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HTML-CSS/jax.js

环境激素甲草胺对摇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抑制作用

李修伟, 校新蕾, 梁亚萍, 张春萍, 张淑兰, 谷祖敏, 祁之秋. 环境激素甲草胺对摇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抑制作用[J]. 生态毒理学报, 2015, 10(2): 243-250.
引用本文: 李修伟, 校新蕾, 梁亚萍, 张春萍, 张淑兰, 谷祖敏, 祁之秋. 环境激素甲草胺对摇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抑制作用[J]. 生态毒理学报, 2015, 10(2): 243-250.
Li Xiuwei, Xiao Xinlei, Liang Yaping, Zhang Chunping, Zhang Shulan, Gu Zumin, Qi Zhiqiu. Inhibition Effect of Alachlor o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of Chironomus riparius (Diptera:Chironomidae)[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5, 10(2): 243-250.
Citation: Li Xiuwei, Xiao Xinlei, Liang Yaping, Zhang Chunping, Zhang Shulan, Gu Zumin, Qi Zhiqiu. Inhibition Effect of Alachlor o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of Chironomus riparius (Diptera:Chironomidae)[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5, 10(2): 243-250.

环境激素甲草胺对摇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抑制作用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675)

  • 中图分类号: X171.5

Inhibition Effect of Alachlor o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of Chironomus riparius (Diptera:Chironomidae)

  • Fund Project:
  • 摘要: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解毒酶。为研究环境激素甲草胺对溪流摇蚊GST的抑制作用及机理,采用酶标仪微量法测定甲草胺对溪流摇蚊4龄幼虫GST的抑制活性及抑制类型。结果表明甲草胺在72h活体染毒和离体状态下均能显著抑制溪流摇蚊GST的活性,且抑制程度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甲草胺抑制GST活性的反应为可逆性抑制。进一步的酶动力学分析揭示甲草胺对GST的特异底物1-氯-2,4-二硝基苯(CDNB)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均表现为竞争性抑制,即甲革胺仅影响米氏常数(Km),不改变酶促反应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以上结果表明农药残留污染物甲草胺在胁迫下对摇蚊幼虫GST酶活性会受到显著影响,甲草胺对GST的抑制机制为可逆性和竞争性抑制。
  • 重金属和抗生素污染治理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冶金、电子、农药等行业,具有高毒性、无法降解等特点[1-2]。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吨抗生素被用于养殖业和医疗中,其中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 antibiotics, SAs)因其广谱性和质优价廉的优点被广泛使用[3],然而大部分抗生素并不能完全被机体吸收。有研究表明,高达85%~90%抗生素以原药或代谢物形式经排泄物进入环境,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4]。因此,有效去除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

    微生物吸附法能去除多种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且成本较低,应用前景广泛[5]。但微生物在应用时易流失,影响效果,因此,有必要将其固定化处理,提高其活性和抗逆性,延长寿命[6-9]。常用的固定化方法有吸附、交联、包埋以及复合固定法。其中包埋法稳定性高、包菌量大、且对微生物影响较小[10-11]。目前已有通过固定化处理提高微生物处理能力的研究报道。BATOOL等[12]将外生菌属(Exigubacterium sp.)制成固定化小球,发现其对Cr(Ⅵ)的去除率高于85%;而昝逢宇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将啤酒酵母固定化后对Cu2+和Cd2+的吸附效果优于未固定的情况。诸多研究表明,固定化处理能提高微生物吸附剂的机械强度,并增强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耐受能力[14-15]

    木屑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能通过离子交换和氢键吸附作用固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16-17],在物理结构上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特点,能与金属离子发生物理吸附[18],且银叶金合欢木屑属于园林废物,其来源广、可生物降解、环境友好,是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理想材料之一。本研究选用枯枝落叶作为吸附剂载体材料,不仅低碳环保,也为园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课题组前期从环境中筛选获得一株菌株,其对重金属Cr(Ⅵ)和SAs同时具有较好耐受和吸附效果。为提高此菌株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包埋法将其制备成固定化微生物吸附剂,探讨了其对重金属Cr(Ⅵ)和常见SAs的吸附性能,且进一步将吸附剂应用于电镀废水处理中,以期为水体重金属Cr(Ⅵ)和SAs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从广州市某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中筛选、分离得到的一株对重金属具有较好吸附效果且能耐受SAs的菌株,经鉴定为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 sp.),编号Y12[19]

    营养培养基:3 g牛肉膏,10 g蛋白胨,5 g NaCl,1 000 mL水,在121 ℃下于高压灭菌锅处理30 min。

    海藻酸钠、CaCl2、二苯碳酰二肼(C13H14N4O)、甲醇(G.R.)、甲酸(G.R.)、乙腈(G.R.)等。Cr(Ⅵ)标液(1 000 mg·L−1,accuStandard);磺胺嘧啶(sulfadiazine, SZ)、磺胺甲嘧啶(sulfamerazine, SMZ)、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 SMX)均选用Dr. Ehrenstorfer GmbH(德国)。

    抗生素标准母液的配制:分别称取一定量的SZ/SMZ/SMX于棕色容量瓶中,用色谱纯甲醇溶解,定容,配置成100 mg·L−1的SZ/SMZ/SMX标准溶液,4 ℃冰箱保存备用。

    实验木屑的制备:取银叶金合欢(Acacia podalyriifolia)的枯枝,用蒸馏水洗净,烘干后研磨,筛分,取过60目以上的木屑,用无菌塑封袋保存备用。

    1)菌株的扩大培养。取Y12菌种子液,按1%(体积比)接种量接种到已灭菌的营养液培养基中,于30 ℃,150 r·min−1恒温摇床扩大培养24~36 h,待用。

    2)菌悬液的制备。将活化的菌液于25 ℃、6 000 r·min−1离心6 min,弃上清液,用无菌水洗涤菌体(25 ℃,6 000 r·min−1,6 min)2~3次后收集菌体,用无菌水重悬,配置成相应质量浓度的菌悬液,备用。

    3)吸附剂的制备。包埋法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吸附剂SY12。取蒸馏水加热至50 ℃左右,边搅边加入海藻酸钠至全部溶解,稍微冷却后,加入木屑载体搅匀,冷却至室温后加入菌悬液,搅均,再将混合液均匀滴入4%CaCl2交联剂中,形成小球状的固定化微生物吸附剂,置于4 ℃下交联24 h后保存备用。经过测定,包埋菌株后的SY12平均质量为2.63 g。

    1)吸附剂对SAs的吸附。分别在含有5 mg·L−1 SZ/SMZ/SMX的体系中加入100颗SY12反应;另外,分别将含有SAs体系pH调整为3、7和11,加入SY12反应,分别于2、10、24、48、72 h取样,测定SAs残留量。

    2)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分别考察Cr(Ⅵ)初始浓度(1、5、10、20、50 mg·L−1)、含菌量(0、2、5和10 g·L−1)和载体处理方式(冻干/热干燥)对吸附剂去除Cr(Ⅵ)的影响。SY12投加量为100颗,溶液pH为5.5~6.5,分别于2、6、10、24、36、48、72、96、120 h取样,测定Cr(Ⅵ)残留量。

    3) 吸附剂对Cr(Ⅵ)-SAs复合污染的吸附去除。分别设置不同SAs(SZ/SMZ/SMX,3 mg·L−1)和Cr(Ⅵ) (1 mg·L−1)的复合污染体系,加入一定量SY12反应,分别于2、10、24、48和72 h取样,测定SZ/SMZ/SMX和Cr(Ⅵ)残余浓度。所有样品均置于25 ℃,150 r·min−1摇床中反应,以不加吸附剂体系为空白对照,每组做2个平行样。

    为探究吸附剂对污染物吸附动力学规律,引入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式(1))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式(2))。

    stringUtils.convertMath(!{formula.content}) (1)
    stringUtils.convertMath(!{formula.content}) (2)

    式中:qtqe分别是在时间t和平衡时的去除量;k1k2分别是伪一级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的反应速率常数。

    取东莞市某电镀厂电镀废水为实验材料,经分析,碱性含铬废水和酸性含铬废水中Cr(Ⅵ)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17.8 mg·L−1和229.5 mg·L−1,初始pH为10.3和2.8。

    制备SY12,分别往80 mL各类电镀废水中放入100颗SY12进行吸附反应。于2、6、10、24、36、48、72、96、120 h取样,过滤,测定溶液中残余Cr(Ⅵ)浓度。

    1) SAs的测定。溶液中残留SAs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LC - 20A,Shimadzu Japan)测定。分析条件:C18反相柱(4.6 mm×250 mm, 5 μm,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柱温30 ℃,流动相为0.1%甲酸水:乙腈= 30%:70%(体积比),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为20 μL,紫外检测波长为270 nm[20]。使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的Cr(Ⅵ)含量;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溶液中的总Cr含量。

    2)去除率根据式(3)进行计算,吸附量根据式(4)进行计算。

    stringUtils.convertMath(!{formula.content}) (3)

    式中:η为SAs或金属离子的去除率,%;Ce为空白体系中SAs或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mg·L−1C1为反应体系中SAs或金属离子的残余质量浓度,mg·L−1

    stringUtils.convertMath(!{formula.content}) (4)

    式中:q为吸附量,mg·g−1ce为空白体系中污染物质量浓度,mg·L−1V为体系体积,L;c为吸附后体系中污染物质量浓度,mg·L−1m为投加吸附剂平均质量,g。

    图1(a)~(b)可知,吸附剂对SAs的去除率先快速增长,然后趋于平缓,达到吸附平衡[21]。整体来看,吸附剂对SMZ和SZ的去除效果均优于SMX,在72 h时SY12对5 mg·L−1 SZ和SMZ的去除率分别为47.9%和35.0%,吸附量分别为0.091 mg·g−1和0.067 mg·g−1。这可能是因为随着SAs质量浓度的提高,扩散速率增加,SY12上能与SAs相结合的有效吸附点位被充分利用,导致吸附量有所上升。

    图 1  SY12对SAs的去除规律
    Figure 1.  Removal of SAs by SY12

    根据表1图1(c)可见,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SY12对SMZ、SMX和SZ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说明整个吸附过程受控于化学吸附[22]。这主要是因为在吸附过程中,吸附剂对不同SAs的吸附效果与SAs的化学结构和官能团有关[23]。SAs化合物同时含有酸性磺胺基团和碱性氨基,分子结构随着溶液pH变化而发生变化,参与吸附的官能团活性点位也随之发生变化[24]。SMZ、SMX和SZ的pKa分别为4.51、5.73和6.47[25-26],由于SAs在水溶液中水解后以离子化磺胺形式存在。有研究表明,木屑的等电点是3.2,主要带电官能团是-COO[27],同时,SMZ的pKa较低,电离程度较大,SY12对其的吸附效果较好。这与谢胜等[25]的研究结果相似。

    表 1  动力学模型拟合参数
    Table 1.  kinetic model parameters
    吸附剂qe,exp伪一级动力学方程伪二级动力学方程
    k1qeR2k2qeR2
    SMZ0.0910.0820.6200.54830.09311.5900.8356
    SMX0.0550.0460.3670.98760.04910.0340.9963
    SZ0.0670.0550.5000.65910.05911.1100.8017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分别在酸性(pH=3)、中性(pH=7)和碱性(pH=11)条件下考察了SY12对SAs的吸附性能,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对于SMZ和SZ而言,中性条件下吸附效果最佳,而过酸或过碱会抑制SY12对SMZ和SZ的吸附效果。这是因为pH不仅影响SAs的存在形态,而且影响吸附剂表面官能团的解离程度,此外,强酸强碱也不利于微生物活性,从而导致SMZ和SZ的吸附效果较差[14]。而对于SMX而言,当溶液pH为3时,SMX主要以不带电荷的中性分子存在;而随着pH的增大,中性分子比例逐渐下降,阴离子形态比例上升。而木屑表面在pH为3时呈正电性,在中性或碱性中呈现负电性,说明在pH为3时SY12对SMX的去除效果不可能是因为静电作用,但随着pH的升高,SY12对SMX的低去除率便可能是因为SY12表面的负电荷与SMX阴离子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28],这也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相似[29]。综上所述,中性条件下SY12对SMZ和SZ的吸附效果最佳;酸性条件下SMX的吸附效果更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处理酸性或碱性废水时,需先进行稀释、酸碱中和(废碱渣中和酸性废水或酸、碱废水相互中和)等预处理,使废水处于中性条件后再进行吸附去除。

    图 2  溶液pH对SAs去除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pH on SAs removal

    1)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为了解吸附速率和吸附限速步骤,对SY12吸附1 mg·L−1 Cr(Ⅵ)的过程进行吸附动力学分析。由图3(a)~(b)可以看出,拟合曲线均呈现迅速增长而后逐渐平稳,符合各类多孔结构吸附剂的吸附规律。利用伪一级动力学方程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SY12对Cr(Ⅵ)的吸附过程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由此可知,SY12吸附Cr(Ⅵ)的限速步骤为化学吸附,如化学键的形成[14, 18]

    图 3  吸附剂对1 mg·L−1 Cr(Ⅵ)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拟合
    Figure 3.  Kinetics curve of Cr(Ⅵ) adsorption by SY12
    表 2  动力学模型参数
    Table 2.  kinetic model parameters
    吸附剂qe,exp伪一级动力学方程伪二级动力学方程
    k1qeR2k2qeR2
    SY1296.70.09495.840.938 20.00197.560.998 5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2)吸附剂对不同浓度Cr(Ⅵ)的吸附。图4是吸附剂在120 h内对不同质量浓度Cr(Ⅵ)的吸附情况。如图4(a)所示,随着时间延长,吸附剂对不同质量浓度Cr(Ⅵ)的去除率呈上升趋势,但是随着Cr(Ⅵ)质量浓度的升高去除率反而降低,SY12对1 mg·L−1 Cr(Ⅵ)的去除率最高,在120 h时达96.7%。吸附剂SY12对Cr(Ⅵ)的吸附作用包括载体吸附、重金属在载体上的扩散和传质,以及微生物的吸附和交换作用[30-32],载体表面的功能基团如羟基、羧基等能与Cr(Ⅵ)结合形成共价键或离子键,进而使Cr(Ⅵ)从液相中脱离[33]。由图4(a)~(b)可知,随着Cr(Ⅵ)质量浓度的增加,去除率逐渐降低,但吸附量增加,后期都逐渐趋于稳定;另一方面,Cr(Ⅵ)质量浓度提高,进入吸附剂内部的Cr(Ⅵ)增加,对Y12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吸附效果下降[34],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一致[21, 35]

    图 4  吸附剂对不同质量浓度Cr(Ⅵ)的去除率和去除量比较
    Figure 4.  Removal rates of Cr(Ⅵ)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by SY12

    前期研究表明,Y12能有效去除Cr(Ⅵ),当体系中同时含有Cu(Ⅱ),其还能作为氧化还原酶等多种细胞酶的激活剂起到催化作用,促进Y12对Cr(Ⅵ)的还原作用[19]。由图4(c)可知,SY12主要通过吸附作用去除Cr(Ⅵ),且总铬和Cr(Ⅵ)去除率曲线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固定化处理后的Y12同游离菌体相比,还原性减弱,这可能是因为载体给吸附剂提供了更丰富的吸附位点,如载体上的羟基、羧基等有效官能团能更容易吸附Cr(Ⅵ),从而使固定化处理后的吸附剂主要以络合作用固定Cr(Ⅵ)。总体而言,高质量浓度Cr(Ⅵ)不利于Y12的生长,影响菌体代谢活性,进而抑制了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而且Cr(Ⅵ)质量浓度越高,抑制性越强。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20, 36]

    3)不同含菌量SY12对Cr(Ⅵ)的吸附。考察不同含菌量SY12对10 mg·L−1 Cr(Ⅵ)的去除效果。如图5所示,加入2 g·L−1 Y12菌的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为0.18 mg·g−1;随着投菌量增加,吸附量反而降低。这是因为吸附剂上的菌体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去除Cr(Ⅵ),但含菌量过高时,菌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菌体相互聚集成团,导致了吸附剂内部孔隙度下降,菌比表面积降低,有效吸附位点减少[37-38];另外,也可能是因为大量菌体覆盖在吸附载体表面,减少了吸附载体对Cr(Ⅵ)的吸附贡献。因此,吸附剂中的含菌量并非越高越好,这也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类似[14, 21]。后续实验中吸附剂含菌量均为2 g·L−1

    图 5  不同含菌量吸附剂对Cr(Ⅵ)的去除能力比较
    Figure 5.  Effect of bacterial content on Cr(Ⅵ) removal by SY12

    4)木屑预处理对SY12吸附Cr(Ⅵ)的影响。木屑有着独特的表面结构,既能作为载体供微生物生长附着,也能作为吸附材料。为了更好地保留木屑的表面和组织结构,选用冻干法进行干燥处理,对比研究热处理和冻干处理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由图6(a)可知,反应前期SY12对低质量浓度Cr(Ⅵ)(1 mg·L−1)的去除率较高,但后期对5 mg·L−1 Cr(Ⅵ)吸附效果最好。从吸附量测定结果可以看出,SY12对10 mg·L−1 Cr(Ⅵ)吸附量最高,为0.13 mg·g−1(图6(b))。与以上结果比较,冻干处理后的吸附效果下降。这可能是木屑经冻干处理后物理结构和分子结构变小,仅凭本身的多孔结构和大比表面积通过物理吸附固定Cr(Ⅵ);而热干燥处理温度较高,木屑表面变得更粗糙、束状结构更薄,孔隙结构得到改善,整体的比表面积与孔容积变大,木屑表面可用的吸附点位增加,能吸附更多Cr(Ⅵ)[2, 39-41],所以经热干燥处理的SY12对Cr(Ⅵ)的吸附性能更优。

    图 6  冻干木屑吸附剂对不同质量浓度Cr(Ⅵ)的去除能力比较
    Figure 6.  Removal rates of Cr(Ⅵ)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by SY12 containing freeze-dried sawhust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SY12对Cr(Ⅵ)和SAs均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当Cr(Ⅵ) 和SAs以复合污染存在时,其吸附效果仍然未知。由图7(a)可见,在复合污染体系中,对于SMZ和SMX而言,在反应24 h内,SY12对SMZ和SMX的去除率较单一体系中的低。可见Cr(Ⅵ)的存在会对SMZ和SMX的吸附产生抑制作用,但这种阻碍作用会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消失,在72 h的去除效果仍低于单一SAs体系。这说明Cr(Ⅵ)与SMZ和SMX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削弱了SY12对SMZ和SMX的吸附效果。相反,在Cr(Ⅵ)存在时,SY12对SZ的去除率更高,这可能是因为SZ上的胺基较SMZ和SMX的更活泼,除了能与SY12发生反应,还能与Cr(Ⅵ)发生络合反应[42],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SZ的去除效果。

    图 7  复合污染中SY12对SAs和Cr(Ⅵ)的去除能力比较
    Figure 7.  Removal of SAs and Cr(Ⅵ) by SY12 in combined pollution system

    图7(b)可知,在Cr(Ⅵ)-SAs复合污染体系中,SY12对Cr(Ⅵ)的去除率从24 h便趋于稳定,在72 h时均达到98%,吸附效果优于单一Cr(Ⅵ)体系,且提升幅度大于SAs的降低幅度,说明在复合污染体系中对Cr(Ⅵ)的吸附影响较大。结合图7(c)可知, SY12对总Cr的去除率均低于Cr(Ⅵ),表明了在该体系中SY12对Cr(Ⅵ)的去除包括了吸附和还原2个过程,这可能是Cr(Ⅵ)与SAs中的磺胺等基团发生了氧化还原作用,将部分Cr(Ⅵ)还原成了Cr(Ⅲ),进一步促进了Cr(Ⅵ)的去除。总体而言,在Cr(Ⅵ) – SAs复合污染体系中,Cr(Ⅵ) 和SAs在SY12表面的吸附存在竞争,但SY12对二者的吸附机理不同,对SAs主要是共轭吸附作用,而对Cr(Ⅵ) 的吸附主要是SY12中含氧官能团对Cr(Ⅵ) 的络合吸附作用。结果表明SY12可以用于处理Cr(Ⅵ) – SAs复合污染水体。

    图8反映了SY12对重金属电镀废水的处理效果。由图8可知,SY12对酸性电镀废水中的Cr(Ⅵ)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量为3.7 mg·g−1;但对碱性电镀废水中的Cr(Ⅵ)吸附效果不显著,仅为0.1 mg·g−1。大量研究表明,多数微生物在酸性环境中对Cr(Ⅵ)的吸附效果更好[43]。这是由于在酸性条件下,Cr(Ⅵ)主要以CrO42-或Cr2O72-形态存在,能通过静电吸引作用跟吸附剂表面带正电荷的官能团结合,从而有较高的去除率[44]。而在碱性条件下,不溶性和聚合的氧化铬物质CrO42-和HCrO4多以沉淀的形式存在,抑制了其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45]。SANGHI等[4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酸性条件下,Cr(Ⅵ)以CrO42-的形式被吸附在带正电荷的菌体细胞壁上,且pH越低,吸附性越强。

    图 8  SY12对电镀废水中Cr的去除
    Figure 8.  Cr removal from the plating wastewater by SY12

    1)吸附剂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SMZ、SZ和SMX,第36 h达吸附平衡,且对嘧啶类SMZ和SZ的去除效果优于SMX。吸附过程受控于化学吸附;在中性条件下,SY12对SMZ和SZ的吸附效果最佳,而在酸性条件下对SMX的吸附效果更佳。

    2) SY12对Cr(Ⅵ)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但随着Cr(Ⅵ)质量浓度提升,去除率降低;SY12在120 h时,对1 mg·L−1 Cr(Ⅵ)的去除率为96.7%,以化学吸附为主;热干燥处理能改善木屑的孔隙结构,增大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有利于SY12对Cr(Ⅵ)的吸附。

    3)在Cr(Ⅵ)-SAs复合污染体系中,SY12对SAs的吸附能力略微下降,对Cr(Ⅵ)的去除能力也有所提升。此外,SY12可用于电镀废水的处理,能有效去除酸性电镀废水中的Cr。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35
  • HTML全文浏览数:  635
  • PDF下载数:  1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李修伟, 校新蕾, 梁亚萍, 张春萍, 张淑兰, 谷祖敏, 祁之秋. 环境激素甲草胺对摇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抑制作用[J]. 生态毒理学报, 2015, 10(2): 243-250.
引用本文: 李修伟, 校新蕾, 梁亚萍, 张春萍, 张淑兰, 谷祖敏, 祁之秋. 环境激素甲草胺对摇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抑制作用[J]. 生态毒理学报, 2015, 10(2): 243-250.
Li Xiuwei, Xiao Xinlei, Liang Yaping, Zhang Chunping, Zhang Shulan, Gu Zumin, Qi Zhiqiu. Inhibition Effect of Alachlor o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of Chironomus riparius (Diptera:Chironomidae)[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5, 10(2): 243-250.
Citation: Li Xiuwei, Xiao Xinlei, Liang Yaping, Zhang Chunping, Zhang Shulan, Gu Zumin, Qi Zhiqiu. Inhibition Effect of Alachlor o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of Chironomus riparius (Diptera:Chironomidae)[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5, 10(2): 243-250.

环境激素甲草胺对摇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抑制作用

  •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675)

摘要: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解毒酶。为研究环境激素甲草胺对溪流摇蚊GST的抑制作用及机理,采用酶标仪微量法测定甲草胺对溪流摇蚊4龄幼虫GST的抑制活性及抑制类型。结果表明甲草胺在72h活体染毒和离体状态下均能显著抑制溪流摇蚊GST的活性,且抑制程度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甲草胺抑制GST活性的反应为可逆性抑制。进一步的酶动力学分析揭示甲草胺对GST的特异底物1-氯-2,4-二硝基苯(CDNB)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均表现为竞争性抑制,即甲革胺仅影响米氏常数(Km),不改变酶促反应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以上结果表明农药残留污染物甲草胺在胁迫下对摇蚊幼虫GST酶活性会受到显著影响,甲草胺对GST的抑制机制为可逆性和竞争性抑制。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