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骁, 许素, 陶文绮, 等. 再生水补水河道水质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及效能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18, 12(7): 2132-2140. doi: 10.12030/j.cjee.201803065
|
[2] |
范育鹏, 陈卫平. 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生态环境效益评估[J]. 环境科学, 2014, 35(10): 4003-4008.
|
[3] |
李健. 海河流域再生水利用现状及效益分析[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2, 36(2): 53-55. doi: 10.3969/j.issn.1672-9900.2012.02.023
|
[4] |
李燕群, 何通国, 刘刚, 等. 城市再生水回用现状及利用前景[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12): 1096-1100.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11.12.013
|
[5] |
管策, 郁达伟, 郑祥, 等. 我国人工湿地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脱氮除磷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农村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12): 2309-2320.
|
[6] |
王鹤立, 陈雷, 程丽, 等.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探讨[J]. 中国给水排水, 2001, 17(12): 31-35. doi: 10.3321/j.issn:1000-4602.2001.12.009
|
[7] |
周律, 邢丽贞, 段艳萍, 等.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要求探讨[J]. 给水排水, 2007, 33(4): 38-42. doi: 10.3969/j.issn.1002-8471.2007.04.009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1-200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
[9]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4版.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36-201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水质 磷酸盐和总磷的测定 连续流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 670-2013[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3.
|
[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水质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重铬酸钾法: GB 11914-1989[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 11901-1989[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
|
[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水质 叶绿素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SL 88-201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
[15] |
金相灿.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
|
[16] |
李祚泳, 张辉军. 我国若干湖泊水库的营养状态指数TSIc及其与各参数的关系[J]. 环境科学学报, 1993, 13(4): 391-397.
|
[17] |
祝声金, 邓君. 桂平市乡镇水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源营养化评价[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21): 1150.
|
[18] |
杨显祥, 魏文志. 旅游季节瘦西湖营养化程度评价与防治对策[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 36(6): 164-167. doi: 10.3969/j.issn.1673-1212.2011.06.043
|
[19] |
于凤存, 方国华, 徐佳, 等. 中小型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负荷总量控制探讨[J]. 水文, 2015(4): 42-46. doi: 10.3969/j.issn.1006-009X.2015.04.010
|
[20] |
李萍, 钟敏, 吴鹏举, 等. 东莞燕岭湿地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及机理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18, 34(5): 47-51.
|
[21] |
李锋民, 胡洪营. 植物化感作用控制天然水体中有害藻类的机理与应用[J]. 给水排水, 2004, 30(2): 1-4. doi: 10.3321/j.issn:1000-4602.2004.02.001
|
[22] |
崔丹红, 周明璟, 秦振平, 等. 膜法用于再生水景观补给水深度脱氮除磷的研究[C]//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浙江大学膜与水处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第七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 杭州, 2011: 375-375.
|
[23] |
钟丽燕, 郝瑞霞, 万京京, 等. 新型缓释碳源耦合海绵铁同步脱氮除磷的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7, 33(9): 69-72.
|
[24] |
荆王松, 王晓敏, 张敏东, 等. 高效沉淀/反硝化滤池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的深度提标工艺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 42(6): 167-169. doi: 10.3969/j.issn.1673-288X.2017.06.045
|
[25] |
王建超. 新型复合三维电极生物膜工艺强化脱氮除磷研究[D].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2015.
|
[26] |
王文明, 危建新, 刘耘东, 等. 日本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工艺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15, 9(3): 1194-1200. doi: 10.12030/j.cjee.20150334
|
[27] |
常会庆. 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效果及机理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6.
|
[28] |
韩华杨. 伊乐藻-固定化脱氮微生物联用技术对河道沉积物脱氮效果及机理研究[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6.
|
[29] |
章文贤, 韩永和, 卢文显, 等. 植物生态浮床的制备及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8): 3253-3258.
|
[30] |
胡绵好, 袁菊红, 常会庆, 等. 凤眼莲-固定化氮循环细菌联合作用对富营养化水体原位修复的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09, 3(12): 2163-2169.
|
[31] |
贾锐珂, 王晓昌, 宋佳. 多元组合系统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示范工程[J]. 环境工程学报, 2018, 12(3): 975-983. doi: 10.12030/j.cjee.201709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