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俊杰, 李梦柔. 转型期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实证分析[J]. 生态经济, 2018, 34(9): 81 − 87.
[2] 王茂祯, 冯之浚.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4): 163 − 166.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27
[3] 曾丽君, 隋映辉. 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3): 143 − 149.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1.03.025
[4] 谢园园, 傅泽强, 邬娜, 等. 基于过程-效应原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及其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 2015, 31(2): 69 − 74. doi: 10.3969/j.issn.1671-4407.2015.02.015
[5] 万程成, 周葵. 基于AHP-TOPSIS分析法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估[J]. 统计与决策, 2018, 34(14): 124 − 128.
[6] 刘红兵, 李彩云. 中国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J]. 资源与产业, 2018, 20(6): 67 − 77.
[7] 刘新波, 刘轶芳, 刘倩.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评价研究[J]. 生态经济, 2019, 35(5): 47 − 53.
[8] 李云燕, 殷晨曦.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 环境保护, 2016, 44(17): 21 − 26.
[9] 王伟龙, 徐梦莹. 2008−2012年北京市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38(11): 258 −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