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光催化剂(MWNTs/ TiO2)工艺条件的研究
Study on process condition of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MWNTs/TiO2) with sol-gel method
-
摘要: 以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为载体,在煅烧温度200~900℃、煅烧时间1~7 h、溶胶体系pH值为2~10的工艺条件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光催化剂(MWNTs/TiO2)。通过其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对比,评价各种复合光催化剂催化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复合光催化剂中纳米TiO2的晶型由锐钛型逐渐向金红石型转变,500℃时为2种晶型的混合相;pH值为2的强酸性条件有利于形成金红石晶型,pH值为5的中性及弱酸性条件则有利于形成锐钛型,而pH值为3时为2种晶型的混合相;在煅烧温度500℃、煅烧时间3 h、溶胶凝胶体系pH值为3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复合光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借助扫描电镜发现其TiO2均匀地包覆在多壁碳纳米管管壁上。Abstract: The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MWNTs/TiO2)were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with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s the carrier, which were calcinated at 200~900℃ with pH=2~10 for 1~7 hours. By comparing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methyl orange,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difference in catalytic activity between various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ong with temperature ascension, the crystal form of nano-TiO2 in the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anatase to rutile, and it became a mixture phase of the two crystal forms at 500℃.The strong acidic condition with pH=2 was suit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anatase form, whereas, neutral and weak acidic condition with pH=5 was suitable for the rutile form, and it became a mixture phase of the two crystal forms with pH=3. Under optimal process condition, calcinated at 500℃ with pH=3 for 3 hours, the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showed the highest activity. Using SEM images,it is found that the wall of th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s coated evenly with TiO2 after such treatment.
-
Key words:
- sol-gel method /
-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
-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
- methyl orange
-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广泛使用,但天然气中含有的大量H2S,不仅会对设备和管线造成腐蚀,而且也是造成酸雨的污染源之一,严重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1-2]。因此,脱除天然气中的H2S,对保护设备、管线和环境等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工业中应用较多的天然气脱硫工艺主要有湿法、干法和膜法脱硫。湿法脱硫技术主要有乙醇胺(MEA)法[3]、低温甲醇法[4]、DDS脱硫技术[5]和LO-CAT硫磺回收技术[6];干法脱硫技术主要有活性炭法、分子筛法和氧化铁法[7];膜法脱硫技术主要有膜基吸收法和膜蒸馏法[8]。尽管这些技术已经在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却不能忽视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湿法脱硫技术存在工艺复杂、投资费用高、能耗大和产生大量的脱硫废水等缺点[9];干法脱硫技术存在脱硫条件要求严格、不适用于高浓度H2S脱除和再生困难等缺点[10];膜法脱硫技术存在制膜工艺较为复杂、膜的使用寿命短和处理后浓缩液难处理等缺点[11-12]。因此,亟需研发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安全高效的脱硫技术,探究内循环微电解技术应用于天然气中H2S处理的可行性及其对天然气中H2S的处理效果,旨在为内循环微电解应用于天然气中H2S的处理提供指导,同时为天然气中H2S处理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技术方法。
内循环微电解技术将铁作为阳极,将活性炭作为阴极,当混合浸入废水时,形成大量的微小原电池,其主要通过微电池、氧化还原、絮凝、吸附沉淀和微电场附集等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13-14]。内循环微电解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使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处理效果好及操作维护简单等优点[15],在印染[16]、焦化[17-18]、石油[19]、制药[20]、造纸[21]等工业废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COD和色度的去除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内循环微电解技术应用于天然气脱硫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本研究采用内循环微电解技术处理天然气中的H2S,考察了反应时间、通气速率、铁炭比和pH等4个因素对H2S去除效果的影响,筛选出3个影响H2S去除效果的主控因子,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对处理H2S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以得到内循环微电解应用于天然气中H2S的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最终可以得出内循环微电解应用于天然气中H2S的处理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内循环微电解应用于天然气中H2S的处理提供参考,同时,为天然气中H2S的处理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技术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中使用的NaOH、Na2S、盐酸和丙酮等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室用水为去离子水。使用的主要仪器有Multi3420型pH计、TD5002C分析天平、YQY-12氧气减压阀、CHYS-241硫化物测量仪、A14 H2S气瓶、LZB型空气流量计和内循环式反应器,反应器为自制,结构如图1所示。
1.2 实验方法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在进行铁屑预处理时,首先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3~5遍,以去除表面的灰尘,然后将铁屑置于丙酮溶液中浸泡30 min,去除表面的油污及其他杂质,再用5%的盐酸浸泡30 min,去除铁屑表面的氧化膜,使铁屑活化,最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至中性[22]。
在进行活性炭预处理时,首先,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3~5遍,以去除表面的灰尘和杂质,然后将活性炭浸泡在高浓度的Na2S溶液中3 d以上,以消除实验过程中活性炭吸附作用的影响[23]。
将预处理后的铁屑和活性炭按照一定的质量比(总质量为300 g)混合后,置于内循环式反应器中,并在反应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气瓶中含有H2S的天然气(为了防止甲烷引起爆炸,本研究采用N2和H2S的混合气体进行模拟),用空气流量计控制流量,经过干燥器(防止水蒸气进入气体流量计和储气瓶而发生腐蚀泄露)干燥后,通入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尾部通过NaOH溶液吸收尾气中的H2S,以测定处理后H2S的剩余含量,计算H2S的去除率。
1.3 分析方法
使用Multi3420型pH计进行pH的测定;处理后,H2S的剩余含量使用CHYS-241硫化物测量仪进行测定,此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准确度和精密度均可达到检测要求[24]。
内循环微电解技术脱除天然气中H2S见反应式(1)和式(2),同时会有Fe(OH)3的生成(见式(3)),可以通过混凝沉淀作用加快FeS的沉淀。
Fe−2e−→Fe2+ (1) Fe2++S2−→FeS↓ (2) 4Fe2++8OH−+O2+2H2O→4Fe(OH)3(胶体) (3) 1.4 实验设计
1)单因素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变量,分别研究不同反应时间、通气速率、铁炭比和pH对H2S去除率的影响,筛选出影响H2S去除效果的3个主要因素。
2)响应曲面优化实验设计。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Design Expert软件中Box-Behnken法进行设计,以H2S去除率为响应值,确定3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ANOVA分析及二次回归拟合,确定模型的可行性。最终获得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和最优反应条件。采用二阶模型[22]计算H2S去除率,计算方法如式(4)所示。
Y=∝0+k∑i=1∝iXi+k∑i=1∝iiX2i+k∑1<i<j<k∝ijXiXj (4) 式中:Y为H2S去除率的预测值;
∝0 为偏移项;∝i 为线性偏移系数;∝ii 为二阶偏移系数;∝ij为交互作用系数。3)验证实验设计。在模型预测的最佳反应条件下进行实验,测定H2S剩余含量,计算去除率,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实验
1)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天然气中H2S的初始含量为800 mg·m−3,在室温、通气速率为0.4 m3·h−1、铁炭比为1∶1和pH为7的条件下,研究了反应时间对H2S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H2S剩余含量逐渐减少,H2S去除率逐渐增大。反应30 min前,H2S剩余含量迅速减少,H2S去除率迅速增大,这是由于反应初期水中不断产生Fe2+,从而加速FeS的生成,同时氧化还原、絮凝沉淀等作用也起到很好的脱硫促进作用[25],进而可以迅速去除H2S;在30 min时,H2S剩余含量为377.5 mg·m−3,其去除率达到52.81%;而在反应30 min后,H2S剩余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缓慢减少,H2S去除率随着时间的延长缓慢升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Fe被大量消耗,形成的原电池数量减少,从而使反应速率下降;在反应进行到120 min时,H2S剩余含量仅剩63.5 mg·m−3,去除率高达92.06%。由于在反应时间为30 min时,剩余H2S的浓度接近《天然气》(GB 17820-2012)中三类标准,综合因素优化和经济因素考虑,后续实验中的反应时间设为30 min。
2) 通气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控制天然气中H2S初始含量为800 mg·m−3,在室温、反应时间为30 min、铁炭比为1∶1和pH为7的条件下,研究通气速率对H2S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随着通气速率的增大,H2S剩余含量先减少后增加,H2S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当通气速率为0.4 m3·h−1时,H2S剩余含量达到最低值,为387.5 mg·m−3,其去除率为51.56%;当通气速率小于0.4 m3·h−1时,H2S去除率随着通气速率的增大而升高,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传质系数会随着通气速率的增大而增大[26],天然气中的H2S与铁炭的接触更加充分,从而使处理效果越来越好。当通气速率大于0.4 m3·h−1时,H2S去除率随着通气速率的增大而降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通气速率增大,气体对铁炭的作用力也相应增大,使得铁炭分离,形成的原电池数量大量减少而影响处理效果;随着通气速率增大,溶液中的气泡数量会随之增加,大量的气泡聚集导致气泡的体积增大,比表面积减少,使传质系数减少而影响处理效果。因此,最终确定反应的最佳通气速率为0.4 m3·h−1。
3) 铁炭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控制天然气中H2S的初始含量为800 mg·m−3,在室温、反应时间为30 min、通气速率为0.4 m3·h−1和pH=7的条件下,研究了铁炭比(总质量不变)对H2S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随着铁炭比的增加,H2S剩余含量先减少后增加,H2S去除率先增大后降低,当铁炭比为3∶2时去除效果最好,H2S剩余含量达到最低值,为232.75 mg·m−3,H2S去除率达到70.91%。当铁炭比小于3∶2时,随着铁炭比的增加,反应体系中Fe的含量增加,使反应器中原电池的数量增加,有效地提高了H2S的去除效果,使得H2S去除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当铁炭比大于3∶2时,造成Fe大量剩余,当反应开始后,短时间内会形成过多的铁泥沉积在活性炭表面,使形成原电池数量减少,从而阻碍反应的进行[21],故导致H2S去除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因此,最终确定反应的最佳铁炭比为3∶2。
4)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控制天然气中H2S的初始含量为800 mg·m−3,在室温、反应时间为30 min、通气速率为0.4 m3·h−1和铁炭比为3∶2的条件下,研究pH对H2S去除率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随着pH的增加,H2S剩余含量逐渐减少,H2S去除率逐渐升高;当pH为6时,H2S剩余含量为14.5 mg·m−3,去除率高达98.19%;而当pH为12时,H2S剩余含量为377.5 mg·m−3,去除率仅为52.81%,可见pH对H2S的去除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当pH较低时,反应体系酸性越强,微电池的电位差越大,原电池的电动势越大,微电解反应较快,处理效果较好;随着pH的增加,微电池的电位差降低,反应变慢,导致处理效果下降[27]。
2.2 响应曲面优化
1) Box-Behnken设计。从以上单因素实验结果可知,反应时间对H2S的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当反应一段时间后,对H2S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很小。因此,最终选择铁炭比、通气速率和pH 3个因素进行响应曲面分析,采用Design Expert软件中的Box-Behnken法进行设计,以铁炭比、通气速率和pH作为自变量,以H2S去除率作为因变量,进行3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确定各个因素对H2S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因素与水平如表1所示,响应曲面实验运行结果如表2所示。实验中H2S的初始含量为800 mg·m−3。
表 1 实验设计因素与水平Table 1. Influence factors and level design of experiment因素 编码 编码水平 −1 0 1 铁炭比 A 1∶2 3∶2 2∶1 通气速率/(m3·h−1) B 0.2 0.4 0.8 pH C 6 7 10 表 2 响应曲面实验运行结果Table 2.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al program and results序号 A B C H2S去除率/% 1 0 0 0 70.91 2 0 1 −1 48.09 3 0 0 0 90.5 4 0 0 0 81.46 5 0 1 1 37.5 6 0 −1 1 41.45 7 −1 0 −1 65.37 8 1 0 1 69.66 9 0 0 0 89.29 10 0 −1 −1 80.91 11 1 −1 0 67.74 12 1 1 0 47.25 13 −1 0 1 59.13 14 1 0 −1 88.19 15 0 0 0 90.5 16 −1 1 0 42.31 17 −1 −1 0 56.75 2) ANOVA分析及二次回归拟合。根据Design Expert软件设计的实验模型进行ANOVA分析和模型的显著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分析结果显示,在H2S去除率的模型中P=0.003 3,P<0.05,说明回归模型显著;失拟项不显著(P=0.676 9>0.05),这说明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误差较小,能够较好地反映响应值变化;在95%置信区间内,模型与实际值拟合较好。因此,可以将此模型用于内循环微电解处理天然气中H2S效果的预测。由图7可知,模型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差别较小,R2为0.921 2,这说明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各个因素对H2S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统计学分析,估计出二次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表3),由实验结果拟合得到天然气中H2S去除率的二次响应曲面方程(如式(5)所示)。
表 3 回归系数和模型的显著性分析Table 3.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and significant analysis因素 回归系数 标准误差 平方和 F P 显著性 截距(模型) 84.53 3.41 5 110.24 9.76 0.003 3 显著 A(铁炭比) 6.16 2.7 303.56 5.22 0.056 2 显著 B(通气速率) −8.96 2.7 642.61 11.05 0.012 7 显著 C(pH) −9.35 2.7 699.75 12.03 0.010 4 显著 AB −1.51 3.81 9.15 0.16 0.703 4 不显著 AC −3.07 3.81 37.76 0.65 0.446 9 不显著 BC 7.22 3.81 208.37 3.58 0.100 3 不显著 A2 −6.21 3.72 162.36 2.79 0.138 7 不显著 B2 −24.81 3.72 2 591.68 44.56 0.000 3 显著 C2 −7.73 3.72 251.9 4.33 0.076 0 显著 失拟项 118.24 0.55 0.676 9 不显著 Y=84.53+6.16A−8.96B−9.35C−1.51AB−3.07AC+7.22BC−6.21A2−24.81B2−7.73C2 (5) 3)交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分析。通过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的响应曲面和等高线图,如图8~图10所示。在pH=7的情况下,考察了铁炭比和通气速率对H2S去除率的交互作用影响(见图8)。由图8可知,无论是铁炭比和通气速率如何改变,H2S去除率均随着通气速率和铁炭比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铁炭比和通气速率2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在通气速率为0.4 m3·h−1的情况下,考察了铁炭比和pH对H2S去除率的交互作用影响(见图9)。由图9可知,无论铁炭比如何改变,H2S去除率总是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无论pH如何变化,H2S去除率总是随着铁炭比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铁炭比和pH 2个因素间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在铁炭比为3∶2的情况下,考察了通气速率和pH对H2S去除率的交互作用影响(见图10)。由图10可知,无论通气速率如何改变,H2S去除率都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无论pH如何变化,H2S去除率总是随着通气速率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通气速率和pH 2个因素间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综合响应曲面图和ANOVA分析中各因素的F值(C(12.03)>B(11.05)>A(5.22))可知,影响天然气中H2S去除效果的因素依次为pH>通气速率>铁炭比。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优化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铁炭比为3∶2,通气速率为0.33 m3·h−1,pH为6.1。在最优的条件下,模型预测H2S去除率为92.66%,模型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为80.17%~100%。
2.3 验证实验
在上述最佳反应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H2S去除率为84.6%,其落在模型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80.16%~100%)内。我国大部分气田的天然气中H2S含量小于800 mg·m−3,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即使H2S的去除率取置信区间的下限80.16%,处理后H2S剩余含量小于158.72 mg·m−3,仍然可以达到《天然气》(GB 17820-2012)[28]中三类标准。通过验证实验证明,Design Expert响应曲面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利用响应曲面法对内循环微电解处理天然气中H2S的去除率进行预测。
3. 结论
1)采用内循环微电解对天然气中的H2S进行处理,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内循环微电解技术处理天然气中H2S具有可行性。
2)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中Numercal优化功能,得到H2S去除效果最优时的反应条件:通气速率为0.33 m3·h−1、铁炭比为3∶2、pH为6.1。在此条件下,H2S的平均去除率为84.6%,处理后H2S剩余含量可从800 mg·m−3降至158.72 mg·m−3,可以达到《天然气》(GB 17820-2012)中三类标准。因此,内循环微电解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天然气中的H2S。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03
- HTML全文浏览数: 872
- PDF下载数: 824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