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氨法脱硫工艺硫酸铵颗粒生成与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肖育军, 邹毅辉, 李彩亭. 氨法脱硫工艺硫酸铵颗粒生成与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6): 1605-1612. doi: 10.12030/j.cjee.201907152
引用本文: 肖育军, 邹毅辉, 李彩亭. 氨法脱硫工艺硫酸铵颗粒生成与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6): 1605-1612. doi: 10.12030/j.cjee.201907152
XIAO Yujun, ZOU Yihui, LI Caiting. Factors analysis for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and emission of ammonium sulfate particles in ammonia desulfurization pro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6): 1605-1612. doi: 10.12030/j.cjee.201907152
Citation: XIAO Yujun, ZOU Yihui, LI Caiting. Factors analysis for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and emission of ammonium sulfate particles in ammonia desulfurization pro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6): 1605-1612. doi: 10.12030/j.cjee.201907152

氨法脱硫工艺硫酸铵颗粒生成与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 肖育军(1987—),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火力发电大气污染防治。E-mail:xiaoyujun712@163.com
    通讯作者: 邹毅辉(1974—),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火力发电技术。E-mail:761562455@qq.com
  • 中图分类号: X701

Factors analysis for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and emission of ammonium sulfate particles in ammonia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Corresponding author: ZOU Yihui, 761562455@qq.com
  • 摘要: 针对氨法脱硫工艺实践过程中出口硫酸铵颗粒物浓度高的现象,通过测试某氨法脱硫塔结构优化前、后不同运行条件下净烟气硫酸铵浓度,分析烟气处理量、浆液含固量、烟气温度、工艺水淋洗等因素对其浓度变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氨法脱硫工艺改造的新思路。结果表明:硫酸铵能穿透采样的滤膜与滤筒;优化前、后出口硫酸铵浓度随锅炉负荷的增长而加速增长,随浆液含固量的增加(由5%增加至45%)先加速增长,然后(由45%增加至55%)增长速度逐渐减小,随喷淋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浆液含固量与烟气温度是影响硫酸铵析出量,导致出口硫酸铵逃逸的关键因素。因此,降低烟气温度与缩短浆液含固量高条件下的运行时间能是氨法脱硫改造的新思路。
  •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严格落实,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逐年上升。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中,约90%采用活性污泥法,其中微生物对污水中氮磷的高效去除需有充足的有机物[1]。由于我国污水存在低C/N的特点,为保证出水氮磷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需投加大量外部碳源与除磷药剂,从而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2]。此外,日益严格的出水标准也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因此,低运行成本的污水处理工艺成为研究热点。

    生物絮凝系统内污泥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蛋白,可有效将污水中悬浮态和颗粒态COD等难降解有机物絮凝,最终被截留的有机物和污泥可用于厌氧消化,转化为资源与能源物质[3-4]。张闻多等[5]研究发现,经热碱处理后的高有机质含量的剩余污泥厌氧发酵后,挥发性脂肪酸平均浓度为7.93 g·L−1。该挥发性脂肪酸可作为优质碳源,投加至厌氧池或缺氧池,从而降低污水处理厂的外部碳源消耗量,同时可保障污水处理工艺对氮磷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此外,生物絮凝系统可减小后续工艺因进水急剧变化而受到的影响,并为后续工艺提供稳定的低C/N进水。

    低C/N的进水是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必要前提,其主要原因为:反硝化除磷工艺通过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可节约50%的碳源消耗[6-8]。此外,反硝化除磷工艺可减少50%的污泥产量,并降低30%的曝气能耗[9],因此,反硝化除磷工艺的运行成本低于传统工艺。反硝化除磷工艺可分为单污泥工艺与双污泥工艺2类[10-11]。与双污泥工艺相比,单污泥工艺具有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且与传统AAO工艺相比,AAAO工艺进水COD首先被用于缺氧反硝化过程,确保厌氧条件下释磷不受硝态氮(dissolved nitrates,NO3-N)影响。此外,污泥厌氧消化后所产碳源可分点投加至该工艺厌氧池或缺氧池,从而强化脱氮除磷效能,降低污水处理过程外部碳源的使用量。因此,生物絮凝工艺与AAAO工艺相结合可降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本研究以城镇污水为对象,考察了中试规模下的生物絮凝-AAAO工艺对实际污水的去除效果。将模拟生物絮凝系统污泥厌氧发酵所产碳源投加至AAAO系统中,以期培养DPAO并强化该中试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能,进而为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与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生物絮凝-AAAO系统所用污水为天津市某污水处理厂沉砂池出水,该厂采用特有除臭工艺将除臭污泥回流至进水泵房,使沉砂池出水SS(suspended solids)较高,沉砂池出水COD、TN、TP等指标随SS发生相似变化。此外,该污水处理厂上游有日处理量800 t的大型污泥处理厂,该厂所排废液含铝、铁等调理药剂污泥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中试系统进水水质及污泥发酵液成分具体参数见表1

    表 1  中试系统进水水质及污泥发酵液成分
    Table 1.  Pilot system influent water quality details and composition of sludge fermentation broth
    统计值 COD TN NH4+-N TP SS Al Fe
    进水浓度范围 245~852 34.46~54.99 26.95~41.31 6~32 400~2 400 2~10 2~8
    进水平均浓度 417.50±177.89 44.17±6.20 33.48±4.03 14.04±6.96 1 362.50±740.54 5±0.12 3±0.15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生物絮凝-AAAO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中试装置主要构筑物包括生物絮凝池、一沉池、前缺氧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二沉池,有效容积分别为1、2.10、3.40、4.20和9.60 m3。生物絮凝池采用微曝气搅拌,其余均采用机械搅拌。中试系统所用电机、水泵、鼓风机均采用变频器控制。

    图 1  生物絮凝-AAAO中试系统流程图和现场照片
    Figure 1.  Diagram and picture of bioflocculation-AAAO pilot system

    生物絮凝-AAAO中试系统污水处理量50 m3·d−1。生物絮凝系统污泥回流比为100%,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维持在0.30 mg·L−1左右。为控制该系统内污泥浓度,每日排泥量根据一沉池泥位确定,污泥龄(sludge retention time,SRT)为0.20~2 d。AAAO系统内回流比100%,外回流比80%,SRT为14 d,好氧池DO控制在3 mg·L−1左右。

    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氨氮(ammonia nitrogen,NH+4-N)、硝酸盐(nitrate,NO3-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与磷酸盐(dissolved phosphates,PO34-P)采用标准方法[12]测定。

    反硝化过程碳氮消耗比测定方法。取8 L缺氧池活性污泥混合液,沉淀后撇去上清液,加入蒸馏水反复清洗3次,最终保留4 L泥水混合液。将4 L泥水混合液与4 L中试系统二沉池出水(COD低于20 mg·L−1NO3-N浓度约15 mg·L−1)混合。使用磁力搅拌器(DF-101T-10L,上海力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对混合后的8 L水样搅拌,并用便携式溶氧仪(Multi3510,北京金洋万达科技有限公司)测定混合液DO,待混合液DO浓度降至0 mg·L−1后,将2 g乙酸钠(分析纯)加入混合液中,使混合液内COD升至145 mg·L−1以上。将乙酸钠加入混合液后,分别在0、5、10、20、30、45和60 min取20 mL混合液,使用0.45 μm玻璃纤维滤膜过滤水样,并测定滤后水样的COD和NO3-N浓度。

    反硝化吸磷过程氮磷消耗比测定方法。取8 L厌氧池活性污泥混合液,沉淀后撇去上清液,加入蒸馏水反复清洗3次,最终保留4 L泥水混合液,加入4 L中试系统二沉池出水(COD低于20 mg·L−1NO3-N浓度约15 mg·L−1),采用磁力搅拌器对混合后的8 L水样进行搅拌,使用便携式溶氧仪测定混合液DO,待混合液DO浓度降至0 mg·L−1后,分别在0、5、10、20、30、45和60 min取20 mL混合液,使用0.45 μm玻璃纤维滤膜过滤水样,并测定过滤后水样的PO34-P、NO3-N浓度。

    碳源模拟污泥发酵液配置方法。污泥发酵液成分为:COD平均值40 002 mg·L−1、TN平均浓度459.50 mg·L−1、TP平均浓度13.1 mg·L−1。碳源模拟发酵液使用分析纯级的乙酸钠、磷酸二氢钾、氯化铵,按照COD∶TN∶TP为3 053.59∶35.08∶1配置。

    缺氧池内TP、PO34-P、NO3-N浓度[13-15]按式(1)~式(4)计算。

    C1=C2(1+R)+C3R1+R+R (1)
    η1=C1C4C1×100% (2)
    η2=C4C3C1×100% (3)
    B=C2C5 (4)

    式中:C1为缺氧池内TP理论值,mg·L−1C2为厌氧池内TP实际值,mg·L−1C3为好氧池内TP实际值,mg·L−1C4为缺氧池内TP实际值,mg·L−1C5为前缺氧池内TP实际值,mg·L−1R为AAAO系统外回流比;R为AAAO系统内回流比;η1为缺氧吸磷率;η2为好氧吸磷率;B为厌氧释磷率。

    缺氧池内反硝化除磷氮磷消耗比按式(5)计算。

    F=DE (5)

    式中:F为缺氧池内反硝化除磷过程中的氮磷消耗比;D为实验过程中缺氧池内NO3-N消耗量,mg·L−1E为实验过程中缺氧池内TP消耗量,mg·L−1

    AAAO系统释磷量与吸磷量之比按式(6)和式(7)计算。

    G=(C2C5)R1+R+R (6)
    I=GC1C3×100% (7)

    式中:G为AAAO系统释磷量,mg·L−1I为AAAO系统释磷量与吸磷量之比。

    图2中,生物絮凝系统进水COD、TP 、TN波动较大,进水NH+4-N波动较小,表明进水水质波动是由含COD、TP、TN的不可溶物质引起。生物絮凝系统出水较稳定,抗冲击能力较强。在图2(a)中,生物絮凝系统具有较好的有机物截留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在低DO条件下具有大量吸收与贮存有机物的能力[16]。生物絮凝系统进水COD平均值为417.75 mg·L−1,出水COD平均值为117.45 mg·L−1,平均去除率67.23%。在图2(b)中,生物絮凝系统进水TN的平均浓度为44.17 mg·L−1,出水TN平均浓度为32.29 mg·L−1,TN平均去除效率为27%。由于生物絮凝系统DO浓度在0.30 mg·L−1以下,因此,该系统对NH+4-N基本无去除效果,NH+4-N平均去除率为2.91%。在图2(c)中,生物絮凝系统进水TP平均浓度为14.55 mg·L−1,出水TP平均浓度为4.52 mg·L−1,TP平均去除率为68.93%。生物絮凝系统除磷效果较好的原因是:生物絮凝系统进水含部分除磷药剂,除磷药剂通过网捕、吸附架桥等作用吸附进水非溶解性与溶解性磷并形成絮体[17]

    图 2  生物絮凝系统COD、TN、NH+4-N和TP去除效果
    Figure 2.  COD, TN, NH+4-N and TP removal effects of bioflocculation system

    生物絮凝系统通过微生物的物理吸附与化学药剂的絮凝作用,对COD、TN和TP均有较好的吸附截留效果,该系统出水C/N为3.64。低C/N污水结合适宜的污水处理工艺,可用于驯化DPAO[18]

    AAAO系统进水为生物絮凝系统出水,该系统进水COD、TP、TN与NH+4-N等指标变化较小,受到冲击负荷影响的风险较低。在AAAO系统DO、pH等参数均无异常条件下,COD、TN和TP等污染物由该系统内微生物去除。由图3可知,AAAO系统出水COD满足一级A出水标准,但出水TN和TP明显超出一级A出水标准。在图3(a)图3(c)中,AAAO系统出水COD、TP平均浓度分别为27.35 mg·L−1与3.11 mg·L−1,平均去除率为75.82%与33.63%。图3(b)中,AAAO系统硝化效果较好,出水NH+4-N平均浓度为0.10 mg·L−1,平均去除率为99.67%。但该系统反硝化效果较差,出水TN平均浓度为21.85 mg·L−1,平均去除率仅为31.63%。生物脱氮是通过微生物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实现,其中反硝化作用需以碳源为电子供体将NO3-N还原为氮气。生物除磷则是是通过聚磷菌(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PAOs)厌氧池内消耗COD后释磷,而后在曝气池内过量吸磷得以实现[19]。因此,AAAO系统生物脱氮除磷效率较低与进水COD较低有关。

    图 3  低C/N条件下AAAO系统COD、TN、NH+4-N和TP去除效果
    Figure 3.  COD, TN, NH+4-N and TP removal effects of AAAO system under low C/N conditions

    综上所述,在进水C/N较低的条件下,厌氧池与缺氧池内厌氧释磷、缺氧反硝化效率较低,AAAO系统自身生物脱氮除磷效果受到抑制。此外,较低厌氧释磷效率,也将提高DPAO的驯化难度。

    虽然生物絮凝-AAAO中试系统进水水质波动较大,但生物絮凝系统出水水质波动较小,这为DPAO的培养提供了稳定的进水条件。DPAO的培养需保证厌氧池内微生物有较好的厌氧释磷效果,并且缺氧池内NO3-N、DO和COD的浓度均应较低。由前述2.2节内容可知,AAAO系统进水C/N较低,无法为厌氧池内微生物厌氧释磷提供所需有机物,因此需以模拟生物絮凝污泥厌氧发酵后的有机酸为碳源,并将其适量投加至厌氧池以促进DPAO的驯化。

    活性污泥系统反硝化去除1 mg的NO3-N需消耗有机物量由各系统内微生物的异样产率系数决定,而活性污泥系统异样产率系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实际反硝化过程有机物消耗量稍有差异[20-21]。因此,AAAO系统的实际COD与NO3-N消耗之比需通过实验确定。如图4所示,在COD充足的条件下,AAAO系统内微生物反硝化过程中COD与NO3-N消耗比为4.5∶1。通过长期监测发现,前缺氧池中NO3-N的浓度在5~9 mg·L−1范围内波动,在碳源不足条件下,厌氧池中较高浓度的NO3-N影响厌氧释磷速率[22]。为保证厌氧池PAOs释磷效率,将50 mg·L−1模拟碳源投加至厌氧池进水口处。结合图3可知,投加模拟碳源后AAAO系统进水C/N、C/P分别升高至5.18与37.04。

    图 4  反硝化过程碳氮消耗量
    Figure 4.  Carbon and nitrogen consumption in the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图5为模拟碳源投加第0、10、20天3次全流程测试结果对比。由图5(a)可知,AAAO系统在投加模拟碳源后前缺氧池与厌氧池对COD去除效果有明显改善,二沉池出水COD值进一步降低。投加的模拟碳源分别参与厌氧池内PAOs释磷与反硝化细菌脱氮过程。在此过程中,厌氧池内COD并未明显升高,表明模拟碳源投加量并未超出厌氧池内微生物实际需求。如图5(b)所示,AAAO系统出水TN明显降低,该系统生物脱氮效率较投加模拟碳源前提升了37.67%,反硝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前缺氧池与厌氧池。此外,第10天和第20天的二沉池出水TN浓度均低于15 mg·L−1,满足一级A出水标准。图5(c)中,AAAO系统在投加模拟碳源后厌氧池内聚磷菌释磷率最高可达167%,随着厌氧释磷效果改善,好氧池内PAOs出现过量吸磷现象。第10天和第20天好氧吸磷率平均为49.78%与66.4%,AAAO系统总磷去除率分别为83.93%与90.27%。

    图 5  生物絮凝-AAAO系统不同时期全流程测试结果
    Figure 5.  Full-process test results of bioflocculation-AAAO system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图5(b)可知,第10天缺氧池内NO3-N浓度低于3 mg·L−1,经核算发现缺氧池出现异养反硝化现象,为降低所投模拟碳源对缺氧池的影响;从第11天开始,将AAAO系统内回流比由100%升至200%,模拟碳源投加量降至40 mg·L−1。由第20天全流程测试结果可知,采取的调节措施效果明显,缺氧池内NO3-N由1.40 mg·L−1升至7.60 mg·L−1,缺氧池出现氮、磷同步下降现象;第20天缺氧池吸磷率为44.57%,缺氧池内氮磷消耗比为1∶0.56。

    综上所述,投加模拟碳源后AAAO系统运行效果明显改善,COD、TN和TP去除率最高可达76.15%、57.43%和90.27%,氨氮去除率基本可达100%,出水COD和TP可稳定达到一级A出水标准,TN存在超标风险。与之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A2N-SBR反硝化除磷系统中,在低C/N条件下,该系统TN去除率仅66%,而PO34-P去除率可维持在88%[23]。结合全流程测试结果可知,AAAO系统缺氧池内反硝化效率较低,若需进一步提高AAAO系统脱氮效率,可提高进水C/N或将部分模拟碳源投加至缺氧池。

    图6所示,缺氧池内TP浓度下降是DPAO缺氧吸磷所致,PO34-P浓度和NO3-N浓度分别降低1.45 mg·L−1与3.10 mg·L−1。KERRN等[24]在研究固定生物膜反应器反硝化除磷系统时,发现缺氧池氮磷消耗比为1∶2,而AAAO系统缺氧池内氮磷消耗比为1∶0.47。缺氧池内反硝化除磷过程中氮磷消耗比分别由缺氧池内氮磷比例关系与系统内DPAO菌群数量决定。由于AAAO进水PO34-P浓度较低,导致缺氧池内PO34-P浓度较低,因此,缺氧池内DPAO氮磷消耗比与生物膜反应器中所测值存在一定差距。

    图 6  反硝化除磷过程氮磷消耗量
    Figure 6.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sumption in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AAAO系统不同时间除磷效果及缺氧池和好氧池吸磷率如图7所示。随着AAAO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厌氧池释磷率逐渐升高,反硝化吸磷率由34.86%升至62.97%并趋于稳定,好氧吸磷率稳定在34%,AAAO系统TP去除率可达96.97%。厌氧释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系统的除磷能力。随着厌氧池内PAOs释磷率逐渐升高,出水TP浓度由初始0.4 mg·L−1降至0.18 mg·L−1。有研究发现,除磷过程中PAOs厌氧释磷量与好氧吸磷量之比为1∶2.96[25],AAAO系统释磷量与吸磷量之比平均值仅为1∶1.27。这是由于工艺系统和运行条件的不同,使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和代谢特性存在差异[26-27]。因此,不同系统实际厌氧释磷量与好氧吸磷量之比也存在一定差异。

    图 7  AAAO中试系统不同时间除磷效果及吸磷率
    Figure 7.  Phosphorus removal effect and phosphorus uptake rate of pilot AAAO system at different times

    1)生物絮凝系统出水COD、TN和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7.45、32.29和4.52 mg·L−1,平均去除率达67.23%、27%和68.93%。未补充模拟碳源前,AAAO系统在出水COD、TN和TP的平均浓度仅为27.35、21.85和3.11 mg·L−1,平均去除率达75.82%、31.63%和33.63%。

    2)通过模拟生物絮凝污泥厌氧发酵后的有机酸为碳源,将其适量投加至厌氧池强化生物释磷后,可实现DPAO的培养培养工作。投加碳源后AAAO系统对进水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31.53%、37.67%与26.37%,缺氧吸磷率达62.97%,好氧吸磷率达31.59%,最终出水TP可降至0.18 mg·L−1

    3)生物絮凝-AAAO中试系统所产高有机质剩余污泥资源化产生的优质碳源可辅助DPAO的培养并强化生物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从而降低污水处理过程资源与能源消耗量,为污水处理厂的碳中和与节能减排等研究奠定基础。

  • 图 1  氨法脱硫塔系统示意图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mmonia desulfurizing tower

    图 2  结构优化前、后出口硫酸铵浓度与负荷的关系

    Figur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monium sulfate concentration of outlet and the boiler loading before and after structure optimization

    图 3  结构优化前、后出口硫酸铵浓度与浆液含固量的关系

    Figur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monium sulfate concentration of outlet and the solid content of seriflux before and after structure optimization

    图 4  浆液不同含固量下理论析出硫酸铵的浓度

    Figure 4.  Theoretically precipitated concentration of ammonium sulfate at the different solid contents of seriflux

    表 1  前期测试与跟踪的进、出口颗粒物浓度

    Table 1.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of the inlet and outlet through initial tracking and testing

    运行条件测试编号入口FPM浓度/(mg·m−3)出口FPM浓度/(mg·m−3)出口CEMS监测颗粒物平均浓度/(mg·m−3)CPM浓度/(mg·m−3)(CPM/FPM)/%
    不提供浆液14.5717.355.3210.2559.08
    不提供浆液24.3321.165.1812.6259.64
    提供浆液14.21101.427.8368.5961.51
    提供浆液25.56127.736.2741.2548.93
    运行条件测试编号入口FPM浓度/(mg·m−3)出口FPM浓度/(mg·m−3)出口CEMS监测颗粒物平均浓度/(mg·m−3)CPM浓度/(mg·m−3)(CPM/FPM)/%
    不提供浆液14.5717.355.3210.2559.08
    不提供浆液24.3321.165.1812.6259.64
    提供浆液14.21101.427.8368.5961.51
    提供浆液25.56127.736.2741.2548.9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出口硫酸铵浓度与入口烟气温度的关系

    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monium sulfate concentration of outlet and the flue gas temperature of inlet

    BRL负荷/%锅炉运行状态入口烟气温度/℃出口硫酸铵浓度/(mg·m−3)
    25%含固量45%含固量
    50冷态312.612.68
    50热态10513.5848.82
    50热态+事故喷淋685.8612.74
    80冷态313.395.35
    80热态12517.1398.46
    80热态+事故喷淋756.3221.53
    BRL负荷/%锅炉运行状态入口烟气温度/℃出口硫酸铵浓度/(mg·m−3)
    25%含固量45%含固量
    50冷态312.612.68
    50热态10513.5848.82
    50热态+事故喷淋685.8612.74
    80冷态313.395.35
    80热态12517.1398.46
    80热态+事故喷淋756.3221.5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出口硫酸铵浓度与工艺水淋洗水量的关系

    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monium sulfate concentration of outlet and the leaching amount of fresh water

    实验装置淋洗水量/(t·h−1)出口硫酸铵浓度/(mg·m−3)
    含固量25%含固量55%
    优化前040.54425.78
    优化前45024.34216.95
    优化后032.48223.42
    优化后67012.1565.94
    优化后670(2层)7.2635.79
    实验装置淋洗水量/(t·h−1)出口硫酸铵浓度/(mg·m−3)
    含固量25%含固量55%
    优化前040.54425.78
    优化前45024.34216.95
    优化后032.48223.42
    优化后67012.1565.94
    优化后670(2层)7.2635.79
    下载: 导出CSV
  • [1] 何翼云. 氨法烟气脱硫技术及其进展[J]. 化工环保, 2012, 32(2): 141-144. doi: 10.3969/j.issn.1006-1878.2012.02.009
    [2] 胡小吐. 氨法烟气脱硫湿式电除尘技术的工业应用[J]. 环境工程, 2015, 33(2): 80-83.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2.023
    [3] 龙辉, 黄飞, 黄晶晶. 欧洲、日本燃煤火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控制标准及技术路线选择[J].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8, 34(1): 9-13. doi: 10.3969/j.issn.1674-8069.2018.01.003
    [4] 桓德卿, 张书良. 氨法处理硫酸尾气蓝色烟雾的防治措施[J]. 化工设计, 1998(11): 36-37.
    [5] 莫华, 朱杰. 燃煤电厂有色烟羽治理要点分析与环境管理[J]. 中国电力, 2019, 52(3): 10-15.
    [6] 刘怀平, 李承泉, 曾辉, 等. 一种多功能分区氨法脱硫装置: CN201710282229. 2[P]. 2017-07-14.
    [7] 环境保护部.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 2053-2018[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8.
    [8] 鲍静静, 印华斌, 杨林军, 等. 利用蒸汽相变脱除湿式氨法脱硫中形成的气溶胶微粒[J]. 动力工程学报, 2009, 29(2): 178-183. doi: 10.3321/j.issn:1000-6761.2009.02.016
    [9] 丁红蕾, 苏秋风, 张涌新, 等. 湿式氨法烟气脱硫工艺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J]. 热力发电, 2014, 43(1): 96-98. doi: 10.3969/j.issn.1002-3364.2014.01.096
    [10] 张文武, 沙志强, 朱忠益, 等. 氨法烟气脱硫装置气溶胶排放特性研究[J]. 热力发电, 2013, 42(9): 32-37. doi: 10.3969/j.issn.1002-3364.2013.09.032
    [11] 彭学江, 何喜, 罗文林. 氨法脱硫系统工艺优化分析与应用[J]. 硫酸工业, 2017(9): 45-48. doi: 10.3969/j.issn.1002-1507.2017.09.013
    [12] 高劲豪, 高原. 氨法脱硫在硫酸尾气超低排放装置上的应用[J].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17(3): 7-10.
    [13] 张英. 单塔氨法脱硫“氨逃逸”控制研究[D]. 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 2014.
    [14] 杨颖欣, 胡小吐, 钟璐, 等. 新型高效电除尘器在烟气超低排放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 2017, 35(11): 99-103.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7.11.012
    [15] 王洁. 声波团聚及联合其他方法脱除燃煤飞灰细颗粒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
    [16] 王昕. 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选型研究[D].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7.
    [17] 国家环境保护局.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 16157-1996[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18] 环境保护部. 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测定重量法: HJ 836-2017[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7.
    [19] 鲍静静, 印华斌, 杨林军, 等. 湿式氨法烟气脱硫中气溶胶的形成特性研究[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0, 24(2): 325-330. doi: 10.3969/j.issn.1003-9015.2010.02.025
    [20] CORIO L A, SHERWELL J. In-stack 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 measurements and issues[J]. 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0, 50(2): 207-218.
    [21] U. S. EPA. Method 202 best practices handbook[EB/OL]. [2019-07-01] https://www3.epa.gov/ttn/emc/methods/m202-best-practices-handbook.pdf, 2016.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5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0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10.3 %DOWNLOAD: 10.3 %HTML全文: 82.3 %HTML全文: 82.3 %摘要: 7.4 %摘要: 7.4 %DOWNLOADHTML全文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94.0 %其他: 94.0 %XX: 3.0 %XX: 3.0 %上海: 0.1 %上海: 0.1 %丽水: 0.1 %丽水: 0.1 %北京: 1.3 %北京: 1.3 %宜春: 0.2 %宜春: 0.2 %昆明: 0.1 %昆明: 0.1 %榆林: 0.1 %榆林: 0.1 %沈阳: 0.2 %沈阳: 0.2 %济南: 0.1 %济南: 0.1 %深圳: 0.1 %深圳: 0.1 %湘潭: 0.1 %湘潭: 0.1 %珠海: 0.1 %珠海: 0.1 %赤峰: 0.1 %赤峰: 0.1 %郑州: 0.1 %郑州: 0.1 %银川: 0.1 %银川: 0.1 %长春: 0.1 %长春: 0.1 %长治: 0.1 %长治: 0.1 %随州: 0.1 %随州: 0.1 %龙岩: 0.1 %龙岩: 0.1 %其他XX上海丽水北京宜春昆明榆林沈阳济南深圳湘潭珠海赤峰郑州银川长春长治随州龙岩Highcharts.com
图( 4)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211
  • HTML全文浏览数:  6211
  • PDF下载数:  6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7-24
  • 录用日期:  2019-09-27
  • 刊出日期:  2020-06-01
肖育军, 邹毅辉, 李彩亭. 氨法脱硫工艺硫酸铵颗粒生成与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6): 1605-1612. doi: 10.12030/j.cjee.201907152
引用本文: 肖育军, 邹毅辉, 李彩亭. 氨法脱硫工艺硫酸铵颗粒生成与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6): 1605-1612. doi: 10.12030/j.cjee.201907152
XIAO Yujun, ZOU Yihui, LI Caiting. Factors analysis for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and emission of ammonium sulfate particles in ammonia desulfurization pro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6): 1605-1612. doi: 10.12030/j.cjee.201907152
Citation: XIAO Yujun, ZOU Yihui, LI Caiting. Factors analysis for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and emission of ammonium sulfate particles in ammonia desulfurization pro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6): 1605-1612. doi: 10.12030/j.cjee.201907152

氨法脱硫工艺硫酸铵颗粒生成与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讯作者: 邹毅辉(1974—),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火力发电技术。E-mail:761562455@qq.com
    作者简介: 肖育军(1987—),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火力发电大气污染防治。E-mail:xiaoyujun712@163.com
  • 1.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中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 410005
  • 2.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2

摘要: 针对氨法脱硫工艺实践过程中出口硫酸铵颗粒物浓度高的现象,通过测试某氨法脱硫塔结构优化前、后不同运行条件下净烟气硫酸铵浓度,分析烟气处理量、浆液含固量、烟气温度、工艺水淋洗等因素对其浓度变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氨法脱硫工艺改造的新思路。结果表明:硫酸铵能穿透采样的滤膜与滤筒;优化前、后出口硫酸铵浓度随锅炉负荷的增长而加速增长,随浆液含固量的增加(由5%增加至45%)先加速增长,然后(由45%增加至55%)增长速度逐渐减小,随喷淋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浆液含固量与烟气温度是影响硫酸铵析出量,导致出口硫酸铵逃逸的关键因素。因此,降低烟气温度与缩短浆液含固量高条件下的运行时间能是氨法脱硫改造的新思路。

English Abstract

  • 国内外主流烟气脱硫技术为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1],同时,湿式氨法脱硫工艺存在吸收塔出口气溶胶颗粒物排放浓度大的缺陷[2-3],导致烟囱出口形成“蓝色烟尾”的现象[4-5]。根据统计,在2015年签订合同的烟气脱硫新建工程机组中,氨法烟气脱硫机组占4%,与《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氨法》(HJ 2001—2010)颁布时国内氨法脱硫机组占所有烟气脱硫工程机组不到1%相比,氨法脱硫的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开发了多段分区吸收塔技术代替原有空塔技术[6]。《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7]中规定:氨法脱硫塔的结构须分区设置烟气洗涤降温区、SO2吸收区、颗粒物及氨逃逸控制区等,不同功能区间用托盘分隔。其中,烟气洗涤降温区设置1~2层喷淋,SO2吸收区设置不应少于3层喷淋,颗粒物和氨逃逸控制区设置1~2层喷淋,以及不少于3级的高效除雾器,使出口雾滴浓度不大于20 mg·m−3(其中硫酸铵的浓度约为9 mg·m−3)。

    针对氨法脱硫工艺在实践中气溶胶颗粒物排放浓度大的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实验室与实践中的研究[8-9]。张文武等[10]研究了氨法脱硫工艺气溶胶生成机理与物理特性,并得出气相NH3与SO2的反应在硫酸铵气溶胶生成中占主导地位的结论;彭学江等[11]总结了氨法脱硫在硫酸生产工业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并研究了通过改造除雾器与加装冲洗水喷雾的方式,使脱硫塔出口硫酸铵颗粒平均物浓度从40 mg·m−3降到25 mg·m−3。同时,不同工业中烟气所运用的氨法脱硫工艺在入口烟气温度不同的情况下,出口硫酸铵浓度表现出不同特性,如硫酸生产工业中,使用先干法脱硫再氨法脱硫的工艺,在氨法脱硫入口温度为60 ℃的条件下,出口颗粒物浓度仅为2.8~4.2 mg·m−3[12];烧结烟气的氨法脱硫塔入口温度分别为140 ℃左右,在结构更优的氨法脱硫塔情况下,其出口硫酸铵颗粒物浓度却高达280 mg·m−3[13];燃煤电厂氨法脱硫塔入口烟气温度在130 ℃左右,须在脱硫塔出口增设湿式电除尘器[3, 14]或采用声波凝并等技术[15],才能使出口硫酸铵颗粒物浓度满足超洁净排放的要求。但目前缺乏对电厂多段分区吸收塔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出口硫酸铵排放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缺乏对结构改造案例效果的对比分析[16]

    本研究针对氨法脱硫出口硫酸铵颗粒物浓度高且不易控制的现象,通过连续跟踪与控制锅炉负荷、吸收塔浆液密度、入口烟气温度、3级循环区域淋洗水量等,对比分析吸收塔中烟气处理量、烟气降温区域浆液中硫酸铵浓度、烟气温度、工艺水淋洗等因素对吸收塔出口硫酸铵浓度的影响,并对改造后吸收塔结构性能进行测定与评价,针对降低出口硫酸铵颗粒物浓度与节能的要求,提出了氨法脱硫优化运行的建议与氨法脱硫工艺改造的新思路。

  • 被选择的、优化后的多段分区脱硫塔系统如图1所示。烟气洗涤降温区的循环浆液为吸收塔浆液,其利用进口烟气的热量,使硫酸铵溶液达到饱和并析出晶体;SO2吸收区的循环浆液来自设置在吸收塔外的2级循环槽;颗粒物及氨逃逸控制区的循环液为工艺水,来自设置在吸收塔外的3级循环槽。针对原脱硫出口硫酸铵颗粒物浓度高的情况,电厂对控制颗粒物及氨逃逸的3级循环区域结构进行了改造,改造内容包括:扩大了该区域结构的直径;工艺水淋洗喷淋层由1层变为2层,并加大了原有工艺淋洗水量;在原有的2层V型除雾器的基础上,增加了1层高效除雾器;多孔填料用塑料丝替换原有的斜板通道。

  • 悬浮于排放烟气中的可过滤颗粒物(FPM)采样方法依据《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17](规范1)与《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测定 重量法》[18](规范2)中的烟道内过滤法进行,规范1采用的玻璃纤维与刚玉滤筒对于直径为0.5 μm粒子的捕集效率不低于99%,规范2采用的滤膜对于直径为0.3 μm标准粒子的捕集效率应大于99.5%。

  • 前期在锅炉负荷为 75% 额定工况(BRL)、SO2排放浓度小于10 mg·m−3的条件下,跟踪、测试吸收塔进、出口颗粒物浓度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吸收塔入口烟尘浓度很低的情况下,吸收塔出口颗粒物浓度是进口烟尘浓度的4~5倍,且冷凝液中离子态硫酸铵浓度约为颗粒物浓度的60%,即运用常规采样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氨法脱硫塔出口硫酸铵颗粒物浓度。同时,不管是哪种运行条件,出口颗粒物浓度在线CEMS监测仪均无法准确反映烟气中实际的颗粒物浓度。有研究[19]表明,氨法脱硫吸收塔出口硫酸铵粒径分布集中在0.07~0.70 μm,即存在硫酸铵穿透滤膜或滤筒的可能,且规范 2 检测滤膜在实际使用中是否会发生穿透情况是在水泥厂与电厂除尘器上做的测试,即目前缺乏高湿度条件下滤膜与滤筒对硫酸铵颗粒捕集效率的研究结果。因此,分析中采用滤筒或滤膜上可过滤颗粒物(FPM)与可凝结颗粒(CPM)[20]之和作为出口硫酸铵浓度。

    依据美国EPA颁布的可凝结颗粒物采样方法(Method 202)[21],采样与分析包括6个步骤。

    1)采样前,用去离子水对采样枪、采样连接管、气水分离器进行清洗。

    2)启动采样仪,对清洗后的采样枪、采样连接管、气水分离器进行抽空气风干。

    3)在采样过程中,采样枪的把手端向下倾斜5°~10°,采样连接管以向下倾斜的方式连接采样枪与气水分离器。

    4)采样后,保存滤膜或滤筒的同时,收集从采样枪、采样连接管、气水分离器中被采烟气中冷凝出的冷凝液。

    5)采样后,用去离子水对采样枪、采样连接管、气水分离器进行清洗,并收集清洗液。

    6)用去离子水溶解滤筒或滤膜上的可过滤态硫酸铵,再利用阳离子色谱仪测定溶液中NH+4量,计算脱硫塔出口可过滤颗粒态(FPM)硫酸铵浓度;同时,利用阳离子色谱仪测定冷凝液与清洗液中NH+4量,计算脱硫塔出口可凝结颗粒态硫酸铵(CPM)浓度(以硫酸铵与亚硫酸铵形式存在的可凝结颗粒,均计算成硫酸铵颗粒),各个条件下平行采样2次,取平均值。

  • 在不同负荷下,脱硫塔结构优化前、后出口硫酸铵浓度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结构优化前的工况1(吸收塔浆液含固量为25%)条件下,锅炉负荷为50%~90% BRL,出口硫酸铵浓度由12.35 mg·m−3缓慢增长至17.56 mg·m−3;但随锅炉负荷再往上增加时,出口硫酸铵浓度增长速度变大,锅炉负荷110% BRL时,其出口为28.84 mg·m−3。为进一步分析两者间的变化关系,设计了工况2(吸收塔浆液含固量为55%)实验。在结构优化前的工况2条件下,随锅炉负荷的增长,出口硫酸铵浓度增长速度逐渐变大,其浓度由57.53 mg·m−3增长为268.54 mg·m−3,增长到4.67倍。随着吸收塔内空塔气速的增长,出口硫酸铵浓度在复杂的吸收塔因素影响下也表现为增长的趋势,且增长趋势随吸收塔浆液含固量的增加而增大。

    在结构优化后的工况1条件下,出口硫酸铵浓度随负荷变化很小,但依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4.45 mg·m−3增长至9.61 mg·m−3,增长到2.16倍。在结构优化后的工况2条件下,出口硫酸铵浓度随负荷的变化趋势与结构优化前的工况2条件下类似(锅炉110% BRL负荷下的点除外),为递增的二次函数关系,出口硫酸铵浓度由5.65 mg·m−3增长为43.85 mg·m−3,增长到7.76倍,这再次证明了优化前得出的出口硫酸铵浓度随负荷与吸收塔浆液含固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当锅炉负荷为110% BRL时,结构优化前、后工况2出口硫酸铵浓度由原来的268.54 mg·m−3降为43.85 mg·m−3,工况1出口硫酸铵浓度由原来的28.85 mg·m−3降为9.61 mg·m−3。这表明结构优化后性能改善效果明显,但在工况2条件下,锅炉90%~110% BRL负荷时出口硫酸铵浓度仍然无法达到≤20 mg·m−3的要求(规范中要求的颗粒物排放浓度不包括冷凝液中离子态的硫酸铵浓度)。

  • 吸收塔浆液含固量的计算方法见式(1)。

    式中:φ为浆液含固量;m1为取样前容器质量,g;m2为取样后容器与浆液总质量,g;m0为浆液烘干后析出的硫酸铵质量,g。

    在锅炉负荷为100% BRL下,结构优化前、后,吸收塔浆液含固量对出口硫酸铵浓度的影响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随着浆液含固量的增加,出口硫酸铵浓度呈递增趋势,增长速度由小变大,再变小。结构优化前,出口硫酸铵浓度由5%含固量下的4.74 mg·m−3增长至55%含固量下的213.57 mg·m−3;结构优化后,其浓度由5%含固量下的3.85 mg·m−3增长至55%含固量下的36.64 mg·m−3。同时,5%~20%是出口硫酸铵浓度缓慢增长的含固量区间;25%~40%是其快速增长的含固量区间;45%~55%是其增长速度下降的含固量区间。

    根据烟气与浆液间热量传递守恒定律,吸收塔浆液水的理论蒸发量计算方法见式(2)~式(4)。

    式中:Q1为干烟气放热量,kJ·h−1Q2为烟气水蒸气放热量,kJ·h−1V为吸收塔入口烟气量,m3·h−1ε为入口烟气湿度;ρ为烟气密度,kg·m−3T1为入口烟气温度,℃;T2为烟气洗涤降温区后的烟气温度,℃;α为烟气比热容;T3为吸收塔浆液温度,℃;T4为工艺水温度,℃;β为水的比热容,kJ·(kg·K)−1δ为水的汽化潜热,kJ·kg−1

    在负荷100% BRL时,V=595 894 m3·h−1(标况、湿态、实际氧),ε=8.2%,ρ=1.29 kg·m−3(标况、湿态、实际氧),T1=131 ℃,T2=60 ℃,α=1.0 kJ·(kg·K)−1T3=51 ℃,T4=20 ℃,β=4.2 kJ·(kg·K)−1δ=2 258.77 kJ·kg−1。在上述条件下,吸收塔浆液水的理论蒸发量为26 069.6 kg·h−1

    在不同浆液含固量下,理论析出硫酸铵的浓度如图4所示,理论析出硫酸铵浓度与浆液含固量的关系为二次函数y=159145x2+11673x+2448。理论析出硫酸铵浓度由5%含固量下的2 508 mg·m−3增至55%含固量下的58 248 mg·m−3,而这个过程中吸收塔浆液中析出的NH3浓度变化不大。结合图3可推论:在工业实践的实验工况条件下,吸收塔浆液蒸发导致硫酸铵析出是氨法脱硫工艺出口硫酸铵浓度的主导因素;而通过浆液中析出气态NH3反应生成的硫酸铵对出口硫酸铵浓度影响不大。

    依据硫酸铵的溶解特性,当含固量小于45%时,浆液中的硫酸铵均以离子态存在,在热交换过程中,小粒径浆液滴水分蒸发后析出的硫酸铵晶体被烟气带走,或小粒径浆液滴仅部分水分蒸发,粒径变更小后直接被烟气带走;大粒径液滴则被蒸发部分水分后,掉入循环浆液池。随着含固量的增加,浆液滴含水量逐渐降低,即水能被完全蒸发的浆液滴临界粒径逐渐增大,使更多硫酸铵晶体颗粒或小粒径浆液滴随烟气带走,这是图3中5%~45%含固量区域出口硫酸铵浓度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的原因。当含固量大于45%时,多余硫酸铵会自然结晶出来(60 ℃下饱和硫酸铵浆液的含固量为46.64%),浆液滴中的硫酸铵晶体有利于浆液滴水分蒸发过程中以其为晶核生成大粒径的硫酸铵颗粒。在晶体粒径大的情况下,更易被工艺水淋洗或除雾器捕捉而不被烟气带走,这是图3中45%~55%含固量区域出口硫酸铵浓度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

  • 由式(2)可以看出,喷淋浆液水分蒸发量与进、出口烟气温度密切相关。为对比论证浆液蒸发量对吸收塔出口硫酸铵浓度的影响,在锅炉冷态(锅炉燃烧器改造后,进行冷态风量标定实验期间)、热态以及热态+事故喷淋3个运行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出口硫酸铵浓度如表2所示。在冷态工况下,锅炉负荷为50%与80% BRL,出口硫酸铵颗粒浓度均很小。浆液含固量为25%时,冷态工况约为热态工况下出口硫酸铵浓度的20%;浆液含固量为45%时,冷态工况约为热态工况下出口硫酸铵浓度的5%。浆液含固量上升,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热态工况下出口硫酸铵浓度增长较大。同时,在冷态、浆液含固量为 45% 工况下,锅炉负荷 80% BRL 出口硫酸铵浓度明显大于 50% BRL的原因是少数小粒径浆液被80% BRL工况下更快的烟气流速携带所导致。

    在锅炉负荷为 50% 和 80% BRL、浆液含固量为 25% 以及热态+事故喷淋的实验工况下,出口硫酸铵浓度分别为热态工况下的 43.15% 与 36.89%;在锅炉负荷为 50% 和 80% BRL、浆液含固量为45%以及热态+事故喷淋的实验工况下,出口硫酸铵浓度分别为热态工况下的 26.10% 与 21.87%。可以看出,随着浆液含固量的增加,事故喷淋对减少脱硫出口硫酸铵浓度的效果呈快速上升趋势。同时,随着锅炉负荷的增加,事故喷淋对减少脱硫出口硫酸铵浓度的效果呈缓慢上升趋势。

  • 工艺水淋洗水量对出口硫酸铵浓度的影响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优化前,在浆液含固量为25%与55%的情况下,停止工艺水淋洗,出口硫酸铵浓度较运行工艺水淋洗分别增加到1.67倍与1.96倍。这是因为运行工艺水淋洗不仅可以对脱硫后的烟气进行洗涤,通过颗粒间的碰撞来脱除烟气携带的硫酸铵颗粒,而且能对多孔填料区域的斜板通道进行冲洗并在表面形成液膜,增强对硫酸铵颗粒的附着与去除。优化后,在浆液含固量为25%与55%情况下,停止1层工艺水淋洗,出口硫酸铵浓度较运行2层工艺水淋洗分别增加到1.67倍与1.84倍;停止2层工艺水淋洗,出口硫酸铵浓度分别较运行2层工艺水淋洗增加到4.47倍与6.24倍。增长倍数间的差异主要与喷淋水量和多孔填料区域材料的变化有关。同时,从增长倍数可以得出:浆液含固量越高,停止工艺水淋洗对出口硫酸铵浓度增长的影响越大,这种趋势在结构优化前、后均存在。

    基于上述分析,为降低结构优化后吸收塔向硫酸铵生产线供浆液时(吸收塔浆液含固量为50%~55%)出口硫酸颗粒的浓度,提出如下建议:在锅炉负荷低于 80% BRL 时,向硫酸铵生产线供浆液,并运行 2 层工艺水淋洗;在锅炉负荷为 100%~110% BRL 时,维持吸收塔浆液低含固量运行。为节约能耗,提出如下建议:在锅炉负荷低于 80% BRL、吸收塔浆液含固量低于35% 时,可以只运行 1 层工艺水淋洗。采取上述运行建议后,出口硫酸铵浓度均小于15 mg·m−3,其中的颗粒物浓度均小于10 mg·m−3

    依据浆液蒸发量对出口硫酸铵浓度的影响,提出优化系统的2种新思路;1)通过改造入口烟道内的事故喷淋系统,减小液滴雾化粒径,并增加液滴分散度,实现对烟气进行预降温的目的,进而减少吸收塔浆液的蒸发量,减少硫酸铵的析出量;2)通过增大吸收塔浆液输出泵的出力,在吸收塔浆液含固量高的情况下,快速将浆液排入事故浆液箱,再通过事故浆液箱以正常速度向硫酸铵生产线供浆液,从而缩短在吸收塔浆液含固量高情况下的运行时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1)常规烟尘采样方法不能完全捕集氨法脱硫塔出口颗粒态与气溶胶态的硫酸铵,采样管与气液分离器冷凝水中硫酸铵浓度约占滤筒或滤膜颗粒物浓度的50%~60%。

    2)随锅炉负荷的增长,出口硫酸铵浓度表现为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趋势,且吸收塔浆液含固量越大,其增长速度越快;工艺水喷淋能有效降低出口硫酸铵浓度,吸收塔浆液含固量越大,其净化效果越好。

    3)吸收塔浆液含固量由5%增至55%,结构优化前出口硫酸铵浓度由4.74 mg·m−3增至213.57 mg·m−3;结构优化后浓度由3.85 mg·m−3增长至36.64 mg·m−3,浆液蒸发导致硫酸铵析出是氨法脱硫工艺出口硫酸铵生成的主要原因,浆液含固量与入口烟气温度是影响硫酸铵析出量的关键因素。

    4)浆液含固量为25%与45%条件下,冷态工况出口硫酸铵浓度分别约为热态工况下的20%与5%;热态工况下,随浆液含固量的增加,事故喷淋对减少出口硫酸铵浓度的效果呈快速上升趋势;随锅炉负荷的增加,事故喷淋对减少脱硫出口硫酸铵浓度的效果呈缓慢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21)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