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艳霞, 程超, 辛小康. 丹江口水库入库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计算与讨论[J]. 人民长江, 2015, 46(10): 46-51.
[2] PUSEY B J, ARTHINGTON A H. Importance of the riparian zone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reshwater fish: A review[J].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2003, 54(1): 1-16. doi: 10.1071/MF02041
[3] 冯义龙, 先旭东, 王海洋. 重庆市区消落带植物群落分布特点及淹水后演替特点预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2(5): 112-117.
[4] 苏维词.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4, 21(2): 32-34. doi: 10.3969/j.issn.1001-5485.2004.02.010
[5] 王培, 王超. 丹江口水库消落带植被群落恢复模式研究[J]. 人民长江, 2018, 49(2): 11-14.
[6] 张凡, 翁昌明, 叶青松, 等. 秦巴山片区十堰市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32): 232-235.
[7] 程瑞梅, 王晓荣, 肖文发, 等. 消落带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2010, 46(4): 111-119. doi: 10.11707/j.1001-7488.20100417
[8] 汪朝辉, 谭勇, 李喆, 等. 丹江口水库典型库湾及支流富营养化评价研究[J]. 人民长江, 2012, 43(8): 61-64. doi: 10.3969/j.issn.1001-4179.2012.08.014
[9] 刘成.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丹江口水库库湾富营养化风险评估[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6.
[10] 张建春, 彭补拙. 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 生态学报, 2003, 23(1): 56-63.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3.01.008
[11] 董哲仁.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 中国水利, 2004(10): 6-9. doi: 10.3969/j.issn.1000-1123.2004.10.001
[12] 李春华, 叶春, 陈小刚, 等. 太湖湖滨带植物恢复方案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12(7): 35-38. doi: 10.3969/j.issn.1000-0941.2012.07.017
[13] 颜昌宙, 金相灿, 赵景柱, 等. 湖滨带的功能及其管理[J]. 生态环境, 2005, 14(2): 294-298.
[14] 叶春, 金相灿, 王临清, 等.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4(6): 717-721.
[15] 蔡书良, 黄川. 三峡库区湖岸带土地利用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16(5): 51-55. doi: 10.3321/j.issn:1009-2242.2009.05.011
[16] 尹炜, 陈龙清, 朱惇. 丹江口水库库滨带生态环境特征与保护对策[M].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14.
[17] 董慧峪, 王为东, 强志民. 透水坝原位净化山溪性污染河流[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10): 4249-4253.
[18] 史志华, 蔡崇法, 丁树文, 等. 基于GIS的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氮磷负荷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4): 473-477. doi: 10.3321/j.issn:0253-2468.2002.04.012
[19] 段诚. 典型库岸植被缓冲带对陆源污染物阻控能力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0] 宋志鑫, 宋刚福, 唐文忠, 等. 渗透坝对丹江口库湾水体氮磷负荷削减的应用[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1): 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