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厂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下的尘排放特性

高星, 刘潇, 武新斌, 常彬杰, 刘之琳, KUAnthony, 矫卫东, 陈立林, 赵福明, 高圣铭. 燃煤电厂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下的尘排放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181-188. doi: 10.12030/j.cjee.201903055
引用本文: 高星, 刘潇, 武新斌, 常彬杰, 刘之琳, KUAnthony, 矫卫东, 陈立林, 赵福明, 高圣铭. 燃煤电厂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下的尘排放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181-188. doi: 10.12030/j.cjee.201903055
GAO Xing, LIU Xiao, WU Xinbin, CHANG Binjie, LIU Zhilin, KU Anthony, JIAO Weidong, CHEN Lilin, ZHAO Fuming, GAO Shengming. Dust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dust ultra-low emission technology configurations in coal-fired plant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181-188. doi: 10.12030/j.cjee.201903055
Citation: GAO Xing, LIU Xiao, WU Xinbin, CHANG Binjie, LIU Zhilin, KU Anthony, JIAO Weidong, CHEN Lilin, ZHAO Fuming, GAO Shengming. Dust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dust ultra-low emission technology configurations in coal-fired plant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181-188. doi: 10.12030/j.cjee.201903055

燃煤电厂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下的尘排放特性

    作者简介: 高星(1989—),女,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燃煤电厂大气污染防治。E-mail:gaoxing@nicenergy.com
    通讯作者: 刘潇(1982—),男,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煤基大气污染物防治。E-mail:liuxiao@nicenergy.com
  • 中图分类号: X513

Dust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dust ultra-low emission technology configurations in coal-fired plants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Xiao, liuxiao@nicenergy.com
  • 摘要: 为研究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下的尘排放特性,梳理了目前超低排放除尘技术改造的主流技术路线,归纳出典型的7种改造技术路线。依据典型的改造技术路线,选择了27台在2015—2017年完成改造的燃煤发电机组,并对其烟尘排放进行长期的连续监测,根据机组长期运行的排放表现对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路线的实际减排效果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种除尘改造技术路线均可达到控制烟尘排放浓度在10 mg·m−3以下的超低排放标准,其中路线6改造后尘浓度控制在2 mg·m−3以下。对减排效率的研究表明,各技术路线改造后的减排效率均可达到99.97%以上,计算得到机组的平均排放因子为0.025 7 kg·t−1(95%置信区间0.025 4~0.026 1 kg·t−1),其中路线6的排放因子最低,为0.008 6 kg·t−1(95%置信区间0.008 4~0.008 8 kg·t−1)。
  • 加载中
  • 图 1  各除尘技术路线改造前后烟尘排放浓度分布

    Figure 1.  Dust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ULE configurations

    图 2  各除尘技术路线改造后除尘效率

    Figure 2.  Dust-exhaust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ULE configurations

    图 3  各除尘技术路线改造后烟尘排放因子

    Figure 3.  Dust emission factors of different ULE configurations

    表 1  除尘技术及协同除尘技术

    Table 1.  Dust controlling technologies and cooperative dust controlling technologies

    除尘技术改造内容 除尘效率技术特点
    干式静电除尘技术(ESP)升级增效工频电源改造为高频电源[18]较改造前提高30%~70%[19]同时具有节约电耗的效果[20-21]
    干式静电除尘技术(ESP)升级增效电极改造为旋转电极[22]除尘效率99.85%以上[23]避免反电晕、二次扬尘;可脱除黏性大、高比阻尘[24]烟尘
    低低温静电除尘技术(LLTESP)在ESP前增加低温省煤器或烟气换热装置[21]对0.1~1 μm细颗粒物,除尘
    效率可达90%[25]
    提高对SO3的脱除率[26];同时具有节能效果[27]
    湿式静电除尘技术(WESP)加装湿式电除尘器除尘效率99.9%以上[28-29]可脱除黏性大、比电阻高的粉尘,对SO3和烟气中的气溶胶协同脱除[30],可以避免管道和烟囱被腐蚀[31]
    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SPC)原有脱硫塔加装离心式管束除尘除雾装置、高效节能喷淋装置及高效旋汇耦合脱硫除尘装置除尘效率约85.5%[32]改造周期短、投资低、能耗低
    石灰石-石膏法湿式脱硫(WFGD)协同除尘技术入口烟道改造、增设湍流层及增效环、除雾器改造等PM10脱除效率约51.39%PM2.5
    约为16.88%[33]
    缺点:出口烟气中含有石膏颗粒[16, 34]
    海水脱硫(SFGD)协同除尘技术3层除雾器、海水分配器、烟气换热器改造等协同除尘效率50%以上[35]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对附近海域并无明显影响[36-37](局限:需要在海洋扩散条件较好的区域才适用)
    除尘技术改造内容 除尘效率技术特点
    干式静电除尘技术(ESP)升级增效工频电源改造为高频电源[18]较改造前提高30%~70%[19]同时具有节约电耗的效果[20-21]
    干式静电除尘技术(ESP)升级增效电极改造为旋转电极[22]除尘效率99.85%以上[23]避免反电晕、二次扬尘;可脱除黏性大、高比阻尘[24]烟尘
    低低温静电除尘技术(LLTESP)在ESP前增加低温省煤器或烟气换热装置[21]对0.1~1 μm细颗粒物,除尘
    效率可达90%[25]
    提高对SO3的脱除率[26];同时具有节能效果[27]
    湿式静电除尘技术(WESP)加装湿式电除尘器除尘效率99.9%以上[28-29]可脱除黏性大、比电阻高的粉尘,对SO3和烟气中的气溶胶协同脱除[30],可以避免管道和烟囱被腐蚀[31]
    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SPC)原有脱硫塔加装离心式管束除尘除雾装置、高效节能喷淋装置及高效旋汇耦合脱硫除尘装置除尘效率约85.5%[32]改造周期短、投资低、能耗低
    石灰石-石膏法湿式脱硫(WFGD)协同除尘技术入口烟道改造、增设湍流层及增效环、除雾器改造等PM10脱除效率约51.39%PM2.5
    约为16.88%[33]
    缺点:出口烟气中含有石膏颗粒[16, 34]
    海水脱硫(SFGD)协同除尘技术3层除雾器、海水分配器、烟气换热器改造等协同除尘效率50%以上[35]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对附近海域并无明显影响[36-37](局限:需要在海洋扩散条件较好的区域才适用)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燃煤机组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路线

    Table 2.  Dust ultra-low emission technology configurations of the coal-fired power units

    除尘技术路线分类机组机组负荷/MW除尘技术组合路线
    路线1机组1215ESP+SFGD
    路线1机组2215ESP+SFGD
    路线1机组3320ESP+SFGD
    路线1机组4320ESP+SFGD
    路线2机组5330ESP+WFGD
    路线2机组6330ESP+WFGD
    路线2机组7330ESP+WFGD
    路线2机组8330ESP+WFGD
    路线2机组9530ESP+WFGD
    路线2机组10530ESP+WFGD
    路线2机组111 000ESP+WFGD
    路线2机组121 000ESP+WFGD
    路线2机组131 000ESP+WFGD
    路线3机组14600ESP+WFGD+WESP
    路线3机组15600ESP+WFGD+WESP
    路线3机组16600ESP+WFGD+WESP
    路线3机组17600ESP+WFGD+WESP
    路线3机组18660ESP+WFGD+WESP
    路线3机组19660ESP+WFGD+WESP
    路线4机组20300LLTESP+WFGD
    路线5机组21300LLTESP+WFGD+WESP
    路线5机组22320LLTESP+WFGD+WESP
    路线5机组23320LLTESP+WFGD+WESP
    路线6机组24630LLTESP+SPC+WESP
    路线6机组25630LLTESP+SPC+WESP
    路线7机组261 000ESP+SPC
    路线7机组271 000ESP+SPC
    除尘技术路线分类机组机组负荷/MW除尘技术组合路线
    路线1机组1215ESP+SFGD
    路线1机组2215ESP+SFGD
    路线1机组3320ESP+SFGD
    路线1机组4320ESP+SFGD
    路线2机组5330ESP+WFGD
    路线2机组6330ESP+WFGD
    路线2机组7330ESP+WFGD
    路线2机组8330ESP+WFGD
    路线2机组9530ESP+WFGD
    路线2机组10530ESP+WFGD
    路线2机组111 000ESP+WFGD
    路线2机组121 000ESP+WFGD
    路线2机组131 000ESP+WFGD
    路线3机组14600ESP+WFGD+WESP
    路线3机组15600ESP+WFGD+WESP
    路线3机组16600ESP+WFGD+WESP
    路线3机组17600ESP+WFGD+WESP
    路线3机组18660ESP+WFGD+WESP
    路线3机组19660ESP+WFGD+WESP
    路线4机组20300LLTESP+WFGD
    路线5机组21300LLTESP+WFGD+WESP
    路线5机组22320LLTESP+WFGD+WESP
    路线5机组23320LLTESP+WFGD+WESP
    路线6机组24630LLTESP+SPC+WESP
    路线6机组25630LLTESP+SPC+WESP
    路线7机组261 000ESP+SPC
    路线7机组271 000ESP+SPC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连续排放数据内容

    Table 3.  Content of continuous emission data

    数据内容数据质量
    机组运行工况记录机组非正常运行时间段
    尘排放浓度实时监测数据(数据的时间间隔2~20 s)
    烟气流量实时监测数据(数据的时间间隔2~20 s)
    机组入炉煤量日均数据
    煤质数据年均数据
    数据内容数据质量
    机组运行工况记录机组非正常运行时间段
    尘排放浓度实时监测数据(数据的时间间隔2~20 s)
    烟气流量实时监测数据(数据的时间间隔2~20 s)
    机组入炉煤量日均数据
    煤质数据年均数据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机组燃用煤质信息

    Table 4.  Coal quality parameter of the coal-fired power units

    机组年入炉煤量/t入炉煤灰分/%入炉煤低位
    发热量/(kJ·kg-1)
    机组1590 90026.8920 559
    机组2606 20026.8920 559
    机组3745 10026.8920 559
    机组4861 10026.8920 559
    机组51 590 00031.716 294
    机组61 590 00031.716 294
    机组71 590 00031.716 294
    机组81 590 00031.716 294
    机组91 866 00013.5322 190
    机组101 540 20013.5322 190
    机组111 349 70013.2721 552
    机组121 890 60013.2721 552
    机组132 381 90019.120 980
    机组14562 9009.1815 110
    机组15812 2009.1815 110
    机组16689 00019.222 052
    机组17728 00019.222 052
    机组18547 10011.6523 790
    机组19484 10011.6523 790
    机组20670 40012.2421 979
    机组21644 00012.2421 979
    机组22827 20015.1921 510
    机组23665 00015.1921 510
    机组241 577 90010.724 136
    机组251 577 90010.724 136
    机组26968 10013.721 334
    机组27780 60013.721 334
    机组年入炉煤量/t入炉煤灰分/%入炉煤低位
    发热量/(kJ·kg-1)
    机组1590 90026.8920 559
    机组2606 20026.8920 559
    机组3745 10026.8920 559
    机组4861 10026.8920 559
    机组51 590 00031.716 294
    机组61 590 00031.716 294
    机组71 590 00031.716 294
    机组81 590 00031.716 294
    机组91 866 00013.5322 190
    机组101 540 20013.5322 190
    机组111 349 70013.2721 552
    机组121 890 60013.2721 552
    机组132 381 90019.120 980
    机组14562 9009.1815 110
    机组15812 2009.1815 110
    机组16689 00019.222 052
    机组17728 00019.222 052
    机组18547 10011.6523 790
    机组19484 10011.6523 790
    机组20670 40012.2421 979
    机组21644 00012.2421 979
    机组22827 20015.1921 510
    机组23665 00015.1921 510
    机组241 577 90010.724 136
    机组251 577 90010.724 136
    机组26968 10013.721 334
    机组27780 60013.721 334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各除尘技术组合路线的尘排放因子

    Table 5.  Dust emission factors after ULE configurations

    技术种类平均排放因子
    改造后/(kg·t−1)
    排放因子95%
    置信区间/(kg·t−1)
    ESP+SFGD0.023 40.022 9~0.024 0
    ESP+WFGD0.029 00.028 0~0.029 9
    ESP+WFGD+WESP0.026 70.026 2~0.027 3
    LLTESP+WFGD0.030 40.028 7~0.032 2
    LLTESP+WFGD+WESP0.031 40.030 0~0.032 8
    LLTESP+SPC+WESP0.008 60.008 4~0.008 8
    SPC0.027 40.026 8~0.028 0
    平均0.025 70.025 4~0.026 1
    技术种类平均排放因子
    改造后/(kg·t−1)
    排放因子95%
    置信区间/(kg·t−1)
    ESP+SFGD0.023 40.022 9~0.024 0
    ESP+WFGD0.029 00.028 0~0.029 9
    ESP+WFGD+WESP0.026 70.026 2~0.027 3
    LLTESP+WFGD0.030 40.028 7~0.032 2
    LLTESP+WFGD+WESP0.031 40.030 0~0.032 8
    LLTESP+SPC+WESP0.008 60.008 4~0.008 8
    SPC0.027 40.026 8~0.028 0
    平均0.025 70.025 4~0.026 1
    下载: 导出CSV
  • [1] LAI H K, TSANG H, THACH T Q, et al.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of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based on satellite and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cesses & Impacts, 2014, 16(2): 239-246.
    [2] MADANIYAZI L, NAGASHIMA T, GUO Y M, et al. Projecting fine particulate matter-related mortality in east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49(18): 11141-11150.
    [3] 谢元博, 陈娟, 李巍. 雾霾重污染期间北京居民对高浓度PM2.5持续暴露的健康风险及其损害价值评估[J]. 环境科学, 2014, 35(1): 1-8. doi: 10.3969/j.issn.1673-2049.2014.01.001
    [4] 杜鹏瑞, 杜睿, 任伟珊. 城市大气颗粒物毒性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9): 2815-2827. doi: 10.3969/j.issn.1000-6923.2016.09.041
    [5] LEE S W, HERAGE T, DUREAU R, et al. Measurement of PM2.5 and ultra-fine particulate emissions from coal-fired utility boilers[J]. Fuel, 2013, 108: 60-66. doi: 10.1016/j.fuel.2011.11.059
    [6] NIU Y Q, YAN B K, LIU S Q, et al. Ultra-fine particulate matters(PMs) formation during air and oxy-coal combustion: Kinetics study[J]. Applied Energy, 2018, 218: 46-53. doi: 10.1016/j.apenergy.2018.02.164
    [7]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223-2011[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9] 环境保护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10] 国家发展改革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EB/OL]. [2019-03-01]. 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4/09/19/174447vfq1.shtml.
    [11] 朱法华, 王临清. 煤电超低排放的技术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J]. 环境保护, 2014, 42(21): 28-33.
    [12] 史文峥, 杨萌萌, 张绪辉, 等.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与协同脱除[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6, 36(16): 4308-4318.
    [13] 赵永椿, 马斯鸣, 杨建平, 等. 燃煤电厂污染物超净排放的发展及现状[J]. 煤炭学报, 2015, 40(11): 2629-2640.
    [14] 赵磊, 周洪光. 超低排放燃煤火电机组湿式电除尘器细颗粒物脱除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6, 36(2): 468-473.
    [15] 王树民, 张翼, 刘吉臻. 燃煤电厂细颗粒物控制技术集成应用及“近零排放”特性[J]. 环境科学研究, 2016, 29(9): 1256-1263.
    [16] SUI Z F, ZHANG Y S, PENG Y, et al.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n ultra-low emission power plant[J]. Fuel, 2016, 185: 863-871. doi: 10.1016/j.fuel.2016.08.051
    [17] 舒英钢, 刘卫平, 郦建国. 燃煤电厂烟气超低排放技术路线研究[C]//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力行业委员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节能环保分会. 2015年电力行业节能环保论坛暨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集, 2015: 423-429.
    [18] 乔加飞, 周洪光. “近零排放”技术路线探索[J]. 环境影响评价, 2015, 37(4): 1-4.
    [19] 姜雨泽, 韩乃民, 王新美. 燃煤电厂电除尘采用高频电源供电的实验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0, 4(9): 2069-2072.
    [20] 王临清, 朱法华, 赵秀勇.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的减排潜力及其PM2.5环境效益[J]. 中国电力, 2014, 47(11): 150-154.
    [21] 王树民, 宋畅, 陈寅彪, 等.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28(4): 487-494.
    [22] 姚淑勇, 郭峰, 徐小峰, 等. 旋转电极式电除尘器性能及可靠性研究[J]. 电站系统工程, 2012, 28(2): 73-74. doi: 10.3969/j.issn.1005-006X.2012.02.032
    [23] 栾立海, 李颖, 洪刚. 旋转电极电除尘技术在660 MW火电机组的应用[J]. 锅炉技术, 2015, 46(增刊1): 59-61.
    [24] 朱法华, 王圣. 煤电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集成与建议[J]. 环境影响评价, 2014, 36(5): 25-29. doi: 10.3969/j.issn.1674-2842.2014.05.009
    [25] 龙辉, 王盾, 钱秋裕. 低低温烟气处理系统在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中的应用探讨[J]. 电力建设, 2010, 31(2): 70-73. doi: 10.3969/j.issn.1000-7229.2010.02.017
    [26] 胡斌, 刘勇, 任飞, 等. 低低温电除尘协同脱除细颗粒与SO3实验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6, 36(16): 4319-4325.
    [27] 郦建国, 郦祝海, 何毓忠, 等. 低低温电除尘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 中国环保产业, 2014(3): 28-34. doi: 10.3969/j.issn.1006-5377.2014.03.011
    [28] 刘媛, 闫骏, 井鹏, 等. 湿式静电除尘技术研究及应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 37(6): 83-88.
    [29] 赵琴霞, 陈招妹, 周超炯, 等. 湿式电除尘技术及其在电厂的应用前景探讨[J].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2, 28(4): 24-26. doi: 10.3969/j.issn.1674-8069.2012.04.008
    [30] 雒飞, 胡斌, 吴昊, 等. 湿式电除尘对PM2.5/SO3酸雾脱除特性的试验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7(1): 91-97. doi: 10.3969/j.issn.1001-0505.2017.01.017
    [31] 金定强, 舒喜, 申智勇, 等. 湿式静电除尘器在火电厂大型机组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 2015, 33(3): 65-72.
    [32] 孟令媛, 朱法华, 张文杰, 等. 基于SPC-3D技术的烟气超低排放工程性能评估[J].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6, 32(1): 13-16. doi: 10.3969/j.issn.1674-8069.2016.01.004
    [33] 郑钦臻. 燃煤锅炉电除尘器及湿法脱硫对微细颗粒物控制与排放特征的应用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7.
    [34] 武春锦, 吕武华, 梅毅, 等.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及运行经济性分析[J]. 化工进展, 2015, 34(12): 4368-4374.
    [35] 郑晓盼, 高翔, 郑成航, 等. 基于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的海水脱硫系统性能评估与建议[J]. 环境影响评价, 2015, 37(4): 9-13.
    [36] 孙双双, 张少峰, 唐猛, 等. 海水脱硫工艺的研究[J]. 现代化工, 2015, 35(9): 131-134.
    [37] 郭娟, 袁东星, 陈进生, 等. 燃煤电厂海水脱硫工艺的排水对海域环境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08, 2(5): 707-711.
    [38] ZHAO Y, WANG S X, CHRIS P N,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 database of emission factors for atmospheric pollutants from Chinese coal-fired power plant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0, 44: 1515-1523. doi: 10.1016/j.atmosenv.2010.01.017
  • 加载中
图( 3) 表( 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812
  • HTML全文浏览数:  3812
  • PDF下载数:  7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3-07
  • 录用日期:  2019-05-06
  • 刊出日期:  2020-01-01
高星, 刘潇, 武新斌, 常彬杰, 刘之琳, KUAnthony, 矫卫东, 陈立林, 赵福明, 高圣铭. 燃煤电厂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下的尘排放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181-188. doi: 10.12030/j.cjee.201903055
引用本文: 高星, 刘潇, 武新斌, 常彬杰, 刘之琳, KUAnthony, 矫卫东, 陈立林, 赵福明, 高圣铭. 燃煤电厂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下的尘排放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 181-188. doi: 10.12030/j.cjee.201903055
GAO Xing, LIU Xiao, WU Xinbin, CHANG Binjie, LIU Zhilin, KU Anthony, JIAO Weidong, CHEN Lilin, ZHAO Fuming, GAO Shengming. Dust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dust ultra-low emission technology configurations in coal-fired plant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181-188. doi: 10.12030/j.cjee.201903055
Citation: GAO Xing, LIU Xiao, WU Xinbin, CHANG Binjie, LIU Zhilin, KU Anthony, JIAO Weidong, CHEN Lilin, ZHAO Fuming, GAO Shengming. Dust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dust ultra-low emission technology configurations in coal-fired plants[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14(1): 181-188. doi: 10.12030/j.cjee.201903055

燃煤电厂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下的尘排放特性

    通讯作者: 刘潇(1982—),男,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煤基大气污染物防治。E-mail:liuxiao@nicenergy.com
    作者简介: 高星(1989—),女,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燃煤电厂大气污染防治。E-mail:gaoxing@nicenergy.com
  • 1.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北京 102211
  • 2. 神华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神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北京 102211
  • 3.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北京 100084

摘要: 为研究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下的尘排放特性,梳理了目前超低排放除尘技术改造的主流技术路线,归纳出典型的7种改造技术路线。依据典型的改造技术路线,选择了27台在2015—2017年完成改造的燃煤发电机组,并对其烟尘排放进行长期的连续监测,根据机组长期运行的排放表现对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路线的实际减排效果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种除尘改造技术路线均可达到控制烟尘排放浓度在10 mg·m−3以下的超低排放标准,其中路线6改造后尘浓度控制在2 mg·m−3以下。对减排效率的研究表明,各技术路线改造后的减排效率均可达到99.97%以上,计算得到机组的平均排放因子为0.025 7 kg·t−1(95%置信区间0.025 4~0.026 1 kg·t−1),其中路线6的排放因子最低,为0.008 6 kg·t−1(95%置信区间0.008 4~0.008 8 kg·t−1)。

English Abstract

  •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1-4],其中煤炭消费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大气污染物的最主要排放源之一[5-6]。由于我国煤炭约一半用于发电[7],因此,燃煤发电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重要的排放源,与大气污染治理密切相关。为减少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自2011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8-10]。2015年印发的《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10]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具备改造条件的燃煤电厂力争实现超低排放。随后,国内火电厂积极响应,推出了一系列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路线[11-13],取得了良好的减排效果。

    对尘排放的控制是超低排放改造中的难点,故尘排放特征的研究备受关注。赵磊等[14]对1台加装湿式电除尘器的机组尘排放进行了研究,发现加装湿式电除尘器后烟气中尘浓度降至1.8 mg·m−3,满足超低排放标准;王树民等[15]对三河电厂4台机组不同的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进行研究,发现低低温静电除尘、脱硫除尘一体化系统、湿式电除尘器安装后尘排放浓度均可达到超低排放要求;SUI等[16]对1台装有低温省煤器、高频电源和湿式电除尘器的煤电机组尘脱除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各减排设备对烟气中尘排放具有协同脱除效果。

    目前,尘排放特性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通常都针对特定机组进行研究,无法反映整体排放水平;2)数据基础时间跨度短、信息不全面,无法准确反映实际运行情况;3)缺乏对超低排放除尘技术中包含的多种设备及技术组合的综合效果比较,对后续机组改造而言,参考价值不高。本研究选取了不同规模的27台煤电机组,根据其详细技术改造信息归纳出7种除尘技术组合路线,并基于各机组2年内的连续排放数据及运行情况,对各种路线下的尘排放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得到各路线的尘排放特性,为后续燃煤机组改造提供参考;同时计算了运行条件下超低排放机组的尘排放因子,为提高环评、规划和模拟等工作效率建立基础。

  • 在超低排放提出之前,国内电厂几乎都配备了除尘设施。为实现超低排放,除尘改造既考虑了除尘技术,也考虑了脱硝、脱硫设备对除尘的协同作用[17]表1总结了主流的超低排放除尘技术及协同除尘技术。

  • 烟气最终除尘效果取决于减排系统的整体协同作用,因此,本研究的除尘方法是将除尘效果有关的各减排技术分类结合,形成7种除尘技术组合路线进行综合分析。

    本研究调研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7台现役燃煤发电机组的除尘技术组合路线信息,机组负荷为215~1 000 MW,基本涵盖了目前主流燃煤发电机组。机组信息及其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路线如表2所示。

    本研究将针对7种除尘技术组合路线展开研究,对各路线下改造前后尘排放浓度、减排效率、排放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改造前后的指标变化;通过对改造前后不同路线下机组长时间连续排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各除尘技术路线的工程实践效果。

  • 本研究采集的数据内容如表3所示,采集了27台机组从2015年初至2017年的连续尘排放数据、各机组的每日耗煤量数据及各机组燃用煤的煤质数据,通过各机组长期运行时的尘排放情况,分析各除尘技术组合路线的工程实际表现。

    在进行数据分析前,根据装置运行记录筛选数据,将非正常工况数据剔除。采集数据中尘排放数据包括尘排放浓度和烟气流量,均为实时监测数据。实时监测的原始数据间的时间间隔为2~20 s,在分析前,统一将1 h内的排放浓度进行均值计算;烟气流量数据需要将连续排放数据根据烟气含氧量和环境温度、压力折算成为标态下的烟气量数据。

    表4列出了27台超低排放机组的年均耗煤量以及主要煤质数据,单机组年入炉煤量逐日逐机组统计。本研究中的尘减排效率根据入炉煤量和入炉煤灰分计算得出,尘排放因子根据尘排放量和标准煤耗量计算得出,其中尘排放量根据尘排放浓度和烟气流量得出,标准煤耗量根据入炉煤低位发热量和标准煤的低位发热量计算得出。

  • 本研究中除尘效率根据式(1)~式(3)进行计算。

    式中:η为日均除尘效率;E为未经过减排措施控制前的尘排放量,kg·d−1E为减排后实际监测结果计算得到的尘排放量,kg·d−1M为机组入炉煤量,t·d−1A为机组燃用煤的入炉煤灰分;6.9A为煤粉炉在未经减排措施控制时的排放因子[38],kg·t−1C为机组的尘排放浓度,mg·(m3·d)−1Q为机组烟气流量,m3·d−1

    本研究中尘排放因子根据式(4)和式(5)进行计算。

    式中:FEF为机组日均尘排放因子,kg·t−1M标煤为机组消耗的标准煤的量,kg·d−1QL为机组入炉煤低位发热量,kJ·kg−1QL标煤为标煤低位发热量,取值29 307.6 kJ·kg−1

  • 将27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前后的实时尘排放浓度数据按照7种除尘技术组合路线分类进行数据分析。图1为7种路线改造前后的尘排放浓度数据分布箱线图,箱图框的下、上边界代表第1个四分位数(Q1)和第3个四分位数(Q3),框内的横线为中位数(Q2);四分位距为Q3Q1,记作r,箱图框上、下方的横线分别代表Q3+1.5r的最大值和Q1−1.5r的最小值;横线上、下方的小圆圈表示相较于其他值偏大或偏小的值,通常称为离群值;由图1可以得到数据的中心趋势及发散情况。由图1(a)可知,在改造前,尘排放浓度数据的r为5~20 mg·m−3,且仅存在少数超过30 mg·m−3的时间段。可见,本研究采集的机组在未进行改造前就依据2012年开始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要求,采取了一定减排措施,控制尘排放浓度在30 mg·m−3的限值以下(重点地区为20 mg·m−3)。由图1(b)可知,经过改造后,数据分布较改造前更加集中,7种技术组合路线均能使尘排放浓度稳定在10 mg·m−3以下,且排放浓度数据的r为1~4 mg·m−3,其中路线6改造后尘排放浓度分布范围最窄,尘排放浓度不超过2 mg·m−3

  • 图2是以日均排放数据为基础,结合煤质数据,根据2.3节中式(1)~式(3)计算所得的除尘效率。由图2可知,应用除尘技术组合路线改造前,平均除尘效率均已达到99.87%以上,效率可提高的空间很小,除尘技术改进难度较大;应用除尘技术组合路线改造后,平均除尘效率均达到99.97%以上,其中路线1和路线6的除尘效率最高,均值都达到99.99%以上。7种技术组合路线实施前后相比,除尘效率平均提高0.072%。

    图2可知,改造前除尘效率的大小可作为选择除尘技术路线的参考,对改造前除尘效率已经较高的机组(除尘效率大于99.90%)来说,只须对原有的减排设备进行改造,不新增除尘设备便可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图2中选择路线1、路线2、路线7的机组,在改造前,其减排效率均较高,分别为99.957%、99.937%、99.931%,故这3种路线的改造内容均较小。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可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并稳定运行,改造后除尘效率分别提高0.034%、0.048%、0.048%。

    对于改造前除尘效率较低的机组而言(除尘效率低于99.90%),要达到超低排放标准,仅对原有设备进行增效改造无法保证达到标准,增加新的高效除尘设备在所难免。选择路线3的机组在改造前除尘效率为99.884%,因此,增加WESP以增强除尘效果,改造后减排效率提高0.096%;对于选择路线4和路线5的机组,其改造前的除尘效率分别为99.900%、99.878%,为达到排放标准,2种路线都选择了增加低温省煤器,由于选择路线5的机组除尘效率更低,因此,多增加了WESP,改造后2种路线的减排效率分别提高0.071%、0.10%。对于路线6,改造前除尘效率为99.886%,此路线机组改造时,不但对原有减排设备进行了增效改造,同时使用了SPC系统,新增低温省煤器,新增WESP,较之其他路线,改造内容最多,增加新设备最多,改造后除尘效率提高0.11%,改造效果最显著。对比路线2和路线4、路线3和路线5,发现增加低温省煤器可有效提高除尘效率;对比路线2和路线3、路线4和路线5,发现增加WESP后,除尘效率提高显著。

    综上,除尘效率是多种技术减排技术的综合体现,包括除尘技术及脱硝、脱硫技术对除尘的协同作用,机组改造前的除尘效率对机组进行超低排放除尘技术路线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改造前除尘效率已较高(≥99.90%)的机组,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路线偏向升级原有设备;而对于改造前除尘效率较低(≤99.90%)的机组,电厂为保证满足超低排放标准,倾向于增加低低温静电除尘设备及湿式静电除尘器等新型高效除尘设备。机组超低排放技术路线选择时,可以根据上述分析,同时结合机组原有减排设备配置情况、改造空间及脱硝、脱硫效率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最终改造路线。

  • 图3是以日均排放数据为基础,结合入炉煤量及煤质数据,根据2.3节中式(4)和式(5)计算所得的不同技术组合路线下的日均尘排放因子数据分布情况。表5列出了计算所得的各路线的排放因子均值和置信区间数据。由图3可知,虽然各不同技术组合路线间计算所得的排放因子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排放因子整体分布在0.1 kg·t−1以下,除路线6的排放因子明显低于其他路线以外,各路线改造后的排放因子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其上四分位和下四分位分布在0.01~0.05 kg·t−1,分布范围较窄。这表明,超低排放改造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组对燃用煤质及运行工况的敏感度。

    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机组平均尘排放因子为0.025 7 kg·t−1(95%置信区间为0.025 4~0.026 1 kg·t−1)。由表5可知,由于路线6综合了多种不同的除尘技术,其排放因子最低,约为其他改造路线的1/3。

  • 1)采集了27台燃煤发电机组2015—2017年连续监测数据(尘排放浓度、烟气流量、机组入炉煤量等)及燃煤数据,采集的机组负荷包括215~1 000 MW,机组实现尘超低排放的技术路线涵盖了7种国内除尘主流技术组合。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目前我国超低排放机组的尘排放普遍水平。

    2)根据尘排放浓度数据分析可见,7种技术路线均可满足尘排放浓度小于10 mg·m−3的超低排放标准,其中路线6组合了所有高效除尘技术,排放浓度最低,因此,改造后平均排放浓度不超过2 mg·m−3

    3)从尘减排效率方面分析,改造后机组平均除尘效率均达到99.97%以上,其中路线1和路线6的除尘效率最高,均值都达到99.99%以上。机组改造前的除尘效率对机组进行超低排放除尘技术路线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改造前除尘效率为99.90%以上的电厂倾向在原有减排设备基础上进行提效;改造前除尘效率低于99.90%的电厂则倾向于新增LLTESP、WESP等高效除尘技术组合,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技术路线选择时,可结合原有减排设备配置情况、改造空间及脱硫、脱硝效率等综合分析。

    4)从尘排放因子方面分析,27台机组的平均尘排放因子为0.025 7 kg·t−1(95%置信区间0.025 4~0.026 1 kg·t−1),各路线的平均尘排放水平差别不大,其中路线6的尘排放因子最低,为0.008 6 kg·t−1(95%置信区间0.008 4~0.008 8 kg·t−1)。本研究从机组规模到除尘技术路线涵盖了目前国内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机组的普遍情况,故本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超低排放机组的尘排放整体特征。

参考文献 (38)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