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

荣康丽, 张虎彪. 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基于CSSC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302036
引用本文: 荣康丽, 张虎彪. 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基于CSSC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302036
RONG Kangli, ZHANG Hubiao. Research status, hot top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literatur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302036
Citation: RONG Kangli, ZHANG Hubiao. Research status, hot top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literatur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302036

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

——基于CSSC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作者简介: 荣康丽(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农村社会学。E-mail:2843674492@qq.com; 张虎彪(1974—),男,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社会学理论、移民社会学。E-mail:378873170@qq.com
  •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双碳”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实现路径研究项目(B220207031);基于物业管理视角下江苏老旧社区协同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22SHB002)
  • 中图分类号: X705

Research status, hot top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literature

  • 摘要: 垃圾分类是疏解“垃圾围城”困境的良方,也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燃剂。基于文献计量学,借助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1998-2022年收录主题为垃圾分类治理的325篇CSSCI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我国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和爆发期三个阶段。该领域的学者和机构,尚未形成高度密切的合作;关键词共现聚类表明,垃圾分类产业链、垃圾分类理论指导、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垃圾分类治理主体是研究的热点主题;2019年以来,环境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社会资本、公共政策成为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的前沿话题,呈现出重视垃圾分类行为城乡异质性、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行为统一性、细化垃圾分类公共政策指导性的发展趋势
  • 当前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壤质量却不断下降,现代文明再次面临粮食危机[1]。过去几十年,污水灌溉、采矿、冶炼、废弃物处理、以及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等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重金属积累与超标[2-3],继而影响着农产品安全,威胁着人类健康。土壤治理方法中原位稳定化技术因其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操作简便、对污染点位扰动较小等优势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4]。但该技术使用的常见修复剂大多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石灰类材料碱性太强,易造成土壤板结;含磷矿物材料使用不当会间接造成水体污染;黏土矿物成分单一、有效活性组分较低,存在施用量过大等问题 [5]。因此合理选择或开发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修复剂是原位稳定化技术的关键[6]

    近年来,水铁矿-腐殖酸(Fh-H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受到了广大学者的研究[7-9]。相较于单一修复剂而言,复合材料更能满足各种不同要求[10]。多种材料在性能上相互取长补短, 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往往优于原组成材料[11]。腐殖酸的引入,增加了水铁矿的官能团种类,改变了比表面积,并增大了孔径尺寸;此外,水铁矿在此过程中晶格结构不变,没有向其他铁氧化物转变[12]。腐殖酸仅存在于水铁矿的晶格夹缝间,阻碍水铁矿结晶转化,同时也减缓自身在土壤中的矿化降解[13],因此Fh-HA在稳定土壤重金属方面具有优越的性能。但是腐殖酸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溶解性 [14-15],重金属离子在Fh-HA复合物表面的吸附也受到腐殖酸溶解性的影响[16]。自然环境下的酸雨、水淹等现象都可能导致腐殖酸溶解,引起复合材料结构破坏,吸附的重金属再次活化。溶解性腐殖酸与水铁矿的相互作用也会明显增强水铁矿中重金属的释放[17]。若对腐殖酸进行高温改性可使其羟基和羧基等官能团发生脱水反应,增强疏水性,达到不溶的目的[18],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稳定性。虽然改性过程减少了腐殖酸可用于吸附重金属的酸性基团,但对于酸性基团的金属络合常数并没有影响[19]。马明广[20]、陈荣平[21]等制备热改性腐殖酸吸附水中重金属,均展现出了高吸附效率,并且不易损失、可以重复利用。由此本文提出一种将腐殖酸高温改性形成不溶性腐殖酸,再与水铁矿结合成更稳定的Fh-IHA复合材料的思路。

    目前Fh-IHA对自然环境下碱性土壤重金属的吸附性能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鲜有研究。然而评价修复材料稳定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效果时,不仅要关注重金属有效性,还要关注其本身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甘肃白银某Cd、Pb污染农田为试验区,进行田间稳定化试验,旨在为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一种环境友好的修复材料。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高温改性腐殖酸与水铁矿制备成Fh-IHA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比表面积与Fh-HA进行表面性能对比分析;(2)经田间稳定化试验,分析Fh-IHA对土壤pH值,有机质,铵态氮、速效磷、有效钾的影响;(3)根据改进BCR法,探讨处理后污染土壤中Cd、Pb的形态变化特征,掌握Fh-IHA对重金属Cd、Pb的稳定规律。

    不溶性腐殖酸:腐殖酸购买于山东西亚化学股份有限公司(C含量为52.9%),将其置于马弗炉,在400 ℃温度下加热1 h,待其自然冷却后用2 mol·L−1 CaCl2溶液浸泡处理,然后抽滤,再用1 mol·L−1 NaNO3溶液和蒸馏水反复洗涤,烘干。最终所得固体为不溶性腐殖酸,储存在密封玻璃瓶中待用[22]

    Fh-HA复合材料(C/Fe=0.5,物质的量比):将FeCl3·6H2O、腐殖酸分别溶于水、NaOH溶液,再将二者混合,然后通过NaOH溶液快速将混合溶液pH调节至7.5。搅拌2 h后,将混合物静置分层后虹吸除去上清液,沉淀物用去离子水清洗离心,最后用真空冷冻干燥机冷冻干燥48 h后密封冷藏于4 ℃条件下备用。

    Fh-IHA复合材料(C/Fe=0.5,物质的量比):采用不溶性腐殖酸,其余步骤与制备Fh-HA复合材料相同。

    试验田位于甘肃白银某Cd、Pb污染农田,土壤呈碱性,气温低、温差大、降水量少,其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全铅含量为95.47 mg·kg−1,全镉含量为 10.93 mg·kg−1,与《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污染镉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相比,该农田属于重度Cd污染、轻微Pb污染。稳定试验在田间进行,分别处理3处半径为0.3 m、深0.6 m的土壤。空白对照(CK)为不添加钝化剂的混合土壤,#1、#2、#3为添加 3 % (W/W)Fh-IHA处理的不同点位土壤。土壤充分混匀后装于Ф10 cm×60 cm的有机玻璃土柱中置于田间稳定化 90 d,土柱上覆盖塑料膜(扎孔通气)进行保湿,期间分别在10、20、30、60、90 d采样,各处理一式三份,密封装袋带回实验室分析。

    表 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Table 1.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pH阳离子交换量/(cmol·kg-1)CEC有机质/(g·kg−1) OM铵态氮/(mg·kg−1)A-N有效磷/(mg·kg−1)A-P速效钾/(mg·kg−1)A-K镉/(mg·kg-1)Cd铅/(mg·kg-1)Pb
    8.158.837.5529.5742.70129.4210.9395.47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Fh-HA与Fh-IHA的微观形貌通过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JSM-5600LV)在6000倍下观察;比表面积是以N2吸附/脱附的BET法用比表面积分析仪(ASAP 2020)测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扫描范围为400—4000 cm−1之间,分辨率为8 cm−1下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EXUS 670)分析;X射线衍射是将样品用玛瑙研钵研磨并过筛后放入药瓶槽内,以(2θ)0.02° 为增量,从(2θ)10° 到80° 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JSM-5600LV)扫描。

    土壤pH值采用电位法(HJ 962—2018)以水土比为1:2.5(W/V),室温下剧烈振荡2 min,静止30 min后用pH计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滴定法(NY/T 1121.6—2006),以过量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0.5 g土壤有机碳,然后用硫酸亚铁滴定消耗量计算;土壤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采用联合浸提比色法(NY/T 1848—2010),称取2.5 g风干土样,加入无磷活性炭与土壤联合浸提剂,在25 ℃、220 r·min−1下振荡 10 min过滤,滤液用于测定;土壤Cd和Pb总量是通过向土壤中按体积比5:1:1添加HNO3、HF和H2O2后用微波消解仪(MARS6)消解,然后将消解液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ZEEnitt700P)测定;土壤Cd、Pb酸可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以及残渣态的测定是通过称取1 g风干土样按照改进BCR连续浸提法[23]分步提取。

    3次重复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由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计算,并用Origin 2018进行作图。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当两组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时,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检验进行多重比较。

    Fh-IHA与Fh-HA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如图1所示。两种材料在2θ为35° 和62°附近显示出两个宽峰,与2-线水铁矿的标准衍射卡片(PDF 29—0712)基本一致,表明实验室制备的Fh-IHA与Fh-HA的晶体结构与2-线水铁矿的晶体结构相同,是一种低序的铁(氢)氧化物[24]。由图可以发现,制备的材料没有出现尖锐的衍射峰,峰型相对宽化,表明材料的结晶度较低,这也说明水铁矿没有发生结晶转化,腐殖酸与水铁矿成功复合。对比Fh-HA,Fh-IHA的衍射峰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出现新的峰,说明热改性腐殖酸不会影响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该结果也得到了Shimizu [25]、Liang 等[26]的证实。经比表面积分析测定,Fh-HA的比表面积为258.9 m2·g−1,经过腐殖酸改性后Fh-IHA的比表面积增加到288.5 m2·g−1。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图2)可以看出,比表面积的不同是由于两种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具有明显差异导致。Fh-HA表面呈现出相对规则、光滑的形貌;而Fh-IHA表面更为粗糙,附着有不规则的细小颗粒,因此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优化腐殖酸使复合材料具有更为优越的表面性质,相比凹凸棒石/纳米铁、沸石/纳米零价铁镍、腐殖酸/海泡石等复合材料[27-29],Fh-IHA的比表面积也更大。高比表面积可以使Fh-IHA复合材料暴露更多的功能基团,为重金属提供更多的物理吸附空间和化学吸附活性位点,从而增强吸附重金属的能力[30]

    图 1  Fh-HA 和 Fh-IHA的X射线衍射图谱
    Figure 1.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of the Fh-HA and Fh-IHA
    图 2  Fh-HA和 Fh-IHA的扫描电镜图(×6000倍)
    Figure 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the Fh-HA and Fh-IHA(×6000 times)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对重金属的活性及植物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1-32]。在酸性土壤中,常通过添加材料提高土壤pH值,来降低重金属的活性;而对于碱性土壤,pH提高过大会造成土壤过碱,不利于植物生长[33]。本研究中添加Fh-IHA复合材料处理 90 d后,3个土柱中土壤pH值总体上轻微降低。结果如图3a所示,稳定后3个土柱中土壤pH仍为碱性,相比土壤初始pH值,#1号土柱仅微弱变化了0.01个单位(P<0.05),#2、#3号土柱分别降低了0.06和0.16个单位(P<0.05),3个土柱中土壤pH值总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但降低幅度相对较小。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土壤本身具有一定的酸碱缓冲性[34] ,另一方面主要是水铁矿对H+具有亲和力,而腐殖酸是一种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二者相互作用下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对土壤pH的影响[7],因此在碱性土壤中Fh-IHA复合材料不会因为改变土壤的酸碱环境而影响重金属的活性。

    图 3  Fh-IHA处理90 d后土壤pH值(a)、有机质含量(b)和养分含量(c)的变化
    Figure 3.  Changes of soil pH valu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nutrient content after 90 days of treatment with Fh-IHA

    有机质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特征。图3b显示了添加Fh-IHA复合材料处理90 d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相比,#1、#2、#3土柱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变化(P<0.05), 从7.55 g·kg−1分别升高到了9.96、9.24、9.39 g·kg−1。这是因为不溶性腐殖酸本身属于有机物质,材料的添加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另一方面Fh-IHA特殊的表面性质可以吸附有机分子胶结土壤粘粒形成团聚体,减少微生物与有机质的接触,起到减缓土壤有机质的降解作用[35]

    Fh-IHA复合材料处理 90 d后,土壤中铵态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的变化由图3c所示。与空白对照相比,3种养分均呈现出显著降低(P<0.05),3个土柱土壤中铵态氮分别从 29.57 mg·kg−1 降低为22.82、22.21、22.22 mg·kg−1,有效磷含量从42.70 mg·kg−1 降低为9.84、11.60、20.31 mg·kg−1,速效钾含量则由129.42 mg·kg−1 分别降低到82.11、78.08、84.80 mg·kg−1。铵态氮、速效钾中NH4+、K+能与Fh-IHA形成的土壤胶体进行阳离子交换,而有效磷在土壤中多以H2PO4形式存在,H2PO4也可通过取代-OH的配体交换而与腐殖酸-铁络合物结合,从而导致3种速效养分变成移动性较小、不易流失的缓效养分[36-37]。因此添加Fh-IHA后土壤中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现出了显著降低。但同时有研究显示在分泌有机酸的植物根系作用以及微生物的活动下,部分缓效养分又可被活化释放[38],表明添加Fh-IHA复合材料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高效利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中重金属所赋存的化学形态影响着其迁移能力和生物活性,酸可溶态具有较高活性,容易被植物吸收,而残渣态则已经进入土壤晶体物质的晶格中,即使环境改变一般也难以活化[39],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往往只有在土壤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时才能在土壤中释放 [40]。本试验研究区域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土壤呈碱性,生物活性较低,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由此本研究将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与残渣态统一归为稳定态,以酸可溶态为活性态。添加Fh-IHA复合材料处理90 d后土壤中活性态Cd百分比含量明显降低,稳定态Cd含量升高,稳定效果显著(P<0.05)。具体结果如图4a所示,与空白对照相比,3个土柱中土壤活性态Cd百分比含量分别为45.2%、45.1%、51.1%,显著降低了25.9%—31.9%,降幅达到33.6%—41%;稳定态Cd百分比含量显著增加了22.1%—34.0%,增幅达到96%—148%。具体而言,未经处理情况下土壤中Cd化学形态主要集中在酸可溶态,占总Cd含量的77.0%。经Fh-IHA复合材料处理90 d后,各土柱Cd赋存形态具体表现为酸可溶态与可氧化态转化为可还原态与残渣态,可氧化态Cd由5.1%降低到了0.9%—1.4%,可还原态与残渣态Cd分别由9.7%、8.3%增加到了18.7%—19.2%与34.4%—38.5%。温鑫[41]研究了腐殖酸、有机肥、沸石、海泡石、硅藻土等多种材料单一以及组合添加处理Cd污染土壤,最佳效果为活性态Cd降低2.01%—3.35%,其中腐殖酸单一添加甚至对土壤Cd产生了活化作用。相比之下,Fh-IHA复合材料对土壤中Cd展现出更好的稳定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复合材料同时具有多重稳定机制,并且可以弥补单一或组配添加下材料本身存在的缺陷。而腐殖酸既能促进也能抑制土壤Cd的活性[14],这是因为腐殖酸含有多种活性官能团,可与重金属结合,但同时自然环境下腐殖酸不够稳定,容易被矿化分解为有机酸,即使在高pH下也能促进土壤中Cd的释放[42],这也正是腐殖酸需要进行改性的原因之一。

    图 4  稳定90 d后Fh-IHA对Cd(a)、Pb(b)含量的影响
    Figure 4.  The effects of content of Cd(a) and Pb(b) by Fh-IHA after 90 days of stabilization

    Fh-IHA复合材料处理90 d后土壤中活性态Pb百分比含量明显降低,稳定态Pb含量明显升高,稳定效果显著(P<0.05)。结果如图4b所示,与空白对照相比,3个土柱中活性态Pb百分比含量分别降低为7.4%、12.2%、6.4%,显著降低了9.2%—15%,降幅达到43.0%—70.1%;稳定态Pb百分比含量显著增加了15.6%—21.4%,增幅达到19.8—27.2%。具体而言,土壤中Pb各形态百分比含量与Cd展现出了不同的情形,在未经处理情况下,Pb主要集中在可还原态,占总含量的72.2%,而酸可溶态Pb仅占总含量的21.4%。经Fh-IHA复合材料处理90 d后,3个土柱具体表现为由酸可溶态与可还原态Pb转化为可氧化态与残渣态Pb,可还原态Pb由72.2%降低至46.8%—50.4%,可氧化态Pb呈现不规律的变化,残渣态Pb由1.8% 增加到了36.5%—39.4%。在土壤Pb稳定化方面,袁兴超等[43]分别在大田与盆栽环境下研究了钙镁磷肥、生物炭、石灰、腐殖酸、海泡石对Pb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残渣态Pb稳定效果较好的石灰与生物炭分别增加23.7%、20.8%。而本研究在Fh-IHA处理下残渣态Pb由1.8%显著增加到了36.5%—39.4%,表明Fh-IHA对Pb也同样具有较好的稳定效果,可同时应用于治理Cd、Pb复合污染土壤。Fh-IHA复合材料处理10 d后土壤Cd、Pb的各化学形态变化就基本稳定(图5),之后在长达90 d的监测中土壤Cd浓度保持不变,土壤Pb呈现出由活性态Pb向稳定态Pb轻微转化的趋势。 Cd、Pb均未见活化迹象,三个土柱表现基本一致。现阶段大量的重金属稳定研究监测时间在60 d以内[44-46],庞瑜[8]、赵立芳[47]分别在30和60 d的监测下验证了Fh-HA对土壤Cd、Pb的钝化效果,但部分处理出现了活化现象。这证明优化后的Fh-IHA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充分表明了Fh-IHA可作为一种固定土壤中Cd、Pb重金属的理想稳定剂。

    图 5  各土柱Cd、Pb形态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Figure 5.  The variation trend of Cd and Pb form percentage in each soil column over time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可用来显示物质中涉及的主要键的特征吸收带,Fh-IHA复合材料的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通过对比红外特征谱图库中化学键的特征波数,Fh-IHA在916.1 cm−1与692.3 cm−1处出现特征峰,这归因于Fe—OH和Fe—O键的伸缩振动,对应水铁矿表面羟基及氧配位根[48],而 539.9 cm−1 和 470.6cm−1处特征峰,则表明存在芳族C—H的平面外弯曲振动,1103.1 cm−1为羟基的C—O振动,1376.9 cm−1处为醇O—H的弯曲振动、1587.2 cm−1处为C=C伸缩振动,1701.1 cm−1处为羧基中的C=O伸缩振动,3403.8 cm−1、3695.4 cm−1处主要为O—H与N—H的伸缩振动。Fh-IHA复合材料相比水铁矿的红外光谱图[49]具有更多的特征峰,增加的特征峰主要由不溶性腐殖酸结构中羧基、醇羟基、酚羟基以及氨基等官能团结构上的特殊化学键产生,而活性官能团可通过吸附、络合等作用与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16]。不同的官能团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结合能力不同,腐殖酸与重金属离子之间的作用基团,最主要的是酚羟基和羧基[50]。此外,铁(氢)化物表面大量的两性基团通过去质子化作用形成的可变电荷也可与重金属离子发生表面配合,产生吸附[16]。Fh-IHA复合材料由不溶性腐殖酸与水铁矿复合而成,因此能够实现两种交互作用方式,水铁矿、不溶性腐殖酸通过表面络合、静电吸附作用结合Cd2+、Pb2+,从而达到有效降低土壤中活性态Cd、Pb的目的。其可能的稳定作用过程由图7所示。

    图 6  Fh-IHA的FTIR光谱图
    Figure 6.  FTIR spectra of Fh-IHA
    图 7  Fh-IHA 稳定Cd、Pb的作用过程
    Figure 7.  Fh-IHA stabilizes the action process of Cd and Pb

    (1)Fh-IHA复合材料表面性质优越,是良好的重金属稳定材料。优化后的Fh-IHA仍保持2-线水铁矿的晶体特征,结构稳定。与Fh-HA相比,Fh-IHA具有更粗糙的表面和更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的吸附空间和活性位点,有利于稳定Cd、Pb重金属。

    (2)Fh-IHA复合材料添加到碱性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经田间试验显示,添加Fh-IHA后土壤pH轻微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并促进土壤中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固存,减少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流失。

    (3)Fh-IHA复合材料能有效降低土壤中Cd、Pb重金属的活性,且见效快、稳定性高。Fh-IHA通过丰富的活性官能团与土壤中Cd2+、Pb2+发生表面络合、静电吸附作用,使得土壤中稳定态Cd、Pb百分比含量显著升高了22.1%—34.0%、15.6%—21.4%,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材料。

  • 图 1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CSSCI文献年发文量及发文趋势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and publication trend of CSSCI literature on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图 2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作者共现

    Figure 2.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图 3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

    Figure 3.  Keywords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emerged

    图 4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关键词聚类

    Figure 4.  Keyword clustering in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图 5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关键词聚类时线图谱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ing timeline map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图 6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前25位关键词突现

    Figure 6.  The top 25 keywords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emerged

    表 1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发文量前10的机构

    Table 1.  Top 10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排名发文机构发文数量/篇
    1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4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4
    3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
    4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3
    5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3
    6 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7 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
    8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
    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10 西安财经大学管理学院 2
    排名发文机构发文数量/篇
    1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4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4
    3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
    4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3
    5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3
    6 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7 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
    8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
    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10 西安财经大学管理学院 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10篇高被引文献列表

    Table 2.  List of 10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排名文献名作者发表期刊t/a被引频次/次
    1 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吕维霞,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406
    2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徐林,凌卯亮,卢昱杰 公共管理学报 2017 339
    3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研究 陈绍军,李如春,马永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339
    4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刘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241
    5 城市生活垃圾困境与制度创新——以台北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为例 谭文柱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238
    6 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 鲁先锋 城市问题 2013 210
    7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困境与创新路径 杜春林,黄涛珍 行政论坛 2019 193
    8 社会资本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韩洪云,张志坚,朋文欢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157
    9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公众参与管理与政府管制互动模型构建 王树文,文学娜,秦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156
    10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国内研究述评及展望 薛立强,范文宇 公共行政评论 2017 131
    排名文献名作者发表期刊t/a被引频次/次
    1 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吕维霞,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406
    2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徐林,凌卯亮,卢昱杰 公共管理学报 2017 339
    3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研究 陈绍军,李如春,马永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339
    4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刘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241
    5 城市生活垃圾困境与制度创新——以台北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为例 谭文柱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238
    6 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 鲁先锋 城市问题 2013 210
    7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困境与创新路径 杜春林,黄涛珍 行政论坛 2019 193
    8 社会资本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韩洪云,张志坚,朋文欢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157
    9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公众参与管理与政府管制互动模型构建 王树文,文学娜,秦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156
    10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国内研究述评及展望 薛立强,范文宇 公共行政评论 2017 13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统计分布

    Table 3.  Keyword frequency and centrality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序号频次中心性初现年份关键词
    11140.82003垃圾分类
    2380.41998生活垃圾
    3130.112005循环经济
    4120.032008影响因素
    5120.052000分类收集
    6100.042001垃圾处理
    790.032016环境治理
    890.122000城市垃圾
    980.052002垃圾治理
    1080.062002分类回收
    序号频次中心性初现年份关键词
    11140.82003垃圾分类
    2380.41998生活垃圾
    3130.112005循环经济
    4120.032008影响因素
    5120.052000分类收集
    6100.042001垃圾处理
    790.032016环境治理
    890.122000城市垃圾
    980.052002垃圾治理
    1080.062002分类回收
    下载: 导出CSV
  • [1] 杨昕雅, 耿柳娜.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干预: 社会规范视角[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 8(5): 312 − 320.
    [2] 程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0年来“生态环境”主题的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9): 189 − 194.
    [3] 王越晗, 黄雨露, 夏煜. 基于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中国水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热点与趋势[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2, 39(9): 138 − 142.
    [4] 蒋培. 规训与惩罚: 浙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逻辑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 103 − 110.
    [5] 贾亚娟, 赵敏娟. 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选择偏好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环境关心的双重视角[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10): 41 − 47.
    [6] 曲英.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理论模型构建研究[J]. 生态经济, 2009(12): 135 − 141.
    [7] 范文宇, 薛立强. 循环经济视角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平行双轨制”的建构[J]. 环境保护, 2017, 45(1): 42 − 46.
    [8] 吕维霞, 杜娟. 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5(1): 39 − 51.
    [9] 刘梅.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0): 99 − 101.
    [10] 谭文柱. 城市生活垃圾困境与制度创新——以台北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7): 95 − 100.
    [11] 徐林, 凌卯亮, 卢昱杰.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 2017, 14(1): 142 − 145.
    [12] 陈绍军, 李如春, 马永斌.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9): 168 − 174.
    [13] 韩洪云, 张志坚, 朋文欢. 社会资本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46(3): 172 − 175.
    [14] 杜春林, 黄涛珍.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困境与创新路径[J]. 行政论坛, 2019(4): 116 − 121.
    [15] 王树文, 文学娜, 秦龙.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公众参与管理与政府管制互动模型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4): 142 − 147.
    [16] 张涛, 白冬锐, 孙煜璨, 等. 全过程管理视角的上海市垃圾分类回顾与展望[J]. 环境工程, 2022, 40(3): 177 − 179.
    [17] 朱玫.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 物联网+第三方治理[J]. 环境保护, 2016, 44(11): 58 − 60.
    [18] 罗媛媛, 侯忆媛, 李雪迎. 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产业链整合[J]. 环境保护, 2020, 48(16): 39 − 42.
    [19] 吴绍中.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 社会科学, 1998(10): 18 − 20.
    [20] 黄中显, 付健. 循环经济视域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法律调整[J]. 法学杂志, 2015, 36(6): 58 − 64.
    [21] 林伯强. 碳中和背景下的广义节能——基于产业结构调整、低碳消费和循环经济的节能新内涵[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72(2): 10 − 15.
    [22] 范文宇, 薛立强. 循环经济视角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平行双轨制”的建构[J]. 环境保护, 2017, 45(1): 42 − 46.
    [23] 卢崴诩. 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一种探讨人类行动能力的新社会[J]. 学术论坛, 2013, 36(3): 163 − 168.
    [24] 李长安, 郭俊辉, 陈倩倩.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中居民的差异化参与机制研究——基于杭城试点与非试点社区的对比[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 32(8): 23 − 29.
    [25] 鲁先锋. 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 城市问题, 2013(1): 86 − 91.
    [26] 杨帆, 邵超峰, 鞠美庭. 城市垃圾分类的国外经验[J]. 生态经济, 2016, 32(11): 2 − 5.
    [27] 曲英, 朱庆华. 情境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J]. 管理评论, 2010, 22(9): 121 − 125.
    [28] 孟小燕. 基于结构方程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研究[J]. 资源科学, 2019, 41(6): 1111 − 1119.
    [29] 张劲松. 城市生活垃圾实施强制分类研究[J]. 理论探索, 2017(4): 99 − 101.
    [30] 范仓海, 任红. 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的政府职能——内在逻辑及职能谱系[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6): 30 − 32.
    [31] 郭施宏, 陆健. 城市环境治理共治机制构建——以垃圾分类为例[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1): 132 − 141.
    [32] 孙威, 毛凌潇. 基于CiteSpace方法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演化[J]. 地理学报, 2018, 73(12): 2385 − 2391.
    [33] 伊庆山.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基于s省试点实践调查[J]. 云南社会科学, 2019(3): 62 − 70.
    [34] 潘成红, 张虎彪. 农村居民行政依赖与行为规避——生活垃圾治理为什么困难?[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2): 19 − 22.
    [35] 贾亚娟, 赵敏娟, 夏显力.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与建议[J]. 资源科学, 2019, 41(2): 338 − 341.
    [36] 蒋培. “熟人社会”视域下生活垃圾分类的社会逻辑阐释——基于浙江六池村的经验研究[J]. 兰州学刊, 2020(12): 172 − 180.
    [37] 贾亚娟, 赵敏娟. 生活垃圾污染感知、社会资本对农户垃圾分类水平的影响——基于陕西1374份农户调查数据[J]. 资源科学, 2020, 42(12): 2370 − 2381.
    [38] 彭韵, 李蕾, 彭绪亚.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障碍及对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38(10): 3874 − 3879.
    [39] 陈海滨, 胡洋, 刘芳芳.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引发的全民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3): 75 − 77.
    [40] 武照亮, 靳敏. 生活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障碍因素与跨越路径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2023(1): 1 − 5.
    [41] 李维安, 秦岚. 绿色治理: 参与、规则与协同机制——日本垃圾分类处置的经验与启示[J]. 现代日本经济, 2020(1): 57 − 61.
    [42] 王天娇. 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法治保障[J]. 人民论坛, 2019(28): 86 − 87.
    [43] 范文宇, 薛立强. 历次生活垃圾分类为何收效甚微——兼论强制分类时代下的制度构建[J]. 探索与争鸣, 2019(8): 150 − 159.
    [44] 皮婷婷, 郑逸芳, 许佳贤. 垃圾分类何以强制?——多源流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变迁分析[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2): 90 − 93.
    [45] 梅帅.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 理念、模式与制度构造[J]. 宁夏社会科学, 2020(1): 72 − 80.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0.7 %DOWNLOAD: 0.7 %HTML全文: 99.3 %HTML全文: 99.3 %DOWNLOADHTML全文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99.6 %其他: 99.6 %XX: 0.1 %XX: 0.1 %上海: 0.0 %上海: 0.0 %东莞: 0.0 %东莞: 0.0 %北京: 0.1 %北京: 0.1 %广州: 0.0 %广州: 0.0 %张家口: 0.0 %张家口: 0.0 %洛阳: 0.0 %洛阳: 0.0 %济南: 0.0 %济南: 0.0 %淄博: 0.0 %淄博: 0.0 %湛江: 0.0 %湛江: 0.0 %石家庄: 0.0 %石家庄: 0.0 %重庆: 0.0 %重庆: 0.0 %长沙: 0.0 %长沙: 0.0 %青岛: 0.0 %青岛: 0.0 %其他XX上海东莞北京广州张家口洛阳济南淄博湛江石家庄重庆长沙青岛Highcharts.com
图( 6)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052
  • HTML全文浏览数:  8052
  • PDF下载数:  4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2-16
  • 录用日期:  2023-03-08
荣康丽, 张虎彪. 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基于CSSC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302036
引用本文: 荣康丽, 张虎彪. 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基于CSSC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302036
RONG Kangli, ZHANG Hubiao. Research status, hot top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literatur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302036
Citation: RONG Kangli, ZHANG Hubiao. Research status, hot top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literatur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302036

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荣康丽(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农村社会学。E-mail:2843674492@qq.com ; 张虎彪(1974—),男,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社会学理论、移民社会学。E-mail:378873170@qq.com
  •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双碳”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实现路径研究项目(B220207031);基于物业管理视角下江苏老旧社区协同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22SHB002)

摘要: 垃圾分类是疏解“垃圾围城”困境的良方,也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燃剂。基于文献计量学,借助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1998-2022年收录主题为垃圾分类治理的325篇CSSCI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我国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和爆发期三个阶段。该领域的学者和机构,尚未形成高度密切的合作;关键词共现聚类表明,垃圾分类产业链、垃圾分类理论指导、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垃圾分类治理主体是研究的热点主题;2019年以来,环境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社会资本、公共政策成为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的前沿话题,呈现出重视垃圾分类行为城乡异质性、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行为统一性、细化垃圾分类公共政策指导性的发展趋势

English Abstract

  • 我国是废弃物产量的大国,快速增长的垃圾产量给公众健康、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1]。为了疏解“垃圾围城”困境,实现“双碳”背景下垃圾绿色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垃圾分类治理已势在必行。整体把握垃圾分类治理的研究现状,寻找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国内关于垃圾分类治理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

    • CiteSpace用节点、线条来表示关键词、作者、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某个领域的研究趋势与动向,具备处理数据量大、更新速度快、功能先进等优点,常被用于知识图谱生成与文献计量分析等方面[2]。本文将 CiteSpace5.8.R3 软件产生的知识图谱与Excel软件的计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图形绘制、数据挖掘等方法,进一步探索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的整体现状、主题热点及发展趋势。

    • 本研究的数据样本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中的CSSCI来源期刊,选择高级检索方式以“垃圾分类治理”和“垃圾分类管理”为主题进行搜索,共获取487篇文献作为初始数据。通过阅读题目、关键词和摘要对初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征稿通知、会议、新闻等非学术研究文献,以及与本研究主题关联程度较低的文章,共获取有效文献375篇。将有效文献导入CiteSpace5.8.R3中,经过数据转换和去重操作后,最终提取出分布在1998年—2022年的325篇样本文献作为研究数据。

    • 使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垃圾分类研究的文献数量变化和时序规律,对1998-2022年的325篇CSSCI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垃圾分类治理研究年发文量折线图和普赖斯曲线(曲线系数越接近1,研究领域所发表的文献数量增长越快)[3]。垃圾分类治理研究CSSCI文献年发文量及发文趋势,见图1。发文趋势系数为0.7 609,表明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高水平论文随着时间的推进呈增长趋势。1998-2013年,国内关于垃圾分类治理的研究处于萌芽期,这一阶段主题为垃圾分类治理的CSSCI文献每年发文量不到10篇。2014-2018年为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的探索期,CSSCI文献数量稳步增加,2016和2017年形成这一阶段的峰点。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标志着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开启。2019-2022年,这一阶段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的研究处于爆发期,这4年192篇的研究成果占总样本量的59%。自2019年6月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入法以来,垃圾分类治理的新时代继续谱写。

    • 学者发文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其在相应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贡献。运用 CiteSpace5.8.R3将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可生成节点367个,连线296条,网络密度为0.0 044的作者共现图,见图2

      图2可知,该领域学者研究分散,尚未形成高度密切的平台合作。发文量前5位的作者包括蒋培(9篇)、贾亚娟(6篇)、赵敏娟(6篇)、曲英(5篇)、薛立强(5篇)。其中,蒋培选取浙江部分农村为案例,重点探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基础和行动逻辑[4]。贾亚娟和赵敏基于社会资本和环境关心的视角,对农户生活垃圾处理意愿进行研究[5]。曲英在关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同时,着手构建理论模型[6]。薛立强等则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展开讨论[7]

    • 进一步分析机构发文分布情况,统计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发文量前10的机构,见表1。各机构对垃圾分类的研究较为匀散,没有明显的差距。其中,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对垃圾分类治理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较为突出,河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紧随其后。研究机构的具体单位,集中在公共管理学院和法学院。

    • 为探究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影响力较高的研究者及其观点,排序得出被引量位于前10位的文献,见表2

      表2可知,10篇论文的被引量均在120次以上,单篇被引量最高406次。这些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集中于其他国家及地区垃圾分类的经验启示、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及影响因素、垃圾分类多元共治等方面。吕维霞、刘梅和谭文柱等人,借鉴分析日本、德国、比利时、台北市等地的经验,对我国的垃圾分类从公众参与、教育宣传、法律约束、多主体协同治理等方面进行学习反思[8-10]。徐林、陈绍军、韩洪云等人从宏观政策和微观个体两个层面,探究了政策激励、情境因素、认知态度、社会资本等要素对分类意愿和行为的影响[11-13]。杜春林、王树文等人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公众与政府互动模型,提出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的优化路径[1415]

    • 关键词共现是指同一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情况,图中节点及圆圈大小反映该关键词出现频率和中心程度(共现网络中的媒介能力)。运用 CiteSpace5.8.R3 软件筛选出现次数大于20次的关键词,得到节点333个、连线611条、网络密度为0.0111的垃圾分类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

      图3可知,节点和连线分布均匀,0.0 111的网络密度说明垃圾分类研究领域关键词的联系程度较高。关键词频次与其中心性呈正向相关关系,见表3。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学者对垃圾分类治理的研究集中在实践方式优化的探索(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垃圾处理)和内外影响因素(分类意愿、公众参与、社会资本)的讨论。

    • 关键词聚类即研究领域内具有相似主题的关键词彼此联系而组成的集群。针对网络结构的聚类分析方法,CiteSpace5.8.R3给出了2种指数:聚类模块数(Q值)和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通常,当Q值高于0.3时,聚类结构显著;S值大于0.7,聚类结果令人信服。Q=0.6812、S=0.9333,聚类效果十分显著且具有可信度。325篇文献样本被聚为10类:垃圾分类(#0)、循环经济(#1)、生活垃圾(#2)、强制分类(#3)、城市垃圾(#4)、分类意愿(#5)、垃圾回收(#6)、城市治理(#7)、分类处理(#8)、涉入度(#9),见图4

      观察聚类结果,并结合既有文献。将这10个聚类进一步可以分为垃圾分类产业链、垃圾分类理论指导、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和垃圾分类治理主体4个主题。此外,应用 CiteSpace5.8.R3 工具中的时间线视图功能对各聚类演变的时间跨度进行呈现,形成关键词聚类时线图谱,见图5

      垃圾分类产业链包括垃圾分类(#0)、垃圾回收(#6)、分类处理(#8)。垃圾分类的管理过程中,一般可以包括源头分类、中间收运、末端处理等环节,从试点城市来看,治理的重点大多在源头分类上。而分类投放是前提条件,配套适当的处理设施才能更好地显现环境效益优势[16]。垃圾分类产业中多个环节属于劳动密集型,在回收处理过程中存在垃圾网点设置不合理和经营秩序混乱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地区垃圾设施建设及管理由城市环卫部门负责,整个产业运行成本高、效率低,垃圾分类产业链和市场机制不完善[17]。垃圾分类治理的参与者往往面临着手段简单、技术创新乏力、管理水平欠缺等情况。唯有把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优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联,建立完整的过程管理体系,方可完成行业发展中由无序到有序的过渡过程[18]

      垃圾分类理论指导包括循环经济(#1)和涉入度(#9)。1998—2021年,循环经济聚类的时间跨度持久,且保持着高度的中心性和指导性。“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及环境和谐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1998年,吴绍中提出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的口号,并强调垃圾分类治理和废品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19]。此后,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学者在垃圾减量法律化[20]、产业结构调整[21]及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平行双轨制”建构[22]等方面不断完善。相较于循环经济理念,“涉入度”虽然在垃圾分类关键词聚类时线图谱中没有明确的时间跨度,但其理念却体现在居民垃圾分类的行动参与上。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将分析的焦点放在人的行动能力上,强调行动者必须涉入多元的情境,关注行动者的道德能力与环境回应的双向影响[23]。根据涉入度高低可以将居民被分为垃圾分类先觉者、滞后者、支持者和背离者的4种类型[24]。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推进社区垃圾分类进程。

      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包括强制分类(#3)及分类意愿(#5)。20世纪以来,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一直是此领域研究的热点。既有研究基于个人、社区或政府层面,从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社会学理论出发,探讨了内驱诱导和外压机制的影响程度[25]。借鉴日本、德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26],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学者剖析了居民个体特征、社会资本、宣传教育、情境因素、法律法规等因素对垃圾分类行为的联系[27],发现外部条件因素的综合影响几乎是个体主观因素的2倍[28]。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颁布,各地将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纳入法治框架体系中。政府干预是城市垃圾分类秩序建构的重要条件[29],但政策试点碎片化、分类标准粗放化、管理系统分割化等问题,给垃圾分类治理带来一定挑战。因此,提高垃圾分类设施便利性、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仍是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的重点。

      垃圾分类治理主体包括生活垃圾(#2)、城市垃圾(#4)和城市治理(#7)。就治理的主体对象而言,在“垃圾围城”的困境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杜春林等人收集了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的数据,并归纳出政府主导的引导型、强制型、自发型和混合型四类城市垃圾分类模式,结果表明单靠政府的力量并不能保证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目标的实现[14、15]。目前全社会已经逐渐意识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性高、投入量大、见效度慢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环境治理的多元体系下,政府应担负制度设计、财政支持、监督管理、社会整合等职能[30],进一步构建新型共治机制,激发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力量的参与活力,在实现协同治理目标的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地有效推动 [31]

    • 突现分析指特定关键词出现频率指数上升,表明在特定时期内一个潜在的话题已经或正在引起高度的关注[32]。因此,关键词突现分析被认为是高度活跃研究领域的指向标,根据关键词突现的强度及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索研究领域的新兴趋势。在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中,2015年之前,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围城和源头分类有着较高的突变强度,见图6

      2019年以来,环境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社会资本和公共政策成为垃圾分类的研究前沿话题,具体可分为以下3点发展趋势。

    • 由于垃圾围城的焦虑,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上。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经济、乡村环境治理等问题愈发被大家重视,学者对农村垃圾分类的研究也不断增加。城乡垃圾分类治理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农村人口多为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存在农村主体性不足、经济依存度强、技术适应性弱等困境,农民群体搭便车和设施邻避行为导致垃圾分类进程相对滞后 [3334]。对于大多数的农村来说,垃圾分类的处理模式并不能简单复制,而是要借鉴试点村实践模式的因地制宜[35]。相较于城市,农村有着“熟人社会”的鲜明特征。浙江省六池村立足当地农村社会结构特点,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动员农民参与垃圾分类,通过党员和妇女的组织力量推动村内垃圾分类机制的建立,形成有效的垃圾分类规范和奖惩制度[36]。集体层面的网络沟通和信息共享可以加强农户沟通频次,提高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37]。因此,必须重视垃圾分类行为城乡异质性,进而有效指导城乡垃圾分类机制设计。

    • 学者们发现,大多数人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但对具体分类操作存在疑惑[12、38]。传统的教育宣传方式受限于年龄、活动场所等因素影响,使个体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存在差异,并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操作能力的社会共能[39]。社区情境因素欠缺、居民体验差、推动措施力度偏低和自身异质性特征是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主要障碍[40]。政府应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对全体公民进行系统细致的环保科普。将多层次的学校环境教育和全方位的社会环境教育相融合,使教育主体、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多样化[41]。在号召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同时,教会公民如何科学分类,营造垃圾分类管理的良好舆论环境。在考虑情境因素合理,即垃圾分类设施便利性的情况下,利用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及互惠性规范等一系列社会资本给以压力和动力,增强对公民垃圾分类的监督和鼓励,从而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建立垃圾分类意识与行为统一的长效机制,对提高垃圾分类效率意义重大,将是今后学者在垃圾分类领域的研究趋势。

    • 自2017 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我国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垃圾分类虽然有基本的法律依据,但具体的实施要求多分散在部门规章中,效力较低且基本内容参差不齐[42],加上监管和执行不力,致使规定难以落到实处。当下城市政府基本采用单一的正向激励政策工具,即使有些城市试图使用处罚手段,也并未真正落实[43]。政府应继续提高垃圾分类治理重视程度,增强对问题源流的敏感性,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条例,细化相关主体的奖罚标准[44]。根据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情况,综合采用正激励与负激励相辅相成的政策工具,尽快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化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45]

    • 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1998-2022年间国内学者关于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的325篇CSSCI文献进行梳理,结论如下: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CSSCI文献随着时间的推进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萌芽期(1998-2013年)、探索期(2014-2018年)和爆发期(2019-2022年)3个阶段。该领域的学者和机构并未形成高度密切的学术合作,CSSCI中高被引文献的研究集中于其他国家及地区垃圾分类的经验启示、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及影响因素和垃圾分类多元共治方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垃圾分类治理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方式优化的探索和内外影响因素的讨论上。关键词聚类结构显著,形成垃圾分类产业链、垃圾分类理论指导、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和垃圾分类治理主体4个主题集群。此外,自2019年以来,环境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社会资本和公共政策成为垃圾分类研究的前沿话题,呈现出重视垃圾分类行为城乡异质性、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行为统一性和细化垃圾分类公共政策指导性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就垃圾分类治理领域的中外文献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推进我国垃圾分类治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45)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