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污泥特性与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

王旭彤, 张蕊, 颜蓓蓓, 陈冠益, 侯立安, 旦增. 西藏自治区污泥特性与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11): 2753-2769. doi: 10.12030/j.cjee.201902105
引用本文: 王旭彤, 张蕊, 颜蓓蓓, 陈冠益, 侯立安, 旦增. 西藏自治区污泥特性与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11): 2753-2769. doi: 10.12030/j.cjee.201902105
WANG Xutong, ZHANG Rui, YAN Beibei, CHEN Guanyi, HOU Li′an, DAN Zeng.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potential of sewage sludge in Tibe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11): 2753-2769. doi: 10.12030/j.cjee.201902105
Citation: WANG Xutong, ZHANG Rui, YAN Beibei, CHEN Guanyi, HOU Li′an, DAN Zeng.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potential of sewage sludge in Tibe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11): 2753-2769. doi: 10.12030/j.cjee.201902105

西藏自治区污泥特性与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

    作者简介: 王旭彤(1993—),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E-mail:wangxutong@tju.edu.cn
    通讯作者: 陈冠益(197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生物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E-mail:chen@tju.edu.cn
  • 基金项目: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JCZDJC39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6138)
  • 中图分类号: X705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potential of sewage sludge in Tibet,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Guanyi, chen@tju.edu.cn
  • 摘要: 为解决西藏自治区污泥处置问题,找到适合西藏地区的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通过采样分析,并与代表性城市对比,总结了西藏污泥的热化学特性;通过灰色模型计算,预测了近5年的污泥量;结合平原地区的经验,提出了生物处理、热干化处理与生物-热化学耦合处理3类资源化利用方案,分别介绍其技术路线、测算其应用潜力。结果表明:西藏污泥具有高碳氢、高挥发分、低重金属含量的特性;预计到2022年,污泥量可达1.56×105 t;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热解、协同焚烧、制备RDF燃料、发酵耦合气化6种技术均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由于清洁度高、成本低、可持续提供清洁燃料,厌氧发酵与制备RDF燃料2种技术更具推广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西藏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与政策参考。
  •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为饱和蒸汽压在标准状况下大于133.3 Pa、沸点低、分子量小、常温状态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1]. VOCs来源丰富且复杂,来源包括生物源(如植物排放和火山爆发等)和人为源(如溶剂挥发、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放等),其中城市地区主要来自于人为源的VOCs因为其危害较大而受到广泛关注. VOCs的危害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影响,VOCs能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从而影响空气质量[23],具体表现为在对流层中,光化学反应活性较强的VOCs物种既可在光照条件下与NOx(氮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O3[45],也可与大气中的氧化剂(如羟基自由基等)发生反应生成较弱挥发性的VOCs,进而经过吸附等物理过程分散到颗粒相中转化为SOA[6];另一方面,部分VOCs会损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统等,例如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和卤代烃会损害神经和造血系统,甚至导致癌症[78]. 因此,更好地了解大气中VOCs的特征,是深入分析VOCs对O3、SOA污染形成和人类健康影响的关键.

    VOCs和O3是我国城市大气复合污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大气污染物相比,O3污染问题更加复杂,治理难度更大、周期更长[9]. 西北地区大气环境特殊,沙尘量高且湿度较低,近年来大气二次污染程度不断加剧,防治形势严峻[10]. 胡琳等[11]在西北城市O3污染的研究中指出当温度高于30 ℃、相对湿度低于60%时,容易出现高浓度臭氧现象. 刘松等[12]研究了2013—2016年西安O3时空变化特性与影响因素,发现高浓度O3主要出现在高温度、低湿度且风向为东南风或南风的天气背景下. 除气象因素外,许多研究也关注了人为排放和大气化学方面对臭氧的影响. 张瑞欣[13]研究西北工业城市乌海市臭氧污染成因时指出VOCs排放与O3污染高度相关,而VOCs主要来源包括工艺过程源、生物质燃烧源、炼焦及精细化工源、非金属制品源. 曹泽磊[14]研究西安市高新区O3及其前体物污染时指出,机动车尾气排放、汽车维修与喷漆过程排放是VOCs和臭氧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兰州市是甘肃省政治经济中心,主体产业为石化与冶炼. 主城区地形上两山环绕南北,海拔约1520 m,河谷型地形地貌导致扩散条件差,区域内光照较强,极易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臭氧污染. 上世纪70、80年代,兰州西固区就发生过由高浓度VOCs引起的光化学烟雾现象[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兰州市城区环境形势愈发严峻,2019年兰州市轻度(含)以上污染中,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36.6%[16]. 近年来兰州大力整治石化行业VOCs排放,大气臭氧浓度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22年夏季臭氧平均质量浓度为151 µg·m−3,接近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见兰州市大气VOCs污染已经转变为复合污染源排放型. 鉴于兰州市VOCs与O3污染来源和成因的复杂性,为实现兰州市整体O3污染治理与管控,进行大气VOCs与O3污染精细化特征分析及来源解析十分必要.

    兰州大气组分超级监测站以臭氧污染机理研究为目的,实现兰州市城关区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构建“天、地、空”全方位立体管控体系,为研判臭氧污染演变趋势、预警决策、科学治理及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通过监测2021年兰州市大气O3、VOCs和其他大气组分,开展O3和VOCs污染特征研究,同时评估其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为兰州市大气环境O3和VOCs污染管控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支撑.

    本研究观测实验点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大学学生活动中心顶楼(103.87° E,36.05° N),是甘肃省第一个大气综合观测超级监测站. 该点位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混合区域,周边2 km范围内分布有居民区、学校和商业区,西侧毗邻贯穿城市南北的主干道天水路,距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城市核心工业区西固区约22 km. 观测点配置挥发性有机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过氧乙酰硝酸酯自动监测仪、氮氧化物自动监测仪、紫外辐射计、总辐射计、臭氧激光雷达等监测仪器.

    研究采用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0-315L型在线监测仪器、Metcon公司PAN、KIPPZONEN公司紫外辐射计、赛默飞世尔公司42i型NO/NO2/NOx在线监测仪器开展24 h连续分析. 监测的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共108种,包括13种含氧有机物、17种芳香烃、35种卤代烃、31种烷烃、11种烯烃和1种硫化物等. 监测期间严格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联系自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总站气函2019〔785〕号)文件开展质控工作.

    PMF是一种根据长时间序列的受体点物种组分数据对物种来源进行识别和定量的多元统计模型[17],该模型假设污染物环境浓度是不同污染源排放的各污染物组分的线性加和,基于监测点的观测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估算污染源的组成及其贡献率[18]. 本研究使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PMF 5.0模型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 PMF模型将输入的数据分成因子贡献矩阵和因子成分谱矩阵. 因此,PMF模型可以表示为:

    X=GF+E (1)

    式中,X为数据矩阵;G为因子贡献矩阵;F为因子成分谱矩阵;E为残差矩阵. GF是根据不确定度迭代计算使目标函数Q达到最小而得到的,Q值计算公式为:

    Q=ni=1mj=1[xijpk=1gikfkjuij]2 (2)

    式中,n为样本总数,m为VOCs物种总数,p为因子总数,xij为样本i中物种j的浓度,gik为第k个因子对样本i的贡献,fkj为第k个因子中物种j的含量,uij为样本i中物种j的不确定度.

    PMF模型需要输入VOCs物种浓度数据文件和不确定度数据文件. 本研究中,若VOCs物种体积浓度低于或等于其方法检出限,其体积浓度替换为对应方法检测限(MDL)的0.5倍,不确定度替换为MDL的5/6;若高于MDL,不确定度通过下式计算:

    Uj=(EFj×Cj)2+(0.5×MDLj)2 (3)

    式中,Uj为物种j的不确定度,EFj为物种j的误差分数(本研究中该值为20%),Cj为物种j的体积浓度,MDLj为物种j的方法检出限.

    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OFP)表征不同VOCs生成臭氧的潜能,是综合衡量VOCs物种的反应活性对臭氧生成的指标参数. OFP可根据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19]计算,如式(4)所示.

    OFP=[VOC]×MIR (4)

    其中,VOC和MIR分别为单个VOC组分的浓度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

    2021年兰州市O3浓度均值变化如图1所示. 春季(3—5月)O3浓度均值为112 µg·m−3、夏季(6—8月)为144 µg·m−3、秋季(9—11月)为90.3 µg·m−3、冬季(12—2月)为38.2 µg·m−3. 2013—2017年,兰州市O3浓度年均值从55 µg·m−3提高到104 µg·m−3,2021年O3浓度年均值为96.1 µg·m−3,O3浓度的上升得到了抑制,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0]. O3污染呈现典型的季节特征,兰州市夏季O3污染最严重. 在NOx及VOCs等O3前体物全年排放稳定的情况下,夏季由于日照充足、紫外辐射强(图1)、光化学反应强烈,更易发生光化学污染[16]. 其中7月是O3污染最严重的月份,超标天数(>160 µg·m−3)最多,达到14 d.

    图 1  2021年O3及紫外辐射(UVA)月均浓度变化
    Figure 1.  O3 and UVA mean monthly concentrations in 2021

    2021年兰州市夏季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VOCs和NO2日均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 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PANs(r=0.56, P=0.01)、芳香烃(r=0.43, P =0.01)、烷烃(r=0.36, P =0.03)、烯烃(r=0.25, P =0.02)、NO2r=0.28, P=0.04)与O3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其它前体物(−0.11<r<0.05, 0.03< P<0.11)对O3浓度没有明显贡献. PAN是VOCs和NO2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有机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2123],PAN和NO2与兰州市夏季O3有较明显的关联,说明兰州市夏季的臭氧污染与光化学反应密切相关. 不同种类VOCs与O3的相关性差异较大,芳香烃、烷烃和烯烃与O3的相关性较显著,是兰州市夏季臭氧污染的主要VOCs贡献物种. 2021年夏季长三角地区苏州臭氧平均值为137 μg·m−3,臭氧浓度对芳香烃和烯烃最为敏感,烷烃次之,与兰州近似,但污染峰值出现在6月[24]. 7、8月份长三角地区受降水影响较大,臭氧浓度下降[25],说明气候对不同地区臭氧浓度有较大影响. 关中城市群各国控站2015—2021年O3浓度评价值多年平均值为135—164 μg·m−3,主要浓度区别在冬季,关中城市冬季O3浓度均值在50—60 μg·m-3[9]. 关中城市群及周边区域冬季O3浓度升高主要与冬季NOx减排幅度高于VOCs减排幅度,区域滴定效应减弱有关,同时汾渭平原其他城市大气区域传输也有一定影响[9,26].

    图 2  2021年夏季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逐日变化
    Figure 2.  Daily variations of ozone and its precursors in summer 2021

    兰州市2021年VOCs及其各组分物种(烷烃、OVOCs、卤代烃、烯烃、芳香烃、炔烃和硫化物)的月均浓度特征如图3所示. 总体上,TVOCs的月均浓度呈现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的特征,春夏秋冬的季节平均浓度分别为72.46、66.28、135.68、121.01 µg·m−3. 兰州市VOCs月均浓度差异显著,其中12月份和6月份的VOCs月均浓度水平为最高和最低,分别达到152.06 µg·m−3和45.11 µg·m−3. 夏季臭氧污染严重,其中7月份浓度达到155 µg·m−3,然而夏季VOCs浓度水平较低,6—8月的VOCs浓度分别为45.11、63.57、90.25 µg·m−3,较其他季节低,主要是因为夏季O3的大量生成对VOCs损耗较大导致其浓度水平较低[27],另一方面,夏季温度高、光照强度强、大气边界层高、空气对流强和污染扩散条件好[28],综合导致VOCs浓度进一步下降. 而在相同的VOCs排放源和排放水平下,臭氧对其消耗较少和污染物积累条件良好的冬季则表现出最高的VOCs浓度水平.

    图 3  2021年VOCs月均浓度变化
    Figure 3.  The monthly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VOCs in 2021

    兰州市2021年大气环境中VOCs的主要组成特征为:OVOCs和烷烃为主要的VOCs贡献物种,其在VOCs中的占比分别达到35.7%和30.8%,芳香烃、卤代烃、烯烃和炔烃对于大气环境VOCs的贡献相对较少,分别为10.7%、10.0%、8.0%和4.5%. 兰州2019年大气VOCs主要特征组分为烷烃(68%)、烯烃(19%)和芳香烃(9.5%)[29],相比于2019年,2021年OVOCs的排放占比提升显著. 2021年兰州市各季节VOCs组成特征中,均表现为OVOCs和烷烃占比最高,表明机动车排放源、燃烧源和化工源等可能为该地区VOCs的主要排放源[3032]. 烯烃类占比在冬季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冬季居民采暖燃烧源排放大量烯烃类物质有关[31]. 兰州市2021年大气环境中VOCs优势物种的年均浓度水平如图4所示,10种含量最高的VOCs物种分别为:乙醇、丙酮、二氯甲烷、乙烷、三氯乙烯、丙烷、乙烯、正丁烷、异戊烷、乙炔,其中OVOCs类2种、烷烃类4种、卤代烃类2种、烯烃类1种、炔烃类1种,其中乙醇、丙酮和二氯甲烷等物种可能与该地区化工源有关[3334],待进一步分析. 在夏季臭氧高污染时期,该地区大气环境中VOCs优势组分类别与全年相似,表明该地区VOCs排放源季节差异性较小;但占比有些许差别,具体表现为OVOCs和卤代烃占比提高,分别为39.4%和17.6%,而烷烃类占比相对降低为27.4%.

    图 4  2021年均(左)和夏季(右)VOCs优势物种浓度
    Figure 4.  The concentration of VOCs dominant species in annual (left) and summer (right) in 2021

    本研究将处理后的VOCs数据输入PMF模型,经过多次模拟运行,最终解析出6个因子. 因子1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乙烷、丙烷、正丁烷、苯,煤炭燃烧产生的气体中主要为正构烷烃[35],因此将因子1标记为化石燃料燃烧源;因子2中环戊烷与正戊烷占其总量的70%以上,丙烷和戊烷是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36],所以将因子2标记为机动车排放源;对因子3贡献较大的成分为乙烯、乙炔、苯乙烯和1-丁烯,与有机化工和化学品的制造有关[37],因此认为因子3代表化工工艺源;因子4中2-甲基戊烷、乙烷占比较高,2-甲基戊烷是汽油挥发的示踪物[35],故将因子4标记为汽油挥发源;因子5中乙苯、苯乙烯贡献较大,乙苯、苯乙烯是油漆类物质的主要成分[38],故将因子5标记为溶剂使用源; 因子6中异戊二烯含量最高,占植物排放的示踪剂[39]异戊二烯总量的83.1%,因此将因子6归于天然源. 可见,兰州市VOCs的主要来源有化石燃料燃烧源、机动车排放源、化工工艺源、汽油挥发源、溶剂使用源和天然源.

    兰州市2021年各排放源对VOCs的贡献如图5所示. VOCs的天然源贡献占比较小(4.5%),主要来自于人为源. 机动车排放源占比最高,达到27.1%,其次为化石燃料燃烧源(23.8%)和化工工艺源(17.9%),汽油挥发源(16%)与溶剂使用源(10.7%)占比相对较低. 周茜的研究揭示[10],2017年兰州VOCs来源主要有8类:混合工业过程-煤炭(13.5%),二次形成(13.2%),混合工业过程-燃油(11.8%),住宅生物燃料和废物处理(13.8%),溶剂使用(10.1%),汽车尾气(11.8%),生物来源(13.8%)和生物质燃烧(12.0%). 对比发现,2021年兰州市机动车排放源占比相对2017年大幅上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保持较高水平. 兰州市人口密集,车辆保有量大,石化和冶炼行业发达,因此机动车排放源与化石燃料燃烧源贡献较大,石化行业排放整治后,重点应集中在机动车管理和冶炼行业的治理上.

    图 5  2021年VOCs来源解析
    Figure 5.  The source appointment of VOCs in 2021

    苯系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同时不同种类苯系物的比值也可指示不同VOCs排放源的贡献. 兰州市2021年日均苯系物排放特征如图6所示,乙苯相对排放量在0.5以下,甲苯相对排放量集中在0.4—0.8之间,苯相对排放量在0.6以上,乙苯排放较少,主要以苯和甲苯排放为主. 苯和甲苯的比值在0.5附近时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为主[4041];当苯/甲苯大于0.8时,主要受到燃煤等影响[4243],而当苯/甲苯小于0.5时,主要受溶剂使用等影响[42]. 兰州市苯/甲苯的值基本处于0.6以上,属于机动车尾气与燃煤混合污染,苯系物治理应着重在机动车管理与工业燃煤排放上.

    图 6  苯系物来源特征
    Figure 6.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of benzene series

    兰州市夏季臭氧污染阶段VOCs贡献源如图7所示,机动车排放源贡献最高(6月31.6%,7月30.2%,8月31.0%),其次为化石燃料燃烧源(6月20.1%,7月18.1%,8月20.8%)、汽油挥发源(6月16.1%,7月17.5%,8月13.8%)和化工工艺源(6月13.0%,7月10.7%,8月14.3%),溶剂使用源(6月10.6%,7月13.2%,8月12.2%)和天然源(6月8.6%,7月10.4%,8月7.8%)贡献较少. 机动车排放源、天然源、溶剂使用源和化石燃料源的占比变化较小,极数小于2.7%,而汽油挥发源和化工工艺源占比变化相对较大,极数分别为3.7%和3.6%. 石化和化工行业排放量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建立相关行业高时间分辨率的VOCs排放监测和清单对进一步治理汽油挥发源和化工工艺源VOCs排放有重要意义.

    图 7  兰州市夏季臭氧污染阶段VOCs来源解析
    Figure 7.  The source appointment of VOCs in summer ozone pollution stage in Lanzhou

    大气中不同VOCs物种的反应活性由于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对臭氧生成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采用MIR来计算VOCs的OFP,以此来评估VOCs不同组分对于臭氧生成的不同贡献. 本研究计算了全年年均和夏季阶段不同VOCs的OFP贡献比例,结果如图8所示. 烯烃的浓度水平在全年和夏季VOCs中均较低(分别为8%和6%),然而烯烃是大气环境中活性较强的组分[44],因此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贡献最大,分别达到了47.2%和40.7%. 芳香烃具有反应活性强的特点,在兰州大气环境中对O3的形成贡献仅次于烯烃,年均贡献和夏季贡献比例分别为23.9%和21.8%. 而在大气环境中浓度水平占比最大的OVOCs和烷烃,由于其相对较弱的化学反应活性,对于臭氧的形成贡献相对较低. 兰州市2021年年均OFP贡献较大的VOCs物种类别和夏季阶段相似,分别为乙烯、丙烯、甲苯、醋酸乙烯酯、丙烯醛、异戊烷、正丁烷、反-2-丁烯、1.3-丁二烯、邻二甲苯,其中,乙烯、丙烯、甲苯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应重点关注.

    图 8  2021年均(左)和夏季(右)VOCs的OFP贡献比例
    Figure 8.  The annual (left) and summer (right) OFP contribution ratio of VOCs in 2021

    (1)兰州市2021年夏季O3污染严重,其中7月份超标天数(>160 µg·m−3)达到14 d,PANs、VOCs和NO2与兰州市夏季O3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兰州市夏季的臭氧污染主要影响因素为光化学反应.

    (2)兰州市2021年TVOCs的月均浓度呈现秋冬季节较高,春夏季节较低的趋势,其中12月份和6月份的VOCs月均浓度水平为最高和最低,分别达到152.06 µg·m−3和45.11 µg·m−3. VOCs组成的季节性差异不大,占主要贡献的VOCs物种为OVOCs和烷烃.

    (3)源解析结果表明,兰州市VOCs主要来自于人为源排放,其中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源,贡献达到27.1%,化石燃料燃烧源(23.8%)和化工工艺源(17.9%)次之. 另外,该地区的苯系物排放主要受到机动车和工业燃煤排放影响.

    (4)烯烃和芳香烃为大气中影响臭氧生成的主要VOCs物种,其对年均OFP的贡献分别达到47.2%和23.9%,烷烃虽在大气中浓度水平较高但对臭氧生成影响较小. 其中,乙烯、丙烯、甲苯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应为VOCs排放重点监测组分.

  • 图 1  2014—2022年西藏污泥产量(含水率80%)趋势

    Figure 1.  Tendency of SS (80% moisture content) yield in Tibet from 2014 to 2022

    图 2  污泥好氧堆肥原理

    Figure 2.  Schematic of SS aerobic composting

    图 3  污泥厌氧发酵原理

    Figure 3.  Schematic of SS anaerobic fermentation

    图 4  污泥热解原理

    Figure 4.  Schematic of SS pyrolysis

    图 5  污泥干化与垃圾协同焚烧原理

    Figure 5.  Schematic of SS and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co-incineration

    图 6  污泥衍生燃料制备原理

    Figure 6.  Schematic of preparing RDF derived by SS

    图 7  污泥厌氧发酵耦合气化原理

    Figure 7.  Schematic of SS anaerobic digestion coupling gasification

    表 1  元素分析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ultimate analysis %

    自治区与城市碳含量氢含量氧含量1)氮含量硫含量
    西藏自治区36.505.6550.556.460.84
    天津市[17]28.474.8160.964.840.92
    深圳市[18]14.013.2779.582.091.05
    大连市[19]36.455.9349.827.030.77
    西安市[20]34.434.1153.507.040.92
    长沙市[21]36.115.2551.116.501.03
      注:1)使用差减法计算。
    自治区与城市碳含量氢含量氧含量1)氮含量硫含量
    西藏自治区36.505.6550.556.460.84
    天津市[17]28.474.8160.964.840.92
    深圳市[18]14.013.2779.582.091.05
    大连市[19]36.455.9349.827.030.77
    西安市[20]34.434.1153.507.040.92
    长沙市[21]36.115.2551.116.501.03
      注:1)使用差减法计算。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工业分析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proximate analysis %

    自治区与城市水分挥发分灰分固定碳1)
    西藏自治区3.8561.0428.326.79
    天津市[17]4.9353.9035.225.95
    深圳市[18]2.2228.6062.646.54
    大连市[19]7.5059.0624.089.36
    西安市[20]4.3358.2129.947.52
    长沙市[21]5.4257.2231.276.09
      注:1)使用差减法计算。
    自治区与城市水分挥发分灰分固定碳1)
    西藏自治区3.8561.0428.326.79
    天津市[17]4.9353.9035.225.95
    深圳市[18]2.2228.6062.646.54
    大连市[19]7.5059.0624.089.36
    西安市[20]4.3358.2129.947.52
    长沙市[21]5.4257.2231.276.09
      注:1)使用差减法计算。
    下载: 导出CSV

    表 3  重金属含量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heavy metal content mg·kg−1

    自治区与城市AsCrCdCuHgNiPbZn
    西藏自治区38.0953.23<2.591.02<2.59.6726.07294.84
    天津市[17]38.12952.54<2.5455.57<2.5328.5322.22909.54
    西安市[20]34.29154.29<2.5240.080.4830.95113.331 005.71
    成都市[25]3.13275.40<2.5178.408.093.2356.808 330
    大连[19]51.30935.003.005 248.20342.5086.402 277.30
    深圳[18]126.2033.4591.40301.20291.03 884.00
    上海[26]226.892.93186.89163.122 011.52
    南昌[27]112.5011.72383.47692.94113.19609.44
    A级国家标准1)30500550031003001 200
    B级国家标准2)751 000151 500152001 0003 000
      注:1)表示允许使用的农用地类型为耕地、园地、牧草地;2)表示允许使用的农用地类型为园地、牧草地、不种植食用农作物的耕地;—表示文献中缺少该项数据。
    自治区与城市AsCrCdCuHgNiPbZn
    西藏自治区38.0953.23<2.591.02<2.59.6726.07294.84
    天津市[17]38.12952.54<2.5455.57<2.5328.5322.22909.54
    西安市[20]34.29154.29<2.5240.080.4830.95113.331 005.71
    成都市[25]3.13275.40<2.5178.408.093.2356.808 330
    大连[19]51.30935.003.005 248.20342.5086.402 277.30
    深圳[18]126.2033.4591.40301.20291.03 884.00
    上海[26]226.892.93186.89163.122 011.52
    南昌[27]112.5011.72383.47692.94113.19609.44
    A级国家标准1)30500550031003001 200
    B级国家标准2)751 000151 500152001 0003 000
      注:1)表示允许使用的农用地类型为耕地、园地、牧草地;2)表示允许使用的农用地类型为园地、牧草地、不种植食用农作物的耕地;—表示文献中缺少该项数据。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各元素质量分数

    Table 4.  Mass fraction of each element %

    SiFeAlPKCaSMg
    33.718.312.68.1587.465.32.32
    TiNaClMnSrRbZrCo
    1.391.040.360.200.110.0650.0570.025
    SiFeAlPKCaSMg
    33.718.312.68.1587.465.32.32
    TiNaClMnSrRbZrCo
    1.391.040.360.200.110.0650.0570.025
    下载: 导出CSV

    表 5  2014—2017年西藏污泥产量预测值及实际值

    Table 5.  Predictive and actual values of SS yield in Tibet from 2014 to 2017

    年份污泥产量实际值/t变换后实际值/t变换后预测值/t相对误差δ级比偏差ρ
    201415 437.20[31]16 456.316 4560
    201520 903.84[30]15 909.715 4460.029 10.217
    201670 656.00[29]10 934.411 8640.085 0−0.116
    201782 336.00[1]9 766.49 1130.066 90.141
      注:污泥含水率80%。
    年份污泥产量实际值/t变换后实际值/t变换后预测值/t相对误差δ级比偏差ρ
    201415 437.20[31]16 456.316 4560
    201520 903.84[30]15 909.715 4460.029 10.217
    201670 656.00[29]10 934.411 8640.085 0−0.116
    201782 336.00[1]9 766.49 1130.066 90.141
      注:污泥含水率80%。
    下载: 导出CSV

    表 6  2014—2022年西藏污泥产量

    Table 6.  Yield of SS in Tibet from 2014 to 2022

    年份污泥产量(含水率80%)/t污泥产量(含水率97%)/t污泥产量(含水率50%)/t污泥产量(含水率7.5%)/t干污泥量/t
    201415 437.20102 913.336 174.83 337.733 087.40
    201520 903.84139 353.338 361.24 519.574 180.60
    201670 656.00471 040.0028 262.415 276.9714 131.20
    201782 336.00548 906.6632 934.417 802.3816 467.20
    2018110 010.00733 400.0044 00423 785.9522 002.00
    2019126 240.00841 600.0050 49627 295.1425 248.00
    2020138 710.00924 733.3355 48429 991.3527 742.00
    2021148 280.00988 533.3359 31232 060.5429 656.00
    2022155 640.001 037 600.0062 25633 651.8931 128.00
      
    年份污泥产量(含水率80%)/t污泥产量(含水率97%)/t污泥产量(含水率50%)/t污泥产量(含水率7.5%)/t干污泥量/t
    201415 437.20102 913.336 174.83 337.733 087.40
    201520 903.84139 353.338 361.24 519.574 180.60
    201670 656.00471 040.0028 262.415 276.9714 131.20
    201782 336.00548 906.6632 934.417 802.3816 467.20
    2018110 010.00733 400.0044 00423 785.9522 002.00
    2019126 240.00841 600.0050 49627 295.1425 248.00
    2020138 710.00924 733.3355 48429 991.3527 742.00
    2021148 280.00988 533.3359 31232 060.5429 656.00
    2022155 640.001 037 600.0062 25633 651.8931 128.00
      
    下载: 导出CSV

    表 7  2014—2022年西藏污泥好氧堆肥肥料产量计算

    Table 7.  Fertilizer yield calculation of SS aerobic composting in Tibet from 2014 to 2022

    年份污泥量(含水率80%)/t产率系数β/(t·t−1)肥料产量/t可施用的农田面积/hm2节省总资金/元
    201415 4370.213 241.77432.45551 100
    201520 9040.214 389.64585.58746 237
    201670 6560.2114 837.761 979.362 522 419
    201782 3360.2117 290.562 306.562 939 395
    2018110 0100.2123 102.103 081.823 927 357
    2019126 2400.2126 510.403 536.494 506 768
    2020138 7100.2129 129.103 885.824 951 947
    2021148 2800.2131 138.804 153.925 293 596
    2022155 6400.2132 684.404 360.105 556 348
    年份污泥量(含水率80%)/t产率系数β/(t·t−1)肥料产量/t可施用的农田面积/hm2节省总资金/元
    201415 4370.213 241.77432.45551 100
    201520 9040.214 389.64585.58746 237
    201670 6560.2114 837.761 979.362 522 419
    201782 3360.2117 290.562 306.562 939 395
    2018110 0100.2123 102.103 081.823 927 357
    2019126 2400.2126 510.403 536.494 506 768
    2020138 7100.2129 129.103 885.824 951 947
    2021148 2800.2131 138.804 153.925 293 596
    2022155 6400.2132 684.404 360.105 556 348
    下载: 导出CSV

    表 8  2014—2022年西藏污泥厌氧发酵沼气产量计算

    Table 8.  Biogas production by SS anaerobic fermentation in Tibet from 2014 to 2022

    年份污泥量(含水率80%)/t产率系数/(m3·t−1)沼气产量/m3年沼气用量/(m3·户−1)可供应农户数节省资金/元
    201415 43720308 740547.5563463 110
    201520 90420418 080547.5763627 090
    201670 656201 413 120547.52 5812 119 680
    201782 336201 646 720547.53 0072 470 080
    2018110 010202 200 200547.54 0183 300 300
    2019126 240202 524 800547.54 6113 787 200
    2020138 710202 774 200547.55 0674 161 300
    2021148 280202 965 600547.55 4164 448 400
    2022155 64020312 800547.55 6854 669 200
    年份污泥量(含水率80%)/t产率系数/(m3·t−1)沼气产量/m3年沼气用量/(m3·户−1)可供应农户数节省资金/元
    201415 43720308 740547.5563463 110
    201520 90420418 080547.5763627 090
    201670 656201 413 120547.52 5812 119 680
    201782 336201 646 720547.53 0072 470 080
    2018110 010202 200 200547.54 0183 300 300
    2019126 240202 524 800547.54 6113 787 200
    2020138 710202 774 200547.55 0674 161 300
    2021148 280202 965 600547.55 4164 448 400
    2022155 64020312 800547.55 6854 669 200
    下载: 导出CSV

    表 9  2014—2022年西藏污泥干化热解产炭量计算

    Table 9.  Biochar production by SS pyrolysis in Tibet from 2014 to 2022

    年份污泥量(含水率7.5%)/t产炭率/%产炭量/t可改良土地面积/hm2污泥干化成本/元可替代生物炭资金/元节省土地改良资金/元
    20143 337.73541 802.3713.87790 384.647 209 496.2245 752.34
    20154 519.57542 440.5718.781 070 276.619 762 265.9561 952.53
    201615 276.97548 249.5763.493 617 587.2032 998 261.62209 411.00
    201717 802.38549 613.2873.994 215 603.2038 453 137.30244 028.31
    201823 785.955412 844.4198.855 632 512.0051 377 643.24326 048.80
    201927 295.145414 739.37113.446 463 488.0058 957 491.89374 151.44
    202029 991.355416 195.33124.647 101 952.0064 781 318.92411 110.16
    202132 060.545417 312.69133.247 591 936.0069 250 767.57439 473.83
    202233 651.895418 172.02139.857 968 768.0072 688 086.49461 287.47
    年份污泥量(含水率7.5%)/t产炭率/%产炭量/t可改良土地面积/hm2污泥干化成本/元可替代生物炭资金/元节省土地改良资金/元
    20143 337.73541 802.3713.87790 384.647 209 496.2245 752.34
    20154 519.57542 440.5718.781 070 276.619 762 265.9561 952.53
    201615 276.97548 249.5763.493 617 587.2032 998 261.62209 411.00
    201717 802.38549 613.2873.994 215 603.2038 453 137.30244 028.31
    201823 785.955412 844.4198.855 632 512.0051 377 643.24326 048.80
    201927 295.145414 739.37113.446 463 488.0058 957 491.89374 151.44
    202029 991.355416 195.33124.647 101 952.0064 781 318.92411 110.16
    202132 060.545417 312.69133.247 591 936.0069 250 767.57439 473.83
    202233 651.895418 172.02139.857 968 768.0072 688 086.49461 287.47
    下载: 导出CSV

    表 10  2014—2022年西藏污泥干化与垃圾协同焚烧发电量

    Table 10.  Power generation from co-incineration of SS and MSW in Tibet from 2014 to 2022

    年份污泥产量(含水率50%)/t垃圾发电量/(kWh·t−1)污泥发电量/(kWh·t−1)掺混/(kWh·t−1)标煤发电量/(kWh·t−1)污泥与垃圾混合发电量/(kWh)节约标煤量/t
    20146 174.8350502903 1258 953 4602 865.11
    20158 361.2350502903 12512 123 7403 879.60
    201628 262.4350502903 12540 980 48013 113.75
    201732 934.4350502903 12547 754 88015 281.56
    201844 004350502903 12563 805 80020 417.86
    201950 496350502903 12573 219 20023 430.14
    202055 484350502903 12580 451 80025 744.58
    202159 312350502903 12586 002 40027 520.77
    202262 256350502903 12590 271 20028 886.78
    年份污泥产量(含水率50%)/t垃圾发电量/(kWh·t−1)污泥发电量/(kWh·t−1)掺混/(kWh·t−1)标煤发电量/(kWh·t−1)污泥与垃圾混合发电量/(kWh)节约标煤量/t
    20146 174.8350502903 1258 953 4602 865.11
    20158 361.2350502903 12512 123 7403 879.60
    201628 262.4350502903 12540 980 48013 113.75
    201732 934.4350502903 12547 754 88015 281.56
    201844 004350502903 12563 805 80020 417.86
    201950 496350502903 12573 219 20023 430.14
    202055 484350502903 12580 451 80025 744.58
    202159 312350502903 12586 002 40027 520.77
    202262 256350502903 12590 271 20028 886.78
    下载: 导出CSV

    表 11  2014—2022年西藏污泥制备RDF燃料产量

    Table 11.  Yield of RDF derived by SS in Tibet from 2014 to 2022

    年份干污泥量/t掺入稻粉后质量(基于干物质)/tRDF产量(含水率9%)/tRDF热值/(MJ·kg−1)标准煤热值/(MJ·kg−1)总热值/MJ节约标煤量/t
    20143 087.403 859.254 240.9313.9129.3158 991 392.862 012.88
    20154 180.605 225.755 742.5813.9129.3179 879 321.432 725.61
    201614 131.2017 664.0019 410.9913.9129.31270 006 857.149 213.05
    201716 467.2020 584.0022 619.7813.9129.31314 641 142.8610 736.04
    201822 002.0027 502.5030 222.5313.9129.31420 395 357.1414 344.54
    201925 248.0031 560.0034 681.3213.9129.31482 417 142.8616 460.82
    202027 742.0034 677.5038 107.1413.9129.31530 070 357.1418 086.82
    202129 656.0037 070.0040 736.2613.9129.31566 641 428.5719 334.68
    202231 128.0038 910.0042 758.2413.9129.31594 767 142.8620 294.37
    年份干污泥量/t掺入稻粉后质量(基于干物质)/tRDF产量(含水率9%)/tRDF热值/(MJ·kg−1)标准煤热值/(MJ·kg−1)总热值/MJ节约标煤量/t
    20143 087.403 859.254 240.9313.9129.3158 991 392.862 012.88
    20154 180.605 225.755 742.5813.9129.3179 879 321.432 725.61
    201614 131.2017 664.0019 410.9913.9129.31270 006 857.149 213.05
    201716 467.2020 584.0022 619.7813.9129.31314 641 142.8610 736.04
    201822 002.0027 502.5030 222.5313.9129.31420 395 357.1414 344.54
    201925 248.0031 560.0034 681.3213.9129.31482 417 142.8616 460.82
    202027 742.0034 677.5038 107.1413.9129.31530 070 357.1418 086.82
    202129 656.0037 070.0040 736.2613.9129.31566 641 428.5719 334.68
    202231 128.0038 910.0042 758.2413.9129.31594 767 142.8620 294.37
    下载: 导出CSV

    表 12  2014—2022年西藏污泥厌氧发酵耦合气化产气量

    Table 12.  Gas production by SS anaerobic fermentation coupling gasification in Tibet from 2014 to 2022

    年份污泥量(含水率80%)/tVS总量/t厌氧发酵产沼气量/m3剩余VS量/t气化产气量/(106m3)产气总热值/(107MJ)节约标煤量/t
    201415 4371 960.01308 7401 078.011.583.071 046.82
    201520 9042 654.02418 0601 459.712.154.151 417.48
    201670 6568 971.071 413 1204 934.097.2514.044 791.34
    201782 33610 454.061 646 7205 749.738.4516.365 583.38
    2018110 01013 967.782 200 2007 682.2811.3021.867 460.02
    2019126 24016 028.482 524 8008 815.6612.9625.098 560.61
    2020138 71017 611.772 774 2009 686.4714.2427.579 406.22
    2021148 28018 826.862 965 60010 354.7715.2229.4710 055.19
    2022155 64019 761.343 112 80010 868.7415.9830.9310 554.28
    年份污泥量(含水率80%)/tVS总量/t厌氧发酵产沼气量/m3剩余VS量/t气化产气量/(106m3)产气总热值/(107MJ)节约标煤量/t
    201415 4371 960.01308 7401 078.011.583.071 046.82
    201520 9042 654.02418 0601 459.712.154.151 417.48
    201670 6568 971.071 413 1204 934.097.2514.044 791.34
    201782 33610 454.061 646 7205 749.738.4516.365 583.38
    2018110 01013 967.782 200 2007 682.2811.3021.867 460.02
    2019126 24016 028.482 524 8008 815.6612.9625.098 560.61
    2020138 71017 611.772 774 2009 686.4714.2427.579 406.22
    2021148 28018 826.862 965 60010 354.7715.2229.4710 055.19
    2022155 64019 761.343 112 80010 868.7415.9830.9310 554.28
    下载: 导出CSV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7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EB/OL]. [2019-02-20]. http://www.mohurd.gov.cn/xytj/tjzljsxytjgb/jstjnj/w02019012421874448602635000.zip, 2019.
    [2] 李平, 邵敏, 刘玉坤, 等. 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潜力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10): 103-107. doi: 10.3969/j.issn.1673-2251.2018.10.089
    [3] 伍远辉, 潘仕江, 巫受群, 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研究[J]. 广州化工, 2015(11): 13-15. doi: 10.3969/j.issn.1001-9677.2015.11.004
    [4] 崔荣煜, 周天水, 王东田, 等. 国内污泥成分特性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 39(S2): 256-261.
    [5] 朱玉珍, 潘悝. 我国城市污泥处理现状及资源化简述[J]. 山东工业技术, 2018(9): 245.
    [6] 陈冠益, 马文超, 颜蓓蓓. 生物质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J].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7] 张权, 张有为, 蒲港, 等. 污泥处理现状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综述[J]. 山西建筑, 2018(6): 192-194. doi: 10.3969/j.issn.1009-6825.2018.06.102
    [8] 魏先勋, 翟云波, 曾光明, 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进展[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 4(10): 10-13.
    [9] BEEGLE J R, BOROLE A P. Energy production from waste: Evaluation of anaerobic digestion and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 based 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factor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8, 96: 343-351. doi: 10.1016/j.rser.2018.07.057
    [10] RAHEEM A, SIKARWAR V S, HE J, et 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sustainable treatment and resource reuse of sewage sludge: A review[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37: 616-641. doi: 10.1016/j.cej.2017.12.149
    [11] 陈海军, 严骁, 许榕发, 等. 市政污泥掺烧对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烟气中污染物排放的影响[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8, 18(2): 766-772.
    [12] 熊筱, 蹇含. 垃圾衍生燃料(RDF)“干化”技术初步探索: 以遵义市生活垃圾“干化”试验为例[J]. 环保科技, 2017, 23(5): 28-31. doi: 10.3969/j.issn.1674-0254.2017.05.007
    [13] CHEN G, GUO X, CHENG Z, et al. Air gasification of biogas-derived digestate in a downdraft fixed bed gasifier[J]. Waste Management, 2017, 69: 162-169. doi: 10.1016/j.wasman.2017.08.00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煤的元素分析: GB/T 31391-2015[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固体生物质燃料工业分析方法: GB/T 28731-2012[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16] 赵学敏. 基于灰色GM(1, 1)预测模型的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8, 30(5): 47-51. doi: 10.3969/j.issn.1001-5477.2018.05.008
    [17] CHEN G Y, YANG R L, CHENG Z J, et al. Nitric oxide formation during corn straw/sewage sludge co-pyrolysis/gasific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97: 97-105. doi: 10.1016/j.jclepro.2018.06.073
    [18] CHEN J J, SUN Y Q, SHAO N N, et al. Environmental mitigation of sludge combustion via two opposite modifying strategies: Kinetics and stabilization effect[J]. Fuel, 2018, 227: 346-354. doi: 10.1016/j.fuel.2018.04.113
    [19] GAO N, LI J J, QI B Y, et al. Thermal analysis and products distribution of dried sewage sludge pyrolysis[J].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 2014, 105: 43-48. doi: 10.1016/j.jaap.2013.10.002
    [20] 张喻, 樊英杰, 杨鹏程, 等. 西安地区市政污泥泥质分析及其处置方式探讨[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9): 221-225.
    [21] JIANG L B, LIANG J, YUAN X Z, et al. Co-pelletization of sewage sludge and biomass: The density and hardness of pellet[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4, 166: 435-443. doi: 10.1016/j.biortech.2014.05.077
    [22] 姚毅, 李博, 王飞, 等. 深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处理可行性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11, 19(5): 31-34. doi: 10.3969/j.issn.1005-8206.2011.05.012
    [2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 GB/T 4284-201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24] 马学文, 翁焕新, 章金骏. 中国城市污泥重金属和养分的区域特性及变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8): 1306-1313.
    [25] EMAD K, JENKINS G A, ADAME M, et al.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for mitigat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8, 94: 1179-1191. doi: 10.1016/j.rser.2018.07.002
    [26] LI J H, ZHANG M, YE Z Y, et al. Effect of Manganese oxide-modified biochar addition on methane production and heavy metal speciation during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of sewage sludg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9, 76: 267-277. doi: 10.1016/j.jes.2018.05.009
    [27] YANG T, HUANG H J, LAI F Y. Pollution hazards of heavy metals in sewage sludge from four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Nanchang, China[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7, 27(10): 2225-2249. doi: 10.1016/S1003-6326(17)60248-6
    [28] ChOONG Y Y, NORLI I, ABDULLAH A Z, et al. Impacts of trace element supplement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 A critical review[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6, 209: 369-379. doi: 10.1016/j.biortech.2016.03.028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EB/OL]. [2019-02-20]. http://www.mohurd.gov.cn/xytj/tjzljsxytjgb/jstjnj/w02016122321215889918808807.rar, 2016.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EB/OL]. [2019-02-20]. http://www.mohurd.gov.cn/xytj/tjzljsxytjgb/jstjnj/w02016122321215892839597737.rar, 2017.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EB/OL]. [2019-02-20]. http://www.mohurd.gov.cn/xytj/tjzljsxytjgb/jstjnj/w02018010521542516111326280.zip, 2018.
    [32] 盛金良, 朱强, 杨志强, 等. 污泥好氧堆肥预处理混合破碎机实验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0, 4(2): 445-448.
    [33] ZHENG G D, GAO D, CHEN T B, et al. Stabilization of nickel and chromium in sewage sludge during aerobic composting[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7, 142(1): 216-221.
    [34] 马殿旗, 姜楠, 王涛, 等. 污泥好氧堆肥工艺技术经济分析[J]. 建设科技, 2010(23): 55-57. doi: 10.3969/j.issn.1671-3915.2010.23.017
    [35] 何李健, 尹军, 王争. 污泥好氧堆肥处理技术探讨[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4, 32(3): 30-33. doi: 10.3969/j.issn.1008-9500.2014.03.020
    [36] 黄潇, 董文艺, 赵福祥, 等. 发酵周期对初沉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影响及微生物机制研究[J]. 环境科技, 2019, 32(2): 1-11.
    [37] BARRY D, BARBIERO C, BRIENS C, et al. Pyrolysis as an economical and ecological treatment option for municipal sewage sludge[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19, 122: 472-480. doi: 10.1016/j.biombioe.2019.01.041
    [38] 许志欣, 蓝梅, 孙文叶. 污泥热干化技术浅析[J]. 市政技术, 2016, 34(1): 117-120. doi: 10.3969/j.issn.1009-7767.2016.01.035
    [39] WALL T F, LIU G S, WU H W, et al. The effects of pressure on coal reactions during pulverised coal combustion and gasification[J]. Progress in Energy & Combustion Science, 2002, 28(5): 405-433.
    [40] BRIDGWATER A V, PEACOCKE G C. Fast pyrolysis processes for biomas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0, 4(1): 1-73. doi: 10.1016/S1364-0321(99)00007-6
    [41] 纪伟勇, 姬志国, 陈思明. 市政污泥干化焚烧技术及运用[J]. 绿色环保建材, 2018(1): 152.
    [42] 何萍, 张京京, 费志嘉, 等. 我国污泥合成燃料技术研究进展[J]. 化工时刊, 2018(1): 49-51.
    [43] SAMOLADA M C, ZABANIOTOU A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municipal sewage sludge incineration, gasification and pyrolysis for a sustainable sludge-to-energy management in Greece[J]. Waste Management, 2014, 34(2): 411-420. doi: 10.1016/j.wasman.2013.11.003
    [44] FABBRI D, TORRI C. Linking pyrolysis and anaerobic digestion (Py-AD) for the conversion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16, 38: 167-173. doi: 10.1016/j.copbio.2016.02.004
    [45] 陈平.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机理与工业应用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46] 蒋剑春.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行为特性和工程化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
    [47] LI H, FENG K.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an integration of sludge anaerobic digestion and pyrolysi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95: 476-485. doi: 10.1016/j.jclepro.2018.05.259
    [48] 孟锦. 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方案综合评价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49] DEUBLEIN D, STEINHAUSER A. Biogas from Waste and Renewable Resources: An Introduction[M]. 2nd ed. Germany: WILEY-VCH, 2010.
    [50] 白旭佳. 污泥基生物炭制备及其保肥效能的应用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51] 郭月婷. 中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研究进展[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7, 15(1): 148-156.
    [52] 桑光明.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综合比较分析[D]. 深圳: 深圳大学, 2015.
    [53] 吴剑, 蹇瑞欢, 刘涛. 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能效水平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18, 26(3): 39-42. doi: 10.3969/j.issn.1005-8206.2018.03.013
    [54] 陈兆林, 温俊明, 刘朝阳, 等. 市政污泥与生活垃圾混烧技术验证[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1): 324-328.
    [55] CHEN G Y, WANG X T, LI J, et al. Environmental, energy,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and sewage sludge: A case study in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47: 1144-1433.
    [56] 吴力波, 孙可哿, 时志雄. 环境规制下中国煤炭发电企业成本技术效率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8): 31-38.
    [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EB/OL]. [2019-02-20]. 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204/t20120410_472395.html, 2012.
    [58] 刘志永, 郑泽华.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协同处置市政污泥技术研究: 以衡阳市为例[J]. 环境卫生工程, 2018, 26(3): 14-17. doi: 10.3969/j.issn.1005-8206.2018.03.006
    [59] 尹龙晓. 城市污泥燃料化利用实验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60] CAO Y C, PAWLOWSKI A. Sewage sludge-to-energy approaches based on anaerobic digestion and pyrolysis: Brief overview and energy efficiency assessment[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2, 16(3): 1657-1665.
    [61] GIL-LALAGUNA N, SANCHEZ J L, MURILLO M B, et al. Air-steam gasif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in a fluidized bed: Influence of some operating conditions[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4, 248: 373-382. doi: 10.1016/j.cej.2014.03.055
  • 期刊类型引用(2)

    1. 周惜荫,高晓清,常毅,赵素平. 兰州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学报. 2024(08): 59-69 . 百度学术
    2. 陈殿君,蒲明东. 蓄热式催化燃烧设备研究设计. 绿色科技. 2024(18): 189-193+19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5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020406080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8.8 %DOWNLOAD: 8.8 %HTML全文: 90.6 %HTML全文: 90.6 %摘要: 0.6 %摘要: 0.6 %DOWNLOADHTML全文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99.4 %其他: 99.4 %北京: 0.2 %北京: 0.2 %天津: 0.2 %天津: 0.2 %酒泉: 0.2 %酒泉: 0.2 %长沙: 0.2 %长沙: 0.2 %其他北京天津酒泉长沙Highcharts.com
图( 7) 表( 1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938
  • HTML全文浏览数:  4938
  • PDF下载数:  47
  • 施引文献: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2-26
  • 录用日期:  2019-05-06
  • 刊出日期:  2019-11-15
王旭彤, 张蕊, 颜蓓蓓, 陈冠益, 侯立安, 旦增. 西藏自治区污泥特性与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11): 2753-2769. doi: 10.12030/j.cjee.201902105
引用本文: 王旭彤, 张蕊, 颜蓓蓓, 陈冠益, 侯立安, 旦增. 西藏自治区污泥特性与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11): 2753-2769. doi: 10.12030/j.cjee.201902105
WANG Xutong, ZHANG Rui, YAN Beibei, CHEN Guanyi, HOU Li′an, DAN Zeng.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potential of sewage sludge in Tibe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11): 2753-2769. doi: 10.12030/j.cjee.201902105
Citation: WANG Xutong, ZHANG Rui, YAN Beibei, CHEN Guanyi, HOU Li′an, DAN Zeng.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potential of sewage sludge in Tibe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11): 2753-2769. doi: 10.12030/j.cjee.201902105

西藏自治区污泥特性与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

    通讯作者: 陈冠益(197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生物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E-mail:chen@tju.edu.cn
    作者简介: 王旭彤(1993—),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E-mail:wangxutong@tju.edu.cn
  • 1.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 2. 西藏大学理学院,拉萨 850012
  • 3. 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11
基金项目: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JCZDJC39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6138)

摘要: 为解决西藏自治区污泥处置问题,找到适合西藏地区的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通过采样分析,并与代表性城市对比,总结了西藏污泥的热化学特性;通过灰色模型计算,预测了近5年的污泥量;结合平原地区的经验,提出了生物处理、热干化处理与生物-热化学耦合处理3类资源化利用方案,分别介绍其技术路线、测算其应用潜力。结果表明:西藏污泥具有高碳氢、高挥发分、低重金属含量的特性;预计到2022年,污泥量可达1.56×105 t;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热解、协同焚烧、制备RDF燃料、发酵耦合气化6种技术均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由于清洁度高、成本低、可持续提供清洁燃料,厌氧发酵与制备RDF燃料2种技术更具推广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西藏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与政策参考。

English Abstract

  •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拉萨市、那曲市、日喀则市的多座污水厂投入运行,市政污泥产量也随之增加。2017年,西藏市政污水处理量达1.03×108 t[1],据此推算,污泥量约8.23×104 t[2](含水率80%)。这些污水处理厂由于缺乏后续配套的处理设施,大量污泥只能堆积在厂房中,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对西藏污泥特性的未知,加深了污泥对环境危害的不确定性。若不能将数量庞大的污泥妥善处理,会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3]

    由于西藏自治区缺乏针对性研究和技术指导,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污泥处理方法。考虑到西藏的垃圾填埋场已趋于饱和,污泥干化后运至填埋场填埋并非长久之计。同时,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污泥的处理方法可转向有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4]。在平原地区,主要的资源化方式包括土地利用[5]、能源利用[6]、制备环保材料[7]等。几种资源化利用技术分别有一定的优势:好氧堆肥技术操作简单、周期短、效率高,有机物分解彻底,产物稳定[8];厌氧发酵技术受污泥含水率的影响较小,产生的甲烷可用于供电和供热[9];热解技术产生的生物炭可用于吸附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10];污泥与垃圾混合焚烧技术可降低二恶英等污染气体的排放[11],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可节约化石燃料的费用;污泥衍生燃料具有较高的热值,燃烧效率高[12];厌氧发酵与气化耦合技术可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沼渣中未完全降解的有机物通过气化技术转换为生物质燃气[13],实现全部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

    在西藏自治区,须考虑其气压低、氧含量低、昼夜温差大等特殊条件,不能直接照搬平原地区运行良好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处理工艺和运行方法都须做出调整。本研究从原料出发,通过取样分析,总结了西藏污泥的特性;根据已有数据,对西藏污泥产量进行了预测;结合西藏污泥的特性与产量,提出了符合西藏特点的处置方案,进而分析每种技术的资源化利用潜力;结合每项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西藏本地的需求,为污泥推荐最优的资源化利用方案。本研究为西藏自治区的污泥处置问题提供新思路,为找到适合西藏地区的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提供了参考,具有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实验用污泥取自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某污水处理厂,为未经发酵处理的新鲜污泥。污泥取回后含水率为80%~85%,故采用自然晾晒法进行干燥后,再放入烘箱中,在105 ℃恒温下烘烤24 h。取出冷却后,粉碎、研磨并过100目筛,取筛下物备用。

    污泥的热化学基础特性包括元素分析、工业分析、重金属含量分析及XRF分析。元素分析与工业分析分别使用《煤的元素分析》(GB/T 31391-2015)[14]、《固体生物质燃料工业分析方法》(GB/T 28731-2012)[15]中的方法进行测试。重金属含量测试使用HNO3-HClO4法消解,再利用ICP装置进行测试。XRF采用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污泥中Si、Fe、Al、P、K、Ca、Si、Mg、Ti、Na、Cl、Mn、Sr、Rb、Zr和Co元素的含量进行测试。

  • 1)污泥量计算模型。通常,污水处理厂处理1×104 t生活污水可产生含水率80%的污泥5~8 t[2],此处选取8 t计算,由于同一污泥在不同含水率下干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计算出不同含水率下的污泥质量(如式(1)所示)。

    式中:α1α2为污泥含水率;m1m2分别为含水率为α1α2时的污泥质量。

  • 2)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型适用于数据样本点个数少(最少4个)、数据呈现指数或曲线形式及做中短期的预测。由于西藏污泥量数据样本较少且呈现曲线形式,故采用灰色GM(1, 1)模型[16],基于MATLAB软件进行预测。

    为了保证建模方法的可行性,须对无规律的西藏污泥量原始数据x(0)进行平移变换,使其变为光滑离散函数序列。建立西藏污泥产量的时间序列(如式(2)所示)。

    由于式(2)为西藏污泥量的原始序列,其规律性不强,因此,在预测前,须对x(0)进行一次累加,如式(3)所示。

    在数据具有一定规律性后,可建立GM(1, 1)的白化微分方程,如式(4)所示。

    式中:a为发展系数;b为灰作用量。该方程的特解如式(5)所示。

    由式(2)~式(5)得出2014—2017年西藏污泥产量的模型预测值后,通过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级比偏差、相对误差及平均相对误差的数值,来判断预测结果是否可靠。相对误差算法如式(6)所示,级比偏差算法如式(7)所示,平均相对误差算法如式(8)所示。

    式中:δ为相对误差;s为真实值;s为预测值。

    式中:ρ为级比偏差;λ(k)为真实值的级比;λ(k)为预测值的级比。

    式中:¯δ为平均相对误差;δ1δ4分别为4个样本的相对误差。

    若相对误差小于α,且平均相对误差也小于α,则说明预测结果可靠,可以用该模型进行预测。此处,α取0.5。

  • 3)产品量计算模型。由污泥产量计算其资源化处理可得的产品量,如式(9)或(10)所示。

    式中:Pi为某产品的产量,t或m3mαx为含水率αx时的污泥质量,t;β为产率系数,表示1 t污泥可产生的产品量,t·t−1或m3·t−1γ为产率,表示污泥中转化为某产品的质量占污泥总质量的百分比。

  • 元素分析是污泥的基础指标,可为热化学计算提供依据并预测热化学转化率。西藏污泥及代表性城市[17-21]的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西藏污泥的碳、氢元素含量相对较高,故有机质含量较高。氮元素含量达到6.46%,而一般煤炭的氮元素含量均在2%以下[22],这可能使污泥焚烧等利用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超标,因此,要注意采取适当的脱硝措施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相比之下,西藏污泥中硫元素含量较低(1%以下),因此,相较于其他5个城市,西藏污泥在焚烧等过程中硫氧化物排放浓度最低,但仍须注意监测是否超标。

  • 西藏污泥及代表性城市[17-21]的工业分析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西藏污泥中挥发分含量最高,达到60%以上,这说明污泥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其次是灰分,约占28%,由于灰分的存在,热干化利用后也会遗留部分残渣。固定炭和水分含量较低,对干化焚烧、热解等过程影响较小。

    与其他5个城市相比,西藏污泥灰分含量最低,挥发分含量最高,同时水分含量也较低,说明西藏污泥有机物质丰富,无机物含量较低。对西藏污泥进行焚烧或热解气化处理时,挥发分是主要的有效成分;且西藏污泥灰分含量最低,产生的灰渣更少,对焚烧炉、热解气化炉等设备运行维护更有利。

  • 市政污泥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径流[17],主要包括As、Cr、Cd、Cu、Hg、Ni、Pb、Zn等[5]。西藏污泥的重金属含量如表3所示,8种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Zn>Cu>Cr>As>Pb>Ni>Cd>Hg。其中,Zn元素含量最高,达294.84 mg·kg−1;Cd元素和Hg元素处于较低水平,均低于2.5 mg·kg−1。除As外,西藏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2018)[23]中的A级与B级极限值。因此,将西藏污泥无害化处理后用于牧草地施肥、土地修复等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造成二次污染的危险性较小,这使得西藏污泥资源化处理更具优势。

    已有研究[24]表明,我国污泥中重金属含量排序为Zn>Cu>Cr>Pb>Ni>As>Cd>Hg,西藏污泥仅As一项含量较低,其余排序和全国规律一致。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差别较大,故选取7个城市[17-20, 25-27]作为对比,如表3所示。在西藏污泥中,除As和Pb元素外,其余6种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其他城市,这是由于西藏工业不发达,且终年降雨量少,污泥多来源于生活污水所致。西藏污泥中含量最高的锌元素仅为大连市的1/10,Cu元素含量仅为大连市的1/50,Cr元素为天津市的1/17,较为清洁。此外,西藏自治区污水处理厂投产时间较短,运行工艺及设备的质量有所保障,对污泥资源化利用十分有利。

  • 西藏污泥的XRF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所测试的16种元素中共有10种元素含量大于1%,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Si>Fe>Al>P>K>Ca>Si>Mg>Ti>Na。Si元素含量最高,达到33.7%,这可能与污泥中砂子、石子含量较高有关。其次是Fe元素,达到18.3%,而Na元素含量仅为1.04%。剩余6种元素含量小于1%,其顺序为Cl>Mn>Cr>Sr>Rb>Zr>Co。已有研究[22]表明,原料中Mn、Zn等元素在热解过程中可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有利于孔隙的形成,提高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与孔容。此外,还有研究[28]表明,产甲烷菌蕴含多种微量元素,浓度为Fe>>Zn>Ni>CuCoMo>Mn,这些微量元素作为微生物的生长因子,对厌氧发酵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西藏污泥与产甲烷菌的元素含量顺序大致相同,由此推测,西藏污泥中的Fe、Ni、Co、Mo元素可提高其厌氧发酵的产率。

  • 由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仅统计了2014年及以后的西藏自治区的污水量,并未记载污泥量。因此,研究对2014—2017年污泥产量进行计算,并对2018—2022年污泥产量进行预测。参考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得到的2014—2017年的污泥产量(含水率80%)[1, 29-31],根据灰色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测值及其误差如表5所示。由此可知,模型的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在0.5以内,级比偏差小于0.22,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可进行后续预测计算。预测得到2018—2022年西藏污泥产量的时间序列(见式(11))。

    由式(1)和式(11)得到2014—2022年不同含水率下的西藏污泥产量,结果如表6所示,污泥产量趋势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2014—2022年西藏污泥量呈S型增长趋势,前期增长缓慢,2015—2019年增长迅速,而2020年以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由于灰色预测模型只适合做中短期预测,因此,难以确定西藏污泥含量何时达到饱和。

  • 1)污泥好氧堆肥技术。污泥好氧堆肥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合适的通风、湿度和pH等条件下,将污泥中的有机物降解,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32]。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经过发热、高温、降温和腐熟4个阶段,将污泥中不稳定的有机物分解并稳定化,生成腐殖质、PO34、CO2、H2O、NH3SO24等物质。此过程产生的能量及物质一部分用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维持微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另一部分则释放进入环境,如图2所示。堆肥得到的腐殖质产品有效改善了污泥的物理性质,其含水率降低,臭味减轻,体积减小,结构疏松,颗粒分散均匀,化学性质更稳定,更方便运输和贮存,是较为理想的肥料。

    污泥好氧堆肥操作简单、容易控制,堆肥周期短、效率高,与厌氧堆肥相比,臭味小,污泥中有机物分解更彻底,产物稳定。堆体温度较高,可以达到50~60 ℃[6],因此,在高温灭活作用下,可以杀死多数寄生虫及虫卵、病原菌和野草种子等,避免疾病传播和农田野草蔓延,有效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但好氧堆肥具有占地面积大的缺点,由于西藏处于低压缺氧的环境,故堆肥周期可能更长,通氧量、搅拌频率须相应增加。考虑到西藏昼夜温差较大,其保温措施也须增强。此外,堆肥处理可钝化污泥中的重金属,但不能完全去除,所产生的肥料直接施加到土壤中仍具有潜在危害[33-35]

  • 2)污泥厌氧发酵技术。污泥厌氧发酵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群,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水解、气化反应,分解为稳定物质(CH4,CO2等)的过程[36]。厌氧发酵是一个涉及电子传递、能量传递和多种中间产物的复杂过程,由多种微生物协同完成。

    污泥厌氧发酵原理如图3所示,反应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为水解和发酵阶段,在此阶段中,多糖、蛋白质、脂类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水解为乙醇、脂肪酸等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并伴随着CO2、H2、NH3等气体的产生,这个阶段为厌氧发酵的限速阶段。第2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在此阶段中,产氢、产乙酸菌将除甲酸、乙酸、甲胺、甲醇之外的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乙酸、H2和CO2。第3阶段为产甲烷阶段,在此阶段中,将上一阶段中4类未转化的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及乙酸、H2和CO2转化为甲烷,其中约70%的甲烷来自乙酸的分解。

    目前,厌氧发酵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其受污泥含水率的影响较小,以污泥为原料发酵产生的甲烷可用于供电、供热,可抵消污水和污泥前期处理过程中所需的部分能量[9]。厌氧消化产物稳定,同时可以杀死致病菌及寄生虫(卵),是一种可以达到污泥减量化、资源化的有效技术。但厌氧消化反应时间较长,尤其在高原环境下周期更长,有机物去除不彻底,产气效率较低,仍须进一步研究以开发其潜能。

  • 1)污泥干化热解技术。污泥干化热解是指污泥干燥后,在缺氧或无氧环境,温度为350~900 ℃时,由热量传递驱动的热化学反应过程,同时产生可燃气体、生物油和生物炭[37]。由于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含水率通常在80%左右,仍需要对其进行脱水处理以适应热解工艺的要求。污泥热干化技术是一种可行的脱水方法,利用各种热介质(热烟气、水蒸气等),直接或间接地对污泥进行加热,从而将污泥中的水分部分或全部脱除[38]。污泥热干化使污泥体积减小约3/4,而且干化后的污泥颗粒较小,质地均匀。

    污泥热解原理如图4所示。热量从外部传递到污泥颗粒边界层,此时污泥颗粒的温度由外至内逐渐升高,自由水分全部蒸发;不稳定成分裂解为炭和挥发分,挥发分进入气相中,即完成了一次裂解过程,生成炭、一次热解油和不可冷凝气体。随着热解反应的进行,颗粒由内而外逐层升温,未逸出污泥颗粒的挥发分进一步裂解,生成二次热解油和不可冷凝气体;而已经逸出颗粒的挥发分会穿越周围的气相组分进一步裂解。挥发分在污泥颗粒内部和气相中进行的裂解均称为二次裂解,由于二次裂解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污泥颗粒的温度,从而影响热解反应的进行。温度越高,气体停留时间越长,二次裂解越严重,对热解反应的影响也更加显著。

    在热解过程中,大分子的污泥裂解为小分子产物,反应向产生气体的方向进行,分子数目和体积都大大增加,由质量作用定律可以推断,较低的压力有利于热解反应的进行,而西藏地区平均大气压仅为60 kPa左右,因此,在西藏进行热解反应会有4个方面的正面影响[39]

    ①热解反应向体积增大的方向进行,低压有利于反应进行,使反应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

    ②热解系统内压力较低,使得气相产物快速离开污泥颗粒表面,缩短气相产物的滞留时间,减少二次反应,使热解油产量增加。

    ③在较低的压力下,热解温度也会降低。研究[40]表明,在标准大气压下,甘蔗渣中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分别在305 ℃和350 ℃时达到最大裂解速率;而在真空条件下,两者最大裂解速率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00~250 ℃和280~320 ℃。此外,热解反应在低温时,可有效避免污泥中重金属的熔化和蒸发。

    ④系统压力的降低可相应地降低液体的沸点,从而促进液体产物的蒸发。

    另外,热解过程产生大量的生物炭(约为污泥质量的50%)[10],可用于吸附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西藏生态环境脆弱,选取本地产生的污泥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可减少外部活性炭的购入,维持西藏自治区原有的生态环境。

  • 2)污泥干化与垃圾协同焚烧技术。焚烧是固体废物放热氧化并产生一定热量、烟气(CO2、H2O、NOx、SO2等)、炉渣和飞灰的过程。通常,污泥焚烧需要在非常高的温度和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其中的有机物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被氧化为NO2、CO2、水蒸气等,并产生烟气和残渣。焚烧过程中有机物被完全分解,病原菌、寄生虫等被彻底杀死,焚烧后的污泥体积只有机械脱水污泥体积的10%左右[41]

    由于污泥含水量较高,热值较低,需要吸收大量能源后才能焚烧,因此,单独焚烧的初始投资巨大,运行成本较高。同时,西藏地区污水处理厂分布分散且产量低,将污泥集中焚烧处理会增加运输成本。因此,利用当地的垃圾焚烧厂,将污泥干化后与垃圾协同焚烧,可以节省污泥单独焚烧的成本,实现两者协同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42]。污泥与垃圾协同焚烧原理如图5所示。

    陈海军等[11]发现,尽管污泥中各类污染物含量普遍高于生活垃圾,但当生活垃圾中掺入15%以下的污泥时,各种烟气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均低于《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所规定的排放限值,可达标排放。此外,污泥与生活垃圾相比,氯元素的含量较少,两者协同焚烧,可降低二恶英等污染气体的排放。但焚烧不能将污泥完全资源化利用,约30%的污泥最终转变为灰分。由于灰分中富集重金属,是潜在的危险废物,因此,灰分的处置须额外关注[43]

  • 3)污泥制备RDF燃料技术。由工业分析结果可知,西藏污泥中挥发分约占60%,说明其中富含大量的有机物,具有作为燃料的潜质,其干化后可作发电厂或水泥厂燃料;而污泥含水率较高,须利用热脱水法去除污泥中的毛细水和吸附水,以达制备燃料的要求。将脱水污泥粉碎,加入药剂混合后,在成型机中不断压缩,使污泥黏结成为整体,风干后即为成型燃料,其制备原理如图6所示。

    污泥衍生燃料具有较高的热值,与其他燃料相比,供热费用更加低廉,燃烧效率提高8%~10%[12]。水泥厂如选择污泥衍生燃料为主要燃料,燃烧剩余的灰渣还可作为其生产水泥的原料,既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又节约生产原料。目前,西藏农村多以牛粪作为主要炊事能源,污染物排放较大,如能将清洁的污泥衍生燃料投放至村镇使用,可解决西藏村镇的污染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通常,厌氧发酵反应仅可使污泥中40%~60%的有机物转化为沼气。剩余沼渣中含有大量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具有较高的能量潜力。因此,污泥厌氧发酵耦合气化技术可将沼渣进一步气化,回收消化污泥的残余能量[44],将污泥中的有机物最大化利用。

    厌氧发酵耦合气化技术原理如图7所示。首先,将污泥进行厌氧发酵反应,再将剩余的沼渣脱水干燥后进行气化,从而回收沼渣中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厌氧发酵技术原理同前所述,气化是指借助于部分空气、水蒸气下,在一定的热力学条件下,使污泥通过热解、氧化、还原、重整反应,转化为气体燃料的过程[45]。气化包括干燥、热解、氧化和还原4个阶段。在干燥阶段,主要加热析出沼渣表面的水分,该过程的温度约为100~150 ℃,沼渣发生物理变化,化学性能不变。在热解阶段,反应温度上升至150 ℃以上,沼渣颗粒开始发生热解反应,挥发分逸出。在氧化阶段,热解产物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该阶段释放大量的热量,是整个气化过程的驱动力。在还原阶段,温度主要为800 ℃以上,氧化阶段产生的水蒸气、CO2与碳反应生成H2和CO,完成沼渣颗粒向气体产物的转变,此阶段为还原反应,吸收大量的热量[46]

    污泥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在微生物厌氧发酵的作用下产生沼气,沼渣中未完全降解的有机物通过气化技术转换为生物质燃气,实现了污泥的高效资源化、减量化利用。产生的气体燃料具有易管道输送、燃烧效率高、燃烧器具简单、低颗粒物排放的优势,是一种品质较高的燃料。但污泥在气化过程会产生焦油,易堵塞管道并污染后续设备,因此,气化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脱焦油方式,降低产气中的焦油含量。同时,由于污泥厌氧发酵后,含水率升高,需要将沼渣干燥后再进行热解气化,这一过程也会增加能量的消耗[47]

  • 1)污泥好氧堆肥。将含水率为80%的污泥进行好氧堆肥,1 t污泥可产生0.21 t肥料[45],因此,产率系数β=0.21 t·t−1。当污泥进行农田利用时,其产生的资源化效益可通过节省的肥料费用来计算。市面上农用化肥的价格为1 700元·t−1,每年农田施用化肥量为750 kg·hm−2,因此,农田每年施用化肥花费1 275元·hm−2。如果施用污泥有机肥,按照安全用量计算,农田每年需要施用7.5 t·hm−2污泥有机肥[48],从而计算节省总资金,结果如表7所示。由此可知,预计2022年污泥堆肥肥料年产量将从2014年的3 241 t增加到3.2×104 t,将增长10倍,年总节省资金也从5.51×105元上升到5.55×106元,这可在节省农民大量开支的同时实现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效益非常可观。

  • 2)污泥厌氧发酵。将含水率为80%的污泥进行厌氧发酵,1 t污泥约可产生20 m3沼气,产率系数为β=20 m3·t−1。在农村,一个四口之家每天煮饭、照明共需沼气约1.5 m3,沼气价格约为1.5元·(m3·t)−1,假设至2022年价格不变[46]。根据以上参数,计算2014—2022年西藏污泥厌氧发酵可产生的沼气量、可供应的农户数及节省总资金,结果如表8所示。由此可知,2016年以后,随着污泥产量的剧增,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量也快速增加,2016年沼气产量突破1×105 m3,可供2 581户农民使用,节省资金约2.12×106元。预计至2022年,沼气产量可突破3×106 m3,可供5 600余户农民日常生活使用,可以满足阿里地区狮泉河镇(总人口为2×104人)的沼气供应,节省资金约4.67×106元,与2016年相比翻一番。DEUBLEIN等[49]指出,污泥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发电、产热等,提供的能源约占污水处理厂能源消耗的50%。RAHEEM等[10]报道,在运用厌氧发酵的奥地利某污水处理厂中,在污水处理和热电联产的最佳条件下运行,该厂可以实现电力独立。由此可见,污泥厌氧发酵产沼气前景乐观,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减量化,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1)污泥干化热解技术。根据GAO等[19]的研究,当污泥含水率为7.5%,在450 ℃下进行慢速热解时,产炭率为54%,由此可计算热解产炭量。白旭佳[50]研究发现,当土壤中生物炭施用量为5%时,对黑麦草种子发芽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故取施加量为5%。按土壤耕作层深度为20 cm、土壤密度为1.3 g·m−3[51]进行计算,则土地需施加的生物炭量为13 kg·m−2,由此可计算出西藏污泥热解产炭可改良的土壤面积。若从平原地区购买生物炭,生物炭报价为4 000元·t−1,由此可得出节省生物炭资金。桑光明[52]指出,污泥热干化成本约为256~537元·t−1,取256元·t−1进行计算,可得出污泥干化所需成本。土地每年改良费用约为3 300元·hm−2[6],由此得出扣除干化成本后的总节省资金。产炭量、节省生物炭资金、改良土地面积及节省资金量,结果如表9所示。由此可知,2014年西藏污泥热解产炭可改良土地13.87 hm2,至2017年,可改良土地面积超过70 hm2,预计至2022年,改良土地面积将达到约140 hm2,与2014年相比翻了十番,而土地每年改良费用约为3 300元·hm−2,用污泥基生物炭进行改良,可节省资金3 300元·hm−2,由此估算,若2019—2022年采用污泥基生物炭进行土壤修复,共可节约资金约1.69×106元。因此,污泥热解制备生物炭用于土壤改良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可降低污泥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是一种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 2)污泥干化与垃圾焚烧协同处理。炉排炉焚烧厂垃圾净发电量225~379 kWh·t−1[53](取350 kWh·t−1);污泥发电量约为50 kWh·t−1[54]。实验证明,当污泥以20%的质量比例添加至垃圾中时,两者具有最佳的协同效果[55]。因此,掺混后混合物发电量为290 kWh·t−1。发电标准煤耗一般在312~365 g·kWh−1,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煤耗量逐渐下降[56],按照320 g·kWh−1进行计算,得出标煤发电量为3 125 kWh·t−1,由此可计算年节省煤量,结果见表10。由此可知,污泥发电量较低(50 kWh·t−1),但与垃圾混合焚烧发电时,混合物发电量可以达到290 kWh·t−1。国家规定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发电量须高于280 kWh·t−1[57],故垃圾焚烧厂掺混污泥后发电量仍然符合国家标准。2014年,将西藏所有的污泥与垃圾混合后进行焚烧发电,可发电约9×106 kWh,节省标煤2 865 t。而2018年发电量可达6.3×107 kWh以上,节省标煤约2×104 t。预计到2022年,发电量将达到9×107 kWh以上,节省标煤约3×104 t。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为西藏提供了新的发电途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显著,也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可以实施产业化生产及工程应用[58]

  • 3)污泥制备RDF燃料。根据尹龙晓[59]的研究,在污泥中掺入稻草粉,可改善RDF的成型效果并提高RDF燃料热值。当稻草粉的添加比例为20%(基于干物质),RDF燃料最终含水率为9%时,样品的综合成型情况最好,RDF燃料热值可达13.91 MJ·kg−1。据此计算西藏污泥可生产的RDF燃料量及节约的标煤量,结果见表11。由此可知,2014年西藏污泥可制成约4 000 t RDF燃料,产生总热值约6×107 MJ,相当于标煤约2 000 t,2016年,RDF燃料产量可剧增至2×104 t,产生热值约2×109 MJ,可节约标煤9 000 t左右。预计至2022年,西藏污泥可产生约4.3×103 t RDF燃料,产生热值高达6×109 MJ,可节约标煤量达到2×104 t以上。由此可见,RDF燃料热值是标煤的47%左右,相当于一种劣质燃料,有较高的热能利用价值,符合当前污泥处置的发展趋势。

  • 由计算可知,西藏污泥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量,沼气热值为15.9~27.8 MJ·m−3(取25.8 MJ·m−3),而发酵后的污泥中含有的大量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仍然蕴含着大量能量。通常,在挥发性固体中,污泥中约40%~60%的有机物可在厌氧消化过程中转化为沼气,典型值为45%[60]。而在850 ℃,以水蒸气和空气为气化剂的流化床气化工艺中,可以产生约1.47 m3·kg−1燃气,产物气的LHV为4.12~6.20 MJ·m−3,属于低热值气体[61],按照5 MJ·m−3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2所示。由此可知,2014—2018年,产气总热值从3×107 MJ增加到2.1×109 MJ,节约标煤量从1 000 t增加到7 500 t,增长了7.5倍。预计到2022年,产气总热值将达到3×109 MJ,可节约标煤1×104 t以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西藏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减轻煤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并使污泥中有机质的利用更加充分,实现污泥的减量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 预计到2022年,通过好氧堆肥技术处理污泥可产肥料3.27×104 t,节省肥料投资约5.56×106元;通过厌氧发酵技术可产沼气3.11×106 m3,节省资金约4.67×106元;通过干化热解产炭技术可产炭1.81×104 t,节省炭肥投资约4.61×105元;通过污泥干化与垃圾焚烧协同处理可发电9×107 kWh,节省标准煤约2.89×104 t;通过制备RDF燃料技术可制得RDF燃料4.28×104 t,约节省标准煤2.03×104 t;通过厌氧发酵耦合气化技术可产沼气3.11×106 t,可节省标准煤1.06×104 t。

    从热值、肥力、吸附潜力方向判断,污泥厌氧发酵、好氧堆肥、干化热解技术都具有一定的潜力。污泥好氧堆肥操作简单、设备简单、投资少、可节省资金最多。虽然西藏污泥目前能满足污泥农用的国家标准,但是由于堆肥中钝化重金属的存在,好氧堆肥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系统仍有潜在风险,且随着环境标准的日益严格,堆肥产品可能不再适合农用。相比之下,厌氧发酵技术可节省资金虽略少于好氧堆肥,却为干化热解技术的10倍。污泥发酵产生的沼气较为清洁,可用于供电和供热,改善藏民生活质量,同时比干化热解节省更多资金,初投资少,剩余消化污泥也仍然具有高能量潜力,可以后续利用。因此,污泥厌氧发酵技术在西藏更具有推广潜力。

    从能源化方向分析,污泥干化与垃圾协同焚烧处理技术、制备RDF燃料、厌氧发酵耦合热解气化技术也具有较大潜力。虽然协同焚烧可以依托已有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但是焚烧烟气含有多种污染物,飞灰也属于危险废物,对西藏环境的风险更大,并且西藏地区太阳能丰富,可以采用光伏发电来代替环境污染较大的焚烧发电。由于掺入了大量的垃圾,协同焚烧处理技术节省标准煤量最多。但制备RDF燃料能源潜力与协同焚烧相差较小,约为厌氧发酵耦合气化技术的2倍。由于目前西藏农村多以牦牛粪作为主要炊事能源,污染严重,能源品质低劣,村镇农民对清洁燃料需求迫切。制备RDF燃料技术投资运行费用低,投放在西藏农村代替牦牛粪可满足当地需求,更具优势。厌氧发酵耦合热解气化技术虽然也十分清洁,可完全利用污泥中的有机物,但目前该项技术仍在实验阶段,短时期难以实现工业化。综上,厌氧发酵与制备RDF燃料技术在西藏地区更具有推广潜力。

  • 1)西藏污泥与平原代表性城市的污泥相比,具有高碳氢、高挥发分、低重金属含量等适合资源化利用的特性。

    2)灰色预测模型测算显示,2014—2022年西藏污泥产量呈S型增长趋势,2022年污泥量可达1.56×105 t。

    3)结合平原地区的经验,提出生物处理、热干化处理与生物-热化学耦合处理3种处理方案,分别包括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热解、协同焚烧、制备RDF燃料;厌氧发酵耦合气化技术。潜力分析表明,预计至2022年,污泥好氧堆肥产生的肥料可施用于4 360.10 hm2土地;污泥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供约5 700户农民使用;污泥干化热解产炭可改良140 hm2土地;协同焚烧技术可节约标准煤2.89×104 t;制备污泥RDF燃料可节约标准煤2.03×104 t;发酵耦合气化技术可节约标准煤1.06×104 t。

    4)综合考虑西藏的环境特点与需求性,污泥厌氧发酵与制备RDF燃料2项技术在西藏地区更具潜力。这一结论可为西藏自治区的污泥处置问题提供新思路,亦可对西藏污泥的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61)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