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惠振. 浅谈明沟暗渠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 中国防汛抗旱, 1999(4): 39-40.
[2] 刘业涛, 刘刚. 太河水库明渠改暗渠供水的优点[J]. 山东水利, 2011(11/12): 91-92. doi: 10.3969/j.issn.1009-6159.2011.11.045
[3] 周八军. 西安黑河输水暗渠工程暗漏问题分析[J]. 科技风, 2011(18): 140-140. doi: 10.3969/j.issn.1671-7341.2011.18.117
[4] 柳意云, 闫小培. 转型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04, 28(11): 35-41. doi: 10.3321/j.issn:1002-1329.2004.11.009
[5] 解周楠. 城市管网的建设[J]. 科技传播, 2011(13): 237-238.
[6] 付林锋, 曹淑玲. 城市排水管网事业面临的新挑战[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6(8): 7-7.
[7] 周一星. 城镇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J]. 科学决策, 2005(8): 30-33. doi: 10.3969/j.issn.1006-4885.2005.06.013
[8] 曹相生, 林齐, 孟雪征, 等. 韩国首尔市清溪川水质恢复的经验与启示[J]. 给水排水动态, 2007(6): 8-10.
[9] 肖新文. 对深圳河流水环境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有感于日本、韩国河流水环境考察[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5): 20-21.
[10] 贾小斌. 深圳市地面坍塌灾害成因分析[J]. 灾害学, 2016, 31(3): 114-118. 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16.03.019
[11] 邱鸿荣, 罗建中, 郑国辉. 城镇污水管网现状调查及整改对策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 7(6): 1258-1262.
[12] 韩红娟. 城市地下管网铺设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建议[J]. 江西建材, 2014, 15: 286-288. doi: 10.3969/j.issn.1006-2890.2014.03.244
[13] 陈有铭. 试论新时期深圳市河道管理的重点与难点[J]. 水利发展研究, 2004, 1: 41-43. doi: 10.3969/j.issn.1671-1408.2004.02.009
[14] 曾宇健. 谈深圳市河道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3, 6: 39-41. doi: 10.3969/j.issn.1005-4774.2013.08.010
[15] 李全, 张晓通, 姜文亮, 等. 深圳市建设用地面积动态变化预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23(2):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07.02.003
[16] 张贞臻. 深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证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0.
[17] 游静玉. 深圳市水污染治理的实施思路及建议[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3, 12(8): 114-115.
[18] 李佳音, 李伟芳, 孟洁, 等. 天津市中心城区黑臭河流评价及判定标准[J]. 中国给水排水, 2017, 19: 90-95.
[19] 黄俊, 张旭, 彭炯, 等. 暴雨径流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与输移特性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 255-258. doi: 10.3321/j.issn:1672-2043.2004.02.013
[20] 边博, 朱伟, 黄峰, 等. 镇江城市降雨径流营养盐污染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 2008, 29(1): 19-26. doi: 10.3321/j.issn:0250-3301.2008.01.004
[21] 郭怀成. 黄河中游悬浮物对河流水质影响的初步研究[J]. 环境科学, 1988, 9(2): 4-8.
[22] 郎超, 单保庆, 李思敏, 等. 滏阳河典型河段沿河垃圾分布及河岸垃圾氨氮入河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8): 2974-2982.
[23] 刘伟, 陈振楼, 王军, 等. 小城镇河流底泥沉积物-上覆水磷迁移循环特征[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3(4): 727-730. doi: 10.3321/j.issn:1672-2043.2004.04.024
[24] 郝文超, 王从锋, 杨正健, 等. 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沉积物磷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J]. 环境科学, 2019, 40(2): 640-648.
[25] 刘春杰, 李金荣, 王莉, 等. 溶解氧对河流底泥中氮去除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11): 202-204. doi: 10.3969/j.issn.1001-3601.2011.11.057
[26] 李金荣, 王莉, 陈停, 等. 溶解氧影响河流底泥中氮释放的实验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2(5): 32-34.
[27] 孙远军. 城市河流底泥污染与原位稳定化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28] 吴斯源. 缓流河流中磷在底泥与上覆水中迁移转换规律的研究[D]. 苏州: 苏州科技学院, 2011.
[29] 罗刚, 胡和平, 刘军, 等. 底泥生物氧化对黑臭河道上覆水体影响的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08, 28(2): 71-74.
[30] 罗家海. 影响珠江广州河段局部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剖析[J]. 广州环境科学, 2001, 2: 10-13.
[31] 祝广智. 基于人水和谐的城市污水河流生态治理[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4: 261-263.
[32] 卢文健, 李军, 刘斌, 等. 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初探[J]. 浙江建筑, 2010, 27(10): 72-75. doi: 10.3969/j.issn.1008-3707.2010.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