3为原料,与还原剂在酸性条件下生成ClO2。使用NaClO3还原法制备ClO2,因使用的还原剂不同,此法又分为很多种,如HCl法、SO2法、NaCl法、Na2SO3、CH3OH法以及H2O2[12-13]等。这些方法都各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HCl法、NaCl法在制备过程中,Cl被氧化后,会有大量Cl2逸出,造成二次污染[1, 14];CH3OH法的副产物甲醛、甲酸会给工厂带来二次水污染[15]的问题;H2O2法中H2O2不稳定易分解且价格昂贵;SO2法虽然能避免Cl2逸出和二次水污染,但其具有制备过程繁杂、原料购置成本高等缺点,使其在工程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寻求一种绿色经济的ClO2制备方法将是ClO2应用于烟气脱硫脱硝领域的关键。

    氨法脱硫使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SO2气体,先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即氨和SO2反应生成(NH4)2SO3,因具有脱硫速度快、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而广受企业欢迎。但由于氨法脱硫在脱硫过程中生成的(NH4)2SO3性能不稳定,会重新分解为SO2,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将(NH4)2SO3氧化为更稳定的(NH4)2SO4,使其能够直接用作氮肥以实现资源化利用,是目前氨法脱硫中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综合考虑ClO2的制备原理,在Na2SO3法和SO2法制备ClO2的基础上,探索将氨法脱硫的产物(NH4)2SO3应用于脱硝剂ClO2制备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考察H2SO4浓度、(NH4)2SO3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NH4)2SO3法制备脱硝中氧化剂ClO2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将氨法脱硫产物(NH4)2SO3用于ClO2烟气氧化脱硝中氧化剂ClO2的制备,为后续烟气脱硝的脱硝剂ClO2的制备提供廉价还原剂,降低了ClO2制备过程的成本,同时也解决了氨法脱硫中(NH4)2SO3的氧化问题,为氨法脱硫和ClO2氧化脱硝工艺的组合运行提供了参考。

  • 试剂包括氯酸钠(AR)、亚硫酸铵(AR)、硫酸(98%)、碘化钾(AR)、硫代硫酸钠(AR)、淀粉(5%)、盐酸(37%)、pH=7的磷酸盐缓冲液;仪器包括四口烧瓶(500 mL)、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DF-101S)、恒温低温槽(DC-1006)、抽气泵(压力为−68~−92 kPa)。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系统由反应发生装置、ClO2吸收装置及末端气体吸收装置构成。反应在四口烧瓶中进行,通过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来控制反应温度,H2SO4经分液漏斗缓慢滴加入反应器中[16-17];制得的ClO2气体用冷藏的−5~0 ℃去离子水吸收,尾气用10%的NaOH吸收。系统末端采用气泵抽气,使得系统处于负压状态(−80~−72 kPa),从而促进ClO2气体的吸收,同时防止反应中气体的逸出而影响实验结果。

  • 在实验中,反应发生器为500 mL的四口烧瓶,发生器中反应原液的体积为50 mL(其中NaClO3 和(NH4)2SO3混合液25 mL, H2SO4 溶液25 mL)。ClO2吸收液及末端尾气吸收液的体积均为500 mL,反应温度为50 ℃,反应时间为30 min,抽气泵的压力为−68~−92 kPa。反应的理论方程式[12]见式(1)和式(2),总反应见式(3)。

    实验在固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考察H2SO4浓度、反应温度、(NH4)2SO3浓度、反应时间对制备ClO2的影响,具体工况如表1所示。

    通过五步碘量法[18]测定ClO2吸收液中ClO2及Cl2的浓度,ClO2的纯度和收率由式(4)和式(5)计算。

    式中:μ为ClO2的纯度;CClO2为吸收液中ClO2的浓度,mg·L−1CCl2为吸收液中Cl2的浓度,mg·L−1μ1为 ClO2的收率;mClO2实际为实验条件下实际ClO2的产量,mg·L−1mClO2理论为实验条件下理论上ClO2的产量,mg·L−1

  • 实验固定NaClO3浓度为2 mol·L−1,(NH4)2SO3浓度为1.25 mol·L−1,反应温度为50 ℃,分别在H2SO4浓度为6、7、8、9、10、11、12 mol·L−1的条件下,考察了H2SO4浓度对ClO2制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a)可看出,ClO2吸收液中的ClO2浓度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硫酸浓度在10 mol·L−1时的效果最好,制备的ClO2浓度最高可达1 336 mg·L−1。此外,各种硫酸浓度下吸收液中的ClO2浓度均随反应时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大部分在30 min时浓度最高。硫酸浓度为8 mol·L−1时,在反应时间由5 min延长至30 min时,ClO2吸收液中ClO2浓度由74 mg·L−1上升至1187 mg·L−1,升高了93.77%。

    图2(b)可以看出,ClO2的收率及纯度均随着H2SO4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2SO4浓度由6 mol·L−1增至9 mol·L−1时,吸收液中ClO2的收率由3.3%增至19.9%,纯度由85.09%增至96.4%,说明硫酸对此反应的影响很大,这与DESHWAL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但H2SO4浓度大于9 mol·L−1后,ClO2的收率和纯度便开始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H2SO4投加量的逐渐增大,产生的SO2逐渐增多,继而产生的ClO2逐渐增多;而当H2SO4投加量继续增大时,(NH4)2SO3与H2SO4反应速度加快,产生大量SO2,SO2一部分未来得及参与NaClO3的液相反应而从液相中逃逸,另一部分则与ClO2发生副反应,生成H2SO4和HCl[19-21],其反应方程见式(6)。

  • 在实验中,设置NaClO3浓度为2 mol·L−1,(NH4)2SO3浓度为1.25 mol·L−1,H2SO4浓度为9 mol·L−1,分别在反应温度为10、20、30、40、50 ℃的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对ClO2制备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图3(a)可看出,反应温度由10 ℃增至40 ℃时,吸收液中的ClO2浓度由1 262 mg·L−1降至965 mg·L−1,而温度继续增至50 ℃时,吸收液中的ClO2浓度会再次呈现升高趋势。由图3(b)可看出,随反应温度的升高,ClO2收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当温度由10 ℃升高至50 ℃时,ClO2的收率则由18.8 %下降至14.4 %,下降了4.4 %。这可能是由于反应温度过高,反应比较剧烈,瞬时产生的ClO2量过大,ClO2气体来不及进入后续吸收装置,从而导致分解[22]

  • 在实验中,设置NaClO3浓度为2 mol·L−1,H2SO4浓度为9 mol·L−1,反应温度为50 ℃,分别在(NH4)2SO3浓度为0.5、0.75、1.0、1.25 mol·L−1的条件下,考察了(NH4)2SO3浓度对ClO2制备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

    图4(a)可看出,随着反应器中(NH4)2SO3浓度的不断增大,吸收液中的ClO2浓度越来越高,反应器中(NH4)2SO3的浓度由0.5 mol·L−1增至1.25 mol·L−1时,吸收液中ClO2的浓度由519.38 mg·L−1上升至1 336 mg·L−1,升高了61%。由图4(a)中的数据趋势可以看出,(NH4)2SO3浓度由0.75 mol·L−1增至1 mol·L−1时,吸收液中的ClO2浓度变化最为明显。图4(b)显示,随着(NH4)2SO3浓度的增高,ClO2的收率逐渐增高,此外(NH4)2SO3的浓度由0.5 mol·L−1增至1.25 mol·L−1时,ClO2的纯度可由60%增加至84%。这是因为(NH4)2SO3的增加会使SO23的浓度增加,从而与H2SO4反应,产生更多的SO2,SO2与NaClO3反应,产生更多的ClO2气体。

  • 在实验中,设置NaClO3浓度为2 mol·L−1,(NH4)2SO3浓度为1.25 mol·L−1,H2SO4浓度为9 mol·L−1,反应温度为50 ℃,分别使反应原料在发生器中反应20、40、60、80、100、120 min,测定反应后吸收液中ClO2的浓度,考察反应时间对ClO2制备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

    图5(a)可看出,吸收液中ClO2的浓度随反应的进行呈现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在反应开始至60 min时,吸收液中ClO2浓度由965 mg·L−1迅速上升至1 113 mg·L−1,而当反应时间由60 min继续延长至120 min时,吸收液中ClO2浓度由1 113 mg·L−1下降至742 mg·L−1。这可能是因为,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物料逐渐消耗,反应速率逐渐降低,从而产生的气体量逐渐减少,但系统仍处于负压状态,产生的气体被抽出,溶解于吸收液中的ClO2也有部分随之逸出;也有可能是因为产生的ClO2与SO2发生了化学反应。此外,Cl2在水中的溶解度远小于ClO2,因此,随着反应系统在负压条件下的运行,Cl2更容易由水溶液中逸出,故ClO2的纯度会呈现上升趋势。

  • 本研究以(NH4)2SO3为还原剂,在酸性条件下 (NH4)2SO3与NaClO3发生间接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制备ClO2,研究是在SO2以还原剂制备ClO2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LENZI等[23]给出的还原剂在酸性条件下还原氯酸钠制备的普遍化机理,可知本研究的反应机理,反应见式(7)~式(12)。

    为验证此反应机理与本实验反应机理的一致性,实验中将NaClO3溶液与(NH4)2SO3溶液混合加入反应器,在不加入H2SO4的情况下,观察到反应器内无黄绿色气体产生,此时在对应的ClO2吸收液中也并未测得ClO2;在不加入(NH4)2SO3的情况下,仅在反应器中加入NaClO3溶液,再缓慢加入H2SO4,也并未在吸收液中测得ClO2;而将NaClO3溶液与(NH4)2SO3溶液混合加入反应器,再逐渐加入H2SO4,反应器内便会开始产生黄绿色气体,对ClO2吸收液进行测定也发现其中含较高浓度的ClO2和少量的Cl2。综上所述,本实验的反应机理与式(7)~式(11)保持一致,(NH4)2SO3在有H2SO4存在的情况下被氧化为(NH4)2SO4,同时产生了SO2。产生的SO2作为有效还原剂,与NaClO3反应,生成(NH4)2SO4和ClO2(式(13)和式(14)),总反应见式(15)。

  • 1)实验结果表明,使用NaClO3、H2SO4和(NH4)2SO3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方法是可行的。在NaClO3浓度为2 mol·L−1,H2SO4浓度为9 mol·L−1,(NH4)2SO3浓度为1.25 mol·L−1,反应温度为50 ℃的条件下,ClO2吸收液中的ClO2浓度可达1 336 mg·L−1,满足ClO2氧化脱硝要求。

    2)在反应过程中,吸收液中ClO2的浓度随着反应器中H2SO4的加入量、反应时间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NH4)2SO3浓度的增加呈现不断上升状态,随反应温度的增高呈波动变化状态;在20 ℃之前呈上升趋势,20~50 ℃呈下降趋势,之后再回升,20 ℃和50 ℃时均具有较好的实验效果。为避免温度过高导致(NH4)2SO3的分解,因此,选择温度为20 ℃。

    3)实验中硫酸浓度对制备ClO2的反应有很大的影响。H2SO4浓度由6 mol·L−1升至9 mol·L−1时,吸收瓶中ClO2浓度由222.59 mg·L−1上升至1 335.55 mg·L−1,升高了83.33%;反应器中(NH4)2SO3的浓度由0.5 mol·L−1增至1.25 mol·L−1时,吸收液中ClO2的浓度可由519.38 mg·L−1上升至1 298.45 mg·L−1,升高了60%。

参考文献 (23)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