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京市PM2.5与PM10的污染特征

王涛, 何浩奇, 夏忠欢, 吴敏敏, 张倩倩. 2015年南京市PM2.5与PM10的污染特征[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 11(11): 5978-5985. doi: 10.12030/j.cjee.201608024
引用本文: 王涛, 何浩奇, 夏忠欢, 吴敏敏, 张倩倩. 2015年南京市PM2.5与PM10的污染特征[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 11(11): 5978-5985. doi: 10.12030/j.cjee.201608024
WANG Tao, HE Haoqi, XIA Zhonghuan, WU Minmin, ZHANG Qianqian.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and PM10 in 2015 in Nanjing,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7, 11(11): 5978-5985. doi: 10.12030/j.cjee.201608024
Citation: WANG Tao, HE Haoqi, XIA Zhonghuan, WU Minmin, ZHANG Qianqian.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and PM10 in 2015 in Nanjing,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7, 11(11): 5978-5985. doi: 10.12030/j.cjee.201608024

2015年南京市PM2.5与PM10的污染特征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01344,4167310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2014CB95380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41696)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3KJB610008)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301040C)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SKLECRA2013OFP07)

    南京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2105XGQ0102)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1812000002A521,1812000002A479)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1606865021)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164320H116)

  • 中图分类号: X51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and PM10 in 2015 in Nanjing, China

  • Fund Project:
  • 摘要: 分析了2015年南京市PM2.5和PM10的浓度特征和大致来源类型。PM2.5和PM10的年均浓度分别为56.6 μg·m-3和96.5 μg·m-3,污染水平较高。颗粒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一致:冬 > 春 > 秋 > 夏;PM2.5的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而PM10的呈"单峰双谷"型。颗粒物浓度在城区高于郊区;植被茂盛区域的浓度较低。对PM2.5/PM10而言,比值在冬季和梅雨期较大,分别受取暖和降水的影响;比值在春季和夏末秋初较小,分别受沙尘和秸秆焚烧的影响。PM2.5多为二次颗粒物,PM10多为一次颗粒物;固定污染源对PM2.5的间接贡献和对PM10的直接贡献较移动污染源而言更大。
  • 加载中
  • [1] 王玮, 汤大钢, 刘红杰, 等. 中国PM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20(1):1-5
    [2] 任阵海, 万本太, 苏福庆, 等.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几个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17(1):1-6
    [3] 杨春雪, 阚海东, 陈仁杰.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水平、成分、来源及污染特征[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 28(8):735-738
    [4] 李小飞, 张明军, 王圣杰, 等. 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 2012, 33(6):1936-1943
    [5] 薛文博, 付飞, 王金南, 等. 中国PM2.5跨区域传输特征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1361-1368
    [6] ZHANG Z, ZHANG X, GONG D, et al. Evolution of surface O3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ver the last decade in Beijing[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5, 108:67-75
    [7] 李珊珊, 程念亮, 徐峻, 等. 2014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时空分布及来源模拟[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0):2908-2916
    [8] 岳玎利, 钟流举, 张涛, 等. 珠三角地区大气PM2.5理化特性季节规律与成因[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 37(4):1-6
    [9] 廖志恒, 孙家仁, 范绍佳, 等. 2006~2012年珠三角地区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329-336
    [10] 李莉, 安静宇, 卢清. 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对长三角地区PM2.5污染改善效果模拟评估[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28(11):1653-1661
    [11] 王曼婷, 朱彬, 王红磊, 等. 长三角冬季一次霾过程气溶胶及其水溶性离子的区域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 2015, 36(7):2337-2345
    [12] 唐喜斌, 黄成, 楼晟荣, 等. 长三角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因子与颗粒物成分谱研究[J]. 环境科学, 2014, 35(5):1623-1632
    [13] 朱书慧, 周敏, 乔利平, 等. 2015年12月气流轨迹对长三角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和分布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12):4285-4294
    [14] 程真, 陈长虹, 黄成, 等. 长三角区域城市间一次污染跨界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4):686-694
    [15] 朴锦泉, 马民涛, 刘张强. 长三角地区三大城市空气质量对比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S2):329-332
    [16] 薛国强, 朱彬, 王红磊. 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和来源解析[J]. 环境科学, 2014, 35(5):1633-1643
    [17] 吴万宁, 查勇, 贺军亮, 等. 南京仙林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 35(12):35-40
    [18] 黄军, 郭胜利, 王希. 南京市冬春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工程, 2015, 33(12):69-74
    [19] 段卿, 安俊琳, 王红磊, 等. 南京北郊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J]. 环境科学, 2014, 35(7):2460-2467
    [20] 陈璞珑, 王体健, 胡忻, 等. 南京市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3):524-534
    [21] 冯曙艳, 蒋婷梅, 茆平, 等. 南京市东郊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J]. 中国粉体技术, 2015, 21(4):30-35
    [22] 夏思佳, 赵秋月, 李冰, 等. 南京地区典型大气污染过程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36(4):97-102
    [23] 赵晨曦, 王云琦, 王玉杰, 等. 北京地区冬春PM2.5和PM10污染水平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环境科学, 2014, 35(2):418-427
    [24] 黄仁东, 仝慧贤, 刘抗, 等. 西安市PM2.5污染特征及其估测模型[J]. 环境工程学报, 2015, 9(6):2974-2978
    [25] 孟昭阳, 贾小芳, 张仁健, 等. 2010年长江三角洲临安本底站PM2.5理化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12, 23(4):424-432
    [26] 王涛, 陈梦平, 周梦翩, 等. 无锡市区大气污染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 37(12):74-78
    [27] 姜杰, 郑有飞, 刘建军, 等. 南京上空大气边界层的激光雷达观测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 37(1):22-27
    [28] 徐伟嘉, 李红霞, 黄建彰, 等. 佛山市机动车尾气颗粒物PM2.5的排放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 37(3):152-158
    [29] YADAV R, SAHU L K, NISAR S, et al. Temporal vari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PM) and potential sources at an urban site of udaipur in Western India[J]. Aerosol & Air Quality Research, 2014,14(6):1613-1629
    [30] 银燕, 童尧青, 魏玉香, 等. 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6):723-733
    [31] 谢雨竹, 潘月鹏, 倪长健, 等. 成都市区夏季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4):975-983
    [32] 王晓磊, 王成.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4, 34(8):1910-1921
    [33] 黄鹂鸣, 王格慧, 王荟, 等. 南京市空气中颗粒物PM10、PM2.5污染水平[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22(4):334-337
    [34] 吴兑, 毕雪岩, 邓雪娇, 等.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J]. 气象学报, 2006, 64(4):510-517
    [35] 杨复沫, 贺克斌, 马永亮, 等. 北京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10、TSP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22(6):506-510
    [36] 董雪玲, 刘大锰, 袁杨森, 等. 北京市2005年夏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环境工程学报, 2007, 1(9):100-104
    [37] 朱佳雷, 王体健, 君俊, 等. 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在重霾污染天气模拟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12):3045-3055
    [38] MA Y, CHEN R, PAN G, et al.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Shenyang,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1, 409(13):2473-2477
    [39] 梁高亮, 关远鹏. 南海区空气中的O3和NO2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36(1):110-112
    [40] 苏彬彬, 刘心东, 陶俊. 华东区域高山背景点PM10和PM2.5背景值及污染特征[J]. 环境科学, 2013, 34(2):455-461
    [41] 叶贤满, 徐昶, 洪盛茂, 等. 杭州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J]. 中国环境监测, 2015, 31(2):5-11
    [42] 高爽, 祝栋林, 杨新宇. 基于GIS的常州市区大气污染排放清单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38(6):241-24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44
  • HTML全文浏览数:  1246
  • PDF下载数:  19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9-05
  • 刊出日期:  2017-11-15

2015年南京市PM2.5与PM10的污染特征

  • 1.  江苏省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南京 210023
  • 2.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210023
  • 3.  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 4.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23
  • 5.  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01344,4167310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2014CB95380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41696)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3KJB610008)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301040C)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SKLECRA2013OFP07)

南京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2105XGQ0102)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1812000002A521,1812000002A479)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1606865021)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164320H116)

摘要: 分析了2015年南京市PM2.5和PM10的浓度特征和大致来源类型。PM2.5和PM10的年均浓度分别为56.6 μg·m-3和96.5 μg·m-3,污染水平较高。颗粒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一致:冬 > 春 > 秋 > 夏;PM2.5的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而PM10的呈"单峰双谷"型。颗粒物浓度在城区高于郊区;植被茂盛区域的浓度较低。对PM2.5/PM10而言,比值在冬季和梅雨期较大,分别受取暖和降水的影响;比值在春季和夏末秋初较小,分别受沙尘和秸秆焚烧的影响。PM2.5多为二次颗粒物,PM10多为一次颗粒物;固定污染源对PM2.5的间接贡献和对PM10的直接贡献较移动污染源而言更大。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4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