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污水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开始的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发展到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及其衍生工艺(SBR、ICEAS、CASS、DAT-IAT、UNITANK、MSBR),以及改良的活性污泥法(A-B法、氧化沟)[1]。目前,业界提出了多种以活性污泥法为基础的、具有不同优良性能特点和功能的新工艺,如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氨厌氧氧化(ANAMMOX)、短程硝化-反硝化、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膜生物反应器(MBR)等工艺[2-3]。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尤其是氮和磷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4],污水处理工艺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应用较多的改良活性污泥工艺转变为MBBR[5]和MBR工艺。孙逊等[6]在山东济宁市采用MBBR工艺进行强化脱氮除磷中试实验,获得了成功,为污水处理厂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该MBBR工艺不仅在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得到了全面认可[7-8],而且在青岛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9]、团岛污水处理厂[10]升级改造中均得到采用。这些实例表明,MBBR工艺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硝化能力,而且均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尤其在冬季低温时对氨氮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可以保证氨氮的稳定达标[8]。
2017年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现有污水处理厂大部分采用改良的活性污泥法,出水水质大都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或二级标准。根据《水污染防治计划》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必须对未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并要求新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执行一级A标准。2015—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采用MBBR工艺进行提标改造的污水处理厂主要有吴忠市第一、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石嘴山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中卫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西吉县污水处理厂等。上述污水处理厂自改造完成后,出水水质均已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
本文以吴忠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为案例,探讨和验证了MBBR工艺的应用效果。从设计水质出发,探讨了工艺流程及主要构筑物参数的合理确定问题,并总结分析了该工程的主要设计特点及运行效果,以期为相关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扩建工程提供参考。
-
吴忠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理规模为2×104m³·d−1,采用百乐克工艺,出水水质执行一级B标准。2015年采用MBBR工艺进行提标改造,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目前稳定运行。本次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3×104m³·d−1,扩建完成后该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达到5×104 m³·d−1。扩建工程设计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采用“MBBR+沉淀+滤布滤池”组合工艺,尾水经消毒后部分回用,其余尾水达标排放。
根据吴忠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多年运行中的实际进水水质,确定本扩建工程的进水水质设计值如表1所示,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根据进水水质设计值和出水排放标准,本扩建工程所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不仅具有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悬浮固体的效果,重点还应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的功能。吴忠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多年实际运行数据表明,COD和BOD5一直稳定达标,氨氮、总氮及总磷出水浓度波动较大。因此,本扩建工程与多数污水处理厂面临的问题一样,即主要解决氮磷稳定达标排放问题[11]。由于该污水处理厂进水总氮较高,C/N比较低,反硝化缺乏碳源,故考虑外加碳源,并加大缺氧区容积,以保证总氮稳定达标。总磷去除率目标确定为91.7%,此目标仅依生化法是很难达到的,因此,需要采用以生化法为主、化学法为辅的方式来保证达到出水要求。通过设置滤布滤池,一方面可实现悬浮物的稳定达标,另一方面也可保障出水COD和总磷达标。综上所述,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
MBBR反应池是整个污水处理厂的核心构筑物,其运行情况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MBBR工艺以悬浮填料为微生物提供生长载体,通过悬浮填料的充分流化,实现污水的高效处理[1]。该工艺充分汲取了生物接触氧化及生物流化床的优点,克服了其传质效率低、处理效率差、流化动力高等缺点。本扩建工程将MBBR与A2/O相结合,工艺运行方式集生物膜工艺和活性污泥工艺的优点于一体。设置MBBR反应池1座2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池有效容积11 437 m³,总平面长、宽、高(净尺寸)分别为95.5、44.5、6.3 m,超高0.8 m。池容划分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投加填料)分别为1.8、8.3和8.8 h。设计参数见表2,池型见图2和图3。
根据进水水质情况及出水水质要求,TN去除率需达77%。为此,缺氧区停留时间设计为8.3 h。好氧区的池容与缺氧池基本相同。在好氧区内投加生物悬浮填料,填料规格为:直径25 mm,厚度10 mm,比表面积620 m²·m−³。填料填充率为22%;设计污泥负荷(以单位MLSS所含BOD5计)为0.07 kg·(kg·d)−1;硝化液回流比为250%~400%;污泥回流比为50%~100%。
本扩建工程生化池设计参考UCT工艺在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12],借鉴郭姣等[13]关于进水方式与比例对UCT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即外回流100%、内回流200%时,多点进水的同时脱氮除磷效果明显优于单点进水。为此,本工程采用多点进水、多点回流的设计。缺氧池和厌氧池均设置进水闸门,可实现进水比例的灵活调节;好氧池硝化液回流采用渠道回流,分别回流至缺氧池和厌氧池,可实现多点回流(见图3);通过闸门可以灵活控制进水及回流的流量比例。
-
除了核心处理单元——MBBR生化池,其他均为常规工艺,预处理为粗细格栅间、提升泵及沉砂池(为了防止拦截桶堵塞,细格栅采用内进水孔板细格栅),沉淀采用中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深度处理采用滤布滤池,鼓风机采用空气悬浮风机(自带变频,调节曝气量灵活方便,可节约能耗),污泥脱水采用离心脱水机,具体设计参数详见表3。
-
1)本扩建工程工艺与原厂提标改造工艺保持一致,仍采用MBBR工艺,并将好氧池分为2段,每段均设置拦截筒和填料投加,根据水质水量变化情况灵活调节填料投加区域和投加比,以保证出水稳定达标。
2)为了减少MBBR池拦截筒的堵塞,采用内进水孔板细格栅代替常用的回转式细格栅或者转鼓式格栅。
3)采用缺氧池和厌氧池2处进水、2处回流等优化措施,实现了生物降解功能的强化,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设置了化学除磷和碳源投加装置,可针对水质情况灵活选择是否投加药剂,运行管理方便灵活,处理效果更稳定。
-
吴忠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于2019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运行1 a以来,水量从50%增加至80%,最大日处理量达到100%;进水水质除TP外其他指标均低于设计浓度,尤其TN和NH3-N浓度偏低;出水水质一直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整个冬季运行效果如图4所示,其中水温为10~14 ℃,水质指标为出水指标。
从整体看,本扩建工程主要出水水质指标均稳定满足一级A标准要求,COD和TN出水平均值分别为34.5和7.0 mg·L−1,最大值为46.7和14.7 mg·L−1;NH3-N和TP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98.4%和94.3%,最大值为1.0和0.5 mg·L−1。从图4可看出,进水TP浓度均值为6.3 mg·L−1,超过设计最大值,而出水全部达标,且除磷药剂投加量极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发现进水TN浓度较低时调整了运行工况,采取了以除磷为主以脱氮为辅的策略,增加了厌氧段的硝化液回流量及缺氧段的进水量,形成了类似倒置A2O的运行模式,从而强化了脱氮除磷效果。
进水水质除TP外的其他指标较设计浓度低,但整体进水指标波动不小,而出水基本不受影响,稳定达标,说明MBBR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非常强。
-
1)本扩建工程采用内进水孔板细格栅代替常规机械格栅,可减少MBBR池拦截筒的堵塞,增加运行的稳定性;采用空气悬浮风机,自带变频控制,可实现曝气量的灵活调节及能耗的降低。
2) UCT工艺及其改良工艺具有灵活改变污水运行模式的特点。根据进水水质的特点,调整脱氮/除磷的主次地位,可加强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且可减少外加碳源及除磷药剂的投加量。
3)进水水质的波动对出水指标影响较小,说明MBBR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4) MBBR和UCT的结合工艺适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厂。
MBBR工艺在吴忠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中的应用及运行效果
Applic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BBR process of No.3 Sewage Treatment Plant expansion project in Wuzhong city, China
-
摘要: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为案例,探讨和验证了MBBR工艺的应用效果。该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3×104m³·d−1,采用“MBBR+沉淀+滤布滤池处理”组合工艺,尾水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该扩建工程建成运行后,进行了运行模式的实际运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扩建工程设计中所采用的工艺流程适当,主要构筑物参数合理,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BBR process is discussed and verified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in the No.3 Sewage Disposal Plant in Wuzhong city, Ningxia. The design scale of the expansion project is 3×104 m3·d−1. The combined process of MBBR+ precipitation + filter cloth treatment tank is adopted, the tail water is disinfected with sodium hypochlorite, and the effluent quality met the Class 1A level by the Discharge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GB 18918-2002).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expansion project, the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mode based on the operational data is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adopted in the design of the expansion project is appropriate, the main structure parameters are reasonable, and the expected design requirements are met.
-
Key words:
- sewage treatment /
- MBBR process /
- process design /
- run data
-
近20年来,我国在城镇水环境卫生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9年底,用于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已接近每年1 000亿元,较20年前翻了近10倍;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数也由2000年初的481座增加至4 140座,并仍以每年约5%的增速增长[1]。然而,国内污水处理体量的迅猛提升并不代表污水处理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随着国家/地方污水排放标准日益收紧,国内老旧污水处理厂普遍遇到稳定达标难、能耗药耗高等运营技术问题[2-3]。
基于活性污泥模型(activated sludge model,ASM)的生物建模技术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国内已逐步应用于工程领域[4]。在污水厂运营优化方面,郝晓地等[5]利用代尔夫特-活性污泥联合代谢模型(TUD-ASM Model)模拟对比了UCT(University of Cape Town)工艺的优势,结果表明,在国内污水厂升级改造时通过强化反硝化除磷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Bacteria)的作用可实现碳源与除磷药剂的节省。郝二成等[6]利用GPS-X软件成功构建了大连某污水处理厂UCT工艺数学模型,模拟结果可为该厂运行优化提供曝气与加药控制方案,以实现节能降耗。然而,国内的模型研究仍以数据分析和理论探索为主,缺少应用型案例及对相关模拟结论的试验与验证,导致生物模型用于解决我国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营技术问题的经验不足,故国内亦尚未形成成熟的生物建模技术应用标准。
本研究以泗县污水处理厂改良型氧化沟工艺为案例,利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性三步数据清洗方法完成了全厂生物建模与模型校正,结合模型校正参数实现了对污水处理厂的问题诊断,最后利用校正后的模型完成技术优化方案比选。通过实时跟踪改造效果,完成了模拟优化方案验证,以期为生物建模技术在国内污水处理厂问题诊断与运行优化应用中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污水处理厂概况
案例水厂为泗县污水处理厂,总设计规模40 000 m3·a−1,采用“改良型氧化沟+活性砂滤池”工艺,分2期共4条水处理线。其中,一期正式投产于2008年且原为Carrousel氧化沟工艺,2017年完成提标改造后,将氧化沟前端廊道分隔为独立缺氧池,并新建厌氧池,出水标准由一级B提升为一级A;同年,二期正式通水且主体工艺与提标后的一期基本一致。一、二期共用1套预处理单元,包括粗格栅、细格栅和旋流曝气沉砂池。污水经预处理后由管道重力自流至一、二期改良型氧化沟, 4组二沉池出水混合后经活性砂滤池统一排出。一、二期共用1条污泥处理线,剩余污泥均排入2座贮泥池静置2~4 h后,经污泥调理池投加脱水剂(CaO与FeCl3)进入板框压滤机排出,全厂工艺流程图详见图1。2017年至今,水厂总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A标准,脱水污泥含水率<60%。
在水质水量方面,案例厂全部为生活污水且无工业废水掺杂,通过整理该厂2019年水质检测数据发现,该厂全年水质稳定、无明显波动,仅雨季期间(8月)平均进水水质偏低。这与旧城区采用雨污合流管网有关(见表1)。研究期间,水厂平均日处理水量为37 757 m3·d−1,约占设计能力的94.3%。此外,城区主要进水泵站均由水厂运行人员控制,因此,全年水量控制稳定,无明显冲击。
表 1 实验室2019年历史进水化验数据Table 1. Laboratory data of historical influent in 2019季度 月份 COD/(mg·L−1) 氨氮/(mg·L−1) 总氮/(mg·L−1) 总磷/(mg·L−1) 一季度 1 152 22.4 30.2 3.40 2 166 25.3 32.9 3.56 3 189 26.7 32.9 2.99 二季度 4 176 24.4 29.9 2.71 5 170 32.6 38.2 3.90 6 206 27.7 32.0 3.66 三季度 7 194 26.8 32.9 4.01 8 124 19.4 26.7 2.45 9 157 30.8 38.5 3.32 四季度 10 143 30.9 39.6 2.88 11 168 32.2 39.4 2.96 12 156 26.6 34.7 2.96 1.2 模型构建与数据清洗
本次采用的生物建模软件为EnviroSim Biowin 5.3,计算模型为其内嵌的活性污泥-厌氧消化联合代谢模型(Biowin-ASDM)。该模型以活性污泥模型(ASM)为核心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污水处理厂生物建模研究[7-10]。建模步骤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基于数据清洗的本土化生物建模[11]方法。本研究具体步骤包括如下3步。
1) 明确建模目标。结合案例厂提出的实际运行问题,如污泥浓度变化大、污泥脱水剂(CaO、FeCl3)药耗量高,确定本研究的建模目标为利用生物模型完成水厂问题诊断,确定最佳污泥浓度控制策略,提出综合调控手段,以解决脱水剂药耗过高问题,实现节能降耗。
2) 数据采集。建模数据源包括2020年1月至7月水质检测数据、SCADA系统在线流量数据及2020年7月16日至8月16日间3次补充采样化验数据。
3) 数据清洗。根据系统性3步清洗方法剔除大误差、闭合物料平衡、修正污泥组分,修正后的各平衡流量数据与污泥组分结果列于表2及表3。
表 2 物料平衡校核结果Table 2.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 results物料项目 原始值/(m3·d−1) RSD 修正值/(m3·d−1) 修正系数 修正方法 混合进水 37 757 8.21% 38 829 +2.83% 平衡值 总进水 − − 38 200 − 计算值 总出水 35 325 6.92% 38 189 +8.11% 计算值 进水(二期) 15 353 7.45% 17 000 +10.73% 平衡值 脱水泥量 13.7 40.46% 14 +2.19% 平衡值 剩余污泥量(一期) 131.5 105.83% 243 +84.79% 平衡值 剩余污泥量(二期) 139.2 123.04% 167 +19.97% 平衡值 污泥回流量(一期) − − 31757 − 计算值 污泥回流量(二期) 25 468 11.58% 26 833 +5.36% 平衡值 内回流量(一期) − − 52 000 − 计算值 内回流量(二期) − − 25 000 − 计算值 氧化沟内循环量(一期) − − 450 000 − 计算值 氧化沟内循环量(二期) − − 360 000 − 计算值 进脱水机泥量 − − 128 − 计算值 反冲洗水量 − − 231 − 计算值 脱水机脱水液 − − 115.9 − 计算值 除磷剂 1.44 14.05% 1.44 0% 测量值 碳源药剂 0.48 62.37% 0.48 0% 测量值 表 3 污泥组分修正结果Table 3. Correction results of sludge composition指标名称 样品名称 测量值/(g·g−1) 修正系数 修正值 国外参考标准范围[15] VSS/TSS 曝气池(一期) 0.284 +15.14% 0.327 0.71~0.82 VSS/TSS 剩余污泥(一期) 0.366 −10.66% 0.327 0.71~0.82 VSS/TSS 曝气池(二期) 0.280 +12.14% 0.314 0.71~0.82 VSS/TSS 剩余污泥(二期) 0.330 −4.84% 0.314 0.71~0.82 CODX/VSS 曝气池(一期) 2.08 −13.40% 1.80 1.32~1.42 CODX/VSS 剩余污泥(一期) 1.29 +39.53% 1.80 1.32~1.42 CODX/VSS 曝气池(二期) 2.24 −18.30% 1.83 1.32~1.42 CODX/VSS 剩余污泥(二期) 1.61 −13.66% 1.83 1.32~1.42 TKNX/CODX 曝气池(一期) 0.060 +3.38% 0.062 0.05~ 0.08 TKNX/CODX 剩余污泥(一期) 0.062 −0.76% 0.062 0.05~ 0.08 TKNX/CODX 曝气池(二期) 0.060 +4.04% 0.062 0.05~ 0.08 TKNX/CODX 剩余污泥(二期) 0.062 −0.579 0.062 0.05~ 0.08 TPX/CODX 曝气池(一期) 0.0333 +15.3% 0.038 4 0.035~0.055 TPX/CODX 剩余污泥(一期) 0.0380 +1.05% 0.038 4 0.035~0.055 TPX/CODX 曝气池(二期) 0.0308 +27.60% 0.039 3 0.035~0.055 TPX/CODX 剩余污泥(二期) 0.0360 +9.27% 0.039 3 0.035~0.055 表2所示的物料平衡校核结果表明,除剩余污泥流量外,各流量计读数可靠性较高。调查发现,该厂一、二期剩余污泥泵房的管式电磁流量计常年无维护记录,并且因二沉池底流污泥浓度波动大、日流量小且为非连续流,易导致流量计数据不准,该误差为污水处理厂常见数据误差来源之一[12]。表3中的污泥组分修正结果显示,该厂活性污泥VSS/TSS偏低,该现象在国内研究中普遍存在,其原因与除磷药剂过量投加及高进水无机颗粒ISS浓度有关[11,13]; 而CODX/VSS修正值高于国外参考值(此处“X”表示国际水协ASM模型中的通用符号,表示颗粒态物质,后同),表明单位质量污泥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进水中含有较多的高分子油脂类有机物(COD/VSS>2)可能是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14]。
2. 结果与讨论
2.1 模型校正与问题诊断
生物模型基于清洗后的数据并参考MEIJER提出的方法进行模型校正[15],再将2020年1—7月水质检测数据及主要操作记录输入校正模型,完成模型验证。除2个基本水质特征参数外,该模型仅校正5个计量学参数和4个动力学参数(见表4),即可实现主要污染物去除率模拟误差≤4.5%(见表5),说明基于清洗数据校正后的模型可以准确拟合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性质与处理效果,模型可靠性高[16]。表4校正参数均根据表3实测污泥组分及物料平衡校核结果进行调整,相关参数均在正常调整范围。需要说明的是,FUP与FUS均高于缺省值表明进水COD中的惰性组分含量高,导致系统无效的活性污泥浓度增加,为保证有效活性污泥含量,该厂实际氧化沟MLSS应高于设计值;在动力学参数中,
校正值是缺省值的2倍,这是由于在氧化沟生物模型中,异养菌(OHO)对氧气的半饱和系数(≥0.3)是拟合氧化沟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关键参数[16]。KHO2 表 4 校正参数表Table 4. Calibration parameter table校正参数名称 参数类型 参数描述 校正原因 校正值 缺省值 单位 FUP 水质特征 惰性颗粒COD 拟合污泥产量 0.18 0.13 g·g−1 FUS 水质特征 惰性可溶COD 拟合出水COD 0.09 0.05 g·g−1 INOHO 计量学 OHO中N 拟合污泥N组分 0.06 0.07 mg·mg−1 INEND 计量学 内源产物中N 拟合污泥N组分 0.06 0.07 mg·mg−1 XI∶VSS 计量学 惰性颗粒COD与VSS质量之比 拟合污泥TSS平衡 2.35 1.6 g·g−1 XS∶VSS 计量学 可降解颗粒COD与VSS质量之比 拟合污泥TSS平衡 1.05 1.6 g·g−1 KPFe 计量学 化学沉淀物中[Fe]∶[P] 拟合出水PO4浓度 2.10 1.6 mol·mol−1 μA 动力学 AOB最大比增长速率 拟合出水NH3浓度 0.95 0.9 mg·L−1 KHO2 动力学 OHO对DO半饱和系数 拟合TN平衡 0.30 0.15 mg·L−1 KNO2 动力学 NOB对DO的半饱和系数 拟合出水NO2浓度 0.25 0.5 mg·L−1 αF 动力学 氧气传质效率 拟合DO梯度 0.65 0.5 − 表 5 污染物去除率的实际值与模拟结果对比Table 5.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results数据来源 指标 实际值 模拟值 误差 一期 TSS 93.9% 97.2% 3.3% TCOD 87.3% 88.6% 1.3% TN 77.5% 76.1% −1.4% TP 91.6% 92.0% 0.4% 二期 TSS 89.8% 92.3% 2.5% TCOD 81.9% 86.4% 4.5% TN 68.6% 68.9% 0.3% TP 81.7% 82.9% 1.2% 全厂 TSS 93.6% 96.5% 2.9% TCOD 87.3% 88.4% 1.1% TN 74.1% 73.1% −1.0% TP 89.3% 90.2% 0.9% 生物模型确定后,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状况及边界条件亦随之确定[17]。与根据经验或传统计算方法分析水厂运行问题的方式不同,校正后的生物模型可以对整条工艺线中各点的水质、水量、工况实现量化评估。因此,利用校正与验证后的生物模型计算核心工艺运行参数,结果列于表6。通过对比表6中污泥负荷、容积负荷、反应区容积比、沟内流速4组工艺参数可发现,尽管该厂一、二期工艺的改造/设计路线为AAO工艺(在氧化沟式曝气池基础上,增加独立厌氧池与缺氧池,并增加硝化液回流),但该厂实际运行控制方式仍接近氧化沟工艺的设计参数[18-19]。结合表4模型校正对
的调整,KHO2 =0.3亦说明生化池中的确发生了可观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16],这是氧化沟工艺的突出特点。KHO2 表 6 生物模型工艺参数分析Table 6. Analysis of process parameters of the biological model参数名称 单位 一期 二期 氧化沟设计参考值 AAO设计参考值 污泥负荷(以BOD5计) kg·(kg·d)−1 0.032 0.027 0.03~0.08 0.1~0.2 容积负荷(以BOD5计) kg·(m3·d)−1 0.16 0.14 0.2~0.4 1.0~1.8 污泥质量浓度 mg·L−1 4 843 5 265 2 500~4 500 2 500~4 500 反应区容积比 − 1∶2∶8 1∶2∶6 − 1∶1∶5 生化池总容积 m3 12550 13320 污泥龄 d 18.4 28.5 >15 10~20 处理水量分配 % 55.5 44.5 污泥回流比 % 125 160 50~100 内回流比 % 230~280 140~200 200 沟内流速 m·s−1 0.21 0.16 0.25 表曝机功率 kW 40 45 此外,通过对比污泥龄、水量分配、污泥回流比、内回流比、表曝机功率5组工艺参数可发现如下结论。1) 2期工艺污泥龄不同。一方面,由于水量分配不均造成一期污泥产量高于二期;另一方面,在相同的排泥策略下,为控制相同/接近的污泥浓度,一期排泥量显著高于二期(表2)。一、二期实际污泥龄相差近10 d。2)污泥回流比偏高。一、二期污泥回流比均长期>120%且二期高于一期。3)内回流比不同。由于内回流硝化液在沟内流速差的作用下自流至缺氧区,因此两期工艺内回流比理论上无法控制。4)曝气效率不同。一二期表曝机铭牌功率均为45 kW,但拟合结果表明一期曝气功率仅为二期90%,在水量分配不均情况下可能导致脱氮效率的显著差异。因此,应进一步利用模型设计情景模拟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量化评估。
2.2 情景分析与模拟优化
2.2.1 泥龄影响的量化分析
合理的污泥龄(sludge retention time,SRT)控制是活性污泥系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策略,因此,首先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分别控制SRT为10、15、20、25、30 d。在平均进水水质及正常运行工况下,稳态模拟一、二期出水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及污泥浓度变化,结果见图2(a)和图2(b)。同时,将不同SRT时异养菌(XOHO)、硝化菌(XAUT)、聚磷菌(XPAO)浓度及组分变化绘制于图2(c)。图2(a)和图2(b)表明,随着SRT的升高,污泥浓度逐渐升高,出水溶解性氮(氨氮+硝酸氮)浓度逐渐降低,出水磷酸盐浓度在SRT≤15 d时浓度不变,在SRT>15 d时浓度迅速升高。结合图2(c)可发现,随着SRT得升高,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浓度(OHO、AUT、PAOs)均明显提高,但微生物组分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这是由于模拟最小泥龄10 d已大于当前工况的硝化最小泥龄,此时出水溶解性氮的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微生物量/浓度的提高加快了底物利用速率[14]。在除磷方面,当除磷剂投加量不变时,对SRT≤15 d的系统除磷剂过量,因此出水磷酸盐浓度不变;但随着SRT升高导致系统中的总磷量增加,因此当SRT>15 d后药剂投加量相对不足,表现为出水磷酸盐浓度升高,同时由于磷抑制的降低,模拟结果中表现为PAOs菌组分的提升但不显著(仅0.1%)[20]。综合以上结果,当前系统最佳污泥龄宜控制在15~20 d,此时具有最佳脱氮除磷效果。
2.2.2 外回流比影响的量化分析
合理的外(污泥)回流比的控制可以有效发挥二沉池的澄清与污泥浓缩双重作用。因此,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分别控制外回流比为50%、75%、100%、125%、150%、175%。在平均进水水质及正常运行工况下,稳态模拟不同外回流比时出水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剩余污泥浓度与泥量变化,结果见图3。图3(a)、图3(b)结果表明:随着外回流比增加,额外的硝酸氮与溶氧回流至系统前端,对活性污泥系统造成扰动但不显著;另一方面,随着外回流比的增加,二沉池的污泥浓缩作用被降低,导致二沉池底部污泥浓度降低,因此相同污泥龄时的排泥量增加,见图3(c)、图3(d)。综合以上结果,建议同时降低一二期污泥回流比至75%,此时对出水主要污染物浓度影响较小,并可有效增强二沉池浓缩功能。
2.2.3 内回流比影响的量化分析
合理的内回流比控制可以最大化系统的反硝化脱氮能力。因此,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分别模拟控制内回流比为100%、200%、300%、400%。基于平均进水水质,稳态模拟不同内回流比一、二期出水溶解性氮浓度,结果绘制于图4。图4(a)结果表明,当前工况增加内回流比对仅对一期脱氮效果有小幅提高,二期脱氮效果反而变差,这是由于该厂一、二期工艺内回流廊道紧邻1号表曝机(图1),并且二期表曝机功率高且水量分配少,造成沟内溶氧显著高于一期。因此,随着内回流比增加,回流溶氧对二期系统的扰动大于一期。如图4(b)结果所示,降低二期内回流点溶氧后,二期脱氮效果整体显著提高,同时增加内回流比后,一、二期均表现为脱氮效果的小幅提升。但整体而言,在回流溶氧的影响下,当前工况控制内回流无法显著提高系统脱氮能力。
2.2.4 沟内溶解氧影响的量化分析
氧化沟工艺的溶氧(dissolved oxygen,DO)控制是制约系统脱氮能力的关键[14,17]。因此,对照图1,利用验证后的模型设计5种DO控制工况,控制氧化沟内3处表面曝气机DO分别为:工况1(1.5,2,2.5 mg·L−1)、工况2(1.5,2,2 mg·L−1)、工况3(1,1.5,2 mg·L−1)、工况4(1,1,1.5 mg·L−1)、工况5(0.5,1,1 mg·L−1)。基于平均进水水质,稳态模拟不同DO控制条件下一、二期出水氨氮(NH3)、亚硝氮(NO2−)及总溶解性氮浓度,结果绘制于图5。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沟内DO浓度梯度的降低,一、二期工艺的脱氮效率均明显提升。这是由于降低DO浓度更有利于在氧化沟内形成缺氧区,强化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但当DO≤0.5 mg·L−1时已接近NOB对DO的半饱和系数(表4),导致亚硝酸氮开始积累,因此,当前工况下DO梯度不宜低于工况5(0.5,1,1 mg·L−1)。
2.2.5 水温影响的量化分析
在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必须考虑水温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基于控制变量法,上述结论均为模拟水温23 ℃时的模拟结果。为进一步确定优化参数,利用验证后的模型补充模拟了在低温(12 ℃)时不同SRT与不同氧化沟DO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绘制于图6。对比图2(a)及图5可发现:低温条件下污泥活性受到抑制,特别是对硝化细菌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在低SRT与低DO条件下,出水溶解性氮浓度显著升高。因此,在水温较低时(≤15℃),应适当提高SRT(20~25 d)并适当提高沟内DO,建议氧化沟三段溶氧不低于工况4(1,1,1.5 mg·L−1)。
2.3 方案实施与效果验证
基于技术分析与模拟优化结果,已识别出该厂工艺优化参数与调控方向。结合该厂设备运行情况及建模目标,提出的实施方案分如下2步。1)运行层面:调整一、二外回流泵由2台24 h运行减至1台24 h运行,即将回流比均降至约75%;调整一、二期排泥泵开启次数由4次减至3次,即将剩余污泥排放量减少约25%;2)控制层面:水温≤15 ℃时,控制两期污泥龄≥25 d(一期MLSS≈6 400 mg·L−1;二期MLSS≈5 300 mg·L−1),氧化沟内三处表曝机后端溶氧不低于工况5(0.5, 1, 1 mg·L−1);水温≥15℃时,控制两期污泥龄≥20 d(一期MLSS≈5 200 mg·L−1;二期MLSS≈4 400 mg·L−1),沟内溶氧不低于工况4(1, 1, 1.5 mg·L−1)。
根据实施方案调整水厂的运行方式与操作参数,确保实施周期大于两期工艺的实际污泥龄(一期约22 d,二期约35 d)。最终连续跟踪水厂运行效果37 d,相关参数及水质指标变化见图7。由图7(a)可知,在方案实施初期,一期MLSS出现迅速下跌,二期MLSS则平稳下降,借助校正后的生物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后发现一期真实污泥回流比已降至不足40%,二期污泥回流比则稳定约75%。这是由于一期污泥回流泵的功率较低,当污泥回流比降低导致剩余污泥浓度增加后,一台泵单独工作不能实现稳定回流控制[21]。稳定后,一期改为1台泵24 h连续运行、1台泵运行8 h·d−1,二期则稳定降至1台泵24 h运行,但该方式导致一期MLSS的波动幅度明显,因此,建议该厂远期可更换功率与二期一致的污泥回流泵。
配合污泥回流比的调整,两期剩余污泥排放量减少约25%后,亦间接增加了二沉池污泥浓缩时间。由图7(b)可知,脱泥板数由优化前(2020-09-15—2020-10-22)的平均每日9.4板,减少至优化后(2020-10-23—2020-11-30)平均每日5.1板。统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污泥脱水药剂(CaO、FeCl3)用量较优化前节省近46%;污泥回流泵、剩余污泥泵、板框压滤机等合计电耗节约840 kW·h·d−1。因调试期间水温已持续降低至15 ℃,因此,通过污泥回流比及排泥量的调整,可成功将一期污泥龄由22 d增至28 d,二期污泥龄由35 d降至29 d。
在溶解氧控制方面,因一期氧化沟三处表曝机后端溶氧(0.8,1,1.1 mg·L−1)已十分接近优化方案控制工况5(0.5,1,1 mg·L−1),因此,方案实施期间主要降低二期过高溶氧(1.7,2,2.4 mg·L−1),操作方式为分别减少3台表曝机启/闭时间。由图7(c)、图7 (d)可知,在进水水质波动不大的情况下,方案实施初期(2020-10-23—2020-11-11)通过降低二期溶氧至(0.8,1.1,1.4 mg·L−1),导致二期出水氨氮增加(NH3,二期EFF≈1.9 mg·L−1),但二期出水总氮(TN,二期EFF≈9.8 mg·L−1)显著低于一期(TN,一期EFF≈11.5 mg·L−1)。然而,受设备及仪表问题限制,需通过手动调整3台表曝机启/闭时间且需手动定时测量DO才可实现对溶氧的控制,这极大增加了运行班组工作强度。因此,在实施后期(2020-11-12—2020-11-30)取消了对溶氧的人工干预,二期平均溶氧恢复至控制前水平(1.5,2.2,2.5 mg·L−1),此时二期出水氨氮恢复低值(NH3,二期EFF≈0.5 mg·L−1)且出水总氮(TN,二期EFF≈11.1 mg·L−1)开始高于一期出水(TN,一期EFF≈8.5 mg·L−1),该现象与模拟结论完全吻合。因此,建议该厂远期增加在线仪表维护,提高自动化水平。
3. 结论
1)得益于可靠的生物建模技术,污水处理厂的边界条件和真实运行参数得到评估与修正。利用校正后的生物模型不仅可以实现对整条工艺线中各点水质、水量的全部量化,还可以模拟对比不同工况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完成对水厂运行问题的梳理与诊断,并最终确定理想状态的最佳优化参数。
2)案例污水厂的优化实施效果表明,校正后的模型正确识别了该厂常规工况下的运行问题,基于生物模型提出的运行优化方案切实可行。将模型与应用相结合,不仅解决了案例厂脱水剂药耗过高问题,实现节能降耗,还确定了污水处理厂的远期控制策略与优化方向,亦证明了生物建模在污水处理厂运营问题诊断与运行优化的指导价值。
-
表 1 设计进水与出水水质指标
Table 1. Designed influent and effluent quality
mg·L-1 进水或出水 COD BOD5 SS NH3-N TN TP 进水 550 230 300 45 65 6 出水 ≤50 ≤10 ≤10 ≤5(8) ≤15 ≤0.5 注: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 ℃时的控制指标。 表 2 MBBR池设计参数
Table 2.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MBBR unit
需硝化的氮/(mg·L−1) 需反硝化的氮/(mg·L−1) 有效水深/m 污泥浓度/(mg·L−1) 总回流比 气量/(m3·h−1) 好氧区有效生物膜面积/m2 总停留时间/h 48.5 38.5 5.7 4 000 250%~400% 12 028 1.54×106 18.9 表 3 处理单元设计参数
Table 3.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treatment units
处理单元 设计参数 粗细格栅间、提升泵房及沉砂池 粗格栅2套,采用回转式机械粗格栅,栅宽1.2 m,栅条间隙20 mm,安装角度70°; 潜污泵4台(3用1备),单台流量600 m·h−1,扬程15 m,功率45 kW,变频控制; 细格栅2套,采用内进水孔板细格栅,渠道宽1.4 m,孔径3 mm,安装角度90°; 旋流沉砂池2座,池内径3.05 m,旋流沉砂设备2套,砂水分离器1台。 MBBR反应池 厌氧区:潜水搅拌器5台(4用1备),叶轮直径400 mm,转速980 r·min−1,功率4 kW; 缺氧区:低速推流器9台(8用1备),叶轮直径2 000 mm,转速42 r·min−1,功率6.5 kW; 好氧区:管式微孔曝气器2772套,规格:DN65、长度1.0 m、EPDM材质;拦截筒48个,规格:直径600 mm,长度1 200 mm、材质SS304;穿墙回流泵3台(2用1备),规格:流量520 L·s−1,叶轮直径600 mm,功率7.5 kW。 二沉池 辐流式沉淀池2座,直径30 m,表面负荷0.88 m·m−·h−1,有效水深为4 m。 深度处理车间 采用滤布滤池,平均滤速4.17 m·h−1,峰值滤速≤6.25 m·h−1,吸洗耗水率≤1%~3%。320 m过滤面积;反冲洗系统2套,反洗水泵流量54 m·h−1,扬程17 m,功率3.7 kW。 曝气系统 空气悬浮风机3台(2用1备),变频控制,流量101 m·min−1,压力 80 kPa,功率190 kW。 加药系统 除磷药剂:聚合氯化铝;外加碳源:乙酸钠;消毒药剂:次氯酸钠。 接触池及计量渠 有效容积700 m3,加氯量12 mg· L−1,不锈钢巴氏计量装置一套,喉宽0.5 m。 污泥处理系统 储泥池1座,有效容积250 m,双曲面搅拌机1台,功率2.2 kW; 离心式脱水机2台(1用1备),处理能力25~30 m·h−1,工作时间24 h·d−1。 -
[1] 张自杰, 林荣忱, 金儒霖, 等. 排水工程[J]. 5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174-248,371-376. [2] 沈耀良, 王宝贞. 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 理论与应用[M]. 2版.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3] 刘晨阳. 我国常用污水处理工艺概述[J]. 四川水利, 2018(1): 78-79. [4] 庄磊, 黄勇. 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探讨[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0, 41(1): 14-18. doi: 10.3969/j.issn.1009-2455.2010.01.004 [5] 李景贤, 罗麟, 杨慧霞. MBBR工艺的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 四川环境, 2007, 26(5): 97-101. doi: 10.3969/j.issn.1001-3644.2007.05.025 [6] 孙逊, 谢新各, 焦文海, 等. MBBR工艺强化污水脱氮除磷中试[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21): 152-156. [7] 王翥田, 宇振滨, 宋美芹. MBBR工艺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的应用[C]//2009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 2009: 223-227. [8] 王翥田, 叶亮, 张新彦, 等. MBBR工艺用于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2): 71-73. [9] 孟涛, 刘杰, 杨超, 等. MBBR工艺用于青岛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J]. 中国给水排水, 2013, 29(2): 59-61. doi: 10.3969/j.issn.1000-4602.2013.02.016 [10] 韩萍, 许斌, 宋美芹, 等. 团岛污水厂MBBR工艺的升级改造及运行效果[J]. 中国给水排水, 2014, 30(12): 110-114. [11] 施汉昌. 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中的节能降耗技术[J]. 水工业市场, 2014(4): 32-34. [12] 穆亚东, 俞晶, 穆瑞林. UCT工艺在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 给水排水, 2007, 33(3): 30-33. doi: 10.3969/j.issn.1002-8471.2007.03.008 [13] 郭姣, 高健磊, 李枫, 等. 进水方式与比例对UCT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J]. 河南科学, 2010, 28(10): 1331-1333. doi: 10.3969/j.issn.1004-3918.2010.10.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