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HTML-CSS/jax.js

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和光谱特征的转化规律

梅林玲, 于静洁, 汪之睿, 王少坡. 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和光谱特征的转化规律[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11): 2585-2592. doi: 10.12030/j.cjee.201812027
引用本文: 梅林玲, 于静洁, 汪之睿, 王少坡. 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和光谱特征的转化规律[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11): 2585-2592. doi: 10.12030/j.cjee.201812027
MEI Linling, YU Jingjie, WANG Zhirui, WANG Shaopo.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uring cutting liqui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11): 2585-2592. doi: 10.12030/j.cjee.201812027
Citation: MEI Linling, YU Jingjie, WANG Zhirui, WANG Shaopo.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uring cutting liqui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11): 2585-2592. doi: 10.12030/j.cjee.201812027

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和光谱特征的转化规律

    作者简介: 梅林玲(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污水处理与工艺系统模拟。E-mail:13545053788@163.com
    通讯作者: 于静洁(1978—),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污水处理与工艺系统模拟。E-mail:yjj.mary@163.com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8388)
  • 中图分类号: X703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uring cutting liqui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Corresponding author: YU Jingjie, yjj.mary@163.com
  • 摘要: 以隔油-混凝沉淀-水解酸化-好氧共代谢为组合工艺处理切削液废水,探究各处理单元对不同种类有机物的转化规律和去除能力;对各处理单元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采用超滤膜法进行分子质量分级,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等方法对各单元出水及其滤后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隔油池出水DOM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 kDa小分子质量区间和>100 kDa的大分子质量区间,分子质量占比分别为46.04%、42.79%,混凝沉淀对大分子质量的DOM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混凝沉淀出水、水解酸化池出水、好氧池出水的DOM主要分布在<1 kDa区间。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出现5个荧光峰,其中峰A和峰B可能为多环芳香烃和杂环化合物的混合物;峰C为石油类;峰D可能是废切削液中滋生的微生物和细菌的细胞物质及其分泌物或单环芳香烃;峰E可能为杂环化合物或多环芳烃类腐殖酸。经一级处理(隔油和混凝沉淀)后峰A和峰B的去除率分别为60%和35%;峰C和峰D去除率均大于99%。经二级处理(水解酸化和好氧共代谢),峰A和峰B的去除率分别为23%和48%。该工艺流程对切削液废水中的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石油类、COD、TOC、BOD5的总去除率可达99.99%、98.81%、98.74%、99.78%,达到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中的B级标准。
  • 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中,功能微生物生长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研究[1]表明,向反应器中添加载体,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附着点,微生物会与载体耦合形成稳定的微生物复合体,从而增加污染物的截留与功能微生物的持留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反应器的微生物生物量和耐冲击能力[2],可以充分发挥其原有的效率和优势,使得出水水质更稳定。

    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增殖生化过程主要受到载体表面孔道结构分布的影响,复合微生物体形成的关键在于载体的选择[3]。最初的载体主要是鹅卵石、玻璃颗粒等颗粒状的材料[4],但随着生物膜的生长,颗粒载体的空隙会逐渐被堵塞,从而影响到载体内部的物质转化,因而近年来相关研究在选择载体时,会优先考虑具有较大孔隙、良好亲水性和生物亲和性的材料[5]。EROL等[6]利用壳聚糖纳米粒子作为载体固定漆酶,可以去除水溶液中96%的苯酚。TING等[7]使用藻酸盐-EM(功能微生物)复合微生物体系去除水中的铅(Pb),对于Pb的去除量可达4.011 mg·g−1。VANOTTI等[8]利用聚乙烯醇颗粒作为载体固定硝化污泥,NH+4N硝化速率为567 mg·(L·d)−1。但是,现有研究中常见的载体材料属于聚合化学物质,只能通过加工获得,成本较高[9]。因此,有必要寻找出性能稳定合适且价格低廉的载体。

    活性炭是一种廉价易得的材料[10],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常被应用于吸附研究中,将其作为微生物载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王真真等[11]固定微生物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微生物损失;练文标[12]发现添加粉末活性炭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在污泥驯化成熟稳定后,废水COD平均去除率可增加至90%,比普通反应器提高了10%,反应器的耐负荷冲击能力显著提高,其污泥膨胀和生物泡沫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WU等[13]发现,活性炭分子链上分布了大量的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对水体中带正电荷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络合吸附和絮凝作用,这些基团同样有利于细胞粘附和增殖[14-15]。因此,活性炭可以作为一种合适的生物膜载体,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亦能更好地发挥复合生物体的优势[16]。此外,针对活性炭对微生物种群构成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地研究,目前鲜有报道。

    因此,根据课题组前期预实验,本研究选取中孔发达且比表面积较大的150目煤质活性炭作为孔隙尺寸和颗粒粒径较为合适的载体材料,在传统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中投加煤质活性炭构建活性污泥体系,通过对比实验组(投加材料)与对照组(不投加材料)的SBR在脱氮性能、复合微生物体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反应器中EPS 含量及其主要微生物种群结构组成和关键脱氮除磷菌群的区别,探究了微生物体耦合活性炭在传统SBR中的脱氮增效机制,以期为强化生物脱氮提供参考。

    实验装置为2套相同的圆柱形SBR,单个SBR装置由聚氯乙烯(PVC)材料制成,有效体积为7 L,每一周期的运行时间为12 h(进水0.5 h,曝气和搅拌反应10.0 h,静置1.0 h,排水0.5 h),处理水量为每周期4.8 L。反应器底部装有曝气头并设有机械搅拌装置,进出水均由蠕动泵间歇控制。将未添加载体的对照组标号为R1组,添加活性炭作为载体的实验组标号为R2组。

    本实验中使用的菌种为本课题组实验室前期实验中分离得到的脱氮菌种。在经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2 h的生物培养液中加入菌种,于30 ℃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5 d得到实验菌液。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周期,SBR分为3个运行阶段:启动期(阶段 Ⅰ)、适应期(阶段 Ⅱ)和稳定期(阶段 Ⅲ),各阶段实验参数见表1。在每个SBR中接种1 L实验菌液,控制反应器内悬浮固体(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MLSS)质量浓度为2 000 mg·L−1,运行温度维持在室温((25±2) ℃)。

    表 1  SBR反应器的运行方案
    Table 1.  Operation scheme of SBR reactor
    运行阶段运行周期/d溶解氧/(mg·L−1)pH温度/℃
    阶段Ⅰ0 ~ 81.50~2.207.1±0.225±2
    阶段Ⅱ9 ~ 251.15~3.307.1±0.225±2
    阶段 Ⅲ26 ~ 452.30~2.507.1±0.225±2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反应器进水采用人工合成废水,由CH4N2O提供氮源(浓度为5.9~23.8 mg·L−1);由C6H12O6提供碳源(16.4~59.6 mg·L−1);KH2PO4作为磷源(3 mg·L−1),此外添加微量元素,包括10 mg·L−1EDTA-Na2·2H2O、1.5 mg·L−1 FeCl3·6H2O、0.2 mg·L−1 ZnSO4·7H2O、0.15 mg·L−1 CoCl2·6H2O、0.15 mg·L−1 MnCl2·4H2O、0.15 mg·L−1 CuSO4·5H2O、0.22 mg·L−1 Na2MoO4·2H2O、0.15 mg·L−1 NiCl2·6H2O、0.05 mg·L−1 H3BO3、0.15 mg·L−1 KI、10 mg·L−1 CaCl2和20 mg·L−1 MgSO4。调节合成废水的pH为7.0~7.3。

    1)水质检测指标与方法 每隔24 h取反应器进出水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氨氮(NH+4-N)、总氮(T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检测方法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18]:采用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测定并计算水中的NH+4-N含量;采用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NO2-N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O3-N含量;采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TN含量。

    2)胞外聚合物(EPS)的测定方法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可以分为可溶性和结合态,主要成分为蛋白和多糖。EPS的提取参考钱玉兰[19]的实验方法,采用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标准物的酚试剂法检测蛋白(PN)含量;采用以葡萄糖为标准物的硫酸-蒽酮法测定多糖(PS)含量。

    3)复合微生物体形貌结构分析 本实验对于复合微生物体的前处理方法参考黄俊等[20]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样品先后经过2.5%的戊二醛溶液与1%的锇酸溶液进行双固定,用梯度浓度(30%、50%、70%、80%)的乙醇溶液对其进行脱水处理,冷冻干燥,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upra55;Sapphire,德国;加速电压:0.02~30 kV)观察样品表面形貌。上述脱水后的样品继续使用Spurr包埋剂与丙酮处理过夜后在超薄切片机(EM UC7;Leica,德国)中切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Libra 120;Carl Zeiss,德国;加速电压:40~120 kV)观察其微观结构。

    4)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差异性分析 反应器运行稳定后采集泥样进行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参考王彬浩[21]等的研究方法,使用 Power Soil DNA 试剂盒(Omega Bio-Tek,美国)提取微生物 DNA,利用 V3-V4 区通用引物 341F /805R 进行 PCR,将 DNA 扩增子连续测序接头,构建文库,利用 Illumina Miseq PE 250 平台进行成对末端测序(2×250)。对所得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P值进行数据之间的显著性检验。

    图1反映了R1和R2反应器在运行期间进出水NH+4-N和TN的变化情况,表2为此过程中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在阶段I,R1和R2反应器的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2±3.51)%和(35.34±5.23)%,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3.36±5.54)%和(39.93±1.92)%,2个反应器中NH+4-N和TN的去除率变化趋势相似。这是因为:在反应器启动阶段进水中的NH+4-N含量为5 mg·L−1,反应器属于低氮负荷环境,此时硝化菌为优势菌种,硝化反应的进行受载体填料的影响较小[21],因此,在此阶段添加煤质活性炭载体的SBR去除NH+4-N与TN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随着反应器的运行,在后续阶段中含有不同载体的SBR中,NH+4-N和TN平均去除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阶段II~III的过程中,R1反应器的NH+4-N平均去除率由(48.12±2.87)%下降至(43.56±1.66)%;R2反应器中的NH+4-N平均去除率由(53.34±1.72)%再次提升至(81.92±2.52)%。在3个运行阶段中,2个反应器中TN的变化趋势与NH+4-N大致相同。

    图 1  反应器处理模拟废水中的NH+4-N与TN质量浓度变化
    Figure 1.  Difference of nitrogen removal from simulated wastewater treated by reacors
    表 2  模拟废水的NH+4-N与TN平均去除率
    Table 2.  Average removal rate of NH+4-N and TN in simulated wastewater %
    反应器阶段 Ⅰ平均去除率阶段 Ⅱ平均去除率阶段 Ⅲ平均去除率
    NH+4-NTN NH+4-NTN NH+4-NTN
    R158.82 ± 3.5143.36 ± 5.5448.12 ± 2.8731.35 ± 1.2143.56 ± 1.639.96 ± 3.69
    R255.34 ± 5.2339.93 ± 1.9253.34 ± 1.7245.28 ± 2.1481.92% ± 2.5256.44 ± 2.56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由此可以看出,活性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SBR对NH+4-N的去除性能。这是由于煤质活性炭本身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可以吸附一定量的NH+4-N[22],使得出水NH+4-N浓度下降;此外,活性炭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微生物提供了定殖空间[23],微生物可以吸附在活性炭上形成一种单级脱氮系统[24],使得结构较为稳定的生物膜顺利在煤质活性炭上形成,在反应器内形成了好氧和厌氧共存的微环境,提高硝化能力,显著降低出水中NH+4-N的浓度。此时,在生物膜外层,脱氮微生物将NH+4-N氧化成NO2-N和NO3-N,当NO2-N和NO3-N进入生物膜厌氧层后,可被反硝化菌利用还原为N2,从而可降低出水中的TN含量。

    活性污泥法增加载体后,可以起到固定微生物、提高混合液过滤性能的作用,能够为污泥微生物提供稳定生长的惰性表面,显著提升生物量,增加停留时间[25],以上因素均能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从而影响系统稳定性和脱氮效能。各种载体对污泥性能有不同的改善效果,载体材质、规格、形状、结构、表面亲水性等性质会显著影响微生物的富集和最终处置效果。根据已报道的研究结果可知,形成复合微生物体所用的载体材料不同,在相近条件下反应器中污泥驯化至稳定所需要的时间和反应器的脱氮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表3总结了一些投加不同载体对SBR污泥驯化稳定时长与氮去除效果的数据。由表3可以看出,本实验选用活性炭作为载体材料时污泥驯化至稳定的时间为45 d,短于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中的驯化时间,反应器中的污泥体积指数较小,为96 mg·L−1

    表 3  不同载体对SBR污泥驯化稳定时长与氮去除效果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tabilization time of sludge acclimation and nitrogen removal effect of SBR with different carriers
    载体材料氮去除率/%污泥驯化稳定时间/d温度/℃污泥体积指数/(mg·L−1)参考文献
    磁性活性炭50.27030202.2[29]
    沸石47.06030150[30]
    粉煤灰35.53025426[31]
    悬浮填料67.54028[32]
    弹性填料36.328
    煤质活性炭81.9452596本研究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煤质活性炭是均匀的煤粒经炭化、活化生产的多孔材料,其本身具有强度高、孔隙发达、比表面积大,尤其微孔容积大等优点,可为微生物提供定殖空间[26]。相比于普通活性炭材料,该材料除了对于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还可以对水中物质含量变化起到一定缓冲作用,从而对反应器中微生物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活性炭动态吸附过程[27]可以使微生物与污染物接触时间延长。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污染物到材料表面[28-29],使煤质活性碳和微生物可以以更大颗粒结构形成耦合体,从而减少水体通过耦合体时的阻力,因而可以获得更好的脱氮效果。可以看出,在投加煤质活性炭后,反应器不仅具有较优的脱氮性能,而且在缩短污泥驯化时间的同时使得污泥具有较好的沉降性。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别对原始煤质活性炭及R1和R2反应器中运行第45 天的污泥表面形貌特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和表征,结果分别如图2图3所示。本实验采用的煤质活性炭材料(图2(a))成颗粒状且表面粗糙,具有较为丰富的孔隙结构,直径在115 μm左右。SEM测试结果表明,R1反应器(图2(b))中的微生物长度在1 μm左右,长度均一、短平,外表光滑,与张春雷等[33]在观察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特征时呈现的电镜图形态相似,但菌群呈现出游离状态,较为松散。由图2(c)可以看到,R2反应器中的微生物在活性炭材料的表面呈不规则网状团聚富集,形成结构紧密的复合微生物体。TEM表征结果表明,在同等倍数的视野下观察,R1反应器中(图3(a))微生物较为分散,呈长圆柱形,菌体平直、两端钝圆,长度在1 μm左右,横切面呈圆形,直径约为0.2 μm。结合上述SEM结果可推测,其属于短杆菌[34]。而R2反应器(图3(b))中可以看到在活性炭团聚富集的菌体。此时R2反应器的脱氮性能相比于不投加载体组更优,由此推测活性炭作为一种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材料,形成了活性炭复合微生物体。

    图 2  污泥的SEM图
    Figure 2.  SEM images of the sludge
    图 3  污泥的TEM图
    Figure 3.  TEM images of sludge

    1)对EPS含量的影响。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变化可以代表微生物主动运输和扩散等传质活动的变化[31],其变化会导致脱氮复合微生物系统在反硝化过程中NO2、 N2O等中间产物的积累以及N2O的释放[32]。如图4所示,在阶段I中,生物膜中的多糖和蛋白质平均质量分数为147.56 mg·g−1(以VSS计),多糖的平均占比达到90.18%;在阶段Ⅱ中,R1和R2反应器中的EPS质量分数分别达到323.7 mg·g−1和305.2 mg·g−1;在阶段Ⅲ中,R1和R2反应器中的EPS质量分数分别达到725.4 mg·g−1和465.33 mg·g−1。在实验过程中,2组反应器中的EPS质量分数均有所增加,其中R2反应器中污泥胞外多糖(PS)的质量分数相比于R1反应器较低, 而胞外蛋白质(PN)的质量分数相比R1较高。MIQUELETO等的[35]研究结果表明,当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以满足其稳定生长时,反应器中的有机物不仅会被用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还会促进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从而促进多糖的合成[36]。因此,在本研究中,R1和R2反应器中的多糖质量分数随着微生物的逐渐稳定均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而随着微生物的不断代谢繁殖[37],当没有合适的载体供其生长时,微生物在反应过程中会分泌大量胞外酶来维持生化反应,导致PS质量分数升高,由于此时微生物的内源代谢水平高于外源代谢水平,部分微生物死亡后解体,释放出更多的EPS,这是微生物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必然结果,这也是推测R1反应器在实验后期EPS质量分数显著升高的可能原因。有研究[38]表明,合适的微生物生长条件更有利于污泥PN的分泌,PN质量分数越多,越有利于污泥颗粒化。在反应器稳定时,R2中PN/PS的比值达到8.55,而PN/PS比值越高,越有利于污泥的颗粒化和颗粒污泥系统的稳定[39],其对应的污泥反应器的脱氮效果越好。根据前期连续流反应和SEM的实验结果,添加活性炭作为反应器的载体可以使微生物有效富集,促使生物膜快速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反应器的脱氮性能,是一种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的合适载体。

    图 4  SBR运行期间反应器中EPS质量分数的变化
    Figure 4.  EPS concentrations in the reactors during the experiments

    2) 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图5所示,随着微生物的逐渐稳定,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在R1和R2反应器中均占有较大优势,相对丰度分别为78.45%和83.79%。以 rRNA 序列为划分依据,可以将 Proteobacteria 划分为5个亚纲,分别为α、β、γ、δ和ε[40]。与废水处理密切相关的细菌有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这2种亚纲的细菌不仅能进行呼吸代谢,也能进行发酵代谢,属于典型的兼性异养菌[41]。正因为如此,3个阶段中R1和R2反应器具有较好的脱氮性能。随着反应器成功启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有所下降并逐渐稳定。在阶段Ⅱ,水中营养物质不足,使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逐渐下降。在阶段Ⅲ中,活性炭的添加为脱氮功能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基础,随着生物膜的逐渐形成,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因为营养物质充足而逐提高,使得Proteobacteria菌门占据优势并得以增殖。Firmicutes菌门的细菌的物理形态主要以圆形或杆状为主,大多为革兰氏阳性菌。Firmicutes菌门中的细菌可以产生芽孢来抵抗外部极端环境,同时还能分泌多种生物酶,来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42]Firmicutes菌门中芽孢杆菌就是典型代表。其既可以在好氧环境中生存,同时也能在缺氧/厌氧的条件下生存[43]。这与该反应器在连续流实验中得到的脱氮性能变化趋势相符。

    图 5  不同阶段微生物门水平群落结构
    Figure 5.  Microbial population of the activated sludge samples at the phylum level in different phases

    不同载体微生物群落属水平组成分析结果见图6。2组反应器在不同阶段属水平上的种群结构呈现明显的差异:在阶段I,在R1反应器中,细菌优势属主要为Enterobacter (30.0%)、Comamonas (19.97%)、Cloacibacterium (19.59%)、Stenotrophomonas (10.81%)、Delftia (7.23%)、Massilia (3.07%)和Curvibacter (2.48%),说明R1系统具有较强的脱氮性能;在R2反应器中,细菌优势属主要为Pseudomonas (17.82%)、Massilia (17.71%)、Enterobacter (14.76%)、Herbaspirillum (16.60%)、Comamonas (7.75%)和Bacillus (7.17%)。上述菌属中PseudomonasBacills属于具有反硝化功能的杆菌属[44],和前文TEM镜检观察到的细菌结构相似。以上结果说明R2反应器中形成了反硝化系统且有一定的好氧反硝化能力。

    图 6  不同阶段微生物属水平群落结构
    Figure 6.  Microbial population of the activated sludge samples at the genus level in different phases

    在阶段II,R1反应器中优势属被Curvibacter (29.99%)替代,第2优势菌属为Flavobacterium (12.93%),优势属主要为废水处理中常见的反硝化菌。其原因可能是CurvibacterFlavobacterium分泌EPS,形成功能菌群并通过自凝聚的形式形成颗粒状污泥[45]。但是,在功能菌群形成颗粒状污泥时,会消耗一定量的碳源。因此,CurvibacterFlavobacterium消耗了部分碳源。导致R1反应器的NH+4-N和TN去除率在该阶段有所降低;在R2反应器中,优势属为Dechloromonas (17.49%),第2优势属为Microbacterium(16.91%)。Dechloromonas是典型的脱氮菌属,Dechloromonas对硝酸盐具有去除作用。Microbacterium属于反硝化菌属[46],在反硝化过程中NO2-N的产生量很少,NO3-N大部分被转化成 N2。同时,作为电子供体的Fe2+的氧化率达95.2%[47-48]。两者共存证明了R2反应器出水中硝态氮逐渐减少的现象,从而可推测,在此条件下,投加活性炭有利于构建以DechloromonasMicrobacterium为主导菌的反硝化系统。

    在阶段III,R1反应器中的优势属主要为Azohydromonas (16.64%)、Curvibacter (15.41%)、Flavobacterium (5.64%)、Ensifer (5.28%)和Terrimonas (4.68%)。Azohydromonas菌属作为固氮微生物的一种,在氮循环中具有重要[49]。同时,Curvibacter相对丰度的提高,可以间接说明R1系统中功能微生物菌群逐渐絮凝,使其容易与菌胶团块结合[50]Flavobacterium不仅具有反硝化的能力,同时也是指示颗粒污泥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51-52]Flavobacterium菌的相对丰度的提高可间接说明R1反应器中功能菌群颗粒结构已经逐渐稳定,从而逐渐提高了R1反应器的脱氮性能;R2反应器中的优势属主要为Enterobacter (25.11%)、Azohydromonas(14.24%)和Microbacterium(8.38%)。Enterobacter具有好氧反硝化功能,Microbacterium是铁自养反硝化菌[53]Azohydromonas是重要的固氮菌[54],三者以不同物质作为电子受体,提高了反硝化的效率。同时,在R2反应器中的活性炭表面,在功能菌利用炭有机物质进行生物代谢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对吸附点位的再生,从而提高了R2反应器的脱氮性能。

    利用LEfSe分析,来确定不同载体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微生物(LDA阈值为3.5)。各分类水平上的微生物标记35.3 %属于变形菌门,在反应器系统样品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出现在所有系统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只在R2中出现;此外,在丰度较高的几个门类中,浮霉状菌门(Planctomyc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未能体现。有研究[49]表明,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在废水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Proteobacteria又包含了非常重要的反硝化菌属。同时,Actinobacteria门下的微生物可以代谢糖类物质,且与污泥膨胀密切相关[55],在COD 的去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结果表明,煤质活性炭载体会使得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这个门的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富集。在种水平上,两个反应器中呈现出差异的微生物为CurvibacterEnterobacterComamonasAzohydromonasFlavobacteriumMicrococcalesAzohydromonasEnterobacterMicrococcales具有反硝化的能力[56],这3种菌在在R2反应器中丰度较高,从而强化R2反应器去除氨氮的能力。这与微生物多样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1)利用150目煤质活性炭作为载体与微生物耦合在SBR中构建活性污泥系体系,脱氮效果得到明显提升,系统出水中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81.92±2.52)%和(56.44±2.56)%,脱氮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56±1.66)%和(39.96±3.69)%;添加活性炭复合微生物体的反应器在45 d左右可以使污泥驯化基本稳定,且系统中的污泥体积指数仅为96 mg·L−1, 污泥膨胀较小。

    2)微生物可以在活性炭表面和孔隙内部呈团聚状富集,污泥颗粒直径为115 μm左右,粒径较大。

    3)活性炭复合微生物体可使反应器中胞外聚合物(EPS)的质量分数增加,且蛋白质(PN)/多糖(PS)比值为8.55。

    4)添加活性炭复合微生物体的SBR反应器中发现Proteobacteria (83.79%)、Bacteroidetes (9.34%)、Firmicutes (2.87%)的相对丰度较高,而与脱氮功能有密切关联的菌属Enterobacter (25.11%)、Azohydromonas (14.24%)和Microbacterium (8.38%)的丰度上升,而和污泥膨胀相关的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有所下降。

  • 图 1  各处理单元出水DOM的分子质量分布百分比

    Figure 1.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of DOM in the effluent from each treatment unit

    图 2  各处理单元出水总DOM紫外吸收光谱

    Figure 2.  Ultraviole absorption spectra of total DOM in the effluent from each treatment unit

    图 3  各处理单元出水分子质量<1 kDa的DOM紫外吸收光谱

    Figure 3.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a of DOM with molecular weight below 1 kDa in the effluent from each treatment unit

    图 4  各处理单元出水DOM的三维荧光图

    Figure 4.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of DOM in the effluent from each treatment unit

    图 5  隔油池出水平行因子法的分峰图和轴线图

    Figure 5.  Peak and axis graphs of the oil separation effluent based on the parallel factor method

    表 1  各处理单元出水的水质指标及有机物污染物的去除率

    Table 1.  Effluent water quality of each treatment unit and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organic pollutants

    处理单元石油类CODTOCBOD5B/CpH
    浓度/(mg·L−1)去除率/%浓度/(mg·L−1)去除率/%浓度/(mg·L−1)去除率/%浓度/(mg·L−1)去除率/%
    原水9 31735 42811 9156 7600.199.2
    隔油池1 01089.1615 91855.075 41354.574 18038.170.268.8
    混凝沉淀999.117 16554.992 52053.452 25046.170.318.0
    水解酸化池<12 10170.6874870.3296057.330.466.8
    好氧池<142080.0115079.951598.440.047.8
    总去除率/%99.9998.8198.7499.78
    处理单元石油类CODTOCBOD5B/CpH
    浓度/(mg·L−1)去除率/%浓度/(mg·L−1)去除率/%浓度/(mg·L−1)去除率/%浓度/(mg·L−1)去除率/%
    原水9 31735 42811 9156 7600.199.2
    隔油池1 01089.1615 91855.075 41354.574 18038.170.268.8
    混凝沉淀999.117 16554.992 52053.452 25046.170.318.0
    水解酸化池<12 10170.6874870.3296057.330.466.8
    好氧池<142080.0115079.951598.440.047.8
    总去除率/%99.9998.8198.7499.78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各处理单元出水DOM的分子质量分布

    Table 2.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DOM in the effluent from each treatment unit

    分子质量/kDaDOC/(mg·L−1)
    隔油池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池好氧池
    <12 490.02 355.0633.5138.0
    1~324.023.061.50.4
    3~1090.022.038.08.0
    10~50120.010.01.51.5
    50~100370.003.92.4
    >1002 314.0102.07.11.9
    分子质量/kDaDOC/(mg·L−1)
    隔油池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池好氧池
    <12 490.02 355.0633.5138.0
    1~324.023.061.50.4
    3~1090.022.038.08.0
    10~50120.010.01.51.5
    50~100370.003.92.4
    >1002 314.0102.07.11.9
    下载: 导出CSV
  • [1] 李洪瑞. 机械加工切削液废水的处理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 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第39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J]. 资源再生, 2016(6): 56-59.
    [3] TAO J, BRAVO A G, ULf S, et al. Influ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characteristics on dissolved mercury (Hg) species composition in sediment porewater of lakes from southwest China[J]. Water Research, 2018, 148: 146-158.
    [4] SGROI M, ROCCARO P, KORSHIN G V, et al. Monitoring the behavior of emerging contaminants in wastewater-impacted rivers based on the use of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es (EEM)[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51(8): 4306-4316.
    [5] CARSTEA E M, ZAKHAROVA Y S, BRIDGEMAN J. Online fluorescence monitoring of effluent organic matter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8, 144(5): 04018021. doi: 10.1061/(ASCE)EE.1943-7870.0001360
    [6] HAN X, ZUO Y T, HU Y. Investig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modified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treating municipal wastewater in organic pollutants removal and toxicity reduction[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8, 148: 729-737. doi: 10.1016/j.ecoenv.2017.11.042
    [7] 刘苗茹, 席宏波, 周岳溪, 等. 水解酸化+A/O工艺对石化废水不同分子量有机物去除效果评价[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7): 2665-2671.
    [8] LI X, ZHANG W, LAI S, et al. Efficient organic pollutants removal from industrial paint wastewater plant employing Fenton with integration of oxic/hydrolysis acidification/oxic[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32: 440-448. doi: 10.1016/j.cej.2017.09.008
    [9] CHENG C, WU J, YOU L, et al. Novel insights into vari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uring textile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35: 13-21. doi: 10.1016/j.cej.2017.10.059
    [10]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4版.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GB/T 31962-2015[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12] 董秉直, 李伟英, 陈艳, 等. 用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变化评价不同处理方法去除有机物的效果[J]. 水处理技术, 2003, 29(3): 155-158. doi: 10.3969/j.issn.1000-3770.2003.03.010
    [13] 蒋绍阶, 刘宗源. UV254作为水处理中有机物控制指标的意义[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02, 24(2): 61-6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2.02.015
    [14] ZHAO W T, HUANG X, LEE D J. Enhanced treatment of coke plant wastewater using an anaerobic-anoxic-oxic membrane bioreactor system[J]. Separation &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9, 66(2): 279-286.
    [15] 黄君礼. 紫外吸收光谱法及其应用[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6] 陈诗雨, 李燕, 李爱民. 溶解性有机物研究中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的应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38(5): 64-68.
    [17] LI W T, CHEN S Y, XU Z X,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using fluorescence PARAFAC analysis and chromatography multi-excitation/emission scan: A comparative stud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48(5): 2603-2609.
    [18] OU H S, WEI C H, MO C H, et al. Novel insights into anoxic/aerobic(1)/aerobic(2) biological fluidized-bed system for coke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a coupled with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J]. Chemosphere, 2014, 113: 158-164. doi: 10.1016/j.chemosphere.2014.04.102
    [19] 吴静, 谢超波, 曹知平, 等. 炼油废水的荧光指纹特征[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 32(2): 415-419.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2)02-0415-05
    [20] 罗梦, 于茵, 周岳溪, 等. 石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毒性变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3): 963-971.
    [21] PERSICHETTI G, TESTA G, BERNINI R. High sensitivity UV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based on an optofluidic jet waveguide[J]. Optics Express, 2013, 21(20): 4219-4230.
    [22] CARSTEA E M, BRIDGEMAN J, BAKER A, et 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for wastewater monitoring: A review[J]. Water Research, 2016, 95: 205-219. doi: 10.1016/j.watres.2016.03.021
    [23] 刘卓芳, 陈文龙. 切削液的报废及其处理技术探讨[J]. 化工管理, 2017(20): 171-172. doi: 10.3969/j.issn.1008-4800.2017.20.155
    [24] 周璟玲, 席宏波, 周岳溪, 等. 石化废水处理过程中荧光有机物变化特征及去除效果[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 34(3): 704-708.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4)03-0704-05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5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0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3.2 %DOWNLOAD: 3.2 %HTML全文: 82.1 %HTML全文: 82.1 %摘要: 14.7 %摘要: 14.7 %DOWNLOADHTML全文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92.1 %其他: 92.1 %XX: 5.9 %XX: 5.9 %北京: 0.4 %北京: 0.4 %常州: 0.1 %常州: 0.1 %张家口: 0.1 %张家口: 0.1 %杭州: 0.1 %杭州: 0.1 %武汉: 0.1 %武汉: 0.1 %洛阳: 0.1 %洛阳: 0.1 %济南: 0.1 %济南: 0.1 %深圳: 0.3 %深圳: 0.3 %石家庄: 0.1 %石家庄: 0.1 %运城: 0.1 %运城: 0.1 %邯郸: 0.1 %邯郸: 0.1 %郑州: 0.3 %郑州: 0.3 %重庆: 0.1 %重庆: 0.1 %阳泉: 0.1 %阳泉: 0.1 %其他XX北京常州张家口杭州武汉洛阳济南深圳石家庄运城邯郸郑州重庆阳泉Highcharts.com
图( 5)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838
  • HTML全文浏览数:  3838
  • PDF下载数:  6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2-04
  • 录用日期:  2019-06-05
  • 刊出日期:  2019-11-15
梅林玲, 于静洁, 汪之睿, 王少坡. 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和光谱特征的转化规律[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11): 2585-2592. doi: 10.12030/j.cjee.201812027
引用本文: 梅林玲, 于静洁, 汪之睿, 王少坡. 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和光谱特征的转化规律[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11): 2585-2592. doi: 10.12030/j.cjee.201812027
MEI Linling, YU Jingjie, WANG Zhirui, WANG Shaopo.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uring cutting liqui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11): 2585-2592. doi: 10.12030/j.cjee.201812027
Citation: MEI Linling, YU Jingjie, WANG Zhirui, WANG Shaopo.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uring cutting liqui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11): 2585-2592. doi: 10.12030/j.cjee.201812027

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和光谱特征的转化规律

    通讯作者: 于静洁(1978—),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污水处理与工艺系统模拟。E-mail:yjj.mary@163.com
    作者简介: 梅林玲(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污水处理与工艺系统模拟。E-mail:13545053788@163.com
  • 1. 天津城建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 2. 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
  • 3. 天津城建大学环境与市政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8388)

摘要: 以隔油-混凝沉淀-水解酸化-好氧共代谢为组合工艺处理切削液废水,探究各处理单元对不同种类有机物的转化规律和去除能力;对各处理单元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采用超滤膜法进行分子质量分级,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等方法对各单元出水及其滤后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隔油池出水DOM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 kDa小分子质量区间和>100 kDa的大分子质量区间,分子质量占比分别为46.04%、42.79%,混凝沉淀对大分子质量的DOM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混凝沉淀出水、水解酸化池出水、好氧池出水的DOM主要分布在<1 kDa区间。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出现5个荧光峰,其中峰A和峰B可能为多环芳香烃和杂环化合物的混合物;峰C为石油类;峰D可能是废切削液中滋生的微生物和细菌的细胞物质及其分泌物或单环芳香烃;峰E可能为杂环化合物或多环芳烃类腐殖酸。经一级处理(隔油和混凝沉淀)后峰A和峰B的去除率分别为60%和35%;峰C和峰D去除率均大于99%。经二级处理(水解酸化和好氧共代谢),峰A和峰B的去除率分别为23%和48%。该工艺流程对切削液废水中的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石油类、COD、TOC、BOD5的总去除率可达99.99%、98.81%、98.74%、99.78%,达到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中的B级标准。

English Abstract

  • 切削液是一种在金属加工和制造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工业液体,其成分包括矿物油、防腐剂、防锈剂、表面活性剂、水及其他添加剂,具有冷却、润滑、清洗、防锈的功能[1]。切削液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毒性大、成分极为复杂和可生化性差(B/C比为0.05~0.2)等特点,故其直接排放会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较大危害[1]。我国在2016年修订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发[2016])[2]中已将切削液废水列入其中,并明确规定切削液废水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排放。近年来,切削液需求量快速增长,产生了大量的切削液废水,解决其处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切削液废水中首要污染物为有机物,削减有机物浓度、理解有机物去除机制是处理该类废水的关键。

    目前,关于水处理中有机物转化规律的研究已经很普遍,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天然水体[3-4]和生活污水[5-6],而对于工业废水的研究却不够全面。刘苗茹等[7]采用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石化废水,发现石化废水中主要为分子质量<1 kDa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并且其中芳香环上的取代基和取代种类较多。LI等[8]采用Fenton-好氧/水解酸化/好氧组合工艺处理涂料废水,发现废水经Fenton和好氧处理后,小分子质量有机物占主要部分,并且部分芳香族有机物被降解,同时色氨酸类物质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CHENG等[9]采用厌氧-好氧-Fenton工艺处理纺织废水,通过平行因子法(PARAFAC)解析出该种纺织废水含有4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组分1(类酪氨酸)、组分2和组分3(类色氨酸)、组分4(腐殖质);在各单元处理中,厌氧对4个组分的处理效果都较差,好氧对组分2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Fenton对组分4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目前,关于有机物转化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化废水[7]、涂料废水[8]、纺织废水[9]等工业废水。对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转化规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机械加工厂排放的实际切削液废水为处理对象,对隔油-混凝沉淀-水解酸化-好氧共代谢小试组合工艺的各处理单元出水有机物进行了分子质量分布、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分析,以此探究该组合工艺处理切削液废水时DOM的转化规律,以期为该套组合工艺处理切削液废水提供理论依据。

  • 原水取自天津市某机械加工厂产生的切削液废水。实验采用隔油-混凝沉淀-水解酸化-好氧共代谢处理工艺,水解酸化池和好氧池间歇进水,进水周期24 h,其中好氧池进水为V蔗糖V水解酸化出水=3∶7(蔗糖配水的TOC浓度与水解酸化池出水TOC浓度相近),取样点分别为原水、隔油池出水、混凝沉淀出水、水解酸化池出水、好氧池出水。

  • 水样过定性滤纸后在48 h内完成水质分析。COD采用重铬酸钾法,TOC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BOD5采用接种稀释法,石油类采用重量法[10]。水样过超滤膜后,进行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实验仪器:HACH-DRB200型COD消解仪(美国哈希公司);TOC-VCPH TOC分析仪(日本岛津公司);WTW OxiTop BOD分析仪(德国WTW公司),SenTix940-3型pH计(德国WTW公司);MSC300型超滤杯(上海摩速科学器材);UV-25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LS55型三维荧光光度计(美国Perkin-Elmer)。

  • 超滤膜先经过超纯水浸泡漂洗3次(光面朝下),每次1 h,再用超纯水冲洗干净(通过的超纯水TOC值<0.5 mg·L−1)。预处理过后的超滤膜用于超滤实验,使用时光面朝上[7]。对须进行分子质量分级的水样先用0.45 μm滤膜进行过滤,收集滤后水样加入超滤杯中,以高纯N2(99.999%)为驱动力(<0.2 MPa),使其逐级通过100、50、10、3、1 kDa(φ=63.5 mm)超滤膜,收集每级滤后水样,保存在4 ℃冰箱中备用。

  • 切削液废水经各处理单元处理后,各单元出水的水质指标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见表1。由表1可知,切削液废水经各处理单元处理后,废水中石油类、COD、TOC、BOD5的浓度逐渐降低,组合处理工艺对石油类、COD、TOC、BOD5的总去除率均达到了98%以上。经隔油池处理后,石油类的单元去除率达到了89.16%,此时COD、TOC下降了54%左右,由此可知该种切削液废水中至少一半左右的有机物为石油类。经混凝沉淀处理后,石油类的单元去除率达到了99.99%,COD、TOC的单元去除率均为53%左右,因此,石油类基本可以全部去除。由于经隔油和混凝沉淀处理后,几乎去除了废水中全部的难降解的石油类有机物,因此,废水的B/C比逐步升高,分别从0.19上升到0.26,再上升至0.31。水解酸化池对COD、TOC、BOD5的去除率分别为70.68%、70.32%、57.33%,同时B/C比从0.31上升到0.46,这说明水解酸化池除了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外,较好地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厌氧消化反应。好氧池对COD、TOC、BOD5的去除率分别为80.01%、79.95%、98.44%,这说明在好氧共代谢条件下,活性污泥处于较高的活性,能使BOD5得到很好的去除。切削液废水的二级出水COD为420 mg·L−1、BOD5为15 mg·L−1、石油类<1 mg·L−1,达到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11]中的B级标准(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分别为COD=500 mg·L−1、BOD5=350 mg·L−1、石油类=15 mg·L−1)。

  • 采用超滤膜法进行水样的分子质量分布测定,用溶解性有机碳(DOC)表征DOM。研究切削液废水处理过程中各处理单元出水有机物在不同分子质量区间的分布特性,可以明确切削液废水的特点和各处理单元的作用。各处理单元出水DOM的分子质量分布百分比特征和分子质量分布特征分别见图1表2

    图1可知,隔油池出水DOM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 kDa小分子质量区间和>100 kDa的大分子质量区间,分子质量占比分别为46.04%、42.79%,分子质量在1~100 kDa的组分含量很少,仅占11.17%。混凝沉淀出水、水解酸化池出水及好氧池出水DOM主要分布在<1 kDa的小分子质量区间上,占比分别为93.75%、84.98%、90.67%。由表2可知,混凝沉淀对大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其中对>100 kDa的DOM去除率可达95.59%、10~100 kDa的DOM去除率为97.96%、3~10 kDa的DOM去除率为75.56%,而对于<3 kDa的小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甚微。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分子有机物具有憎水的特性,故混凝后容易被矾花吸附去除;而小分子有机物具有亲水的性质,故混凝对其去除效果差[12]。由2.1节可知,水解酸化池可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厌氧消化反应,故经水解酸化池处理后<1 kDa和>100 kDa的DOM的去除率分别为73.10%和93.04%,而1~10 kDa的DOM则明显增加。好氧池主要去除的是<3 kDa的DOM,去除率为80.09%。

  • 各处理单元出水总DOM和分子质量<1 kDa的DOM紫外吸收光谱如图2图3所示。由图2可知,各处理单元出水总DOM和分子质量<1 kDa的DOM紫外吸收主要集中在200~300 nm处。隔油池出水总DOM和分子质量<1 kDa的DOM在250~300 nm处存在一个较强的吸收峰。由此可推断,切削液废水中可能含有单环芳香族化合物、多环芳烃和杂环化合物[13-15],这可能与切削液添加剂中的石油磺酸钠和聚氧乙烯烷基酚醚等有机物的分解或者重组产生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副产物有关[1]。混凝沉淀出水总DOM和分子质量<1 kDa的DOM在250~300 nm吸收峰有所下降,这说明混凝沉淀对含苯环结构的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水解酸化池出水、好氧池出水总DOM和分子质量<1 kDa的DOM,在250~300 nm处吸收峰较弱,这说明好氧共代谢对不饱和键有一定的降解效果。比较图2图3可知,由于混凝处理之后,分子质量<1 kDa的DOM占总DOM的80%以上,因此,总DOM紫外吸收光谱在混凝沉淀出水、水解酸化池出水和好氧池出水仅略高于分子质量<1 kDa的紫外吸收光谱且形状相似。

  • 切削液废水各处理单元出水DOM的三维荧光如图4所示。应用Matlab软件运用平行因子法(PARAFAC)法解析各处理单元出水三维荧光光谱,通过将由多个三维荧光数据构成的三维矩阵分解成1个三线性项和残差项,并采用交替最小二乘算法使残差平方和最小化,运用核心一致函数确定最佳组分数,从而完成组分的分解[16]。解析结果表明,隔油池出水中有2个荧光组分,结果如图5所示。其他处理单元出水均只有1个荧光组分。由图5可知,隔油池出水所含组分1中的荧光有机物有2个荧光峰,峰A为Ex/Em=235 nm/430 nm;峰B为Ex/Em=350 nm/430 nm。组分2中的荧光有机物有2个荧光峰,峰C为Ex/Em=225 nm/350 nm;峰D为Ex/Em=265 nm/350 nm。混凝沉淀出水和水解酸化池出水的1个组分中的荧光有机物的2个荧光峰皆为峰A、峰B。好氧池出水的1个组分中荧光有机物的3个荧光峰,分别为峰A、峰B、峰E(Ex/Em=285 nm/425 nm)。LI等[17]将废水的荧光光谱分为2个区域进行讨论:Em < 380 nm区域与含少量芳香环的荧光团和游离色氨酸的吲哚片段有关,而Em > 380 nm的区域与多环芳烃荧光团相关。峰A和峰B可能代表多环芳香烃和杂环化合物的混合物[18];峰C为石油类[19-20];峰D可能是单环芳香烃[21]或废切削液中滋生的微生物和细菌的细胞物质及其分泌物[22-23];峰E可能为杂环化合物[18]或多环芳烃类腐殖酸[16, 24]

    图4可知,切削液废水经各处理单元处理后,有些荧光峰强度减弱,如峰A、峰B、峰C、峰D;同时也有些荧光峰强度有所增加,如峰E。经混凝沉淀处理后,峰C、峰D基本完全去除,这说明混凝沉淀对石油类、微生物和细菌的细胞物质及其分泌物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这与2.1节结论一致。经混凝沉淀处理后,峰A的荧光强度降低了59.84%,其中分子质量<1 kDa的DOM中峰A的荧光强度降低了25.60%;峰B的荧光强度降低了34.89%,分子质量<1 kDa的DOM中峰B的去除效果较差,这说明混凝处理对大分子荧光有机物(分子质量>1 kDa)的去除效果好。经水解酸化池处理后,峰A的荧光强度降低了6.95%,其中分子质量<1 kDa的DOM增加了8.69%,小分子荧光强度(<1 kDa的有机物荧光强度)占比由84.62%上升至98.84%;峰B的荧光强度降低了16.83%,分子质量<1 kDa的DOM荧光强度降低了6.01%,小分子荧光强度占比由88.48%上升至96.57%,这说明水解酸化主要是将部分大分子荧光物质峰A和峰B转化成小分子荧光物质,同时水解酸化中伴随着的厌氧消化反应,其可使部分小分子荧光物质发生降解。经好氧池处理后,分子质量<1 kDa的DOM中峰A的荧光强度降低了29.99%,小分子荧光强度占比由98.84%下降至83.72%;分子质量<1 kDa的DOM中峰B的荧光强度降低了43.96%,小分子荧光强度占比由96.57%下降至90.16%,这说明好氧共代谢处理对小分子荧光物质具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峰E的荧光强度在分子质量<1 kDa区间明显增强,这表明峰E可能为好氧共代谢处理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或微生物降解作用产生的多环芳烃类腐殖酸。

    切削液废水经一级处理(隔油和混凝沉淀),在Em<380 nm时,峰C、峰D的荧光强度均至少降低了99%;在Em>380 nm时,峰A和峰B的荧光强度分别降低了60%和35%,这说明一级处理对Em<380 nm的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在Em>380 nm时,有机物去除率相对稍低。经二级处理(水解酸化和好氧共代谢),在Em>380 nm时,峰A和峰B的荧光强度分别降低了23%和48%,这说明二级处理对在Em>380 nm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有限。

  • 1)采用隔油-混凝沉淀-水解酸化-好氧共代谢组合工艺处理了切削液废水。实验结果表明,该种组合工艺对切削液废水中的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组合工艺出水COD、BOD5和石油类指标达到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中的B级标准的要求。

    2)对组合工艺中各处理单元出水的DOM进行了分子质量分级。结果表明,隔油池出水DOM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 kDa和>100 kDa;混凝沉淀对大分子质量的DOM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混凝沉淀出水、水解酸化池出水、好氧池出水的DOM主要分布在<1 kDa。

    3)对组合工艺中各处理单元出水的DOM进行了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由光谱特征分析结果可知,该种切削液废水中含有石油类、单环芳香族化合物、多环芳烃、杂环化合物、微生物和细菌的细胞物质及其分泌物,其中至少一半左右的有机物为石油类物质;石油类、单环芳香族化合物、微生物和细菌的细胞物质及其分泌物可由一级处理(隔油-混凝沉淀)基本去除,而多环芳烃、杂环化合物经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水解酸化-好氧共代谢),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去除,最终出水有机物为少部分的多环芳烃、杂环化合物以及腐殖质。

参考文献 (24)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