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污泥龄对MP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边德军, 赵乐欣, 王宁, 聂泽兵, 王帆, 艾胜书, 朱遂一. 超长污泥龄对MP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5): 1735-1743. doi: 10.12030/j.cjee.202010091
引用本文: 边德军, 赵乐欣, 王宁, 聂泽兵, 王帆, 艾胜书, 朱遂一. 超长污泥龄对MP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5): 1735-1743. doi: 10.12030/j.cjee.202010091
BIAN Dejun, ZHAO Lexin, WANG Ning, NIE Zebing, WANG Fan, AI Shengshu, ZHU Suiyi. Effects of ultra-long sludge rentention time on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y MPR pro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5): 1735-1743. doi: 10.12030/j.cjee.202010091
Citation: BIAN Dejun, ZHAO Lexin, WANG Ning, NIE Zebing, WANG Fan, AI Shengshu, ZHU Suiyi. Effects of ultra-long sludge rentention time on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y MPR pro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5): 1735-1743. doi: 10.12030/j.cjee.202010091

超长污泥龄对MP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作者简介: 边德军(196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污水处理。E-mail:ccgcxybiandj@163.com
    通讯作者: 边德军, E-mail: ccgcxybiandj@163.com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8067);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80201020SF,20200201005JC)
  • 中图分类号: X703

Effects of ultra-long sludge rentention time on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y MPR process

    Corresponding author: BIAN Dejun, ccgcxybiandj@163.com
  • 摘要: 针对高MLSS下系统的稳定运行及脱氮除磷效果,采用微压内循环生物相反应器(MPR)处理模拟城市污水,探究了超长污泥龄(SRT)在50、70、90 d时,MPR不断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下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当SRT由50 d提升至90 d时,MPR工艺的脱氮能力得到增强,TN的平均去除率由75.97%提高到84.60%。在延长SRT后,MPR工艺对TP的去除速率有所降低,但TP的去除率仍可稳定保持在97%以上,超长SRT对TP的去除效果影响不显著。在SRT为90 d时,系统稳定期的平均MLSS为13 252 mg·L−1,SVI为70 mL·g−1。此时系统脱氮除磷效果最佳,COD、${ {\rm{NH}}_4^ +} $-N、TN、TP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24.73、0.49、6.99、0.07 mg·L−1,出水优于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以上结果表明,在超长SRT下,MPR系统不仅可长期稳定运行,还可保障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
  • 加载中
  • 图 1  MPR工艺原理及实验装置图

    Figure 1.  MPR process principle and experimental device diagram

    图 2  MPR中MLSS、SVI及污泥负荷的变化情况

    Figure 2.  Changes of MLSS, SVI and sludge load in MPR

    图 3  MPR不同氧分区DO历时

    Figure 3.  DO duration in different oxygen zones of MPR

    图 4  MPR中COD的去除效果

    Figure 4.  COD removal effect by MPR

    图 5  MPR中$ {\rm{NH}}_4^ + $-N的去除效果

    Figure 5.  $ {\rm{NH}}_4^ + $-N removal effect by MPR

    图 6  MPR中TN的去除效果

    Figure 6.  TN removal effect by MPR

    图 7  MPR中TP的去除效果

    Figure 7.  TP removal effect by MPR

    图 8  典型周期内COD及DO历时变化

    Figure 8.  COD and DO changes with time in a typical period

    图 9  典型周期内各形态氮的转化历时

    Figure 9.  Transformation of each nitrogen form in a typical period

    图 10  典型周期内TP及DO的历时变化

    Figure 10.  TP and DO changes with time during a typical period

    表 1  实验进水水质

    Table 1.  Water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influent

    数值类型COD/
    (mg·L−1)
    TN/
    (mg·L−1)
    $ {\rm{NH}}_4^ + \text{-N}/$
    (mg·L−1)
    TP/
    (mg·L−1)
    pH
    浓度范围353~53738~5423~342.4~4.37.8~8.2
    平均值42644.929.23.318
    数值类型COD/
    (mg·L−1)
    TN/
    (mg·L−1)
    $ {\rm{NH}}_4^ + \text{-N}/$
    (mg·L−1)
    TP/
    (mg·L−1)
    pH
    浓度范围353~53738~5423~342.4~4.37.8~8.2
    平均值42644.929.23.318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各阶段污泥增长及排放情况

    Table 2.  Sludge growth and discharge at each stage

    SRT/d运行时间/d初始MLSS/
    (mg·L−1)
    稳定期平均
    MLSS/(mg·L−1)
    增长速率/%相应减少剩余
    污泥排放量/L
    50503 8805 12832.1660~127
    70504 8409 21590.3972~138
    90609 18013 25244.3693~173
      注:减少剩余污泥量相对于一般污水处理厂控制的SRT在12~20 d(Ns在0.07~0.4 kg·(kg·d)−1)。
    SRT/d运行时间/d初始MLSS/
    (mg·L−1)
    稳定期平均
    MLSS/(mg·L−1)
    增长速率/%相应减少剩余
    污泥排放量/L
    50503 8805 12832.1660~127
    70504 8409 21590.3972~138
    90609 18013 25244.3693~173
      注:减少剩余污泥量相对于一般污水处理厂控制的SRT在12~20 d(Ns在0.07~0.4 kg·(kg·d)−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各阶段MPR系统磷的释放与吸收率

    Table 3.  Phosphorus release and absorption rate of MPR system at each stage

    SRT/d进水TP/
    (mg·L−1)
    释放量与进水
    TP浓度比值
    吸磷速率/
    (mg·(g·h)−1)
    503.743.416.37
    703.584.235.01
    903.144.202.62
    SRT/d进水TP/
    (mg·L−1)
    释放量与进水
    TP浓度比值
    吸磷速率/
    (mg·(g·h)−1)
    503.743.416.37
    703.584.235.01
    903.144.202.62
    下载: 导出CSV
  • [1] ZHAO Q L, KUGEL G. Thermopholic/mesophilic digestion of sewage sludge and organic wast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Health, 1996, A31(9): 2211-2231.
    [2] 韩玮, 袁林江, 柴璐. 长污泥龄污水生物除磷系统的除磷效果[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 12(5): 17-22. doi: 10.3969/j.issn.1009-6094.2012.05.004
    [3] GE H Q, BATSTONE D J, KELLER J. Operating 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at very short sludge ages enables treatment and energy recovery through anaerobic sludge digestion[J]. Water Research, 2013, 47(17): 6546-6557. doi: 10.1016/j.watres.2013.08.017
    [4] 戴晓虎.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稳定化处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思考[J]. 给水排水, 2017, 53(12): 1-5. doi: 10.3969/j.issn.1002-8471.2017.12.001
    [5] LIU Y, TAY J H. Strategy for minimization of excess sludge production from the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J].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01, 19(2): 97-107. doi: 10.1016/S0734-9750(00)00066-5
    [6] 许劲, 孙俊贻. 生物除磷脱氮系统工程设计中的污泥龄[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 27(5): 83-86.
    [7] 许小平, 陶晓武, 杜敬, 等. 污泥龄对A2/O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13, 29(21): 69-71.
    [8] BRDJANOVIC D, YAN LOOSDRECHT M C M, VERTEEG P, et al. Modeling COD, N and P removal in a full-scale WWTP Haarlem Waarderpolder[J]. Water Research, 2000, 34(3): 846-858. doi: 10.1016/S0043-1354(99)00219-5
    [9] 左宁, 吉芳英, 万小军, 等. 污泥龄对LSP&PNR污泥减量新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08, 2(1): 105-109.
    [10] LIU J J, YUAN Y, ZHANG Q, et al. Enhanc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in an anaerobic-aerobic-anox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with sludge fermentation products as carbon sourc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7, 244(1): 1158-1165.
    [11] 边德军. 微压内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研制及性能[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12] 任庆凯. 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的流场特性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13] BIAN D J, ZHOU D D, HUO M X, et al. Improving oxygen diss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a bioreactor with enhanced simultaneous COD and nitrogen removal by simply introducing micro-pressure and swirl[J]. Applied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15, 99(20): 8741-8749.
    [14] 边德军, 沈国, 艾胜书, 等. 曝气量对微压内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9, 51(4): 152-159.
    [15] REN Q K, YU Y, ZHU S Y,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micro-pressure swirl reactor for removal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total nitrogen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at low temperature[J]. Biodegradation, 2017, 28(2/3): 145-157.
    [1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4版.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17] 詹咏, 张焕焕, 冯青青, 等. 不同泥龄对活性污泥絮凝特性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 11(11): 5836-5842. doi: 10.12030/j.cjee.201608073
    [18] MOUSSA M S, HOOIJMANS C M, LUBBERDING H J, et al. Modelling nitrification, heterotrophic growth predation in activated sludge[J]. Water Research, 2005, 39(20): 5080-5098. doi: 10.1016/j.watres.2005.09.038
    [19] 陈滨, 许立群, 周鹏飞, 等. 低负荷状态下CAST工艺脱氮特性的研究[J]. 四川环境, 2010, 29(1): 12-16. doi: 10.3969/j.issn.1001-3644.2010.01.003
    [20] 徐宇峰. 低氧活性污泥法除污及污泥减量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4.
    [21] LIU S L, DAIGGER G T, LIU B T, et al.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simultaneous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in an anaerobic-aerobic-anox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OA-SBR) system by alternating the cycle time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0, 301: 1-8.
    [22] 毕学军, 张波, 丁日堂, 等. 长期低负荷运行对污水生物除磷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 2002, 18(7): 83-85. doi: 10.3321/j.issn:1000-4602.2002.07.028
  • 加载中
图( 10)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06
  • HTML全文浏览数:  3406
  • PDF下载数:  5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0-19
  • 录用日期:  2021-01-26
  • 刊出日期:  2021-05-10

超长污泥龄对MP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通讯作者: 边德军, E-mail: ccgcxybiandj@163.com
    作者简介: 边德军(196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污水处理。E-mail:ccgcxybiandj@163.com
  • 1. 长春工程学院,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12
  • 2.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与水质保障科技创新中心,长春 13011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8067);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80201020SF,20200201005JC)

摘要: 针对高MLSS下系统的稳定运行及脱氮除磷效果,采用微压内循环生物相反应器(MPR)处理模拟城市污水,探究了超长污泥龄(SRT)在50、70、90 d时,MPR不断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下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当SRT由50 d提升至90 d时,MPR工艺的脱氮能力得到增强,TN的平均去除率由75.97%提高到84.60%。在延长SRT后,MPR工艺对TP的去除速率有所降低,但TP的去除率仍可稳定保持在97%以上,超长SRT对TP的去除效果影响不显著。在SRT为90 d时,系统稳定期的平均MLSS为13 252 mg·L−1,SVI为70 mL·g−1。此时系统脱氮除磷效果最佳,COD、${ {\rm{NH}}_4^ +} $-N、TN、TP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24.73、0.49、6.99、0.07 mg·L−1,出水优于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以上结果表明,在超长SRT下,MPR系统不仅可长期稳定运行,还可保障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

English Abstract

  • 目前,活性污泥法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城镇化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趋势下,污水处理成为绿色发展理念下重要的一环,而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成为污水处理的一大难题。剩余污泥处理和处置所需的费用高达整个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行费用的25%~65%[1]。在现有的污水处理厂中,为保证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污泥龄(sludge rentention time,SRT)一般控制在12~20 d[2-3]。然而,较短的SRT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预计在2020—2025年,我国污泥年产量将突破6×107 t[4],这将给污水处理厂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些年,污泥减量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且其也是解决污泥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5]。SRT作为处理工艺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能力[6]。传统的研究观点[7-8]认为,较长的SRT不利于磷的去除。然而,左宁等[9]发现,SRT为50 d时,排富磷污水除磷的LSP和PNR系统可以同时获得良好的污泥减量[10]与除磷效果。韩玮等[2]研究了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SBR系统,SRT为48 d时仍能保证出水TP质量浓度长期稳定达标。这为延长SRT,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并保证系统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提供了可行性。但是,目前有关在超长SRT的条件下,如何使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以及如何保障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等研究还较少见报道。

    本研究采用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11-12](micro-pressure inner-loop bioreactor,MPR)开展了研究。MPR是一种新型多菌群生物反应器,与传统的SBR工艺相比,特殊的流态与传质特性使其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由内向外逐渐升高,在单一池体内可实现同时具有中心厌氧、中部缺氧、外部好氧的生化反应环境。这丰富了系统微生物的种类,使多功能菌群分区,在协同作用下,为系统同步去除有机物和脱氮除磷提供了良好环境[13-15],也为系统在高MLSS下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有利条件。本研究以人工配置的模拟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在不断减少剩余污泥排放的目标下,探究了MPR系统在超长SRT下长期运行的脱氮除磷效果及稳定性,以期为MPR工艺的实际工程应用及污泥减量化等研究提供参考。

  • 微压内循环生物相反应器(MPR)工艺原理及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反应器材质为有机玻璃板。上部提升部分尺寸为130 mm×90 mm×400 mm的长方体,呈敞开式,起抬高水位和气体排出作用。下部主反应区尺寸为直径900 mm、高90 mm的圆柱体,提升部分使主反应区处于微小压力状态。反应器有效容积为40 L。底部单侧设置穿孔曝气管。单侧曝气延长了气泡的行程,使气泡与污水的接触时间变长,从而提高了氧的传质效率,增加了氧的利用率。在曝气驱动下,混合液在反应器内形成了稳定的循环流。由于污水与气泡主要在曝气侧和反应器顶部接触,因此,在曝气充氧、流速梯度和氧传质作用下,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氧和其他基质的传质阻力,并使MPR系统形成较为稳定的DO分区。从外环区域到中心区域,DO浓度逐渐降低,形成外环好氧、中部缺氧、中心厌氧的3种氧环境。反应器通过空气压缩机进行曝气,利用转子流量计控制曝气量为1.6 L·min−1。pH计和DO仪的探头置于反应器内,实现反应过程中pH、DO及温度的实时监测。反应器进水温度为(19±1) ℃,通过调节室温控制进水温度。反应器等间距设有取样口(其中3为排水孔,4为测样孔,5为排泥孔)。

    反应器采用间歇运行方式,在1 d内运行2个周期,每周期为12 h,由10 min进水、480 min曝气、180 min沉淀、10 min排水、40 min闲置组成。排水比为0.4,日处理水量32 L。在曝气停止前30 min,分别排泥800、570和445 mL,将SRT控制在50、70和90 d。实验接种的活性污泥来自长春市某污水处理厂。在实验运行前,活性污泥经过了约30 d的污泥驯化。反应器初始MLSS浓度控制为(4 000±200) mg·L−1

  • 本实验用水为人工模拟城市污水,通过投加淀粉、乙酸钠(CH3COONa)、氯化铵(NH4Cl)、磷酸二氢钾(KH2PO4)、牛肉膏、蛋白胨、高岭土配置而成。实验进水中微量元素由牛肉膏、蛋白胨提供,进水水质见表1

  • COD采用重铬酸钾法,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rm{NH}}_4^ + $-N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T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MLSS采用重量法,SV采用100 mL量筒30 min沉降法。操作方法均按照国家的水与废水检测标准[16]进行。pH使用雷磁PHSJ-4A酸度计,DO使用德国WTW的Oxi3310便携式溶解氧仪检测。

  • 图2为不同SRT下MPR中MLSS及SVI的变化情况。表2为不同SRT下污泥增长及排放情况。由图2(a)图2(b)可知,随着SRT的增加,MLSS随之增加,系统的污泥负荷(Ns)降低。在3个阶段中,平均Ns分别为0.07、0.04、0.03 kg·(kg·d)−1,系统一直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由表2可知,在系统稳定期,3个阶段平均MLSS分别为5 128、9 215、13 252 mg·L−1,平均污泥增长速率分别为32.16%、90.39%、44.36%。SRT在70 d内,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使微生物处于增殖期,MLSS增长较快。SRT在90 d内,平均Ns为0.03 kg·(kg·d)−1,内源呼吸和原位消化减弱了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导致MLSS增长速率降低。对比一般污水厂控制的SRT(12~20 d),MPR在3个阶段下分别运行了50、50、60 d,分别可减少60~127、72~138、93~173 L的剩余污泥排放。此外,由图2(a)可知,MPR系统中的SVI整体呈现出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运行初期SVI值达到170 mL·g−1,在136 d后稳定在70 mL·g−1左右。这是因为,随着SRT的延长,MLSS有所增加,活性污泥不断成熟,形成紧而密实的较大污泥絮体,从而改善了系统的沉降性能。且反应器中较高的MLSS使微生物处于内源代谢期,活性污泥的活性难以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也有利于污泥沉降。詹咏等[17]发现,在一定范围内,SRT越长,污泥絮凝越好。沉降性能的提升可保证MPR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 图3为MPR不同氧分区的DO的历时变化。反应器在单侧曝气作用下,污泥混合均匀,逐渐稳定,形成明显的氧分区(厌氧、缺氧、好氧)环境。由图3可知,厌氧区的DO浓度一直保持在0.03 mg·L−1左右,这有利于厌氧细菌的生长繁殖。缺氧区的DO浓度在330 min前一直保持在0.02 mg·L−1左右,在330 min后出现拐点,此后逐渐上升,稳定在1.5 mg·L−1左右。缺氧区主要是缺氧型细菌在发挥作用。好氧区的DO浓度在300 min前一直保持在0.5 mg·L−1以下,300 min出现拐点,此后迅速上升,稳定在4.3 mg·L−1左右。这说明好氧区的DO较充足,能够满足好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出口的DO浓度在300 min前一直保持在0.8 mg·L−1左右,300 min出现拐点,在450 min后稳定在4.9 mg·L−1。以上结果表明,MPR系统内存在明显的氧分区,DO由厌氧区到好氧区呈现递增的趋势,这不仅提高了氧的利用率,为保障系统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且丰富了系统微生物的种类,为系统长SRT、高MLSS下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 图4为不同SRT条件下MPR中COD的去除情况。3个运行阶段反应器的COD平均出水值分别为26.17、25.25、24.73 mg·L−1,相应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83%、93.99%、94.24%。随着SRT的增加,MLSS亦增加,Ns则有所降低[18],MPR系统对COD的去除能力有所提升。当SRT为90 d时,微生物对有机物有了充分的利用,反应器出水达到最佳去除效果。这是因为,较高的MLSS使系统一直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系统微生物对耗氧有机物的分解代谢能力,为后续的脱氮除磷过程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MPR独特的流态使活性污泥处于不同DO区域,耗氧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好氧区域,而对于难降解的有机物,可以在厌氧区或缺氧区域完成酸化水解,这保证了系统COD的去除率不受影响。此外,在整个实验运行期间,反应器进水COD值波动较大,但出水较为稳定,COD的平均去除率稳定维持在93%以上且有一定提升,这表明超长SRT有利于MPR工艺对COD的去除。

  • 图5为不同SRT下MPR对$ {\rm{NH}}_4^ + $-N去除效果变化情况。3个运行阶段反应器的$ {\rm{NH}}_4^ + $-N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0.64、0.63、0.49 mg·L−1,相应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92%、97.77%、98.21%。由图5可知,随着SRT的增加,$ {\rm{NH}}_4^ + $-N的去除效果有所提升,平均出水浓度由SRT在50 d下的0.64 mg·L−1降低至SRT在90 d下的0.49 mg·L−1。这是因为,延长SRT保证了硝化菌的数量,$ {\rm{NH}}_4^ + $-N在AOB(氨氧化菌)作用下被氧化成$ {\rm{NO}}_2^ - $-N,继而在NOB(亚硝酸盐氧化菌)的作用下转化成$ {\rm{NO}}_3^ - $-N,完成硝化反应。此外,MPR单侧曝气延长了气泡的行程,使气泡与污水的接触时间变长,为气泡与污水接触的区域提供了较充足的DO。在曝气充氧、流速梯度及氧传质的作用下,系统的DO转移效率增强,保障了系统硝化反应的条件,使超长SRT下$ {\rm{NH}}_4^ + $-N的去除效果未受到影响。

  • 图6为不同SRT下MPR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TN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11.23、7.09、6.99 mg·L−1,相应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97%、83.38%、84.60%。由图6可知,当SRT为50 d时,TN的去除效果较差。由于反硝化反应所需的反硝化菌数量较少,系统滞留了大量$ {\rm{NO}}_x^ - $-N未被转化,反硝化成为MPR脱氮的限制条件,因而此时系统脱氮效果较差;当SRT为70 d时,MPR对TN的去除能力得到提升,TN的出水浓度逐渐降低;当SRT为90 d时,系统平均MLSS达到13 252 mg·L−1,TN的平均出水浓度为6.99 mg·L−1,系统达到了最佳脱氮效果。这是因为,随着MLSS增加,微生物数量增加,有机底物和DO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系统DO浓度整体降低,使中心厌氧区域进一步扩大,这为反硝化菌的增殖提供了有利环境,从而增强了反硝化作用。此外,反硝化反应中可利用的碳源较为广泛,而MPR工艺独特的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环境[11],使多功能菌群分区,在协同作用下,可降解部分难降解的有机物,为生物脱氮提供所需的碳源[19]。以上结果表明,超长SRT有利于MPR系统的脱氮。

  • 图7为不同SRT下MPR中TP去除情况。根据生物除磷的原理,生物除磷主要通过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和PAOs的过量吸磷,再经过剩余污泥排放完成除磷。传统观点认为,SRT越长,反应器污泥系统富集的磷越多,去除效果会越差[20]。各阶段TP的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0.07、0.08、0.07 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54%、97.53%、97.83%。在SRT由50 d提升至90 d的过程中,系统一直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但TP的去除效果未受到影响,MPR工艺对磷仍可保持高效的去除率。结合图2可知,MLSS升高,PAOs数量亦随之增加,使系统PAOs体内的β-PHA(聚羟基烷酸)总量增加,得到了更多的吸磷驱动力[2],聚磷能力增强。此外,随着MLSS的升高,单位有机质浓度有所升高,排放单位体积的剩余污泥的TP浓度亦随之增加,系统的除磷能力增强。同时,MPR工艺单一池体形成的独特生化反应环境也有利于磷的去除。以上结果表明,在超长SRT下,MPR工艺可保证TP稳定高效的去除。

  • 不同SRT条件下MPR典型周期内COD历时和DO历时变化见图8。由图8可知,曝气60 min后,COD值便达到50 mg·L−1以下,随后持续缓慢降低,表明MPR工艺对COD有较强的去除能力。3个历时阶段,出水COD浓度整体呈现降低趋势,SRT为90 d的出水COD值低于70 d,70 d低于50 d。其原因有2方面:一方面是污泥吸附与稀释作用,在未曝气时,3个阶段系统COD分别从422.9、429.5、439.4 mg·L−1降至246.8、179.1、87.29 mg·L−1,这表明MLSS随着SRT的延长而升高,微生物量有所增加,导致污泥吸附作用变强;另一方面,曝气初期,微生物处于饥饿状态,MLSS越高,微生物量越大,对耗氧有机污染物(以COD计)的降解能力越强。从DO历时来看,在0~330 min内,对于3个运行阶段,其DO浓度分别由0.51、0.56、0.48 mg·L−1升至1.42、0.98、0.71 mg·L−1,均在330 min时发生DO的突跃,完成了对耗氧有机污染物(以COD计)的降解。以上结果表明,在超长SRT下,随着SRT的增加,系统DO利用率亦增加,对耗氧有机污染物(以COD计)的降解能力得到增强。

  • 不同SRT下MPR典型周期内各形态氮的转化历时见图9。MPR运行的3个阶段,在前300 min均有TN的去除:当SRT为50 d时,在前180 min内,$ {\rm{NO}}_3^ - $-N变化不大,质量浓度维持在0.9 mg·L−1;当SRT为70 d和90 d时,在前300 min内,$ {\rm{NO}}_3^ - $-N变化不大,所对应的质量浓度分别维持在0.02 mg·L−1和0.16 mg·L−1。在300 min后TN均变化不大。当SRT为50 d时,在180 min后,$ {\rm{NO}}_3^ - $-N开始累积;当SRT为70、90 d时,在300 min后,$ {\rm{NO}}_3^ - $-N开始累积,均于450 min达到峰值。在3个阶段,$ {\rm{NO}}_2^ - $-N含量在150 min前均为0 mg·L−1,分别在150、180、210 min后开始累积,于240、330、390 min达到峰值。而反应过程中$ {\rm{NH}}_4^ + $-N一直在降低。在历时过程中,出水TN和$ {\rm{NH}}_4^ + $-N浓度在SRT为50 d时最高,在SRT为70 d时最低。由图9可知:在超长SRT下,SRT由50 d提升至70 d,系统脱氮能力增强;SRT由70 d提升至90 d,脱氮能力受到了一定限制。以上结果表明,一定程度上延长SRT,有利于增强系统的脱氮能力。由图9(c)图9(d)可知,当SRT为70 d时,在前180 min内,$ {\rm{NO}}_3^ - $-N和$ {\rm{NO}}_2^ - $-N的浓度几乎为0 mg·L−1,此时脱氮是由SND(同步硝化反硝化)完成。而3个运行阶段分别在150、180、210 min前$ {\rm{NO}}_3^ - $-N和$ {\rm{NO}}_2^ - $-N未形成持续累积,这表明此时段内一直伴随着SND作用。3个运行阶段在450 min时$ {\rm{NH}}_4^ + $-N均出现氨谷,$ {\rm{NO}}_2^ - $-N含量为0 mg·L−1$ {\rm{NO}}_3^ - $-N含量分别为10.91、6.58、5.25 mg·L−1。这说明此时硝化反应彻底,系统内滞留部分$ {\rm{NO}}_3^ - $-N未被转化成氮气,反硝化作用限制了脱氮能力。而$ {\rm{NO}}_3^ - $-N含量随着SRT的延长而降低,这表明延长SRT有利于提高MPR的反硝化能力。

  • 不同SRT下MPR典型周期内TP历时变化见图10,磷的释放与吸收率见表3。结合图8图9可知,在0~60 min内,MPR系统处于低溶解氧状态(<0.5~0.6 mg·L−1),系统发生释磷作用。在60~330 min内,MPR系统处于好氧状态(>0.5 mg·L−1),系统同时发生了有机物的降解、硝化反硝化、好氧吸磷。MPR工艺具有良好的同步去除有机物和脱氮除磷效果[21]。本实验中,当SRT为50 d时,曝气60 min时系统污泥中释磷含量为12.8 mg·L−1,当SRT为70 d和90 d时,曝气30 min时系统污泥中释磷含量分别为15.2 mg·L−1和13.2 mg·L−1。3个阶段磷的释放量与进水TP浓度的比值分别为3.41、4.23、4.20,当SRT为70 d和90 d时,磷的释放量较多,此时系统的PAOs具备较强的储磷能力。当SRT为50 d时,在60~180 min内,DO浓度由0.62 mg·L−1升至0.86 mg·L−1,相应的TP浓度由12.8 mg·L−1降低至0.065 mg·L−1,于180 min基本完成吸磷;当SRT为70 d时,在30~210 min内,DO浓度由0.58 mg·L−1升至0.83 mg·L−1,相应的TP浓度由15.2 mg·L−1降低至0.16 mg·L−1,于300 min完成吸磷(TP浓度为0.09 mg·L−1);当SRT为90 d时,在30~330 min内,DO浓度由0.46 mg·L−1升至0.71 mg·L−1,相应的TP浓度由13.2 mg·L−1降低至0.09 mg·L−1,于330 min基本完成吸磷。在3个运行阶段中,MPR系统的吸磷速率分别为6.37、5.01和2.62 mg·(g·h)−1。以上结果表明,在超长SRT下,随着SRT的增加,反应过程中DO浓度下降,好氧吸磷完成的时间延后,吸磷速率降低。MPR系统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影响了PAOs细胞内聚β-PHB(聚羟基丁酸)的含量,使磷的吸收速率下降[22]。而较高的MLSS维持了PAOs的数量,保证了磷的去除效果不受影响。

  • 1)在本研究的3个阶段中,出水污染物浓度均优于GB 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当SRT为90 d时,MPR系统稳定期的平均MLSS为13 252 mg·L−1,SVI为70 mL·g−1,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此时脱氮除磷效果最佳,COD、$ {\rm{NH}}_4^ + $-N、TN、TP平均出水值分别为24.73、0.49、6.99、0.07 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24%、98.21%、84.60%、97.83%。

    2)当SRT由50 d提升至90 d时,MLSS升高,Ns降低,耗氧有机污染物(以COD计)的降解能力增强,同时MPR独特的工艺构造使DO转移效率增强,$ {\rm{NH}}_4^ + $-N去除率有所提升,而系统DO浓度整体降低,TN去除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TN的平均去除率由75.97%提高到84.60%。

    3) MPR系统中磷的释放量与进水TP浓度的比值随着SRT的延长而升高,系统的PAOs具备较强的储磷能力,同时随着MLSS的升高,排放单位体积的剩余污泥的TP浓度增加,系统的除磷能力增强,对TP的去除效果影响不显著,平均去除率可稳定保持在97%以上。

参考文献 (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