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HTML-CSS/jax.js

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现状与创新实践

张喆, 陈小亮, 何艺, 郑洋, 程宾, 霍慧敏, 胡华龙. 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现状与创新实践[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5): 1481-1486. doi: 10.12030/j.cjee.202008153
引用本文: 张喆, 陈小亮, 何艺, 郑洋, 程宾, 霍慧敏, 胡华龙. 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现状与创新实践[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5): 1481-1486. doi: 10.12030/j.cjee.202008153
ZHANG Zhe, CHEN Xiaoliang, HE Yi, ZHENG Yang, CHENG Bin, HUO Huimin, HU Hualong.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novation practices of national hazardous waste collection and oper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5): 1481-1486. doi: 10.12030/j.cjee.202008153
Citation: ZHANG Zhe, CHEN Xiaoliang, HE Yi, ZHENG Yang, CHENG Bin, HUO Huimin, HU Hualong.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novation practices of national hazardous waste collection and oper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5): 1481-1486. doi: 10.12030/j.cjee.202008153

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现状与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 张喆(1982—),女,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固体废物环境管理。E-mail:zhangzhe@meescc.cn
    通讯作者: 陈小亮(1986—),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固废环境管理相关政策、规划研究。E-mail:xlchen@sthj.shanghai.gov.cn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902800,2018YFC1902805)
  • 中图分类号: X32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novation practices of national hazardous waste collection and oper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Xiaoliang, xlchen@sthj.shanghai.gov.cn
  • 摘要: 针对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制度规定的收集种类范围过窄的问题,采用有无比较方法,从收集经营许可规模、实际收集量、区域分布强度3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活动现状。归纳和比较了创新实践中的危险废物小微平台收集模式、开放式收集模式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总结了其试点成效与局限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制度的修订建议。
  • 城市黑臭水体是指散发出刺鼻和恶心气味、呈黑色或灰黑色、生态功能丧失的水体,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城市病[1-2]。黑臭水体不仅会造成人体感官上的影响,对水体、河流底泥和周围空气均造成污染,同时影响生物健康 [3]。因此,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成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极其重视,黑臭水体治理已成为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中的一项关键工作,要求各城市逐步消除黑臭水体。因此,黑臭水体已成为城市政府和环保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保障民生和实现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

    目前,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主要包括物理法(曝气充氧技术、引水稀释法、底泥疏浚法等)、化学法(混凝法、石灰法等)、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法及水生植物净化技术等)[4-5]。物理法存在工作量大、成效慢等问题;化学法存在成本高、易反弹等缺陷;而生物法也存在成效慢、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等问题。废水离线处理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黑臭河治理手段,其中介质加载混凝由于具有快速高效的处理能力,且易实现小型化及可移动化的装置构建,在黑臭水体的治理中已得到一定的应用。介质加载混凝是指在常规混凝过程中投加重质颗粒物,以实现沉淀时间和沉淀池容积的降低并提升混凝效率的一种混凝升级工艺,其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中[6-7]。但目前针对黑臭水体的介质加载混凝过程的污染物去除特征及其机理尚未得到关注,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

    本研究开展了石英砂和磁种2种介质加载混凝实验,研究了混凝过程中污染物特别是不同形态的磷和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的去除特征,考察了絮体粒径、形貌、沉降性能与强度,分析了介质加载混凝机理,以期为介质加载混凝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原水取自北京市某黑臭河道,常规水质如下:pH为6.88±0.24,浊度为(31.2±5.3) NTU,电导为(1 620±138 μS·cm−1,总氮为(55.8±3.2) mg·L−1,氨氮为(43.2±2.6) mg·L−1,耗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以COD计)为(109±15) mg·L−1,总磷为(2.12±0.36) mg·L−1,磷酸盐为(0.53±0.08) mg·L−1。原水中悬浮物粒径分布较宽,主要在50 μm和300 μm出现分布峰(图1)。

    图 1  原水、石英砂和磁种的粒径分布
    Figure 1.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wastewater, silica sand, and magnetic seeds

    介质加载混凝实验采用六联搅拌器(MY3000-6F,武汉梅宇)进行,以聚合氯化铝(PAC,Al2O3含量≥10%;盐基度≥60%,万水净水器有限公司,中国)为混凝剂,以聚丙烯酰胺(PAM,化学纯,阴离子型,分子质量为3 000 000 Da)为助凝剂,采用石英砂(200目)、磁种 (100、200、325目、纳米级)及325目磁种的混凝过程回收磁种(实际磁混凝工程的回收磁种,采用磁鼓回收,回收率大99%)作为加载介质(粒径分布见图1)。仅投加PAC、PAC+PAM、PAC+PAM+200目石英砂、PAC+PAM+100目磁种、PAC+PAM+200目磁种、PAC+PAM+325目磁种、PAC+PAM+回收磁种、PAC+PAM+纳米磁种的实验组分别标记为A~H。

    在混凝过程中,搅拌参数通过预实验确定:先将400 mL的废水倒入500 mL的混凝杯中,加入1.5 g·L−1的介质,以250 r·min−1搅拌60 s;随后加入80 mg·L−1的混凝剂PAC,在250 r·min−1下搅拌60 s,其后加入1.5 mg·L−1的PAM,在250 r·min−1下搅拌20 s,然后在80 r·min−1下搅拌300 s。沉降2 min后,取上清液,沉降5 min倾倒上清液,获得絮体样品。

    1)常规指标的分析。pH和电导采用便携式电极法现场测定,浊度采用哈希2100AN 型台式浊度仪测定,SCOD采用哈希预制管消解及DR2800分光光度计(HACH, USA)测定,总有机碳(TOC)由TOC-VCPH分析仪(Shimadzu, Japan)测定。

    2)不同形态磷的分析。本研究重点关注不同形态的磷在介质加载混凝过程中的去除特征,分析其去除机制,包括总磷(TP)、正磷(PO34-P)、溶解性总磷(DTP)、悬浮态总磷(STP)和有机态磷(OTP)。DTP与STP采用0.45 μm滤膜进行分离,OTP为DTP与PO34-P的差值。TP和DTP采用过硫酸钾消解-钼酸盐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hermo Evolution 300, 美国赛默飞) 测定,PO34-P采用钼酸盐分光光度法测定。

    3)溶解性有机物的分析。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分子质量分布来表征DOM。UV-vis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hermo Evolution 300, 美国赛默飞)测试,同时测得UV254、UV260、UV280指标,并计算E254/E365E300/E400E280/E472A226~400A275~295A350~400[8-10]。DOM的分子质量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凝胶色谱(HPLC-GPC) (Breeze 1525, 美国沃特世)分析。3D-EEM采用三维荧光光谱仪(F-7000, 日本日立)测定,同时计算荧光指数(f)用于表征腐殖质类物质的来源;生物指数(b)用于表征水中土著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及DOM的新鲜度;腐殖化指数(h)用于表征DOM的腐熟程度[11-12]。计算方法见式(1)~式(3)。

    f=I(450nm,370nm)I(500nm,370nm) (1)
    b=I(380nm,310nm)(I(420435nm,310nm))max (2)
    h=I(435480nm,255nm)I(300345nm,255nm)+I(435480nm,255nm) (3)

    式中:I(450 nm, 370 nm)为在发射光波长为450 nm和激发光波长370 nm的条件下测得的荧光强度;I(500 nm, 370 nm)为在发射光波长为500 nm和激发光波长370 nm的条件下测得的荧光强度;I(380 nm, 310 nm)为在发射光波长为380 nm和激发光波长310 nm的条件下测得的荧光强度;ΣI(435~480 nm, 255 nm)、ΣI(300~345 nm, 255 nm)为在激发光波长255 nm,发射光波长分别为435~480 nm和300~345 nm的条件下测得的荧光强度的和;(I(420~435 nm, 310 nm))max为发射光波长在420~435 nm,激发光波长为310 nm条件下测得的最大荧光强度。

    同时,采用区域面积积分法(FRI)计算三维荧光光谱中5大分区(酪氨酸类、色氨酸类、UVA腐殖质类、UVC腐殖质类、微生物代谢产物类有机物)的有机物占比[13],对DOM的组成进行表征。

    为分析混凝过程中粒径的变化,利用激光粒度仪(Mastersizer 2000,英国马尔文)搭建在线粒度分析装置进行在线分析[14-15],包括便携式混凝实验搅拌器(MY3000-2N,武汉梅宇)、蠕动泵、激光粒度仪,利用蠕动泵实时将形成的絮体泵入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测试装置如图2所示。

    图 2  混凝过程在线粒径测试装置
    Figure 2.  Setup for online floc size measurement during coagulation process

    在线粒度分析过程如下:混凝过程和前面混凝实验相同,为了研究絮体强度及稳定性,沉淀5 min后,进入400 r·min−1破碎快搅阶段(400 r·min−1,60 s),随后开始200 r·min−1破碎阶段(200 r·min−1,60 s),最后进行二次沉淀。在整个过程中,将混凝体系的溶液实时泵入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径分析。

    絮体采用冷冻干燥,形貌采用FESEM(HITACHI SU8020, 日本日立)进行观测。为提高样品导电性,观察前对样品进行喷金(HITACHI E-1010 Ion Sputtering device, 日本日立)。

    图3为不同介质投加对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由图3可以看出,混凝过程对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TP去除率为72%左右。投加PAM后,对PO34-P的去除率基本无影响,而对有机磷的去除率有显著下降,因此DTP去除率略下降,而STP去除率提高。这表明PO34-P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无机混凝剂的絮凝作用,而投加PAM后,瞬时形成的大絮体包覆限制了PAC水解产物对有机磷的吸附。由此可以推断,PO34-P的去除是瞬时过程,在投加PAC后的混凝阶段即可完成。而有机磷的吸附过程较慢,需要在絮凝及慢搅过程进一步实现。投加石英砂与磁种后,TP的去除率提高,对TP去除率的影响顺序为100目磁种>石英砂>回收磁种>325目磁种>200目磁种>纳米磁种。石英砂的投加显著提高DTP去除率,去除率达92.76%;但对有机磷和PO34-P去除效果较差,导致STP的去除率较低。100目磁种对 STP的去除效率最高,OTP去除效果较差。325目磁种对OTP的去除效果最好,主要是由于其本身的吸附作用[14]。因此,其回收磁种也具有最高的OTP去除率。但回收磁种对各种形态磷的去除率均高于原磁种,主要原因是磁种回收过程中表面仍存在一定的微絮体结构,无机絮体对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纳米磁种对磷去除的增强效果最差,相比传统混凝过程,主要增加了OTP的去除。

    图 3  不同介质加载混凝对不同形态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Figure 3.  Effect of mediums addition on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phosphorus with different forms

    整体而言,投加石英砂主要强化悬浮态磷的去除效果,对溶解态磷的影响较小。投加磁种主要增强有机磷和PO34-P的吸附,因此,对DTP的去除效果有明显的增强[16]。磁种对磷的强化作用与磁种粒径无相关性,其可能原因是由于不同批次磁种本身性质差异,因此,磁种吸附能力不随粒径减少而加强。同时,回收磁种因为具有一定的微絮体结构,具有更强的磷强化去除效果。目前,磁混凝工艺可以实现99%以上的磁种回收率,因此,可以认为磁混凝是一种有效的磷去除及污水厂升级改造工艺。

    DOM是水中的关键污染物,利用混凝技术实现DOM的去除的研究已得到了广泛的报道,但不同介质加载对DOM去除的影响及混凝过程中DOM的深度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本研究采用UV-vis、3D-EEM和HPSEC方法,分析混凝过程中DOM的去除特征,并比较不同投加介质的主要影响特征。

    1) DOM整体去除特征。如图4所示,混凝对SCOD和TOC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SCOD和TOC去除率为5%~23%和23%~33%。在投加石英砂后,SCOD和TOC的去除率有所升高,分别为13.93%和23.23%。磁种对SCOD和TOC的去除能力随磁种粒径的降低而升高,这表明DOM去除主要机制为磁种的吸附作用,且粒径越小其吸附比表面积越大。回收磁种对DOM的去除率低于原磁种,原因可能为磁种表面的微絮体的包裹影响了其对有机物的吸附。整体而言,2种加载介质石英砂与磁种对DOM的去除均有一定的强化。

    图 4  不同介质加载混凝对SCOD和TOC的影响
    Figure 4.  Effect of mediums addition on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SCOD and TOC

    2) 紫外可见光谱。黑臭水体的DOM显著高于其他水体[17],因此,混凝对DOM的去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UV-vis方法,表征DOM的组成及其在混凝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如图5所示。相对原水,混凝显著降低了DOM的浓度,在210 nm之后的波段内,吸光度显著降低,这表明混凝对大分子的芳香族类化合物去除效果较好。但投加PAC与PAC+PAM的UV-vis图谱基本重合,且不同加载介质对图谱影响较小。这表明DOM主要去除机制是PAC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水解产物对DOM的吸附和螯合作用所致[18]

    图 5  不同介质加载混凝水样UV-vis图谱
    Figure 5.  Effect of mediums addition on the UV-vis spectra of coagulated water

    进一步分析吸光度指数,发现石英砂组的UV254吸光度最高,这表明石英砂对DOM去除效果较差;磁种可促进DOM的去除,且随着磁种粒径的降低,DOM的去除率上升,投加325目磁种后出水的吸光度最低,其结果与SCOD和TOC相一致;回收磁种的UV-vis图谱与原磁种基本一致,但吸光度相对略高,可能是微絮体影响了DOM的吸附;但投加纳米磁种组中DOM的浓度略高于投加其他磁种组,与SCOD和TOC的结果相反,可能原因是,纳米磁种对在254 nm波段无吸收的DOM有特异性吸附,而对在254 nm波段有吸收特征的DOM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差。

    表1所示,混凝后UV254、UV260、UV280A226~400A275~295A350~400显著降低,而E254/E365E300/E400E280/E472显著升高,即混凝过程对芳香类、共轭双键、疏水性有机物都具有明显的去除。混凝出水中DOM中小分子有机物比例增加,腐殖酸比例下降,芳香族取代基中脂肪链的比例升高;而羰基、羧基和羟基的比例减少,DOM芳构化程度、分子质量及聚合度下降。投加石英砂后,UV254、UV260、UV280指数略有升高,对DOM的去率除略有降低,但E254/E365E300/E400显著升高,这表明石英砂显著促进了腐殖酸的去除。相应地,A226~400A275~295指数相比磁种加载组显著更高,表明其对DOM的去除略差。随磁种粒径的降低,UV254、UV260、UV280E254/E365E300/E400A226~400A275~295A350~400指数逐渐下降,而E280/E472指数逐渐升高,表明DOM的去除率升高,废水中有机物腐殖化程度、分子质量、芳香性与聚合度均有所下降。同时,吸光度指数分析进一步表明,回收磁种对DOM的去除率略低于原磁种,主要原因是其表面微絮体的形成所致。

    表 1  不同介质加载混凝水样的UV-vis吸光度指数
    Table 1.  Effect of mediums addition on the UV-vis spectra index of coagulated water
    实验组UV254UV260UV280E254/E365E300/E400E280/E472A226~400A275~295A350~400
    原水0.2610.2450.2091.8131.4002.5834.7764.1446.692
    A0.1280.1250.1072.6672.0004.40914.0731.8811.839
    B0.1250.1230.1022.7502.3934.38113.4531.8021.796
    C0.1370.1290.1033.1862.3554.47814.9251.9841.91
    D0.1280.1270.1002.9132.2504.76214.6481.9391.913
    E0.1230.1250.0992.9772.1824.95014.4611.9281.899
    F0.1170.1220.0962.8222.1215.33314.0721.8731.839
    G0.1260.1200.0952.7612.3455.27813.8471.8381.822
    H0.1320.1260.1003.0002.2505.55614.5341.9361.899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整体而言,不同介质加载的混凝对紫外-可见光图谱影响较小,PAC是DOM去除的关键,即DOM主要的去除机理为无机混凝剂的吸附和螯合作用[19-20]

    3)三维荧光光谱。采用3D-EEM分析了2种加载介质混凝对污水中主要的5类DOM去除特征的影响。如图6所示,原水中DOM主要为类酪氨酸蛋白、类色氨酸蛋白、UVA腐殖质类、UVC腐殖质类及部分微生物代谢产物[9, 11]。不同介质加载的混凝后DOM的组成基本相同,且与原水保持一致,但产水中各个区域特别是SMP和UVA腐殖质类物质浓度显著降低,与紫外可见光谱的结果相一致.这表明混凝过程同步去除不同类型的DOM,且SMP和UVA腐殖质类中的大分子DOM去除率较高[18, 21]。整体而言,仅投加PAC组与其他组的3D-EEM谱图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证实了DOM的去除主要是依靠无机混凝剂的作用。

    图 6  不同介质加载对混凝水样三维荧光图的影响
    Figure 6.  Effect of mediums addition on the 3DEEM spectra of coagulated water

    表2所示,混凝后水样的f都高于1.9,且b指数都高于1,表明废水及混凝后的水样中的DOM主要为内源性DOM,微生物活性较强;同时,h指数为0.6左右,表明DOM芳香性较高。分析DOM的占比发现,蛋白质类物质和腐殖质类是废水中主要DOM。混凝后,酪氨酸类和色氨酸类蛋白质比例略增加,腐殖质类占比降低,SMP类和UVC腐殖质类比例变化不显著[12],即混凝过程对腐殖质类物质去除较高[19, 21]。介质投加后,f指数升高,hb指数下降,即加载介质后内源性的DOM占比升高,芳香性DOM占比下降。同时,从DOM组成可以发现,III区占比下降,IV区占比上升,即介质加载可略提升腐殖质类有机物的去除。对比回收磁种与原磁种的结果可发现,f指数有所降低,类酪氨酸蛋白占比下降,腐殖质类有机物占比升高,即回收磁种对腐殖质类有机物去除效果低于原磁种。

    表 2  不同介质加载混凝水样荧光指数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mediums addition on the fluorescence index of coagulated water
    指标fhbI区II区III区IV区V区
    原水2.3680.6211.1110.3730.2140.2170.1410.055
    A2.2150.6491.1390.3820.2220.2050.1390.053
    B2.3470.6471.1870.3770.2260.2010.1420.054
    C2.1460.6221.0640.3810.2210.2030.1430.052
    D2.2760.6321.080.3890.2180.1990.140.054
    E2.1740.6391.0160.3830.2210.2030.1410.053
    F2.2510.6381.0980.3850.2180.1990.140.058
    G2.2240.6391.1070.4070.2170.1880.1380.05
    H2.3890.6451.1240.3780.2240.2050.140.053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4)分子质量的分布。不同介质加载混凝处理后DOM的分子质量分布如图7所示,混凝过后高分子DOM(4 000~50 000 Da)的浓度显著下降。石英砂投加对出水DOM的分子质量分布基本无影响。相比传统混凝出水,在各波长条件下吸光度略高,这说明砂混凝对DOM去除率略低。投加磁种后,出水在20 000~3 000 Da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且磁种粒径越小,峰强越高,这可能是磁种本身的杂质所致。但磁种投加后,对5 000 Da的DOM去除效果增强,且随粒径减少,去除率提高,主要原因是磁种的吸附作用。投加回收磁种后,未出现20 000~3 000 Da的吸收峰,且对大分子DOM的去除率高于原磁种,主要原因是微絮体的螯合作用。

    图 7  不同介质加载混凝水样分子质量的分布的影响
    Figure 7.  Effect of mediums addition on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coagulated water

    为进一步表征加载的介质对混凝过程的影响,考察了混凝过程中絮体粒径的变化。如图1所示,325目磁种与回收磁种粒径及其分布基本相同,但大粒径的颗粒占比增加,即平均粒径增加。这表明磁种回收后部分絮体仍未完全分离,证实了回收磁种表面微絮体的存在。不同磁种的粒径分布均存在2个明显的粒径峰,表明磁种存在颗粒团聚现象。在混凝过程中絮体的粒径变化见图8,结果表明,在投加PAM后,絮体粒径显著增加,因此,悬浮物的去除率有所增加。但其形成的絮体强度较低,在破碎阶段易破碎,故二次沉淀性能差,导致二次沉淀后污泥量显著高于单独投加PAC组。介质加载后,絮体粒径都低于传统混凝过程,即介质加载混凝可以促进形成高密实度的絮体。也有研究[14, 22]发现,磁种间的磁性力也可促进絮体的压实,因此,介质加载混凝过程可以实现污泥减量。砂加载后混凝过程絮体粒径低于磁种加载组,其在破碎后粒径为混凝过程的一半,即存在絮体破碎,但二次沉降性能远优于传统混凝过程。磁种加载混凝过程的粒径显著高于砂加载混凝,且其絮体沉降性能、强度及再混稳定性也优于砂加载混凝,表明磁加载对于固液分离速率的促进作用高于砂加载,磁种的微磁场作用可能是主要原因[23]。100目磁种投加后形成的絮体强度较低,破碎阶段后粒径为絮凝阶段的1/3,主要原因是其粒径较大,与外层絮体的结合不密实,因此更易破碎。200目和325目磁种形成的磁絮体强度及沉降性能较好,325目磁种形成的絮体粒径略低。回收磁种加载形成的絮体粒径略高于原磁种,沉降性能与强度也较高,主要原因是回收磁种中有一定的微絮体,与絮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图 8  介质加载混凝过程粒径随时间的变化
    Figure 8.  Change of particle size of flocs with time during medium-loaded coagulation

    图9不同混凝组SEM的表征结果。由图9可知,投加PAC后形成的絮体较小,而投加PAM后形成的絮体粒径显著增加,在其表面可以看到小颗粒的堆积结构,因此,其在破碎过程中易分离,但强度较低。投加不同介质后,其均可作为絮体核心促进絮体生长[18]。磁种加载后形成的絮体颗粒间贴合度更高,磁种和絮体的亲和力更强,因此,其具有更高的强度,微磁场作用也是其形成密实絮体的一个主要原因[22-23]。同时,磁种粒径越低,越有利于其与絮体的结合,与絮体粒径变化的结果一致。但纳米磁种形成的絮体均质性较差,主要是由于纳米材料易发生团聚造成的。回收磁种投加后完全被絮体包围,因此,形成的絮体均质性较好,其可能原因是,由于回收磁种本身带有微絮体,与絮体有更好的亲和力,因此,其混凝效果最佳。

    图 9  不同介质投加对絮体形貌的影响
    Figure 9.  Effect of mediums addition on the morphology of flocs during coagulation

    1)混凝过程总磷去除率为72%左右,PO34P的主要去除机制是PAC的作用,其吸附是一个瞬时过程。混凝对DOM去除主要机制为PAC水解产物的吸附和螯合作用,高芳香性、腐殖化、分子质量(4 000~50 000 Da)的DOM更易去除。

    2) 石英砂具有最好的强化磷去除效果,主要是强化悬浮态磷的去除,同时对腐殖酸类物质的去除也有一定的强化作用。磁种主要增强有机磷和PO34P的吸附,对DTP的去除效果有明显强化作用,且可促进DOM特别是5 000 Da左右的DOM的去除。

    3)介质加载混凝的关键作用在于形成密实性絮体,增强絮体的强度和沉降性能,实现污泥减量。

    4)回收磁种表面具有一定的微絮体结构,其对磷及大分子DOM去除效果高于原磁种。因此,本研究认为,介质加载将成为未来常规混凝升级的一种有效策略,基于目前的磁种回收能力及回收磁种的高效去除率,磁混凝将成为一种有效的磷去除及污水厂升级改造工艺。

  • 图 1  2011—2018年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数量及许可规模变化

    Figure 1.  The national hazardous waste collection license number and operation scales during 2011—2018

    图 2  2011—2018年我国危险废物实际收集量及负荷变化

    Figure 2.  Change of the national hazardous waste collection amount and capacity load during 2011—2018

    图 3  2018年收集许可证企业数量分布密度与实际收集量的关联性

    Figure 3.  Relevance of the density of enterprises with collection license and the collection amount in 2018

    图 4  2018年收集许可规模强度与实际收集量的关联性

    Figure 4.  Relevance of the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with collection license and the collection amount in 2018

    图 5  2013—2018年某试点开放式收集企业收集量与经营规模负荷变化

    Figure 5.  Change of the collection amount and capacity load of one trial enterprise that uses open-up collection mode during 2013—2018

    表 1  危险废物收集创新模式相关主要要求

    Table 1.  Main relevant requirement of the innovative hazardous waste collection modes

    地区收集模式收集种类收集对象收集区域范围主要试点依据
    全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废铅蓄电池不限省级部门审批确定,一般对应行政区域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环办固体〔2019〕3号)、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转运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环办固体〔2019〕5号)
    开放式收集模式许可证载明的种类许可收集规模6×104 t·a−1广东省中山市原环境保护部收集试点项目(环办函〔2012〕536号)
    上海市小微平台收集模式产业园区试点方案确定年产生总量≤10 t的小微企业,废铅酸蓄电池等社会源危险废物产业园区上海市产业园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平台管理办法(2016年出台,2019年修订实施)[9]
    开放式收集模式汽修行业全部种类汽修行业单位上海市关于开展汽修行业危险废物收集管理试点的通知(沪环保防〔2017〕276号)[10]
    许可证载明的种类不限全市或某特定区域许可证申领相关通用政策
    重庆市小微平台收集模式可服务对象的全部种类社会源单位、年产生量<3 t的小微企业原则上一个区县设置一个收集点《关于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暂存试点工作的通知》(渝环〔2016〕21号)
    危废名录所列非特定行业及其他待定种类全部非工业源、年产生量<10 t的小微企业一个区县设置一个收集点关于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渝环〔2020〕26号)[11]
    山东省小微平台收集模式限定的收集对象全部种类,具体审批确定年产生量<50 t的中小企业、社会源单位(实验室、机动车维修、家庭源)原则上一个县(市、区)不超过2个收集试点单位关于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试点的指导意见(鲁环发〔2019〕142号)[12]
    地区收集模式收集种类收集对象收集区域范围主要试点依据
    全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废铅蓄电池不限省级部门审批确定,一般对应行政区域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环办固体〔2019〕3号)、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转运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环办固体〔2019〕5号)
    开放式收集模式许可证载明的种类许可收集规模6×104 t·a−1广东省中山市原环境保护部收集试点项目(环办函〔2012〕536号)
    上海市小微平台收集模式产业园区试点方案确定年产生总量≤10 t的小微企业,废铅酸蓄电池等社会源危险废物产业园区上海市产业园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平台管理办法(2016年出台,2019年修订实施)[9]
    开放式收集模式汽修行业全部种类汽修行业单位上海市关于开展汽修行业危险废物收集管理试点的通知(沪环保防〔2017〕276号)[10]
    许可证载明的种类不限全市或某特定区域许可证申领相关通用政策
    重庆市小微平台收集模式可服务对象的全部种类社会源单位、年产生量<3 t的小微企业原则上一个区县设置一个收集点《关于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暂存试点工作的通知》(渝环〔2016〕21号)
    危废名录所列非特定行业及其他待定种类全部非工业源、年产生量<10 t的小微企业一个区县设置一个收集点关于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渝环〔2020〕26号)[11]
    山东省小微平台收集模式限定的收集对象全部种类,具体审批确定年产生量<50 t的中小企业、社会源单位(实验室、机动车维修、家庭源)原则上一个县(市、区)不超过2个收集试点单位关于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试点的指导意见(鲁环发〔2019〕142号)[1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13—2018年重庆市危险废物收集经营情况

    Table 2.  Chongqing’s hazardous waste collection situation during 2013—2018

    年份收集企业数量/家收集许可规模/(104 t·a−1)收集量/104 t
    201330.750.03
    2014510.04
    201571.310.03
    201681.420.11
    2017176.090.45
    2018227.462.27
    年份收集企业数量/家收集许可规模/(104 t·a−1)收集量/104 t
    201330.750.03
    2014510.04
    201571.310.03
    201681.420.11
    2017176.090.45
    2018227.462.27
    下载: 导出CSV
  • [1] 何艺, 郑洋, 李忠河, 等. 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和转移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以废铅蓄电池为例[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 43(6): 157-160. doi: 10.3969/j.issn.1673-288X.2018.06.037
    [2] 杨水文, 蔡红英, 王娟, 等. 重庆市社会源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 环境影响评价, 2019, 41(3): 92-96.
    [3] 陈小亮. 上海市产业园区危险废物收集平台新实践[J]. 环境保护科学, 2019, 45(2): 118-120.
    [4] 边华丹. 汽修危险废物收集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 环境与发展, 2019, 31(6): 207-208.
    [5] 代允, 蓝志聪, 冷景, 等. 深圳汽车维修行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节能与环保, 2019(6): 87-88. doi: 10.3969/j.issn.1009-539X.2019.06.038
    [6] 赵志鹏. 汽修危险废物收集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 内燃机与配件, 2019(17): 231-232. doi: 10.3969/j.issn.1674-957X.2019.17.119
    [7] 王志昕. 机动车维修行业危险废物处置现状及对策[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9(13): 7-9.
    [8] 赵旭燕, 张林军. 机动车维修行业危险废物处置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9(13): 9-11.
    [9]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关于印发《上海市产业园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平台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2020-03-17]. https://sthj.sh.gov.cn/shhj3022/2019/04/101934.htm.
    [10] 上海市环保局. 关于开展汽修行业危险废物收集管理试点的通知[EB/OL]. [2017-08-04]. https://sthj.sh.gov.cn/shhj2272/shhj2158/2017/08/96712.htm.
    [11]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关于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20-03-11]. http://sthjj.cq.gov.cn/zwgk_249/fdzdgknr/lzyj/qtgw/202003/t20200327_6326128.html.
    [12]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关于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试点的指导意见[EB/OL]. [2019-11-22]. http://xxgk.sdein.gov.cn/zfwj/lhf/201911/t20191126_2449513.html.
    [13]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年度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EB/OL]. [2019-07-15]. http://sthjj.cq.gov.cn/hjgl/gtfwjwxfwgl/gtfwzhgl/ndgtfwwrhjfzxx/index.shtml.
    [14] 何艺, 靳晓勤, 金晶, 等. 废铅蓄电池收集利用污染防治主要问题分析和对策[J]. 环境保护科学, 2017, 53(3): 75-79.
    [15] 李禾. 废铅蓄电池的去向[J].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19(2): 16. doi: 10.3969/j.issn.1001-5523.2019.02.008
    [16] 林仰璇, 许冠英, 王典, 等. 废铅蓄电池回收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汽修行业为例[J]. 中国环保产业, 2019(4): 44-47.
    [17] 李平, 黄雪约. 广西废铅蓄电池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J]. 大众科技, 2019, 21(3): 11-13.
    [18] 刘士文, 李忠河, 张海东. 山东省废铅蓄电池收集和转运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J]. 山东化工, 2020, 49(3): 215-216. doi: 10.3969/j.issn.1008-021X.2020.03.100
  • 加载中
图( 5)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707
  • HTML全文浏览数:  4707
  • PDF下载数:  17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8-17
  • 录用日期:  2020-12-27
  • 刊出日期:  2021-05-10
张喆, 陈小亮, 何艺, 郑洋, 程宾, 霍慧敏, 胡华龙. 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现状与创新实践[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5): 1481-1486. doi: 10.12030/j.cjee.202008153
引用本文: 张喆, 陈小亮, 何艺, 郑洋, 程宾, 霍慧敏, 胡华龙. 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现状与创新实践[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5): 1481-1486. doi: 10.12030/j.cjee.202008153
ZHANG Zhe, CHEN Xiaoliang, HE Yi, ZHENG Yang, CHENG Bin, HUO Huimin, HU Hualong.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novation practices of national hazardous waste collection and oper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5): 1481-1486. doi: 10.12030/j.cjee.202008153
Citation: ZHANG Zhe, CHEN Xiaoliang, HE Yi, ZHENG Yang, CHENG Bin, HUO Huimin, HU Hualong.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novation practices of national hazardous waste collection and oper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5): 1481-1486. doi: 10.12030/j.cjee.202008153

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现状与创新实践

    通讯作者: 陈小亮(1986—),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固废环境管理相关政策、规划研究。E-mail:xlchen@sthj.shanghai.gov.cn
    作者简介: 张喆(1982—),女,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固体废物环境管理。E-mail:zhangzhe@meescc.cn
  • 1.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北京 100029
  • 2. 上海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上海 200235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902800,2018YFC1902805)

摘要: 针对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制度规定的收集种类范围过窄的问题,采用有无比较方法,从收集经营许可规模、实际收集量、区域分布强度3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活动现状。归纳和比较了创新实践中的危险废物小微平台收集模式、开放式收集模式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总结了其试点成效与局限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制度的修订建议。

English Abstract

  •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度是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核心制度。2004年出台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对规范危险废物收集经营活动、防范环境污染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经营许可证制度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需求。特别是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还仅限于收集机动车维修产生的废矿物油和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废镉镍电池,可收集的危险废物种类范围过窄。为此,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积极试点,探索多层次的危险废物收集模式。

    何艺等[1]总结了山东省2016年试点废铅蓄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收集的成功经验与问题,建议建立项目落地、跨省转移、财税等差异化的政策。杨水文等[2]总结了重庆市社会源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并从主体责任、收集政策、财税机制、宣传教育、监督执法等方面,提出了社会源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对策和建议。陈小亮[3]从中小废物产生者角度、逆向物流构建、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3个方面分析了危险废物收集平台存在的必要性,并进行了盈亏平衡点估算;估算结果表明,将收集对象限制在10 t以下的产业园区收集平台盈利困难,可持续性不足。边华丹[4]、代允等[5]、赵志鹏[6]、王志昕[7]、赵旭燕等[8]分析了汽修行业危险废物管理普遍存在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许可证种类上不足带来处置难或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等共性问题,建议汽修行业危险废物采用第三方收集模式。

    鉴于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地区化的危险废物收集实践微观层面,而对宏观层面的系统性的收集经营活动梳理总结较少,本文聚焦分析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活动现状,比较和总结典型危险废物收集创新模式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制度的修改完善提供参考。

  • 1)收集经营许可规模的变化。通过对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011—2018年,我国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数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31.5%。相应的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规模也呈现相同趋势,年均增长率57.9%。尤其是在2016年后,全国收集经营许可证数量及许可规模均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许可证数量达到了842家、许可规模为1.2×107 t·a−1,较2016年分别增长了1.8倍、2.0倍(见图1)。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随着危险废物管理向纵深和广度不断推进,收集需求增长迅速,实际收集范围早已超出国家规定种类,也通过收集试点规范化了部分无证收集经营单位,同时经营许可证审批权限下放加速了增长趋势。

    2)实际收集量的变化。2011—2018年,我国危险废物实际收集量总体呈现振荡上升,年均增长率26.8%。2018年实际收集量达到5.8×105 t·a−1,同比2017年上升107.1%。但收集经营规模负荷(实际收集量/收集经营许可规模)总体呈现较快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22.4%降至2018年的4.8%(见图2)。由此可见,收集经营许可规模的增速远高于实际收集量的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化机制下危险废物实际收集量不及预期。其原因主要在于:现行收集经营许可证可收集范围过窄,各地区收集试点主要侧重于小微工业源和社会源危险废物,可收集的废物量有限。另外,还有可能是因收集设施相对建设周期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收集许可能力评估不到位,这既有缺乏相关收集能力评估技术规范或指南的影响,也有许可证审批权下放带来的短期影响。

    3)区域分布强度的影响。以2018年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中27个已开展收集试点的省级(或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为例,收集经营许可证企业数量分布密度(省域内收集经营许可证企业数量/省域面积)以每万平方千米有2家企业为界。当高于此值时,实际收集量与收集经营许可证企业数量分布密度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而当低于此值时波动性较大,线性关系不明显(见图3)。可能的原因有:一是数量分布密度基于省级(含直辖市)行政区域面积,而非基于实际服务的区域面积测算;二是现阶段由于收集经营许可证仍以试点为主,并未形成相对充分的收集服务市场。此外,实际收集量也并未由于收集经营许可证企业数量密度降低而明显增加,即竞争性降低而明显提升收集量。可见,收集活动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增加收集企业供给才能进一步提升收集量。进一步基于省级(或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的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负荷采用箱型图四分位法分析箱体数据,箱体内的14个省级(或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的实际收集量与收集许可规模呈现线性关系,R2为0.89(见图4),线性相关性检验的P值为3.4×10−7(<0.05)。其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在投入配套相关设施以具备相应收集规模时,已考虑到了市场可收集规模的情况。同时,两者的线性关系也表明我国危险废物收集市场远未充分发展,预计当市场相对发展饱和后,这一关系将明显减弱。

  • 根据收集种类和收集对象限制条件,可将目前危险废物收集试点模式归类为小微平台收集模式、开放式收集模式、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具体要求见表1)。小微平台收集模式是通过制度约束只服务小微危险废物产生者,通常将收集服务对象限定为年产生量低于某个限值的中小产生者,既包括工业源,也可以包括社会源。开放式收集模式主要指不设置可收集种类和对象的前置性条件,而是参照综合经营许可证取决于自身具备的收集能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是指将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的制度,电器电子产品、废铅蓄电池是正在开展的主要试点领域。

  • 该模式以重庆市为案例。根据重庆市历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中的数据[13],2013—2018年,重庆市危险废物收集经营单位数量、许可规模、收集量均快速上升,尤其在2016年启动试点后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收集许可规模、收集量较2016年分别提升了4.3倍、18.7倍,收集许可规模负荷提升到30.4%(见表2)。其原因主要在于:收集试点企业收集种类范围、收集对象相较于试点前明显扩大,2018年试点企业收集量占比达到了全市收集量的78.4%。但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收集试点企业收集量差异性大,2018年9家试点企业收集量最小值为38 t,中位值为556 t,最大值为1.4×104 t。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容量差异性的影响,市场容量由收集区域、收集种类、可收集对象限值共同决定。总体上看,小微平台收集模式运行顺畅,可通过制度设计定向解决收集难、处置难的社会源或小微产生单位危险废物问题,但在市场机制下也必须确保小微平台有合适的市场容量,否则难以可持续运行。

  • 该模式以上海市为案例。上海市某企业持有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同时也持有综合经营许可证类别以外的收集经营许可。2013—2018年,上海市某开放式收集模式企业收集量逐年快速上升,2017年达到峰值7 334 t,相应收集经营许可规模负荷达到91.7%,同时,年平均收集经营许可规模负荷高达70.2%(见图5)。进一步分析表明,2018年该企业共收集服务约200家企业,其中收集量10 t以下的企业数量占比74.4%,但累计收集量占比仅7.4%。收集量50 t以下的企业数量占比90.1%,但累计收集量仅占比20.2%。由此可见,市场机制下开放式收集模式实际收集量规模效应明显,但收集企业与末端处置企业的竞争关系、产废者产生量区间本身的“二八”分布特点共同决定了收集平台主要发挥了托底服务小微产生者的功能。另外,由于收集规模效应、收集种类的相对齐全性,开放式收集模式也可以竞争服务50 t以上的大中产生者,可促进处理处置市场更加充分竞争。但值得注意的是,竞争的前提是相对充分的末端处理处置能力,收集活动本身是处理处置的一个环节,收集企业与处理处置企业是竞争性关系,但与末端处理处置市场始终是合作关系。

  • 废铅蓄电池产生量大、来源广泛且分散,再生利用具有很高的资源和环境价值,但受到市场利益驱动,长期以来个体户非法回收是再生利用的主要途径,如废铅蓄电池的非法回收渠道占比高达80%以上[14-17]。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废铅蓄电池再生利用价值高,不计污染的非法低水平利用相对容易;废铅蓄电池体积小、便于运输,来源广泛且分散,监管难度大。因此,规范废铅蓄电池回收利用的关键在于控制再生铅或铅蓄电池的市场准入,使非法渠道途径不能实现市场价值,其次是如何构建优化回收渠道以降低总的社会成本。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是控制市场准入源头的方法之一,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收集模式试点。山东省是较早先行先试的省份之一。2016年7月,山东省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启动了废铅蓄电池回收利用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全省范围内已形成125家收集站和801家暂存点组成的收集转运体系,实现了地域和行业的全覆盖。全省规范收集利用废铅蓄电池量从试点前的6 502 t,到2017年、2018年分别增长至16.4×104 t、26.72×104 t,2019年1-7月为22.7×104 t[1, 18]。以上数据表明,废铅蓄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在山东省的试点成效显著。然而,另一方面,废铅蓄电池非法回收渠道最终通过进入再生铅企业实现利益链的循环,现行试点制度只通过要求铅蓄电池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延伸制以提升回收率尚有局限性,回收率在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很可能不断推高收集环节的收集成本。因此,必须将再生铅企业也视为重要一环,纳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一并考虑。

  • 1)推动《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修订,扩大危险废物收集种类或区域范围,赋予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据地方实际收集需求规定危险废物种类或区域的事权。修订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根据收集的危险废物种类、危险特性、贮存量、服务对象等因素,建立分级分类的贮存标准,完善危险废物收集环境风险防范标准体系。

    2)推进收集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在市场机制下,制度设计上需确保有足够的市场容量,统筹考虑收集区域、收集种类、收集对象等主要因素,布局上要考虑收集服务的充分市场供给,具体实施上要重点评估是否具备相应废物的收集能力,针对低风险的社会源危险废物可以源头豁免收集,针对收集难、处置难的小微工业源危险废物可以推进仓储式的集中收集,针对高附加值的危险废物,特别是社会源危险废物,可以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闭环管理。

参考文献 (18)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