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氮源的固定化Rhodococcus sp.W7颗粒处理焦化废水

吴志国, 孙静, 孙炜, 刘翙羽, 左梓涵, 闫慧娟, 杨宗政. 缓释氮源的固定化Rhodococcus sp.W7颗粒处理焦化废水[J]. 环境工程学报, 2024, 18(1): 22-31. doi: 10.12030/j.cjee.202307093
引用本文: 吴志国, 孙静, 孙炜, 刘翙羽, 左梓涵, 闫慧娟, 杨宗政. 缓释氮源的固定化Rhodococcus sp.W7颗粒处理焦化废水[J]. 环境工程学报, 2024, 18(1): 22-31. doi: 10.12030/j.cjee.202307093
WU Zhiguo, SUN Jing, SUN Wei, LIU Huiyu, ZUO Zihan, YAN Huijuan, YANG Zongzheng. Treatment of coking wastewater by immobilized Rhodococcus sp.W7 particles with controlled release of nitrogen source[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4, 18(1): 22-31. doi: 10.12030/j.cjee.202307093
Citation: WU Zhiguo, SUN Jing, SUN Wei, LIU Huiyu, ZUO Zihan, YAN Huijuan, YANG Zongzheng. Treatment of coking wastewater by immobilized Rhodococcus sp.W7 particles with controlled release of nitrogen source[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4, 18(1): 22-31. doi: 10.12030/j.cjee.202307093

缓释氮源的固定化Rhodococcus sp.W7颗粒处理焦化废水

    作者简介: 吴志国 (1979—) ,男,博士,副教授,wzhg@tust.edu.cn
    通讯作者: 杨宗政(1974—),男,博士,教授,yzz320@tust.edu.cn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31400092);含氯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及应用(2023120021000787)
  • 中图分类号: X703

Treatment of coking wastewater by immobilized Rhodococcus sp.W7 particles with controlled release of nitrogen source

    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Zongzheng, yzz320@tust.edu.cn
  • 摘要: 本研究将固定化微生物与氮源缓释相结合,以提高一般固定化微生物在氮源缺乏环境中的生物降解效率。利用尿素作为缓释氮源,通过将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混合凝胶(包含尿素)在3% CaCl2 饱和硼酸溶液中一次交联,在0.5 mol·L−1硫酸钠溶液中二次交联,最终制得的缓释尿素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包封率高达98%以上,溶胀率在15%~25%,同时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在无氮条件下,颗粒可在4、8、12 h内分别完成对100 mg·L−1苯酚、吡啶或喹啉的降解;在高碳氮比的模拟焦化废水环境下,可在6 h内完成对100 mg·L−1苯酚、10 mg·L−1吡啶及10 mg·L−1喹啉混合底物的降解。另外,固定化微生物颗粒所包含的尿素提供的氮源能满足固定化微生物每天降解100 mg·L−1苯酚并持续20 d。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缓释尿素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可应用于氮源匮乏的污水治理中并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加载中
  • 图 1  尿素添加量对CUIMP缓释能力与颗粒溶胀率的影响

    Figure 1.  Effect of urea content on the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welling rate of CUIMP

    图 2  菌液与凝胶溶液体积比对CUIMP降解苯酚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volume ratio of bacterial solution to gel solution on the degradation of phenol by CUIMP

    图 3  CUIMP培养过程中颜色变化

    Figure 3.  Change in CUIMP color during culture process

    图 4  CUIMP缓释前后SEM图

    Figure 4.  SEM images of CUIMP before and after controlled release

    图 5  CUIMP、PVA和SA的红外光谱图

    Figure 5.  FTIR spectra of CUIMP, PVA and SA

    图 6  不同颗粒的热重分析曲线

    Figure 6.  TG and DTG curves of different particles

    图 7  不同固液比对100 mg·L−1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Figure 7.  Effect of different solid-to-liquid ratios on the removal rate of 100 mg·L−1 phenol

    图 8  CUIMP对不同底物的降解

    Figure 8.  Degradation of different substrates by CUIMP

    图 9  CUIMP对不同初始质量浓度苯酚的降解

    Figure 9.  Degradation of phenol with different initial mass concentration by CUIMP

    图 10  CUIMP缓释尿素对苯酚降解的影响

    Figure 10.  Effect of controlled-release urea in CUIMP on the degradation of phenol

    表 1  不同种类氮源的固定化颗粒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immobilized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nitrogen sources

    氮源种类 颗粒颜色 材料脱落程度 是否黏连 破碎程度 培养基液体颜色状态
    NH4Cl 中心白色、边缘透明 ++ N ++ 白色浑浊
    NaNO3 白色 + Y + 白色浑浊、黏稠
    尿素 白色 N 澄清透明
      注:++表示严重;+表示轻微;−表示无;Y表示是;N表示否。
    氮源种类 颗粒颜色 材料脱落程度 是否黏连 破碎程度 培养基液体颜色状态
    NH4Cl 中心白色、边缘透明 ++ N ++ 白色浑浊
    NaNO3 白色 + Y + 白色浑浊、黏稠
    尿素 白色 N 澄清透明
      注:++表示严重;+表示轻微;−表示无;Y表示是;N表示否。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苯酚降解的动力学方程

    Table 2.  Kinetic equations of phenol degradation

    苯酚初始质量
    浓度C/(mg·L−1)
    动力学方程 速率常数
    k0/(mg·(L·h)−1)
    R2
    100 C=−22.69t+100.61 22.69 0.976
    200 C=−14.04t+174.64 14.04 0.914
    300 C=−14.64t+283.8 14.64 0.995
    500 C=−12.42t+480.26 12.42 0.991
    苯酚初始质量
    浓度C/(mg·L−1)
    动力学方程 速率常数
    k0/(mg·(L·h)−1)
    R2
    100 C=−22.69t+100.61 22.69 0.976
    200 C=−14.04t+174.64 14.04 0.914
    300 C=−14.64t+283.8 14.64 0.995
    500 C=−12.42t+480.26 12.42 0.991
    下载: 导出CSV
  • [1] 康晓跃, 陈啊聪, 韦托, 等. 工艺组合对焦化废水中核心污染物的去除及其能耗分配[J]. 环境工程学报, 2022, 16(2): 684-696.
    [2] 张发奎.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实验研究[D]. 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 2022.
    [3] 郑淑奇. 四株红球菌的分类鉴定及其降解多环芳烃的途径[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23.
    [4] ZHU S N, LIU D Q, FAN L, et al. Degradation of quinoline by Rhodococcus sp. QL2 isola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 160(2/3): 289-294. doi: 10.1016/j.jhazmat.2008.02.112
    [5] 马馨月. 红球菌Rhodococcus sp. 及固定化对苯酚和苯胺去除机理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20.
    [6] 刘欢. 淀粉/聚乙烯醇缓释碳源的制备及反硝化应用研究[D]. 济南: 山东建筑大学, 2020.
    [7] 冯文来, 赵平. 控制释放技术发展及展望[J]. 化学工业与工程, 1996, 13(1): 49-52.
    [8] WANG L, LIU X. Sustained releas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9, 16(12): 2153. doi: 10.3390/ijerph16122153
    [9] XING Y, ZHANG D, CAI L, et al. An innovative double-layer microsphere used as slow-release carbon source for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J].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2020, 231(3): 1-12.
    [10] 王允, 张旭, 张大奕, 等. 用于地下水原位生物脱氮的缓释碳源材料性能研究[J]. 环境科学, 2008, 29(8): 2183-2188.
    [11] HSIA K F, CHEN C C, OU J H, et al. Treatment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polluted groundwater with innovative in situ sulfate-releasing biobarrie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295: 126424. doi: 10.1016/j.jclepro.2021.126424
    [12] 许文帅. 固定化Rhodococcus sp. W7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及应用[D].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学, 2021.
    [13] 刘童斌, 林鹏, 张晓明, 等. 阿托伐他汀钙缓释微球制备方法的优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4): 535-539.
    [14] 常亚南, 刘浩, 冯成宝, 等. 人工软骨支架中TGF-β1缓释壳聚糖微球对ATDC-5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J]. 生物工程学报, 2017, 33(4): 664-671.
    [15] 吴国杰. 固定化载体材料壳聚糖基水凝胶的研究[D].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16] 房玉婷. 强化降酚菌固定化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西安: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17] ZHANG Y S, YU Z H, HU Y S,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nitrifying bacteria in magnetic PVA-SA-diatomite carrier for efficient removal of NH4+-N from effluents[J].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 2021, 22: 101407.
    [18] ZAKERI Z, SALEHI R, MAHKAM M, et al. Optimization of argon-air DBD plasma-assisted grafting of polyacrylic acid on electrospun POSS-PCUU[J].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2023, 178: 111311. doi: 10.1016/j.jpcs.2023.111311
    [19] 李珍珍. 石油烃污染土壤固定化菌剂的缓释修复技术研究[D]. 成都: 西南石油大学, 2018.
    [20] 朱顺妮, 刘冬启, 樊丽, 等. 喹啉降解菌 Rhodococcus sp. QL2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J]. 环境科学, 2008,29(2): 2488-2493.
    [21] 邵钱. 基于固定化细胞的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净化四氢呋喃废气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13.
    [22] 苗晓杰, 蒋恩臣, 王佳, 等.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分光光度法检测水溶液中常微量尿素[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2(8): 87-92.
    [23] CHANG C C , TSENG S K. Immobilization of Alcaligenes eutrophus using PVA crosslinked with sodium nitrate[J]. Biotechnology Techniques, 1998, 12(12): 865-868.
    [24] 茆云汉, 王建龙. 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生物新方法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2): 370-376.
    [25] 尹冬雪. 生物炭微生物缓释肥的制备与特性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26] 高华崇, 乔丽丽, 尹莉, 等. 包埋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的结构性能研究[J]. 能源环境保护, 2017, 31(1): 29-33.
    [27] JIANG Z, ZHENG Z, WU J,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icroorganism-embedded biocomposites of LDH-modified PVA/SA hydrogel beads for enhanced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22, 121: 542-552. doi: 10.1016/j.procbio.2022.07.033
    [28] ARAFA E G, SABAA M W, MOHAMED R R, et al. Preparation of biodegradable sodium alginate/carboxymethylchitosan hydrogels for the slow-release of urea fertilizer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y[J]. 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 2022, 174: 105243. doi: 10.1016/j.reactfunctpolym.2022.105243
    [29] HEMALATHA K, SOMASHEKARAPPA H, SOMASHEKAR R.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MT doped PVA/SA polymer composites[J]. Advances in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14, 4(9): 172-172. doi: 10.4236/ampc.2014.49020
    [30] KAMOUN E A, KENAWY E R S, TAMER T M, et al. Poly (vinyl alcohol)-alginate physically crosslinked hydrogel membranes for wound dressing applications: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evaluation[J]. 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5, 8(1): 38-47. doi: 10.1016/j.arabjc.2013.12.003
    [31] 谭炳琰, 储昭瑞, 吴桂荣, 等. PVA-SA水凝胶生物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17(2): 81-87.
    [32] GOVEAS L C, SELVARAJ R, VINAYAGAM R, et al. Biodegradation of benzo (a) pyrene by Pseudomonas strains, isolated from petroleum refinery effluent: Degradation, inhibition kinetics and metabolic pathway[J]. Chemosphere, 2023, 321: 138066. doi: 10.1016/j.chemosphere.2023.138066
    [33] SARAVANAN P, PAKSHIRAJAN K, SAHA P. Batch growth kinetics of an indigenous mixed microbial culture utilizing m-cresol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2(1): 476-481. doi: 10.1016/j.jhazmat.2008.05.069
  • 加载中
图( 10)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97
  • HTML全文浏览数:  1297
  • PDF下载数:  12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7-25
  • 录用日期:  2023-10-16
  • 刊出日期:  2024-01-26
吴志国, 孙静, 孙炜, 刘翙羽, 左梓涵, 闫慧娟, 杨宗政. 缓释氮源的固定化Rhodococcus sp.W7颗粒处理焦化废水[J]. 环境工程学报, 2024, 18(1): 22-31. doi: 10.12030/j.cjee.202307093
引用本文: 吴志国, 孙静, 孙炜, 刘翙羽, 左梓涵, 闫慧娟, 杨宗政. 缓释氮源的固定化Rhodococcus sp.W7颗粒处理焦化废水[J]. 环境工程学报, 2024, 18(1): 22-31. doi: 10.12030/j.cjee.202307093
WU Zhiguo, SUN Jing, SUN Wei, LIU Huiyu, ZUO Zihan, YAN Huijuan, YANG Zongzheng. Treatment of coking wastewater by immobilized Rhodococcus sp.W7 particles with controlled release of nitrogen source[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4, 18(1): 22-31. doi: 10.12030/j.cjee.202307093
Citation: WU Zhiguo, SUN Jing, SUN Wei, LIU Huiyu, ZUO Zihan, YAN Huijuan, YANG Zongzheng. Treatment of coking wastewater by immobilized Rhodococcus sp.W7 particles with controlled release of nitrogen source[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4, 18(1): 22-31. doi: 10.12030/j.cjee.202307093

缓释氮源的固定化Rhodococcus sp.W7颗粒处理焦化废水

    通讯作者: 杨宗政(1974—),男,博士,教授,yzz320@tust.edu.cn
    作者简介: 吴志国 (1979—) ,男,博士,副教授,wzhg@tust.edu.cn
  • 1. 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天津 300457
  • 2.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天津 300457
  • 3. 天津市卤水化工与资源生态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5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31400092);含氯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及应用(2023120021000787)

摘要: 本研究将固定化微生物与氮源缓释相结合,以提高一般固定化微生物在氮源缺乏环境中的生物降解效率。利用尿素作为缓释氮源,通过将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混合凝胶(包含尿素)在3% CaCl2 饱和硼酸溶液中一次交联,在0.5 mol·L−1硫酸钠溶液中二次交联,最终制得的缓释尿素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包封率高达98%以上,溶胀率在15%~25%,同时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在无氮条件下,颗粒可在4、8、12 h内分别完成对100 mg·L−1苯酚、吡啶或喹啉的降解;在高碳氮比的模拟焦化废水环境下,可在6 h内完成对100 mg·L−1苯酚、10 mg·L−1吡啶及10 mg·L−1喹啉混合底物的降解。另外,固定化微生物颗粒所包含的尿素提供的氮源能满足固定化微生物每天降解100 mg·L−1苯酚并持续20 d。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缓释尿素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可应用于氮源匮乏的污水治理中并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English Abstract

  • 焦化废水是典型的高碳氮比且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水[1]。其中主要有机污染物为苯酚,约占耗氧有机物(以COD计)的50%~60%,吡啶、喹啉等杂环化合物约占15%~20%,其他主要还有苯衍生物、多环芳烃等物质[2]。生物法因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无二次污染,是常用的焦化废水处理方法之一。红球菌属是一类具有强大降解能力的细菌,很多红球菌均具有降解有机化合物的能力,包括石油烃(链烃、芳香烃和环烷烃等)、有机腈和链霉毒素等[3]。关于红球菌及菌株固定化应用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也有大量学者进行研究。朱顺妮等[4]分离出的一株喹啉降解菌Rhodococcus sp.QL2具有降解苯酚、吡啶、喹啉等焦化废水特征污染物的降解能力。马馨月[5]使用竹炭、海藻酸钠、壳聚糖等载体对Rhodococcus sp. PB-1进行固定化,所制得的固定化微球可以显著提高菌株PB-1的稳定性和降解效率,并且具有循环使用特性。虽然固定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效率,但在一些极端营养环境下,比如碳氮比例失衡的废水中,微生物因缺乏可利用碳源或氮源,不能发挥最佳降解效果,需要额外的碳氮源或其他营养的投加补充[6]。传统投加方式多以直投为主,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采用缓释技术可以控制碳氮源的释放速度,使其在系统内保持一定的有效浓度[7],同时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浪费。

    近年来,缓释技术也开始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并显示出很大的应用潜力[8]。XING等[9]以廉价的农业废弃物为碳源,制备了一种内层为大分子碳源、外层为小分子的新型双层缓释碳源微球,研究了花生壳、玉米芯和核桃壳3种农业废弃物在不同粒径下的碳释放性能和反硝化性能,通过改变微球层数来控制微球的碳源释放速率,结果表明,粒径小于0.125 mm的玉米芯具有较好的碳释放性能,双层缓释碳源微球比单层缓释碳源微球具有更大的脱氮潜力。王允等[10]首次以淀粉为碳源原料,聚乙烯醇(PVA)为载体,α-淀粉酶作为添加剂,采用共混技术制备2种脱氮原位反应格栅(PRB)缓释有机碳源(SOC)材料为微生物脱氮提供碳源。研究发现,材料内部形成淀粉分子填充的PVA 网络骨架,缓释碳符合二级动力学过程。HSIA等[11]以稻壳粉、硫酸镁及聚乳酸制备了新型原位硫酸盐释放生物屏障(SRM),用于长期硫酸盐释放,以增强厌氧石油烃的生物降解与硫酸盐还原机制。目前关于缓释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多为缓释碳源和缓释硫酸盐,对缓释氮源材料研究较少,且缓释材料多为单独使用,鲜少与固定化微生物结合研究。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保存的Rhodococcus sp.W7为固定化菌株,对比筛选氮源和条件优化制备出了可缓释氮源的固定化微生物颗粒(immobilized microbe particle, IMP),旨在探索固定化微生物在氮匮乏条件下对底物降解能力。通过对颗粒结构表征和缓释性能研究揭示了缓释尿素固定化微生物颗粒(controlled urea immobilized microbe particle, CUIMP)的降解特性和缓释机制。本研究结果对生物法在极端营养环境中发挥修复作用可提供参考。

    • 菌株Rhodococcus sp.W7(Genebank MK424264)为本实验室筛选获得,分离自北京某废弃焦化厂污染土壤中。该菌株可高效降解苯酚、吡啶及喹啉等污染物。无氮无机盐培养基包括1.0 g·L−1 NaCl、1.0 g·L−1 K2HPO4、0.5 g·L−1 KH2PO4、0.2 g·L−1 MgSO4,该溶液自然pH=7.0。含氮无机盐培养基包括1.0 g·L−1 NaCl、1.34 g·L−1 NH4Cl、1.0 g·L−1 K2HPO4、0.5 g·L−1 KH2PO4、0.2 g·L−1 MgSO4,该溶液自然pH=7.0。液体LB培养基包括5.0 g·L−1 牛肉膏、10.0 g·L−1 蛋白胨、5.0 g·L−1 NaCl,调节pH为7.0~7.2。固体LB培养基即在液体LB培养基中加入20.0 g·L−1琼脂粉[12]

    • 称取8 g聚乙烯醇、2 g海藻酸钠于烧杯中,搅拌粉末使其混合均匀,加入去离子水后在80 ℃水浴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然后,置于121 ℃条件下湿热灭菌20 min,灭菌完成后常温下冷却至室温,得到凝胶溶液。将一定量的Rhodococcus sp.W7菌悬液与一定量凝胶溶液混合(总体积约为100 mL左右),加入适量氮源,使用玻璃棒在无菌条件下搅拌使其混合均匀,之后静置等待气泡完全消失,再使用20 mL注射器将混合液匀速滴入无菌的交联剂中,放入4 ℃冰箱中交联24 h。交联完成后,使用无菌水清洗固定化颗粒3次以洗去表面交联剂,然后将颗粒浸泡在无氮无机盐培养基中,并放入4 ℃冰箱中保存备用[12]

    • 1)不同种类氮源对制备IMP的影响。选择氯化铵、硝酸钠、尿素为包埋氮源,按照1.2所述方法制备IMP,观察制备过程中和培养过程中颗粒性能的变化。

      2)交联方法对制备CUIMP的影响。硼酸交联法:使用电子天平称量3 g CaCl2固体,加入100 mL饱和硼酸溶液中,搅拌溶解得到硼酸交联剂。在此交联剂中交联24 h;硼酸-硫酸钠复合法:在硼酸交联剂中交联2 h后转移至0.5 mol·L−1硫酸钠溶液中再交联22 h。观察制备过程中颗粒性能变化,将两种方法制得的固定化颗粒置于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10 d后取出,测定2种交联方法制得固定化颗粒溶胀率的差异。

      3)不同尿素添加量对制备CUIMP的影响。分别在100 mL凝胶溶液中添加5、10、20、30 g尿素,观察制备过程和培养过程中颗粒的性能及机械强度的变化。

      称取20 g CUIMP(湿重,含水率约80%)于100 mL苯酚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无氮无机盐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中于30 ℃、180 r·min−1条件下培养,定期更换新鲜无氮无机盐培养基。连续20 d监测固定化颗粒的缓释与降解能力,并在第10天测定颗粒溶胀率的差异。

      4)菌液和凝胶溶液体积比对制备CUIMP的影响。调整凝胶溶液的体积分别为95、90、80、70 mL,对应添加菌液(OD600≈2.7)的体积分别为5、10、20、30 mL,即菌液与凝胶溶液体积比为1∶19、1∶9、1∶4、3∶7。制备CUIMP并驯化,将驯化后颗粒投入苯酚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100 mL无机盐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中于30 ℃、180 r·min−1条件下培养,间隔一定时间取样测定剩余苯酚质量浓度,每组实验设置3个平行。

    • 待CUIMP交联完成后取出,测量剩余交联剂溶液体积。取剩余交联剂1 mL,置于离心机中离心5 min,设置转速为12 000 r·min−1。取上清液,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溶液中尿素的质量浓度[13-14],固定化颗粒的尿素包封率根据式(1)进行计算。取适量固定化颗粒,使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称量其质量。将颗粒浸泡于无氮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48 h,取出颗粒,吸去表面水分并称量,颗粒溶胀率[15]根据式(2)进行计算。

      式中:H为固定化颗粒的尿素包封率,%;V1为剩余交联剂溶液体积,mL;C1为剩余交联剂溶液中尿素质量浓度,g·mL−1W1为初始加入尿素质量,g。

      式中:Q为颗粒溶胀率,%;W0为浸泡前颗粒质量,g;W1为浸泡后颗粒质量,g。

      将粒径大小相同、数量相等的固定化颗粒以10%的固液比加入100 mL无氮无机盐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中在30 ℃、180 r·min−1条件下振荡3 d,观察颗粒的破碎情况[16]。将固定化颗粒置于水平光滑的玻璃板上按压,观察颗粒形状变化及是否回弹判断颗粒弹性。将冷冻干燥后的颗粒进行预处理,采用扫描电镜(JSM-IT300LV)观察颗粒表面及内部结构与样貌[17],分别对制备初期和缓释后期的颗粒进行观察。用滤纸将固定化颗粒表面吸干水分,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分析固定化颗粒的官能团,参考ZIBA等[18]的方法:扫描区域为4 000~400 cm−1,分辨率为4 cm−1,扫描16次,测量温度为室温。采用热重分析仪对固定化颗粒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测试温度为40~800 ℃,升温速率为20 ℃·min−1,采用氮气气氛[19]

    • 1)最佳固液比例选择。制备多瓶100 mL无氮无机盐培养基,分别添加6、8、10、15、20 g(湿重,含水率约80%)CUIMP,即固液比分别为6%、8%、10%、15%、20%(W/V)。加入相同浓度的苯酚溶液,在相同条件下驯化培养。更换新鲜无氮无机盐培养基,使得体系中苯酚质量浓度为100 mg·L−1,置于摇床中在30 ℃、180 r·min−1条件下培养,每隔2 h取样1次,取上清液测定剩余苯酚质量浓度。

      2)单底物降解实验。分别配制含100 mg·L−1苯酚、100 mg·L−1吡啶、100 mg·L−1喹啉的无机盐溶液。按照最佳固液比将CUIMP加入至100 mL无氮无机盐培养基中。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中在30 ℃,180 r·min−1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取样测定培养基中剩余底物质量浓度。

      3)混合底物降解实验。按照最佳固液比将CUIMP加入至100 mL无氮无机盐培养基中。使培养基中苯酚、吡啶、喹啉质量浓度分别为100、10和10 mg·L−1。在30 ℃,180 r·min−1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取样测定培养基中剩余苯酚、吡啶和喹啉质量浓度。

      4)降解动力学分析。按照最佳固液比将CUIMP加入苯酚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300、500 mg·L−1的无氮无机盐培养基中。在30 ℃,180 r·min−1条件下培养,每隔2 h取样,测定其中剩余苯酚质量浓度[20]

    • 将缓释颗粒经真空冷冻干燥,取10粒干燥后的颗粒,称重。将颗粒置于容器中,加少量超纯水,使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21]在功率比50%(最大功率1000W)条件下将干燥后的颗粒完全破碎成为液体,加入超纯水定容至一定体积,检测破碎后溶液中的尿素含量。

    • 苯酚、吡啶、喹啉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20AT)进行测定;尿素含量按照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分光光度法[22]进行测定。

    • 1)包埋不同种类氮源的IMP差异。在制备过程和后期培养过程中,观察到3种氮源制得的IMP在形态和机械强度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在清洗交联剂过程中,以氯化铵为氮源的固定化颗粒呈现边缘透明的现象,而以硝酸钠、尿素为氮源的固定化颗粒未出现此种现象。在后续的摇床培养过程中,每日监测颗粒外观变化,结果如表1所示。

      以氯化铵为包埋氮源的IMP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变为透明色,且颜色不均,培养基逐渐变为白色浑浊状态。在摇床中振荡约3 d后,可以观察到颗粒机械强度下降,弹性降低,伴有颗粒破碎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增加,破碎情况逐渐显著。以硝酸钠为包埋氮源的IMP在培养过程中发生黏连,并出现材料脱落和破碎的现象,培养基液体也逐渐变为白色浑浊的状态,且较为黏稠。这可能与硝酸钠和聚乙烯醇的交联作用有关,使得一部分聚乙烯醇与硝酸钠反应,影响了凝胶溶液比例和硼酸交联效果[23]。在整个制备和培养的过程中,以尿素为包埋氮源的IMP性能最佳,外观形态和机械强度均未出现明显的变化,颗粒的弹性较好,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故后续实验中选择使用尿素为包埋氮源进行缓释。

      2)交联方法对制备CUIMP的影响。使用硼酸-硫酸钠复合法制得的颗粒相比传统的硼酸交联法制得的颗粒在性能上具有明显增强。硼酸交联法制得的颗粒溶胀率在98%~105%,在培养一段时间后颗粒体积大小变化明显,弹性较差。而硼酸-硫酸钠复合法制得的颗粒溶胀率在18%~25%,溶胀率大大降低,颗粒体积仅有轻微变化,机械强度与弹性较好。这可能是因为使用硫酸钠为交联剂二次交联的过程中,未反应完全的羟基、氨基等亲水基可以与硫酸根继续反应,降低了颗粒的亲水性,进而减小了颗粒的吸水溶胀性[24]。颗粒吸水溶胀,可能会导致少量载体及内部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溶出,影响颗粒的机械强度,加入硫酸钠为交联剂,可以减小固化颗粒的溶胀,减少内部包埋尿素的损失,更有利于颗粒的缓释作用。因此,硼酸-硫酸钠复合法制得的CUIMP在性能上更具有优势,故本论文选择使用硼酸-硫酸钠复合法进行下一步的实验。

      3)不同尿素添加量制备CUIMP的差异。尿素添加量对CUIMP的缓释天数和溶胀率可造成明显的影响。如图1(a)所示,随着尿素添加量的增加,CUIMP中可供缓释的氮源增加,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降解能力。同时,由于尿素中氨基(-NH2)的亲水性,CUIMP溶胀率也随之提高。如图1(b)所示。尿素添加量为5 g时,溶胀率约为8.8%,尿素添加量在10~20 g时,颗粒溶胀性差别较小;溶胀率约为22%左右,而当尿素添加量为30 g时,溶胀率达到30%以上,溶胀率大小对颗粒的机械强度造成影响。综合颗粒的缓释能力和溶胀性,当尿素添加量在10~20 g时,CUIMP的性能最佳,本研究在后续实验中选择10 g尿素添加量制备CUIMP。

      4)菌液和凝胶溶液比例对制备CUIMP影响。不同菌液和凝胶溶液比例制得CUIMP降解性能差异如图2所示。在处理100 mg·L−1苯酚2 h时,体积比为1∶19所制得的CUIMP对苯酚的降解率约为25%,低于其它处理;在处理时间达到4 h时,体积比为1∶19所对应的降解率约为68%,而其它体积比制得的CUIMP对苯酚的降解率已达100%。对比1∶9、1∶4、3∶7对应的降解率发现随着菌液体积占比的增加,无明显降解差异。因此,考虑节省应用投入成本,后续选择菌液和凝胶溶液体积最佳比例为1∶9。

      5)CUIMP物理性能与外观特征。按照上述方法及条件制得的CUIMP直径约4~5 mm,尿素包封率在98%~99%,颗粒吸水溶胀率在15%~25%。图3为CUIMP在无氮培养基中底物只有苯酚情况下培养数天后表观颜色变化。可以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颗粒颜色由白色变为粉色最后变为较深的橙红色。这因为颗粒内部包埋的微生物为红球菌(菌落呈橙红色),红球菌以颗粒内部尿素为氮源、苯酚为碳源大量生长繁殖,使得颗粒颜色逐渐加深。

    • 1)扫描电镜分析。CUIMP经过连续缓释、降解实验,颗粒形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图4(a)和图4(b)所示,缓释前颗粒表面结构较为光滑致密,缓释后则变得较为粗糙,存在大量的中空凸起。这与尹冬雪[25]研究中所对应的结构特征相似,可能是颗粒中的尿素缓慢释放后形成的,同时这些凸起也形成了颗粒内外物质运输的通道。颗粒内部结构在缓释前后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果如图4(c)、图4(d)所示。缓释前颗粒内部结构较为光滑、呈多孔结构,微生物在其中附着;缓释后,颗粒内部呈现较为规则的结构,孔隙较缓释前数目增多、孔径增大,更有利于氧气和底物传递,这一特点与高华崇等[26]研究结果相似。

      2)红外光谱分析。图5为PVA、SA及CUIMP缓释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在波数为3 435 cm−1附近均出现O—H伸缩振动引起的特征峰;在2 924 cm−1和1 419 cm−1附近出现C—H的伸缩振动峰和面内弯曲振动引起的特征峰[27];而1 633 cm−1和1 030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为海藻酸钠中—COO—的伸缩振动和C—O的伸缩振动引起[27-30],缓释前后的固定化颗粒均在2 350 cm−1出现较弱吸收峰,归属于硼酸的B—H的伸缩振动峰[31]。观察缓释前固定化颗粒光谱图,NH2面内弯曲振动峰出现在1 633 cm−1附近,在此处与C=O形成CO—NH2组峰[28];此外,在1 360~1 020 cm−1 内也可以观察到C—N的峰值[27],这也证实了尿素负载,对比缓释前后图谱,可以发现NH2和C—N的特征峰在缓释后明显减弱,这可能是由于缓释尿素造成基团减少导致。

      3)热重分析。图6所示为CUIMP热重分析结果。从热重曲线(TG)和微商热重曲线(DTG)中可见,温度在155~160 ℃时,出现较大的质量损失,IMP质量损失约为85%,CUIMP质量损失约为77.5%,这一阶段主要为颗粒中结合水的脱除,CUIMP相比IMP受热更稳定;第2阶段为160~452 ℃,这一阶段海藻酸钠开始裂解并趋于稳定,生成为较为稳定的中间产物,聚乙烯醇分子链氢键断裂,侧基消除生成水和醋酸,对比图6(a)、图6(b)可以发现,IMP热稳定性较差,在温度为350 ℃左右时便达到最大损失,质量损失约为97%,而CUIMP在452 ℃时达到最大质量损失,受热稳定性更强[19,31]

    • 1)最佳固液比例。不同固液比对降解100 mg·L−1苯酚的影响如图7所示。不同固液比对去除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当固液比为6%和8%时,CUIMP在4 h内对100 mg·L−1的去除率均在25%以下,而当固液比提高到10%时,去除率可达到100%。当固液比为10%以上时,2 h和4 h的去除率与固液比为10%时去除率基本相同。因此,考虑到应用经济性确定最佳CUIMP投加比例为10%。

      2) CUIMP降解特性分析。图8(a)、图8(b)、图8(c)为CUIMP降解单底物过程,在无氮环境下,CUIMP可分别在4、8、12 h内完全降解100 mg·L−1苯酚、吡啶、喹啉,相比于IMP有明显的降解优势。将CUIMP置于高碳氮比的混合底物环境中,仍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如图8(d)所示。苯酚、吡啶、喹啉几乎同时达到完全降解,耗时约6 h,与仅降解100 mg·L−1苯酚相比,所需时间约增加2 h。由此可见,CUIMP中的尿素可以供微生物利用,帮助微生物在无氮或高碳氮比的环境下高效降解污染物。

      3)苯酚降解动力学分析。以不同初始质量浓度苯酚为唯一碳源,缓释尿素为唯一氮源进行降解动力学研究。如图9所示,当初始苯酚质量浓度为100 mg·L−1时,CUIMP完成降解过程仅需4 h。随着苯酚浓度的升高,降解速率降低,完全降解所需时间延长。为了模拟颗粒降解苯酚的动力学行为,采用多种模型进行拟合[20,32-33],对比发现可以用零级反应方程来描述不同质量浓度下CUIMP的降解过程。

      表2列出了不同初始质量浓度苯酚下拟合的回归参数。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2)值均大于0.91,表明不同初始质量浓度的苯酚降解都能较好地用零级反应形式表示。

    • 微生物生长降解需要的氮源主要依靠CUIMP内部的尿素缓释。CUIMP内部的尿素含量变化及降解性能变化如图10(a)所示。在制备初期,CUIMP内部的尿素未被利用,尿素含量约为60.6 mg·g−1,之后每日添加100 mg·L−1苯酚进行驯化培养,不额外添加其它氮源。在培养到第5天时CUIMP完全降解100 mg·L−1苯酚需要8 h,颗粒内部尿素含量约为48.9 mg·g−1,释放量约为19%左右。在培养达到第10天时,CUIMP达到最佳降解效果,完全降解100 mg·L−1苯酚仅需4 h,颗粒内部尿素含量约为36.3 mg·g−1,释放量约为40%。这可能是因为尿素通过缓释被微生物利用,使得微生物得以生长繁殖,进而大大提高了苯酚降解性能。随着培养天数不断增加,CUIMP内部尿素含量逐渐减少,颗粒降解性能经过了一个高效降解向降解能力退化的过程,在培养第20天时,CUIMP完全降解100 mg·L−1苯酚需要12 h,颗粒内部尿素含量降为13.8 mg·g−1左右,20 d尿素释放量约为77%。由此可见,CUIMP所包含的尿素提供的氮源能满足固定化微生物每天降解100 mg·L−1苯酚并持续20 d。

      另外,在培养到第10天前后时,即CUIMP降解性能最佳时,对CUIMP与IMP进行了降解性能比较。如图10(b)所示,对100 mg·L−1苯酚的降解过程较快,CUIMP在无氮环境下的降解速率与IMP在正常氮源环境下降解速率无较大差别;对于处理200 mg·L−1苯酚,CUIMP在无氮环境下的降解速率要高于IMP在正常氮源环境下的降解速率。由此可见,CUIMP通过利用缓释氮源可达到相当或更佳的降解效果。

    • 1)以尿素作为氮源制备的可缓释尿素的固定化微生物颗粒最佳制备条件为:尿素添加比例为10%~20%(W/V)、菌液和凝胶溶液体积比为1:9、交联方法为硼酸-硫酸钠复合法,制得的CUIMP吸水溶胀率小、机械强度高且更有利于颗粒的缓释。

      2)无氮条件下,CUIMP可在4、8、12 h内分别完成对100 mg·L−1苯酚、吡啶、喹啉的降解。其对100~500 mg·L−1苯酚的降解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此外,CUIMP也可以在6 h内完成对100 mg·L−1苯酚、10 mg·L−1吡啶、10 mg·L−1喹啉的混合底物降解。

      3) CUIMP所包含的尿素提供的氮源能满足固定化微生物每天降解100 mg·L−1苯酚并持续20 d。

    参考文献 (33)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