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岩, 武春友. 环境行为理论研究评述[J]. 科研管理, 2007, 28(3): 108 − 113. doi: 10.3969/j.issn.1000-2995.2007.03.018
[2] 彭远春. 我国环境行为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研究, 2011(1): 104 − 109.
[3] 彭远春. 国外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8): 140 − 145.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3.08.020
[4] 李斌.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 建筑学报, 2008(2): 30 − 33.
[5] 邓雅丹, 郭蕾, 路红. 决策双系统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述评[J]. 心理研究, 2019, 12(2): 154 − 161.
[6] 曹海林, 赖慧苏. 公众环境参与: 类型、研究议题及展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7): 116 − 126.
[7] 胡奕欣, 李寿涛, 陈瑞蕊, 等. 近20年来亲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 心理研究, 2021, 14(5): 428 − 438.
[8] 陈晓红, 周宏浩.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图谱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171 − 1185.
[9] 王晓楠. 我国环境行为研究20年: 历程与展望——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2): 22 − 31.
[10] CHEN C M.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4, 101(S1): 5303-5310.
[11] 李秋成, 周玲强. 社会资本对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影响[J]. 旅游学刊, 2014, 29(9): 73 − 82.
[12] 彭远春. 城市居民环境认知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1(3): 168 − 174.
[13] 郭利京, 赵瑾. 非正式制度与农户亲环境行为——以农户秸秆处理行为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11): 69 − 75.
[14] 王玉君, 韩冬临. 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公众环保行为——基于中国CGSS2013数据的多层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6, 30(2): 79 − 92.
[15] 范叶超, 洪大用. 差别暴露、差别职业和差别体验: 中国城乡居民环境关心差异的实证分析[J]. 社会, 2015, 35(3): 141 − 167.
[16] 徐林, 凌卯亮, 卢昱杰.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 2017, 14(1): 142 − 153.
[17] 郑煜菡, 于术桐. 工商资本下乡背景下农村环境合作治理研究——基于D村的案例[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2): 8 − 11.
[18] 李文明, 殷程强, 唐文跃, 等. 观鸟旅游游客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以自然共情与环境教育感知为中介变量[J]. 经济地理, 2019, 39(1): 215 − 224.
[19] 宗阳, 王广新. 自然拟人化与大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关系: 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11): 654 − 664.
[20] 徐志刚, 张炯, 仇焕广. 声誉诉求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家禽养殖户污染物处理方式选择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10): 44 − 52.
[21] 祝薇, 向雪琴, 侯丽朋, 等.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生态风险知识图谱分析[J]. 生态学报, 2018, 38(12): 4504 − 4515.
[22]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 − 253. doi: 10.3969/j.issn.1003-2053.2015.02.009
[23]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6, 18(2): 1 − 8.
[24] STERN P C.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 56(3): 407 − 424. doi: 10.1111/0022-4537.00175
[25] 吴桂英. 国内环境行为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14): 7 − 9. doi: 10.3969/j.issn.1673-291X.2014.14.004
[26] 王芳. 理性的困境: 转型期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探析——环境行为的一种视角[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6 − 10.
[27] 芦慧, 刘鑫淼, 张炜博, 等. 风险感知视角下后疫情时期中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影响机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10): 139 − 148.
[28] 郭清卉, 李昊, 李世平. 农户亲环境行为心理驱动因素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 36(6): 56 − 64.
[29] 柳建坤, 张云亮. 互联网使用、环境知识与公众亲环境行为[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2): 73 − 81.
[30] 王睿雯, 梁建芳. 环境共治视角下中国城市居民服装可持续消费行为的驱动力机制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84):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