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镀镍废水中磷和镍的同步去除

李洋, 陈忠平, 孙萌萌, 孟祥龙, 孙同华. 化学镀镍废水中磷和镍的同步去除[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96-102. doi: 10.12030/j.cjee.201903196
引用本文: 李洋, 陈忠平, 孙萌萌, 孟祥龙, 孙同华. 化学镀镍废水中磷和镍的同步去除[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96-102. doi: 10.12030/j.cjee.201903196
LI Yang, CHEN Zhongping, SUN Mengmeng, MENG Xianglong, SUN Tonghua.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phosphorus and nickel from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wastewater[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96-102. doi: 10.12030/j.cjee.201903196
Citation: LI Yang, CHEN Zhongping, SUN Mengmeng, MENG Xianglong, SUN Tonghua.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phosphorus and nickel from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wastewater[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96-102. doi: 10.12030/j.cjee.201903196

化学镀镍废水中磷和镍的同步去除

    作者简介: 李洋(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属表面处理废水净化。E-mail:sjtu_liyang@sjtu.edu.cn
    通讯作者: 孙同华(1963—),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工业废水及废气治理技术。E-mail:sunth@sjtu.edu.cn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876107)
  • 中图分类号: X703.1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phosphorus and nickel from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wastewater

    Corresponding author: SUN Tonghua, sunth@sjtu.edu.cn
  • 摘要: 为有效去除化学镀镍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质磷与镍,采用H2O2氧化、芬顿氧化、铁碳处理、次氯酸钙氧化4种方法进行同步除磷去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H2O2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镍,但单独氧化除磷效果不佳,芬顿氧化可增强其对磷的去除率,在一定的反应时间下达到良好的同步除磷去镍的效果;铁碳处理可基本达到同步除磷去镍的效果,但反应时间长;次氯酸钙可快速去除水中的磷与镍,是一种理想的同步除磷去镍试剂。通过分析可知,4种方法对化学镀镍废水中的磷与镍的去除均具有一定效果,且各具优势。研究为实现化学镀镍废水中同步除磷去镍的目标提供参考。
  • 挥发性有机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是大气中臭氧 (O3) 和细颗粒物 (PM2.5) 污染的重要前体物。为控制VOCs排放,促进O3和PM2.5协同防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11月启动“O3和PM2.5复合污染协同防控科技攻关”。其中,石油石化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 (不涉及运输环节的逸散) 为我国VOCs的重要排放源项 (以下简称装载源项VOCs) 。由于缺少全国层面装载方式及其装载量等基础统计数据,管控策略的制定缺乏关键性支撑。因此,及时开展现状调查,梳理存在问题,结合减排潜力测算,有的放矢提出减排途径,确保减排途径及相关政策建议的有效性和可达性,可为我国O3和PM2.5精准协同防控提供参考。

    本文梳理挥发性有机液体的特点,并分析其在装载源项VOCs污染排放现状,并根据装载源项VOCs的治理现状、标准要求及减排潜力分析等,提出适应当前我国相关领域的装载源项VOCs的减排策略,为我国石油石化领域装载环节的VOCs污染管控提供参考。

    VOCs为任何能向大气释放挥发性有机物的有机液体,其主要特征为:1) 当温度为20 ℃时,VOCs的真实蒸气压大于0.3 kPa;2) 当温度大于20 ℃时,混合物中,真实蒸气压大于0.3kPa的纯有机化合物的总浓度等于或者高于20% (重量比) [1-3]。美国AP-42“有机液体储存”章节中罗列了部分石油液体和石油化工产品,其中石油液体13种,石油化工产品186种[4]。石油液体主要有原油、汽油、航煤、柴油、石脑油、燃料油、渣油等,石油化工产品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酮、乙醛等。

    参照美国AP-42有机液体分为混合物的液体石油产品和单物质的液态有机化工产品分类思路,综合消费量、真实蒸气压和单物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 (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 MIR) 三类影响光化学反应的关键性因素,选取大宗挥发性有机液体,开展装载源项VOCs排放及减排潜力相关研究。并以所选大宗挥发性有机液体现状调查为基础,估算全国层面挥发性有机液体排放和治理情况。在美国AP-42中所列的13种液体石油产品中,取消费量和真实蒸气压乘积较大的原油、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为本研究的对象。在186种液体有机化工品中取大宗基础化工产品和合成纤维单体及化工原料[5],按消费量、真实蒸气压、最大增量反应活性 (MIR) 三因素乘积排名前五的苯、甲苯、二甲苯、甲醇、苯乙烯为本研究的对象,总计十种物质。根据油气市场及相关物性资料[5-9],调查10种典型有机液体2019年消费量、真实蒸气压、最大增量反应活性见表1

    表 1  典型有机液体消费量和相关性质1)
    Table 1.  Typical organic liquid consumption and related properties
    序号液体种类2019年消费量/(×104 t)真实蒸气压2)/kPa最大增量反应活性3)/(g·g−1)
    1原油65 59029.2 (37.8 ℃) -
    2汽油12 51733.18-
    3航煤3 849.313.93-
    4柴油14 618.41.52-
    5石脑油4 599.223.35-
    6甲醇4 995.912.920.66
    71 276.5410.030.69
    8甲苯820.192.913.93
    9对二甲苯3 046.90.875.78
    10苯乙烯1 037.90.581.66
      注:1) 液体石油产品真实蒸气压视组分不同而变化;2) 真实蒸气压为20 ℃时的测定值;3) 最大增量反应活性即排放1 gVOCs物质对应的臭氧生成量。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我国挥发性有机液体主要的运输工具有管道、汽车、火车、船舶四类。在装载过程中,汽车、火车和船舶罐槽内的烃蒸气被挥发性有机液体置换时产生VOCs排放。而挥发性有机液体管道装载源项VOCs逸散与火车、汽车、船舶装载相比,可忽略不计。在运输工具方面,挥发性有机液体呈现3种类型:第一为原油,消费量大,以国外进口为主,国内船舶转运量大;第二为成品油,消费量其次,国内配送体系发达,汽柴油以汽车运输为主;第三为液态有机化工品,种类繁多,汽车零散配送量大。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大于70%,大量依赖进口。海外进口除中俄、中缅、中哈原油管道外,基本为海上运输,经国内港口后主要通过管道输送至炼油企业,鲁北、辽西部分炼厂采用汽运。国内生产部分主要通过管道输送至炼油企业,少量火车运输。其中,某大型石油集团国内火车年运输量约200×104 t。我国成品油由炼油厂运输至加油站分一次物流和二次物流两种类型。一次物流主要采用管道、火车、船舶、汽车进行输送;二次物流基本为汽车运输。国内某大型集团公司的成品油一次物流管道、火车、船舶、汽车占比分别为57.4%、19.1%、19.1%、4.4%[10]。综合两大石油集团成品油一二次物流占比情况[10-11],将该物流占比比例拓展至全国,以推算全国汽油、柴油、航煤等火车、船舶、汽车装载量。其中,出口量均以船舶装载计。我国液态有机化工品运输无一二次物流之分。国内某大型集团公司液态有机化工品物流方式管道、火车、船舶、汽车占比分别为12.8%、35.2%、11.8%、40.2%。由此可见,液态有机化工品消费量相对较小,运输工具以汽车和火车为主,管道和船舶较少。将该集团公司液态有机化工品物流占比情况拓展至全国,推算全国石脑油、甲醇、苯、甲苯、对二甲苯和苯乙烯的火车、船舶、汽车装载量。其中,出口量均以船舶装载计。综合以上数据,将10种物质的火车、汽车、船舶装载量计算结果汇总至表2。10种大宗挥发性有机液体主要以汽车运输为主,其次为船舶和火车,占比依次为53.6%、26.5%、19.8%。

    表 2  我国典型挥发性有机液体2019年装载方式及相应载运量
    Table 2.  Loading methods and corresponding loading volumes of Typical volatile organic liquids in 2019
    序号有机液体种类汽车载运量/(×104 t)火车载运量/(×104 t)船舶载运量/(×104 t)
    1原油3 0001 1209 800
    2汽油12 5173 6572 485
    3航煤3851 1932 762
    4柴油14 6184 3092 928
    5石脑油2 2691 372460
    6甲醇2 6671 381463
    7630382128
    8甲苯35127893
    9对二甲苯2 118547183
    10苯乙烯63026890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31570-2015)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31571-2015) 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 (GB 37822-2019) 均对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提出废气收集处理或气相平衡要求。而《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0950-2007) 仅对汽油装车提出油气回收要求[12]。2020年底修订后的《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0950-2020) 对原油、汽油、航煤、石脑油等有机液体汽车装载、火车装载、船舶装载分别提出油气回收要求。然而,现有储油库企业自2023年1月1日实施,码头对应的储油库自2024年1月1日实施[13]。《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39728-2020) 要求装载真实蒸气压≥27.6 kPa的原油应进行油气回收,现有企业将于2023年1月1日实施[14]

    根据《2019/2020年中国液货危险品水运形势报告》,上海航运交易所估算2019年中国液体化学品水运量3 200×104 t[15]。由于3 200×104 t为内贸水运量,且包含烧碱等无机品,以部分外贸有机化工品装载量与内贸无机品装载量抵消计,本次研究将3 200×104 t作为我国挥发性有机液体中有机化学品水运量进行设定,合并原油、成品油、石脑油计算全国范围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源项VOCs排放量,仅作为全国层面排放总量的参考。针对筛选出的原油、汽油、航煤、柴油、石脑油、甲醇、苯、甲苯、对二甲苯和苯乙烯10种挥发性有机液体、有机液态化学品及全部挥发性有机液体,分别计算汽车装载、火车装载和船舶装载源项VOCs排放量及装载总和。

    采用生态环境部《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中的装载源项VOCs排放量核算方法中的公式法进行核算。其中,在汽车、火车装载损耗计算中,饱和因子按“底部或液下装载”、“正常工况 (普通) 的罐车”取0.6计;船舶装载原油已有排放因子按“未清洗”取0.103 kg·m−3,船舶装载汽油损耗排放因子按“驳船”、舱体“未清洗”、上次装载物为“挥发性”取0.465 kg·m−3;船舶装载汽油和原油以外的产品饱和因子按“驳船液下装载 (国内) ”取0.5。计算出2019年全国范围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过程VOCs排放总量为11.2×104 t。其中,10种典型有机液体装载过程VOCs排放总量为8.69×104 t,汽车装载VOCs排放量为3.18×104 t,火车装载源项VOCs排放量1.68×104 t,船舶装载源项VOCs排放量3.81×104 t。各种有机液体装载过程的VOCs排放量见图1

    图 1  10种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源项VOCs的排放量
    Figure 1.  VOCs emissions of volatile organic liquids loading and ten typical volatile organic liquids loading

    从有机液体种类看,原油和汽油是装载源项VOCs排放最大的2种挥发性有机液体,占全部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源项VOCs排放总量的55.3%。从运输工具看,尽管挥发性有机液体的装载量大小依次为汽车、船舶、火车,但VOCs排放量大小依次为船舶、汽车、火车。其中,船舶装载源项VOCs排放量最大,占全部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源项VOCs排放总量的42.5%;其次为汽车装载,占比35.2%;最后为火车装载,占比22.3%。

    石油天然气行业原油出厂以管道为主。炼化行业装载源项主要是石油产品出厂。运输工具有管道、汽车、火车、船舶。销售行业即储油库装载源项主要是成品油配送,运输方式主要是汽车。海外进口原油船舶二次转运装载量大。调研结果表明,炼化和销售行业汽车、火车装载已基本建成油气回收 (VOCs治理与回用) 设施。其中,汽车大部分实现底部装载,油气可密闭收集,收集效率高。而火车装车全部为上装,但上装普遍存在鹤管和罐车密闭不严、收集效率低,且存在喷溅式装载现象等问题。装船建成油气回收设施的尚很少,多数设施因船舶无油气回收接口或监管较少,基本处于停运状态。因此,装船油气回收统一以尚未开展计。这表明原油装载油气回收处于启动阶段,配套油气回收较少,故在全国层面均以尚未开展计。部分行业柴油和苯乙烯装车栈台与其他产品共建,油气回收共用,故考虑占比较少,在全国层面均以尚未开展计。根据标准要求及实际调研情况,汇总10种典型有机液体油气回收总体现状,如表3所示。

    表 3  挥发性有机液体不同装载方式对应的VOCs回收现状
    Table 3.  Current status of VOCs recovery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loading methods of volatile organic liquids
    序号有机液体品种是否进行油气回收
    汽车装载火车装载船舶装载
    1原油
    2汽油
    3航煤
    4柴油
    5石脑油
    6甲醇
    7
    8甲苯
    9对二甲苯
    10苯乙烯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根据目前我国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源项VOCs排放控制现状,对标行业先进水平,设定未来减排情景。以2019年排放情况为基准,对不同措施条件下装载源项VOCs减排量采用《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中装载源项VOCs排放量公式法进行定量评估,以便于在定量结果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我国当前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源项VOCs的减排策略。

    1) 加快船舶装载油气回收。在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量及其汽车、火车和船舶装载比例与2019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2021年全面启动船舶油气回收改造,港口建设与船舶配套的油气回收装置,对不具备油气回收条件的船舶进行改造,船舶装载源项VOCs收集效率和处理效率均达到95%,并于2022年全面完成,最终可实现4.3×104 t·a−1的减排量。减排比例达到38.4% (如图2) 。

    图 2  2022年全年完成船舶油气回收减排量预测
    Figure 2.  Forecast of VOCs emission reductions of vapor recovery from marine vessels loading in 2022

    2) 火车装载全面油气回收。在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量及其汽车、火车和船舶装载比例与2019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2021年全面启动原油装火车油气回收改造,汽油、航煤、石脑油、柴油、液化品等开展密闭收集优化,VOCs收集效率和处理效率均达到95%,并于2022年全面完成,则可实现1.7×104 t·a−1的减排量,减排比例达到15.2% (图3) 。

    图 3  2022年完成火车油气回收减排量的预测
    Figure 3.  Forecast of VOCs emission reductions of vapor recovery from rail cars loading in 2022

    3)汽车装载全面油气回收。在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量及其汽车、火车和船舶装载比例与2019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2021年全面启动原油装汽车油气回收改造,上装油气收集效率按80%计,油气处理效率按95%计;汽油、航煤、石脑油、柴油、液化品等开展密闭收集优化,并依托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的每年度泄漏检测,使得VOCs的收集效率达到100%、处理效率均达到95%,并于2022年全面完成,则可实现2.65×104 t·a−1减排量,减排比例达到23.7% (图4) 。

    图 4  2022年完成汽车油气回收减排量
    Figure 4.  VOCs emission reductions of vapor recovery from tank trucks loading in 2022

    4) 管控重点物质。在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量及其汽车、火车和船舶装载比例与2019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重点对原油、汽油、航煤、石脑油各类运输工具装载进行强化情景设计,各类装载均安装油气回收,且收集和处理效率均为95%。则可实现挥发性有机液体5.3×104 t·a−1的减排量,减排比例高达51.4% (图5) 。因此,2020年新修订储油库标准发布及时,管控抓住了重点关键物质。

    图 5  管控重点物质VOCs减排量对比
    Figure 5.  Comparison of VOCs emission reduction of key substances under control

    5) 运输结构优化。在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量与2019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将原油汽车、火车、船舶装载量的各10%改为管道装载,成品油汽车、火车、船舶装载量的5%改为管道装载。根据测算,该调整仅实现0.53×104 t·a−1的减排量,减排比例为4.7%。此外,随着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管道运输进一步优化,运输量势必有一定增长,且在新发展理念的政策环境下,成品油消费量必将呈现加快下滑趋势。因此,建议不专门针对装载源项对运输结构进行调整。

    6) 收集系统强化。在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量及其汽车、火车和船舶装载比例与2019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2019年火车收集系统油气收集效率以80%计,汽车收集系统油气收集效率以95%计。在2019年基础上,将火车收集效率提升至95%,汽车收集效率提升至100%。根据测算,可实现1.95×104 t·a−1的减排量,减排比例为17.4%。通过罐车的呼吸阀维护及收集系统的合理运行等低成本方式即可实现收集效率的提升。因此,建议在后续监管中加强罐车和收集系统压力,以及及呼吸阀正常运行的监管。

    7) 末端处理设施排放要求的提升。在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量及其汽车、火车和船舶装载比例与2019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将现有油气回收设施的处理效率由95%提高到毫克级别,即处理效率达到99.8%。根据测算,此变化可实现1.15×104 t·a−1的减排量,减排比例达到10.2%。

    8) 加强处理设施的运维。假设当前20%处理能力的末端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不当,处理效率仅为60%。在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量及其汽车、火车和船舶装载比例与2019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将油气回收设施的处理效率由95%按相应假设比例调整至60%。根据测算,排放量会增加1.67×104 t·a−1,增加比例为14.9%。因此,加强对处理设施的运维也是严格装载VOCs污染管控的重要内容。

    1) 10种大宗挥发性有机液体整体以汽车装载为主,其次为船舶和火车,占比依次为53.6%、26.5%、19.8%;汽车装车基本建成油气回收,多数实现底部装载;火车装车油气回收较为普遍,但全部为上装,收集效率较低;装船建成油气回收设施较少。

    2) 针对我国装载源项VOCs的减排,应重点关注的管控物质为原油、汽油、航煤、石脑油。原油装载油气回收基础薄弱,应加快各类装载方式油气回收进程,并尽快补齐汽油、航煤、石脑油装船方面的短板。由于柴油饱和蒸气压低,开展油气回收并不经济。而在装载工具方面,应加快有机液体装船治理进度,持续强化火车和汽车装车的收集和处理。

    3) VOCs收集系统的优化可在较低成本投入的条件下实现较大的减排,应进一步加强收集系统监管要求。末端治理设施排放标准强化至毫克级和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对装载环节的VOCs减排作用有限。加强运维,确保设施稳定达标排放、发挥实效,是当前监管的重点之一。

    4) 由于本研究依托的攻关课题实施期限较短,建议进一步开展原油转运运输结构调整、挥发性有机液体真实蒸气压监管、桶装运输装载方式VOCs排放等方面的研究,以深入推进装载环节VOCs的精细化治理。

  • 图 1  H2O2投加量对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Figure 1.  Effect of H2O2 dosage on total phosphorus removal

    图 2  H2O2投加量对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H2O2 dosage on nickel removal

    图 3  芬顿对总磷的去除效果

    Figure 3.  Removal of total phosphorus by Fenton

    图 4  芬顿对镍的去除效果

    Figure 4.  Removal of nickel by Fenton

    图 5  废水中总磷含量的变化

    Figure 5.  Change of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in wastewater

    图 6  废水中镍含量的变化

    Figure 6.  Change of nickel content in wastewater

    图 7  Ca(ClO)2投加量对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Figure 7.  Effect of Ca(ClO)2 dosage on nickel removal

    图 8  温度与时间对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Figure 8.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total phosphorus removal

    图 9  Ca(ClO)2投加量对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Figure 9.  Effect of Ca(ClO)2 dosage on total phosphorus removal

    表 1  除磷去镍效果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phosphorus and nickel removal efficiency

    项目H2O2氧化芬顿氧化铁碳处理次氯酸钙氧化
    除磷条件不理想10 mL·L−1,20 °C,2 h,pH=33 mL·L−1 H2O2,20 °C,>48 h8 g·L−1,60 °C,1 h
    除镍条件5 mL·L−1,20 °C,1 h,pH=35 mL·L−1,20 °C,1 h,pH=320 °C,36 h8 g·L−1,20 °C,30 min
    同步除磷去镍效果不理想良好基本满足良好
    优点无须加热,无二次污染去除效果好,反应时间较短,无须加热无须加热,操作简单去除效果好,反应时间短,操作简单
    缺点除磷效果差产生大量沉淀,反应时间较长,反应条件需为酸性产生大量铁泥,存在二次污染,反应时间过长产生大量沉淀,加热成本高
    项目H2O2氧化芬顿氧化铁碳处理次氯酸钙氧化
    除磷条件不理想10 mL·L−1,20 °C,2 h,pH=33 mL·L−1 H2O2,20 °C,>48 h8 g·L−1,60 °C,1 h
    除镍条件5 mL·L−1,20 °C,1 h,pH=35 mL·L−1,20 °C,1 h,pH=320 °C,36 h8 g·L−1,20 °C,30 min
    同步除磷去镍效果不理想良好基本满足良好
    优点无须加热,无二次污染去除效果好,反应时间较短,无须加热无须加热,操作简单去除效果好,反应时间短,操作简单
    缺点除磷效果差产生大量沉淀,反应时间较长,反应条件需为酸性产生大量铁泥,存在二次污染,反应时间过长产生大量沉淀,加热成本高
    下载: 导出CSV
  • [1] KUNDU S, DAS S K, SAHOO P. Properties of electroless nickel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A review[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4, 97: 1698-1706. doi: 10.1016/j.proeng.2014.12.321
    [2] 李宁, 袁国伟, 黎德育. 化学镀镍基合金理论与技术[M].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3] 刘鹏. 紫外催化氧化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化学镀废液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4] 姜承志, 李飞飞, 孙许可, 等. 镀镍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电镀与精饰, 2015, 37(9): 42-46.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15.09.011
    [5] BULASARA V K, THAKURIA H, UPPALURI R, et al. Combinatori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gitated nickel hypophosphite electroless plating baths[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1, 211(9): 1488-1499. doi: 10.1016/j.jmatprotec.2011.03.022
    [6] LI L Y, TAKAHASHI N, KANEKO K, et al. A novel method for nickel recovery and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spent electroless nickel-plating solution[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5, 147: 237-244. doi: 10.1016/j.seppur.2015.04.029
    [7] 赵榕烨, 谷麟, 闻海峰, 等. 破络-Fenton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水并回收水中的磷酸盐[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 11(4): 2097-2102. doi: 10.12030/j.cjee.201510200
    [8] TANAKA M, HUANG Y, YAHAGI T, et al. Solvent extraction recovery of nickel from spent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baths by a mixer-settler extractor[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8, 62(1): 97-102. doi: 10.1016/j.seppur.2007.12.022
    [9] 王韬, 李鑫钢, 杜启云. 含重金属离子废水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化工环保, 2008, 28(4): 323-326. doi: 10.3969/j.issn.1006-1878.2008.04.010
    [10] 靳俊玲, 戴玲, 丁祥. 分步电解法回收化学镀镍废液的研究[J]. 电镀与环保, 2017, 37(6): 70-73. doi: 10.3969/j.issn.1000-4742.2017.06.021
    [11] 齐延山, 陈晶晶, 高灿柱. 活性炭吸附处理化学镀镍废液的研究[J]. 电镀与精饰, 2011, 33(6): 39-43.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11.06.012
    [12] 施银燕, 徐玉福, 胡献国. 化学沉淀法回收化学镀镍废水中镍的研究[J]. 电镀与环保, 2011, 31(5): 44-46. doi: 10.3969/j.issn.1000-4742.2011.05.015
    [13] 刘玉兵, 蒋小友. 从电镀含镍污泥中回收硫酸镍的工艺[J]. 电镀与涂饰, 2017, 36(13): 720-723.
    [14] ASHTIANI A A, FARAJI S, IRANAGH S A, et al. The study of electroless Ni-P alloys with different complexing agents on Ck45 steel substrate[J]. 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3, 10(S2): 1541-1545.
    [15] LI C L, ZHAO H X, TSURU T, et al. Recovery of spent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bath by electrodialysis[J]. Electroplating & Finishing, 2007, 157(2): 241-249.
    [16] 何明, 梁振驹, 李红进. 铁屑内电解法处理PCB络合废水[J]. 水处理技术, 2008, 34(6): 84-86.
  • 加载中
图( 9)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598
  • HTML全文浏览数:  7598
  • PDF下载数:  12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3-29
  • 录用日期:  2019-06-14
  • 刊出日期:  2020-01-01
李洋, 陈忠平, 孙萌萌, 孟祥龙, 孙同华. 化学镀镍废水中磷和镍的同步去除[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96-102. doi: 10.12030/j.cjee.201903196
引用本文: 李洋, 陈忠平, 孙萌萌, 孟祥龙, 孙同华. 化学镀镍废水中磷和镍的同步去除[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96-102. doi: 10.12030/j.cjee.201903196
LI Yang, CHEN Zhongping, SUN Mengmeng, MENG Xianglong, SUN Tonghua.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phosphorus and nickel from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wastewater[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96-102. doi: 10.12030/j.cjee.201903196
Citation: LI Yang, CHEN Zhongping, SUN Mengmeng, MENG Xianglong, SUN Tonghua.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phosphorus and nickel from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wastewater[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96-102. doi: 10.12030/j.cjee.201903196

化学镀镍废水中磷和镍的同步去除

    通讯作者: 孙同华(1963—),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工业废水及废气治理技术。E-mail:sunth@sjtu.edu.cn
    作者简介: 李洋(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属表面处理废水净化。E-mail:sjtu_liyang@sjtu.edu.cn
  • 1.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 2. 江苏华伦化工有限公司,扬州 22526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876107)

摘要: 为有效去除化学镀镍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质磷与镍,采用H2O2氧化、芬顿氧化、铁碳处理、次氯酸钙氧化4种方法进行同步除磷去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H2O2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镍,但单独氧化除磷效果不佳,芬顿氧化可增强其对磷的去除率,在一定的反应时间下达到良好的同步除磷去镍的效果;铁碳处理可基本达到同步除磷去镍的效果,但反应时间长;次氯酸钙可快速去除水中的磷与镍,是一种理想的同步除磷去镍试剂。通过分析可知,4种方法对化学镀镍废水中的磷与镍的去除均具有一定效果,且各具优势。研究为实现化学镀镍废水中同步除磷去镍的目标提供参考。

English Abstract

  • 化学镀是一种新型的金属表面处理工艺,同电镀工艺相比,反应过程不需外部电源,具有镀层均匀、孔隙率低、耐腐蚀和耐磨性良好、节能等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航天等许多领域[1-2]。然而,化学镀废液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以及处理难度大等特点[3-4],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所以它的无害化处理已成为近年来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

    化学镀镍是化学镀领域应用最广的工艺,其化学原理为利用还原剂将离子形态的镍还原为单质镍并沉淀到基体表面。目前,常用次磷酸钠作为还原剂[5],因此,化学镀镍废液中主要的污染物质是磷和重金属镍。化学镀镍废液中的磷主要为残留的次磷酸根和反应产生的亚磷酸根,部分磷会以磷酸根的形式存在。溶液中的磷酸根通常可用氢氧化钙沉淀的方式去除[6],但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却不易被去除。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沉淀、电解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吸附法等[7-12],根据重金属离子存在状态与浓度的差异,可选择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游离态重金属一般可通过加入氢氧化钠、碳酸钠等药剂,通过沉淀的方法直接去除,处理难度较低[13]。然而,由于化学镀镍过程中通常须添加柠檬酸钠等络合剂,使得化学镀镍废液中的镍离子通常以稳定的络合态存在[14],因此,一般的加碱沉淀法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去除[15]

    针对化学镀镍废水中2类主要污染物处理难度高且达标困难的问题,本研究采用H2O2氧化、芬顿氧化、铁碳处理、次氯酸钙氧化4种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各类方法对化学镀废水中磷、镍的同步去除效果,以寻找高效的去除路径,为实现化学镀镍废水中同步除磷去镍的目标提供参考。

  • 研究中的化学镀镍废水为取自某电镀园区化学镀镍车间的生产废水,废水水质如下:COD 172 mg·L−1、TP 138.5 mg·L−1、Ni 81.4mg·L−1、NH3-N 242 mg·L−1、pH=8。

  • 总磷的测定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 11893-1989);镍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11812-1989);pH采用玻璃电极法。

  • 利用强氧化剂将水中各种形态的含磷化合物转化为正磷酸根,再通过化学沉淀法形成难溶的Ca3(PO4)2(Ksp=2.0×10−29),将磷从水中去除。

    利用强氧化剂破除水中络合物,将络合态镍转变为离子态,再通过调节系统pH,形成难溶的Ni(OH)2(Ksp=5.48×10−16),将水中金属镍去除。

  • 用硫酸调节原水pH=3,投加一定量的H2O2(30%),在20 °C下搅拌反应1 h,Ca(OH)2调节pH>12,过滤。

    用硫酸调节原水pH=3,投加4.8 g·L−1的FeSO4·7H2O和一定量的H2O2(30%),在20 °C下搅拌反应1~2 h,Ca(OH)2调节pH>12,过滤。

    投加一定量的Ca(ClO)2,用硫酸调节反应初始pH,在一定温度下搅拌,反应一定时间,测定反应结束pH,使用Ca(OH)2,使体系pH>12,过滤。

    在上述各实验方法中,各试剂投加量均以初始化学镀镍废水量为基准。

    经实验测定,各方法均可有效去除废水中COD,使COD在50 mg·L−1以下,满足国家《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中的COD的要求限值。

    用硫酸调节原水pH=4,投加一定量的H2O2(30%)和铁碳烧结固体(铁精粉≥70%,精焦煤≥20%),铁碳与废水体积比为1∶4,在20 °C下浸泡一定时间,过滤。

  • 研究中采用的化学试剂主要包括30%过氧化氢(上海凌峰,分析纯)、七水合硫酸亚铁(国药沪试,分析纯)、次氯酸钙(麦克林,化学纯)、硫酸(国药沪试,分析纯)和氢氧化钙(上海凌峰,分析纯)。

  • 在酸性条件下(pH=3),选取反应温度为20 °C,当反应时间为1 h时,H2O2投加量对磷、镍处理效果的影响如图1图2所示。随着药剂投加量的增加,水中剩余的磷、镍含量均相应下降。可以看出,H2O2作为氧化剂,可破坏水中络合物的结构,将络合态镍转化为游离态镍离子,进而通过沉淀的方式去除,同时,可将部分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氧化为正磷酸盐。H2O2可实现镍的有效去除,当投加量为5 mL·L−1时,剩余镍含量低于0.1 mg·L−1,满足排放标准。H2O2投加量的增加可降低总磷含量,但下降速率逐步减缓,最终基本稳定在49 mg·L−1。对体系进行加热,去除效果也未有提升。可见,即使在酸性条件下,H2O2仍不能实现对总磷的有效去除。推测原因为,H2O2自身的氧化能力不能实现大量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的全部氧化过程,且未在过程中有效产生自由基,导致氧化过程不能顺利进行。

  • 图3图4分别为芬顿氧化对化学镀镍废液中总磷、镍的去除效果随H2O2投加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适宜条件下,芬顿氧化对总磷、镍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原理为芬顿反应中产生的·OH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可有效破坏水中的络合物,释放镍离子;同时可与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反应,将其氧化为正磷酸根。且去除效果与H2O2的投加量、反应时间成正比。当H2O2投加量大于3 mL·L−1时,增加投加量或增加反应时间均可促进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使废水中磷含量低于0.5 mg·L−1,镍含量低于0.1 mg·L−1,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投加量不少于10 mL·L−1,反应时间不少于2 h时,可将废水中的总磷含量降低至0.5 mg·L−1以下;投加量不少于5 mL·L−1,反应时间不少于1 h时,可将废水中的镍含量降低至0.1 mg·L−1以下。在芬顿体系中,相较金属镍,总磷的去除需要更多的投药量或反应时间,因此,总磷的去除是同步除磷去镍的关键步骤。与H2O2氧化方法相比,芬顿工艺可达到同步除磷去镍的目的,并在去除速率、去除效果方面存在显著优势,特别是在总磷的去除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 图5反映了总磷含量变化与铁碳处理中H2O2投加量和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水中总磷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再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在浸泡时间为3 h时,H2O2的投加情况对总磷的去除效果并无显著影响,水中总磷含量均低于10 mg·L−1。但当时间为12 h时,总磷含量均增加,其中,未投加H2O2的增加程度更为显著。之后,总磷浓度降低,并趋于稳定,投加H2O2实验的48 h浸泡处理效果为0.64 mg·L−1,而未投加的为26.84 mg·L−1,此值较3 h处理效果更差。

    分析认为,铁碳处理分为快速吸附和氧化反应2个阶段,初始的总磷含量下降主要是由于铁碳固体快速吸附造成的,故而是否投加H2O2对去除效果未表现出显著影响。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铁碳表面发生微电解反应,产生氢气(或原子态氢[H])和亚铁离子,气体作用导致部分被吸附的磷脱附进入水中,这是导致水中总磷含量提升的原因。铁碳形成的电位差使得一部分次磷酸根、亚磷酸根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为正磷酸根从水中去除,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中H+逐步被消耗,使得微电解反应逐渐被抑制,故未添加H2O2的体系中总磷含量稳定在较高浓度。体系中产生的亚铁离子可与H2O2共同作用,氧化水中的次磷酸根等物质为正磷酸盐。芬顿反应仅在投加H2O2的体系中存在,故导致了3 h之后2个体系的去除差异。

    图6反映了废水中镍含量的变化情况与H2O2投加量和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由图6可以看出,水中的镍被有效去除,故铁碳体系可有效实现破络过程。推测体系产生的新生态的氢和亚铁离子是破络过程的活性成分[16]。同时发现,去除率与时间成正比,投加H2O2对镍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二者均在36 h时将水中镍含量降低至0.1 mg·L−1以下。3 h时,体系中pH较低且氧化还原反应(破络)尚未进行完全,这是导致Ni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随着微电解反应的进行,破络过程逐渐完成,镍离子被释放,体系pH逐步提高,在沉淀和吸附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废水中的镍得到去除。

    在投加H2O2的条件下,铁碳处理工艺可基本实现化学镀废水同步除磷去镍的过程,但去除时间过长,且期间会产生大量铁泥和固体废物,造成二次污染。

  • 次氯酸根具有强氧化性,可破坏水中络合物的结构,从而释放络合态镍离子,使镍可进一步通过化学沉淀的方式去除。图7为反应温度为20 °C时,30 min次氯酸钙除镍效果同投加量的关系。可以看出,次氯酸钙除镍效果理想,可在常温(20 °C)条件下快速进行,提高Ca(ClO)2投加量对破络反应的发生以及沉淀反应的正向进行具有同步促进作用。当投加量为2 g·L−1时,对镍的去除率可达到95.97%。在投加量不少于8 g·L−1时,30 min即可使水中镍含量降低至0.1 mg·L−1以下。并且,当投加量不少于4 g·L−1时,反应过程中体系pH始终呈强碱性,反应结束无须调节体系pH,操作简单。但其对磷的去除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图8为次氯酸钙投加量为8 g·L−1时,温度与时间对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可以看出,磷的去除效果与时间呈正相关。在常温(20 °C)和加热的条件下,次氯酸钙对总磷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去除速率相应提升,20 °C和80 °C的最高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4.23%和99.97%,故加热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可以看出,80 °C较60 °C的反应温度除磷效果更佳,但相差不大,且1 h时均可使水中磷含量低于0.5 mg·L−1。综合考虑经济因素与处理效果,认为次氯酸钙除磷的最佳加热温度为60 °C,最佳反应时间为1 h。

    图9为反应温度为60 °C,反应时间为1 h时,次氯酸钙添加量与总磷去除效果的关系。在加热条件下,次氯酸钙的投加量与1 h总磷去除效果呈正相关,且除磷效果比较理想。增加Ca(ClO)2,可对反应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废水中磷的完全去除。当投加量仅为2 mg·L−1时,即可去除水中62.39%的总磷;当投加量为8 g·L−1时,水中磷含量为0.49 mg·L−1,再次增加投药量,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磷,但从经济性考虑,可行性不高。因此,Ca(ClO)2的投加量为8 g·L−1时,可以实现对废液中磷和镍同步去除的效果。

  • 表1为4种处理方法的去除效果的对比结果。

  • 1) 在酸性条件下,H2O2可有效去除化学镀废水中的镍,但除磷效果不佳。添加铁盐的芬顿氧化过程可增强磷的去除效果,实现化学镀废水的同步除磷去镍过程,且总磷的去除为关键步骤。

    2) 添加H2O2的铁碳处理过程可基本去除化学镀废水中的磷与镍,但反应时间过长,且易产生二次污染。

    3) 次氯酸钙是一种理想的同步除磷去镍试剂,在投加量为8 g·L−1、反应温度为60 °C、反应时间为1 h的条件下,可达到同步除磷去镍的效果,且操作简单。

参考文献 (16)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