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贺永德.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M]. 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于娜,魏永杰,胡敏,等. 北京城区和郊区大气细粒子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2),243-249
[3] 杨书申,邵龙义,李卫军,等. 煤炭燃烧对上海市大气质量影响的分析[J]. 煤炭学报,2007,32(10):1070-1074
[4] 温昶,徐明厚,于敦喜,等.煤粉O2 /CO2燃烧时PM2.5及其Fe、S 的生成特性[J]. 化工学报,2011,62(4):1062-1069
[5] 吕建燚,李定凯.温度对煤粉燃烧生成的一次颗粒物特性的影响[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20):24-29
[6] 张辉,胡勤海,吴祖成,等. 城市污泥能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2013,32(5):1145-1151
[7] 李杰,潘兰佳,余广炜,等. 污泥生物炭制备吸附陶粒[J]. 环境科学,2017,38(9): 3970-3978 10.13227/j.hjkx.201702161
[8] 丁文杰,陈文和,邓明佳,等. 污泥直接干化尾气中恶臭污染物质重要性评价:以指标权重评分法为例[J]. 环境科学,2016,37(2):782-788
[9] 宋薇,刘建国,聂永丰.含油污泥组成及其对热解特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8,29(7):2063-2067
[10] 李伟东,李明,李伟锋,等. 改性污泥与无烟煤成浆性的研究[J]. 燃料化学学报,2009,37(1):26-30
[11] 王学涛,李强,穆晓军,等. 城市污泥与煤混合热解特性实验研究[J]. 电站系统工程,2014,30(4):1-2
[12] 张文丹,戴财胜. 烟煤与造纸污泥混配物的热解特性研究[J]. 煤炭转化,2012,35(1):13-15
[13] 高新勇,金晶,张号,等. 市政污泥与烟煤的混合热解特性实验研究[J]. 煤炭转化,2014,37(1):83-87
[14] 陈晓平,顾利锋,韩晓强,等. 污泥及其与煤混合物的热解特性和灰熔融特性[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6):1038-1043
[15] 李钢,舒新前,崔树军,等. 干化污泥热解产物的经验方程研究[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1):11-14
[16] 高晋生. 煤的热解、炼焦和煤焦油加工[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7] 陈冠益,方梦祥,骆仲泱,等. 生物质固定床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与分析[J]. 太阳能学报, 1999,20(2):122-129
[18] 李爱民,任远,李水清,等. 木块在回转窑内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1999(2):121-127
[19] 常风民,王启宝,王凯军. 城市污泥与煤混合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2015, 9(5):2412-2418
[20] 张号,金晶,郭明山,等. 石化污泥与烟煤混合共热解特性实验研究[J]. 太阳能学报,2015,36(2):280-284
[21] 李钢,崔树军,舒新前,等. 干化污泥热解制备可燃气过程中石英砂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2010,4(10):2333-2338
[22] 谢克昌,赵炜. 煤化工概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3] 陈昌国,张代钧,鲜晓红,等. 煤的微晶结构与煤化度[J]. 煤炭转化,1997,20(1):45-49
[24] 朱学栋,朱子彬,韩崇家. 煤的热解研究III.煤中官能团与热解生成物[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26(1):14-17
[25] 王鹏,文芳,步学朋,等. 煤热解特性研究[J]. 煤炭转化,2005,28(1):8-13
[26] 于娟,章明川,范卫东,等. 不同升温方式下活化能分布热解模型的适用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37(7):102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