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昕雅, 耿柳娜.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干预: 社会规范视角[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 8(5): 312 − 320.
|
[2] |
程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0年来“生态环境”主题的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9): 189 − 194.
|
[3] |
王越晗, 黄雨露, 夏煜. 基于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中国水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热点与趋势[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2, 39(9): 138 − 142.
|
[4] |
蒋培. 规训与惩罚: 浙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逻辑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 103 − 110.
|
[5] |
贾亚娟, 赵敏娟. 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选择偏好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环境关心的双重视角[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10): 41 − 47.
|
[6] |
曲英.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理论模型构建研究[J]. 生态经济, 2009(12): 135 − 141.
|
[7] |
范文宇, 薛立强. 循环经济视角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平行双轨制”的建构[J]. 环境保护, 2017, 45(1): 42 − 46.
|
[8] |
吕维霞, 杜娟. 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5(1): 39 − 51.
|
[9] |
刘梅.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0): 99 − 101.
|
[10] |
谭文柱. 城市生活垃圾困境与制度创新——以台北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7): 95 − 100.
|
[11] |
徐林, 凌卯亮, 卢昱杰.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 2017, 14(1): 142 − 145.
|
[12] |
陈绍军, 李如春, 马永斌.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9): 168 − 174.
|
[13] |
韩洪云, 张志坚, 朋文欢. 社会资本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46(3): 172 − 175.
|
[14] |
杜春林, 黄涛珍.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困境与创新路径[J]. 行政论坛, 2019(4): 116 − 121.
|
[15] |
王树文, 文学娜, 秦龙.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公众参与管理与政府管制互动模型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4): 142 − 147.
|
[16] |
张涛, 白冬锐, 孙煜璨, 等. 全过程管理视角的上海市垃圾分类回顾与展望[J]. 环境工程, 2022, 40(3): 177 − 179.
|
[17] |
朱玫.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 物联网+第三方治理[J]. 环境保护, 2016, 44(11): 58 − 60.
|
[18] |
罗媛媛, 侯忆媛, 李雪迎. 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产业链整合[J]. 环境保护, 2020, 48(16): 39 − 42.
|
[19] |
吴绍中.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 社会科学, 1998(10): 18 − 20.
|
[20] |
黄中显, 付健. 循环经济视域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法律调整[J]. 法学杂志, 2015, 36(6): 58 − 64.
|
[21] |
林伯强. 碳中和背景下的广义节能——基于产业结构调整、低碳消费和循环经济的节能新内涵[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72(2): 10 − 15.
|
[22] |
范文宇, 薛立强. 循环经济视角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平行双轨制”的建构[J]. 环境保护, 2017, 45(1): 42 − 46.
|
[23] |
卢崴诩. 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一种探讨人类行动能力的新社会[J]. 学术论坛, 2013, 36(3): 163 − 168.
|
[24] |
李长安, 郭俊辉, 陈倩倩.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中居民的差异化参与机制研究——基于杭城试点与非试点社区的对比[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 32(8): 23 − 29.
|
[25] |
鲁先锋. 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 城市问题, 2013(1): 86 − 91.
|
[26] |
杨帆, 邵超峰, 鞠美庭. 城市垃圾分类的国外经验[J]. 生态经济, 2016, 32(11): 2 − 5.
|
[27] |
曲英, 朱庆华. 情境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J]. 管理评论, 2010, 22(9): 121 − 125.
|
[28] |
孟小燕. 基于结构方程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研究[J]. 资源科学, 2019, 41(6): 1111 − 1119.
|
[29] |
张劲松. 城市生活垃圾实施强制分类研究[J]. 理论探索, 2017(4): 99 − 101.
|
[30] |
范仓海, 任红. 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的政府职能——内在逻辑及职能谱系[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6): 30 − 32.
|
[31] |
郭施宏, 陆健. 城市环境治理共治机制构建——以垃圾分类为例[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1): 132 − 141.
|
[32] |
孙威, 毛凌潇. 基于CiteSpace方法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演化[J]. 地理学报, 2018, 73(12): 2385 − 2391.
|
[33] |
伊庆山.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基于s省试点实践调查[J]. 云南社会科学, 2019(3): 62 − 70.
|
[34] |
潘成红, 张虎彪. 农村居民行政依赖与行为规避——生活垃圾治理为什么困难?[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2): 19 − 22.
|
[35] |
贾亚娟, 赵敏娟, 夏显力.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与建议[J]. 资源科学, 2019, 41(2): 338 − 341.
|
[36] |
蒋培. “熟人社会”视域下生活垃圾分类的社会逻辑阐释——基于浙江六池村的经验研究[J]. 兰州学刊, 2020(12): 172 − 180.
|
[37] |
贾亚娟, 赵敏娟. 生活垃圾污染感知、社会资本对农户垃圾分类水平的影响——基于陕西1374份农户调查数据[J]. 资源科学, 2020, 42(12): 2370 − 2381.
|
[38] |
彭韵, 李蕾, 彭绪亚.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障碍及对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38(10): 3874 − 3879.
|
[39] |
陈海滨, 胡洋, 刘芳芳.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引发的全民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3): 75 − 77.
|
[40] |
武照亮, 靳敏. 生活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障碍因素与跨越路径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2023(1): 1 − 5.
|
[41] |
李维安, 秦岚. 绿色治理: 参与、规则与协同机制——日本垃圾分类处置的经验与启示[J]. 现代日本经济, 2020(1): 57 − 61.
|
[42] |
王天娇. 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法治保障[J]. 人民论坛, 2019(28): 86 − 87.
|
[43] |
范文宇, 薛立强. 历次生活垃圾分类为何收效甚微——兼论强制分类时代下的制度构建[J]. 探索与争鸣, 2019(8): 150 − 159.
|
[44] |
皮婷婷, 郑逸芳, 许佳贤. 垃圾分类何以强制?——多源流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变迁分析[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2): 90 − 93.
|
[45] |
梅帅.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 理念、模式与制度构造[J]. 宁夏社会科学, 2020(1): 72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