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基于遥感FTIR-扩散模式反推模型的中国北方某石化企业石脑油罐区VOCs源强反演

王国龙, 董有智, 赵鹏, 高少华. 基于遥感FTIR-扩散模式反推模型的中国北方某石化企业石脑油罐区VOCs源强反演[J]. 环境化学, 2021, 40(6): 1877-1884.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20021901
引用本文: 王国龙, 董有智, 赵鹏, 高少华. 基于遥感FTIR-扩散模式反推模型的中国北方某石化企业石脑油罐区VOCs源强反演[J]. 环境化学, 2021, 40(6): 1877-1884.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20021901
WANG Guolong, DONG Youzhi, ZHAO Peng, GAO Shaohua. Inversion research in VOCs source emission of naphtha tank farm in a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in North China[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2021, 40(6): 1877-1884.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20021901
Citation: WANG Guolong, DONG Youzhi, ZHAO Peng, GAO Shaohua. Inversion research in VOCs source emission of naphtha tank farm in a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in North China[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2021, 40(6): 1877-1884.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20021901

基于遥感FTIR-扩散模式反推模型的中国北方某石化企业石脑油罐区VOCs源强反演

    通讯作者: Tel:0532-83786501,E-mail:gaosh.qday@sinopec.com
  •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事业部项目(CLY17073)资助

Inversion research in VOCs source emission of naphtha tank farm in a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in North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GAO Shaohua, gaosh.qday@sinopec.com
  • Fund Project: Refining Division of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CLY17073)
  • 摘要: 储罐是石化企业最常用的生产装置,更是最主要的无组织排放源之一,自储罐排放的无组织排放VOCs,一方面降低了油品质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针对于石化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建立了同时具备遥感FTIR和扩散模式反推法两者优势的源强反演模型,并在我国北方某石化企业20万m3石脑油罐区进行了6 d的外场监测,详尽的检验源强反演模型的实际应用状况,同时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储罐区VOCs排放特征提供参考,为工业面源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该石脑油罐区VOCs排放体量大,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明显;以扣除背景点的受体点VOCs作为该罐区的VOCs排放化学成分谱,其体积浓度百分比分别为:乙烯(8.48%)、乙烷(22.73%)、丙烷(10.35%)、异丁烷(8.10%)、己烷(7.11%)、庚烷(24.22%)、甲基叔丁基醚(6.90%);根据源强反演模型,20万m3石脑油罐区的VOCs排放量约为0.41 g·s−1,比指南公式法计算结果高45%,分析是由于指南公式法相关系数尚未实现“本土化”及监测时段的气象条件共同造成的。
  • 我国幅员辽阔,湖泊众多,全国1 km2以上的湖泊有2 759个,总面积达91 019 km2,占国土面积的0.95%[1]。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生态元素及理念,因此建设了大量的水体景观工程,即人工湖[2]。城市小型湖泊及人工湖能够影响城市微气候,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并参与生物修复过程,还具重要的美学和娱乐价值[2-3],以及重要的生态意义[4-5]。然而,这类湖泊通常水域面积较小、水深较浅、流速小、污染源受纳量较高且自净能力有限,容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6-9]。近5年来,我国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会破坏湖泊原有的自然景观,限制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5]

    富营养化城市湖泊的治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外学者就开展了湖泊生态治理的实践研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底泥疏浚、人工曝气、水生植物种植等[10-13]生态治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且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依据每个湖泊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某种或者多种生态治理技术对湖泊进行治理。

    温州大学明心湖是一个小型人工湖,占地面积约20 000 m2,平均水深0.50 m,因在湖中养有黑天鹅等水禽,又称“天鹅湖”。近年来,明心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湖水透明度低且TN、TP、COD等多项指标高于地表Ⅴ类标准,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聚集而形成水华。为提升明心湖景观、改善水质,学校于2020年4~5月实施了疏浚、曝气以及水生植物种植等多项生态治理措施。为探究此次生态治理工程的治理效果,本研究分别对工程治理前后的水质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连续监测,对明心湖的主要水源温瑞塘河河道进行了同步监测并以此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在对生态治理工程治理前后明心湖水质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监测分析的基础上,评估生态治理工程对小型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效果,旨在为此类小型人工湖的日常维护与生态治理治理提供参考样本和数据支持。

    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温州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以及大罗山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 km2,水面面积22 km2,灌溉面积3 213 km2。温瑞塘河水质满足Ⅳ类水要求的河段长度仅占15.0%,Ⅴ类及劣于Ⅴ类河段占85.0%,河床平均淤积层达0.8 m,最深达2.2 m,有大量的内源污染[14]

    明心湖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大学校园内,主要靠从旁边的温瑞塘河支流抽取河水进行补水。为了全面监治理前后明心湖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生物群落的变化,在明心湖内设置了4个采样位点 ,分别为位点1# (27°55′02″N, 120°41′48″E)、位点2# (27°55′03″N, 120°41′46″E)、位点3# (27°55′03″N, 120°41′45″E)、位点4# (27°55′05″N, 120°41′44″E)。此外,由于明心湖补水主要从旁边的温瑞塘河抽取,所以在温瑞塘河河道内也设置了4个采样位点作为对照,分别为位点5# (27°55′12″N, 120°41′41″E)、位点6# (27°55′09″N, 120°41′46″E)、位点7#(27°55′05″N, 120°41′52″E)、位点8# (27°55′01″N, 120°41′57″E)。

    理治措施主要包括3方面: 将湖中水体排空,对湖底进行冲洗并清淤,厚度约0.20 m,清除明心湖底表层沉积物,防止沉积物中营养盐再次向上覆水体释放; 从温瑞塘河支流中抽取河水,经砂砾过滤后注入湖中,水深达到0.50 m左右,在湖底种植莲属植物(荷花、睡莲)、苦草和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种植面积约占湖底面积的80%,以改善景观并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与污染物,净化水质并恢复水体生态功能; 禁养黑天鹅等水禽并采用喷泉曝气机进行曝气,以减少有机污染源并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从而提高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速率。采用以上生态治理措施对明心湖治理后,温州大学明心湖的景观改善显著,水生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水生动物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质量优良。

    参照《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 495—2009》和《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 494—2009》的相关要求,依据《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 493—2009》相关规范,采用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 (HACHHQ40d,哈希,美国) 现场测定水温、pH、DO;采用便携式电导率仪 (DDBJ-350F,上海雷磁,中国) 现场测定电导率;采用塞氏黑白盘测定SD;采用丙酮法测定Chl-a质量浓度;采用重铬酸盐法测定COD;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TN质量浓度;采用过硫酸钾消解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TP质量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NO3-N质量浓度;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NH4+-N质量浓度;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PO43-P质量浓度。

    浮游植物样品采集方法参照章宗涉等[15]的研究。在采集样品过程中,使用伸缩杆控制网孔直径为0.064 mm的25号浮游生物网,在水面以“∞”状拖动浮游生物网,重复多次。采集的水样装入50 mL聚乙烯样品瓶,加入样品体积2%~4%的甲醛溶液固定保存样品,用于浮游植物的定性检测。用采水器采集水样1 L,注入聚乙烯样品瓶中并加入15 mL鲁哥氏液 (Lugol’s solution) 及样品体积2%~4%的甲醛溶液混匀,用于浮游植物样品的固定保存与定量检测。浮游植物定量检测时,充分摇匀后,吸取0.1 mL水样置于0.1 mL浮游生物计数框内 (面积为20 mm×20 mm),在10×40倍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计数。浮游植物丰度的计算,见式 (1):

    stringUtils.convertMath(!{formula.content}) (1)

    式中:N为1 L水样中浮游植物个体数,个/mL(浮游动、植物细胞以“个”计数) ;V为水样体积 ,mL;Vs为浓缩样体积,mL;Va为计数体积,mL;n为计数所获得的个体数。浮游植物生物量浓度采用各种浮游植物的平均质量乘以丰度来计算,平均质量的计算参照《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中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Phyto-PAM浮游植物分析仪 (Heinz Walz GmbH,Effeltrich,Germany) 测定水样的Chl-a浓度,并将水样中的浮游植物按照蓝藻、绿藻、褐藻 (硅藻+甲藻) 种群进行群落类型的区分[16-18]

    使用伸缩杆控制25号浮游生物网做“∞”字形运动,缓慢拖动3~5 min,将样品用100 mL聚乙烯样品瓶收集,并立即加入样品体积3%~5%的甲醛溶液,用于浮游动物的定性检测。定量样品用2 L采水器采集,采集水样总计20 L。所有水样经25 号浮游生物网过滤后,用1 L聚乙烯样品瓶收集,之后加入甲醛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静置24 h,浓缩至100 mL后,倒置显微镜下鉴定并计数。浮游动物丰度的计算方法与浮游植物丰度的计算方法相同。浮游动物生物量浓度采用各类群浮游动物的平均质量乘以丰度来计算。平均质量参照《淡水浮游动物的定量方法》中的方法。

    采用 SPSS 22.0软件对水质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以检验各采样点之间水环境因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OriginPro 2020进行浮游植物与水质相关性分并绘图。采用优势度 Y 来表征浮游动、植物种类结构特征,计算方法,见式 (2) :

    stringUtils.convertMath(!{formula.content}) (2)

    式中:N为样品中所有种的细胞总数;Ni为样品中第i种的细胞数;fi为第i种在各采样点出现的频率。取浮游生物优势度 Y ≥ 0.02为优势种[19]

    检测结果表明,生态治理后,明心湖水体透明度显著升高,有机污染物含量显著下降,水质明显改善。明心湖和温瑞塘河治理前水质的变化,见图1

    图 1  明心湖和温瑞塘河治理前后水质的变化

    图1 可知,治理后,明心湖表层水体的COD、TN、TP显著 (P<0.05) 下降。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治理后明心湖水体的TN平均质量浓度由Ⅴ类水水平 (>2.00 mg/L) 降至Ⅱ类水水平 (0.50~1.00 mg/L);TP平均质量浓度由Ⅴ类水水平 (0.20 mg/L)降至Ⅲ类水水平 (0.05 mg/L);平均COD由Ⅴ类水水平 (>40.00 mg/L)降至Ⅲ类水水平(20.00~30.00 mg/L),显示出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已有研究[20]表明,水生植物种植等生态治理措施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营养盐、有机与无机污染物,从而使湖泊的水质得到改善。

    此外,SD平均值由治理前的0.14 m上升至0.31 m以上,DO平均质量浓度由治理前的7.06 mg/L上升至10.53 mg/L,而pH平均值由7.28上升至8.10。SD的显著 (P<0.05) 提升可能与底泥疏浚与水生植物种植有关[21]。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吸附和过滤作用,降低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增加透明度,净化水质[22];此外,其还可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形成遮光效应并分泌克藻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浮游藻类的过量繁殖,减少水华的暴发,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的水环境[23]。生态治理后,明心湖水体的DO显著 (P<0.05) 升高,这可能与曝气及禁养水禽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降低有关。

    治理措施对明心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起到了改善作用。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浮游植物的变化,见图2

    图 2  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浮游植物的变化

    图2可知,治理前,明心湖中的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和Chl-a质量浓度均显著 (P<0.05) 高于温瑞塘河,且变化趋势相似。治理前明心湖中的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1.40×107 个/mL,平均生物量为3.14 mg/L,平均Chl-a质量浓度为28.34 µg/L;温瑞塘河中的平均浮游植物丰度为1.20×107 个/mL,平均生物量为3.37 mg/L,平均Chl-a质量浓度为18.25 µg/L。治理后,除5月份外,明心湖中的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和Chl-a质量浓度均低于温瑞塘河,分别降低了17%、14%、18%。通常情况下,清洁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较多,而生物量较小[24-25]。治理后,明心湖中的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及Chl-a质量浓度均显著 (P<0.05) 降低。已有研究[18, 26-27]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温、TN、TP、COD之间呈显著相关。

    以不同类群浮游藻类即蓝藻、绿藻、硅藻的Chl-a含量与水体中总Chl-a含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表示各种群相对丰度在一年中的消长状况,结果表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的浮游植物全年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蓝藻主要在夏秋季出现,并且占比很小 。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表层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群相对丰度的变化,见图3

    图 3  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表层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群相对丰度的变化

    图3可知,治理前,明心湖和温瑞塘河的绿藻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50%和45%,硅藻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50%和55%,未出现蓝藻。治理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绿藻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69%和51%,硅藻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27%和42%,蓝藻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4%和7%。这表明生态治理后明心湖的水体更适宜绿藻生长。此外,明心湖和温瑞塘河全年的浮游植物群落类型为绿藻-硅藻型。

    治理后,明心湖中绿藻种群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监测结果表明,治理后绿藻单角盘星藻和空球藻的丰度和优势度显著 (P<0.05) 增加 ,见表2。文献[28-30]表明,曝气引起的浮游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重新分布有利于浮游植物获取光和营养,能够显著提升绿藻和硅藻种群的生长。一般来说,硅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5~20 ℃ ,绿藻为15~30 ℃,而蓝藻在温度30 ℃以上也可以较好地生长[31-32]。因此,在春夏季节交替时,随着水温的升高,绿藻丰度会增加[33-34],相对丰度也会相应提高。治理前后,明心湖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化微小,且与温瑞塘河一致性较强。这可能是由于明心湖经常抽取温瑞塘河的河水进行补水所致。有研究[35-36]表明,引水水源与湖泊水质和浮游生物有显著相关性。而明心湖和温瑞塘河均在夏秋季节出现少量蓝藻,这也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8]一致。

    表 2  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浮游动物优势种及其优势度的变化
    门类优势种治理前治理后
    明心湖温瑞塘河明心湖温瑞塘河
    轮虫矩形龟甲轮 Keratella quadrata0.050.060.040.20
    针簇多肢轮 Polyarthra trigla0.120.200.130.05
    壶状臂尾轮 Brachionus urceus0.200.020.03
    晶囊轮 Asplanchna0.060.080.060.11
    真翅多肢 Polyarthra euryptera0.080.030.06
    截头皱甲轮 Ploesoma truncatum0.040.020.11
    长三肢轮 Filinia longiseta0.040.05
    脾状四肢轮 Tetramastix opoliensis0.110.04
    圆筒异尾轮 Trichcerca cylindrica0.05
    萼花臂尾轮 Brachionus calyciflorus0.020.040.030.11
    独角聚花轮 Conochilus unicornis0.06
    枝角类长肢秀体 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0.080.070.030.04
    微型裸腹 Moina micrura0.040.17
    多刺裸腹 Moina macrocopa0.030.030.040.03
    长额象鼻 Bosmina longirostris0.020.090.060.08
    平突船卵 Scapholeberis kingi0.21
    桡足类近邻剑水 Cyclops vicinus0.020.030.030.03
    广布中剑水 Mesocyclops leuckarti0.020.060.030.06
    注:“-”表示优势度未达到0.02。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治理前后,明心湖与温瑞塘河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为硅藻和绿藻。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浮游植物优势种及其优势度的变化,见表1

    表 1  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浮游植物优势种及其优势度的变化
    门类优势种治理前治理后
    明心湖温瑞塘河明心湖温瑞塘河
    硅藻门脆杆 Fragilaria sp.0.040.070.020.09
    针杆 Synedra sp.0.030.060.020.04
    桥弯 Cyclotella sp.0.020.03
    异极 Gomphonema sp.0.030.020.02
    变异直链 Aulacoseira varians0.040.060.030.03
    小环 Cyclotella sp.0.040.060.040.03
    舟形 Navicula sp.0.040.02
    颗粒直链 Aulacoseira granulate0.090.090.090.09
    绿藻门Chlamydomonas sp.0.020.040.030.03
    空球 Eudorina sp.0.030.09
    弓形 Schroederia sp.0.020.02
    小球 Chlorella sp.0.030.020.02
    针形纤维 Ankistrodesmus acicularis0.030.030.02
    单角盘星 Pediastrum simplex0.060.090.05
    二形栅 Scenedesmusdimorphus0.020.040.02
    二尾栅 Scenedesmus bicauda0.020.03
    四尾栅 Scenedesmus quadricauda0.040.050.030.03
    四足十字 Crucigenia tetrapedia0.03
    新月 Closterium sp.0.030.030.02
    纺锤 Elakatothrix sp.0.02
    Cosmarium sp.0.040.030.020.02
    隐藻门Cryptomonas sp.0.050.050.03
    裸藻门Euglena sp.0.070.03
    梭形裸 Euglena acus0.060.08
    裸囊 Trachelomonas sp.0.020.040.04
    蓝藻门隐球 Aphanocapsa sp.0.050.04
    注:“-”表示优势度未达到0.02。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表1可知,治理前,明心湖中优势度最大的浮游植物是颗粒直链藻 (Aulacoseira granulate) 和单角盘星藻 (Pediastrum simplex)空球藻 (Eudorina sp.);温瑞塘河中优势度最大的浮游植物是脆杆藻 (Fragilaria sp.)和颗粒直链藻。治理后,明心湖与温瑞塘河浮游植物优势种仍有很多是相同的,包括脆杆藻、针杆藻 (Synedra sp.)、桥弯藻 (Cyclotella sp.)、变异直链藻 (Aulacoseira varians)、小环藻 (Cyclotella sp.)、衣藻 (Chlamydomonas sp.)四尾栅藻 (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鼓藻 (Cosmarium sp.) 等。但是优势度有较大差别,其中明心湖中脆杆藻和针杆藻的优势度显著 (P<0.05) 低于温瑞塘河。治理后,明心湖裸藻的优势度显著 (P<0.05) 降低,而单角盘星藻和空球藻优势度显著 (P<0.05) 增加。

    治理后明心湖浮游动物的丰度与生物量显著 (P<0.05) 降低 ,并且与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中浮游动物丰度和浓度的变化,见图4

    图 4  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中浮游动物的变化

    治理前,明心湖中的浮游动物丰度 (图4a) 和生物量 (图4b) 均显著 (P<0.05) 高于温瑞塘河,其平均丰度分别为1 508.00和486.00个/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60和3.47 mg/L。治理后,除了在5月份明心湖的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显著 (P<0.05) 高于温瑞塘河外,其他月份均略低于温瑞塘河。治理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中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825.00和514.00个/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63和3.25 mg/L。这可能与浮游动物种群丰度的变化主要受饵料供应调控有关[29, 37]。浮游动物是水体中较为敏感的环境指示生物[38],同时水体中其他环境因素 (如水温、溶解氧等,以及鱼类等) 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都会对其群落结构产生重要影响[39-40]

    与温瑞塘河相比,治理后明心湖中的桡足类中近邻剑水蚤优势度显著增加。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表层水体中浮游动物种群相对丰度的变化,见图5

    图 5  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表层水体中浮游动物种群相对丰度的变化

    治理前,明心湖 (图5a) 与温瑞塘河 (图5b) 浮游动物相对丰度的变化均不显著 (P>0.05) ,且轮虫占比均较大。治理后,明心湖中桡足类占比有所增加,枝角类占比则有所降低,轮虫仍占绝对优势。治理前明心湖中桡足类、枝角类和轮虫类的平均相对丰度为7%、36%和57%,而治理后三者的平均相对丰度为11%、14%和75%。与之相对应,治理前,同一时段温瑞塘河中桡足类、枝角类和轮虫类的平均相对丰度为17%、22%和61%,而治理后同一时段三者的平均相对丰度为20%、15%和65%。

    治理后,明心湖与温瑞塘河中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多样性有所增加。治理前后明心湖和温瑞塘河浮游动物优势种及其优势度的变化,见表2

    表2可知,治理前后,明心湖与温瑞塘河中浮游动物优势种均为轮虫和枝角类 ,且治理前后明心湖中优势度最大的浮游动物分别是平突船卵溞 (Scapholeberis kingi) 和螺形龟甲轮虫 (Keratella cochlearis);温瑞塘河中优势度最大的浮游动物分别是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 trigla) 和矩形龟甲轮虫 (Keratella quadrata)。治理前后,明心湖与温瑞塘河中相同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包括裂足臂尾轮虫 (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裂痕龟纹轮虫 (Brachionus fissa)、螺形龟甲轮 、矩形龟甲轮虫、针簇多肢轮虫、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calyciflorus)长肢秀体溞 (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近邻剑水蚤 (Cyclops vicinus)和广布中剑水蚤 (Mesocyclops leuckarti)等。治理后,明心湖中枝角类平突船卵溞和长肢秀体溞的优势度显著 (P<0.05) 降低,而长额象鼻溞 (Bosmina longirostris) 和多刺裸腹溞 (Moina macrocopa) 的优势度有所增加。治理后,明心湖与温瑞塘河中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多样性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水质改善有关。水体富营养化会降低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抑制非耐污种的生长[41-42]。治理前后,轮虫的相对丰度在温瑞塘河与明心湖中均占比较高 ,见图5,壶状臂尾轮虫 (Brachionus urceus) 优势度显著 (P<0.05) 降低。耐污的枝角类平突船卵溞、长肢秀体溞以及壶状臂尾轮虫丰度的优势度的降低(图5 b, 表3) 可能也与水质改善有关。枝角类作为浮游甲壳动物的一种,广泛分布在淡水中,经常在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大量暴发,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降低时,暴发情况会减弱[5, 43]。如耐污种微型裸腹溞,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判别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示生物[44]。在对江苏省宜兴市的临溪河进行生态治理后,该水体中的轮虫优势种由治理前的壶状臂尾轮虫等耐污种转变为了针簇多肢轮虫等寡污种[45]

    (1)生态治理治理后,温州大学明心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COD、TN 、生物量和TP质量浓度显著降低,DO、SD和pH显著上升,表明生态治理对该类型湖泊的水质改善效果较好。

    (2)治理后,浮游植物种类及优势种变化不显著,但浮游植物丰度、浓度和Chl-a质量浓度显著降低。同时,绿藻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单角盘星藻和空球藻等绿藻的优势度显著上升,表明治理后水质改善有利于绿藻的生长。

    (3)治理后,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降低,枝角类的相对优势度显著下降。而桡足类和轮虫类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这表明水质改善及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对浮游动物种群具有调控作用。

  • 图 1  罐区外场监测布设图

    Figure 1.  Arrangement of monitoring sites around the tank area

    图 2  监测时段背景点与受体点VOCs浓度值

    Figure 2.  VOCs concentration in receptors and background during monitoring period

    图 3  20万m3石脑油罐区VOCs成分谱

    Figure 3.  Chemical profile of VOCs emitted from 200 thousand cubic meters tank area

    图 4  20万m3石脑油罐区VOCs排放量反演结果

    Figure 4.  Estimate of annual VOCs emission amount by the 200 thousand cubic meters tank area

    图 5  20万m3石脑油罐区10月份VOCs排放量估算结果

    Figure 5.  Estimate of VOCs emission by the 200 thousand cubic meters tank area in October

    表 1  现场数据采集详细状况

    Table 1.  Detail conditions of VOCs date acquisition

    实验编号Experiment number监测日期Monitoring date风向Wind direction风速/(m·s−1)Wind speed 大气稳定度Atmospheric stability光程长度/mOptical path length
    12017.10.10西3.9—5.7C,C—D205
    22017.10.11西3.7—6.9C,C—D205
    32017.10.12西4.1—6.8C,C—D204
    42017.10.14西4.1—6.5C,C—D205
    52017.10.16西、西-西北3.9—6.3C,C—D205
    62017.10.17西、西-西南4.1—6.9C,C—D205
      C,弱不稳定。C, Less stable. D,中性;D, Neutral.
    实验编号Experiment number监测日期Monitoring date风向Wind direction风速/(m·s−1)Wind speed 大气稳定度Atmospheric stability光程长度/mOptical path length
    12017.10.10西3.9—5.7C,C—D205
    22017.10.11西3.7—6.9C,C—D205
    32017.10.12西4.1—6.8C,C—D204
    42017.10.14西4.1—6.5C,C—D205
    52017.10.16西、西-西北3.9—6.3C,C—D205
    62017.10.17西、西-西南4.1—6.9C,C—D205
      C,弱不稳定。C, Less stable. D,中性;D, Neutral.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实验1中 14种VOCs化合物推算结果

    Table 2.  Calculation case of 14 species at experiment-1

    污染物CompoundsC/(mg·m−3·m)Q/(g·s−1
    乙烯0.04900.0140
    乙烷0.15690.0460
    丙烷0.11170.0347
    正丁烯0.01270.0054
    异丁烯0.00640.0033
    正丁烷0.04670.0155
    异丁烷0.09300.0267
    戊烷0.01690.0051
    己烷0.13970.0414
    庚烷0.59290.1843
    甲醛0.00930.0027
    乙醛0.02980.0089
    甲基叔丁基醚0.12700.0370
    甲苯酚0.00040.0001
    污染物CompoundsC/(mg·m−3·m)Q/(g·s−1
    乙烯0.04900.0140
    乙烷0.15690.0460
    丙烷0.11170.0347
    正丁烯0.01270.0054
    异丁烯0.00640.0033
    正丁烷0.04670.0155
    异丁烷0.09300.0267
    戊烷0.01690.0051
    己烷0.13970.0414
    庚烷0.59290.1843
    甲醛0.00930.0027
    乙醛0.02980.0089
    甲基叔丁基醚0.12700.0370
    甲苯酚0.00040.0001
    下载: 导出CSV
  • [1] 邵俊伟, 吕金泽, 李激, 等. 多孔TiO2空心球降解挥发性有机物的性能 [J]. 环境化学, 2019, 38(10): 2195-2202.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18112607

    SHAO J W, LV J Z, LI J, et al. The degrad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porous TiO2 hollow spheres [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2019, 38(10): 2195-2202(in Chinese).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18112607

    [2] HATFIELD M L, HARTZ K E H.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rom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mixture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1, 45(13): 2211-2219. doi: 10.1016/j.atmosenv.2011.01.065
    [3] 宋荣娜, 杨晓芳, 吕明晗, 等. HS-SPME-GC/MS同时测定污废水中多种VOCs异味物质 [J]. 环境化学, 2019, 38(5): 1047-1056.

    SONG R N, YANG X F, LV M H,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various odorous VOC substances in sewage wastewater by HS-SPME-GC/MS [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2019, 38(5): 1047-1056(in Chinese).

    [4] 王晓彤, 揣玉凤, 王丽芳, 等. 室内VOCs对学龄前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和湿疹的影响 [J]. 环境化学, 2018, 37(9): 1901-1909.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17110904

    WANG X T, CHUAI Y F, WANG L F,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nd indoor VOCs and asthma, allergic rhinitis, eczema in preschool children [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2018, 37(9): 1901-1909(in Chinese).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17110904

    [5] DUMANOGLU Y, KARA M, ALTIOK H, et al.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in a heavily industrialized region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4, 98: 168-178. doi: 10.1016/j.atmosenv.2014.08.048
    [6] 周学双, 崔书红, 童莉, 等. 石化化工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排查及估算方法研究与实践[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5: 89-90.

    ZHOU X S, CUI S H, TONG L, et 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vestigation and estimation of VOC pollution sources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Press, 2015: 89-90(in Chinese).

    [7] MACTEC Federal Programs. Evaluating petroleum industry VOC emissions in delaware, New Jersey and Southeastern Pennsylvania [EB/QL]. [2019-09]. https://s3.amazonaws.com/marama.org/wp-ontent/uploads/2019/09/04185307/refineryVOC_1003.pdf.
    [8] 刘敏敏, 刘芳, 王永强, 等. 石化企业储罐大呼吸损耗影响因素的分析 [J]. 化工环保, 2017, 37(3): 357-361. doi: 10.3969/j.issn.1006-1878.2017.03.019

    LIU M M, LIU F, WANG Y Q, et al. Analysis on factors affecting breathing loss of storage tank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2017, 37(3): 357-361(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6-1878.2017.03.019

    [9] 吴宏章, 黄维秋, 杨光, 等. 内浮顶油罐“小呼吸”对环境影响过程的分析 [J]. 环境科学, 2013, 34(12): 4712-4717.

    WU H Z, HUANG W Q, YANG G, et al.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VOCs concentration field with oil static breathing loss in internal floating roof tank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3, 34(12): 4712-4717(in Chinese).

    [10] 阿克木·吾马尔, 蔡思翌, 赵斌, 等. 油品储运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评估 [J]. 化工环保, 2015, 35(1): 64-68. doi: 10.3969/j.issn.1006-1878.2015.01.013

    AKEMU W M E, CAI S Y, ZHAO B,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oil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2015, 35(1): 64-68(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6-1878.2015.01.013

    [11] 吕兆丰, 魏巍, 杨干, 等. 某石油炼制企业VOCs排放源强反演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0): 2958-2963. doi: 10.3969/j.issn.1000-6923.2015.10.010

    LV Z F, WEI W, YANG G, et al. Inversion research in VOCs source emission of a petroleum refinery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5, 35(10): 2958-2963(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6923.2015.10.010

    [12] 王栋成, 林国栋, 徐宗波.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154-157.

    WANG D C, LIN G D, XU Z B. Practical technology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press, 2010: 154-157(in Chinese).

    [13] 赵东风, 张鹏, 戚丽霞, 等. 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石化企业无组织排放源强 [J]. 化工环保, 2013, 33(1): 71-75. doi: 10.3969/j.issn.1006-1878.2013.01.017

    ZHAO D F, ZHANG P, QI L X, et al. Accounting of fugitive emission source intensity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by ground concentration reverse calculation method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2013, 33(1): 71-75(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6-1878.2013.01.017

    [14] 王静, 王栋成, 张爱英, 等. 确定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技术方法研究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09): 75-77, 119. doi: 10.3969/j.issn.1003-6504.2007.09.026

    WANG J, WANG D C, ZHANG A Y, et al. Study on the technical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health protection distanc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09): 75-77, 119(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3-6504.2007.09.026

    [15] 邹兵, 王国龙, 赵东风. 石化罐区挥发性有机物源强反演技术的研究 [J]. 环境工程, 2017, 35(10): 87-90.

    ZOU B, WANG G L, ZHAO D F. Technology of deducing emission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petrochemical tank by inverse dispersion modeling [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7, 35(10): 87-90(in Chinese).

    [16] 赵玉迪.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多组分污染气体浓度反演方法研究[D]. 西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8.

    ZHAO Y D. Research on multi-components concentration retrieving methods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D]. Xi’ 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in Chinese).

    [17] 高乾坤. 工业燃烧高温气体红外辐射光谱检测技术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GAO Q K. Detect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gas with high temperature in industrial combustion[D].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7(in Chinese).

    [18] 刘文清, 陈臻懿, 刘建国, 等. 中国大气环境光学探测研究 [J]. 遥感学报, 2016, 20(5): 724-732.

    LIU W Q, CHEN Z Y, LIU J 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optical observations f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n China [J].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6, 20(5): 724-732(in Chinese).

    [19] 朱超. FTIR环境监测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13.

    ZHU C. Research of several key technologies fo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FTIR[D]. Hef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in Chinese).

    [20] 陆立群. 石化企业储罐无组织排放VOC的定量研究[D]. 上海: 东华大学, 2007.

    LU L Q. Study on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methods for fugitive emission fron tanks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D]. Shanghai: Dong Hua University, 2007(in Chinese).

    [21]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EB/QL]. [2019-3-4]. http://www.meee.gov.cn/gkml/hbb/bgt/201511/t20151124_317577.htm.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ork guide for VOCs Pollution Source Investiga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EB/QL]. [2019-3-4]. http://www.meee.gov.cn/gkml/hbb/bgt/201511/t20151124_317577.htm(in Chinese).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2025-050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5.7 %DOWNLOAD: 5.7 %HTML全文: 89.1 %HTML全文: 89.1 %摘要: 5.2 %摘要: 5.2 %DOWNLOADHTML全文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96.0 %其他: 96.0 %XX: 2.5 %XX: 2.5 %上海: 0.1 %上海: 0.1 %内网IP: 0.1 %内网IP: 0.1 %北京: 0.5 %北京: 0.5 %咸宁: 0.1 %咸宁: 0.1 %广州: 0.3 %广州: 0.3 %扬州: 0.1 %扬州: 0.1 %杭州: 0.1 %杭州: 0.1 %贵阳: 0.1 %贵阳: 0.1 %其他XX上海内网IP北京咸宁广州扬州杭州贵阳Highcharts.com
图( 5)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57
  • HTML全文浏览数:  2657
  • PDF下载数:  7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2-19
  • 刊出日期:  2021-06-27
王国龙, 董有智, 赵鹏, 高少华. 基于遥感FTIR-扩散模式反推模型的中国北方某石化企业石脑油罐区VOCs源强反演[J]. 环境化学, 2021, 40(6): 1877-1884.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20021901
引用本文: 王国龙, 董有智, 赵鹏, 高少华. 基于遥感FTIR-扩散模式反推模型的中国北方某石化企业石脑油罐区VOCs源强反演[J]. 环境化学, 2021, 40(6): 1877-1884.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20021901
WANG Guolong, DONG Youzhi, ZHAO Peng, GAO Shaohua. Inversion research in VOCs source emission of naphtha tank farm in a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in North China[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2021, 40(6): 1877-1884.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20021901
Citation: WANG Guolong, DONG Youzhi, ZHAO Peng, GAO Shaohua. Inversion research in VOCs source emission of naphtha tank farm in a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in North China[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2021, 40(6): 1877-1884.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20021901

基于遥感FTIR-扩散模式反推模型的中国北方某石化企业石脑油罐区VOCs源强反演

    通讯作者: Tel:0532-83786501,E-mail:gaosh.qday@sinopec.com
  • 1. 中国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青岛,266000
  • 2. 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储罐技术研究所,徐州,221008
  • 3. 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天津输油处,天津,300451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事业部项目(CLY17073)资助

摘要: 储罐是石化企业最常用的生产装置,更是最主要的无组织排放源之一,自储罐排放的无组织排放VOCs,一方面降低了油品质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针对于石化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建立了同时具备遥感FTIR和扩散模式反推法两者优势的源强反演模型,并在我国北方某石化企业20万m3石脑油罐区进行了6 d的外场监测,详尽的检验源强反演模型的实际应用状况,同时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储罐区VOCs排放特征提供参考,为工业面源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该石脑油罐区VOCs排放体量大,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明显;以扣除背景点的受体点VOCs作为该罐区的VOCs排放化学成分谱,其体积浓度百分比分别为:乙烯(8.48%)、乙烷(22.73%)、丙烷(10.35%)、异丁烷(8.10%)、己烷(7.11%)、庚烷(24.22%)、甲基叔丁基醚(6.90%);根据源强反演模型,20万m3石脑油罐区的VOCs排放量约为0.41 g·s−1,比指南公式法计算结果高45%,分析是由于指南公式法相关系数尚未实现“本土化”及监测时段的气象条件共同造成的。

English Abstract

  • 石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给国民带来了极大的能源和经济利润,同时也属于重大的污染源。其中大气污染以无组织排放为主,污染物主要是种类繁多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是一类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是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1-2],本身也具有毒理特性,对人体肝脏、血液健康等具有剧烈的生理毒害作用[3-4],部分污染物三氯甲烷、四氯乙烯、苯等对人体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5],其污染物排放清单和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储罐是石化企业最常用的生产装置,更是最主要的无组织排放源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千万吨级的VOCs从有机液体储罐挥发到大气中[6];美国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美国18家石油公司各项污染源VOCs排放量中,储存过程中VOCs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29%[7]。自储罐产生的无组织排放VOCs,一方面降低了油品质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并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8-10]

    目前世界各国自有其适用的储罐无组织排放VOCs定量方法,或是半经验半理论法,或是纯经验法,比如美国环保署EPA推荐方法、美国石油协会API经验法、日本资源能源厅方法等。我国亦于2015年出台了《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然而工作指南中的核算方法是以EPA推荐方法为基准的,相关参数也是基于美国储罐构造现状推导出的,而由于在原料品质、储罐设计标准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

    扩散模式反推法,计算精准、需求污染源信息少、示踪气体扩散过程拟合效果好,是工业点源、面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的重要方法,在工业无组织排放源强特征研究中应用广泛[11-14]。然而传统的扩散模式反推法,多采用以电化学和气相色谱为主的定点采样分析方法,就其本身而言,具有采样分析过程复杂、耗费人力物力大、测量范围小、只能反映监测区域定时、定点、局部的监测结果,不能实现大范围区域环境监测,无法实现实时在线自动监测,不能满足及时、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动态和污染源动态变化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国科技工作者将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本文以遥感FTIR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针对于石化罐区VOCs源强的核算方法:基于遥感FTIR的扩散模式反推法[15],旨在为我国石化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核算方法的构建提供数据、技术支持。

  • 如果已知污染源下风向某点位的浓度及影响排放的相关信息,根据大气扩散理论,则可以计算出污染源的排放量,这是传统扩散模式反推法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扩散模式反推法相比,本文所建立的源强反演模型的创新点在于以遥感FTIR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定点监测技术,摆脱了以电化学和气相色谱为代表的定点采样分析方法所带来的局限性问题,并同时保留了遥感FTIR监测技术与扩散模式反推法两者的优势。

    FTIR是一种基于光的干涉原理基础上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的红外光谱监测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16]。遥感FTIR能够实现大范围的环境监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在环境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7],但在研究气体组分或颗粒物浓度时,遥感FTIR的测定结果只能获得光路积分浓度数据(path integrated concentrations),不能直接反应待测参数(如气体浓度)在空间的分布,应用受到了限制。

    如果一个模型能够精准的模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过程,任何可以测量且与大气扩散模型及污染物排放量Q相关的指标都可以用来表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Q。光路积分浓度PICs即为一合适指标,既避免了遥感FTIR不能直接反应待测参数(如气体浓度)的难题,又发挥了光路积分浓度的优势,如避免了定点采样分析所带来数据波动性问题,可以进行大范围的现场监测、测量速度快、灵敏度高、反应大范围浓度变化等[18-19]

    扩散模式反推法成功的关键其一便在于选择合适的大气扩散模型,考虑到模型的工程适用性,选择工业上应用最为普遍且经过大量实验验证过的高斯模型。在工程应用中,多将石化罐区简化为面源进行处理,常用的面源模式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即ATDL模式和虚点源模式后置法。相比更适用于城市尺度大范围计算的ATDL模式,后置虚点源法更适用于工业面源。

    反演模型成功的关键其二在于光路积分浓度PICs与排放量Q之间联系的建立。由于高斯模式在数理上具有解析形式,极大的降低了PICs与Q之间关系建立的难度。即基于监测光路与主导风向垂直假设,将点式浓度沿监测光路积分,依托高斯大气扩散模型,则可构建公式(1):

    式中,uH高度处平均风速(m·s−1),σy为水平方向扩散参数(m),σy0为水平方向初始扩散参数(m),σz为垂直方向扩散参数,σz0为垂直方向初始扩散参数(m);CL为受体光路监测浓度(mg·m−3·m),Cb为背景光路监测浓度(mg·m−3·m),x为顺风向距离(m),y为横风向距离(m),H为有效源高(m),QP为污染源监测时段的排放量反算结果(mg·s−1)。

  • 本研究所选取的20万m3石脑油实验罐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某石化企业烯烃部东南角,罐区北侧和西侧周边有稀疏的建筑物,且高度普遍较低,西北角约500 m处有一污水处理装置,南侧和东侧为开阔荒野地带,无公路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车流量极少,其它污染源的影响较小,满足反演模型的应用条件。

    在进行外场监测之前,进行了近一周的气象观测和现场勘查,以确定上下风向的监测点位,气象观测表明主导风向为西风,在该风向条件下,20万m3石脑油罐区的上下风向均有足够的开阔地,以布设OP-FTIR及辅助设备。

    外场监测工作于2017年10月份持续进行了6 d,每天至少进行6 h上下风向连续不间断的光谱数据与气象数据同步采集,其中背景光谱数据采集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实施,VOCs排放光谱数据采集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进行,气象数据采集主要包括风向、风速、云量、温度、监测时间、大气压强等。外场监测布设详见图1

    在进行现场应用之前,已于我国北方某实验基地进行反演模型准确性验证及边界适用条件探索,研究表明,其监测点位的设置及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背景监测点位应设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光路至污染源的监测距离应足够长,以避免污染源自身扩散对背景点位监测的干扰;(2)VOCs排放监测应设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监测距离需适中,以保证污染物扩散均匀,并满足所选用仪器设备的灵敏度需求,监测极限距离由监测设备与现场地形条件共同决定;(3)根据主导风向布置OP-FTIR主机与角锥反光镜,以保证主导风向与光束路径近似垂直,风向波动角度以小于15°为宜;(4)风速、大气稳定度、数据采集周期等分别以>1 m·s−1、C—E、15—60 min为宜,在本实验中以15 min为一个数据采集周期。

  • 外场实验在2017年10月份开展,由于进行了6 d连续监测,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也极为相近,具体数据采集状况如表1所示。

    经过6 d的外场实验,共计采集光谱及气象数据76组,通过遥感FTIR监测仪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共计检出14种VOCs化合物,包括7种烷烃、3种烯烃、1种苯系物以及3种醛醚酚等其它化合物,将其浓度之和定义为VOCs。根据监测时间,将监测数据编为实验1—6,其背景点与受体点VOCs浓度如图2所示,实验5、实验6受体点VOCs浓度虽有一定波动,但整体上14种VOCs化合物的光路积分浓度均比较稳定,标准偏差约为0.31,说明20万m3石脑油罐区VOCs无组织排放稳定,适用于源强反演模型进行源强反演,此外受体点与背景点VOCs浓度存在明显差异,显示了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对周边环境的显著影响,针对于实验5、实验6受体点VOCs排放浓度的差异性,后续将结合核算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 受体点和背景点不止在VOCs浓度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在污染物成分上有着显著差异。在背景点中乙烯、乙烷所占比例最大,特别是乙烯占总体积浓度的30%,而在受体点中,乙烯的体积浓度百分比明显降低,仅占总体积浓度的8.48%,乙烷、庚烷的浓度明显增高,约占总体积浓度的50%。受体点和背景点之间VOCs的浓度差异以及污染物化学成分上的明显差异表明,20万m3石脑油罐区VOCs排放量大,对局地大气环境影响明显,可以使用源强反演模型进行VOCs排放量反演。

    将剔除了背景点浓度的受体点VOCs作为该20万m3石脑油罐区所做的贡献,并以之来组成20万m3石脑油罐区VOCs排放成分谱图,其中14种主要的化合物体积浓度百分比如图3所示,20万m3石脑油罐区排放的VOCs主要成分为乙烯、乙烷、丙烷、异丁烷、己烷、庚烷、甲基叔丁基醚,其体积浓度百分比分别为8.48%、22.73%、10.35%、8.10%、7.11%、24.22%、6.90%。

  • 表2以10月10日实验1为例进行说明,依据本文提出的源强反演模型对14种主要污染物进行源强反演,以14种污染物之和作为VOCs的主要代表物质,进而计算20万m3石脑油罐区VOCs的排放量Q,其中∆C代表两者的浓度差值。

    本研究共计进行了6组实验,获得了76组实验数据,将6组实验的VOCs源强反演数值总结至图4。如图4所示,前4组实验VOCs浓度基本保持稳定,在1.38 mg·m−3·m上下波动,而实验5、实验6 VOCs浓度存在一定差异,分别为1.95 mg·m−3·m和0.98 mg·m−3·m,同时反映到20万m3石脑油罐区VOCs年排放量上也有相似的规律,以前4组实验稳定数据作为20万m3石脑油罐区的核算基准,可得其排放量为0.38—0.42 g·s−1,均值为0.41 g·s−1,而实验5与实验6的核算结果分别为0.55 g·s−1和0.26 g·s−1

    对6组实验数据中的异常结果进行分析,实验5,污染物VOCs浓度明显高于其它实验,经与企业工作人员协商,罐区运行状态并无异常,与其它监测时段运行状态一致,下风向受体点污染物VOCs浓度偏高是受到西北侧污水处理单元的影响,而导致监测浓度并不仅仅来源于20万m3石脑油罐区,而是多源的叠加,监测数据明显异常,进而导致源强反演结果明显过大,实验6,参考采集的气象数据,实验6主导风向成西-西南风,而20万m3石脑油罐区西南侧为空旷地带,导致监测数据有所减小,亦使得数据的采集不符合反演模型的适用要求,反算结果误差较大。

  • 虽然通过源强反演模型对20万m3石脑油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进行了源强反演,源强反演结果稳定,但是为了比较反演结果的准确性,仍需要与其它核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当下国内外主要的石化罐区无组织排放核算办法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半经验半理论方法,主要包括美国EPA推荐方法、中国《石油库节能设计导则》方法、中国石油化工(CPCC)估算法等,另一种是纯经验方法,主要包括美国石油协会(API)经验方法、欧盟排放系数方法[20]等。

    我国亦于2015年出台了《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21],然而工作指南中的核算方法是以EPA推荐方法为基准的,对于罐区的无组织排放VOCs核算亦是如此,相关参数也是基于美国储罐构造现状推导出的,而由于在原料品质、储罐设计标准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尽管如此,工作指南中的核算方法,仍然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VOCs核算方法。如图5所示,模型反演结果与工作指南核算结果有一定差距,其中工作指南核算结果为0.65 t·month−1,计算结果来源于所研究炼化企业根据工作指南的自身核算,而源强反演核算结果为1.07 t·month−1,反演核算结果约比工作指南核算结果高45%。

    综合考虑指南核算方法与源强反演核算方法,从两个角度对图5的结果进行分析,指南核算方法以EPA核算方法为依托,EPA推荐的核算方法,综合考虑了各种储罐和储存物料,计算过程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并具有缜密的公式推导和实验基础,然而针对于储罐无组织排放的VOCs核算自然是以美国的自身状况为基础,其气候条件、罐体特征、管理方法、控制措施等与我国存在一定的区别,使得该方法在美国适用良好,在我国进行的石化现场核算必然存在一定差距,国外的许多核算方法在我国石化企业直接使用,会造成较大的误差,不宜直接使用。

    基于遥感FTIR-扩散模式反推的源强反演方法,前期通过模拟气体释放实验,已验证该反演模型反演结果稳定可接受,其中模拟误差<15%,然而在现场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来自现场监测环境、气象条件以及储罐自身运行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以此评估储罐VOCs排放状况,误差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不过,45%的差距仍是难以接受,分析可能与温度等气象条件有关,现场监测的数据采集是在晴朗的白天进行,并以此为基础推算10月份的VOCs排放量,没有考虑到夜晚低温带来的低排放量状况,而导致整体核算结果偏高。

  • 针对于石化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建立了同时具备遥感FTIR和扩散模式反推法两者优势的源强反演模型,摆脱了遥感FTIR在不能直接反映待测参数(如气体浓度)在空间的分布方面的限制,拓宽了遥感FTIR技术的应用范围,亦避免了传统扩散模式反推法在定点采样分析方面的缺陷。

    为了更详尽地检验源强反演模型的实际应用状况,同时为我国石油炼制行业储罐区VOCs排放特征提供参考,为工业面源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在我国北方某石化企业20万m3石脑油罐区进行了现场应用实验。研究表明:(1)监测时段内20万m3石脑油罐区VOCs无组织排放稳定,受体点与背景点在VOCs浓度及化学组分上存在明显差异,20万m3石脑油罐区VOCs排放量大,对局地大气环境存在明显影响;(2)以扣除了背景浓度的受体浓度VOCs作为20万m3石脑油罐区所在的贡献,获得了20万m3石脑油罐区VOCs排放成分谱图;(3)针对20万m3石脑油罐区,分别以源强反演模型和指南公式法对其10月份VOCs排放量进行计算,结果分别为1.07 t·month−1、0.65 t·month−1,两者存在一定差异,分析主要原因是指南公式法在我国应用的不适用以及监测时段的温度条件所致。

    虽构建了针对于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的源强反演模型,也通过模拟实验检验了该模型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但现场应用条件的复杂性,打破了模拟实验的反演误差,为了准确确定污染源VOCs的排放状况,需进行长期的现场监测,综合考虑环境温度及装置的运行状态,并将排放量与之建立数量关系,以量化反演模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21)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