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2020年9月提出“碳中和”“碳达峰”双碳目标。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1]《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两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共同构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3-4],为推进园区节能降碳增效提供政策指引。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5-6],对工业园区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7]。
中国工业园区建设始于改革开放[8-9],目前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分别为552和1991家[10],呈现出数量多、类型广、发展阶段差异大的特点[11]。然而,工业园区也成为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聚集区,仅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CO2排放量就已约占全国的31% [7],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牵住的牛鼻子[12-14]。
国内外针对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分析与技术要求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可为我国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对园区内的煤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材料等过程的废弃资源都进行了循环化利用[15],是循环经济体系的典范;作为欧洲首个零碳智慧工业园区,柏林欧瑞府零碳科技园建立了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形成了围绕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零碳产业生态圈[11];2019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布了《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指南提出一套工业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和提高工业园区绩效的实用工具;田金平等[16]指出应构建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路线图、从生命周期角度实施全流程污染预防和污染减排;索超[11]等从规划先行、源头减碳、过程控碳、末端降碳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工业园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郭扬等[12]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优化、碳捕集等低碳路径,提出了工业园区碳减排的目标、路径和潜力。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工业园区及相关企业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认识还不够,没能形成系统化的路径分析与技术要求。本文在详细剖析我国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分析了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产生现状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提出了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技术要求,以期为我国全面深化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提供参考。
“双碳”目标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分析与技术要求
Analysi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synergistic path of reduction of pollu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industrial parks under th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 target
-
摘要: 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在剖析我国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分析了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产生现状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提出了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技术要求,以期为我国全面深化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提供参考。Abstract: The reduction of pollu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industrial park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 target.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olicies and standards for the synergic effect between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China's industrial par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waste gas, wastewater, and solid waste and the synergic path of the reduction of pollu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ndustrial parks to reduce pollu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are put forwar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en reference in future management.
-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EB/OL]. [2023-02-25].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24/content_5644613.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EB/OL]. [2023-02-2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 [3] 冯焯, 赵国先, 卢金河. 蛋肉鸡养殖与"双碳"战略[J]. 北方牧业, 2022(14): 16 − 17. [4] 李硕, 张建国, 白泉, 等. AI赋能园区降碳潜力分析研究[J]. 中国能源, 2022, 44(6): 11 − 18. [5] 佚名. 再生金属产业加速推进有色金属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J]. 资源再生, 2022(6): 3 − 4. [6] 生态环境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3-02-25].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206/t20220617_985879.html. [7] 张玉军, 李永红, 唐艳冬. 六大举措推动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N]. 中国环境报, 2022-07-08(3). [8] 赵若楠, 马中, 乔琦, 等. 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政策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 33(2): 511 − 518. [9] 郝吉明, 田金平, 卢琬莹, 等. 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22, 24(1): 155 − 165. [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国土资源部等. 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 年版)[EB/OL] [2022 -04 -11]. https://www.ndrc.gov.cn/fggz/ly-wzjw/zcfg/201803/t20180302_1047056.html. [11] 索超, 华业英, 黄文渊, 等. 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分析[J]. 节能环保, 2022, 7: 30 − 32. [12] 郭扬, 吕一铮, 严坤, 等. 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1): 49 − 58. [13] 陈吕军.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工业园区必须做出贡献[N]. 中国环境报, 2018-03-10(8). [14] 周力. “双碳”目标下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6: 7 − 12. [15] 卢瑞轩. 新发展阶段工业园区“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分析[J]. 产业创新研究, 2021(20): 12 − 14. [16] 田金平, 刘巍, 陈吕军, 等.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展望[J]. 生态学报, 2016, 36(22): 7323 − 7334. [17] 费伟良, 李奕杰, 杨铭, 等.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路径探析[J]. 环境保护, 2021, 49(8): 61 − 63. [18] 环境保护部. 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环办函[2009]1359号)[EB/OL]. [2023-02-25]. http://www.gov.cn/gzdt/2009-12/30/content_1500005.htm. [19] 黄金凤.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广西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探究[J]. 市场论坛, 2022(3): 77 − 81. [2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发改环资〔2012〕765号)[EB/OL]. [2023-02-25]. http://www.gov.cn/zwgk/2012-04/24/content_2121090.htm. [21]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13〕408号)[EB/OL]. [2023-02-25]. http://gxt.jl.gov.cn/xxgk/jwwj/201311/P020131105526942951127.htm. [22] 李博.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8. [2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发改气候[2014]2347号)[EB/OL]. [2023-02-25]. https://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298. [24] 环境保护部, 商务部, 科学技术部.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环发〔2015〕167号)[EB/OL]. [2023-02-25].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61695.htm. [2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组织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0〕519号)[EB/OL]. [2023-02-25].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7/t20200714_1233738_ext.html. [26] 科学技术部. 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国科发火〔2021〕28号)[EB/OL]. [2023-02-25].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2/02/content_5584347.htm. [27] 生态环境部. 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环综合〔2021〕4号)[EB/OL]. [2023-02-25].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101/t20210113_817221.html. [28] 生态环境部. 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21〕346号)[EB/OL]. [2023-02-25]. https://wzq1.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107/t20210727_851553.html. [29] 生态环境部. 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科财函〔2021〕159号)[EB/OL]. [2023-02-25].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sthjbsh/202109/t20210901_884575.html. [30] 生态环境部. 关于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21〕471号)[EB/OL]. [2023-02-25].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110/t20211028_958149.html. [31] 生态环境部. “十四五”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实施方案(环环评〔2022〕26号)(征求意见稿)[EB/OL]. [2023-02-25].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19/content_5685975.htm. [32] 生态环境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产业园区[EB/OL]. [2023-02-25]. https://www.mee.gov.cn/ywgz/fgbz/bz/bzwb/other/pjjsdz/202109/t20210913_938044.shtml. [33] 吕一铮, 田金平, 陈吕军. 推进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实践与启示[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3): 85 − 89. [34] 彭聪. 提升工业园区VOCs综合治理水平的措施[J]. 清洗世界, 2021, 37(3): 72 − 73. [35] 徐欣腾. 工业园区恶臭污染及源解析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21. [36] 杨素娜. 上海某工业园区重点企业VOCs 排放特征研究[J]. 广州化工, 2022, 50(7): 133 − 135. [37] 李雷. 大气主要污染物工业源排放分析及管控建议[J]. 绿色科技, 2022, 24(6): 91 − 93. [38] SIMAYI M, SHI Y, XI Z, et al. Emission trends of industrial VOCs in China since the clean air action and future reduction perspective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26: 153 − 194. [39] MA Y, FU S, GAO S, et al. Update on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OC) source profiles and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in synthetic resins industry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1, 291: 118 − 253. [40] 曹进, 蔡邦成. 浅谈化工园区企业无组织排放有机废气的防治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6(1): 64 − 68. doi: 10.3969/j.issn.1673-1212.2016.01.019 [41] 王娜. 典型工业园区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措施[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2, 7: 89 − 92. doi: 10.3969/j.issn.1673-2251.2022.10.023 [42] 汪炎.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22, 5(2): 1 − 4. [43] 马晔, 田金平, 陈吕军. 工业园区水管理创新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9, 11(4): 59 − 66. [44] 张辉. 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技术需求与管理政策分析[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2, 51: 181 − 183. [45] 吴帆. 专家支招 建设“绿色建筑”与“绿色交通”[N]. 南方日报, 2017-07-27(ZC03). [46] 石文. 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出台[J].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18, 27(4): 12. [47] 钟真宜. 工业园区固体废物生命周期管理边界模型的构建[J]. 中国环境管理, 2012(6): 7 − 10. doi: 10.3969/j.issn.1674-6252.2012.06.002 [48] 朱广钦. 工业园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要点[J]. 科技创新导报, 2020, 17(12): 116 − 117. [49] 孙新宗, 周曦玺. 工业园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思路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19, 6: 38 − 39. [50] 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固体废盐的纯化处理系统: CN202021824769.2[P]. 2021-02-19. [51] 梁虎宽, 宋德华. 浅谈工业园区固体废物管理模式的设计[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17: 2987. [52] 吴小虎, 吴翔. 刍议工业园区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理[J]. 科技与企业, 2013, 24: 206. [53]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粤环发〔2019〕1号)[EB/OL]. [2023-02-25]. http://gdee.gd.gov.cn/gkmlpt/content/2/2381/post_2381419.html#2232. [54] 杜娟. 2020年底工业园区纳污水体消除劣V类[N]. 广州日报, 2018-12-07(A7). [55] 周鹏, 袁彦婷, 何皓, 等. 煤化工园区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J]. 环境影响评价, 2019, 41(3): 31 − 35. [56] 田金平, 桑晶, 陈亚林, 等. 工业园区综合能效提升现状、挑战与展望[J]. 中国能源, 2022, 8: 20 − 25. [57] 周康, 徐伟, 付军, 等. 工业园区水污染第三方治理系统管控模式构建初探[J]. 工业水处理, 2021, 41(5): 151 − 154. doi: 10.11894/iwt.2020-0526 [58] 严旦乐. 工业园区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研究[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7, 11(81): 139 − 141. [59]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建设评价导则(2022版)的通知. [EB/OL]. [2023-02-25]. https://jxt.zj.gov.cn/art/2022/1/30/art_1229567696_23343.html. [60] 钟玲, 柳若安, 李燚佩, 等. 新形势下我国工业园区水污染减排机制的构建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7, 37(4): 1 − 5. [61] 王学金. 大连市A 区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8. [62] 金洋. "双碳"目标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初探[J]. 中国有色金属, 2021(18): 68 − 69. doi: 10.3969/j.issn.1673-3894.2021.18.01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85
- HTML全文浏览数: 2185
- PDF下载数: 123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