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河岸和水体富营养化河道的综合治理技术:以柴桑河为例

张怡, 刘本洪, 刘蕾, 杨春. 硬质河岸和水体富营养化河道的综合治理技术:以柴桑河为例[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12): 3875-3882. doi: 10.12030/j.cjee.202109012
引用本文: 张怡, 刘本洪, 刘蕾, 杨春. 硬质河岸和水体富营养化河道的综合治理技术:以柴桑河为例[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12): 3875-3882. doi: 10.12030/j.cjee.202109012
ZHANG Yi, LIU Benhong, LIU Lei, YANG Chun.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eutrophic water in the river course with hard river banks: A case study of Chaisang River[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12): 3875-3882. doi: 10.12030/j.cjee.202109012
Citation: ZHANG Yi, LIU Benhong, LIU Lei, YANG Chun.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eutrophic water in the river course with hard river banks: A case study of Chaisang River[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12): 3875-3882. doi: 10.12030/j.cjee.202109012

硬质河岸和水体富营养化河道的综合治理技术:以柴桑河为例

    作者简介: 张怡(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E-mail: zhangyi2019@stu.scu.edu.cn
    通讯作者: 刘本洪(1967—),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水环境和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等。E-mail: liubenhong@scu.edu.cn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9174); 污水氮磷处理技术合作开发(18H0364)
  • 中图分类号: X703.1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eutrophic water in the river course with hard river banks: A case study of Chaisang River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Benhong, liubenhong@scu.edu.cn
  • 摘要: 将富营养水体治理与硬质河岸改造相结合,能够提高水体与河岸的交互能力,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以位于四川省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中心城区的柴桑河河段(长度1.5 km,宽度80~100 m,水深约1.85 m)为例,通过铺设护岸专用基料、设置滴灌系统和播撒花草种子对硬质河岸进行生态重建,通过向水体中施用除磷剂、微生物菌剂及采用生态浮床、水车增氧等措施,降低了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利用太阳能为整个处理系统供能,实现了硬质河岸和富营养水体的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通过半年的监测和观察,结果表明:柴桑河水体中总磷(TP)、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总氮(TN)含量明显降低,TP和NH3-N由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Ⅲ类,CODMn由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Ⅳ类,TN由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Ⅴ类;河道内鱼类、藻类、水草的多样性增加,硬质河岸完全被植被覆盖,植物种类达数十种,自然景观恢复,河流生态自净功能显著增强,有利于使水体保持健康稳定。
  • 加载中
  • 图 1  柴桑河治理河道地理位置图

    Figure 1.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treated section of the Chaisang River

    图 2  河岸生态重建示意图

    Figure 2.  The sketch map of riparian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图 3  生态浮床、水车式增氧机和太阳能光伏系统

    Figure 3.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paddlewheel aerator and solar photovoltaic system

    图 4  柴桑河水质变化

    Figure 4.  The change of water quality in Chaisang River

    表 1  柴桑河水质状况(2020年1—4月)

    Table 1.  The water quality of Chaisang River (January to April 2020)

    水质及标准TP/
    (mg·L−1)
    TN/
    (mg·L−1)
    NH3-N/
    (mg·L−1)
    CODMn/
    (mg·L−1)
    GB 3838-2002
    V类水标准
    ≤0.4≤2.0≤15
    柴桑河水质0.16~9.3510.9~27.62.02~25.87.3~36
    水质及标准TP/
    (mg·L−1)
    TN/
    (mg·L−1)
    NH3-N/
    (mg·L−1)
    CODMn/
    (mg·L−1)
    GB 3838-2002
    V类水标准
    ≤0.4≤2.0≤15
    柴桑河水质0.16~9.3510.9~27.62.02~25.87.3~3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排污口处连续监测数据

    Table 2.  Continuous monitoring data at the sewage outlet

    采样日期pHDO/(mg·L−1)CODMn/(mg·L−1)TP/(mg·L−1)TN/(mg·L−1)
    2020-127.938.88.300.0572.472
    2021-017.906.811.801.49321.952
    2021-038.2911.33.490.1411.712
    2021-048.058.86.991.0339.324
    2021-057.736.16.000.2132.518
    2021-067.836.16.050.2361.860
    采样日期pHDO/(mg·L−1)CODMn/(mg·L−1)TP/(mg·L−1)TN/(mg·L−1)
    2020-127.938.88.300.0572.472
    2021-017.906.811.801.49321.952
    2021-038.2911.33.490.1411.712
    2021-048.058.86.991.0339.324
    2021-057.736.16.000.2132.518
    2021-067.836.16.050.2361.860
    下载: 导出CSV
  • [1] 刘韩, 王汉席, 盛连喜.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1): 5-10.
    [2] 刘有华, 王思婷, 杨乔乔, 等.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聚磷菌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9): 26-35.
    [3] 郭昊, 宋有涛.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综述[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 40(4): 19-21. doi: 10.3969/j.issn.1674-1021.2020.04.006
    [4] ZHANG Y, LUO P, ZHAO S, et al. Control and remediation methods for eutrophic lakes in the past 30 years[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81(6): 1099-1113. doi: 10.2166/wst.2020.218
    [5] 包浚钦, 周缘, 杨孔清, 等. 生态浮床技术及其对地表水体的原位修复综述[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1(2): 6-9.
    [6] 刘鑫, 陈明明, 张俊英.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中的应用进展[J]. 绿色科技, 2017(14): 130-134.
    [7] 邓泓, 何国富, 邢和祥, 等. 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综合治理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31(2): 132-135. doi: 10.3969/j.issn.1003-6504.2008.02.035
    [8] 闫飞. 综合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城市河道富营养化[J]. 环境工程, 2020, 38(9): 59-62.
    [9] 李维, 刘本洪, 刘蕾, 等. 修复黑臭水体的SCEU强化环保生态方法[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3(6): 821-826.
    [10] 白一苇. 基于近自然生态修复的城市河道驳岸设计研究: 以英格兰威尔特郡马登河为例[J]. 城市建筑, 2021, 18(17): 151-153.
    [11] 张雅卓.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研究及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 2009, 9(6): 32-37. doi: 10.3969/j.issn.1671-1408.2009.06.008
    [12] 梁开明, 章家恩, 赵本良, 等. 河流生态护岸研究进展综述[J]. 热带地理, 2014, 34(1): 116-122.
    [13] 向雷, 余李新, 王思麒, 等. 浅论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驳岸设计[J]. 北方园艺, 2010(2): 135-138.
    [14] 朱涧松, 李国明. 刍议硬质驳岸的生态改造[J]. 现代园艺, 2014(6): 134-135. doi: 10.3969/j.issn.1006-4958.2014.06.109
    [15] ANONYMOUS A. Manual of River Restoration Techniques[M]. Shrivenham: River Restoration Centre, 2002.
    [16] 黄海宇, 张飞, 黄龙翔, 等. 论述河湖驳岸生态化改造[J]. 广东化工, 2019, 46(17): 130-131. doi: 10.3969/j.issn.1007-1865.2019.17.057
    [17] 邱建. 四川天府新区规划的主要理念[J]. 城市规划, 2014, 38(12): 84-89. doi: 10.11819/cpr20141215a
    [18] 贾滨洋, 杨钉, 张平淡, 等. 国家级新区的环境挑战与出路: 以天府新区为例[J]. 环境保护, 2016, 44(24): 58-61.
    [19] 刘本洪, 李维, 刘蕾, 等. 治理黑臭水体的护岸专用基料: CN109678582A[P]. 2019-04-26.
    [20] 刘本洪, 刘蕾, 李维, 等. 一种高效去除富营养水体中磷的方法: CN109704446A[P]. 2019-05-03.
    [21] 刘宇, 沈建忠. 藻类生物学评价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J]. 水利渔业, 2008, 28(4): 5-7. doi: 10.3969/j.issn.1003-1278.2008.04.002
    [22] 任杰, 周涛, 朱广伟, 等. 苏南水库硅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环境科学, 2016, 37(5): 1742-1753.
    [23] 苟婷, 马千里, 许振成, 等. 贝江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富营养化风险分析[J]. 环境科学, 2015, 36(3): 946-954.
    [24] 范成新, 钟继承, 张路, 等. 湖泊底泥环保疏浚决策研究进展与展望[J]. 湖泊科学, 2020, 32(5): 1254-1277. doi: 10.18307/2020.0506
    [25] 赵兵. 底泥疏浚与引流冲污对富营养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J]. 企业技术开发, 2014, 33(24): 68-70.
    [26] 钟继承, 范成新. 底泥疏浚效果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湖泊科学, 2007, 19(1): 1-10. doi: 10.3321/j.issn:1003-5427.2007.01.001
  • 加载中
图( 4)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677
  • HTML全文浏览数:  5677
  • PDF下载数:  15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9-03
  • 录用日期:  2021-10-28
  • 刊出日期:  2021-12-10

硬质河岸和水体富营养化河道的综合治理技术:以柴桑河为例

    通讯作者: 刘本洪(1967—),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水环境和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等。E-mail: liubenhong@scu.edu.cn
    作者简介: 张怡(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E-mail: zhangyi2019@stu.scu.edu.cn
  •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成都 61006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9174); 污水氮磷处理技术合作开发(18H0364)

摘要: 将富营养水体治理与硬质河岸改造相结合,能够提高水体与河岸的交互能力,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以位于四川省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中心城区的柴桑河河段(长度1.5 km,宽度80~100 m,水深约1.85 m)为例,通过铺设护岸专用基料、设置滴灌系统和播撒花草种子对硬质河岸进行生态重建,通过向水体中施用除磷剂、微生物菌剂及采用生态浮床、水车增氧等措施,降低了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利用太阳能为整个处理系统供能,实现了硬质河岸和富营养水体的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通过半年的监测和观察,结果表明:柴桑河水体中总磷(TP)、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总氮(TN)含量明显降低,TP和NH3-N由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Ⅲ类,CODMn由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Ⅳ类,TN由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Ⅴ类;河道内鱼类、藻类、水草的多样性增加,硬质河岸完全被植被覆盖,植物种类达数十种,自然景观恢复,河流生态自净功能显著增强,有利于使水体保持健康稳定。

English Abstract

  •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1]。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导致蓝藻爆发,鱼类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丧失[2]。根据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主要江河监测的1 614个水质断面中,Ⅴ类水占1.5%,劣Ⅴ类水占0.2%。尽管我国流域水质状况总体变好,但仍需要改善。

    目前,富营养水体的治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3-4]。物理技术包括人工曝气、截污、调水冲污和底泥疏浚等措施,而这些措施存在一些缺陷,如底泥疏浚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学技术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和吸附剂改变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pH、吸附沉淀水体中悬浮物质和有机质,但成本昂贵,不具有可持续性,还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水生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去除富营养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有利于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仍需要研究最佳环境因子[5-6]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一的治理技术效果并不显著,探究综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技术模式十分必要。邓泓等[7]利用截污清淤、调水冲污、异位生物处理、种植水生植物和放养螺、蚌和鱼类等技术对丽娃河进行了综合整治,NH3-N、TN和TP从治理前的劣Ⅴ类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闫飞[8]通过引清入河、水下种植沉水植物、混养鲢鳙等水生动物、安装以生物膜为基础的原位修复装置形成综合生态修复系统,使水体水质除TN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四川省广元市王家沟的黑臭水体采用SCEU强化环保生态方法,在不清淤疏浚的条件下,水体黑臭消除,水质由劣Ⅴ类水变为地表水Ⅳ类水[9]。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水体污染情况、水文状况和当地环境条件,选择恰当的技术进行综合匹配,才能快速恢复生态系统、提升水质,同时降低治理成本,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因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涝等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的河岸类型是硬质河岸[10]。硬质河岸阻断了河岸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破坏了其原有的生态群落结构,使河岸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完全消失,降低了河流的水环境容量[11-13]。城市现存硬质驳岸生态化改造的方法主要分为3种:一是利用种植箱,种植攀援植物覆盖原有的硬质护岸;二是采用石笼护岸并覆盖土质护坡,再铺设草皮;三是利用保水剂、粘合剂、抗蒸腾剂、团粒剂、植物纤维、泥炭土、腐殖土、缓释复合肥等材料制成的客土覆盖到很缓的护岸上,并种植水生和湿生植物[14]。例如,英格兰威尔特郡马登河在所有垂直河边挡土墙的地基内,运用石灰岩石板以一致的角度铺设,创造出墙体建在天然岩石上的外观,种植边缘水生植物,并且在铺路砖之间播撒草种,打造整体景观环境[15]。威海某河道原设计采用浆砌石挡墙,对河岸进行生态化改造时,拆除浆砌石挡墙,改为自然原型驳岸,斜坡入水,丛状点缀不同的水生植物,并铺设天然圆石或鹅卵石[16]。目前的硬质驳岸生态改造技术存在成本较高,景观效果较为单一,对水质净化效果有限等缺点。考虑原有河道的排洪能力和护岸的不同倾斜程度,在不破坏原有硬质护岸的基础上,将生态护岸与水体直接连接起来,同时配备适宜的植被,不仅能提升河道景观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柴桑河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流经天府新区眉山片区后,进入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并汇入锦江。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和天府新区眉山片区共同组成天府新区,是四川省的国家级新区,是成渝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17]。天府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供给,但天府新区的河流总体水质较差,加之水生态流量不足,水环境容量没有扩容空间,这成为天府新区面临的环境挑战之一[18]。柴桑河的治理对天府新区的水环境状况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柴桑河两岸工业的开发以及人口的增加,流域水质逐渐变差,河流的污染问题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2018年,眉山天府新区投入28.9亿元,对柴桑河进行治理,打造城市公园,构建生态湿地系统,大大提升了当地的环境状况。但是,柴桑河水体水质仍然存在不达标的情况,水体浑浊且泥沙较多,水面有大量油膜覆盖,河道两岸均为浆砌石硬质河岸,无植被生长,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因此,眉山天府新区管委会要求对位于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中心城区的柴桑河河段进行水质提升和环境改善。

    本研究以位于四川省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中心城区的柴桑河河段为例,在不破坏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对硬质河岸进行生态重建,改造周围景观环境,实现低成本处理;同时设计了使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Ⅳ类标准的综合治理技术。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为基础,通过各项综合措施,匹配生态系统构成所需的要素,建立强大的生态系统,实现水体长效改善。

    • 柴桑河治理河段位于四川省天府新区眉山片区,紧邻眉山天府新区管委会和天府大道,是天府新区眉山片区的重要水环境之一(图1)。柴桑河上游流经清水镇后,流入柴桑河治理河道,然后经过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进入视高镇区域。柴桑河治理区域介于2个拦水坝之间,河道长度约为1.5 km,水面宽为80~100 m,平均水深约为1.85 m。柴桑河两岸为浆砌石护岸,无植被生长,水体浑浊,水面漂浮有大量垃圾且有大量油膜,部分排污点发现黑灰色水体并伴有恶臭气味。

    • 1)上游来水水质较差。前些年柴桑河上游清水镇有近5 万人的居民生活污水和城镇工业生产污水直接排入,致使柴桑河污染严重。

      2)治理河段未有效拦截污染物。调查发现,柴桑河治理河段存在排污口,周围建设用水及工人生活用水可能直接排入河中。

      3)河流两岸均为浆砌石硬质河岸,阻断了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水体自净能力差。河段上下游均设置拦水坝,水体流速缓慢,水体长期滞留,污染物无法及时被稀释扩散。

    • 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2020年1—4月,清水镇出境和视高镇入境的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表1),同时参照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柴桑河水质为劣Ⅴ类水,水体为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 柴桑河治理河段的主要问题是浆砌石硬质河岸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水体氮磷污染超标,两岸有排污口排入污水,两端有大坝拦截造成水流速度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全年平均风速为1.3 m·s−1)。浆砌石硬质河岸破坏了水体和两岸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因此,成本低、简单易操作且不破坏原有硬质河岸行洪能力的生态重建方式对水体恢复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选择直接铺设护岸专用基料种植适宜植物,配备滴灌系统为植物提供水分,不仅能够在不破坏原有浆砌石硬质河岸的基础上对河岸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体自净能力,而且能够改善河岸景观,缓冲岸上氮磷来源对水体的影响。

      治理河段在水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浓度超标,因此,去除水体中氮磷的含量是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关键。因除磷剂质地轻,无需外加设备,能够长期悬浮在水体中,故通过施用除磷剂,可以快速高效地去除水体中磷的含量;微生物菌剂是目前水体去除氮磷的常用方法,施用土著微生物菌剂,可以充分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氮磷。另外,治理河段周围为公园环境,水体治理也应考虑与周围景观相契合。设置生态浮床,利用植物生长消耗水体中氮磷,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的场所,同时还可以改善水面景观环境,与当地公园景观相匹配。

      针对治理河段两端设置拦水坝,当地风速小,水流速度缓慢从而导致水体污染物稀释扩散难的问题,本研究在河道中放置水车式增氧机,一方面为水体增氧,使污染物更易稀释扩散,另一方面能够扰动水体表面,使水面油膜等漂浮物沉降下来。同时,为了给滴灌系统和水车式增氧机供能,考虑采用光伏太阳能发电,使系统自运行,降低运行成本,方便后期的运营管理。

    • 选用质量分数为30%的膨润土和70%的腐熟污泥组成的护岸专用基料进行硬质河岸的生态重建[19]。护岸专用基料养分含量丰富,阳离子交换量高,有利于生物生长,同时能有效拦截入河污染物。河道上游段河岸倾角约90°,在水上和水下部分使用装有护岸专用基料并混有植物种子的生态袋堆砌铺设为一个梯形(图2(a));下游段河岸倾角约为25°~30°,在水上和水下部分设置挡板,直接将护岸专用基料铺设在河岸表面,铺设厚度为15~30 cm,同时在铺设好的护岸基料表面播撒狗牙根、三叶草、波斯菊和硫化菊4种植物(图2(b))。为了满足河岸植被生长的水分要求,安装滴灌系统,利用河水对河岸植被进行灌溉。滴灌系统设计总长度750 m,沿河道两岸布置。水泵参数:Q为5 m3·h−1H为30 m,配合自控系统实现自动运行,同时可根据干旱程度调节滴灌量。

    • 1)除磷剂。除磷剂是根据《一种高效去除富营养水体中磷的方法》专利技术制备而成,具体是利用80%普通硅酸盐水泥与20%膨润土混合均匀[20]。除磷剂为粉末状,难溶于水,可直接加入水体中,加入后可均匀分散于水中并与水反应,无需任何外加设施设备的辅助。根据柴桑河治理河段的总蓄水量,按照5 g·m−3的剂量投加除磷剂,总投入1 250 kg除磷剂。

      2)微生物菌剂。本项目使用的微生物菌剂是由水体中能够高效去除氮磷污染物,以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为主的土著微生物分离制备而成。土著微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水生生态环境,有效地发挥降解污染物的作用。按20 g·m−3的剂量计算微生物菌剂的投加量,柴桑河治理河段一次性投入5 000 kg微生物菌剂。将难溶于水、比表面积大且微生物易附着的特殊材料固定投放在水体中,形成云膜系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之地,增加微生物的生物量,让微生物菌剂能够长期发挥作用。根据水域面积,每1 000 m2配置1套云膜系统,另外在两岸每个排污口同时放置1套云膜系统,总共145 套。

      3)生态浮床。本项目以环保PE材料为浮床框架,同时种植目前在生态浮床方面常用的紫色鸢尾、美人蕉和狐尾藻。在污染严重的入河排口处设置小型生态浮床,在中游和下游河道中间分别设置生态浮床,柴桑河河段共设置生态浮床800 m2(图3(a))。

      4)水车式增氧机。柴桑河治理河段选用12个水车式增氧机(图3(a)),利用太阳能供电对水体进行曝气,每小时工作3~5 min。

    • 柴桑河治理河段共安装2 套功率为12 k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配合PLC自动控制程序,为整个柴桑河综合治理系统供电(图3(b))。太阳能光伏系统能够直接利用太阳能为水体中水车式增氧机和滴灌系统提供能源,以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

    • 为了验证富营养水体的综合治理效果,对柴桑河治理河段的治理过程进行了水质监测,频度为每月1次,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跟踪监测。分别在柴桑河治理河段上游、中游和下游设置监测点位,同时在河段中间的明显的排污口处设置1个监测点位,共4个监测点位。2020年12—2021年1月,项目施工阶段,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已基本设置完毕。2021年2月受新冠疫情影响,无法监测水质状况。在2021年3—6月,连续每月对河段设置的监测点位进行水质监测。

      总磷(TP)的测定参照GB 11893-1989《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总氮(TN)的测定参照HJ 636-2012《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NH3-N)的测定参考HJ 538-2009《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测定参照GB 11892-1989《水质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pH的测定参照GB 6920-1986《水质 pH 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溶解氧(DO)的测定参考GB 11913-1989《水质溶解氧的测定 电化学探头法》。使用ZEISS Axioskop40立式显微镜对水体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

    • 根据前期当地政府提供的监测数据,治理前柴桑河属于劣Ⅴ类水,治理后TP、TN、NH3-N和CODMn指标下降明显(图4)。2020年12月—2021年1月,河道中水体受项目施工影响,水质状况不稳定。2021年3—6月,水体TP和NH3-N符合地表水Ⅲ类水标准,CODMn符合地表水Ⅳ水标准并接近地表水Ⅲ类水标准,TN符合地表水湖泊、水库Ⅴ类水标。根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河流水体不考核TN,因此,项目施工完成后,柴桑河治理河段水体稳定达到地表水Ⅳ水标准。

      在2020年12月—2021年6月的连续监测中,排污口间歇性的排入高氮、磷的污水,排入的污水TP最高达1.493 mg·L−1,TN最高达21.952 mg·L−1,NH3-N最高达18.651 mg·L−1(表2)。本研究使用的综合治理技术不仅处理了水体中原有的污染物,同时容纳了一定程度的污水排入,增加了河道水体的环境容量,使河道水体保持稳定。

    • 柴桑河治理前水体浑浊,表面有大量油膜覆盖,河岸两侧均为浆砌石硬质河岸,无植被覆盖,整体感官效果较差。治理后水体为浅绿色,河岸两侧全部被植被覆盖,与周围公园景观融为一体。在前期施工过程中,河岸两侧仅播种三叶草、波斯菊和硫化菊4种植物的种子。通过为期6个月的观察发现,河岸通过自然演替生长出大量的空心莲子草、鬼针草、稗草和狗尾草等其他植物,植物种类有数十种。河流经过治理后,观察发现,有大量鸟类觅食,水体中鱼类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发现大量水草。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水体中藻类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活跃性增加,发现了大量的绿藻、裸藻、甲藻和硅藻。浮游藻类与水生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能够从种类和数量上直接反应水质的变化[21-23]。柴桑河河段的藻类生物多样性和活跃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水生生态系统恢复健康和活力。

    • 底泥疏浚作为目前富营养水体治理过程中的常用方法,投入产出比及其可能对生态治理的负面影响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24]。疏浚项目通常涉及的投资费用较大,且在消减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的同时可能会导致污染物向水体中释放,对底栖生物造成损害,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对外界物理干扰的抵抗能力[25-26]。生态环保且成本更低的新型技术是目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富营养水体治理技术。

      柴桑河治理河段全长为1.5 km,水面宽为80~100 m,平均水深约为1.85 m,利用综合治理技术对其进行水质提升和环境改善,项目总投资约为320 万元。采用硬质河岸生态重建、微生物菌剂、除磷剂、生态浮床、水车式增氧机和太阳能光伏系统等技术综合治理柴桑河河段,匹配生态系统构成所需的要素,可在提升水质的同时打造优美的景观环境,为周围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与目前常用的治理技术相比,该项综合治理技术成本更低,无需外加能源,无需大量机械且能够长期维持水质等优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 河道治理后的运营维护对水体水质长效保持十分重要。后期运营维护可分为以下4点:第一,因柴桑河有较多排口,所以需特别注意突发的大量污水排入破坏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平衡的情况,应根据情况及时补充微生物菌剂或者除磷剂;第二,雇佣专人巡视,以确保各项综合措施如水车式增氧机和滴灌系统等正常运行;第三,定期监测水质和底泥状况,同时对水体中微生物进行显微镜观察,便于了解水体和水生生物的实际状况,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理控制措施;第四,若冬季水温低,应格外注意水体水质状况,根据情况补充适量除磷剂。治理后6个月内的监测频率可为1月1次,待系统稳定后可适当延长监测周期。

    • 1)在浆砌石硬质河岸上铺设护岸专用基料后,播撒植物种子,配合滴灌系统为植物提供水分,对硬质河岸进行生态重建,不仅可改善1河流两岸的景观环境,而且将水体与河流两岸连接起来,增加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

      2)施用除磷剂和微生物菌剂,安装生态浮床、水车式增氧机和太阳能光伏系统对柴桑河水体进行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降低TP、TN、NH3-N和CODMn等指标含量,水体水质由前期劣Ⅴ类水,TP和NH3-N提升至地表水Ⅲ类水标准,CODMn提升至地表水Ⅳ水标准,TN提升至地表水Ⅴ类水标准。

      3)本研究采用的综合治理技术不清淤不疏浚,成本低且操作简单,可为我国富营养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致 谢 感谢项目合作方四川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感谢成都纺织专科高等技术学校税永红教授团队水质监测的技术支持。感谢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邱敦莲研究员对文章撰写和修改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2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