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品, 于晓霏, 杨婧, 等. 工业废水综合毒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 2024, 44(4): 19-29.
|
[2] |
杨俊杰, 刘瑞浩, 杨子彦, 等. 工业废水水质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理化指标和生物毒性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3): 76-80.
|
[3] |
GRUIZ K, FEKETE K I, KUNGLNE N Z, et al. Direct toxicity assessment-Methods, evaluation, interpretation[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6, 563: 803-812.
|
[4] |
胡洪营, 吴乾元, 杨扬, 等. 面向毒性控制的工业废水水质安全评价与管理方法[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1, 1(1): 46-51.
|
[5] |
张瀛, 李爱民, 李秀文, 等. 化工废水毒性评价方法及毒性削减研究进展[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6): 16-23.
|
[6] |
李萍. 发光菌急性毒性测试方法的完善及其在工业废水水质监督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
[7] |
曹宇. 农药工业废水的生物毒性评价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
[8] |
向伦宏, 张天牧, 张乐柠, 等. 工业聚集型城镇排水系统监测和污水处理厂进水预警研究[J]. 给水排水, 2021, 57(3): 138-143.
|
[9] |
任春, 卢延娜, 张虞, 等. 综合毒性指标在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应用探讨[J]. 工业水处理, 2014, 34(12): 4-7.
|
[10] |
王宏洋, 赵鑫, 曲超, 等. 美国排水综合毒性在有毒污染物排放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与启示[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6, 6(6): 636-644.
|
[11] |
魏玉霞, 卢延娜, 王海燕, 等. 废水综合毒性指标在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应用研究[J]. 给水排水, 2022, 58(6): 62-66.
|
[12] |
翟丽华. 部分取代苯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03.
|
[13] |
曹宏斌, 李爱民, 赵赫, 等. 我国工业水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情况评估[J]. 中国工程科学, 2022, 24(5): 137-144.
|
[14] |
GRAU P, DARIN B P. Management of toxicity effects in a larg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 36(2-3): 1-8. doi: 10.2166/wst.1997.0469
|
[15] |
肖海文, 程宗旺, 翟俊, 等. 重庆城北污水厂抗工业废水冲击的联动调控效果[J]. 中国给水排水, 2013, 29(11): 22-25.
|
[16] |
程宗旺, 肖海文, 李玉胜. 碱性工业废水对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艺的影响分析[J]. 给水排水, 2014, 50(9): 140-144.
|
[17] |
李鑫, 孙志民, 赵铭珊, 等. CASS工艺微生物抵抗含Cu~(2+)、Ni~(2+)锻造添加剂废水毒性的效果[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6): 2098-2101.
|
[18] |
袁一鸣, 王腾, 何彦龙, 等. 大亚湾海域4种常见危化品对发光细菌的生物毒性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21, 40(2): 235-241.
|
[19] |
张乐柠. 基于发光细菌表征的工业型城镇污染源及污水系统毒性特征研究[D]. 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 2020.
|
[20] |
杨茜. 石化废水生物处理毒性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 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 2015.
|
[21] |
生态环境保护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31571-2015[S].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5.
|
[22] |
国家技术监督局.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S].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8.
|
[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 GB/T 19923-2005[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
[24] |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在线水质荧光指纹污染预警溯源仪技术要求: T/CAEPI 41-2022[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