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R-生物滴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Combined process of ABR-Bio-trickling filter for treatment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
摘要: 采用ABR-生物滴滤池组合工艺,研究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 d、滴滤池水力负荷为5 m3/(m2·d)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滴滤池内部污染物浓度变化和微生物的沿程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COD、TN、NH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73%、32%、58%和30%;滴滤池内各层污染物浓度除TP在中层略有升高外,其余均沿程逐渐降低。滴滤池底层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均较强,原因是果壳活性炭填料较强的截留吸附能力以及底层微生物优势菌属较好的降解作用。总氮的去除依靠滴滤池内填料的物理化学作用和微生物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其中微生物作用约占60%,成为脱氮的主要途径。Abstract: The combined process of ABR-bio-trickling filter was used to treat the rural domestic sewage, with the study focusing on the contaminant removal efficiency, the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rules and microbial distribution with distanc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of 3 d and hydraulic loading of 5 m3/(m2·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COD,TN,NH4+-N and TP were 73%,32%,58% and 30%, respectively;TP concentration in the middle layer of trickling filter increased slightly while the other pollutants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along layers. The bottom of trickling filter had strong decontamination ability on various pollutants, mainly because of strong absorbing ability of the nutshell activated carbon filler and degradating ability of the microbial dominant species. The removal of TN relied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effects of filter and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effects of microbial,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latter was about 60%,so it became the main way of nitrogen removal.
-
重金属铬及其化合物作为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电镀、制革、印染、冶金工业等领域。铬渣的无序堆放和含铬废水的不当排放是造成地下水铬污染的主要原因,因而对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2]。截至2018年,我国历史遗留的铬渣堆场和已关停的铬盐的生产场地约有60个(其中20个已完成修复),场区内地下水受到严重的铬污染[3]。铬在地下水中主要以三价铬(Cr(Ⅲ))和六价铬(Cr(Ⅵ))的价态存在,其中,Cr(Ⅵ)在低浓度下也具有剧毒性,毒性为Cr(Ⅲ)的100~1 000倍,常以重铬酸根离子(Cr2O72−,酸性条件)和铬酸根离子(CrO42−,中性或碱性条件)的形式存在,具有强致癌致畸性、较高的溶解度、高迁移性和环境持久性[4-7]。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8]将Cr(Ⅵ)作为毒理学指标,当其质量浓度>0.10 mg·L−1时,该类水质就判定为Ⅴ类水,不适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因此,亟需研发绿色、高效的新型修复材料去除地下水中的Cr(Ⅵ)。
近年来,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由于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和反应活性、材料易回收利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体中Cr(Ⅵ)及其他重金属的去除[9]。但在实际应用中,nZVI存在易团聚和易氧化等问题,导致其迁移能力变差,从而降低了反应活性[10]。因此,通过制备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来优化纳米零价铁的修复性能,以提高其反应活性,从而高效地处理重金属、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11-12]。目前,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吸附材料上,如将nZVI负载在诸如生物质炭[13]、活性炭[14]、膨润土[15]、凹凸棒石[16]等比表面积大的多孔材料上以克服其团聚的缺陷,提高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在这些材料中,生物质炭因廉价易得、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用作各类污染物的吸附剂以及nZVI的载体材料[17-19]。有研究表明,原始生物质炭材料经酸改性后可以去除灰分和硅,增大比表面积,降低表面负电荷[20-21];经碱处理可以去除生物质炭表面灰分,清除残留在孔隙中的杂质且增加生物质炭的表面积、孔体积和含氧官能团的数量,从而增加其吸附性能[21-23]。DONG等[20]发现,盐酸改性的生物质炭负载nZVI对Cr(Ⅵ)的去除率可达到35.3%,而原始生物质炭负载nZVI对Cr(Ⅵ)的去除率约为22.0%。WU等[24]研究了改性生物质炭负载铁/银双金属颗粒对四氯化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改性生物质炭负载铁/银双金属颗粒对四氯化碳的去除率高于未改性生物质炭负载铁/银材料。因此,可以看出,经过酸碱改性后的生物质炭表面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促进nZVI的有效分散,成为nZVI理想的负载材料。迄今为止,采用HF、NaOH改性生物质炭负载nZVI复合材料去除Cr(Ⅵ)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其去除性能及机理亦尚不清晰。
本研究选择HF和NaOH作为酸碱改性剂,对水稻秸秆生物质炭进行改性,获得氢氟酸改性生物质炭(BC-HF)和氢氧化钠改性生物质炭(BC-NaOH),并进一步负载纳米零价铁制得生物质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氢氟酸改性生物质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HF)和氢氧化钠改性生物质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NaOH)。利用比表面积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表征反应前后材料的组成与结构;通过动力学,测试复合材料对Cr(Ⅵ)的去除性能,并通过动力学过程、反应前后溶液pH分析和材料晶体结构分析等探讨其去除机制,同时探讨在空气中老化对nZVI@BC-HF和nZVI@BC-NaOH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实验所用试剂主要有硼氢化钾(KBH4)、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4·7H2O)、氢氟酸(HF)、氢氧化钠(NaOH)、无水乙醇(C2H5OH)、硝酸钠(NaNO3)、重铬酸钾(K2Cr2O7)、二苯碳酰二肼(C13H14N4O)、丙酮(CH3COCH3)、硫酸(H2SO4)、磷酸(H3PO4)等。除K2Cr2O7为优级纯外,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所有溶液均采用超纯水配制。
1.2 材料制备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的水稻秸秆作为生物质炭前体。在使用前,用去离子水冲洗水稻秸秆3次,自然风干,并于在60 °C烘箱中干燥24 h,然后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在限氧条件下以5 °C·min−1的升温速率达到700 ℃后热解6 h,冷却至室温,磨碎,过100目筛备用[25]。分别将10 g生物质炭置于200 mL、1 mol·L−1的HF、NaOH溶液中,在温度为25 °C、150 r·min−1的转速下震荡24 h,用蒸馏水反复冲洗抽滤至pH稳定,BC-HF、BC-NaOH最后稳定的pH分别为3.12±0.1、10.40±0.1;原始生物质炭在相同的条件下加入超纯水清洗即可,最后将制备的3种生物质炭在80 °C下烘干,研磨过100目筛,保存备用。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nZVI和3种生物质炭负载nZVI复合材料。预先称1 g的FeSO4·7H2O溶于50 mL的去离子水中(用预配的1 mol·L−1稀盐酸和1 mol·L−1氢氧化钾调节pH至4.0),将溶液转移至三口烧瓶中,加入50 mL乙醇,将三口烧瓶中的溶液分别用氮气除氧和搅拌15 min,使溶液混合均匀。然后,在氮气保护和机械搅拌下(150 r·min−1),将等体积的0.5 mol·L−1的KBH4溶液倒入恒压漏斗中,以5 mL·min−1的速度匀速逐滴滴入三口烧瓶中,此后继续曝气反应60 min,采用磁选法将制备得到的材料固液分离,用脱氧超纯水和脱氧无水乙醇各洗3遍,置于真空干燥箱中60 ℃干燥过夜。干燥后的样品经研磨、过筛后,置于棕色样品瓶中,放入真空干燥皿中保存备用。该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如式(1)所示。
2Fe2++BH−4+3H2O→2Fe0↓+BO−3+3H2↑+4H+ 制备nZVI@BC时,先取50 mg生物质炭加入到50 mL、20 g·L−1的FeSO4·7H2O溶液中(炭铁质量比为1∶4),放入25 ℃、150 r·min−1的恒温振荡器中震荡24 h后置于三口烧瓶中,然后按照上述合成nZVI的方法制备nZVI@BC。按照同样的步骤制得nZVI@BC-HF和nZVI@BC-NaOH。
1.3 实验方法
配置Cr(Ⅵ)污染溶液时加入NaNO3作为背景电解质,用来平衡地下水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其浓度为10 mmol·L−1,同时将Cr(Ⅵ)污染溶液初始pH调至3。在20 mL玻璃瓶中加入Cr(Ⅵ)污染溶液和供试材料,最终质量浓度分别为50 mg·L−1和0.3 g·L−1。将玻璃瓶置于150 r·min−1和25 ℃的恒温摇床上进行反应,然后在选定的时间间隔内(1、2、4、8、12、24、48 h)取样,样品通过0.45 μm滤膜过滤后进行分析测试,在反应过程中测量了溶液pH及总铁浓度。所有实验均重复进行3次。
1.4 分析方法
本实验通过比表面积分析仪(Micromeritics ASAP 2460,美国麦克仪器公司)使用N2吸附-解吸法测定供试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供试材料元素组成用元素分析仪(Elementar Vario EL III,德国Elementar公司)测定;供试材料表面官能团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 iS10,美国 Thermo Fisher 仪器公司)测定;反应前后的晶体结构进行用X射线衍射(XRD,RIGAKUD/MAX2550/PC,日本)表征。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Cr(Ⅵ)浓度;采用原子吸收法(ICP-OES)测定溶液中的总铁浓度;采用pH计(pHS-3C,Thermo)测定反应前后的溶液pH。供试材料与Cr(Ⅵ)反应的过程使用伪二阶动力学模型描述,计算公式见式(2)[26]。
tqt=1k2q2e+tqe (2) 式中:qt和qe分别为时间t和反应达到平衡时Cr(Ⅵ)的去除量,mg·g−1;k2是伪二阶动力学模型的速率常数,g·(mg·h)−1。
2. 结果与讨论
2.1 酸碱改性生物质炭及负载纳米零价铁材料的结构特性
1)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供试材料的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分析结果见表1,BC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为173.5 m2·g−1和50.96 mm3·g−1,经酸、碱改性后的生物质炭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BC的2.22、1.76倍和3.98、3.25倍,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明显增大。LIU等[27]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生物质炭经过酸碱改性后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会明显增大。这是因为,生物质炭通过酸、碱改性去除了孔隙结构中的灰分和无机物,清除了部分可溶性杂质,使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增大,从而有效地改善了BC的物理性质。负载nZVI后,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低于酸碱改性生物质炭,这与ZHANG[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主要原因是:具有较小比表面积的nZVI是复合材料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炭铁质量比为1∶4);同时,nZVI占据了生物质炭中大部分孔隙,因此,酸碱改性生物质炭负载nZVI后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明显减小。
表 1 供试材料的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tructure of selected materials供试材料 比表面积/(m2·g−1) 孔体积/(mm3·g−1) 平均孔径/nm BC 173.55 50.96 2.43 BC-HF 386.71 202.72 3.08 BC-NaOH 306.00 165.93 2.98 nZVI 13.82 57.55 5.99 nZVI@BC 43.22 79.26 4.20 nZVI@BC-HF 42.57 64.57 3.75 nZVI@BC-NaOH 53.01 80.82 3.91 2)元素分析。生物质炭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和N。从表2可以看出,酸碱改性前后基本元素组成不变,主要元素组成均为C和O元素,但改性前后生物质炭主要元素的质量分数有所差异。经酸碱改性后的生物质炭,由于灰分和一些可溶性杂质被清除,C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大,N、H、S、O的质量分数略有增加。H/C比值用来表示生物质炭的芳香性,(O+N)/C比值用来表示生物质炭的极性[28]。相比BC,酸改性生物质炭的H/C和(O+N)/C均降低,这表明芳香性增加,疏水性增强;碱改性生物质炭的H/C比值增加,(O+N)/C比值降低,这表明芳香性降低,疏水性增加。酸碱改性都能使生物质炭疏水性增强,其主要原因是改性后的炭材料中硅氧化物气化,改善了材料表面的亲水性[29]。
表 2 供试材料的元素分析及比例Table 2. Elemental analysis and proportion of selected materials供试材料 N/% C/% H/% S% O/% H/C (O+N)/C BC 0.70 45.16 1.49 0.13 13.58 0.40 0.24 BC-HF 1.12 69.05 2.11 0.15 15.24 0.37 0.18 BC-NaOH 0.92 58.73 2.11 0.15 15.92 0.43 0.22 3)红外谱图分析。图1为供试材料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图1(a)为BC改性前后材料上的官能团变化,3 430 cm−1处的吸收峰为-OH基团伸缩振动,这表明生物质炭表面均含有大量的羟基官能团[30];2 920~2 850 cm−1和1 390 cm−1处的吸收峰为-CH2[21];1 570 cm−1的吸收峰被认为是芳香族C=C键和C=O键[31];Si-O-Si的特征带主要出现在1 100~1 050、880~740和 470 cm−1处[25]。由图1(a)可以看出,酸碱改性前后的生物质炭官能团种类没有发生变化,但经过氢氟酸改性后的BC在1 100~1 050 cm−1处的Si-O-Si特征峰减弱,这说明酸改性可洗脱BC中的硅。图1(b)为nZVI及其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图。3 430、2 920~2 850 cm−1处分别为-OH和-CH2的吸收峰[21];在1 350 cm−1的峰值与COO-有关[32]。在1 100~1 050、880-740和 470 cm−1处的Si-O-Si特征带在3种生物质炭与 nZVI负载后减弱或者消失,这表明Si-O-Si是负责支持nZVI的主要位点之一[25, 33-34]。因此,nZVI通过与生物质炭表面Si-O-Si官能团耦合形成Si-O-Fe键,铁离子趋于稳定,降低了nZVI的氧化倾向[35]。
4) X射线衍射图分析。对于nZVI和改性前后的生物质炭负载nZVI复合材料,在43°~45°处都出现了1个较为明显的衍射峰(图2),该处的特征峰主要与零价铁(Fe0)相关 [16,19]。该结果表明,nZVI负载到生物质炭和酸碱改性生物质炭上不会改变nZVI颗粒的晶体类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5,32]。
2.2 Cr(Ⅵ)去除动力学
如图3所示,供试材料与Cr(Ⅵ)反应48 h后达到反应平衡。生物质炭对Cr(Ⅵ)的去除量仅为11.52 mg·g−1,经酸碱改性后的生物质炭增强了对Cr(Ⅵ)的去除效果,酸改性生物质炭的去除性能更优于碱改性生物质炭,去除量分别为30.87和19.59 mg·g−1。这是因为,经酸碱改性后的生物质炭比表面积、孔隙体积等表面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见表1),为Cr(Ⅵ)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将nZVI负载到3种生物质炭上后,对Cr(Ⅵ)表现出了更优异的去除性能。nZVI和生物质炭负载nZVI(炭铁质量比为1∶4)对Cr(Ⅵ)的去除效果无明显差异,这说明生物质炭负载nZVI中质量分数为20%的生物质炭与裸露nZVI中质量分数为20%的零价铁颗粒对Cr(Ⅵ)表现出了同等的去除效果。由于生物质炭具有较大的给电子能力,以及它的石墨碳结构有利于nZVI向Cr(Ⅵ)进行电子转移[36],故生物质炭负载nZVI后实际增强了nZVI对Cr(Ⅵ)的还原。此外,因酸碱改性后的生物质炭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孔隙结构,负载高反应活性的nZVI后,缓解了nZVI自身团聚和氧化导致反应活性降低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提高了Cr(Ⅵ)的去除效果,对Cr(Ⅵ)的去除量分别为76.36、65.62 mg·g−1。而相比于nZVI及其复合材料,改性前后的生物质炭对Cr(Ⅵ)的去除效果并不佳。推测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物质炭去除Cr(Ⅵ)主要通过吸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Cr(Ⅵ)在水溶液中主要以HCr2O7−,Cr2O72−及CrO42−等阴离子形式存在,生物质炭表面由于含有大量含氧官能团而带负电,因而与Cr(Ⅵ)阴离子化合物产生静电排斥作用导致吸附效果较差[19]。
改性前后的生物质炭与Cr(Ⅵ)的反应过程中溶液pH维持稳定(图3(b)),加入生物质炭后,pH略有增加,且生物质炭与Cr(Ⅵ)反应后的溶液pH略高于碱改性生物质炭与Cr(Ⅵ)反应后的溶液pH。这可能是由于BC在溶液中的缓冲pH能力弱于碱改性后的生物质炭。nZVI及其复合材料在去除Cr(Ⅵ)过程中,溶液pH由酸性最终变为强碱性,这是因为,反应过程中质子消耗或羟基离子的产生,导致溶液 pH增大;在4~8 h内溶液pH上升较为明显,这说明此过程中nZVI反应活性最高,主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r(Ⅵ)被还原成Cr(Ⅲ)。因此,nZVI对溶液中Cr(Ⅵ)的去除过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反应前期,溶液中的Cr(Ⅵ)被快速吸附到材料表面,发生吸附、还原和沉淀作用,Cr(Ⅵ)去除量快速上升,此阶段溶液pH明显增大;随着反应继续进行,材料表面的Cr(Ⅵ)结合位点逐渐减少,nZVI钝化产生的铁氧化物逐渐阻塞孔道,导致去除量逐渐趋于稳定,故该阶段溶液pH变化不明显[37]。
2.3 酸碱改性生物质炭负载nZVI在空气中的老化
nZVI由于本身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失去活性。为此,将酸碱改性生物质炭负载nZVI复合材料暴露在空气中后再进行Cr(Ⅵ)的去除实验,以探究该类复合材料的稳定性,结果如图4所示。酸碱改性生物质炭负载nZVI在空气中老化1~5 d后,对Cr(Ⅵ)的去除量分别降低44.24%~51.11%和21.41%~23.89%。这是因为,一方面nZVI活性较高,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氧化;另一方面本研究中复合材料的炭铁质量比为1∶4,可能存在部分nZVI未成功负载在生物质炭上,因此,将材料置于空气中时,复合材料表面上的nZVI被快速氧化,导致对Cr(Ⅵ)的去除量降低。而在1~5 d内,随着老化时间进一步增加,材料对Cr(Ⅵ)的去除性能保持稳定。其主要原因是,成功负载在生物质炭上的nZVI颗粒处于生物质炭的孔隙中,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小,抑制了氧气的侵蚀。
2.4 酸碱改性生物质炭负载nZVI增强Cr(Ⅵ)去除的机理
生物质炭在酸、碱改性过程中发生了比表面积、孔隙体积、平均孔径等物理性质的改变,这可能是改性生物质炭增强Cr(Ⅵ)吸附去除的主要机制之一[21,38]。通过改性前后生物质炭去除Cr(Ⅵ)的实验结果对比发现,随着生物质炭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Cr(Ⅵ)的去除量也相应增加,如图5所示。因此,生物质炭经酸碱改性后,比表面积的增大以及孔隙结构的改善为Cr(Ⅵ)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增强了Cr(Ⅵ)的去除。
分别用一阶、二阶、伪一阶和伪二阶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供试材料与Cr(Ⅵ)反应的过程,结果表明,伪二阶动力学模型更符合该反应过程(拟合参数见表3),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0,这说明供试材料对Cr(Ⅵ)的吸附去除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17]。生物质炭、酸改性生物质炭和碱改性生物质炭与Cr(Ⅵ)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4、0.03、0.03 g·(mg·h)−1。酸碱改性后的生物质炭与Cr(Ⅵ)的反应速率常数降低,这说明对生物质炭进行酸碱改性,改变了对Cr(Ⅵ)去除效率。Cr(Ⅵ)在与比表面积大的材料接触时,反应速率反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材料比表面积越大,在同一反应条件下,污染物与材料充分接触发生反应需要更长时间,导致比表面积更大的材料与目标污染物的反应变慢,但不影响最终去除效果。
表 3 供试材料去除Cr(VI)的伪二阶动力学模型拟合参数Table 3.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fitting parameters of selected materials for removing Cr(VI)拟合参数 BC BC-HF BC-NaOH nZVI nZVI@BC nZVI@BC-HF nZVI@BC-NaOH k2/ (g·mg−1·h−1) 0.04 0.03 0.03 0.02 0.09 0.10 0.11 qe/(mg·g−1) 11.52 30.87 19.59 54.06 54.83 76.36 65.62 R2 0.97 0.99 0.99 0.96 0.99 0.99 0.99 基于以上讨论,nZVI复合材料与Cr(Ⅵ)的反应速率常数明显高于裸露的nZVI。这是由于,酸碱改性生物质炭表面的Si-O-Si官能团与nZVI的成键作用使nZVI成功负载到生物质炭上,提高了nZVI的反应活性,最终提高了复合材料与Cr(Ⅵ)的反应速率。为了更好地了解酸碱改性生物质炭负载nZVI增强Cr(Ⅵ)去除的机理,对nZVI及其复合材料与Cr(Ⅵ)反应后的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图分析。图6表明,nZVI及其复合材料中Fe0的特征峰与Cr(Ⅵ)反应后消失,同时出现了铬铁化合物的特征峰,这说明Fe0作为主要的电子供体使得Cr(Ⅵ)被还原成Cr(Ⅲ);同时,还原产物Cr(Ⅲ)和铁离子发生了共沉淀,最终产物附着在材料表面,避免了二次污染[13,37,39]。从图6中可以看出,与nZVI和生物质炭负载nZVI相比,对生物质炭酸碱改性后再去负载nZVI增强了铬铁化合物的结晶,有利于反应的持续进行。
综上所述,酸碱改性生物质炭以及负载nZVI后增强Cr(Ⅵ)去除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生物质炭经过酸碱改性后更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良好的孔隙结构促进了Cr(Ⅵ)的吸附;二是载体材料酸碱改性生物质炭表面的Si-O-Si官能团与nZVI耦合成Si-O-Fe键后提高了nZVI的反应活性,减少了nZVI的氧化,从而增强了对Cr(Ⅵ)的还原,同时为主要反应产物铬铁化合物提供了丰富的附着位点 (如图7所示)。
3. 结论
1)生物质炭经过酸碱改性后比表面积明显增加,孔隙结构得到改善,促进了Cr(Ⅵ)的去除,负载nZVI后进一步增强了Cr(Ⅵ)的去除。其中,氢氟酸改性生物质炭负载nZVI对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量达到了76.36 mg·g−1。
2) 供试材料去除Cr(Ⅵ)的过程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生物质炭对Cr(Ⅵ)的主要去除机制为化学吸附;酸碱改性后的生物质炭使nZVI得到了有效分散,其表面的Si-O-Si官能团与nZVI耦合形成Si-O-Fe键,提高了nZVI的反应活性,增强了Cr(Ⅵ)的还原;同时,还原产物Cr(Ⅲ)与铁离子形成共沉淀FeCr2O4附着在材料表面,有利于反应的持续进行。
-
[1] 沈东升, 贺永华, 冯华军, 等. 农村生活污水地埋式无动力厌氧处理技术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7):111-115 Shen Dongsheng, He Yonghua, Feng Huajun, et a l.Under ground unpowered anaerobic reactor for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Transactions of the CSA E,2005,21(7):111-115(in Chinese) [2] Schleypen P., Michel I., Siewert E. H.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with continuous inflow for small communities in rural areas in Bavavia. Wat. Sci. Tech., 1997, 35 (1):269-276 [3] Ueda T., Hata K., Kikuoka Y. Treatment of domestic sewage from rural settlement by a membrane bioreactor. Wat. Sci. Tech., 1996, 34 (9):186-196 [4] 吴磊,吕锡武,吴浩汀,等. 水解/脉冲滴滤池/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5):878-882 Wu Lei, Lü Xiwu, Wu Haoting, et al. Use of combined process of hydrolysis pulse trickling filter and constructed wetland for rural sewage treatment.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07,37(5): 878-882(in Chinese) [5] Philippi L.S., R.H.R., da Costa, et al. Domestic effluent treatment t rough integrated system of sep tic tank and root zone. Wat. Sci. Tech., 1999, 40 (3): 125-131 [6] Miller Jennifer H., Ela Wendell P., Lansey Kevin E.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during soil-aquifer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effluent-oxygen effects in field stud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6, 132(10):1298-1306 [7] Paing J., Voisin J.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and septage treatment in French rural area.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 51(9):145-155 [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9] 马放,任南琪,杨基先,等.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10] 苏德林,王建龙,刘凯文,等.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石油采出水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中国化学工程学报,2007,15(4):591-594 Su Deilin, Wang Jianlong, Liu Kaiwen.Kinetic performance of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treatment by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7, 15(4): 591-594 [11] 张文艺,夏绍凤,翟建平,等. 曝气生物滤池反应器的沿程生化特性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5):71-74 Zhang Wenyi, Xia Shaofeng, Zhai Jianping, et al. Study on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long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reactor.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2006,22(15):71-74(in Chinese) [12] 童君,吴志超,张新颖,等. 自然通风沸石生物滴滤池脱氮机理.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1):1435-1440 Tong Jun, Wu Zhichao, Zhang Xinying,et al. Nitrogen removal mechanism in a naturally ventilated zeolite biotrickling filter.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23(11):1435-1440(in Chinese) [13] 崔理华,游艳萍,张新明,等. 人工湿地磷吸附饱和基质的化学再生研究.生态环境学报, 2010,19(5):1221-1225 Cui Lihua, You Yanping, Zhang Xinming, et al. Chemical regeneration of substrates saturated with phosphorus adsorption for constructed wetland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19(5):1221-1225(in Chinese) [14] 桑军强,张锡辉,周浩晖,等. 外加磷源对陶粒滤池生物膜特性的影响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3,23(4):417-421 Sang Junqiang, Zhang Xihui, Zhou Haohui, et al. Effect of phosphorus addition on the bio-film characteristics of bio-ceramic filter.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3,23(4):417-421(in Chinese) [15] 王而力,王嗣淇,杨立伟. 西辽河流域沙土对磷的吸附行为.环境科学研究, 2011,24(2):222-228 Wang Erli, Wang Siqi, Yang Liwei. Sorption behavior of phosphorus on sandy soil in western liao river basin.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24(2):222-228(in Chinese) [16] 黄清辉,王子健,王东红,等. 太湖表层沉积物磷的吸附容量及其释放风险评估.湖泊科学,2004,16(2):97-104 Huang Qinghui, Wang Zijian, Wang Donghong, et al. Phosphorus 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Lake Taihu and risk sssessment of phosphorus release. Journal of Lake Science, 2004,16(2):97-104(in Chinese) [17] 彭永臻,王海东,王淑莹. 曝气生物滤池的微生物种群优化与分布.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32(6):542-546 Peng Yongzhen, Wang Haidong, Wang Shuying. Microorganism population optim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32(6):542-546(in Chinese)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98
- HTML全文浏览数: 1256
- PDF下载数: 1004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