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药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雨水混凝效果的影响

程方, 秦涛, 赵现勇, 孙力平, 王秀朵. 加药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雨水混凝效果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 6(11): 3905-3909.
引用本文: 程方, 秦涛, 赵现勇, 孙力平, 王秀朵. 加药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雨水混凝效果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 6(11): 3905-3909.
Cheng Fang, Qin Tao, Zhao Xianyong, Sun Liping, Wang Xiuduo. Effect of coagulant dosage and hydraulic strirring speed on rainwater coagul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2, 6(11): 3905-3909.
Citation: Cheng Fang, Qin Tao, Zhao Xianyong, Sun Liping, Wang Xiuduo. Effect of coagulant dosage and hydraulic strirring speed on rainwater coagul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2, 6(11): 3905-3909.

加药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雨水混凝效果的影响

  •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314-004-003)

  • 中图分类号: X703.1

Effect of coagulant dosage and hydraulic strirring speed on rainwater coagulation

  • Fund Project:
  • 摘要: 为降低分流制雨水中悬浮颗粒物及其他污染物浓度,减轻城市景观河道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取自泵站的雨水进行混凝沉淀工艺优化实验。以PAC为混凝剂,采用Zeta电位仪、激光粒度仪和iPDA在线监测技术对混凝过程进行监测,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絮体形成和分流制雨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和混合水力搅拌速度直接影响絮体Zeta电位和聚沉特性;混合搅拌速度控制混凝反应速率,絮凝速度梯度影响絮体形成粒径。FI曲线特征参数对控制混凝工艺具有指导意义。PAC投加量为35 mg/L,混合阶段搅拌速度800 r/min,搅拌30 s,絮凝阶段采用150、108和60 r/min的转速各自搅拌5 min,沉后水中剩余颗粒总数最少,浊度、COD和总磷去除效果最佳。
  • 美国电力研究中心将火电厂全厂废水零排放定义为“电厂不向地面水域排放任何形式的水,离开电厂的所有水都是以水蒸汽或在灰或渣中固化[1]。”2017年1月10日生态环境部在《火电厂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提出,脱硫废水宜经石灰处理、混凝、澄清和中和等工艺处理后回用,鼓励采用蒸发干燥或蒸发结晶等处理工艺,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

    火力发电厂耗水量大,废水排量大。尤其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燃煤电厂利用各种技术对各类废水进行回用,最大程度的从源头上减少废水产生量。对各类废水按照水质高低分类,不用处理或简单处理即可实现梯级回用[2],不但减少处理费用,而且节约水资源。燃煤电厂废水分为以下4个阶梯。第一阶梯:城市中水、地表水和工业用水等;第二阶梯:城市中水和部分再利用的中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可用水处理)循环冷却水;第三阶梯:循环污水、再生水、反渗透浓水、冲煤废水、渣水和脱硫工艺用水;第四阶梯:脱硫废水。其中,第四阶段剩余的脱硫废水是实现燃煤电厂废水零排放的关键。

    第四阶梯的脱硫废水在烟道内被浓缩,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具有以下特点。

    1)高含盐:溶解固体含量10 000~40 000 mg/L,以SO42−,F、Cl、Mg2+和Ca2+为主;

    2)高浊度:悬浮物含量10 000~30 000 mg/L,以飞灰、石膏晶粒、氟化钙和酸不溶物为主;

    3)高硬度:钙、镁离子浓度高,易结垢;

    4)腐蚀性:氯含量20 000 mg/L左右,腐蚀性较强;

    5)重金属:包含铅、铬、镉、铜、锌、锰和汞等,污染性强;

    6)不稳定:发电厂负荷波动、季节、煤质对脱硫废水成分影响大。

    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可以分为预处理单元、浓缩减量单元和固化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多种成熟技术可供比选。电厂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经济预算,技术论证选取适合电厂本身的技术路线。

    预处理过程是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的第一步,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部分悬浮物及硬度、重金属离子。脱硫废水常规预处理:中和/反应/絮凝三联箱+澄清池[3]。深度预处理:碳酸钠/氢氧化钠澄清池或管式微滤、纳滤、电驱动膜。常规预处理方法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低,处理能力有限,预处理出水硬度及重金属离子浓度大,对后续设备运行不利。深度预处理出水水质效果良好,减少后续设备结垢,但是用于去除硬度使用的碳酸钠用量大,费用高,有工艺用价格便宜的硫酸钠代替碳酸钠去除硬度,可以有效降低费用成本[4]

    浓缩减量单元中的各种水处理技术现已应用广泛,浓缩减量单元工艺的选取要依据固化单元可处理的水量。目前,脱硫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是膜浓缩工艺。常用的膜浓缩处理方法包括反渗透、正渗透、电渗析和蒸馏法,其中反渗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反渗透是自然渗透的逆过程。近几十年来,该技术已经发展地较为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纯水和超纯水制备,工业水、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海水淡盐水淡化领域[5]。其缺点是废水中杂质的沉积易导致膜污染,膜氧化后设备的处理能力降低,维护成本高。近年来,出现了几种处理高盐废水的反渗透膜技术,如碟式反渗透(DTRO)技术,国电汉川电厂和华电包头电厂正在应用此项技术。DTRO是一种特殊的反渗透形式,专门用于处理高盐废水,可以处理SDI值高达20的高污染水源,膜污染程度较轻[6]

    正渗透方法与反渗透原理相反,属于膜分离过程。正渗透利用溶液不同的化学势,使脱硫废水中的水分子自发的通过膜进入汲取液。脱硫废水在不需要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被浓缩。汲取液吸收水分后,再通过加热将水分蒸发分离出来。正渗透法的回收率可达85%~90%。正渗透技术具有节能、产水量大和回收率高、不易污染、难结垢等优点。技术难点在于选择具有高水通量、耐酸碱性和良好机械性能的渗透膜,以及如何选择能够产生更高渗透压的汲取液。

    通过半透膜的选择渗透性分离不同溶质颗粒(如离子)的方法称为渗析。在电场作用下进行渗析时,溶液中带电溶质颗粒(如离子)通过膜迁移的现象称为电渗析[7]。通过电渗析纯化和分离物质的技术称为电渗析法,这是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新技术。它最初用于海水淡化,现已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冶金、造纸和制药等行业,特别是纯净水的制备和环保三废的处理。电渗析技术对进水要求高,脱盐率低,电渗析交换过程中产生的钙镁离子会堵塞交换膜,限制了电渗析的发展。

    蒸馏法是利用厂内热源,在蒸馏装置内与脱硫废水进行热交换,使水蒸发冷凝后再利用,废水浓缩。蒸馏装置有多种类型,如多效蒸发器、卧式喷淋蒸发器和立式降膜蒸发器等多种型式。蒸馏法回收率较高,能回收80%~85%的废水,该技术投资大,能耗高,必须特别注意高温下的结垢和腐蚀。蒸馏法的设备材质多采用钛材,防止腐蚀[8]

    减量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固化处理,主要包括蒸发结晶法、蒸发塘及尾部烟气蒸发法。

    多效蒸发技术(MED)可多次重复使用蒸汽的热量进行热交换,以减少热能消耗并降低成本。脱硫废水在蒸发器中串联加热蒸发,前效蒸发产生的二次蒸汽作为后效蒸发器的热源,重复利用热能加热,在结晶器内蒸发结晶实现固液分离,此技术比较成熟,但是能耗比较高。

    MVR蒸发器是一种新型节能蒸发设备,主要用于制药行业,采用低温与低压汽蒸技术产生蒸汽,蒸汽将脱硫废水加热后使水分离出来,是目前国际先进的蒸发技术。MVR蒸发结晶系统适用于高盐废水的浓缩和结晶。该技术充分利用热焓值,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但是投资大,设备造价高。

    蒸发塘的原理类似于海盐的晒制,夏天蒸发量尚可,北方地区冬天结冰,蒸发量为零,容易泄露,污染周围环境。因此蒸发塘模式受场地、气候条件等限制,可实施性不强。类似的做法有通过湿排渣解决,但是受水量影响、排渣现状限制。

    直接烟道蒸发法是将高盐脱硫废水转移到除尘器前烟道中,雾化的废水在高温烟道中迅速蒸发,废水中的杂质、固体颗粒和灰分进入除尘器被捕获。水蒸汽被回收再进入脱硫系统利用。该系统充分利用发电厂的余热来实现废水的零排放,优点:系统简化,投资少,药耗少,占用空间小,操作检修简单。缺点:处理废水量有限;对锅炉的热效率可能有影响,可能影响热负荷;雾化喷嘴容易被腐蚀堵塞。目前,烟道直接蒸发技术较多的应用在改造旧机组。

    外置旁路烟道蒸发法采用废水高效节能蒸发结晶器,高盐脱硫废水喷入结晶器,用双流体雾化喷嘴雾化。从空气预热器和脱硝出口之间的烟道引入少量高温烟气,以蒸发雾化废水,产生的水蒸气和晶体颗粒与烟气一起进入低温前烟道,固体颗粒随飞灰被除尘器捕获。水蒸汽进入脱硫系统并冷凝成水,间接补充脱硫系统用水[9]

    在除尘器之后脱硫塔之前引出旁路烟气,烟气与脱硫废水在浓缩塔内直接换热接触,浓浆液通过压滤机进行固液分离。底部的渣水通过大流量循环泵不断循环浓缩,实现固液分离。该工艺的典型优点是利用了烟气余热,脱硫废水无需预处理直接进入浓缩塔。

    振动膜主要由膜组和使膜组往复运动的振动机组成。在一定压力下,脱硫废水从入口处流到浓液口,脱硫废水通过膜组捕获盐分,水分被收集。膜表面的往复振动在膜表面上产生强烈的剪切力,盐难以留在膜表面,避免了膜表面结垢[10]。优点:不需要预处理过程去除硬度。缺点:振动膜短时间不结垢,长时间运行可能存在结垢风险;清洗频率高(系统应考虑备用设备);膜元件在长时间运行下的使用寿命。

    浙江某电厂对电厂脱硫废水处理系统采取清污分流、分类处理,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混凝-澄清-过滤-软化预处理单元、膜浓缩单元和蒸发结晶单元,其中膜浓缩单元采用正渗透技术。污水来源于脱硫处理后废水和混床再生排水。项目建设投资约6 000万元,占地面积约3 000 m2,运营成本高,废水处理量26.4 m3/h。来水化学需氧量(COD)≤100 mg/L,Ca2+、Mg2+浓度在1 000~3 000 mg/L,TDS在20~25 g/L左右[11]。这是国内首个运用正渗透技术的废水零排放项目,正渗透因其具有技术能耗低、分离效果好和膜污染性低被采用。

    广东某电厂采用“预处理+四效多级蒸发+结晶”工艺,采用多效蒸发技术,热源取自电厂的蒸汽。项目占地面积约3 000 m2,投资9 750万元,运营成本高,废水处理量20 m3/h。该技术相对成熟。

    内蒙古某电厂采用直接烟道蒸发工艺,脱硫废水处理量为17 m3/h,烟道蒸发技术的吨水运行费用低、不影响锅炉效率,项目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以及设备维护简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该工艺可能存在喷嘴堵塞,烟道结垢腐蚀等问题。

    河南某热电厂采用预处理+双膜法+旁路烟气蒸发技术。脱硫废水处理量为20 m3/h,旁路烟道蒸发技术逐步应用于废水零排放工程,充分利用电厂的热源。项目占地面积小,可以充分利用旁路烟道之间的空间,投资小。优点: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维护方便,低耗高效;旁通烟道设有入口和出口隔离门,隔离门可与发电厂主体隔离,不会影响发电厂的日常运行[12]

    包头某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采用“纳滤+反渗透+碟式反渗透+蒸发结晶”工艺,设计最大处理水量120 m3/h,专门处理高盐废水,污水来源于脱硫废水约30 m3/h,反渗透浓水、再生水废水约90 m3/h。高盐混合废水钙离子浓度约1 735.78 mg/L,镁离子浓度约1 193.88 mg/L,硫酸根浓度约为6 161.22 mg/L,先通过纳滤膜将废水中氯化钠和硫酸钠分离,并采用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结晶工艺最终实现混盐的资源化回收[13]

    不同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14-16],见表1

    表 1  典型案例经济性分析
    电厂工艺投资金额/万元运行成本/元·t−1占地面积/m2
    浙江某电厂三联箱+树脂软化+反渗透+正渗透+蒸发结晶工艺6 000 731 000
    广东某电厂预处理+四效多级蒸发结晶工艺9 8002303 000
    内蒙古某电厂直接烟道蒸发工艺5 000 9.67 300
    河南某热电厂预处理+双膜法+旁路烟气蒸发技术3 500 30 300
    包头某电厂纳滤+反渗透+碟式反渗透+蒸发结晶15 600 1092 000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浙江某电厂浓缩减量过程采用了正渗透技术,有效地节约了运行成本;广东某电厂采用的技术路线投资金额、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但该技术成熟可靠;内蒙古某电厂采用的直接烟道蒸发工艺投资金额少,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目前备受市场青睐,但是该工艺处理末端废水量较小;河南某热电厂投资小,运行成本低,增加了废水浓缩减量过程,但末端废水处理水量较小;包头某电厂工艺路线投资金额大,但废水处理量大,蒸发结晶的各类盐纯度较高。

    1)近年来,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发展迅速,种类多样,但是还没有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技术路线出现。

    2)从应用实例分析看,广东某电厂采用的技术虽然相对成熟,但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废水处理量20 m3/h;包头某电厂采用的工艺废水处理量可达120 m3/h,专门处理高盐废水,废水处理能力强,但投资大;内蒙古某电厂采用直接烟道蒸发工艺投资小,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废水处理量17 m3/h,各电厂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选取适合本厂的技术路线。

  • [1] 刘翠云,车伍.分流制雨水与合流制溢流水质的比较.给水排水,2007,33(4):51-57 Liu Cuiyun,Che Wu. Sewer water quality comparison of separate discharge and combined overflow.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2007, 33(4):51-57(in Chinese)
    [2] 张亚东,车伍.北京城区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182-184 Zhang Yadong,Che Wu. Interrelation of pollutants in road runoff of Beijing urban area.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03,16(6): 182-184(in Chinese)
    [3] 张淑娜,李小娟.天津市区道路地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2):25-28 Zhang Shuna,Li Xiaojuan. Pollution feature of road surface runoff in urban district of Tianj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08, 33(2):25-28(in Chinese)
    [4] 夏宏生,向欣.城市道路降雨径流中悬浮颗粒特性及其全过程削减探讨.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34(5):34-37 Xia Hongsheng,Xiang Xin. Discussion on SS of road runoff and it whole course minimiz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09, 34(5):34-37(in Chinese)
    [5] 李俊奇,车伍.城市雨水沉淀特性及其颗粒分布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4,20(3):43-46 Li Junqi,Che Wu. Research of sedi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le distribution of urban stormwater.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04, 20(3): 43-46(in Chinese)
    [6] 陈莹,赵剑强.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及沉淀特性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11,5(2):331-336 Chen Ying,Zhao Jianqiang.Study on pollution and sedimentation property of urban trunk road runoff in Xi’an city.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1,5(2):331-336(in Chinese)
    [7] 邓风,陈卫,孙文全.城市雨水的物化处理技术.中国给水排水, 2003,19(10):96-97 Deng Feng,Chen Wei,Sun Wenquan. Physico-chem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urban stormwater. 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03, 19(10): 96-97 (in Chinese)
    [8] 王东升,刘海龙,晏明全,等.强化混凝与优化混凝:必要性、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环境科学学报,2006,26 (4):544-551 Wang Dongsheng,Liu Hailong,Yan Mingquan,et al. Enhanced coagulation vs. optimized coagulation:A critical review.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6, 26(4):544-551 (in Chinese)
    [9] 周勤,肖锦.搅拌条件对强化混凝去除给水微细颗粒的影响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27(3):18-19 Zhou Qin,Xiao Ji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fluence of mixing pattern on particulates removal by enhanced coagulation.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27(3):18-19 (in Chinese)
    [10] 李敏,宗栋良.混凝中Zeta电位的影响因素.环境科技, 2010,23(3):9-11 Li Min,Zong Dongliang. Influence factors on Zeta potential in coagul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23(3):9-11 (in Chinese)
    [11] 刘百仓,黄尔,鲁金凤等.混凝工艺水力条件的优化与絮体尺寸特性的研究.环境工程学报, 2010,4(9):1968-1972 Liu Baicang,Huang Er,Lu Jinfeng,et al.Optimization o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in coagulation process and study of floc siz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0,4(9): 1968-1972 (in Chinese)
    [12] 金鹏康,王晓昌.腐植酸混凝过程FI曲线的特征参数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02,22(4):423-427 Jin Pengkang,Wang Xiaochang.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FI curve for coagulation of humic acid.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2, 22(4): 423-427 (in Chinese)
    [13] 崔福义,李圭白.流动电流及其在混凝控制中的应用.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4] 王东升.微污染原水强化混凝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05
  • HTML全文浏览数:  1439
  • PDF下载数:  285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8-31
  • 刊出日期:  2012-11-09
程方, 秦涛, 赵现勇, 孙力平, 王秀朵. 加药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雨水混凝效果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 6(11): 3905-3909.
引用本文: 程方, 秦涛, 赵现勇, 孙力平, 王秀朵. 加药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雨水混凝效果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 6(11): 3905-3909.
Cheng Fang, Qin Tao, Zhao Xianyong, Sun Liping, Wang Xiuduo. Effect of coagulant dosage and hydraulic strirring speed on rainwater coagul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2, 6(11): 3905-3909.
Citation: Cheng Fang, Qin Tao, Zhao Xianyong, Sun Liping, Wang Xiuduo. Effect of coagulant dosage and hydraulic strirring speed on rainwater coagul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2, 6(11): 3905-3909.

加药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雨水混凝效果的影响

  • 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水质科学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
  • 2.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系,天津 300384
  • 3.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51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314-004-003)

摘要: 为降低分流制雨水中悬浮颗粒物及其他污染物浓度,减轻城市景观河道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取自泵站的雨水进行混凝沉淀工艺优化实验。以PAC为混凝剂,采用Zeta电位仪、激光粒度仪和iPDA在线监测技术对混凝过程进行监测,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絮体形成和分流制雨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和混合水力搅拌速度直接影响絮体Zeta电位和聚沉特性;混合搅拌速度控制混凝反应速率,絮凝速度梯度影响絮体形成粒径。FI曲线特征参数对控制混凝工艺具有指导意义。PAC投加量为35 mg/L,混合阶段搅拌速度800 r/min,搅拌30 s,絮凝阶段采用150、108和60 r/min的转速各自搅拌5 min,沉后水中剩余颗粒总数最少,浊度、COD和总磷去除效果最佳。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4)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