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港“碳九”事件中海洋水体超标面积及大气影响范围的确定

陈鼎豪, 陈思莉, 潘超逸, 林兴周, 黄大伟, 虢清伟. 福建泉港“碳九”事件中海洋水体超标面积及大气影响范围的确定[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8): 2536-2546. doi: 10.12030/j.cjee.202009114
引用本文: 陈鼎豪, 陈思莉, 潘超逸, 林兴周, 黄大伟, 虢清伟. 福建泉港“碳九”事件中海洋水体超标面积及大气影响范围的确定[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8): 2536-2546. doi: 10.12030/j.cjee.202009114
CHEN Dinghao, CHEN Sili, PAN Chaoyi, LIN Xingzhou, HUANG Dawei, GUO Qingwei. Determination of over-standard area of marine water and atmospheric impact range in Quangang C9 Event in Fujian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8): 2536-2546. doi: 10.12030/j.cjee.202009114
Citation: CHEN Dinghao, CHEN Sili, PAN Chaoyi, LIN Xingzhou, HUANG Dawei, GUO Qingwei. Determination of over-standard area of marine water and atmospheric impact range in Quangang C9 Event in Fujian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8): 2536-2546. doi: 10.12030/j.cjee.202009114

福建泉港“碳九”事件中海洋水体超标面积及大气影响范围的确定

    作者简介: 陈鼎豪(1990—),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水环境模拟。E-mail:chendinghao1@qq.com
    通讯作者: 虢清伟(1974—),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应急处置技术、环境风险管理、水污染治理。E-mail:guoqingwei@scies.org
  •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PM-zx703-202104-071)
  • 中图分类号: X507

Determination of over-standard area of marine water and atmospheric impact range in Quangang C9 Event in Fujian province

    Corresponding author: GUO Qingwei, guoqingwei@scies.org
  • 摘要: 2018年11月4日凌晨,福建省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港公司”)在给“天桐1”船舶装载工业用裂解碳九(以下简称“碳九”)的过程中发生泄露。碳九的最终去向、溶解至水体中导致水体超标的范围、挥发至空气中的影响范围是鉴定此事件损失的重要参数。根据应急监测数据及模型模拟,确认了本次事故裂解碳九泄漏后的最终去向,及对海洋环境和大气的损害范围。结果表明:1)本次事故发生后碳九绝大部分被控制在事发点附近约0.6 km2范围内;2)本次事故泄漏裂解碳九约40 t被吸油毡吸附去除,约25.7 t通过自然挥发进入大气环境,约3.4 t最终分散进入海洋水体;3)分散进入海洋水体的裂解碳九造成海域海水石油类超标,超标水团随潮流迁移扩散,超标时间持续约4 d,最大扩散面积约13 km2。4)碳九泄漏后挥发进入大气后以毒害阈值或职业接触限值衡量,影响距离在泄露点500 m之内。本研究结果可为损害突发环境事件的鉴定评估提供参考。
  • 加载中
  • 图 1  事件发生海域卫星图

    Figure 1.  Satellite map of incident site in the ocean

    图 2  模型研究范围、地形、计算网格分布图

    Figure 2.  Scope of model research, terrain, and computational grid distribution map

    图 3  水位、流速、流向验证站位分布

    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verification stations for water level, flow velocity and flow direction

    图 4  湄洲站和峰尾站的水位验证图

    Figure 4.  Verification results at the Meizhou and Fengwei tidal level stations

    图 5  C2、C3站位流速验证

    Figure 5.  Verification results of velocity at C2 and C3 stations

    图 6  C2、C3站位流向验证

    Figure 6.  Verification results of position flow of C2 and C3 stations

    图 7  监测点位及背景浓度分区

    Figure 7.  Monitoring points and zon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图 8  应急期间监测点位分布图

    Figure 8.  Distribution of monitoring points during emergency response

    图 9  11月7日10时浓度增量及超标范围分布图

    Figure 9.  Concentration incr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excess range at 10:00 on November 7

    图 10  下风向距离裂解碳九挥发所造成的落地浓度

    Figure 10.  Volatile concentration of C9 in downwind

    图 11  泄漏点与周边环境敏感点和气象站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Figure 11.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leak point to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points and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表 1  裂解碳九相关参数汇总

    Table 1.  Summary of C9 related parameters

    碳九特征组分比例/%分子式摩尔质量/
    (g.mol−1)
    蒸气压/Pa常数A常数B常数C
    苯乙烯12.42*C8H8104846.3#6.945 81 443.88210.04
    7.88*C9H8116137.2#7.119 61 655.45207.93
    3.42*C10H812835.2#7.177 11 858.77214.66
    双环戊二烯28.05*C10H12132186.7&
    碳八芳烃14.15*C8H101061 051.9@
    对二甲苯1 167.4#6.990 51 453.43215.31
    间二甲苯1 106.3#7.009 11 462.27215.11
    邻二甲苯882.0#6.998 91 474.68213.69
    甲基苯乙烯11.50*C9H10118266.6&
    三甲苯11.29$C9H12120323.5#7.293 31 763.35230.25
    异丙苯11.29$C9H121201 066.6&
      注:*数据来源于工业用裂解碳九产品质量合格证;$数据为估算结果;#数据根据Antoine方程(log10P=A+B/(T+C))计算所得,方程调用各物质对应的经验常数A、B及C,T取环境温度约25℃,P则为蒸汽压;&数据来源于维基百科等;@数据由对、间、邻二甲苯蒸气压平均所得。
    碳九特征组分比例/%分子式摩尔质量/
    (g.mol−1)
    蒸气压/Pa常数A常数B常数C
    苯乙烯12.42*C8H8104846.3#6.945 81 443.88210.04
    7.88*C9H8116137.2#7.119 61 655.45207.93
    3.42*C10H812835.2#7.177 11 858.77214.66
    双环戊二烯28.05*C10H12132186.7&
    碳八芳烃14.15*C8H101061 051.9@
    对二甲苯1 167.4#6.990 51 453.43215.31
    间二甲苯1 106.3#7.009 11 462.27215.11
    邻二甲苯882.0#6.998 91 474.68213.69
    甲基苯乙烯11.50*C9H10118266.6&
    三甲苯11.29$C9H12120323.5#7.293 31 763.35230.25
    异丙苯11.29$C9H121201 066.6&
      注:*数据来源于工业用裂解碳九产品质量合格证;$数据为估算结果;#数据根据Antoine方程(log10P=A+B/(T+C))计算所得,方程调用各物质对应的经验常数A、B及C,T取环境温度约25℃,P则为蒸汽压;&数据来源于维基百科等;@数据由对、间、邻二甲苯蒸气压平均所得。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裂解碳九油膜及油气发挥情况推算结果

    Table 2.  Summary table of the estimation result of C9 oil film and oil and gas production

    泄露时间裂解碳九油膜
    泄漏量/(kg·s−1)
    裂解碳九形成
    油膜面积/m2
    裂解碳九油气挥
    发瞬时速率/(g·s−1)
    裂解碳九油气
    累计挥发量/kg
    泄漏后第1秒507.830.570.000 6
    泄漏后第2秒10015.671.090.001 7
    泄漏后第3秒15023.501.600.003 3
    泄漏后第4秒20031.332.100.005 4
    泄漏后第5秒25039.172.600.008 0
    …………………………
    泄漏后第1 376秒68 53110 720.99520.14368.95
    泄漏后第1 377秒68 58110 728.75520.49369.47
    泄漏后第1 378秒68 63010 736.50520.85369.99
    泄漏后第1 379秒68 68010 744.25521.20370.51
    泄漏后第1 380秒68 72910 752.00521.56371.03
    泄露时间裂解碳九油膜
    泄漏量/(kg·s−1)
    裂解碳九形成
    油膜面积/m2
    裂解碳九油气挥
    发瞬时速率/(g·s−1)
    裂解碳九油气
    累计挥发量/kg
    泄漏后第1秒507.830.570.000 6
    泄漏后第2秒10015.671.090.001 7
    泄漏后第3秒15023.501.600.003 3
    泄漏后第4秒20031.332.100.005 4
    泄漏后第5秒25039.172.600.008 0
    …………………………
    泄漏后第1 376秒68 53110 720.99520.14368.95
    泄漏后第1 377秒68 58110 728.75520.49369.47
    泄漏后第1 378秒68 63010 736.50520.85369.99
    泄漏后第1 379秒68 68010 744.25521.20370.51
    泄漏后第1 380秒68 72910 752.00521.56371.0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16—2018年11月份《泉港区海洋环境质量通报》监测数据

    Table 3.  Monitoring data of《Quangang District Marine Environmental Quality Bulletin》in November 2016—2018

    监测点位附近地物2016—2018年秋季
    均值/(μg·L−1)
    QG01南浦电厂39.2
    QG02肖厝惠屿41.4
    QG03福炼码头38.4
    QG04峰尾渔港32.4
    监测点位附近地物2016—2018年秋季
    均值/(μg·L−1)
    QG01南浦电厂39.2
    QG02肖厝惠屿41.4
    QG03福炼码头38.4
    QG04峰尾渔港32.4
    下载: 导出CSV

    表 4  裂解碳九及其典型组分在下风向距离上的落地浓度

    Table 4.  Concentrations of C9 and its typical components in the downwind direction

    下风向
    距离/m
    裂解碳九/
    (mg·m−3)
    苯乙烯/
    (mg·m−3)
    茚/
    (mg·m−3)
    萘/
    (mg·m−3)
    双环戊二烯/
    (mg·m−3)
    碳八芳烃/
    (mg·m−3)
    甲基苯乙烯/
    (mg·m−3)
    三甲苯/
    (mg·m−3)
    异丙苯/
    (mg·m−3)
    1994.10123.46778.33533.998278.845140.665114.322112.234112.234
    741 216.00151.02795.82141.587341.088172.064139.840137.286137.286
    100529.8065.80141.74818.119148.60974.96760.92759.81459.814
    50073.849.1715.8192.52520.71210.4488.4928.3378.337
    1 00026.773.3252.1090.9167.5093.7883.0793.0223.022
    1 30018.342.2781.4450.6275.1442.5952.1092.0712.071
    1 40016.462.0441.2970.5634.6172.3291.8931.8581.858
    1 50014.871.8471.1720.5094.1712.1041.7101.6791.679
    2 0009.691.2030.7630.3312.7181.3711.1141.0941.094
    5 0002.450.3040.1930.0840.6870.3460.2820.2760.276
    下风向
    距离/m
    裂解碳九/
    (mg·m−3)
    苯乙烯/
    (mg·m−3)
    茚/
    (mg·m−3)
    萘/
    (mg·m−3)
    双环戊二烯/
    (mg·m−3)
    碳八芳烃/
    (mg·m−3)
    甲基苯乙烯/
    (mg·m−3)
    三甲苯/
    (mg·m−3)
    异丙苯/
    (mg·m−3)
    1994.10123.46778.33533.998278.845140.665114.322112.234112.234
    741 216.00151.02795.82141.587341.088172.064139.840137.286137.286
    100529.8065.80141.74818.119148.60974.96760.92759.81459.814
    50073.849.1715.8192.52520.71210.4488.4928.3378.337
    1 00026.773.3252.1090.9167.5093.7883.0793.0223.022
    1 30018.342.2781.4450.6275.1442.5952.1092.0712.071
    1 40016.462.0441.2970.5634.6172.3291.8931.8581.858
    1 50014.871.8471.1720.5094.1712.1041.7101.6791.679
    2 0009.691.2030.7630.3312.7181.3711.1141.0941.094
    5 0002.450.3040.1930.0840.6870.3460.2820.2760.276
    下载: 导出CSV

    表 5  裂解碳九典型组分的有关阈值和限值

    Table 5.  Thresholds of the typical components of C9 mg·m−3

    裂解碳九组分苯乙烯双环戊二烯碳八芳烃甲基苯乙烯三甲苯异丙苯
    识别/检测阈值*0.0120.0130.0070.0010.0520.1000.0300.041
    毒害阈值*8624542643350125256
    职业接触限值**100507525
      注:*美国AIHA的Odor Thresholds for Chemicals with Established Occupational Health Standards的TWA值;** 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PC-TWA值。
    裂解碳九组分苯乙烯双环戊二烯碳八芳烃甲基苯乙烯三甲苯异丙苯
    识别/检测阈值*0.0120.0130.0070.0010.0520.1000.0300.041
    毒害阈值*8624542643350125256
    职业接触限值**100507525
      注:*美国AIHA的Odor Thresholds for Chemicals with Established Occupational Health Standards的TWA值;** 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PC-TWA值。
    下载: 导出CSV
  • [1] 刘科伟. 船载散装化学品泄漏对海洋环境与生态损害评估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09.
    [2] 徐晗, 苏晓寒. 海洋环境污染经济损害评估方法: 以大连漏油事件为例[J]. 现代商业, 2014(2): 279-280. doi: 10.3969/j.issn.1673-5889.2014.02.205
    [3] 刘伟峰, 刘大海, 邢文秀, 等.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中直接损失的识别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 海洋环境科学, 2019, 38(1): 123-131.
    [4] 姜晓娜.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标准及方法学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0.
    [5] 黄文怡, 赵雯璐, 蔡明刚. 海洋溢油污染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及评估方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S2): 363-367.
    [6] 李丽杰. 论污染造成海洋环境损害的国家求偿[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04.
    [7] 陈秋兰, 陈璋琪, 洪小琴, 等. 基于虚拟治理成本法的大气污染环境损害量化评估探讨[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 43(2): 27-30. doi: 10.3969/j.issn.1673-288X.2018.02.006
    [8] 鲁玉龙, 李刚, 张力, 等. 水污染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因果关系判定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6, 41(11): 70-74. doi: 10.3969/j.issn.1673-1212.2016.11.016
    [9] 张乐. 消油剂作用下海洋溢油的数值模拟[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 加载中
图( 11) 表( 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407
  • HTML全文浏览数:  6407
  • PDF下载数:  10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9-15
  • 录用日期:  2021-04-26
  • 刊出日期:  2021-08-10

福建泉港“碳九”事件中海洋水体超标面积及大气影响范围的确定

    通讯作者: 虢清伟(1974—),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应急处置技术、环境风险管理、水污染治理。E-mail:guoqingwei@scies.org
    作者简介: 陈鼎豪(1990—),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水环境模拟。E-mail:chendinghao1@qq.com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广州 510530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PM-zx703-202104-071)

摘要: 2018年11月4日凌晨,福建省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港公司”)在给“天桐1”船舶装载工业用裂解碳九(以下简称“碳九”)的过程中发生泄露。碳九的最终去向、溶解至水体中导致水体超标的范围、挥发至空气中的影响范围是鉴定此事件损失的重要参数。根据应急监测数据及模型模拟,确认了本次事故裂解碳九泄漏后的最终去向,及对海洋环境和大气的损害范围。结果表明:1)本次事故发生后碳九绝大部分被控制在事发点附近约0.6 km2范围内;2)本次事故泄漏裂解碳九约40 t被吸油毡吸附去除,约25.7 t通过自然挥发进入大气环境,约3.4 t最终分散进入海洋水体;3)分散进入海洋水体的裂解碳九造成海域海水石油类超标,超标水团随潮流迁移扩散,超标时间持续约4 d,最大扩散面积约13 km2。4)碳九泄漏后挥发进入大气后以毒害阈值或职业接触限值衡量,影响距离在泄露点500 m之内。本研究结果可为损害突发环境事件的鉴定评估提供参考。

English Abstract

  • 目前,国内外针对环境污染损害评估的研究已有不少[1-8],相关的技术规范也逐渐完善。近年来,中国海域溢油事故频发,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环境污染损害评估是肇事方赔偿相关利益方损失的重要依据。在海洋溢油污染的损害评估中,溢油影响范围是评估损害的基础和定损的依据。

    2018年11月4日凌晨,福建省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港公司”)在给“天桐1”船舶装载工业用裂解碳九(以下简称“碳九”)的过程中发生泄露。此次福建碳九泄露事故对海洋和大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其评估的关键在于确定碳九泄露后的最终去向及其在水体、空气中的影响范围。本研究根据应急监测数据及模型模拟,确认了本次事故裂解碳九泄漏后的最终去向以及对海洋环境和大气的损害范围,以期为损害鉴定评估提供参考。

  • 2018年11月3日16时许,舟山通洲船务有限公司“天桐1”船舶(以下简称“天桐1”)靠泊湄洲湾港肖厝港区东港公司码头2 000 t级泊位,拟接运东港石化公司工业用裂解碳九;晚上约18时30分,岸上人员开始对东港石化码头输油管道进行裂解碳九装船作业的准备工作。在码头吊机长期处于故障状态下,操作员违规操作,人工拖拽,用输油软管把岸上和船舶联系起来,并用绳索固定软管;19时12分,后方油库通过库区专用装船泵向“天桐1”货船输送裂解碳九物料;11月4日凌晨,随着潮位降低、船重增加,船体不断下沉,连接岸、船的软管也随之不断下拉,由于连接岸、船的软管两端都被绳索固定,致使下拉的长度受限;0时58分,强大的拉力将软管拉裂,裂解碳九从管壁破裂处外泄;1时21分,码头作业人员发现泄漏,立即告知操作工;1时21分51秒油阀被关闭,碳九停止泄漏;同时,涉事企业立即组织对船体周围围油栏内油污进行回收,阻止了污染面的扩大。

  • 湄洲湾港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沿海中部,泉州市和莆田市会合处,具体为莆田市仙游县、城厢区、秀屿区和泉州市惠安县、泉港区交汇处。其中,泉州港、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多泊位天然深水良港。湄洲湾港处于“南北三角”(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东西两岸”(中国台湾与大陆地区)的联接点上。

    湄洲湾港辖湄洲湾、兴化湾(南岸)、平海湾3大港湾,水域面积516 km2,海岸线总长330 km,其中10 m以上天然深水岸线长达30 km,可建深水泊位150多个。其中,尤以湄洲湾自然条件最优。湾口有湄洲岛,两侧有东周半岛和文甲岬角,常年风平浪静,湾内无河流注入,水体含沙量低,平均潮差5 m左右,最大潮差7 m以上,具有“口小腹大”、不冻不淤的特点。湾区纳潮量达24.23×108 m3,且退潮速度大于涨潮速度,自净能力强。湄洲湾港拥有完善的集疏运网络,直达各港区前沿的铁路支线通过向莆铁路、福厦铁路、漳泉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公路网包括连接南北的沈海高速,连接东西的湄永高速、湄渝高速公路。湄洲湾沿岸港分为:东吴港区、秀屿港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等4个港区。

  • 经调查,本次事故裂解碳九泄漏总量约69.1 t。泄露后的污染物主要去向包括3方面:1)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过程中由吸油毡吸附去除;3)自然挥发进入大气环境;3)进入湾区海洋水体。

  • 根据工业用裂解碳九的产品质量合格证信息及相关化工品手册等资料,本次泄漏的裂解碳九的化学组分包括苯乙烯、茚、萘、双环戊二烯、碳八芳烃(对/间/邻二甲苯为主)、甲基苯乙烯、三甲苯、异丙苯等。表1给出了上述各组分与其挥发性相关的物理参数。因此,估计本次泄漏的裂解碳九平均分子量为119.13 g·mol−1,蒸气压为505.93 Pa。自2018年11月4日0时58分泄漏开始至1时21分泄漏停止,历时23 min(1 380 s),泄漏累计约69 t,按匀速计算泄漏速率约50 kg·s−1

  • 据泉州市政府统计,截至2018年11月26日,共处置危险废物累积约62.22 t,现场尚有约10 t含较高浓度裂解碳九的危险废物仍待处置。其中,吸油毡自重约21 t;根据模拟实验结果推测,海水约占吸油毡原重的20%,约4.2 t;根据抽样监测结果,其他杂物(塑料桶、编织袋、鱼排泡沫桶、布料等)占危险废物总量的10%,约7.2 t;吸油毡去除的裂解碳九总量约39.8 t。

    截至2018年12月12日,共处置危险废物累积102.36 t。考虑到裂解碳九为易挥发性物质,后期处置危险废物以杂物为主,裂解碳九含量极低,重量约0.2 t。因此,吸油毡去除裂解碳九的总量约40 t。

  • 泄漏的裂解碳九在水面上形成油膜,考虑到此时为油膜扩散初期,为简化计算,假设裂解碳九扩散成固定厚度的液池,液池内部质量均匀分布。以往研究结果表明,油膜厚度随着油膜扩散,从大致10 mm的尺度逐渐变小,直到最终变至0.01 mm。针对碳九泄露初期,液池厚度可按近7 mm油膜厚度取值。进一步根据工业用裂解碳九产品质量合格证上列出的裂解碳九密度实测值947 kg·m−3,可推测,50 kg·s−1的泄漏量在第1秒即形成了面积为7.83 m2的裂解碳九液池。裂解碳九油膜及油气挥发情况的推算结果见表2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2018)推荐的液体质量蒸发公式,以裂解碳九的平均摩尔质量119.13 g·mol−1,加权平均蒸气压505.93 Pa作为基础数据,经计算得出,7.83 m2的液池会挥发0.57 g裂解碳九,依此类推。表2数据显示,从2018年11月4日0时58分泄露开始,至1时21分泄漏停止,裂解碳九液池面积理论上已扩大至10 752 m2,裂解碳九质量蒸发速率达到521.56 g·s−1,裂解碳九质量蒸发量累计约为371.03 kg。2018年11月4日15时前后蔓延在水面的裂解碳九开始被大幅度清除,从1时21分泄漏停止至此时,历时约13.5 h,按照521.56 g·s−1的质量蒸发速率估计,自然挥发进入大气的裂解碳九达到了25.7 t。

  • 据2.1和2.2中分别计算出的吸油毡吸附去除裂解碳九的量约40 t、自然挥发进入大气的约有25.7 t,总泄露量约为69.1 t,剩下的3.4 t可视为进入海洋水体中的量。本次事故海水损害范围为石油类超标海域,即石油类浓度超过Ⅱ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0.05 mg·L−1)的海域。

  • 由于在事件应急期间监测布点的限制(沿岸线状布设),无法通过监测数据得知海水水体最大的超标范围。因此,采用数学模型还原事件期间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变化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然而,由于事件处置中人为因素过多,无法精确给模型提供输入参数,故只能通过模型计算与历史监测数据结合的方式对超标面积进行估测。

    此次事件发生在潮汐落转涨期间,溢油泄露后已向下游短暂迁移,随后又随涨潮流上溯。泄漏点上游岸线与离岸岛之间存在一个狭窄的水道,水道中分布有鱼排,溢油上溯过程中通过水道时会被鱼排吸附(图1)。在落潮之前,事故处置人员在泄漏点下游布设了一道长约600 m的围油栏,以防止溢油随落潮流向外扩散。溢油绝大部分被控制在泄露点至鱼排之间约0.6 km2的范围内并进行处理。在这个范围内,对溢油的打捞吸附、溢油与鱼排的反应、人为投加消油剂等过程造成部分溢油溶解至海水中,并随潮流向外扩散[9]。综合上述实际情况,在模型的选择上,采用溶质输移模型进行估算较为合理。

    将0.6 km2的处置区域作为一个污染物释放源,释放总量按2.3中计算得到的进入海洋水体中的数值(3.4 t)确定,模拟时间段为2018年11月4日—8日(11月4日事件发生,监测数据显示,11月8日基本达标)。

  • 模型控制方程包括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对流扩散方程。连续性方程见式(1),动量方程见式(2)~(3)。

    其中,

    式中:t为时间,s;u、v分别为流速在x、y方向上的分量,m·s−1$ \eta $为相对于未扰动水面的高度,m;d为静止水深,m;h为总水深,$ h=\eta +d $,m;$ \rho $为水密度,kg·m−3$ {\rho }_{0} $为参考水密度,kg·m−3f为Coriolis参量,$ f=2{\varOmega }\mathrm{sin}\phi ({\varOmega } $为地球自转角速度,rad·s−1$ \phi $为地理纬度,°;$ f\bar {u} $$ f\bar {v} $为地球自转引起的加速度;$ {T}_{xx} $$ {T}_{xy} $$ {T}_{yy} $为水平粘滞应力, ns·m−2S为源汇项,源时为正,汇时为负;$ {u}_{s} $$ {v}_{s} $分别为源汇项在x、y方向上的流速,m·s−1。污染物对流扩散方程见式(6)。

    式中:$ \bar {C} $为纵向污染物平均浓度,kg·m−3CS为源汇项污染物浓度,kg·m−3H为热交换源汇项,kg·m−3FC为横向扩散项。

    式中:Dh为横向弥散系数,m2s−1

  • 本次模拟范围为湄洲湾、平海湾至离岸7 km处,模拟范围及海域地形见图2。外海边界由TPXO6全球海潮模型提供。模型网格数88×92,网格大小360 m×480 m。

  • 水位验证资料采用湄洲站、峰尾站2018年11月13—17日实测水位数据验证。其中,流速、流向数据采用C2(2018年11月14日16:00—15日17:00)、C3(2018年11月16日11:00—17日12:00)定点实测数据验证,相关站位具体分布见图3所示。水位对比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流速采用平均流速验证,验证结果如图5所示;流向验证结果如图6所示。

    以上验证结果表明,水位、流速、流向的模拟结果在空间、时间变化上与观测结果均能较好吻合,故可以较准确地描述湄洲湾的水动力变化过程。

  • 根据2016—2018年《泉港区海洋环境质量通报》,事发海域秋季监测数据均值如表3所示。事发海域背景浓度由各监测点位的3年秋季均值确定,根据监测点位布设背景浓度场分为4区,具体分区见图7

  • 受事故处置影响(鱼排更换、打捞等),11月4日—6日的监测数据波动较大,7日后监测数据趋于稳定,8日除事发点附近一检测点位略微超标外,其余监测点整体达标。由此推测,超标水体影响的最大范围在11月7日。

    由于模型无法反映事故处理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波动,因此,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并结合11月7日10时监测数据来推测当时的超标面积。此超标面积可视为污染团迁移过程中超标水体的最大扩散面积。

    11月7日10时的监测数据显示,QJY09、QJY11、QJY12 3个点位(图8)(其他监测点位在事件处置区域内)石油类监测数据分别为56.8、52.2和45.5 µg·L−1。模拟范围内浓度增量见图9,监测点位QJY09、QJY11、QJY12对应时刻的浓度增量分别为13.8、13.1和4.8 µg·L−1。叠加相应区域背景浓度后的浓度值分别为52.8、52.1和40.8 µg·L−1。经对比,计算浓度与实际监测浓度相当,最大误差约4.7 µg·L−1。由此估算,超标范围约为13 km2,具体分布见图9

  • 自11月4日0时58分泄漏开始,至1时21分码头作业人员采取停泵关阀措施后,裂解碳九不再泄漏。至此,泄漏历时约23 min。此时,泄漏的绝大部分裂解碳九分布在船只周围的围油栏中,裂解碳九挥发后在地面风场的作用下对下风向区域造成最不利的空气污染。针对上述时段,据2.2中的方法,估算出当时裂解碳九挥发速率为521.56 g·s−1,挥发面源的面积为10 752 m2,继而根据此污染源强选用SCREEN3模型计算裂解碳九挥发后对下风向区域造成的空气污染短期影响。

    SCREEN3是一个单源高斯烟羽模式,可计算点源、火炬源、面源、和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SCREEN3计算结果能够代表某一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最大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推荐的大气扩散模式。SCREEN3计算过程不考虑化学转化,即从泄漏点到下风向距离的地面浓度裂解碳九的化学组分一致。计算结果显示(见表4图10),从泄漏点到下风向2.5 km的不同距离上,挥发进入大气的裂解碳九造成的落地浓度从1 216 mg·m−3下降至0.23 mg·m−3。扩散计算所依据的气象数据是来自泄漏点北侧约1.4 km的位于肖厝村的气象自动站,当时地面风向是东北偏东、风速为2.9 m·s−1、气温为20.6 ℃,大气稳定度为D类。

    裂解碳九的典型化学组分包括苯乙烯、茚、萘、双环戊二烯、碳八芳烃(邻间对-二甲苯)、甲基苯乙烯、三甲苯、异丙苯。参考相关资料所记载的识别/检测阈值、毒害阈值和接触限值(见表5),可知不同下风向距离上裂解碳九的挥发对民众健康的影响程度。表4数据表明以下几点。

    1)以毒害阈值或职业接触限值衡量,按照各组分在碳九中的质量比例折算,阈值/限值较低的双环戊二烯的影响范围最广。具体地,下风向500 m以外挥发的碳九质量浓度为73.84 mg·m−3,其中双环戊二烯为20.712 mg·m−3,低于25 mg·m−3的职业接触限值,而其他组分质量浓度也均低于相应的毒害阈值和职业接触限值,说明距离泄漏点500 m以外,民众健康理论上未受到碳九的毒性威胁。此外,据现场调查,距离泄漏点500 m的范围内无明显的居民区。

    2)以识别/检测阈值衡量,下风向5 000 m以外碳九的质量浓度为2.45 mg·m−3,其中双环戊二烯为0.687 mg·m−3,明显高于0.001 mg·m−3的识别/检测阈值,而其他组分的质量浓度也均高于相应的识别/检测阈值,说明即使下风向5 000 m外的民众仍能察觉到挥发在空气中的碳九,但理论上未受到碳九的毒性威胁。

    3)由于当时盛行偏东北风,位于泄漏点南至西南侧的上西村(约1.35 km)、峰前村(约2 km)会受到碳九的滋扰,以阈值/限值较低但碳九中质量比例较大的双环戊二烯衡量,上西村的浓度(4.62~5.14 mg·m−3)约占对应毒害阈值/职业接触限值的20%;峰前村的浓度(约2.72 mg·m−3)约占对应毒害阈值/职业接触限值的11%。另外,其他碳九组分对当时下风向区域的上西村和峰前村的影响可参照表4获取。

    4)随着下风向距离的继续增大,裂解碳九的落地浓度不断降低。根据前文所述,11月16日4个监测点表征裂解碳九的质量浓度均逼近0.017 mg·m−3。若按照典型组分进行换算,双环戊二烯的质量浓度为0.005 mg·m−3。该浓度已接近识别/检测阈值;其他组分的浓度已低于相应识别/检测阈值。基于这一事实评估,进入环境空气中的裂解碳九其健康威胁已基本消除,此次碳九泄漏的环境空气影响是短期的。

    上述上西村、峰前村和肖厝村是距离碳九泄漏点较近的居民区,与泄漏点,及与前文提及的自动气象站的相对位置见图11

  • 1)采用应急监测数据及模型模拟结合的方式可估算裂解碳九泄露事故的影响范围,为损害突发环境事件的鉴定评估提供参考。

    2)事故处理过程中投加消油剂改变了裂解碳九的理化性质,造成裂解碳九溶解至海水中随流扩散。采用溶质输移模型模拟反演事件期间裂解碳九的扩散较溢油模型更为合理。经模拟计算,3.4 t碳九进入海洋水体后造成的最大超标面积约13 km2。超标面积有限且持续时间较短,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

    3)根据当时气象资料计算,以毒害阈值或职业接触限值衡量,距离泄漏点500 m以外时,民众健康理论上不会受到碳九的毒性威胁。

参考文献 (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