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性能

李跃金, 李营, 李长海. 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 2013, 7(2): 463-467.
引用本文: 李跃金, 李营, 李长海. 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 2013, 7(2): 463-467.
Li Yuejin, Li Ying, Li Changhai. Adsorption behavior of β-naphthalenesulfonic acid by modified resi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3, 7(2): 463-467.
Citation: Li Yuejin, Li Ying, Li Changhai. Adsorption behavior of β-naphthalenesulfonic acid by modified resi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3, 7(2): 463-467.

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性能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276027)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0BL028)

    滨州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919,200923)

  • 中图分类号: X52

Adsorption behavior of β-naphthalenesulfonic acid by modified resin

  • Fund Project:
  • 摘要: 将D301树脂与FeCl3-NaOH体系反应进行改性,制备一种改性树脂作为吸附剂,吸附去除废水中的β-萘磺酸的研究。通过SEM技术对改性树脂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和温度因素对改性树脂吸附β-萘磺酸的影响:最佳的实验条件pH 值为3、反应时间为7 h、温度为298 K,且最大吸附量达778 mg/g。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热力学实验数据:ΔGH<0,该吸附过程为放热、自发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 催化燃烧法是目前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1-2]。它通过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使反应时间缩短、转化率提高、降低反应所需温度,同时较低的反应温度也使得气体在转化过程中难以生成二次污染物,对环境更为友好,因此,针对催化燃烧的实际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业上常用的催化剂有2种:一种是颗粒状催化剂;一种是整体式催化剂。颗粒状催化剂在工业上应用时总会发生床层堵塞、颗粒破裂等问题,并且传热效果、热稳定性等性能都比较差,学者们便从这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研发出了稳定性好、耐压耐磨、传热效果好、方便装填的整体式催化剂[3-4]。近些年,整体式催化剂由于其良好的特性在汽车尾气净化等工业领域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环保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3]

    在催化燃烧过程中,传热、传质、流动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对于大多数有实际意义的传热、传质、流动问题,都无法得到实际的解决[5]。电脑的发展以及模拟软件的开发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另一条思路——通过人为控制条件对反应进行一系列模拟,从而观察反应的动态规律。目前使用最多的模拟软件是Fluent,它具有多样的物理模型,可以适用于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同时它还具备先进的求解器和求解方法,通过条件的合理定义,可以得到准确的仿真结果;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更能使结果可视化、简单直观地呈现出来。李欣婷[6]对微型圆管燃烧器内二甲醚的催化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催化剂对二甲醚的吸附能力大于氧气,适当增加氧气含量有利于催化反应正向进行;曾文[7]对在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中的催化燃烧进行了模拟,创建了单维和多维模型,并详细分析了催化燃烧对HCCI发动机缸内温度场及CO、HC、NO浓度场的影响;王娟等[8-9]对在整体式催化剂中甲苯的蓄热燃烧和催化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从催化剂孔道水平考察了2种方式的反应特征和适用范围。

    目前,由于缺少挥发性有机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并且绝大部分模拟仅是在催化剂单孔道层面进行,因而,缺少针对整体式催化剂催化有机物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以甲苯为VOCs的代表物,采用一步反应机理,着眼于整个催化燃烧系统中甲苯转化率、速度变化、当量比和温度分布等因素的研究;并利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催化燃烧,进一步探索整体式催化反应系统内甲苯催化燃烧的规律分布,再使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进而对其燃烧特性进行探究,以便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图1为本研究所采用的甲苯催化燃烧反应器三维物理模型。燃烧器入口直径为20 mm,筒体直径为80 mm,总长度为1 267 mm,从558 mm处布置长度为150 mm的整体式催化剂,流动模型选择湍流模型,催化剂段选取多孔介质模型,催化剂床层段流动为层流。燃烧模型选择组分运输模型,因反应放热,高温下辐射作用不可忽略,故利用辐射模型。

    图 1  甲苯催化燃烧装置网格图
    Figure 1.  Mesh diagram of toluene catalytic combustion unit

    在数值模拟中,对所选择模型[10-12]进行7种假定。

    1)反应器内气体流动及热传递在圆柱横截面周方向各个参数相等。

    2)反应器壁面选取绝热壁面,与外界无热量交换,多孔介质区为辐射灰体。

    3)温度梯度引起的质量扩散和浓度梯度引起的热传递忽略不计。

    4)重力的影响忽略不计。

    5)所有气体都视为不可压缩流体。

    6)模拟催化剂的多孔介质视为均一介质。

    7)泡沫陶瓷区域气固温度相等。

    VERWIN[13]研究发现,当泡沫陶瓷换热率数量级在105 W·(m3·K)−1之上时,充当骨架的固体和流体可作为均一介质对待。泡沫陶瓷的体积换热系数都比较高,FU[14]分别对10 PPI和20 PPI的泡沫陶瓷的体积换热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流速度为0.08 ~ 5.56 m·s−1时,测得的体积换热系数为100~1 800 kW·(m3·K)−1。故假设局部热平衡是合理的。

    在实验过程中计算参数设置如下。

    1)反应器入口为velocity-inlet,流速的变化范围在0.16~4 m·s−1

    2)反应器出口设定为pressure-outlet。

    3)反应器入口温度设为300 K,其混合气体的热容量(C)、黏度(η)等参数根据各组分特性,采用质量加权平均来计算。

    4)多孔介质区材料选择泡沫陶瓷氧化铝,在多孔方程中选用物理速度以实现流体在多孔介质区的加速过程,为了简化计算,设置物性为常数,取值如下:孔隙率0.841;密度650 kg·m−3、热容824.7 J·(kg·K)−1、热导率4.23 W·(m·K)−1、衰减系数1 399、散射系数1 098、吸收系数301;多孔介质区阻力系数(黏性阻力系数和惯性阻力系数)分别按照吕兆华[15]研究得到的公式进行计算。

    5)本研究采用甲苯在Pt表面反应的一步反应机理[16],具体参数设置:指前因子A 1.26×107 s−1,活化能Ea 92.6 kJ·mol−1

    对所画网格进行无关性验证[17]。网格数量在模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格精度不够,不能够满足计算需求;网格数量太大,又会增加计算量。无关性验证有助于在网格加密程度与计算精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本研究通过对网格进行1次加密和2次加密来探究网格数量对模拟计算精度的影响,具体模拟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网格无关性验证数据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grid-independent validation data
    加密情况 标准差 面积加权均匀性指数
    不加密 0.273 0.882
    加密1次 0.233 0.909
    加密2次 0.233 0.909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表1可见,当网格加密1次后再进行加密对系统内流场各项分布参数几乎没有影响,故本研究所有计算都是在对所画网格进行1次加密之后进行的。

    在入口流速为2 m·s−1的条件下,改变甲苯/空气当量比,分别对不同当量比条件下的反应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考察甲苯/空气当量比对甲苯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图 2  甲苯转化率随入口当量比的变化
    Figure 2.  Change of toluene conversion rate with inlet equivalent ratio

    甲苯转化率主要根据式(1)进行计算。

    η=xxx×100% (1)

    式中:η为甲苯转化率;x为入口处甲苯质量分数;x为出口处甲苯质量分数。

    图2可以看出,入口流速保持一定,增大入口甲苯/空气当量比,甲苯转化率由原来的基本保持不变到不断下降;当量比较低时,甲苯转化率随着入口当量比的增加基本没有下降。当量比由0.84增加到1.04时,甲苯经催化剂催化燃烧,其转化率由97.08%下降至85.79%;当量比由1.04增加到1.25时,其转化率由85.79%下降至77.11%,以基本一致的水平下降。说明当入口气速一定时,混合气体与孔道接触时间一定,反应去除的甲苯量也应该是一定的,但随着反应放热,混和气体在孔道内会实现加速,孔道长度一定,随着速度的增加,混合气体与催化剂接触时间缩短,催化反应去除的甲苯量也会相应减小。

    CHI等[18]的研究详细介绍了动力学模型和VOCs氧化机制;HOSSEINI等[19]实验研究发现,甲苯在Pd-Au/TiO2金属物催化剂表面发生的氧化反应遵循L-H模型,即氧分子和甲苯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竞争吸附。由罗孟飞等[16, 20]根据L-H理论探究出的甲苯在铂上的反应动力学可知,方程r=kc/(l+bc)中的b为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的平衡常数,b值大小反映了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的易难程度,可以看出甲苯在铂催化剂表面吸附较为容易。通过控制甲苯入口浓度来调整甲苯和氧气的当量比,可以看出,在贫燃条件下,催化段转化率几乎为100%;在富燃条件下,催化段转化率下降,但热力燃烧甲苯转化率上升,由此可知,甲苯在铂上的吸附能力要强于氧气,故适当增加氧气的量有利于催化反应继续进行。

    在本次模拟中,将壁面设置为绝热,并通过分区设置反应,在多孔介质区进行以铂为催化剂的催化反应,在多孔介质区后的筒体中进行热力燃烧,当入口当量比为1.04时,催化剂床层出口甲苯转化率为85.79%,反应器出口甲苯转化率为96%,其温度分布和甲苯浓度分布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入口当量比为0.63时,高温区出现在催化床层段,入口当量比为1.04时,高温区主要集中在催化床层后,并且高温区整整差了1 000 K,催化反应放热达到了甲苯空间热力燃烧的温度,因此,在反应器后端发生了热力燃烧,从而将甲苯完全转化,说明甲苯的催化燃烧本身就是一个催化燃烧和热力燃烧相互掺杂的过程。在低温下,只发生甲苯的催化燃烧,随着温度的升高,热力燃烧和催化燃烧共同作用,这也说明,当燃烧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后,一定范围内的甲苯废气均能取得一个很好的转化效率,说明催化燃烧技术具有很强的浓度弹性,非常适用于在真实工业生产中非恒定浓度的有机废气的净化。而且,催化燃烧和热力燃烧共同作用也可以使系统内温度大大降低,更为有效地减少了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和氮氧化物的产生。

    图 3  不同入口当量比的浓度和温度云图
    Figure 3.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clouds of different inlet equivalent ratios

    温度是影响燃烧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中考察了当催化燃烧反应发生时,反应器内温度和甲苯转化率的变化情况,在给定温度625 K,混合气体入口当量比为1、入口速度为4 m·s−1的情况下,反应器内温度分布云图如图4所示,高温区主要集中在反应器后端。在同样的条件下,仅改变混合气体入口气速,以分别考察燃烧温度对甲苯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

    图 4  入口流速为4 m·s-1时反应器中温度变化
    Figure 4.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reactor at 4 m·s-1 inlet velocity
    图 5  燃烧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Figure 5.  Effect of burning temperature on percent conversion

    图5中可以看出,给定燃烧系统一个温度,不同入口气速下,甲苯的转化率均有很大提高;改变燃烧温度,不同流速下的甲苯的转化率也均有所提高,说明燃烧温度是控制甲苯转化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入口流速为4 m·s−1,入口当量比为1时,催化剂床层出口甲苯转化率随着温度的上升变化不大,说明流速过快导致甲苯和催化剂之间接触时间过短,此时温度已经不是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入口流速的减小,催化剂床层甲苯达到最高转化率时的温度就越低,但是在反应器出口,几乎在每一种工况条件下,甲苯的转化率都已经达到了100%。这是因为反应放热,在反应器筒体后腔同样发生了热力燃烧,从而将甲苯完全转化。这也说明温度是影响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变入口流速会导致反应速率和滞留时间发生变化[21],从微观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影响反应进行的重要因素。将入口条件固定如下:当量比为1,温度为300 K,入口流速为0.16~4 m·s−1,甲苯转化率随入口流速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

    图 6  转化率随入口流速的变化
    Figure 6.  Change of conversion with inlet flow rate

    图6可以看出: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入口流速小于1 m·s−1时,催化床层出口和反应器出口均保持几乎100%的转化率,入口流速大于1 m·s−1后,催化床层出口转化率逐渐降低;而反应器出口甲苯转化率很高且保持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混合气体经催化反应后蓄积的热量足够支撑甲苯进行热力燃烧。

    由催化反应动力学可知,反应速率由物质扩散速率控制,当催化剂长度一定时,入口流速越大,混合气体在孔道内的滞留时间越短,要扩散到铂表面和其活性位点接触的难度就越大,部分甲苯和催化剂来不及充分接触就被气流带离,从而使得整个反应的进程变的缓慢;反之,混合气体因滞留时间长而能与表面有效位点充分地碰撞接触,从而使整个反应的效率提升。

    WANG等[22]通过对铂(Pt)催化甲烷的模拟研究得出,Pt催化剂上的均相反应主要对高、中进口速度下的均质燃烧产生负面影响,而在低速条件下表现出正面影响,与本研究模拟结果相同。

    图7是甲苯混合气体在反应器中的温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中心线温度变化范围较大,其中有3个温度突变:第1个突变是从300 K升到625 K,这是为了使甲苯能够达到燃烧温度;第2个温度突变是从625 K上升到1 700 K左右,这是因为甲苯混合气体进入催化床层,发生了催化反应,燃烧反应放热,从而使得温度急剧升高;随之未反应的混和气体进入反应器筒体后腔,经过热量的蓄积,反应器内的温度已经完全能够支撑甲苯直接进行热力燃烧,故可继续放出大量热。

    图 7  中心线温度随入口流速的变化
    Figure 7.  variation of centerline temperature with inlet velocity

    图8是反应器不同位置的平均温度随入口流速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当入口流速为1.5 m·s−1,在经过60 mm长的催化剂床层后温度已经基本不变。随着入口流速的升高,催化床层温度有所降低,但都在催化床层尾端有温度陡增的趋势。从图9可以看出,随着入口流速的降低,最高温度距离前移,可以看出入口流速越低,越有利于催化反应的发生。

    图 8  反应器不同位置平均温度随入口流速的变化
    Figure 8.  Variation of mean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reactor with inlet flow velocity
    图 9  不同入口流速的温度云图
    Figure 9.  Temperature clouds at different inlet velocities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往往在保证了处理效率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能耗和运行费用问题。当燃烧温度足够高时,在一定入口流速范围内,均可获得很好的甲苯去除效果,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减少反应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换热,降低能量损失,从而促进反应器内催化燃烧和热力燃烧共同作用;同时也可说明催化燃烧技术可以用于气体风量发生波动的有机废气净化。

    1)在只改变甲苯入口当量比的情况下,甲苯的催化转化率随甲苯/空气当量比的增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说明催化剂能处理的量是一定的,在甲苯的入口流速为2 m·s−1、燃烧温度为625 K,入口当量比不高于0.84时,甲苯催化转化率均可达到100%;在只改变入口流速的条件下,甲苯的催化转化率与流速呈正相关。当入口当量比为1,燃烧温度为625 K,入口流速不大于1 m·s−1时,甲苯催化转化率均可达到100%。

    2)燃烧温度是影响甲苯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降低甲苯起燃温度。当燃烧温度大于625 K,甲苯的入口当量比小于1,入口流速小于2 m·s−1时,可保证甲苯转化率在96%以上。

    3)通过分段控制燃烧反应,发现贫燃条件有利于催化燃烧,富燃条件有利于引发热力燃烧,同时也可利用此结论,根据所处理废气浓度的波动范围,合理布置催化床层长度。

    4)甲苯混合气体在反应器中发生反应时,催化燃烧和热力燃烧共同起作用,因此,在实际反应器的设计中,要考虑对反应器采取一定的绝热措施,以减少反应器壁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换热。

  • [1] Mauro R., Davide M., Fabio G., et al.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1,5-naphthalenesulfonic acid in aqueous solutions by UV-photolysis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H2O2. Chemosphere, 2010,79(2):144-148
    [2] Golder A. K., Samanta A. N., Ray S. Anionic reactive dye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a new adsorbent-Sludge generated in removal of heavy metal by electrocoagul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6,122(2):107-115
    [3] 李长海, 史鹏飞. 弱碱性树脂处理β-萘磺酸废水研究.化学工程, 2001,29(6):42-45 Li Changhai, Shi Pengfei. Treatment of β-naphthalenesulfonic acid wastewater by the weakly basic resin.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1,29(6):42-45(in Chinese)
    [4] Chen Y. H., Chang C.Y., Huang S. F., et al. Decomposition of 2-naphthalenesulfonate in aqueous solution by ozonation with UV radiation. Water Research, 2002,36(16):4144-4154
    [5] Panizza M., Bocca C., Cerisola G.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polyaromatic organic pollutants. Water Research, 2000,34(9):2601-2605
    [6] 龙超, 张全兴, 陈金龙. 芳香磺酸类有机化工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3(4):79-83 Long Chao, Zhang Quanxing, Chen Jinlong. Progress of organo-sulfonic acid manufactu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2002,3(4):79-83(in Chinese)
    [7] Li C. H.,Shi P. F. Removal of β-naphthalenesulfonic acid from aqueous dilute solution using bagasse fly ash. Chinese 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2,10(4):483-485
    [8] 丁海燕, 王玉萍, 孙春霞,等. 萘系化合物的高级氧化技术.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4,35(4):5-8 Ding Haiyan, Wang Yuping, Sun Chunxia, et al. Advanced oxidation methods for naphthalene compounds. Industrial Water & Wastewater, 2004,35(4):5-8(in Chinese)
    [9] 张永刚, 赵西往, 靳晓霞. 钢铁酸洗废液资源化的膜处理技术. 工业水处理, 2006,26(12):18-20 Zhang Yonggang, Zhao Xiwang, Jin Xiaoxia. Membrane disposition technology of steel pickling waste acid liquo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2006,26(12):18-20(in Chinese)
    [10] 杨义燕, 孙彦, 戴猷元. 有机磺酸类化合物的络合萃取研究. 环境化学, 1998,17(1):24-28 Yang Yiyan, Sun Yan, Dai Youyuan. Extraction of sulphonic acids by chemical complexation with a tertiary amine(7301) in organic diluents.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1998,17(1):24-28(in Chinese)
    [11] 左慧, 李晔, 李名. 萘磺酸盐类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33(S1):150-152 Zuo Hui, Li Ye, Li Ming. Development of naphthalenesulfonic wastewat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33(S1):150-152(in Chinese)
    [12] Legube B., Guyon S., Sugimitsu H.,et al. Ozonation of naphthalene in aqueous solution—I. Ozone consumption and ozonation products. Water Research,1986,20(2):197-208
    [13] 孟凡伟, 潘丙才, 李晓弢, 等. 大孔树脂对磺酸类化合物吸附行为的研究.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04,20(5):438-444 Meng Fanwei, Pan Bingcai, Li Xiaotao, et al. Sorption behavior of sulfonates onto macroporoous rsins. Ion Exchange and Adsorption, 2004,20(5):438-444(in Chinese)
    [14] Suna D., Zhang X. D., Wu Y. D.,et al. Adsorption of anionic dyes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 fly as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181(1):335-342
    [15] Crini G. Non-conventional low-cost adsorbents for dye removal:A review.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6, 97(9):1061-1085
    [16] 许建红, 高乃云, 唐玉霖, 等. 浅析水合氧化铁的研究进展. 水处理技术, 2011,37(8):22-25 Xiu Jianhong, Gao Naiyun, Tang Yulin, et al. Analysis of hydrous ferric oxide research.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2011,37(8):22-25(in Chinese)
    [17] 龙超, 张全兴, 陈金龙. 大孔弱碱性树脂对高水溶性磺酸类染料中间体的吸附. 应用化学, 2004,21(10):997-1001 Long Chao, Zhang Quanxing, Chen Jinlong. Adsorption of highly water-soluble aromatic sulfonic acids onto macroporous weakly basic anion exchanger.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 2004,21(10):997-1001(in Chinese)
    [18] Baskaralingam P., Pulikesi M., Ramamurthi V., et al. Equilibrium studies for the adsorption of acid dye onto modified hectorit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6,136(3):989-992
    [19] Pan B.J., Zhang W.M., Pan B.C., et al. Efficient removal of aromatic sulfonates from wastewater by a recyclable polymer:2-naphthalene sulfonate as a representative polluta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2008,42(19):7411-7416
    [20] 唐登勇, 郑正, 郭照冰,等. 改性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废水及其脱附的研究. 环境工程学报, 2011,5(2):293-296 Tang Dengyong, Zheng Zheng, Guo Zhaobing, et al.Study on ammonia-nitrogen adsorption from low concentration wastewater by modified zeolite and its desorption.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1,5(2):293-296(in Chinese)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5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0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5.4 %DOWNLOAD: 5.4 %FULLTEXT: 82.2 %FULLTEXT: 82.2 %META: 12.4 %META: 12.4 %DOWNLOADFULLTEXTMETA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94.0 %其他: 94.0 %XX: 4.5 %XX: 4.5 %保定: 0.1 %保定: 0.1 %北京: 0.7 %北京: 0.7 %南昌: 0.1 %南昌: 0.1 %南通: 0.1 %南通: 0.1 %广州: 0.1 %广州: 0.1 %武汉: 0.1 %武汉: 0.1 %深圳: 0.1 %深圳: 0.1 %衡阳: 0.1 %衡阳: 0.1 %重庆: 0.1 %重庆: 0.1 %黄冈: 0.1 %黄冈: 0.1 %其他XX保定北京南昌南通广州武汉深圳衡阳重庆黄冈Highcharts.com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89
  • HTML全文浏览数:  1248
  • PDF下载数:  142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2-03-15
  • 刊出日期:  2013-02-02
李跃金, 李营, 李长海. 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 2013, 7(2): 463-467.
引用本文: 李跃金, 李营, 李长海. 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 2013, 7(2): 463-467.
Li Yuejin, Li Ying, Li Changhai. Adsorption behavior of β-naphthalenesulfonic acid by modified resi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3, 7(2): 463-467.
Citation: Li Yuejin, Li Ying, Li Changhai. Adsorption behavior of β-naphthalenesulfonic acid by modified resi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3, 7(2): 463-467.

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性能

  • 1.  滨州学院化工技术研究中心,滨州 256603
  • 2.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抚顺 1133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276027)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0BL028)

滨州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919,200923)

摘要: 将D301树脂与FeCl3-NaOH体系反应进行改性,制备一种改性树脂作为吸附剂,吸附去除废水中的β-萘磺酸的研究。通过SEM技术对改性树脂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和温度因素对改性树脂吸附β-萘磺酸的影响:最佳的实验条件pH 值为3、反应时间为7 h、温度为298 K,且最大吸附量达778 mg/g。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热力学实验数据:ΔGH<0,该吸附过程为放热、自发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0)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