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好氧堆肥中的应用

顾娟, 齐希光, 李秀芬, 任月萍, 王新华. 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好氧堆肥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253-261. doi: 10.12030/j.cjee.201902121
引用本文: 顾娟, 齐希光, 李秀芬, 任月萍, 王新华. 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好氧堆肥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253-261. doi: 10.12030/j.cjee.201902121
GU Juan, QI Xiguang, LI Xiufen, REN Yueping, WANG Xinhua. Preparation of solid microbial inoculan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erobic composting[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253-261. doi: 10.12030/j.cjee.201902121
Citation: GU Juan, QI Xiguang, LI Xiufen, REN Yueping, WANG Xinhua. Preparation of solid microbial inoculan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erobic composting[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253-261. doi: 10.12030/j.cjee.201902121

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好氧堆肥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顾娟(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固体废物资源化。E-mail:1447146179@qq.com
    通讯作者: 李秀芬(1968—),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生物技术。E-mail:xfli@jiangnan.edu.cn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400707);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18_1848)
  • 中图分类号: X705

Preparation of solid microbial inoculan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erobic composting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Xiufen, xfli@jiangnan.edu.cn
  • 摘要: 与液态微生物菌剂相比,固态菌剂的保藏时间长,菌种不易退化失活,且便于存储及运输,对降低菌剂运输及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优化固态微生物菌剂制备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获得了最佳制备方法,即以腐熟物料作为载体,投加4%的海藻糖,含水率为15%。将所得固态微生物菌剂保存一定时间后,以食品厂污水处理剩余污泥和玉米秸秆的混合物为堆肥原料进行好氧堆肥,发现不同保存时间的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堆肥效果相近,均可使堆体在18 h左右进入55 ℃以上的高温期,高温持续时间长,所得堆肥产品的理化性质也相差不大,且均符合我国生物有机肥标准(NY 884-2012)中的相关要求,所得固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 锑(Sb)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毒准金属元素[1],因其与化合物有着良好的阻燃特性,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2]。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锑储量和产量大国,其中产量约占世界的71%,锑污染已成为中国的典型环境污染问题[3]。锑在天然水体中通常以Sb(OH)3Sb(OH)6等无机形式存在[4],在大多数氧化水体中锑主要以Sb(OH)6的阴离子形式存在,因此,Sb(Ⅴ)在矿山水环境中最为常见[5],其风险程度远高于其他价态。

    湖南锡矿山的锑矿开采地区,附近的河流因受到锑矿石堆场渗透水的影响,锑浓度为0.33~11.4 mg·L−1[5],远远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5 μg·L−1[6]。随着大量锑资源的开采,锑矿废水成为环境中最主要的锑污染来源[7-9],因此,对锑矿废水中Sb(Ⅴ)的去除显得尤为紧迫。高效去除、成本低廉、运行简易是科研技术人员对锑废水治理的追求目标[10]。目前,去除水溶液中锑的技术主要有混凝/絮凝[11]、离子交换[12]、电化学处理[13]、生物修复[14]、吸附[15]等。吸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废水处理技术,一般适合于处理量大、浓度范围广的水处理体系,该方法性能优良、成本低廉,因此,与其他方法相比,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16]。已有研究[6, 17]表明,Sb(Ⅴ)吸附剂主要分为3大类:无机吸附剂,其主要是铁、锰、铝等金属氧化物或黏土矿物,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将Sb(Ⅴ)固定在其表面;有机吸附剂,其主要包括炭材料和生物吸附剂,前者主要是活性炭、石墨烯和碳纳米材料,但活性炭对Sb(Ⅴ)的吸附效果并不突出,而石墨烯和碳纳米材料成本又过高,后者主要是植物或生物吸附剂,通过生物质表面的羟基、羧基和氨基以静电吸附或表面络合来吸附Sb(Ⅴ);复合吸附剂,其主要利用无机溶剂对生物质改性或有机溶剂对无机吸附剂进行改性处理后的一种复合吸附剂,其吸附能力远高于单一的吸附剂。

    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功能吸附材料,以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比表面积大、表面有着丰富的官能团等优点而倍受科学家关注[18-19]。传统生物炭表面通常带负电荷[20],对金属阳离子(Zn2+、Pd2+等)有着较好吸附效果[21],然而对以(氧)阴离子形式存在的污染元素而言,其吸附效果并不理想[22]。现有方法通过在生物炭表面负载金属离子,利用化学试剂等对原始生物炭进行改性处理[23-24],可有效增强生物炭吸附阴离子的效果。但这些改性方法的成本较高,且表面负载的金属离子、化学试剂易解吸造成二次污染等特点,在具体的工程应用中会显得不切实际。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前期已使用工业废弃物磷石膏对酒糟生物炭进行了改性处理,并通过设置不同热解温度烧制生物炭样品,发现经磷石膏改性的生物炭能有效吸附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磷酸根离子[25]和Cr(Ⅵ)[18]。本着以废治废的目的,本研究尝试使用上述改性的生物炭去除高浓度锑废水中以(氧)阴离子形式存在的Sb(Ⅴ),并研究其作为含锑废水中Sb(Ⅴ)吸附剂的潜在应用价值,分别考察了不同改性温度、投加量和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以确定生物炭对Sb(Ⅴ)的最佳吸附条件,并探讨了改性生物炭对Sb(Ⅴ)的吸附行为,并与其他吸附剂对水中Sb(Ⅴ)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同时考察了改性生物炭的吸附稳定性,以期为有关锑矿废水中Sb(Ⅴ)的去除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

    本研究使用的生物炭样品为课题组前期制备的原始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其中改性生物炭的制备使用经过预处理的磷石膏与酒糟按1:2的质量比例混匀,再与等体积的水混合均匀,在105 ℃下烘干后,放置于管式炭化炉中设置不同温度进行烧制[18]。经不同热解温度(300、400、500、600 ℃)烧制后,磷石膏改性后的酒糟生物炭样品分别标记为MC300、MC400、MC500和MC600,未改性的原始酒糟生物炭样品分别标记为BC300、BC400、BC500和BC600。

    根据前期的研究发现,锑矿区矿井水以及周边矿石堆场渗滤水体中均含有较高浓度的锑,锑矿区矿井水中Sb含量最高达13.35 mg·L−1[26],本研究将基于该浓度而设置相对更高浓度的初始Sb(Ⅴ)溶液开展吸附实验。本吸附实验所用溶液均使用去离子水配制,用焦锑酸钾(K2H2Sb2O7·4H2O)配置243.6 mg·L−1 的Sb(Ⅴ)标准储备液。每组实验均设置3个平行样和1个空白样。

    1)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Sb(Ⅴ)吸附影响。分别称取MC300、MC400、MC500、MC600和BC300、BC400、BC500、BC600样品0.05 g于50 mL离心管,加入24.36 mg·L−1 的Sb(Ⅴ)溶液至40 mL,于25 ℃、200 r·min−1条件下振荡24 h后,高速离心过滤,收集滤液;采用ICP-OES(VISTA-MPX)测定滤液中Sb浓度,校正计算吸附量,选取吸附效果最佳的生物炭进行后续实验。

    2)生物炭投加量对Sb(Ⅴ)吸附影响。分别称取0.025、0.05、0.10和0.20 g生物炭样品(基于步骤1)的实验结果),加入24.36 mg·L−1 的Sb(Ⅴ)溶液至40 mL,其他操作均与上述一致;通过吸附量大小选取吸附效果最佳的投加量进行后续实验。

    3)不同pH对Sb(Ⅴ)吸附效果影响。基于1)和2)的实验结果,分别称取0.10 g的MC600和BC600,取24.36 mg·L−1 的Sb(Ⅴ)溶液至40 mL,同时调节体系pH分别为3、4、5、6、7、8、9、10、11、12,其余步骤与上述一致;通过吸附量大小研究不同pH对Sb(Ⅴ)吸附的影响。

    4)吸附平衡实验。吸附动力学:分别称取0.10 g的MC600和BC600于50 mL离心管中,取24.36 mg·L−1的Sb(Ⅴ)溶液至40 mL,同时调节体系pH至预设值。在25 ℃、200 r·min−1条件下振荡,于不同时间(0.1、0.25、0.5、1、2、4、8、16、24、36、48 h)取出,高速离心过滤,并测定其滤液中Sb浓度。

    吸附等温线:分别称取0.10 g的MC600和BC600于50 mL离心管中,取一系列Sb(Ⅴ)储备液(0.608、1.218、2.436、6.09、12.18、24.36、60.9、121.8 mg·L−1)至40 mL,同时调节体系pH至预设值,振荡24 h后取出,高速离心过滤,测定其滤液中Sb浓度。

    选取MC600和BC600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比表面积和孔径使用全自动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ASAP2020(M)]进行分析,pH的测定是由生物炭与水按1:20的质量比结合后使用pH计(PHS-3C)测定,表面电位则是通过莫尔文Zate计测量。

    选取吸附初始浓度为60.9 mg·L−1和121.8 mg·L−1 Sb(Ⅴ)溶液后的MC600样品烘干(40 ℃),分别称取0.10 g(每个样3组平行),加入40 mL去离子水,于25 ℃、200 r·min−1条件下振荡24 h后,高速离心过滤,测定滤液中Sb浓度,计算解吸量。而后重新加入去离子水于相同条件进行解吸,每个样品重复解吸3次。

    吸附量根据式(1)计算。

    Q=1000(AY)VM (1)

    式中:Q为元素的吸附量,mg·kg−1A为溶液初始浓度,mg·L−1Y为吸附平衡浓度,mg·L−1V为加入的溶液体积,L;m为生物炭质量,g。

    解吸量根据式(2)计算。

    Qt=ctVm×100% (2)

    式中:Qt为元素的解吸量,mg·kg−1Ct为浸提液中元素的浓度,mg·L−1V为浸提液体积,L;m为生物炭质量,g。

    吸附动力学拟合根据拟一级动力方程(式(3))、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式(4))、Elovich方程(式(5))、双常数方程(式(6))计算。

    qt=qe(1ek1t) (3)
    tqt=1k2qe2+tqe (4)
    qt=1βln(αβ)+1βln(t) (5)
    qt=ktn (6)

    式中:qtt时的吸附量,mg·kg−1k1k2为拟一、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t为吸附时间,h;qe为平衡吸附量,mg·kg−1α为初始吸附速率,kg·(mg·h)−1β为解吸系数,kg·mg−1k、n为双常数方程动力学参数。

    吸附等温线拟合根据Langmuir模型(式(7))、Freundlich模型(式(8))、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式(9))计算。

    qe=Qbx1+bx (7)
    qe=kx1/n (8)
    qe=Qbxn1+bxn (9)

    式中:Q为最大吸附量,mg·kg−1b为平衡吸附常数,L·kg−1qe为平衡时的吸附量,mg·kg−1x为平衡时浓度,mg·L−1k为Freundlich模型的亲和系数;n为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的经验常数。

    经磷石膏改性后,MC600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大小均有显著提高,BC600和MC600的比表面积分别为0.92 m2·g−1和13.67 m2·g−1,孔隙体积为5×10−4 m3·g−1和9.6×10−3 m3·g−1。比表面积越大,孔隙越多,这说明生物炭吸附能力越强[27]。此外,改性使得生物炭的Zeta电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改性前的−36.6 mV变为0.949 mV,表明生物炭表面所带电荷从改性前的负电荷变成了改性后的正电荷,这对吸附(氧)阴离子也是非常有利的[28]。MC600的pH(10.10)较BC600的pH(9.02)略有升高,且BC600和MC600的pH均为碱性。由于锑矿区矿井水本身受到含锑硫化物矿物的影响,最初是呈酸性的,但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受不同地质背景的影响,矿井水的酸碱性会发生变化[29]:在碳酸盐岩地质背景环境中,矿井水在水-岩相互作用下会逐渐被碳酸盐岩中和,呈弱碱性;而在石英砂岩等地质背景下,矿井水会持续酸化,呈酸性。因此,本研究的生物炭为碱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还可用作锑矿区酸性矿井水的水体中和剂。

    1)最佳生物炭材料的确定。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热解温度的升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30],从而提高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在本研究中,热解温度为600 ℃烧制的BC600,其比表面积仅为0.92 m2·g−1,而同等条件烧制的MC600,其比表面积显著增大为13.67 m2·g−1。由图1可知,随着生物炭热解温度的升高,未改性的生物炭对Sb(Ⅴ)的吸附量差异不大,约为1 250 mg·kg−1;但改性后生物炭对Sb(Ⅴ)的吸附量变化明显,与热解温度升高呈正比。可见,本研究所采用的改性方式对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影响明显,改性后极大地提高了生物炭吸附Sb(Ⅴ)的能力,MC600对Sb(Ⅴ)的吸附量达到3 092 mg·kg−1,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效果。结合实际生产工艺,600 ℃是一个相对比较节能和节约生产成本的烧制温度;因此,本实验将选用MC600作为Sb(Ⅴ)的吸附剂进行后续去除实验,同时将热解温度相同的原始生物炭BC600作为对照样品开展后续的实验。

    图 1  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对Sb()的吸附效果
    Figure 1.  Sb(Ⅴ) adsorption effect of biochar prepared at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2)生物炭最佳投加量的选择。吸附剂的投加量是影响吸附的一个重要因素:投加量不足,不能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达不到预期的污染治理效果。投加过量,会降低吸附剂的吸附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在实际应用中增加使用成本。图2为在初始Sb(Ⅴ)浓度是24.36 mg·L−1的条件下,MC600对Sb(Ⅴ)的吸附量随投加量的变化。当MC600投加量由0.025 g增至0.10 g的过程中,MC600对Sb(Ⅴ)的吸附量显著增加;而当MC600投加量大于0.10 g时,单位质量吸附剂对Sb(Ⅴ)的吸附量变化略有降低。这可能与单位质量生物炭的位点和活性基团的数量有关,一定量的生物炭表面位点和活性基团可促进Sb(Ⅴ)的吸附,但过量的位点和活性基团则会引起溶液中Sb(Ⅴ)离子与之发生竞争吸附,降低吸附效率。因此,本研究选取该生物炭的最佳投加量为0.10 g进行后续吸附实验。

    图 2  MC600投加量对Sb()吸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MC600 dosage on Sb(Ⅴ) adsorption

    3)最佳pH条件的选择。Sb在环境中的活动性和转化受其环境pH条件的影响明显[31]图3反应了不同初始pH条件下MC600和BC600对Sb(Ⅴ)的吸附量大小变化。由图3可知,在pH=3时,MC600对Sb(Ⅴ)的吸附量仅为1 903 mg·kg−1,当pH升高至7时吸附量达到2 747 mg·kg−1,之后随着pH的继续升高,吸附量基本趋于稳定;而BC600对Sb(Ⅴ)的吸附效果明显低于MC600,且其吸附量在pH=3~12时均小于1 500 mg·kg−1。根据前期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分析可知,MC600和BC600的零电荷点(PZC)分别为7.74和3.06,在溶液pH>pHPZC时生物炭表面带负电,并且Sb(Ⅴ)在pH>3的氧化水环境中主要以Sb(OH)6的含氧阴离子形式存在[32];然而在本实验中,MC600和BC600对Sb(Ⅴ)的吸附量随pH变化的趋势基本相似,吸附量随pH的增加而增加,在弱碱性至碱性环境中基本达到最大,且吸附量基本趋于稳定,表明本研究中生物炭吸附Sb(Ⅴ)以化学吸附为主。此外,可能是因为BC600和MC600均呈碱性,当这两种生物炭存在于酸性条件时,溶液中的酸根离子与生物炭表面的部分官能团发生反应,从而使得BC600和MC600对Sb(Ⅴ)的吸附效率低于碱性环境。可见,弱碱性至碱性环境有利于MC600对Sb(Ⅴ)的吸附。

    图 3  不同pH对Sb()吸附影响
    Figure 3.  Effect of different pH on Sb(Ⅴ) adsorption

    结合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锑矿废水的基本特征,受碳酸盐岩地质背景的影响,锑矿废水大多呈现弱碱性[26]。本研究所用到的MC600吸附Sb(Ⅴ)最佳pH条件是中性至碱性区间,因此,为了更真实地模拟野外锑矿废水的pH环境,本研究以pH=7.5来开展MC600去除Sb(Ⅴ)的实验研究。

    1)生物炭对Sb(Ⅴ)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吸附动力学是描述吸附相中的物质在吸附剂表面的扩散过程,这一过程决定着被吸附物质在固液表面相互作用的时间[33]。由图4可见,在初始浓度为24.36 mg·L−1的条件下,BC600对Sb(Ⅴ)的吸附在8 h时基本达到平衡,吸附量为871 mg·kg−1,且吸附比较稳定,并未出现较明显的解吸现象。而MC600对Sb(Ⅴ)的吸附主要分3个阶段;第1阶段是在4 h之前对Sb(Ⅴ)的快速吸附,并在4 h时吸附量达到2 058 mg·kg−1,这说明吸附过程中物理吸附是存在的;第2阶段随着时间的增加,在24 h处的吸附量逐渐增加至2 869 mg·kg−1;之后MC600对Sb(Ⅴ)的吸附量基本趋于稳定。

    图 4  Sb()在不同生物炭上的吸附动力学
    Figure 4.  Adsorption kinetics of Sb(Ⅴ) on different biochar

    运用4种常规动力学方程对2种生物炭吸附Sb(Ⅴ)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拟合,拟合参数见表1。2种生物炭吸附Sb(Ⅴ)的拟二级动力学拟合效果(R2≥0.9)高于拟一级动力学,并且其拟合的BC600和MC600平衡吸附量qe(1 029、2 762 mg·kg−1)更接近实验实测值,这表明2种生物炭对Sb(Ⅴ)吸附均存在着化学吸附,且其吸附速率受化学吸附控制[34]。Elovich方程用于描述由反应速率和扩散因子综合调控的非均相扩散过程;2种生物炭吸附Sb(Ⅴ)都与Elovich方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且MC600拟合系数最优(R2=0.993),这说明MC600吸附Sb(Ⅴ)主要为非均质表面吸附[35]。尽管采用模型公式拟合并不能直接证实其吸附的动力学机制,但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Sb(Ⅴ)在MC600的表面吸附是反应过程和扩散过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6]

    表 1  Sb()的吸附动力学拟合参数
    Table 1.  Fitting parameters of Sb (Ⅴ) adsorption kinetics
    吸附剂拟一级动力学方程拟二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双常数方程
    qek1R2qek2R2αβR2knR2
    BC6009700.7720.8821 0290.0010.9504 6000.0070.9724880.2200.925
    MC6002 6723.3760.8172 7650.0020.90861 1180.0030.9931 0570.1740.985
      注:R2为拟合优度(0<R2<1);下同。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2)生物炭对Sb(Ⅴ)的吸附等温线研究。吸附等温线常用于描述吸附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分布情况。为了能更好地研究MC600对Sb(Ⅴ)吸附的机理,采用3种经典吸附等温模型对Sb(Ⅴ)的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分析。Langmuir模型是一个较理想的吸附方程,适用于吸附剂表面吸附位点上的单分子层吸附;Freundlich模型被认为是一个经验方程,常用于多层异质吸附;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则是介于单分子和双分子层吸附都存在的情况[37-38]

    图5所示,MC600和BC600对Sb(Ⅴ)的吸附量在中低浓度时都随着初始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BC600在平衡浓度为55.2 mg·L−1时接近饱和,之后随着平衡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并没有明显增加;相比于BC600,磷石膏改性的MC600对Sb(Ⅴ)的吸附效果显著提高,在初始浓度分别为24.36、60.9、121.8 mg·L−1的条件下,MC600的吸附量为BC600的吸附量的2.75、2.23、2.43倍。

    图 5  Sb()在不同生物炭上的吸附等温线
    Figure 5.  Adsorption isotherm of Sb(Ⅴ) on different biochar

    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参数如表2所示。Langmuir模型中Qb分别代表最大吸附量和吸附平衡常数,该模型对BC600和MC600吸附Sb(Ⅴ)过程进行拟合得出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 657 mg·kg−1和8 089 mg·kg−1,由图5可知,MC600对Sb(Ⅴ)的吸附效果明显强于BC600。这3种模型对MC600吸附Sb(Ⅴ)都有不错的拟合效果,且拟合系数均在0.930以上。相对来说,Langmuir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对MC600吸附Sb(Ⅴ)的拟合效果最优,说明MC600对Sb(Ⅴ)的吸附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并伴有部分多分子层吸附[39];Freundlich模型的K代表吸附容量,但不是最大吸附量,其值与吸附亲和力有关,K值越大表明吸附速率越快[40],根据该模型对Sb(Ⅴ)吸附的拟合,其MC600的K值为270.9,高于BC600的117.8,表明MC600的吸附速率大于BC600,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一致。

    表 2  Sb()的吸附等温线拟合参数
    Table 2.  Fitting parameters of Sb(Ⅴ) adsorption isotherm
    吸附剂FreundlichLangmuirLangmuir-Freundlich
    knR2QbR2QbnR2
    BC600117.81.4540.9642 6570.0410.9306 6600.0180.7810.974
    MC600270.91.4550.9428 0890.0300.9819 1020.0290.9270.980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吸附剂材料及其对污染物的最佳去除条件、最大吸附量通常是反应该吸附剂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对比其他有关水中Sb(Ⅴ)去除的吸附研究发现,在与本研究相似pH的实验条件下,合成锰氧化物[41]与合成Fe-Zr复合金属氧化物[23]对Sb(Ⅴ)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6 564 mg·kg−1和51 000 mg·kg−1;含纳米零价铁的聚乙烯醇颗粒吸附剂[42]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仅为1 650 mg·kg−1,而氧化锆-碳纳米纤维材料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可达57 170 mg·kg−1[43];掺杂镧的磁性生物炭[44]对Sb(Ⅴ)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8 920 mg·kg−1。尽管本研究的改性生物炭MC600对Sb(Ⅴ)最大理论吸附量在这类吸附材料中不是最高的,为8 089 mg·kg−1,但MC600的原料均为工厂废弃物,制作成本低廉,吸附剂本身对周围环境污染小等优势,可有效削减锑矿废水Sb(Ⅴ)的污染负荷。由此可见,本研究的MC600作为碳酸盐岩地质背景锑矿区含锑废水中Sb(Ⅴ)的吸附剂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在实际应用工程中,吸附剂处理污染废水需要满足吸附速率快、吸附容量大、吸附稳定等特点。生物炭对含锑废水进行吸附后,其吸附的稳定性是判断吸附剂综合性能的一个重要依据。为了对比考察生物炭吸附Sb(Ⅴ)的稳定性,本研究选用吸附Sb(Ⅴ)初始浓度相对最大的2个生物炭样品,即分别吸附60.9 mg·L−1和121.8 mg·L−1 Sb(Ⅴ)溶液的MC600样品进行解吸实验,2样品可代表吸附Sb(Ⅴ)近饱和的生物炭样品。结果如表3所示,2样品对Sb(Ⅴ)的解吸量在第1次时相对最大,但解吸率均≤20%;随着解吸次数的增加,解吸率迅速降低;第3次的解吸率均小于3%。总体上,2样品3次总解吸率均低于30%,说明解吸部分的Sb(Ⅴ)是以物理吸附形式附着在MC600表面,而余下超过70%的Sb(Ⅴ)则已经以化学吸附形式固定在MC600上。一方面,该结果与前述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一致,即本研究所用生物炭对Sb(Ⅴ)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另一方面,结果表明本研究使用的MC600吸附Sb(Ⅴ)后绝大部分状态稳定,不易解吸,基本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表 3  MC600吸附Sb()后的解吸效果
    Table 3.  The desorption effect of Sb(Ⅴ) adsorbed MC600
    初始浓度/(mg·L−1)解吸次数解吸率/%总解吸率/%
    60.9116.827.5
    27.9
    32.8
    121.8120.029.3
    27.2
    32.1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1)本研究使用磷石膏改性的生物炭对Sb(Ⅴ)的吸附能力较原始生物炭显著提高,在热解温度为600 ℃下制备的MC600,在投加比为2.5 g·L−1、pH=7.5条件下,其对Sb(Ⅴ)的吸附能力最强,Langmuir模型拟合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8 089 mg·kg−1

    2)运用吸附动力学经典方程对BC600和MC600吸附Sb(Ⅴ)的过程进行拟合,发现Elovich方程对MC600的拟合效果最优(R2=0.993),说明本研究的MC600对Sb(Ⅴ)的吸附属于非均质表面吸附,该吸附受反应过程和扩散过程等因素共同作用。

    3)吸附等温实验表明,MC600的吸附速率明显大于BC600。Langmuir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对MC600吸附Sb(Ⅴ)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拟合系数分别为0.981和0.980,表明MC600对Sb(Ⅴ)的吸附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并伴有部分多分子层吸附。

    4)对吸附初始浓度为60.9 mg·L−1和121.8 mg·L−1 Sb(Ⅴ)溶液的MC600样品进行解吸发现,2样品的3次总解吸率均低于30%,因此,本研究的MC600吸附较高浓度的Sb(Ⅴ)后性能稳定,不易出现解吸,对去除较高浓度的Sb(Ⅴ) 废水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图 1  不同载体的微生物菌剂中活菌数及芽孢率

    Figure 1.  Viable counts and sporulation rates of microbial inoculants in different carriers

    图 2  不同海藻糖浓度的微生物菌剂中活菌数及芽孢率

    Figure 2.  Viable counts and sporulation rates of microbial inoculants with different trehalose concentrations

    图 3  不同含水率的微生物菌剂中活菌数及芽孢率

    Figure 3.  Viable counts and sporulation rates of microbial inoculants with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

    图 4  4个堆体的温度变化

    Figure 4.  Temperature changes of four piles

    图 5  4个堆体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率

    Figure 5.  Degradation rates of hemicellulose, cellulose and lignin in four piles

    表 1  正交实验设计

    Table 1.  Design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水平因素
    (A)载体(B)海藻糖浓度/%(C)含水率/%
    1炭化秸秆015
    2秸秆420
    3腐熟物料825
    水平因素
    (A)载体(B)海藻糖浓度/%(C)含水率/%
    1炭化秸秆015
    2秸秆420
    3腐熟物料82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正交实验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序号因素活菌数/(109CFU·g−1)芽孢率/%
    载体(A)海藻糖因素浓度(B)含水率(C)
    11112.42±0.06100
    21223.75±0.2193.4±1.48
    31332.64±0.0943.2±0.21
    42133.00±0.2891.6±1.27
    52213.50±0.1464.3±0.14
    62324.05±0.3595.0±0.42
    73122.40±0.0663.5±1.13
    83234.40±0.14100
    93313.85±0.26100
    序号因素活菌数/(109CFU·g−1)芽孢率/%
    载体(A)海藻糖因素浓度(B)含水率(C)
    11112.42±0.06100
    21223.75±0.2193.4±1.48
    31332.64±0.0943.2±0.21
    42133.00±0.2891.6±1.27
    52213.50±0.1464.3±0.14
    62324.05±0.3595.0±0.42
    73122.40±0.0663.5±1.13
    83234.40±0.14100
    93313.85±0.2610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正交实验数据分析

    Table 3.  Analysis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指标因素K1K2K3R
    活菌数载体(A)29.3735.1735.506.13
    海藻糖浓度(B)26.0738.8335.1312.76
    含水率(C)36.2335.3328.477.76
    芽孢率载体(A)78.8783.6387.838.96
    海藻糖浓度(B)85.0385.9079.406.50
    含水率(C)98.3395.0057.0041.33
    指标因素K1K2K3R
    活菌数载体(A)29.3735.1735.506.13
    海藻糖浓度(B)26.0738.8335.1312.76
    含水率(C)36.2335.3328.477.76
    芽孢率载体(A)78.8783.6387.838.96
    海藻糖浓度(B)85.0385.9079.406.50
    含水率(C)98.3395.0057.0041.33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指标因素偏差平方和自由度FF临界值显著性
    活菌数载体(A)71.37222.6619
    海藻糖浓度(B)258.88282.1819
    含水率(C)108.28234.3719
    误差3.152
    芽孢率载体(A)120.7620.8319
    海藻糖浓度(B)74.7420.5119
    含水率(C)3 163.56221.6319
    误差146.272
    指标因素偏差平方和自由度FF临界值显著性
    活菌数载体(A)71.37222.6619
    海藻糖浓度(B)258.88282.1819
    含水率(C)108.28234.3719
    误差3.152
    芽孢率载体(A)120.7620.8319
    海藻糖浓度(B)74.7420.5119
    含水率(C)3 163.56221.6319
    误差146.272
    下载: 导出CSV

    表 5  4个堆体的堆肥产品品质

    Table 5.  Quality of composting products of four piles

    名称有机质含量/%凯氏氮/(mg·g−1)C/NpH含水率/%蛔虫死亡率/%粪大肠菌群数/(MPN·g−1)种子发芽指数/%
    CK66.30±3.3825.53±0.0615.06±0.047.95±0.1858.43±1.5684.36±0.68200±1059.72±1.02
    ZJ58.67±1.1728.64±0.1511.89±0.048.07±0.0652.97±0.6695.98±1.07485.89±0.75
    ZJ-3058.19±0.2332.47±0.0410.40±0.018.12±0.0454.84±0.3196.82±0.79991.73±1.82
    ZJ-6057.56±0.9431.55±0.1610.59±0.048.12±0.1158.28±1.3296.54±0.65489.38±0.71
    名称有机质含量/%凯氏氮/(mg·g−1)C/NpH含水率/%蛔虫死亡率/%粪大肠菌群数/(MPN·g−1)种子发芽指数/%
    CK66.30±3.3825.53±0.0615.06±0.047.95±0.1858.43±1.5684.36±0.68200±1059.72±1.02
    ZJ58.67±1.1728.64±0.1511.89±0.048.07±0.0652.97±0.6695.98±1.07485.89±0.75
    ZJ-3058.19±0.2332.47±0.0410.40±0.018.12±0.0454.84±0.3196.82±0.79991.73±1.82
    ZJ-6057.56±0.9431.55±0.1610.59±0.048.12±0.1158.28±1.3296.54±0.65489.38±0.71
    下载: 导出CSV
  • [1] AWASTHI M K, WANG Q, HUANG H, et al. Influence of zeolite and lime as additive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maturity evolution during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6, 216: 172-181. doi: 10.1016/j.biortech.2016.05.065
    [2] WANG K, WU Y Q, LI W G, et al. Insight into effects of mature compost recycling on N2O emission and denitrification genes in sludge composting[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7, 251: 320-326.
    [3] 焦晓霞. 预处理后剩余污泥高效制氢效能研究[D]. 吉林: 吉林建筑大学, 2014.
    [4] 王明友, 宋卫东, 王教领, 等. 基于食用菌生产的农业废弃物基质化利用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49(1): 160-164.
    [5] 马秋颖.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方式成本效益分析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6] YU H Y, XIE B T, KHAN R, et al. The changes in carbon, nitrogen components and humic substances during organic-inorganic aerobic co-composting[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9, 271: 228-235. doi: 10.1016/j.biortech.2018.09.088
    [7] MENG X Y, LIU B, XI C, et al. Effect of pig manure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during co-composting with spent mushroom substrate and rice husk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8, 251: 22-30. doi: 10.1016/j.biortech.2017.09.077
    [8] WANG X K, ZHENG G D, CHEN T B, et al. Effect of phosphate amendments on improving the fertilizer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the mobility of heavy metals during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35: 124-132.
    [9] SUN Q H, WU D, ZHANG Z C, et al. Effect of cold-adapted microbial agent inoculation on enzyme activities during composting start-up at low temperatur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7, 244(1): 635-640.
    [10] ZHAO Y, ZHAO Y, ZHANG Z C, et al. Effect of thermo-tolerant actinomycetes inoculation on cellulose degrad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during composting[J]. Waste Management, 2017, 68: 64-73. doi: 10.1016/j.wasman.2017.06.022
    [11] XI B D, HE X S, DANG Q L, et al. Effect of multi-stage inoculation on the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during organic municipal solid wastes composting[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5, 196: 399-405. doi: 10.1016/j.biortech.2015.07.069
    [12] ZHOU C, LIU Z, HUANG Z L, et al. A new strategy for co-composting dairy manure with rice straw: Addition of different inocula at three stages of composting[J]. Waste Management, 2015, 40: 38-43. doi: 10.1016/j.wasman.2015.03.016
    [13] HUO Z H, ZHANG N, XU Z H, et al. Optimization of survival and spore formation of Paenibacillus polymyxa SQR-21 during bioorganic fertilizer storag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2, 108: 190-195. doi: 10.1016/j.biortech.2011.12.137
    [14] 王银环, 钱凌, 董芳华, 等. 流式细胞术和平板计数法用于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制剂检测的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8, 35(3): 352-356.
    [15] WANG X Q, CUI H Y, SHJ J H,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during composting of different raw material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5, 198: 395-402. doi: 10.1016/j.biortech.2015.09.041
    [16] 黄翠. 堆肥嗜热纤维分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强化堆肥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0.
    [17] 李天枢. 畜粪堆肥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制与应用[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18] ZHANG L, SUN X Y. Changes in physical,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during the two-stage co-composting of green waste with spent mushroom compost and biochar[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4, 171(1): 274-284.
    [19] 高云航, 勾长龙, 王雨琼, 等. 低温复合菌剂对牛粪堆肥发酵影响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12): 3166-3170.
    [20] 袁京, 何胜洲, 李国学, 等. 添加不同辅料对污泥堆肥腐熟度及气体排放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s2): 241-246.
    [21] 徐速, 曾凡锁, 赵兴堂, 等. 不同种源水曲柳木材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异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 31(2): 234-238.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16.02.39
    [22] 王毕英, 王洪丽, 刘彦民. 微生态制剂活菌数方法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 2018(12): 77-79.
    [23] 诸葛建, 李华钟. 微生物学[M].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4] 王继雯, 刘莹莹, 陈国参, 等. 巨大芽孢杆菌C2产芽孢培养条件的优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6): 155-160.
    [25] 王玉丽. 腐熟用枯草芽孢杆菌菌剂的研制[D]. 石家庄: 河北科技大学, 2015.
    [26] 王芳, 康超, 林静, 等. 海藻糖对乳酸杆菌耐热和室温贮存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国饲料, 2017(10): 17-19.
    [27] 王宁. 海藻糖合酶的作用和特点[J]. 河南化工, 2010, 27(4): 95-96. doi: 10.3969/j.issn.1003-3467.2010.04.052
    [28] 谢贻天. 干酪乳杆菌固态发酵及干燥工艺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29] 张志红, 李华兴, 冯宏, 等. 堆肥作为微生物菌剂载体的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7): 1382-1387.
    [30] 刘冬华, 伍善东, 肖蕾, 等. 菌糠用作菌剂吸附剂的初步探索[J]. 中国食用菌, 2017, 36(2): 30-32.
    [31] GOU C L, WANG Y Q, ZHANG X Q, et al. Inoculation with a psychrotrophic-thermophilic complex microbial agent accelerates onset and promotes maturity of dairy manure-rice straw composting under cold climate condition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7, 243: 339. doi: 10.1016/j.biortech.2017.06.097
    [32] 吴海露. 复合微生物菌剂研制及在污泥堆肥中的应用[D]. 郑州: 河南工业大学, 2013.
    [33] WEI Y Q, WU D, WEI D, et al. Improved lignocellulose-degrading performance during straw composting from diverse sources with actinomycetes inoculation by regulating the key enzyme activitie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9, 271: 66-74. doi: 10.1016/j.biortech.2018.09.081
    [34] VARMA V S, NASHINE S, SASTRI C V, et al. Influence of carbide sludge on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degradation of lignocellulose during in-vessel composting of agricultural waste[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7, 101: 155-161. doi: 10.1016/j.ecoleng.2017.01.022
    [35] 刘月. 功能菌剂对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4.
    [36] 诸葛诚祥. 菌糠高效降解菌剂的研发及其在堆肥中的应用[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7.
    [37] 勾长龙. 低温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复合菌系在牛粪堆肥中的应用研究[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4.
  • 期刊类型引用(9)

    1. 沈丹青,于鑫,韩捷,孙向阳,李素艳,孟童瑶,郝丹. 芽孢杆菌固体菌剂对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01): 127-135 . 百度学术
    2. 罗娟,赵立欣,于佳动,姚宗路,霍丽丽,张沛祯. 我国蔬菜废弃物利用研究进展. 中国瓜菜. 2024(03): 1-8 . 百度学术
    3. 李嘉欣,韩有志,刘奋武,冯鸿斌,张健,毕文龙,徐韶足,秦俊梅. 秸秆、枝条堆肥及堆肥产品中重金属在蚯蚓体内的富集行为. 生物加工过程. 2024(03): 309-317 . 百度学术
    4. 曹秀芹,贾明艳,潘亚红,朱开金. 外源菌剂对餐厨垃圾和污泥联合堆肥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3(04): 477-485+491 . 百度学术
    5. 王新,柳文睿,侯佳文,葛玲,张亚楠. 菌剂制备及其修复农药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化工环保. 2022(01): 10-15 . 百度学术
    6. 李晓宇,王思佳,王丽丽,李纪彬,李淑英,徐建波,魏炳栋,徐永平. 牛屠宰废弃物的高效降解菌株分离鉴定及堆肥效果评价.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05): 58-63+158-159 . 百度学术
    7. 贺宗毅,李卿,张德利,罗昌树,陈仕江. 黄金针菇混悬菌种制剂的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21(03): 11-16 . 百度学术
    8. 李磊,王淑琦,郭小平,李鹏飞,叶金鹏,李振天,冯昶栋. 初始粒径和外源添加剂对绿化废弃物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 环境工程学报. 2020(10): 2804-2812 . 本站查看
    9. 郭静,宋秀丽,白杰,陶波. 氟磺胺草醚降解菌株TB-2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修复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05): 1059-106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8)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5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0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5.1 %DOWNLOAD: 5.1 %HTML全文: 89.3 %HTML全文: 89.3 %摘要: 5.6 %摘要: 5.6 %DOWNLOADHTML全文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82.6 %其他: 82.6 %Ashburn: 0.2 %Ashburn: 0.2 %Baihua: 0.0 %Baihua: 0.0 %Beijing: 6.6 %Beijing: 6.6 %Beiwenquan: 0.0 %Beiwenquan: 0.0 %Brooklyn: 0.1 %Brooklyn: 0.1 %Central: 0.1 %Central: 0.1 %Chang'an: 0.0 %Chang'an: 0.0 %Changsha: 0.0 %Changsha: 0.0 %Chanshan: 0.0 %Chanshan: 0.0 %Chaoyang Shi: 0.2 %Chaoyang Shi: 0.2 %Dalian: 0.0 %Dalian: 0.0 %Dongguan: 0.0 %Dongguan: 0.0 %Guangzhou: 0.2 %Guangzhou: 0.2 %Hangzhou: 0.2 %Hangzhou: 0.2 %Jiaxing: 0.1 %Jiaxing: 0.1 %Jinan: 0.1 %Jinan: 0.1 %Jinhua: 0.1 %Jinhua: 0.1 %Jinrongjie: 0.4 %Jinrongjie: 0.4 %Krailling: 0.0 %Krailling: 0.0 %Kunshan: 0.1 %Kunshan: 0.1 %Mountain View: 0.2 %Mountain View: 0.2 %Nanjing: 0.1 %Nanjing: 0.1 %New York: 0.1 %New York: 0.1 %Newark: 0.1 %Newark: 0.1 %Qingdao: 0.0 %Qingdao: 0.0 %Qiqihar: 0.1 %Qiqihar: 0.1 %Shanghai: 0.3 %Shanghai: 0.3 %Shenyang: 0.1 %Shenyang: 0.1 %Shenzhen: 0.1 %Shenzhen: 0.1 %Shihezi: 0.4 %Shihezi: 0.4 %Shijiazhuang: 0.2 %Shijiazhuang: 0.2 %Siping: 0.1 %Siping: 0.1 %Taiyuan: 0.4 %Taiyuan: 0.4 %Taizhou: 0.1 %Taizhou: 0.1 %The Bronx: 0.2 %The Bronx: 0.2 %Tianjin: 0.0 %Tianjin: 0.0 %Tongxiang: 0.0 %Tongxiang: 0.0 %Wuhan: 0.1 %Wuhan: 0.1 %Wuxi: 0.6 %Wuxi: 0.6 %Xi'an: 0.2 %Xi'an: 0.2 %Xingfeng: 0.1 %Xingfeng: 0.1 %Xining: 0.0 %Xining: 0.0 %Xintai: 0.0 %Xintai: 0.0 %XX: 2.3 %XX: 2.3 %Yantai: 0.0 %Yantai: 0.0 %Yuncheng: 0.0 %Yuncheng: 0.0 %Zhengzhou: 0.0 %Zhengzhou: 0.0 %上海: 0.1 %上海: 0.1 %临汾: 0.1 %临汾: 0.1 %佛山: 0.0 %佛山: 0.0 %包头: 0.0 %包头: 0.0 %北京: 0.7 %北京: 0.7 %北海: 0.1 %北海: 0.1 %南阳: 0.0 %南阳: 0.0 %天津: 0.1 %天津: 0.1 %太原: 0.0 %太原: 0.0 %宿迁: 0.0 %宿迁: 0.0 %常州: 0.0 %常州: 0.0 %杭州: 0.0 %杭州: 0.0 %泉州: 0.0 %泉州: 0.0 %洛杉矶: 0.0 %洛杉矶: 0.0 %济南: 0.1 %济南: 0.1 %淄博: 0.0 %淄博: 0.0 %深圳: 0.0 %深圳: 0.0 %贵阳: 0.0 %贵阳: 0.0 %运城: 0.1 %运城: 0.1 %连云港: 0.0 %连云港: 0.0 %郑州: 0.4 %郑州: 0.4 %阳泉: 0.0 %阳泉: 0.0 %雅安: 0.0 %雅安: 0.0 %其他AshburnBaihuaBeijingBeiwenquanBrooklynCentralChang'anChangshaChanshanChaoyang ShiDalianDongguanGuangzhouHangzhouJiaxingJinanJinhuaJinrongjieKraillingKunshanMountain ViewNanjingNew YorkNewarkQingdaoQiqiharShanghaiShenyangShenzhenShiheziShijiazhuangSipingTaiyuanTaizhouThe BronxTianjinTongxiangWuhanWuxiXi'anXingfengXiningXintaiXXYantaiYunchengZhengzhou上海临汾佛山包头北京北海南阳天津太原宿迁常州杭州泉州洛杉矶济南淄博深圳贵阳运城连云港郑州阳泉雅安Highcharts.com
图( 5) 表( 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723
  • HTML全文浏览数:  5723
  • PDF下载数:  132
  • 施引文献:  2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2-27
  • 录用日期:  2019-04-16
  • 刊出日期:  2020-01-01
顾娟, 齐希光, 李秀芬, 任月萍, 王新华. 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好氧堆肥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253-261. doi: 10.12030/j.cjee.201902121
引用本文: 顾娟, 齐希光, 李秀芬, 任月萍, 王新华. 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好氧堆肥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253-261. doi: 10.12030/j.cjee.201902121
GU Juan, QI Xiguang, LI Xiufen, REN Yueping, WANG Xinhua. Preparation of solid microbial inoculan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erobic composting[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253-261. doi: 10.12030/j.cjee.201902121
Citation: GU Juan, QI Xiguang, LI Xiufen, REN Yueping, WANG Xinhua. Preparation of solid microbial inoculan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erobic composting[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253-261. doi: 10.12030/j.cjee.201902121

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好氧堆肥中的应用

    通讯作者: 李秀芬(1968—),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生物技术。E-mail:xfli@jiangnan.edu.cn
    作者简介: 顾娟(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固体废物资源化。E-mail:1447146179@qq.com
  • 1.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无锡 214122
  • 2. 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无锡 214122
  • 3.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 214122
  • 4. 江苏省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400707);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18_1848)

摘要: 与液态微生物菌剂相比,固态菌剂的保藏时间长,菌种不易退化失活,且便于存储及运输,对降低菌剂运输及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优化固态微生物菌剂制备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获得了最佳制备方法,即以腐熟物料作为载体,投加4%的海藻糖,含水率为15%。将所得固态微生物菌剂保存一定时间后,以食品厂污水处理剩余污泥和玉米秸秆的混合物为堆肥原料进行好氧堆肥,发现不同保存时间的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堆肥效果相近,均可使堆体在18 h左右进入55 ℃以上的高温期,高温持续时间长,所得堆肥产品的理化性质也相差不大,且均符合我国生物有机肥标准(NY 884-2012)中的相关要求,所得固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English Abstract

  •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产生3.0×107 t城市污泥[1],且随着中国污水处理厂的升级和扩建,城市污泥产量每年以13%的速率递增[2]。大量城市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食品处理厂剩余污泥中有机物含量高,营养丰富,大多为蛋白质、多糖、脂肪等[3],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目前,我国食品污泥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焚烧、卫生填埋、土地利用等。同时,我国农作物秸秆近20种,年产量约7.0×108 t,约占世界秸秆总量的25%。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作物秸秆总量将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4]。然而,目前农村地区的秸秆利用率还很低,存在秸秆焚烧、随意丢弃等现象[5]。好氧堆肥方法成本低、无害化程度高、处理量大、处理后的产品可作为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食品厂污水处理剩余污泥与农作物秸秆进行混合好氧堆肥,既解决了剩余污泥与农作物秸秆问题,又可得到生物有机肥[6],适用于农业大田生产、果树种植及园林绿化,对减轻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农田环境污染、增加土壤肥力[7-8]、提高农产品品质及增加农业收入,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在堆肥初期,由于堆体中土著微生物数量较少,微生物活性较低,存在着发酵周期长、堆肥效率慢等缺点。复合微生物菌剂因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可有效调节堆肥原料中的菌群结构,加快堆肥速率,缩短堆肥周期,促进堆体腐熟[9]。目前,我国已在堆肥微生物菌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ZHAO等[10]从堆肥中筛出4株嗜热放线菌,制成一种微生物菌剂,能够提高堆体腐熟程度,缩短了堆肥周期。XI等[11]在堆肥过程中投加了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增加堆肥过程中优势菌的多样性,提高堆肥效率。ZHOU等[12]在堆肥过程中接种了一种由放线菌、哈茨木霉、米曲霉等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缩短了堆肥周期,提高了木质纤维的降解效率。

    与液态微生物菌剂相比,固态菌剂中的微生物更易存活,保存时间长,保存成本低,运输方便,更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与应用。针对食品厂剩余污泥与秸秆的组成,本研究筛选出5株优势芽孢杆菌,研制出一种固态微生物菌剂。本研究首先以活菌数和芽孢率为评价依据,优化固态微生物菌剂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获得最佳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保存时间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实际堆肥效果,研究固态微生物菌剂的稳定性,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 实验用脱水污泥为某食品厂污水处理剩余污泥,玉米秸秆购自河南郑州。营养肉汤培养基购自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堆肥反应器为聚丙烯塑料箱(560 mm×360 mm×325 mm),总容积为65 L,曝气泵底部间歇供氧,每12 h曝气1次,曝气1 h,曝气量为0.3 L·(L·min)−1,并通过距离箱底高约10 cm的多孔筛板实现均匀供氧。当堆体温度高于55 ℃时,每天翻堆1次。

  • 1)菌株来源。本研究用于制备固态微生物菌剂的菌株为实验室已有5株芽孢杆菌,编号分别为ZX5、ZX6、GX2、GX5和GX9,其获得方法如下:以食品厂污水处理剩余污泥为堆肥原料、市售玉米秸秆为辅料,二者的添加比例分别为60%和40%,再加入5%江苏省无锡市某区含落叶的表层土壤;所得混合物料共计30 kg,混合物的含水率为60%±5%,碳氮比(C/N比)为25±5,混合均匀后,装入堆肥反应器中,持续曝气,定期翻堆,进行好氧堆肥;当堆体温度维持35 ℃和55 ℃达7 d左右时,分别从堆体中心和四周取5个等量堆肥样品,混匀后,依次进行微生物的初筛、复筛及分离纯化,进而获得上述菌株。将5株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高温灭菌后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接种量为1.0×107 CFU·mL−1。ZX5和ZX6的培养温度为35 ℃,培养1~2 d;GX2、GX5和GX9的培养温度为50 ℃,培养1~2 d。将获得的不同菌株的发酵液按1∶7∶617∶295∶443的比例混合,制成复合微生物菌液,备用。

    2)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影响因素研究。①载体筛选。分别选择秸秆、炭化秸秆、腐熟物料、褐煤作为载体,将其研磨,过30目筛网,121 ℃灭菌30 min,然后放在105 ℃烘箱中烘干备用。将复合微生物菌液与载体按照5∶1的比例混匀,放在35 ℃烘箱中烘干。将制备好的微生物菌剂室温下密封干燥保藏30 d后,测定菌剂中活菌数及芽孢率。②海藻糖浓度。以腐熟物料作为载体,将其研磨,过30目筛网,121 ℃灭菌30 min,然后放在105 ℃烘箱中烘干备用。在复合微生物菌液中投加0%、4%、8%、12%、16%和20%的海藻糖,混匀后,再与载体按照5∶1的比例混匀,放在35 ℃烘箱中烘干。将制备好的微生物菌剂室温下密封干燥保藏30 d后,测定菌剂中活菌数及芽孢率。③含水率。以腐熟物料作为载体,将其研磨,过30目筛网,121 ℃灭菌30 min,然后放在105 ℃烘箱中烘干备用。将复合微生物菌液与载体按照5∶1的比例混匀,放在35 ℃烘箱中烘至含水率为15%、20%、25%、30%、35%和40%。将制备好的微生物菌剂室温下密封干燥保藏30 d后,测定菌剂中活菌数及芽孢率。

    3)固态微生物菌剂影响因素的正交实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见表1),将制备好的微生物菌剂室温下密封干燥保藏30 d后,测定菌剂中活菌数及芽孢率。研究载体种类、海藻糖浓度及含水率对菌剂保存效果的影响,进而获得最佳菌剂制备条件。

    4)所得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堆肥效果。以食品厂污水处理剩余污泥为堆肥原料,市售玉米秸秆为辅料(二者质量之比为6∶4),获得用于好氧堆肥的混合物料,其组成如下:有机质含量为87.29%、凯氏氮含量为19.24 mg·g−1、C/N比为26.32、pH为6.35、含水率为67.24%、粪大肠菌群数为2.0×103 MPN·g−1、蛔虫死亡率为45.14%、种子发芽指数44.79%、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为238.1、318.2和59.4 mg·g−1。将15 kg物料装入堆肥箱中进行好氧堆肥,具体操作同菌株来源,共4个堆肥箱,其中,对照实验不添加任何菌剂,记为CK,添加新鲜固态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实验记为ZJ,添加室温下保存30 d菌剂的实验记为ZJ-30,添加室温下保存60 d菌剂的实验记为ZJ-60,研究所得固态微生物菌剂保存时间对堆肥效果的影响。微生物菌剂直接添加在堆肥原料中,菌剂添加量均为堆体湿重的0.3%,整个堆肥过程持续10 d。

  • 菌剂中有效活菌数采用平板计数法[13]测定。芽孢率的测定:将菌液在70 ºC下加热10 min,再利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菌剂中的芽孢数,其芽孢率[14]计算见式(1)。

    式中:w为芽孢率;m0为灭菌前菌落数,CFU·g−1m1为加热后菌落数,CFU·g−1

    粪大肠菌群数和蛔虫死亡率均按照生物有机肥标准(NY 884-2012)中的方法测定。种子发芽指数(GI)测定方法:堆肥样品按水∶物料=10∶1浸提,160 r·min−1振荡1 h后过滤,吸取5 mL滤液于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滤纸上放置10颗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种子,25 ºC下培养72 h后,测定种子的根长,同时用去离子水做空白对照,种子发芽指数计算方法[15]见式(2)。

    式中:RGI为种子发芽指数;q0为去离子水处理的种子发芽率;q1为堆肥浸提液处理的种子发芽率;l0为去离子水处理的种子根长,cm;l1为堆肥浸提液处理的种子根长,cm。

    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NY 525-2012)测定。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1.724(氧化系数)[16]。凯氏氮(TKN)采用凯氏定氮法[17]测定。C/N比为有机碳含量/凯氏氮含量[18]。pH的测定是将样品与水按1∶10的比例混合,浸提1 h后,采用pH计法[19]测定。含水率采用烘箱干燥法[20]测定。

    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的测定:采用ANKOM A2000i型全自动纤维分析仪测定堆体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21]

    堆体温度每隔12 h测定1次,在堆体的中央和四周均匀测温5次,取平均值[17]

  • 活菌数是衡量菌剂质量的有效指标[22]。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内,会在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卵圆形或圆柱形的休眠体,即为芽孢[23]。芽孢能适应不良环境,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抵抗性[24],而在条件适宜时又可转变为营养细胞,从事正常的代谢活动,因此,在测定活菌数的同时,可观察芽孢率的变化情况[25]

    1)载体类型对活菌数及芽胞率的影响。由图1可知,4种载体对菌剂活菌数及芽孢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腐熟物料>秸秆>炭化秸秆>褐煤,其中,以腐熟物料作为载体的菌剂活菌数和芽孢率最高,以秸秆为载体的菌剂次之。以腐熟物料、秸秆和炭化秸秆为载体的菌剂保藏30 d后,活菌数均较高,均为5.0×109 CFU·g−1以上,芽孢率则分别为87.3%、76.4%和72.1%。以褐煤为载体的菌剂保藏30 d后,活菌数仅为1.0×109 CFU·g−1,芽孢率仅为37.5%,不利于长期保藏。因此,选择腐熟物料、秸秆和炭化秸秆作为正交实验时的3个水平。由于腐熟物料更易得,以下研究均以腐熟物料为固态微生物菌剂的载体。

    2)海藻糖浓度对活菌数及芽胞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高温、冷冻、干燥等恶劣条件下,海藻糖能够在细胞表面形成独特的保护膜,有效保护生物分子不被破坏,提高微生物菌剂的存活率,延长微生物菌剂的储存期[26]。由图2可知,随着海藻糖浓度的提高,菌剂中芽孢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活菌数含量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海藻糖也是生物体储备的碳源[27],可以被微生物所利用。海藻糖浓度过高时,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增多,芽孢就会萌发,转化为营养细胞而过早失活,降低菌剂的使用效果。因此,当海藻糖投加量为12%~20%时,菌剂中芽孢率较低。当海藻糖投加量为0%~8%时,菌剂中芽孢率较高,且此时菌剂中活菌数也较高,均为5.0×109 CFU·g−1以上。故选用0%、4%、8%作为正交实验中3个水平。

    3)含水率对活菌数及芽胞率的影响。固态菌剂的含水率会显著影响菌剂的保存效果,含水率越高,越不利于菌剂的长期保藏[28]。菌剂中含水率越高,越促进芽孢的萌发,使其转化为营养细胞,不利于长期保存。此外,菌剂中含水率越高,越易在保存过程中发霉,滋生出大量杂菌[29]。由图3可知,随着固态菌剂最终含水率的提高,菌剂中芽孢率在不断降低。含水率为15%~25%时,菌剂中芽孢率较高,高于80%;活菌数高于5.0×109 CFU·g−1。当菌剂的含水率为30%~40%时,菌剂中芽孢率较低,均在70%以下,活菌数也较低,不利于菌剂的长期保存。这可能是由于菌剂中水分适宜,会促进芽孢萌发,使其转换为营养细胞,降低了菌剂中的芽孢率;在长期保存过程中,营养细胞失活,降低了菌剂中活菌数。减少含水率,更有利于菌剂的长期保存[30]。故选用15%、20%、25%作为正交实验中的3个水平。

    4)正交实验。在上述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的正交实验(见表2)。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活菌数来看,载体、海藻糖浓度和含水率对其影响程度分别为海藻糖浓度(B)>含水率(C)>载体(A),菌剂最佳配方为B2C1A3。从芽孢率来看,载体、海藻糖浓度和含水率对其影响程度分别为含水率(C)>载体(A)>海藻糖浓度(B),菌剂最佳配方为C1A3B2。综合考虑活菌数和芽孢率的变化情况,最佳菌剂配方为:以腐熟物料作为载体,投加4%的海藻糖,含水率为15%。

    对上述正交实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置信区间ɑ=0.05范围内,载体、海藻糖浓度和含水率对活菌数影响显著。在置信区间ɑ=0.05范围内,含水率对芽孢率影响显著,而载体和海藻糖浓度对芽孢率影响不显著。因此,确定腐熟物料作为载体,投加4%的海藻糖,含水率为15%作为最佳菌剂配方。

  • 1)堆体温度的变化。以空白为对照,分别将新鲜固态微生物菌剂、保藏30 d的菌剂以及保藏60 d的菌剂用于好氧堆肥,研究菌剂保存时间对堆肥效果的影响。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4个堆体中温度变化如图4所示。

    结果表明,堆体CK在60 h左右进入55 ℃以上的高温期,在84 h左右出现堆体最高温度,为58 ℃,55 ℃以上的高温持续时间为40 h,50 ℃以上的持续时间为70 h。堆体ZJ在18 h左右进入55 ℃以上的高温期,在60 h左右出现堆体最高温度,为64 ℃,55 ℃以上的高温持续时间为114 h,50 ℃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44 h。堆体ZJ-30在18 h左右进入55 ℃以上的高温期,在36 h左右出现堆体最高温度,为69 ℃,55 ℃以上的高温持续时间为129 h,50 ℃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47 h。堆体ZJ-60在19 h左右进入55 ℃以上的高温期,在48 h左右出现堆体最高温度,为66 ℃,55 ℃以上的高温持续时间为132 h,50 ℃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48 h。相比于堆体CK,堆体ZJ、堆体ZJ-30、堆体ZJ-60分别提前了42、42和41 h进入高温阶段,高温持续时间分别延长了74、89和92 h,50 ℃以上的持续时间分别延长了74、77和78 h。比复合微生物菌剂PTCMA,自制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提前7 d进入高温期,且最高温度可提高2~7 ℃[31];比复合菌剂F12,能够延长高温持续时间,其50 ℃以上的持续时间可延长2 d[32]

    可见,尽管固态菌剂的保存时间不同,但均能在18~19 h左右促使堆体进入高温期,随着菌剂保存时间的延长,堆体的高温持续时间略有增加,而50 ℃以上的持续时间变化不大。该固态菌剂的性能稳定,保存一段时间后依旧能使堆体快速进入高温阶段,且持续时间长,可使堆体达到无害化要求。

    2)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如图5所示,堆肥结束后,堆体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有所降低。半纤维素最易降解,而木质素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结构非常复杂[31],较难降解,因此,堆体中半纤维素降解率最高,木质素降解率最低。

    由于添加自制复合微生物菌剂中含有芽孢杆菌,在堆肥高温阶段具有良好的活性,可有效促进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优化堆体的微生物生态,可激活并促进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生长繁殖;且投加菌剂的堆体中高温持续时间更长,有助于促进堆体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33-34]。因此,与空白相比,不同保藏时间的菌剂依旧能够有效促进堆体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随着菌剂保存时间的延长,堆体中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56.93%、41.91%、49.10%;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29.03%、27.58%、31.45%;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18.12%、12.64%、17.02%;堆体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

    与复合微生物菌剂DN-1堆肥12 d后相比,自制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了58.27%、16.51%、36.50%;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提高了87.97%、31.12%、76.56%[35]。与复合微生物菌剂HJ相比,自制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了堆体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降解率,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了244.61%、153.69%、197.22%,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了28.51%、22.09%、39.22%[36]。自制固态微生物菌剂具有较好的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

    3)堆肥产品的品质。堆肥结束后,测定了各堆体中有机质含量、TKN、C/N、pH、含水率、蛔虫死亡率、粪大肠菌群数和GI,其结果如表5所示。

    堆肥结束后,堆体CK、堆体ZJ、堆体ZJ-30、堆体ZJ-60中有机质含量分别为66.30%、58.67%、58.19%、57.56%,其降解率分别为24.05%、32.79%、33.34%、34.06%。投加菌剂的堆体中有机质降解率更高,这是由于其高温持续时间更长,嗜热菌活动剧烈,使得更多有机物被降解。与放线菌菌剂[33]相比,自制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了有机质降解率,降解率分别提高了20.55%、22.57%、25.22%。与堆肥初期(表2)相比,4个堆体中TKN即全氮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添加自制复合微生物菌剂的3个堆体中全氮含量上升幅度更大。与勾云龙[37]制备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相比,自制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氮素含量分别提高了153.03%、255.93%、231.33%。表明自制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有效促进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有利于堆肥产品保氮,提高堆肥产品的养分含量[12]

    采用不同保存时间的固态微生物菌剂进行好氧堆肥,所得堆肥产品的理化性质包括有机质及TKN的含量等均相差不大;蛔虫死亡率均大于95%,粪大肠菌群数均低于100 MPN·g−1,满足我国生物有机肥标准(NY 884-2012)中的生物学指标要求。同时,C/N比低于20,种子发芽指数均高于85%,完全腐熟。与常温微生物菌剂(36 d时C/N比低于20,30 d时GI高于50%)[19]相比,自制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缩短堆肥周期,提高堆体腐熟度。然而,由于高温持续时间不足,对照堆肥产品的卫生状况未能达到上述标准,且种子发芽指数较低。

  • 1)固态微生物菌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以腐熟物料作为载体,投加4%的海藻糖,含水率为15%。

    2)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固态微生物菌剂的性能稳定,均能在18~19 h左右促使堆体进入高温期,并有效促进堆体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所得堆肥产品的理化性质相差也不大,各项指标均符合我国生物有机肥标准(NY 884-2012)中的相关要求,且种子发芽指数均高于85%,完全腐熟。

    3)所得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有助于菌剂的大规模生产与应用,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37)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