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某尾矿库泄漏次生突发水环境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

邴永鑫, 卓琼芳, 黄大伟, 潘超逸, 冯立师, 虢清伟, 常莎. 某尾矿库泄漏次生突发水环境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9): 2889-2895. doi: 10.12030/j.cjee.202009075
引用本文: 邴永鑫, 卓琼芳, 黄大伟, 潘超逸, 冯立师, 虢清伟, 常莎. 某尾矿库泄漏次生突发水环境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9): 2889-2895. doi: 10.12030/j.cjee.202009075
BING Yongxin, ZHUO Qiongfang, HUANG Dawei, PAN Chaoyi, FENG Lishi, GUO Qingwei, CHANG Sha. Emergency disposal of a sudden water environmental accident with antimony pollution caused by leakage of tailings pond[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9): 2889-2895. doi: 10.12030/j.cjee.202009075
Citation: BING Yongxin, ZHUO Qiongfang, HUANG Dawei, PAN Chaoyi, FENG Lishi, GUO Qingwei, CHANG Sha. Emergency disposal of a sudden water environmental accident with antimony pollution caused by leakage of tailings pond[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9): 2889-2895. doi: 10.12030/j.cjee.202009075

某尾矿库泄漏次生突发水环境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

    作者简介: 邴永鑫(1986—),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水环境应急处置技术与应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E-mail:bingyongxin@scies.org
    通讯作者: 常莎(1986—),女,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工程设计与咨询。E-mail:changsha@scies.org
  • 基金项目:
    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2016B020240007)
  • 中图分类号: X507

Emergency disposal of a sudden water environmental accident with antimony pollution caused by leakage of tailings pond

    Corresponding author: CHANG Sha, changsha@scies.org
  • 摘要: 2015年11月,由于E省某尾矿库2#排水井拱圈盖板破裂,导致大量尾矿浆从涵洞口喷出,进入A河,并沿河顺流进入B河、C江,使得C江沿线部分水厂停水。在此次突发事件中,E、F、G省采用断污染源、截污、清淤、投药降污、水库调蓄、水利稀释、饮水保障等工程手段,经过71 d的应急处置,受污染河道全线达标。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0~2 ℃条件下应对锑污染的河道投药降污技术。在硫化钠、聚合硫酸铁投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硫化钠+聚合硫酸铁(硫化钠法)混凝沉降法,使得锑去除率分别从12.3%、36.8%提高到95.1%。
  •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锂电池的产量大幅度增加,废旧锂电池也随之大量产生[1]。在锂电池湿法回收过程中,通常采用黄铁矾法实现其中铁元素的脱除,进而产生铁矾渣固体废弃物[2]。铁矾渣主要成分黄钠铁矾 (NaFe3(SO4)2(OH)6) 是一种硫酸盐复盐,通常含有少量的镍钴锰等重金属元素,直接填埋潜在环境风险较大。利用铁矾渣为原料烧制陶粒产品是一种可以固定重金属元素,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其含硫较高,高温过程易分解产生SO2,存在着后续环境处理成本较高的问题[3-6]

    目前,高温固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反应中固硫和烟气脱硫[7-9]方面。在高温反应中,固硫是在高温烧结前采取措施减少高温过程含硫物质的分解[10],主要技术手段是在高温过程前或者高温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固硫剂,使高温时产生的气态硫化物与固硫剂中的有效成分 (CaO、MgO等) 发生反应,使其转变成硫酸盐等形式留在渣中,进而有效减少SO2和SO3的释放,从而达到固硫的效果。其反应温度一般控制在800~1 250 ℃,常用固硫剂有钙基固硫剂、钠基固硫剂和镁基固硫剂[11-13]。烟气脱硫是利用固相吸收剂、水或碱性溶液与含硫烟气充分接触,生成对应的硫酸盐等化合物,从而减少烟气中SO2的排放,目前此方法存在脱硫设备易腐蚀且副产石膏量大[14-17]的问题。陶粒通常在900~1 300 ℃烧制形成[18],然而黄钠铁矾在高温过程中易分解产生SO2,如式(1)所示[19],该过程会提高后端脱硫处理成本。因此,通过研究在陶粒的烧制过程中添加固硫剂降低生产过程中SO2的排放可有效减小后续脱硫设备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

    4NaFe3(SO4)2(OH)62Na2SO4+6Fe2O3+6SO2+3O2+12H2O (1)

    通过对不同的固硫剂在高温下可能的反应进行热力学模拟,筛选出高温过程对铁矾渣可能存在固硫效果的Ca/Na/Mg基固硫剂,并利用铁矾渣-固硫剂混合焙烧的实验方式验证固硫剂在1 100 ℃条件下焙烧对铁矾渣的固硫效果,以筛选出固硫效果较佳的固硫剂,从而进一步验证固硫剂掺量对陶粒密度、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同时,通过XRD和TG-FTIR分析,明确不同烧成反应物的矿相、反应热力学和气相产物的变化,从而明确固硫机理。对固硫陶粒进行了毒性浸出分析,检验其环境安全性。

    本研究制备陶粒的主要原料包括页岩、铁矾渣和含碳化硅废料分别来自湖南某锂电回收企业和陶瓷企业;固硫剂筛选考察实验分别采用碳酸钙 (CaCO3、氧化钙 (CaO) 、氢氧化钙 (Ca(OH)2) 、硅酸钙 (CaSiO3) 、碳酸钠 (Na2CO3) 、碳酸氢钠 (NaHCO3) 、氢氧化钠 (NaOH) 、硅酸钠 (Na2SiO3) 、偏铝酸钠 (NaAlO2) 、氧化镁 (MgO) 和氢氧化镁 (Mg(OH)2) ,均为分析纯。

    主要使用的设备及分析仪器:X 射线衍射仪 (Smartlab,日本株式会社理学公司);X射线荧光光谱仪(AXIOS,荷兰帕纳科公司);烧结炉 (佛山市科顺龙电控有限公司);万能试验机 (E100,济南试金集团有限公司);热重红外联用 (TENSOR III,德国布鲁克公司;STA449 F5,德国耐驰公司)。

    1) 固硫率的计算方法。固硫率采用硫质量守恒的算法,根据XRF测定焙烧前样品硫的质量分数,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将称取质量的样品进行焙烧后再次称重,并对焙烧后的样品测定硫的质量分数具体计算如式 (2)~式 (3)所示。

    Xn=xnmnxnsmns (2)
    X=XnXT1XT (3)

    式中:Xn为硫残留率;X*为固硫率;XT为未添加固硫剂的样品硫残留率;xn为烧制样品含硫质量分数;mn为烧制样品质量,g;xns为未烧样品含硫质量分数;mns为未烧样品质量,g。

    2) 混合焙烧实验。称取一定量的铁矾渣,经过对铁矾渣硫含量的计算,分别按照摩尔比Ca/S=2.35、Na/S=2.35和Mg/S=2.35称取相应物质的质量,将称取的各物质利用球磨机充分混合5 min后称重,计算出混合物体系含硫质量分数,取一定量混合物在1 100 ℃的条件下灼烧30 min后再次称重,根据式 (2)~式 (3)计算固硫率,最终固硫率取3次稳定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3) 陶粒配方及制备方法。将页岩、铁矾渣和碳化硅废料原料在 (105±2) ℃烘干至恒重,经破碎和球磨机球磨30 min后过100目 (150 μm) 标准筛,按照页岩和铁矾渣的质量分数为92.5%和7.5%,在页岩和铁矾渣总质量基础上掺加0.8%含碳化硅废料,利用球磨机混合5 min后加入适量水,利用成球设备制备生料球。将滚好的生料球在 (105±2) ℃烘干至恒重后,在500 ℃下预热30 min得到陶粒熟料,预热好的陶粒熟料直接放入1 100 ℃的电炉中烧制一定时间后取出冷却。

    4) 陶粒物理性能测试方法。抗压强度采取一种已经报道的方法[20],将陶粒样品垂直放置于压力机承压板之间,以一定升压速度施加载荷,压至破坏时得到破坏荷载Pc,每组样品测试10颗陶粒,取其平均值,得到陶粒的强度S。测试方法原理如式(4)所示。

    S=2.8PcπX2 (4)

    式中:S为陶粒的单颗粒强度,MPa;Pc为陶粒破坏时的荷载,N;X为陶粒在起始受力时与压力机承压板接触点间的垂直距离,mm。

    陶粒的表观密度和吸水率按照《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21]测定。

    将烘干至恒重的原料进行XRD和XRF测试。所使用的原料主要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铁矾渣中硫、铁、铝和钠含量较高,其中同时含有镍、钴、锰和铜等金属元素,烧失率为22.60%;页岩富含铝、硅、钙等元素,其中SiO2、Al2O3和Ca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3.79%、18.04%和11.93%,烧失率为14.60%;陶粒成孔剂采用含有碳化硅成分的电子陶瓷行业研磨抛光产生的废料,其中Al2O3和Si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9.41%和43.34%,烧失率为2.80%。由图1可知,铁矾渣主要矿相为黄钠铁矾 (NaFe3(SO4)2(OH)6) 和CaSO4·2H2O,根据铁矾渣产生过程推测含铝物相为无定型的氢氧化铝;页岩的主要矿相成分是白云母石,石英和方解石;含碳化硅废料的主要矿相是碳化硅和氧化铝。

    表 1  原料化学成分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aw materials % (质量分数)
    供试原料SO3Fe2O3Al2O3Na2OCaONiOSiO2Co3O4TiO2MnOK2OSiCLOI
    铁矾渣26.8226.5520.2811.966.951.210.600.580.440.2722.60
    页岩0.117.7818.040.3011.9353.790.780.133.4714.60
    含碳化硅废料0.080.6149.410.180.350.150.1643.342.80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图 1  主要原料的XRD结果
    Figure 1.  XRD analysis of main materials

    常用固硫剂有很多种,碱金属固硫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其中钙基应用最为广泛[7, 22-25],部分研究人员利用富含碱金属氧化物的固废作为固硫剂对反应产生二氧化硫进行固定[9, 26],结合文献和理论分析,通过对钙基固硫剂,钠基固硫剂和镁基固硫剂3类可能具有固硫效果的固硫剂进行理论和实验验证。其中,钙基固硫剂选择CaCO3、CaO、Ca(OH)2和CaSiO3,钠基固硫剂选择Na2CO3、NaHCO3、NaOH、Na2SiO3和NaAlO2,镁基固硫剂选择MgO和Mg(OH)2

    本研究铁矾渣中主要成分是黄钠铁矾,是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硫的主要物质,利用HSC 6.0对各种固硫剂与黄钠铁矾可能发生的反应进行热力学模拟计算,可能发生的固硫反应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结果如图2所示。

    图 2  固硫反应吉布斯自由能随温度的变化
    Figure 2.  Diagram of △rGθm change of sulfur retention reaction vs temperature

    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理论上,所有固硫剂在温度范围内△rGθm<0,即1 500 ℃以下选择的固硫剂均有可能发生固硫反应,且反应温度越高,△rGθm越小,反应趋向于正向发生。

    以不同固硫剂与黄钠铁矾在高温下反应热力学计算结果为依据,进铁矾渣和固硫剂混合焙烧实验,并按照式 (2) 和式 (3) 所述方式进行固硫率计算,结果见表2。除9、10和11组外,其余固硫剂在1 100 ℃实验条件下均有固硫效果,其中添加钙基固硫剂1、2、3和4组的固硫率均大于75%,相较于钠基固硫剂的有更好的固硫效果;而添加钠基固硫剂的5、6、7和8组的固硫率均低于70%,其中Na2SiO3的固硫率最高为68.36%;添加NaAlO2、MgO和Mg(OH)2固硫率低于0,即促进了硫的排放。后续实验选择固硫率最高的CaO作为铁矾渣轻质固硫陶粒的系统实验用固硫剂。

    表 2  固硫率的实验结果
    Table 2.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ulfur-retention rate
    组别固硫剂硫残留率/%固硫率/%
    对照未添加71.21
    1CaCO393.8978.78
    2CaO99.9999.97
    3Ca(OH)296.0986.41
    4CaSiO399.9099.66
    5Na2CO385.8750.92
    6NaHCO388.8061.11
    7NaOH85.0648.09
    8Na2SiO390.8968.36
    9NaAlO269.57-5.71
    10MgO63.34-27.34
    11Mg(OH)245.47-89.42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采用CaO作为陶粒的固硫剂,根据体系不同Ca/S (摩尔比) 外掺固硫剂制备铁矾渣固硫陶粒。图3(a)~图3(d)分别是CaO外掺量对陶粒固硫率、吸水率、堆积/表观密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其中外掺Ca/S的摩尔比为0.88、1.17、1.76和2.35。由图3(a)可知,随着CaO掺加量的增加,固硫率增大,当Ca/S为2.35时,固硫率达到48.8%,当Ca/S小于1.76时,固硫率上升较为明显,当Ca/S大于1.76时,固硫率基本保持恒定。由图3(b)~图3(d)可知,铁矾渣固硫轻质陶粒的吸水率随着CaO的掺加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抗压强度、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Ca/S达到1.17后,吸水率达到最高为5.50%,抗压强度达到最低0.55 MPa,堆积密度为0.48 g·cm−3,表观密度为0.72 g·cm−3

    图 3  CaO外掺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Figure 3.  Effects of of CaO content on properties of ceramsite

    图4为不同CaO掺量下的陶粒截面照片。由图可知,随着CaO掺量的增加截面孔数明显减少,同时截面孔径不断增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CaO掺量的增加,即碱金属氧化物的占比增加,导致陶粒烧制过程中,在较低的温度即可达到熔融状态。因此,在相同的温度的条件下,熔融的液相表面张力降低,内部更易形成气泡,导致陶粒内部孔隙变多;当气泡达到一定数量,距离表面较近的气泡较大且容易破裂,易形成更多的开孔,从而导致吸水率的增加,堆积密度、表观密度和强度降低。但随着CaO掺量的继续增加,陶粒表面熔融相张力更低,更易形成平滑的玻璃相表面,封闭了表面的孔道,导致吸水率降低;同时,内部熔融相在烧结过程中难以包裹产生的气体,即陶粒内部和表面过熔,孔结构被破坏,导致堆积密度、表观密度和抗压强度的提高[27-29]

    图 4  不同CaO掺量陶粒的截面
    Figure 4.  Cross-section of ceramsite with different CaO content

    1) XRD结果分析。图5为不同掺加CaO固硫陶粒和未掺加固硫剂的陶粒的XRD结果,Ca/S摩尔比分别为0.88、1.18、1.76和2.35。由图5可知,陶粒中主要矿相特征峰有SiO2、CaO·Al2O3·2SiO2、CaSO4和K2O·Al2O3·6SiO2,固硫陶粒的主要矿相种类基本一致;随着CaO掺量的增加,当Ca/S摩尔比达到1.76时,出现了明显的K2SO4特征峰,且Ca/S摩尔比怎加到2.35时特征峰明显增强,同时SiO2的峰也逐渐增强。这说明,CaO的增加,使体系中产生了更多的K2SO4和SiO2

    图 5  不同CaO外掺量固硫陶粒的XRD分析结果
    Figure 5.  XRD analysis of sulfur retention ceramsite with different CaO content

    2) TG-DSC-FTIR分析。图67所示分别为利用TG-DSC-FTIR研究未掺加CaO的陶粒熟料及添加CaO且Ca/S=2.35的陶粒熟料在常温至1 200 ℃的质量损失变化规律,对固硫陶粒熟料升温过程产生的气体进行红外分析。由图6(a)可知,在温度上升过程中,2次失重分别在450和950 ℃附近发生;随着温度升高,失重速度逐渐增加,陶粒烧制过程中总共失重达到了超过10%。由图6(b)可知,添加CaO后,2次失重分别在600和1 000 ℃左右发生,整个过程总失重不超过7%;在1 100~1 150 ℃范围内,失重由3%降低至2%以下。二氧化硫所对应的红外波长范围是1 300~1 400 cm−1附近,不同体系下存在偏移。根据图7加固硫剂熟料产生气体红外结果可知,CaO的加入有效的提高了分解产生SO2的温度,在0~1 000 ℃的升温过程中,当未加入CaO的样品达到在500 ℃附近开始有SO2产出,达到800 ℃时SO2产生量增加,并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加强,结果与热失重结果相对应。加入CaO的样品主要在1 000 ℃后产生SO2,相较于未掺加CaO的结果,吸光度在1 100~1 150 ℃温度明显降低。可见,CaO的加入,SO2的溢出量在升温过程减少,硫元素在升温过程中被有效固定下来。

    图 6  添加CaO对熟料热重结果的影响
    Figure 6.  Effect of CaO addition on TG-DSC results of clinker
    图 7  添加CaO对陶粒熟料TG-FTIR结果的影响
    Figure 7.  Effect of adding CaO on TG-FTIR results of ceramsite clinker

    有研究表明,钾长石可在高温过程与CaSO4反应转化成其他含钙矿相并生成K2SO4[30-31],因此推测陶粒的固硫机理如下:首先NaFe3(SO4)2(OH)6与CaO反应,生成相应的固硫产物CaSO4;生成的CaSO4可继续和陶粒中的K2O·Al2O3·6SiO2反应,生成了CaO·Al2O3·2SiO2和K2SO4,并且随着CaO的增加,K2SO4特征峰逐渐增强,体系中K2SO4含量的增加印证了这一观点,反应方程式如式式 (5)~式 (6)所示:

    2NaFe3(SO4)2(OH)6+3CaO=3CaSO4+3Fe2O3+Na2SO4+6H2O↑ (5)
    K2O·Al2O3·6SiO2+CaSO4=K2SO4+CaO·Al2O3·2SiO2+4SiO2 (6)

    采用《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32]的方法对原料及固硫陶粒进行毒性浸出实验,实验对象包括铁矾渣、页岩及Ca/S=2.35掺加量CaO的固硫陶粒,并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33]中规定的鉴别浸出毒性,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  浸出毒性测试结果(Ni/Co/Mn/Cu/Zn/Cr/Se/Cd/Pb/Ag/Ti/Zr)
    Table 3.  Test results of extraction toxicity (Ni/Co/Mn/Cu/Zn/Cr/Se/Cd/Pb/Ag/Ti/Zr) mg·L−1
    被检元素检测样品GB5085.3-2007
    铁矾渣页岩陶粒固硫陶粒
    Ni19.8190.0830.0080.0105
    Co12.5800.0350.0070.008*
    Mn5.71515.1430.0510.046*
    Cu0.1810.0010.0000.107100
    Zn0.0540.0140.0030.050100
    Cr0.0110.0170.0000.0055
    Se0.0980.0000.0421
    Cd0.0090.0000.0001
    Pb5
    Ag5
    Ti*
    Zr*
      注:GB 5085.3—2007未规定的数据以“*”表示;数据未检出以“—”表示。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表3所示,铁矾渣中浸出的可被检测元素有Ni、Co、Mn、Cu、Zn和Cr。Ni、Co和Mn的浸出量分别达到了19.819、12.580和5.715 mg·L−1,其中Ni超过标准近4倍,浸出量较高。页岩中检出元素有Ni、Co、Mn、Cu、Zn、Cr、Se和Cd,其中Mn的浸出量较高,达到15.143 mg·L−1。固硫陶粒的检出元素的浸出浓度低于铁矾渣和页岩检出元素的浸出浓度,并且小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33]所规定的元素浓度,对环境没有污染风险。

    1) 固硫剂验证实验中,钙基固硫剂相较于钠基固硫剂对铁矾渣有更好的固硫效果,其中氧化钙的固硫率较优;固硫陶粒实验中,当固硫剂掺加量达到Ca/S=2.35,固硫率达到48.8%。

    2) 由于固硫剂添加导致碱金属含量增加,熔融温度降低烧制过程中陶粒性能发生改变,其中吸水率和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少,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先减少后增加;固硫陶粒毒性浸出符合《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中的规定,无环境污染风险。

    3) 固硫剂可有效提高SO2开始分解的温度,并减少反应失重;CaO反应过程中与黄钠铁矾发生反应生成CaSO4,部分CaSO4会和K2O·Al2O3·6SiO2继续反应,生成钙长石和K2SO4

  • 图 1  尾矿库2#排水井破损现场照片

    Figure 1.  Photo of the damage site of 2# drainage well in tailing pond

    图 2  尾矿库排水系统示意图

    Figure 2.  Highlight of the drainage system of the tailings reservoir

    图 3  F省B河投药降污效果图

    Figure 3.  Pollution reduction effect map of chemical dosing in B River in F Province

    图 4  水厂除锑工艺效果图

    Figure 4.  Effect map of antimony removal in I water plant

    表 3  E、F、G三省锑的迁移过程

    Table 3.  Migration process of antimony in E, F and G provinces

    省份流域断面里程/km污染前锋污染峰团开始持续达标时刻
    到达时刻距事发时间/h到达时刻距事发时间/h峰值质量浓度/(mg·L−1)超标倍数
    E省A河事发点023日21时20分023日21时50分0.52.8559处理后达标
    A河与B河交汇口2324日5时7.524日12时15.523992016年1月25日20时
    B河大桥14324日15时1825日0时27.51.182352016年1月1日0时
    大桥26824日23时2625日7时30分351.16231无监测数据
    大桥38025日10时3726日10时620.9179无监测数据
    出E省断面10725日19时4626日20时720.611212016年1月25日20时
    F省B河E省、F省交界处11726日2时5327日12时880.621232016年1月28日20时
    F1水库坝首13227日4时7929日12时1360.244 347.862016年1月28日20时
    C江B河汇入C江下游1 km处14811月28日12时11211月30日10时1580.23846.62016年1月4日10时
    F2水库库首21212月1日22时19412月3日8时2280.0417.212月24日18时
    出F省断面25212月4日6时25012月5日23时2910.028 54.712月26日12时
    C江F省、E省交界处26212月4日18时26712月12日18时4540.020 93.1812月26日0时
    I水厂上游2公里断面31812月7日2时31712月8日3时3430.02103.212月24日8时
      注:污染前锋是指第一次出现超标的情况;污染峰团是指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情况;E省数据为监测与模拟结果,F省、G省数据为应急监测结果。
    省份流域断面里程/km污染前锋污染峰团开始持续达标时刻
    到达时刻距事发时间/h到达时刻距事发时间/h峰值质量浓度/(mg·L−1)超标倍数
    E省A河事发点023日21时20分023日21时50分0.52.8559处理后达标
    A河与B河交汇口2324日5时7.524日12时15.523992016年1月25日20时
    B河大桥14324日15时1825日0时27.51.182352016年1月1日0时
    大桥26824日23时2625日7时30分351.16231无监测数据
    大桥38025日10时3726日10时620.9179无监测数据
    出E省断面10725日19时4626日20时720.611212016年1月25日20时
    F省B河E省、F省交界处11726日2时5327日12时880.621232016年1月28日20时
    F1水库坝首13227日4时7929日12时1360.244 347.862016年1月28日20时
    C江B河汇入C江下游1 km处14811月28日12时11211月30日10时1580.23846.62016年1月4日10时
    F2水库库首21212月1日22时19412月3日8时2280.0417.212月24日18时
    出F省断面25212月4日6时25012月5日23时2910.028 54.712月26日12时
    C江F省、E省交界处26212月4日18时26712月12日18时4540.020 93.1812月26日0时
    I水厂上游2公里断面31812月7日2时31712月8日3时3430.02103.212月24日8时
      注:污染前锋是指第一次出现超标的情况;污染峰团是指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情况;E省数据为监测与模拟结果,F省、G省数据为应急监测结果。
    下载: 导出CSV

    表 1  3种试验方法及除锑效率

    Table 1.  Three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antimony removal efficiency rates

    试验方法试验条件锑质量浓度/(μg·L−1)锑去除率/%
    pH投加方法初始值处理后的值
    投加硫化钠8~9加30倍锑质量含量的硫化钠,充分搅拌60 min1 000876.1612.38
    投加聚合硫酸铁8~9加50倍锑质量含量的三价铁盐混凝剂聚合硫酸铁,充分搅拌40 min1 000631.0836.89
    投加“硫化钠+聚合硫酸铁”8~9加30倍锑质量含量的硫化钠,充分搅拌60 min;加50倍锑质量含量的三价铁盐混凝剂聚合硫酸铁,充分搅拌40 min1 00049.0095.1
    试验方法试验条件锑质量浓度/(μg·L−1)锑去除率/%
    pH投加方法初始值处理后的值
    投加硫化钠8~9加30倍锑质量含量的硫化钠,充分搅拌60 min1 000876.1612.38
    投加聚合硫酸铁8~9加50倍锑质量含量的三价铁盐混凝剂聚合硫酸铁,充分搅拌40 min1 000631.0836.89
    投加“硫化钠+聚合硫酸铁”8~9加30倍锑质量含量的硫化钠,充分搅拌60 min;加50倍锑质量含量的三价铁盐混凝剂聚合硫酸铁,充分搅拌40 min1 00049.0095.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本次事件主要应急原位除锑工程与技术方法汇总表

    Table 2.  Summar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methods for emergency site in situ antimony removal

    行政区地点时间锑超标倍数流量与水温处理工艺主要参数现场处理效率与效果备注
    E省A河汇入B河前约1 km2015年12月4—12日20~401.8 m3·s−1夜间水温<6 ℃弱酸性铁盐混凝沉淀法加盐酸或硫酸调节pH至6.0,投加聚合硫酸铁180 mg·L−1平均64.6%加温溶药。水温<2 ℃时效果差
    2015年12月12—20日5~201.4 m3·s−1夜间水温<0 ℃硫化钠+聚合硫酸铁硫化钠20 mg·L−1,聚合硫酸铁150 mg·L−1>85%加温溶药。适应低温,产泥量少,淤泥不易复溶
    A河汇入B河前约15 km2015年12月6日—2016年1月31日<51.0 m3·s−1,全天水温<0 ℃硫化钠+聚合硫酸铁硫化钠14 mg·L−1,聚合硫酸铁120 mg·L−1>95%,达标加温溶药,增加沉淀时间。适应低温环境,产泥量少,淤泥不易复溶
    A河汇入B河前约2 km2015年12月20日—2016年1月31日<51.0 m3·s−1,全天水温<0 ℃硫化钠+聚合硫酸铁硫化钠14 mg·L−1,聚合硫酸铁120 mg·L−1>95%,达标加温溶药,增加沉淀时间。适应低温环境,产泥量少,淤泥不易复溶
    尾矿库涵洞下方2016年1月10日之前200200 m3·d−1夜间水温<0 ℃氢氧化钠+聚合硫酸铁加氢氧化钠调节pH9.0~9.5,聚合硫酸铁750 mg·L−1>95%,超标倍数<33~4 d需清理1次污泥,仅可白天高温时运行,不适应低温,淤泥易复溶
    2016年1月10日之后200200 m3·d−1全天水温<0 ℃硫化钠+聚合硫酸铁硫化钠75 mg·L−1,聚合硫酸铁300 mg·L−1>95%,超标倍数<37 d清理1次污泥,可全天运行,适应低温和高浓度处置,淤泥不易复溶
    B河B1水电站2015年12月3—5日5~1515~20 m3·s−1弱酸性铁盐混凝沉淀法加盐酸调整pH到5.0,投加聚合硫酸铁100 mg·L−1,混凝沉淀后加液体烧碱回调pH到7.7沉淀池拦水坝按照流域整体水利调度于12月4日被拆除,未进行对比监测
    F省B河F1水库下游2015年11月30日—12月4日7~5115~20 m3·s−1弱酸性铁盐混凝沉淀法加盐酸调整pH到5.0,投加聚合硫酸铁100 mg·L−1,混凝沉淀后加液体烧碱回调pH到7.7平均50%
    G省(H市)I水厂从12月7日7时开始运行,至12月29日结束2.34平均0.42 m3·s−1弱酸性铁盐混凝沉淀法(1)配水井处投加盐酸,将原水调整为pH 5.0~5.3;(2)絮凝池前端投加聚合硫酸铁,在絮凝池出水端监测pH 5.3~5.8;(3)经过2级沉淀后,在出水端投加食品级碳酸钠(食用纯碱),确保滤池出水端pH 7.8左右。平均80%,达标出厂锑浓度持续<4 µg·L−1
    行政区地点时间锑超标倍数流量与水温处理工艺主要参数现场处理效率与效果备注
    E省A河汇入B河前约1 km2015年12月4—12日20~401.8 m3·s−1夜间水温<6 ℃弱酸性铁盐混凝沉淀法加盐酸或硫酸调节pH至6.0,投加聚合硫酸铁180 mg·L−1平均64.6%加温溶药。水温<2 ℃时效果差
    2015年12月12—20日5~201.4 m3·s−1夜间水温<0 ℃硫化钠+聚合硫酸铁硫化钠20 mg·L−1,聚合硫酸铁150 mg·L−1>85%加温溶药。适应低温,产泥量少,淤泥不易复溶
    A河汇入B河前约15 km2015年12月6日—2016年1月31日<51.0 m3·s−1,全天水温<0 ℃硫化钠+聚合硫酸铁硫化钠14 mg·L−1,聚合硫酸铁120 mg·L−1>95%,达标加温溶药,增加沉淀时间。适应低温环境,产泥量少,淤泥不易复溶
    A河汇入B河前约2 km2015年12月20日—2016年1月31日<51.0 m3·s−1,全天水温<0 ℃硫化钠+聚合硫酸铁硫化钠14 mg·L−1,聚合硫酸铁120 mg·L−1>95%,达标加温溶药,增加沉淀时间。适应低温环境,产泥量少,淤泥不易复溶
    尾矿库涵洞下方2016年1月10日之前200200 m3·d−1夜间水温<0 ℃氢氧化钠+聚合硫酸铁加氢氧化钠调节pH9.0~9.5,聚合硫酸铁750 mg·L−1>95%,超标倍数<33~4 d需清理1次污泥,仅可白天高温时运行,不适应低温,淤泥易复溶
    2016年1月10日之后200200 m3·d−1全天水温<0 ℃硫化钠+聚合硫酸铁硫化钠75 mg·L−1,聚合硫酸铁300 mg·L−1>95%,超标倍数<37 d清理1次污泥,可全天运行,适应低温和高浓度处置,淤泥不易复溶
    B河B1水电站2015年12月3—5日5~1515~20 m3·s−1弱酸性铁盐混凝沉淀法加盐酸调整pH到5.0,投加聚合硫酸铁100 mg·L−1,混凝沉淀后加液体烧碱回调pH到7.7沉淀池拦水坝按照流域整体水利调度于12月4日被拆除,未进行对比监测
    F省B河F1水库下游2015年11月30日—12月4日7~5115~20 m3·s−1弱酸性铁盐混凝沉淀法加盐酸调整pH到5.0,投加聚合硫酸铁100 mg·L−1,混凝沉淀后加液体烧碱回调pH到7.7平均50%
    G省(H市)I水厂从12月7日7时开始运行,至12月29日结束2.34平均0.42 m3·s−1弱酸性铁盐混凝沉淀法(1)配水井处投加盐酸,将原水调整为pH 5.0~5.3;(2)絮凝池前端投加聚合硫酸铁,在絮凝池出水端监测pH 5.3~5.8;(3)经过2级沉淀后,在出水端投加食品级碳酸钠(食用纯碱),确保滤池出水端pH 7.8左右。平均80%,达标出厂锑浓度持续<4 µg·L−1
    下载: 导出CSV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30770-2014[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4.
    [4] 世界卫生组织. 饮用水水质准则[M]. 4版.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 加载中
图( 4)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249
  • HTML全文浏览数:  7249
  • PDF下载数:  14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9-10
  • 录用日期:  2021-04-26
  • 刊出日期:  2021-09-10
邴永鑫, 卓琼芳, 黄大伟, 潘超逸, 冯立师, 虢清伟, 常莎. 某尾矿库泄漏次生突发水环境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9): 2889-2895. doi: 10.12030/j.cjee.202009075
引用本文: 邴永鑫, 卓琼芳, 黄大伟, 潘超逸, 冯立师, 虢清伟, 常莎. 某尾矿库泄漏次生突发水环境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9): 2889-2895. doi: 10.12030/j.cjee.202009075
BING Yongxin, ZHUO Qiongfang, HUANG Dawei, PAN Chaoyi, FENG Lishi, GUO Qingwei, CHANG Sha. Emergency disposal of a sudden water environmental accident with antimony pollution caused by leakage of tailings pond[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9): 2889-2895. doi: 10.12030/j.cjee.202009075
Citation: BING Yongxin, ZHUO Qiongfang, HUANG Dawei, PAN Chaoyi, FENG Lishi, GUO Qingwei, CHANG Sha. Emergency disposal of a sudden water environmental accident with antimony pollution caused by leakage of tailings pond[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9): 2889-2895. doi: 10.12030/j.cjee.202009075

某尾矿库泄漏次生突发水环境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

    通讯作者: 常莎(1986—),女,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工程设计与咨询。E-mail:changsha@scies.org
    作者简介: 邴永鑫(1986—),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水环境应急处置技术与应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E-mail:bingyongxin@scies.org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广州 510530
基金项目:
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2016B020240007)

摘要: 2015年11月,由于E省某尾矿库2#排水井拱圈盖板破裂,导致大量尾矿浆从涵洞口喷出,进入A河,并沿河顺流进入B河、C江,使得C江沿线部分水厂停水。在此次突发事件中,E、F、G省采用断污染源、截污、清淤、投药降污、水库调蓄、水利稀释、饮水保障等工程手段,经过71 d的应急处置,受污染河道全线达标。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0~2 ℃条件下应对锑污染的河道投药降污技术。在硫化钠、聚合硫酸铁投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硫化钠+聚合硫酸铁(硫化钠法)混凝沉降法,使得锑去除率分别从12.3%、36.8%提高到95.1%。

English Abstract

  •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有发生的时间突然性、污染范围不确定性、负面影响的多重性,涉及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及人群健康等方面。特别是流域性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极易造成跨市、跨省,甚至跨国污染,可能导致影响饮用水源地,造成水厂进水超标,严重时甚至造成停止供水。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往往缺乏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应急监测能力不足,装备、设备也很难满足应急需求。即使是有经验的专家,也同样会遇到突发环境事件中的特征污染物没有现成的处理工艺,需在短时间内开发研究新的处理工艺,同时还需克服现场各种不利条件。在众多突发环境事件中,污染物的来源是未知的,因此,还需要快速锁定并切断污染源,这是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另一难点。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若应急处理失败,则将可能导致数百上千人的健康受到威胁。

  • 2015年11月23日,E省某尾矿库2#排水井井座上第1层井圈、水面下约6 m处、东北偏北方向的井架两立柱间8块拱板破损脱落(见图1),形成了面积约5.28 m2的缺口,造成排水井周边、缺口以上约25 362 m3尾矿经破损洞口—排水井—排水管—排水涵洞等排水系统(见图2)后,从涵洞口喷涌而出,进入紧邻的A河,污染物顺A河水流扩散迁移,进而污染B河、C江。A河至C江F省段没有饮用水取水点,C江G省设有饮用水取水点。因此,此事件对沿线部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了一定影响。尾矿砂进入水体后迅速扩散,11月26日20时,B河入F省境内2 km处的锑浓度为0.556 5 mg·L−1,超标110倍。当时预计污染物前锋于12月6日凌晨到达G省H市饮用水水源地。12月7日18时C江F省和G省交界处超标3.2倍,H市I水厂取水口上游2 km的断面超标2.3倍。整个流域污染物逐步向下游扩散,浓度整体上进一步下降。

  • 锑(Sb)是一种有毒的、生物体非必需的化学元素,对人体及生物具有慢性毒性及致癌性,在水环境中主要以五价锑形式存在。国内外尚未出现锑急性或者慢性损伤的案例。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1]表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中规定锑浓度限制值为0.005 mg·L−1,对其他功能水体锑浓度未作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2]将锑列为非常规指标,其限值为0.005 mg·L−1。在行业标准方面,《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770-2014)[3]规定现有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为1.0 mg·L−1,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为0.3 mg·L−1,特定区域排放限值为0.3 mg·L−1。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标准[4]中锑的浓度限值为0.02 mg·L−1

    G省H市区最主要的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位于C江F省和G省交界下游约60 km处。应急处置专家根据污染形势和水文条件判断,该取水口锑浓度可能超标,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影响H市区正常供水。鉴于受事件影响的B河汇入C江,故将应急处置工作目标确定为:地表水体中锑浓度达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的0.005 mg·L−1;其他重金属项目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1]Ⅲ类标准(按照《甘肃省地表水功能区划2012—2030年》,西汉水属于Ⅲ类功能区)。

  • 事故发生后,11月27日晚,E、F、G三省政府及环保、水利等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了现场工作会。会上确定本次突发环境事件整体处置思路为:E省要坚决切断污染源,并沿途设置拦截设施;F省要全力以赴做好污染物拦截和处置工作;G省H市水厂在专家指导下储备好应急物资,做好应急准备,全力保障H市饮用水安全。三省建立了联动与信息通报机制,及时向社会发布事件动态信息。

  • 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E省安监局组织专家按照“应急封堵—临时加固—永久加固”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排水井封堵工作。永久加固工程于2016年1月14日完工,避免了尾矿砂再次泄露。其次,为了避免喷涌到A河的尾矿砂被河水携带到下游,自12月13日开始启动了A河永久性改道工作,通过在原河道和新河道之间砌筑河堤的方式,将河道向远离涵洞方向改道80 m,于2016年4月18日竣工。最后,对涵洞口出水,建设加固和防渗的沉淀池,并在沉淀池中通过混凝沉淀技术处理涵洞出水。通过上述措施,在河床存在上游污染、锑污染物持续溶解析出的情况下,自12月20日开始,A河入B河河口处的锑污染物浓度被控制在超标4倍以下,达到了切断污染源头的目标。

  • 此次突发污染事件中,E省承担拦截污染物的主要责任,通过控制B河出E省的流量,可为H市水厂应急处置争取时间。从11月30日起实施的拦截措施包括:1)通过在A河、B河的干流、支流上建设拦水坝198座,共拦截污染水体385×104 m3;2)对B河B1水电站落闸以拦截污染物;3)对B河支流的B2水电站、B3水电站落闸蓄水,减小未污染河水下泄造成下游污染水体量增大。

    通过上述措施,自12月3日13时开始,B河出省流量控制为3~5 m3·s−1(较之前流量平均减少约80%),并持续29 h。根据流量变化推算,相关措施为下游应急处置工作争取了约134 h。由于构筑坝体数量较多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自12月4日0时起,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干流后支流”和“险坝优先、总量控制、兼顾稀释”的原则,对B河流域拦截坝实施泄流放水。

  • 因尾矿砂泄漏量大,为确保C江I市水厂供水安全,在切断污染源并实施截污工程的基础上,采用投药沉淀法将污染河流中的锑沉降,削减受污染河道中的锑浓度。专家组对比了0~2 ℃下,直接投加硫化钠、聚合硫酸铁和“硫化钠+聚合硫酸铁”3种方法对锑的去除效果,发现采用“硫化钠+聚合硫酸铁”法去除效果最好(3种试验方法及处理效率见表1),更能适应低温环境。该法利用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具有胶体的沉降稳定性和聚合不稳定性,聚合硫酸铁既可破坏胶体的稳定性,又可促进重金属离子与硫化钠生成硫化物沉淀,从而去除水中锑离子。该法在实施过程中产泥量少,淤泥不容易复溶,对锑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7%,但应特别注意硫化钠的投加量。硫化钠在水中会形成溶解性H2S、HS、S2-以及存在于悬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等物质。若投加过量可能导致水体颜色发黑,产生刺激性臭味。而水中的硫化物容易水解,以H2S形式释放到空气中,被大量吸收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甚至呼吸困难等。因此,在投加前应做好小试试验,摸清最佳投加量,做到精准投加,将硫化钠对河道的影响降至最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使用硫化钠时应注意,其水溶液呈碱性,触及皮肤和毛发时会造成灼伤。硫化钠水溶液在空气中会被缓慢氧化成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硫酸钠和多硫化钠。因硫代硫酸钠的生成速度较快,故硫化钠氧化的主要产物是硫代硫酸钠。硫化钠在空气中潮解,并发生碳酸化而变质,不断释放出硫化氢气体,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个人防护。

    E省投药降污工作的具体运行方式有2类:一类是用于处理高锑浓度水,主要包括事发点围堰区投药点;另一类是用于降低A河入B河锑浓度的投药点,主要包括A1、A2和A3投药点。F省投药点在B河上F1水库下游约3.9 km和9.9 km处分别设置了2个应急投药点。各投药点投药工艺、运行时间以及投药效果等详见表2。F省B河投药降污效果见图3

  • 采用硫化钠法产生的沉淀物,有再次复溶的风险,且对底栖生物具有潜在危害。为此,自12月1日起,对A河、B河沉积物进行清淤。一是清理围堰内的污染底泥,并清运到弃渣场集中堆放;二是利用A河断流时机,集中清理处置污染底泥及岸滩沉积物;三是持续清理各投药点的沉积污染物。截至2016年1月31日,应急处置期间总清污量约13 700 t,其中河道及重点区域清运尾砂约2 600 t,清理河道砂石和淤泥混合物等约11 100 t。受污染河道底泥经脱水至含水率80%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中新增“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规定,由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在转移和处置或利用过程中可不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 在F省,通过对F1水库和F2水库的水利调蓄,在拦截污染物、蓄水稀释降低锑浓度峰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亦为下游布设投药点、筑设拦截坝以及H市布设应急输水管道和I水厂工艺改造等争取了宝贵时间。G省H市城区下游5个县区的30个乡镇、266处集中供水工程均在C江沿线取水,涉及供水人口29.6×104人。为保障下游群众供水安全,自12月7日起,3次调度G1水电站增加下泄流量,以稀释污染水体。自12月24日8时起,C江H市I水厂取水点上游断面开始达标,调水稀释处置措施随即停止。

  • E省及F省采取了以下供水保障措施:告知E省及F省沿线群众停止从A河、B河取水,停用A河、B河沿河附近的井水、泉水;对A河、B河流域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和居民自备井开展监测,对超标的自备井全部进行了封堵或拆除;针对饮用水不达标的区域,通过引入山泉水或者接城市管网的应急供水管线。

    G省主要从2个方面开展供水保障:一是启用备用水源;二是对开展水厂除锑工艺改造。除锑工艺采用酸性条件下硫酸聚铁沉降法,除锑工艺效果详见图4。I水厂除锑工艺从12月7日7时开始运行,至12月29日结束,共运行22 d,处理的原水锑浓度最高达0.016 7 mg·L−1(超标2.34倍),出厂浓度稳定在0.004 mg·L−1以下。

  • 污染物锑从E省尾矿库喷出后进入A河,然后汇入B河;进入F省并汇入C江后,进入G省H市。在E、F、G三省各断面污染物锑的迁移过程见表3

  • 根据E省环境应急监测数据及模拟计算结果,污染物锑在E省重点断面的迁移过程为:11月24日5时即距事发7.5 h后,污染团前峰到达A河与B河交汇口;11月25日19时即事发46 h后,污染团前峰到达出E省断面;11月26日2时即事发53 h后,污染团前峰到达E、F省交界处。E省境内污染团峰值出现在事发点处,峰值浓度为2.8 mg·L−1,超标倍数为559。2016年1月25日20时即事发63 d后,A河与B河交汇口断面、出E省断面持续稳定达标;1月28日20时即事发67 d后,E、F省交界处断面持续稳定达标。

  • 根据对F省环境应急监测数据的分析,污染物锑在F省重点断面的迁移过程为:11月27日4时即事发79 h后,污染团前峰到达F1水库坝首;11月28日12时即事发112 h后,污染团前峰到达B河汇入C江下游1 km处;12月1日22时即事发194 h后,污染团前峰到达F2水库库首;12月4日6时即事发250 h后,污染团前峰到达出F省断面。F省境内污染团峰值出现在E省入F省2 km监测断面处,峰值浓度为0.614 3 mg·L−1,超标倍数为121.9。

    12月26日12时即事发33 d后,出F省断面持续稳定达标;2016年1月4日10时即事发44 d后,B河汇入C江下游1 km处断面持续稳定达标;1月28日20时即事发67 d后,E省入F省2 km监测断面持续稳定达标。

  • 根据对G省环境应急监测数据的分析,污染物锑在G省重点断面的迁移过程为:12月4日18时即事发267 h后,污染团前峰到达F、G省交界处;12月7日2时即事发317h后,污染团前峰到达H市饮用水源地上游2 km。G省境内污染团峰值出现在F、G省交界处监测断面,峰值浓度为0.028 6 mg·L−1,超标倍数为4.72;H市饮用水源地上游2 km断面处,峰值浓度为0.020 9 mg·L−1,超标倍数为3.2。2015年12月24日8时即距事发31 d后,H市饮用水源地上游2 km断面持续稳定达标;12月26日0时即距事发33 d后,F、G省交界断面持续稳定达标。

  • 根据辖区内锑质量浓度达标情况,E、F、G三省分别解除应急状态:2015年12月31日,H市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应急状态,2016年1月29日,E省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应急状态,2016年2月1日,F省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应急状态。截至2016年2月1日,该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全线解除。

    此次E省某尾矿库泄漏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量大、水体污染物浓度高、污染物扩散跨三省、应急处置难度大。本次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过程中,采用了断污染源、筑坝拦截、投药降污、河底清淤、饮用水厂应急除锑等应急处置措施,延缓了污染团到H市I水厂的时间、有效降低了河道锑浓度,保障了受影响地区的供水,减小了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与范围。通过现场试验,研究确定了低温(0~2 ℃)条件下应对锑污染的河道应急除锑技术,实施了3省11个断面的投药处置。该环境应急技术的开发可为我国冬季河流或湖库水环境突发重金属污染事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4)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